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課程開發文獻綜述範文範例

一、關於高職課程開發模式的綜述

高職課程開發文獻綜述範文範例

當前國內外對高職課程開發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課程開發模式,通過對這些開發模式的分析我們發現:

第一,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在課程開發模式上學科論取向依然濃厚,對職業論的取向仍然停留在表面,甚至是流於形式;第二,國內課程開發模式大都是對世界主要課程開發模式的簡單的演繹與“拿來”,也就是説當前我國的課程開發模式缺失本土特色,沒有一個清晰的指導課程開發的理念;第三,已有的課程開發模式理論和實踐是“兩層皮”,缺乏行之有效的聯繫,理論與理論之間的假設經不起推敲,缺乏邏輯性,對新的理念的執行力不夠;第四,在這些課程開發模式中,具有專業和職業特色的課程稀少,仍不足以影響和改變高職課程的現狀。因此,如何構建適合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需求的課程模式成為當務之急。

二、關於課程實施的綜述

關於課程的實施,一般而言,國內外存在三種取向,即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課程實施的相互適應取向和課程實施的創生取向。忠實取向者認為課程實施的過程就是忠實的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相互適應取向則認為課程實施的過程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情景中不斷調整,互相適應的過程,創生取向者則認為課程只是實施時的一個參考,不應該課程本身所束縛,而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和具體的情景進行創設,傾向於對師生所聯合創造的教育經驗及整個過程的學習,也就是説課程的真正開發者應該是教師和學生,而不是學科專家。

針對當前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9種模式,也出現了與之相對應的課程實施模式。但由於自身條件等原因,這些模式往往停留在理論探索,對於其具體運用的研究的文獻則很少。袁玲等通過探究發現實施工作導向課程體系對現有的職教師資是一種挑戰。基於工作過程的教學是按“諮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完整的工作過程進行的,在教學中根據工作任務的完成順序,將理論知識與技能、分析與決策、實施與評估、工作與環境融為一體,要實施這樣的教學必須是一個教師團隊共同完成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求學校教師必須有企業工作經歷和有教學經歷的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陳金偉通過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認為技工類職業院校應積極推行“mes”教學模式。葉四山等則以教育實踐為依據,指出應該整合不同教育方法,這樣更有利於cbe模式教學實效的取得。同時還分析了中國教育體制的弊端對cbe(等)教育實效的取得深層次的影響,並提出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雙元制”模式對中國的影響最大,對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鑑。謝輝通過教學實踐認為課程改革中要借鑑tafe課程在培養方式、教學方式、課程安排等諸多方面的靈活性,為學生提供社會變革和職業轉變過程中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

蔣乃平、姜大源、石偉平、徐國慶等也對各自所研究課程開發模式下的課程實施情況進行了探索,並總結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策略。

從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對課程實施的研究往往侷限於理論的推演,缺乏必要的實踐作支撐,缺少具體的實施路徑,所提取的課程實施僅僅侷限於一種呼籲,一種理論化的訴求,而沒有具體到如何教,如何做。

三、關於教師勝任能力的綜述

勝任力的提出源於對傳統人才測評模式的質疑,哈佛大學教授mc c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的發表標誌着以勝任能力來開展人才測評時代的到來,他也因此被公認為勝任能力方法的創始人。在這篇文章中麥克裏蘭呼籲人們迴歸現實,從原始資料中去尋早影響工作業績的勝任能力。此後人們對勝任能力進行的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勝任能力的定義、特徵、模型建構方法等方面,下面主要就勝任能力的特徵進行綜述。

目前,對於勝任能力特徵的研究,目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個體、組織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在個體方面,麥克裏蘭提出:①跨文化的人際敏感性;②人的積極期望;③快速進入當地的政治網絡是勝任力的主要特徵,時至今日美國政府仍然將其作為選拔fsio的主要依據,後來美國波士頓大學組織行為專家tim hall教授提出元勝任力的概念,標誌着對勝任能力特徵研究進入新的階段;在組織方面,組織勝任力的提出標誌着對勝任力的研究從個體領域走向組織領域,主要的代表者有prahalad和hame,他們認為組織勝任力的主要特徵為:①提供進入變化市場的潛能;②對終端產品的有意義的貢獻;③對競爭者來説很難模仿的競爭優勢;在管理方面,英國mci(management charter initiative)在英國開發本國人力資源思想的指導和支持下,致力於研究通過增強經理人員的才能來提高英國組織的績效以及美國領導效率工程等都是這方面傑出的代表。

近年來,國內學者也開始從多角度對教師勝任力進行探討。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徐建平對中國小教師應具備的專業勝任力結構模型進行的探討;許燕通過問卷調查法,對優秀教師心理素質結構的探討;顧海根運用調查法,對理想教師最重要的人格特徵的探討。而這些研究表明優秀教師除了具有教師共有的勝任特徵之外,還包含有額外的品質。當然,還包括對高校、高職教師的勝任力的研究:顧倩、楊繼平(XX)研究了大學輔導員勝任力;任嶸嶸、史學軍、王金玲等人(XX)對高校教師勝任力模型的研究。何向榮(XX)對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績效管理的模式進行了研究。陳連生(XX)指出高職教師的勝任特徵與其任務績效都有正相關,張議元、馬建輝(XX)通過對高職院校教師勝任特徵研究,認為高職教師勝任特徵模型的研究則是從教育對象、教育目標的角度來研究教師崗位的需求,注重教師潛能的開發和教學效果的統一,更人性化和科學化。

以上研究從不同角度、不同研究對象出發,對教師的勝任特徵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由於教師工作的複雜性,對教師勝任力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較清晰、明確的勝任力模型,對教師的勝任力研究還不夠突出其行業特點。

綜上所述,對教師勝任力的研究還不夠細化、深入,對教師勝任特徵的概括不具有鮮明的特點和針對性,和其他行業相比缺乏區分度,教師的評價過於主觀缺乏客觀的標準。基於對高職課程開發模式、課程實施以及教師勝任能力相關文獻的綜述,結合當前我國高職課程改革現狀和實際存在的問題,開展對我國高職教育教師勝任能力的研究,構建教師勝任力模型,以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促進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