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精選19篇)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1

本文教學的導入階段,我設計的關於什麼是新聞的一段話中列舉了四個事例,既扣緊了文章內容也為本節的教學定下了情感基調:結尾聯繫日寇侵華的滔天罪行,控訴法西斯滅絕人性的罪行,呼喚和平與正義,強化了這種情感基調。只有營造好這種情感氛圍,才能有助於學生進入文本,準確理解文章內容。其實在備課時我還想到了另一種導入法,即引用“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句話導入。採用這種方法導入,雖然使學生對新聞的特點有所理解,但很明顯,這種情感氛圍與本文的教學是不相宜的。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精選19篇)

在問題的設計上,本人也注意增強激發性,如“教學過程”2的三個問題都是如此。教師將兩個矛盾體擺在一起,形成對照,造成懸念,引起學生思考的慾望,有思維的碰撞,這樣,課堂也就有了生命力。

在教輔材料的選擇上,我堅持“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的原則和適量的原則,不搞“電灌”,不搞圖片展覽,不以圖害文,不以圖代替學生的想象,而是隻利用一幅德國法西斯大屠殺婦女的情景圖,並配合問題:“面對這種情景,善良的人會懷着什麼樣的心情呢”,轉入對文章以樂景寫悲情手法的分析。以少勝多,既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又避免了以圖代替學生想象、思考現象的發生。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2

本課正是一篇新聞史上很有影響力的新聞,這篇新聞的語言及寫作方式都與一般的新聞不同,它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做了大尺度的突破,那就是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寫下了這樣一篇“不客觀”的新聞。

但是我認為,這篇文章不止是一篇普通的教學材料,它還是一篇歷史教育材料,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目的我設定為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兩個方面。知識目標主要在於認識本文的特殊寫作方式和語言特點;而情感目標則是讓學生通過奧斯維辛的事件聯繫到南京大屠殺,記住歷史,並學會正確地看待日本。

為了讓學生能夠對奧斯維辛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在網上尋找了大量真實的記錄圖片,用形象的圖片來讓他們在腦海中對奧斯維辛有個具體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

此外,我還找了一些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圖片以及相關的資料,還有兩篇與奧斯維辛解放六十週年有關的新聞報導,作為拓展延伸的內容。兩篇課外新聞的內容分別針對這次紀念活動中德國的態度以及日本媒體的態度,都是學生平時接觸得不多但是容易展開討論的話題,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探討,扭轉現在學生們哈日哈韓的心態,正確對待日本人,牢記歷史。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3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課文,我設計了學案配合教學,主要抓住奧斯維辛給遊客的感受來牽出整篇課文重點。課件根據設想的課堂情形設計調整了好幾次,教學思路更是在腦海中過了無數遍,可是上課時因為太過緊張,教學思路被打亂了些許,原本製作好的幻燈片沒有在合適的時候播放出來,原本設計好的板書也沒能按照預想完整地寫在黑板上。尤其是一緊張,我的教學語言也變得很枯燥呆板,所以上完課我自己感覺並不是太好。好在組裏的同事們都對我給予了極大的鼓勵,讓我寬慰了很多。

但是我覺得本堂課還是有許多問題,需要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改進。第一是對教學內容的把握仍然不夠靈活,所以在設計被打亂之後,不能很好地進行調整,另外有些問題的處理過於片面,可以適當地進行擴展,讓學生嘗試著從多方面,多角度來理解課文。另外,可以逐步讓學生自主研究課文並提出問題,而不是一貫由老師提問,學生根據課文解答,這樣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經過這次公開課,我還意識到了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例如教學常規在課堂中落實得還不夠到位,教學語言不夠簡練,課堂應變能力不強等等。這些,都需要在以後的教學逐步規範和提升。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努力,力求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為港台校的教學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4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着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為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着,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麼好奇啊!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裏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於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裏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裏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顫動的筆尖”,而“我”卻“不動聲色”,“默默享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以至於“我”“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5

