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精選26篇)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1

一、成功之處: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精選26篇)

《春天的雨點》一文情節感人,語句清新,語意深刻,適合進行語感訓練和思維訓練。抓住描寫烏漢娜老師的重點句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再組織交流反饋,讓學生品讀句子,體會人物的特點,領悟人物情感。例如:抓住“老師的嗓子沙啞了”、“老師的嘴脣發乾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就老師為達麗瑪補課的辛苦,以及老師冒雨護送達麗瑪回家,一個“摟”字品析老師像母親一樣關心達麗瑪,更深地體會文章的內涵。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比較成功,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關心與愛護。朗讀時利用學生自己的感情來發揮,讀得很讓感動,效果較好。

二、不足之處:

1、在抓描寫烏漢娜老師的重點句的教學中仍存在着許多不足:在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想放但不敢放,沒有特別尊重學生自主選擇上,如:一個句子還沒理解透徹,有學生已轉移到另一個句子時,我怕課堂秩序混亂,一句一句地分析,課堂調控不夠靈活,指向性比較明顯。課文最後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學生體會不到位,成了我的分析。

2、課文的插圖沒很好的利用。

《春天的雨點》一文是借春雨向我們講述發生在春天裏的一件平凡而以感人的故事:達麗瑪在上課沒有專心聽講,放學後烏漢娜老師不顧疲勞給她補課,並冒雨將她送回家。達麗瑪理解了老師的良苦用心,知錯就改。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2

《春天的雨點》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春天裏的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達麗瑪在上課時沒有專心聽講,放學後,烏罕娜老師不顧疲勞認真地為她補課,並冒雨送她回家。達麗瑪感受到老師的愛,不僅認真聽講,而且在第二天早晨為老師送去了雨傘。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連段成篇,從課上講到課下,從第一天寫到第二天;地點也從教室轉到辦公室,再到回家途中,最後結束在烏罕娜家門口。

語文課標中強調閲讀就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同時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有所悟。在教學時既要有知識的傳授,又有方法的指導、能力的培養,更有做人的指導、情感的體悟,各方面應靈活交融、不着斧鑿,才能達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統一。所以教學時,沒有硬“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將“春天的雨點”所藴含的多層含義以及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直接的告訴孩子們,而是通過朗讀課文中的語段,畫出文中的重點詞彙,通過討論、想象來感受裏面這篇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含義。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3

學習老師送孩子回家,抓“解”“摟”“送”等幾個描寫動作的詞,請同學們用心去想象老師將十歲的達麗瑪摟在身旁,裹在袍中,在春雨中相依而行的場景,體會達麗瑪感受到的温度和此時她激動的心情,進而感受老師的關愛。

在抓住“摟”這個動詞體會的時候,我更是聯繫了前面一個單元剛學過的《奶奶最喜歡的鈴兒》進行教學,文中“奶奶把東東一把攬在懷裏,緊緊地摟着她説”;孩子們一下子就能很快的理解,奶奶把東東摟在懷裏表達的是奶奶對東東的疼愛,烏罕娜老師把達麗瑪摟在懷裏也是一種愛,而且這種愛是對一個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孩子的,從而更進一步的體會烏罕娜老師的愛。

能夠及時的聯繫學生已學的知識進行新的理解誒,這也是這堂課上下來自己比較“滿意”的一點。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注意營造以讀為本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充足的朗讀課文的時間,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指名讀課文,到默讀、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子邊讀邊談體會,通過這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讀,讀出了層次,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課文所表達的師生間那真摯的情感,悟出之後再通過感情朗讀體會老師對學生的無私而深厚的愛心以及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4

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從自主閲讀、品讀課文、閲讀整理這一塊着手。

一.自主閲讀,自讀自悟。

本文教學遵循略讀課文的原則,以學生自讀為主。學生邊讀邊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方位變化的句子,弄清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樣一番景象,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品讀課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和“哪兒寫得好,好在哪裏”進行自主研讀和反饋。學生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景物之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5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大氣,意藴豐富的散文,中國台灣作家琦君用抒情的筆調,描寫了自己小時候在家鄉搖花樂的情景,表現了作者兒時的美好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捧着美文品讀,讀者彷彿能感覺到字裏行間瀰漫着桂花的香氣,故鄉似乎也如影隨形。