上課,讓學生説説傅雷當時處於一種怎樣的情形?接着讓學生思考傅聰又是怎樣勸告孩子的?一要堅強。 (聯繫第一封信,説明在傅雷眼裏堅強就是勝不驕敗不餒)二永保赤子之心,三是做新中國的鐘聲、四是 藝術無止境,永遠追求藝術的完美。本課在上時圍繞“你二十年的折磨沒有白受”加入拓展閲讀“樓適夷 先生對傅聰小時候的回憶”和傅聰自己的少年回憶。圍繞“做新中國的鐘聲説明傅雷夫婦的含冤而死及傅 聰對祖國的態度,他們的愛國之心使人感動。圍繞“赤子之心談人心靈的純潔,以及人的素質。運用貝多 芬故事以及兩兄弟買東西“一個砍價一個説人家攢錢不容易給人家多些”的書呆子氣的理解。圍繞“藝術 沒有止境談藝術的無國界”談雨果的國際主義人道主義精神。

本課最大的特點是關於書本的問題的解決完全是由學生解決的,而老師的深入拓展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父 子間的愛及文章所表現的其他人物具有的品質,老師的拓展表現出視野的廣博,有學者氣度。課到最後, 讓學生和自己都進入了感動之中,這是最開心的。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6

《假如沒有灰塵》這篇説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説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説明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係。

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學過程是學生的過程,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活動,從而發現知識,獲得知識,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真正讓教師的“講壇”變成學生的“學壇”。略讀課文的教學更應遵循這一原則。在教學《假如沒胡灰塵》一課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放手讓學生去“讀”:語文教學就要創設一種想讀就讀,會讀就讀的場面,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體驗。在課堂上我花了許多時間讓學生去“讀”,讀懂讀透。因此,為後邊的交流打下了基礎。

2、放手讓學生去“問”: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能主動去提問題,通過提問,通過思考,不僅讓學生更主動地去學習,更帶動了其他學生去思考、提問。

3、放手讓學生去“講”:通過“讀”和“問”,學生有了自己的認識,我讓學生放開膽,主動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見解。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有了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4、放手讓學生去“評”: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參與評點、爭論,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實現。

5、放手讓學生去“練”:課後練筆很重要,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與相關的資料進行練筆——以第一人稱寫寫灰塵。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張揚。

教學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我們要學會放手,放手讓學生去做,雖然本課教學過程還有很多遺憾,但是也帶給我許多啟發,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繼續前進。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7

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認識的七個字中有六個湧現在課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識字教學時我安排“打招呼、交朋友”的活動,先請同窗們自己把課文讀通順,找一找文章中講了哪幾位小朋友,再與宋濤、陳丹、趙小藝打招呼,作簡要的自我介紹。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在活動中認識了生字,還鍛鍊了口語交際的能力,同時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畫風”這個題目引起了課本中的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風看不見,摸不着,怎麼畫呢?課文中的三個小朋友一起畫畫,本來陳丹説:“風,看不見,摸不着,誰也畫不出來。”可是看了趙小藝的畫後,陳丹卻説:“我也會畫風了”。三個好朋友互相啟發,互相激勵,成果他們用不同的辦法畫出了風。

我在教學環節中是這樣設計的,先出示了三個小朋友的人物像,在旁邊標示他們的名字,好讓學生對三個孩子的樣子有直觀的感受,通過默讀讓學生找到他們畫得是什麼,然後出示三幅畫,與文字一一對應,這樣學生會更加明確三個小朋友是如何用事物來表現風的存在的。待學生搞明確人物關係後,可以練讀對話,開展爭做文中小朋友的活動,採用自由練讀,指名讀,評價讀的方法,領導讀出趙小藝的自信,陳丹的高興和受到啟發,接着以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再次進行領導朗讀,讀出宋濤看到趙小藝畫出風之後的驚喜,這樣層層領導,學生誦讀能力得到鍛鍊,程度得到提高。趁熱打鐵,我以兒童化語言提問:“你喜歡這三個小朋友們嗎,為什麼?”引出來本文的主題,學生在前邊的朗讀中已經感悟到了趙小藝的愛動頭腦,宋濤的敢想敢問,陳丹善於向別人學習。