給學生充足的閲讀時間後反饋,引導體會,首先抓住兩處帶“浸”字的語句:

1.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似濃霧似微風瀰漫着整個村莊;

2. 結合第5自然段的講解、朗讀,感受搖花的樂趣來體會作者濃濃的思鄉情,這桂花香不僅香甜了人們的嗅覺,還香進了鄉親們的心田,更香甜了作者對故鄉美好生活的懷念;接着結合上次理解杜甫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引導學生理解母親説的那句話,從中體會母親那種濃濃的思念與牽掛,然後讓學生聽聽一些思鄉的歌曲、讀讀一些思鄉的詩句,這時學生的情感油然而生。

最後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想想有沒有讓自己忘懷的人和事,説一説,與大家交流。這樣設計,對學生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另外我還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一是讓學生體會散文的文字美,鼓勵他們積累一些好句好段,二是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昇華感情。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6

幸福是什麼?這是一篇童話,講的是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勞動實踐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義:幸福是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到底什麼是幸福,學生理解上會有些困難。

同學們,《幸福是什麼》的童話故事中,對於幸福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別人給予自己的幸福,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給予別人的幸福,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課前你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停留在淺層次上的,現在學完課文之後你對幸福又是怎樣理解的呢?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再來説一説自己對幸福的感受。之後我讓學生聯繫他們平時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説説自己對幸福的看法,自己什麼時候感到最幸福,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説有一次在路上幫助了別人,人家對我説謝謝時,我感到了幸福;有的説我在家裏幫媽媽作家務時,媽媽誇我時,我感到了幸福……在不知不覺中,深化了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助人為樂的教育。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們的感受比課前要深刻一些了,不再是那些純享受式的幸福了。希望孩子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感受,一直把這種通過幫助他人或勞動來獲得幸福的方式牢牢地埋藏在心底,做一個懂得感恩、對社會有用的人!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7

語文教師, 應把語文教學的着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熟悉世界上, 要由側重於語文知識的傳授轉變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點。不僅讓他們獲得聽説寫讀的知識能力, 還能通過實踐, 去體驗領悟語文之外的精神方面的信息, 從而主動地探索語文領域的奧祕, 培養學生解剖社會, 解剖世界的能力, 體現人生的價值。語文教學正如布魯納所強調的“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索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 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就是學生自始至終全部參與的過程,創新教育就是要求課堂教學努力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並獲得語文知識,與技能的時間和空間。

這篇課文講的是茅以升爺爺小時候的一則小故事。通過寫少年茅以升對走馬燈奧祕的探求,告訴我們,茅以升爺爺少年時代就很會觀察,並且喜歡在觀察中思考、探求科學道理。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説説茅以升小時候是怎樣的孩子。難點是:對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的認識。生字教學我抓住多音字“轉”和“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查字典理解字義並組詞。從課後反饋的信息看主要錯誤有“蠟”字“蟲”字旁寫為“火”字旁。“形”與“型”在組詞時分辨不清楚。在講解課文內容時,引導學生按“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進行分析。在朗讀指導時,反覆朗讀讓學生走進文本,並重點指導多音字“轉”在不同句子中反覆出現的不同讀音。 這篇課文淺顯易懂,孩子們很輕鬆地理解了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8

學生的有效數學學習應具有強烈的生活性,讓數學真正貼近學生生活,讓理論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數學與學生生活碰撞、交融。

“噸”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為了能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感知“噸”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質量單位,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參加一些體驗物體重量的實踐活動。通過猜一猜,搬一搬,背一背等活動,使學生能聯繫實際物體重量進行想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噸的表象,感悟“1噸”的重量,並逐步抽象到具體,可以使學生形象地建立“噸”的重量觀念,認識到噸與千克的進率關係。

猜一猜

一上課,我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不合理,勇於大膽猜測的,老師予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祕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重,引起孩子們對“噸”的懸念。

二、搬一搬

在搬桌子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經探究得知,一張桌子20千克,搬50次,正好是1噸。50個20千克的桌子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三、背一背

在“背一揹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遊戲中,老師使學生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在一起才會有1噸。

總之,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知識與數學活動都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踐,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同時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瞭解數學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從而實現數學問題的生活化。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9

這是一堂市級公開課。以上教學流程是在大家評點過後修改整理完成的。

自己感覺整堂課圍繞一“變”字展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流程還是比較流暢,但也正因為力求流暢,為引導學生朝自己設定的方向走,老師介入得比較多,所以預設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第二,雖然有朗讀,但是朗讀與文本研習結合不緊密,感覺是為了朗讀而朗讀,只是為了體現師一堂公開課,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活動起來,並沒有達到通過朗讀增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範讀時,雖然能讓學生把握到重點,但聲音不夠深沉,沒有把詩人的情感很好的體現出來。

由於自己對這首詩一知半解,參照教參的相關內容,照搬照抄別人的教學設計去給自己的學生上了一節課。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應該説很不錯,但有些地方還是模模糊糊的。比如説對第一組意象的解讀還停留在表面,只是把教參上的內容教給學生而已。

詩歌教學,我自己應該有自己的見解。我應該把整首詩讀透,至少,對這首詩自己要有一定的解讀,這樣的話,就比較容易引導學生對這首詩進行解讀。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10

本課的課題新穎,引人從課題着手,學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話題:如:晚上怎麼會有太陽?晚上的太陽指的是什麼?是誰發明了晚上的太陽?晚上的太陽用來幹什麼......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讀書慾望。

在學生自讀課文第一段後,引導學生簡單介紹課前搜索到的愛迪生在科學上的巨大貢獻,從而更好地瞭解愛迪生,結合課外知識介紹急性闌尾炎的知識,想象在這種情況下不做手術的後果,加深學生體會,指導有感情朗讀。

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油燈的光線很暗”,結合“猶豫”請學生想象醫生在猶豫些什麼?動作演示“爸爸無可奈何搓着手”,扣住“一分一秒、手心攥出了汗水”體會愛迪生的焦急。想象爸爸和愛迪生當時在想些什麼?心情怎樣?結合“媽媽痛苦地呻吟”來體會當時情況的緊急和糟糕。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重在自悟。接着我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先立足於學生自己體會感悟,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愛迪生想出了一個怎樣的好辦法?”引導進行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先讀有關句子,再説説體會。在全班交流時,扣住“眼睛一亮”、“醫生的搖頭”體會愛迪生想出了好辦法,可醫生卻還不明白,間接襯托出愛迪生的聰明。我預計學生對愛迪生想出的方法並沒有深切的體會,因此我藉助多媒體,播放當時情境,來體會簡易手術枱前的一片光明,進一步感受愛迪生的善於思考。

抓住“媽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請學生想象此刻媽媽最想説些什麼,來體會媽媽以有這樣的兒子引以為豪,理解愛迪生所説話中第一個太陽是指白天生活中能發光的太陽,聯繫下文理解晚上的太陽是指“電燈”,結合學生回答及時點明課題。扣住“一本正經”“真的”引導學生體會正是因為愛迪生從小就善於動腦,並且一直這樣去做,長大才能有偉大的發明創造。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11

在還沒有上《菩薩兵》這課前,我真有點兒擔心,因為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已與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孩子們會喜歡這樣的課文嗎?為了上好這課,我查閲了相關資料,並且課前也佈置學生找一些紅軍長征途中的故事。在教學《菩薩兵》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的教學:

一、注意背景的補充

上課前,為學生補充有關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知識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則學生很難體會“軍隊”的概念,也不能理解“魚水深情”的含義。在課堂上,我簡述紅軍長征背景,補充這段資料,讓學生知道紅軍為什麼會到藏族地區,也能體會歷程的艱辛,對理解“休整”一詞有很大的幫助。

二、注意重點語句的教學

師:為了抓緊春耕的時間,第二天,在幫助藏胞春耕的動員會上,朱德同志對大家説:“我們不能讓藏胞來年捱餓,我們要像種自己的地一樣,盡心盡力地把地種好,要讓我們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自由讀一讀朱總司令的話,説説你理解了什麼?