特殊是在最後一個環節“你還能用其他的辦法畫風嗎?”,學生思維非常活潑:有畫氣球、畫蒲公英、畫驚濤駭浪、畫長髮飄蕩、畫紅領巾飄蕩、畫柳枝隨風舞動、畫風箏放飛、畫樹葉飄落、畫小草點頭、畫龍捲風、畫炊煙、畫曬在竹竿上的衣服、畫窗簾、畫飄在空中的塑料袋……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亞於文中的小朋友,學生們真的很聰慧。最後,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在紙畫出了不同的風。一節課下來,孩子們猛然間發現,原來看不見,摸不着的風可以用這麼多方法畫出來。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8

1.投映畫面,突出重點。

學習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霞”。第三自然段我先用課件出示各種水的圖片,從平靜的湖水到洶湧海濤,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詞語來形容你看到的水。他們説了很多,寧靜、美麗、平靜、清澈見底,活潑、調皮、活躍,奔騰不息、川流不息、洶湧澎湃……然後再來看看課文是怎樣來描寫這樣的水呢,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圖像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訓練,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對比畫面,加深理解。

利用課件播放水“温和”時,為人們做好事,灌溉田地,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三峽大壩發電站;“暴躁”時,為人們做壞事,淹沒莊稼,給人們交通帶了不便,沖毀房屋,危害人們生活,給人們帶了災害。通過這些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而使課堂更加豐滿,同時,完成了使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害的教學目標。

四、收集信息,延伸課外。

講解課文第四段,從整體把握,引導人們想出了種種辦法管住水,讓水給人們多做好事,不做壞事,人們想出了什麼好辦法?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結合課前收集的有關水對人類所做的貢獻的資料。學生通過交流,知道了人們植樹造林,建三峽大壩來防洪、發電、航運,既得到了口語交際訓練,也培養了其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9

從教材本身來看,老教材體現出較抽象簡約化的風格,較多的呈現出數學結論性的知識,而新教材更體現出生動具體生活化的風格。教材呈現方式的變化,並不會改變數學教學的本質,那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從數學的角度以數學的思維面對生活世界。作為數學教師就要通過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面對新教材,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來解讀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教學。

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面對這一教材,我思考的是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為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而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提出問題的思維要求遠比解決一個問題的要求要高得多。我們懷念老教材是因為只需要讓學生解決問題書本上提出問題就可以了,其結果是隻要學生能夠解答出來即可。而新教材更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己提出問題。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10

讀,是學生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讀,是學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全國小語理事會理事長崔巒強調:“一定要把課文讀對、讀通、讀順、讀好。”這是學好語文的基礎,也是理解課文的前提。因此在這次教學中,我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聽讀、初讀、速讀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讓學生做到將課文讀對;在熟讀生字的基礎上,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在精讀、理解的過程中,又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和朗讀內容指導學生將課文讀好。在這樣有目的、有層次地閲讀指導中,學生逐步學會了讀書。

當然,我的這次教學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其中讓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1、沒有將本課時的教學內容講授完整。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對學生情況把握的不準,導致這一課時的個別環節用時較長,特別是請兩個人單獨讀寫魚兒的段落,太浪費時間了。

2。雖然也嘗試建構一種多層面的課堂,希望能通過一節課教給孩子更多的東西,但是,許多方面考慮得還不夠周全,補充素材在課堂上成為一種資源的浪費,浪費了一些寶貴的時間。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充分地認識到自己還應繼續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鑽研教學方法,潛心搞好教學研究,努力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11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遊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複,喜歡錶現。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遊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遊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在識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想象,幫助他們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12