這篇課文中,朱德總司令説:“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是課文的重點理解內容,學生理解了這句話,對於理解課文主題,理解為什麼稱紅軍為菩薩兵這一教學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這一句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紅軍為藏族同胞春耕,自然要播種,種子就會發芽、生根、開花、結果,説的是農作物生長的過程;另一層意思是説紅軍在藏民居住區的所作所為,紅軍愛民的形象會像種子一樣,播撒在藏族同胞的心裏,從而會得到藏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的。絕大多數學生理解這句話的第一層意思沒有費力,但在理解更深一層意思的時候有點卡殼的現象。一開始的時候,我有點着急,課文講到這裏,學生對文本應該是很熟悉了,理解出深一層的意思應該很自然啊。我又一想,這些還都是些三年級的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強,所以我先將這個“難點”暫時“丟在一邊”。在孩子們體會到藏胞的態度轉變,通過表演走進了藏胞心裏之後,這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三、造句的處理要靈活

“盡心盡力”是要造句的,我在之前進行了鋪墊,問學生:“你們在做什麼事會盡心盡力或者什麼情況下應該盡心盡力”,用談心的方法教學,如果學生能夠答上來,那麼造句也會水到渠成了。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12

本文是楊瀾作為北京申奧代表團的成員在申辦20__年奧運會時所作的陳述詞。文中通過對祖國的體育傳統、北京城的特點、友善的北京人、以及文化計劃的介紹,情真意切地表達了我國人民對申奧的期盼和渴望,表達了作為中國人,作為北京人的驕傲與自豪。

在教學,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瞭解課文陳述了哪些內容。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大致能説出陳述詞的內容,瞭解課文總分的結構。但部分學生將第六、七、八、九自然段的內容分開陳述。我沒有立即糾正,因為這幾個自然段圍繞文化計劃這一個內容從四個方面陳述,在分析完後,我再讓學生找出這幾段的共同之處,引導學生找出中心句。這樣學生由易到難,通過自己理解,印象深刻。

在理解“新的局面”、“新的高度”的含義時,學生只能從表面字義上理解。我將收集的部分資料和學生對20__年奧運會的回顧結合起來理解,學生基本能瞭解奧運會在中國舉辦的意義,達到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

課後習題中有一道題是,你想為20__年奧運會做了些什麼?寫一段話表達自己的心願。因為北京奧運會已成為歷史了,我覺得這一題沒有練習的意義。將題目改了改,讓學生對照楊瀾陳述詞的內容,根據自己對奧運會的北京新添的建築物,讓學生以主人的身份,向大家介紹北京城的特點。根據學生作業情況。有部分學生能運用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介紹北京。但一部分沒有收集資料、無話可説,只能重複書中的內容。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13

在教學中有機地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在進行百分數數據的分析比較中瞭解我國的國情,增強環保的意識以及進行良好衞生習慣的培養等。

總之,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收穫頗多,學習興趣盎然。但也發現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學生蒐集的百分數沒有最大程度地開發出來,只是在上課初讓學生説説你搜集了什麼百分數?是從哪裏蒐集到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材料,學生對自己蒐集的百分數是最感興趣的,在瞭解百分數的意義後,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手中的百分數的意義並進行交流,我想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卻沒有抓住這一點,失去了這麼好的一個材料。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14

上課開始,我先讓一學生誦讀全詞,其餘學生聽辨音,看有無讀錯的字,並及時糾正。然後讓學生結合註釋再讀,最後再齊讀,儘量讀出節奏、韻律、語調和情感。

第二步是整體感知。讓學生説説全詞寫作的主要內容及表達的情感,學生多能説出作者寫的是一個婦人,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説的不準確。在此我沒有立即給學生答案,而是就此留下一個懸念,激起學生探討的積極性。

接 着進入全詞的分析環節。詞的上片我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1、李清照《詞序》:“歐陽公作《蝶戀花》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李清照為何酷愛 這句?引述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進行引導,因李清照本人是疊詞高手,故酷愛這句。2、首句中的三個“深”字該如何理 解?學生多能答出兩重意思,一是無重數的簾幕,二是站於高樓也不能望見外面(章台路),第三點是堆霧的層層楊柳。這一點學生答不出,可能是沒有切身體會 吧。然後我作了一個總結:三個“深”字重疊,前兩個重疊直接強調深的程度,第三個“深”又推進一層,與“幾許”構成疑問語氣,與下面“楊柳堆煙,簾幕無重 數”呼應起來,別有一番情趣。上片開頭三句寫“庭院深深”的境況,“深幾許”於提問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煙”狀院中之靜,襯人之孤獨寡歡,“簾幕無重 數”,寫閨閣之幽深封閉,是對大好青春的禁錮,是對美好生命的戕害。