訓練是閲讀教學的中心環節。因為知識在訓練中鞏固。能力在訓練中形成,思維在訓練中發展,習慣在訓練中培養,情感在訓練中陶冶。在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如教學張衡怎樣數星星這幾個動詞時,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坐、*、仰、指、數”等幾個動詞後,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是讓學生自己讀讀、自己做做、自己數數。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既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訓練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

老師們,我始終認為,教書不是教知識的本身,而是教獲得知識的方法,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的指導,重視學生思維過程的引導。所以,我在句子的教學時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訓練。如教學“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裏”這個句子時,我先讓學生讀讀,談談你知道了什麼?然後從喻體着手,讓學生理解“珍珠”是怎樣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樣?“碧玉盤”是怎樣的,在文中“碧玉盤”指什麼?然後通過教師生動的描述,讓學生體會夜空的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樣,通過抓住比喻句的喻體去理解本體,使學生具體地感受到天空景色的美。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避免打破整體美,突出星空的美,在教這個比喻句時,我沒有安排“撒”字的教學,為什麼?這裏暫且不提。

再如在教“一顆,兩顆,一直數到幾百顆”這個句子時,我從朗讀着手,引發學生思考張衡數星星的艱難。怎樣使學生有這種感受?我聯繫課文第一句,讓學生明白星星的多,星星的一閃一閃給張衡數星星帶來困難。更主要的是,在這裏我精心設計“撒”字的教學。通過“撒”字形象、直觀的演示,使學生知道星星分佈的不均勻,又給張衡數星星帶來了更大的困難,然後通過學生親身感受,從感性上體會到數星星的難,從而對張衡刻苦、認真的態度產生敬佩之情。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讀好句子,進一步體會句子藴含的情感。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13

“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只要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

閲讀教學生活化。在閲讀教學中,教師僅僅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學生是不行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閲讀教學生活化要求在閲讀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課題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麼樣誇獎你的,她的動作和表情是怎麼樣的?”從而導入課文“這裏也有三個媽媽在誇獎自己的孩子,你去讀一讀”。這樣的閲讀教學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敢想、敢説、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1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一篇略讀課文,它的結構很特別,是由兩封信組成的。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所提到的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二是學習書信的格式及語言特點。

學習略讀課文,老師要敢於放手,才有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過,為了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我還是提煉出了兩大問題:一、張國強為什麼要寫信給柯巖?二、柯巖是如何分析這一問題的?然後,學生進行充分的閲讀和思考,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

如果從整篇文章來看,重點應放在第二個問題。但我認為,如果學生不能清楚地認識到:張國強的問題並不是出在別人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就不能理解第二封信的深意,更不能瞭解柯巖在回信中的那種真誠、委婉、耐心。所以,當學生彙報第一個問題後,我請他們談談從這封信中,他們瞭解到什麼。有的學生説,他了解到張國強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因為他的作文獲了獎;有的學生説,他了解到張國強有點自以為是,因為他有了點成績,就以為別人都嫉妒他;有的學生説張國強看不起人,因為他説別人沒什麼了不起的。至此,其實學生已經化身柯巖,對張國強身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這就為學習第二封信做好了鋪墊。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書信的格式,我讓他們去發現,去歸納書信的幾大要素。同時,佈置了一道作業:張國強收到柯巖的信後,他會怎麼做呢?效果又怎麼呢?展開想象,並以張國強的身份給柯巖回一封信。

本課的不足之處是,由於花了較多的時間在內容的分析上,所以缺乏拓展閲讀,這在略讀課的教學中可以説是比較大的遺憾。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15

《赤壁》是杜牧詠史詩中的名篇,主要寫了詩人漫步沙灘,偶然間撿到一隻折斷的鐵戟,磨光洗淨後認出了是三國時代的兵器,由此產生了“懷古之幽情”,對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提出了自已的見解。