詞的下片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1、前兩句寫的是什麼意思?“春”字如 何理解?學生回答的僅是作者在寫“雨橫風狂催”送着殘春,深層含義則不懂,其實這個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青春芳年。“春”字語意雙關,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 天,又指詞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華。2、結句是觸景生情還是借景抒情?這個問題難度較大,於是我補充了關於“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含義的理解。王國維 《人間詞話》裏將情景交融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觸景生情就是無我之境,把自己激動的心情加到客觀的景物裏去,緣情造景,這就是有我之境。“淚眼問花花 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中“淚眼”表明詞裏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經非常激動,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亂紅”之上,這應該是借景抒情。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15

由於本節圓與圓的位置關係是新課,這節課的內容與 “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有密切的聯繫,但這節課的兩圓位置關係遠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複雜。因此,我通過實例引入和讓學生動手操作類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猜測兩圓可能存在的位置關係,然後經過討論,歸納確定兩圓位置關係的各種情況。在與兩圓位置關係相應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鑑於學生已有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中兩量(半徑、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的數量關係的認知基礎,就只運用了類比遷移的方法。這些方法的運用,都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探求新知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其次,與五種位置關係相應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我採用“先易後難,突破關鍵”的教學策略。先讓學生解決易於解決的“外離”、“外切”、“內切”時的三量的數量關係,再解決“內含”時的三量的數量關係,最後突破相交時三量的數量關係:R-r<d< p="">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課堂就應該交給學生,而不是一味的填鴨式灌輸給學生,這樣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出來。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16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12)、(13)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近日上了《次北固山下》、《天淨沙 秋思》,特做反思如下:

一、課前反思

在課前,我仔細研究作為七年級學生的生活閲歷和認知水平,放棄了上屆學生教學過程中花大量時間討論頸聯內涵的做法,而定位於在朗讀中體會鄉愁。誠然,頸聯作為備受稱讚的名句,仔細研討無可厚非,但作為七年級新生,要他們理解過於深刻的句子,似無必要,而應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事實證明,教學目標的這一改變,使得學生反響較上屆要好,學生都能從課堂中感受到濃濃的鄉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在備課時,我瞭解到七年級學生應有一種對新鮮事物的強烈的好奇,所以在講《天淨沙 秋思》時,特地將以前寫的另一首《天淨沙 中秋》投影到屏幕,學生都呈驚訝狀,課堂氣氛出現高潮,而這都在我的預料之內。

二、課中反思

在講《天淨沙 秋思》時,本來按課前制定的教學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現的意象後,逐個分析體會鄉愁。但學生在列舉意象時漏了“瘦馬”,於是,我放棄了原先的教學設計,緊抓 “瘦馬”不放,由馬瘦講到人瘦,由物質講到感情,最後歸結為鄉愁,這樣只講了一個意象就把“曲”的主題講清了,學生聽起來也容易理解。

三、課後反思

課後,在陸老師、沈老師、葉老師的指點下,我總結了五個方面:

1、容上,“意象”這個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講“事物”即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也可不講,否則就脱離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對仗這個律詩的要求要講清,這是講課時遺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問是表現了鄉愁,然後讓學生找出句子中表現出來的鄉愁,這是違背學生認知規律的做法,應通過朗讀分析,指導學生從句子中體會作者的感情。

3、詞語上,對重點詞語,如“風正一帆懸”中的“一帆懸”解毒不夠,沒有沒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問上,集體回答較多,個別提問較少,沒有很好地顧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學。

5、板書設計上,字不夠端正,而且較亂。

總得來説,這堂課基本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問題,這是需要我在今後工作中再接再厲的。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17