這首詩從表達方式上看,前兩句屬於記敍,後兩句屬於議論,作者在議論中還抒發了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賞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兩句詩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句詩,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一是作者借“二喬”來象徵什麼?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二是體會“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話的意思,並説説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兩句又藴含了怎樣的哲理?我在講解這兩個問題的同時也是在教學生賞析詩句的方法——從表現手法、詩句內容、作者情感、藴含的哲理等角度去賞析。只有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習方法,才有利於學生鑑賞水平的提高。

在詩歌教學中,教授學生賞析詩句的方法很重要,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閲讀也很重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閲讀類似題材、風格的詩歌能加深學生對所學詩歌的理解,也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積累。課堂上講完《赤壁》後,我在拓展環節引導學生閲讀杜牧的另一首詠史名篇《題烏江亭》。這首詩與《赤壁》一樣,都是議論戰爭成敗之理的,都是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作了假設性的推想。我引導學生賞析兩首詩的異同。在我的引導啟發之下,學生基本能理解兩首詩在內容上很相似,而藴含的哲理是不一樣的。

這堂課最大的不足是很多學生對作者的情感、藴含的哲理並不能完全理解,這讓我感到詩歌教學任重道遠,學生還需要在老師指導下進行長期的學習和積累。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16

拼音教學已經劃上圓滿的句號,我發現,自己近期複韻母的教學中,頗有收益,同時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對此,我就對本次教學進行了一個反思,以幫助自己的教學成長。

一、我在處理教材上自主擴展學習內容。如教材在編排上只是呈現出聲母與 üe 的拼讀,我就把 ie 的拼讀也加了進去。在學習每一個韻母的過程中,我以邊新授邊鞏固的教學環節進行教學。如在拼讀環節中,我就形成了2個層次的訓練:

1.結合課件,練習不帶調的簡單拼讀。

2.開展遊戲,鞏固強化聲母與 ie üe 的帶調拼讀。

3.書寫ieüe er,加深孩子對它們的認識。

4.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eyue 以及讓孩子自己拼讀我穿插的幾個鞏固yeyue聲調的音節詞語,再出示詞語,同桌之間交流所認識的字,這對書上30頁的音節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説,孩子們通過這樣的拼讀訓練,即學得紮實,又覺得生動有趣。另外,對於這節課的難點er的發音我採用了藉助手勢輔助發音的方法,並通過淺顯的語言告訴學生er是一個特殊韻母。

二、對學生的反饋及時。

課堂上,我不可能預設所有孩子的回答,所以只能看自己的高度集中來對孩子的回答進行及時的反饋。比如對ieüe er的教學中,我會對那些還沒叫就會讀的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讚賞他的學習方法(爸爸媽媽教的、學前班學的、),對那種能從複韻母的發音方法過渡過來的孩子更加要表揚。同時,我也很注意引導,我愛用“你發現了沒有?”“小朋友們自己去看,去發現,想想這些複韻母該怎麼讀?”去問孩子,這樣孩子學起來很自主,也很有成就感。又如:我在複習導入的時候就設計了j q x和ü相拼,並讓孩子觀察説出她們見面的小訣竅:小ü碰見j q x,要去掉兩點。這樣,在教學üe與j q x 相拼時,孩子們就會很快記住同樣的訣竅。課標上提出的轉變師生角色、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這兩個理念,我都在努力地實踐着,我驚喜地看到學生巨大的學習潛能,感受着自己在開發這種潛能時的創造力和幸福感。

在教學上,我也強調孩子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是主人,所以,我還是安排了個別讀、開火車讀、同桌互讀等多種學生活動的方式,提高參與的密度和效率。但在我的遊戲設計環節上,我就忽略了可能還有很多孩子並沒會拼讀。這樣,那些還沒讀好的孩子可能就失去了一個拼讀的機會,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會注意的,這樣,也避免出現“差生”的情況。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17