《富饒的西沙羣島》是一篇語言優美,內容詳實的課文。作者從海水、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介紹了位於我國南海的西沙羣島的美麗和富饒。課文的主旨是要使學生了解西沙羣島是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可愛的地方,要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積累好詞佳句。作者為了生動描述神祕的西沙,大量運用了書面語言,如:風景優美、物產豐富、交錯、五光十色、綻開、蠕動、威武、千奇百怪、無所不有、龐大、成羣結隊、棲息等。這些文字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但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説,西沙是個遙遠、模糊、神祕的地方。如何讓三年級的國小生也走近西沙羣島,與西沙羣島進行零距離的對話呢?我認為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視覺效果,在指導學生瀏覽西沙羣島圖片的同時,進行文字介紹,幫助學生建構起對西沙羣島感知認識,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增強感性認識。在教學設計中,要設計並製作課件,先讓學生欣賞海水的奇妙,學生非常感興趣,都看的十分認真和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看完後他們能大膽發表自己的感想。接着讓學生看海底的各種產物,非常形象直觀,學生猶如身林其境,感受深,有話可講。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18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2、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4個方向。會辨認生活中的方向。3、會辨認平面示意圖,並根據平面示意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本節課的目標定位旨在促進孩子們的發展,重在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發自真心帶着笑意去學習,共同發掘學習的樂趣。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是成功的,在教學設計上,能深挖教材,能把方向板變成活動的學具進行合理使用!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通過獨立觀察,自主探究,完成了從生活空間中辨別方向到辨別平面圖中方向的抽象認識過程。

在教學中,我沒有把方向板一直放在掛圖旁邊,或者是通過學生的回答在掛圖的旁邊標註好方位,給學生參照的對象,我發現學生在敍述的時候有點困難。同時,在教學方向的過程中應緊湊,不拖拉,同時點學生髮言的時候應注重他們座位的角度,方便自己教學。方向板的使用前如果能注意讓學生的身子隨着方向板一起面對北面坐好後再開始辨認方向,學生辨認起來會更方便。教學語言在激起學生情緒、發言積極性方面不夠完善。今後需要注意。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19

北京是神聖的,是令人嚮往的,是孩子們熟悉的,也是遙遠的、陌生的。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和它國際化、現代化的氣息,是缺少生活閲歷,生活在小城市的學生所難以體會的。課文的第2段介紹的是北京的古蹟——天安門,而3、4段則介紹北京的交通、綠化等比較現代化的東西,在教學過程中,我便把“朗讀指導”與“美景展示”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課件欣賞美麗的北京的同時,再讀相關文字,做到“圖文並茂”,使學生對北京的認識由抽象到直觀,由表象到內化。這樣就能更好的“讀”,更深透的“悟”。

遵循語文教學的原則。從整體—部分—整體。在課前我先播放了一段北京的美景視頻短片,讓學生整體感知北京的美,然後再以旅遊的形式引導學生逐步去感知天安門、柏油馬路、立交橋和其他的名勝古蹟的美,最後讓學生回顧全文,感受北京的美,從心底發出讚歎:北京真美呀!我們愛北京!我們愛祖國的首都!就這樣遵循從整體-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原則,也遵循了低年級學生對事物認識、瞭解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20

寓言,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來説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給人以啟示。寓言像一座獨特的橋樑,通過它,可以從紛繁複雜的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中,去感悟生活的內在意義。我們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是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前提下,品味寓言的語言,感受寓言的簡潔美、內涵美和語言美。

本課的三則寓言,表面上看淺顯易懂,我採用了短課文長教,淺課文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咬文嚼字”品出內涵,品出味道。

1、體會語言文字的美。 

比如,經過“垂”和“掛”的比較,反覆推敲,細細品味,精心篩選,覺得只有“垂”字最為恰當地表現了沉甸甸的成熟了的葡萄綴滿了葡萄藤的景象。國小生通過品詞品句,領悟了語言文字的優美。

其次通過語言文字的品味,歸納出伊索寓言的特點。更進一步要求,根據其特點,開動腦筋自如地運用語言文字來改寫、續寫、編寫寓言。那就惟有老老實實、紮實實地做到“讀書為本”。所以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得到道理的領悟

通過品讀語言,提高學生語言的表現力。這樣更感性一些,能上得更有語文味。在課堂評價語言上,我更注重了傾 聽和及時評價,更注重抓住細節,不同角度地評價。評價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減少了平日裏比較隨意的評價

2、充分發揮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會有一些可供學生進行想象的空間存在。

如《狐狸和葡萄》一課,狐狸會想盡辦法吃葡萄,於是我就讓學生聯繫上下文進行合理想象,學生興趣來了,盡情地交流:

有的學生説: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後猛地跳起來,但卻失敗了。

有的學生説:它拿來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還是不能夠着。

有的學生説: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準水平實在太差,一個也沒有砸下來。

還有學生説: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細太軟,它的爬樹的本領又不行,幾經努力還是失敗了。

學生的想象力讓我欣喜,然後我再讓學生體會狐狸此時的心情,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鋪墊之後,故事的寓意學生自然而然就説出來了

3.注意故事對比。

《蟬和狐狸》與我們曾經學過的故事《狐狸和烏鴉》有其相似之處,但一貫被視為狡猾的狐狸在這則故事中沒能實現自己的心願。抓住這個不同結局,我引發學生進行思考:為什麼烏鴉會上當而蟬沒有呢?這個以舊帶新話題吸引了學生,他們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時,自覺地探究出蟬的聰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深刻寓意。

4、改編故事,深層消化。

在學完《牧童和狼》這一則寓言以後,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撒謊”的小故事,寫一篇令自己反省的短文,注意學習寓言的語言之簡潔美、內涵美和語句美。“讀”“寫”是緊密聯繫的,在讀中學寫,把讀中學到的寫作技巧及時運用到寫作之中,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師的又一重要責任。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21

兒童詩的語言精煉、意象簡單使得詩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讓學生帶着對文本的獨特感受,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想像,請學生仿照課文,去填補這些空白。課堂上我創設“學做小詩人”的實踐活動,如:我讓學生説説藍天還是 的家。樹林還是的家。小河還是誰的家。泥土還是的家。學生欣欣然走進詩的意境,入情入境,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把語文課的視野延伸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這不僅巧妙地進行了語言訓練,豐富了對詩歌的理解,更開啟了詩性思維,激發了觀察世界,熱愛生活的意識.,更積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 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而且體現大語文觀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在教學生字“兒”時,我出示“兒”的筆順,讓學生看着筆順説説筆畫,在書上描紅,再讓學生自己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從旁點撥和指導,並以兒歌提示學生書寫注意點,學生興趣濃,印象深刻,接着示範板書,最後讓學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規範地書寫生字。

總之,通過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展開想象説話,體會家的温馨,在家中生活得幸福快樂,從而使學生不僅體會了詩句,而且受到了情感地薰陶,學習效果較好。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22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敍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説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敍,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多種形式的讀法。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閲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説,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閲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説,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23

誇美鈕斯説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愛上信息技術課,但這種愛好往往表現在愛玩遊戲,或者上網聊天、看Flash動畫。而對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能卻不願認真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導入,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導入課堂教學。

1、遊戲入門,自覺學習。

既然學生愛玩遊戲,那麼就讓學生通過玩遊戲來激發他們想學的願意。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例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遊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青蛙過河”等遊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習好指法。於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們再玩這個遊戲時就感到輕鬆自如了。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這是相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而言的.

相對於高年級的學生而言,要學習的基礎知識比較多,學生對相對枯燥的基礎知識卻普遍感到乏味,學生雖對計算機的興趣值頗高,但對教師講起理論知識卻不感興趣,任憑老師費盡口舌、筋疲力盡,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仍似是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精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24

今天上課,課前的感覺就有着莫名的不同,很沒譜的樣子。

很匆匆地上完,幾位老師走過來與我分享聽課後的感受。

首先,學課文不只是學習課文本身,還是通過課本學習如何其他文章,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怎麼教?就靠老師平時教學時的滲透。

這節課感覺很匆忙,為什麼呢?教師講的太多。一節課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但是要注意分寸。如何把握這個分寸呢?老師完全沒必要自己花那麼大力氣來一次一次地講找碴兒。老師有時候就是低估了自己的孩子,總認為還小,總是要包辦一切。其實根據我們班孩子的能力看,完全可以。