一堂好課,除了目標明確,教師更應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應及時地接住拋出的“球”,在課堂中做一個好球手,時時注意找個適合的點與學生對話。比如,這堂課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將夸父歸為一個“失敗的英雄”,應對失敗不氣餒。在“説説夸父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環節中,已有學生提到夸父是一個自高自大的人。教師也追問:你從什麼課文的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學生説:他敢與太陽賽跑,是個自高自大的人。此時的教師沒能很好接住這個“球”,應再次追問:為什麼你認為敢與太陽賽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師為急於點其他學生回答,未能接住這個球,引導學生體會思考“失敗英雄”的形象,當回過神時,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這個“球”從身邊滑走。而正因為這個球未能接住,所以導致下一環節的進行,受到必須的影響,甚至於本堂課的亮點沒能充分展示出。學生也只能勉強認同教師引導出的“失敗英雄”。

其二:對文本的質疑探討還欠缺。由於質疑這個環節中沒有以主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好像讓學生在沒有韁繩的牽引下,駕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敗英雄”就略顯牽強。

其三:神話故事就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而本堂卻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

這堂課畢竟只是一個“點”,教師只有及時反思課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所進步。

語文,為了生活還是考試?

第一天上課,我告訴學生,我在高中的時候怎樣調皮,怎樣戲弄老師和同學。高中的學習也許很辛苦,但是很快樂。

第一天的語文作業,我讓他們回去思考,學語文有什麼用。結果,有人説是應付考試,有人説是老師家長逼的,也有些學生説學語文能提高寫作水平……

我告訴他們:學語文是為了生活。

同樣的路邊的一朵小花,有人視而不見,有人就此聯想到生死、命運、抗爭……前者的生活是單調的,就像拿着電視遙控器不斷換台卻一無所獲;後者的生活是豐富的,他的生命不會個性長,但他活得充實。只有幾個學生若有所思的點了頭,大部分人都茫然地看着我。我笑了:“上我的課,你們會慢慢體會到的。”

於是,我教他們朗誦,讓他們離開座位,一邊走,一邊讀《荷塘月色》;教他們寫詩,讓他們把自己最喜歡的流行歌曲抄下來,像朗誦詩歌那樣朗誦歌詞;帶他們看電影,演話劇;講鬼故事,或者就某個時事熱點討論一節課……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18

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為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一般來説,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內容理解個八九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提供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應該説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能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為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本的理解較為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考慮周全,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反思總結 篇19

當語文老師將近7年了,和其它學科比較,我總是感覺孩子們在語文課上的眼神不夠明亮,自己講課時那種“心跳的感覺”也不多。是什麼原因暱?想來想去,覺得這並不是語文課本身就缺少趣味的問題,也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老師的問題。老師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把本應情趣盎然的語文課,簡單化為機械地灌輸和繁瑣的分析。這樣遠離現實、不食人間煙火的語文課學生當然不喜歡,課堂氣氛當然會死氣沉沉,因為這一切距離童心太遙遠了。

擅自改了一句歌詞,因為覺得它能代表一個語文老師的心聲。老師要想讓學生投入,自己必須先放下架子,率先投入到文本當中,然後才能帶領學生投入其中。比如:我在我們班裏講《樂山龍舟會》第一課時的時候,就完全把自己當成一名在場的觀眾,帶着學生激情昂然地讀書。因為我“忘”了自己是老師,在範讀“立刻喊聲乍起”時,學生們竟然也忘了自己是學生,情不自禁地跟我大喊:“鴨子在那兒呢!快抓!”整堂課,我們就像置身於搶鴨現場一般,“玩”得不亦樂乎。也正是因為有了第一課時朗讀的基礎,上第二課時,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才比較深刻,也有得可説。

當然,我們不可能把每節語文課都上得熱熱鬧鬧,應該思考感悟的時候就得引導學生要靜下心來,潛心體會,語文課才會張弛有度,文味十足。但無論如何,教師都要真實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