這節課是按照我預先想的流程走下來了,但是感覺上下來,沒有亮點,為什麼呢?就是全是老師在引導,在講。課堂上,學生才是主角。不是孩子不行,是我今天根本沒給他們機會,他們沒時間來討論,來自己表演。老師讓孩子根據提示語來讀,反覆讀,各種形式讀,但是讀來讀去,都是孩子跟着老師的感覺來走。都是老師的理解。要孩子更加進入角色,必須讓孩子自己來想,從自己的角度來解讀角色。

其次,教師在該放開來講的地方沒有展開講。説實話,我是很想展開的,但是課堂不允許。1、反問句。這個地方,我處理得很失敗。我讓學生讀了47頁課後練習上的兩句話,一個是反問句,一個是陳述句。我只説前一句是不需要回答的,是反問句。然後我就問,這兩句是一個意思嗎?(太恐怖了!)學生説意思不一樣。

課後老師與我交流,學生就這麼一接觸,當然説不一樣了,因為他沒有了解到這兩句説的是什麼。課文裏的原話,老師要讓孩子反覆讀,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會弄髒還是不會弄髒。

然後再看課後練習,就知道了。

2、生字特別匆忙,是為講生字而講生字。我聽教研員説過一句話,上課滿頭大汗,就是準備不充分的表現。我到哪一天可以從容一點呢?

3、最後的延伸部分。其實這裏是有現實意義的問題。遇到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到底應該如何做,如何保護自己。還有一個是關於省略號後的思考。這兩個路我該選擇哪一條呢?如果全部講,是不是內容太多了?

最後,我有個新想法。整理一下教案和自己的心情,下週再找個班上一次《狼和小羊》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25

黃山的奇鬆、怪石、雲海、温泉號稱“天下四絕”。《黃山奇石》一文主要講了黃山四絕中的一絕——怪石。課題“奇”,就已向學生交代清本文所講內容,使我們知道課文要寫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與眾不同。教材將文本安排在第一組課文中,而這組課文雖以秋天為線索,但又不侷限於秋景。教學時引導學生在感受秋天的美好,領略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的同時,還要通過文本使學生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讚歎之情。

一、 教學設計為導遊帶領遊客欣賞美景這樣一種形式。

從圖入手,先讓學生從直觀感受“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橫生;再由圖及文,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展開想象,這是我教學本課的主旨,以遊覽形式開始,以學生運用文本知識講解結束,有始有終。

二 、都通句子,美讀全文 。

對於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已能將課文中的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但要做到有感情誦讀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對於像《黃山奇石》這樣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將一塊塊本無生命的石頭描繪的活靈活現、呼之欲出的美文寫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讀出感情就困難了。因此,我把美讀課文與展開想象銜接在一起,讓孩子們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圖—文—想—畫—説,結合起來體會文中描繪的各種石頭的形狀,小中見大,從而感受整個黃山的神祕,產生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師—生、生—生互動讀、評;小組讀、競賽讀、展示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將學生讀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誦讀。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石頭的樣子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形狀了。

三、 放飛想象,嘗試塗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學到這時水到渠成,我順勢引導學生在紙上畫一畫,説一説。孩子們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們腦海中的天狗,獅子、仙女也像作者寫的奇石一樣,太奇了!讓你不得不歎服孩子們大膽、無拘無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畫中的狗、獅子、仙女……均沒有脱離現實生活,還沒能很好地領悟到石的形奇。

四 、挖掘教材,填補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號挖掘文本空白進行拓展,跳出課文教課文,因孩子們已深深地被黃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給其它石頭起的名真可謂豐富多彩:海底撈月、石海泛舟、老鷹抓小雞、凝神靜思、盼……到這裏,我覺得已將孩子們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們更驚歎於大自然的偉大、鬼斧神工了!

春天的雨點教學反思 篇26

閲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文本是對話的基礎和依託,學生是對話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要在對話過程中合理調控,用心感悟,用情打動學生,使學生在對話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感染,獲得心靈的洗禮。在執教《艾滋病小鬥士》時我是這樣處理的。

我請學生朗讀開頭結尾,讓學生感受到在六一國際兒童節這個快樂的日子裏,恩科西卻永遠的離開了人世,全世界人都關注着他,為他感到惋惜。我問學生:“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什麼?”學生們回答:“是告訴我們要熱愛生命。”“要關心艾滋病人。”“遇到困難要坦然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