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領導用人藝術的研究

行政領導用人藝術的研究

行政領導用人藝術的研究

行政領導者,社會公共事業的組織指揮者,任何一項社會事業的實施與成功,都離不開行政領導者的組織指揮。然而行政領導者作用發揮的大小,工作成績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政領導者的用人藝術。用人是領導的基本職能之一,也是實現領導決策的組織保證。用什麼樣的人以及如何用人,往往關係到領導工作的成敗。因此,研究領導者的用人藝術是領導科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 提高行政領導用人藝術意義的認識

所謂行政領導用人藝術,是指行政領導者在行政領導實踐中的所表現出來的高超的用人技巧。行政領導者工作千頭萬緒,但最重要的就是兩條,即決策和用人。而決策方案的實施和決策目標的實現又依賴於人才,因此,行政領導者注重用人技巧,選好用好人才十分關鍵。

首先,行政領導者的各項決策,在決策之前需要參謀人員出謀劃策,在決策之後需要有關人員再組織落實,而這些人員還必須是具有較高的組織、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的人,即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其次,為實現行政領導者所確定的行政領導目標,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需要行政領導者的下屬人員去做,而這些下屬人員也必須具有一定的工作才幹。再次,行政領導者在公共活動中,也需人才鼎立相助。因此,行政領導者在實際工作中講究用人藝術,選用好有才能的人才,對於保證行政領導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十分重要。

(一)行政領導用人藝術的基本內涵

領導用人,主要是指領導者或領導集團在實施領導活動的過程中,憑藉自身的職權,按照一定的隸屬關係和幹部管理權限,對下屬加以選拔、使用和培養的一種組織行為過程。

領導用人的環節很多,它包括對人才的識別與發掘、考察與選拔、培養與使用、吸引與激勵、舉薦與保護等。同時,領導用人的類型也十分廣泛,領導活動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文化、教育、衞生等各個領域。因此,領導者要根據不同領域和不同工作崗位的需要,選拔和使用多種多樣的人才。不論是在哪個用人環節,也不論是選用何種人才,領導者都必須從事業出發,堅持正確的用人原則,發揮人才的最佳價值。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因為人是一切社會實踐活動,包括領導活動中唯一有自覺能動性的因素。而領導活動正是通過對人的領導,進而達到對事物的認識和改造的社會實踐過程。在領導活動中,如果離開了人,忽視對人的領導和使用任何領導活動都不能進行。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是出主意、用幹部兩件事。"在科學社會化、生產現代化、管理系統化、人員知識化的當代社會中,領導者的用人職能就顯得更為突出了。領導者如果不注重廣泛發掘人才,把合適的人才選拔到合適的崗位上,建立嚴格的工作制度,從上到下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發揮每一個人的長處,即使個人才高八斗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也很難成為一個事業有成的現代領導者。

(二)行政領導藝術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國古人曾經説過: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治政。孫中山説: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毛澤東也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這些都充分説明了用人對於領導事業的成敗起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無數事實也都證明了這一點。領導者科學地選人用人,就能保證事業的興旺發達;反之,不重視人才或者用錯了人,必然使事業遭受損失甚至導致失敗。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原因之一就在於他會用人。他曾經説過:論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論管理錢糧,我不如蕭何;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但是,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而項羽雖然兵多將廣,勢力強大,卻由於不善用人,最終敗在了劉邦手中。我們黨幾十年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也證明,領導者能否科學用人,關係到事業的興衰成敗。

在社會迅速發展的當代,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的今天,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科技和人才競爭,要建設一個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更需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懂科學、善管理、會經營的優秀人才,要使優秀人才脱穎而出,行政領導必須更新用人觀念,改變思維方式,真正解放思想,徹底從"左"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努力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代適應的人才觀念,大膽啟用一代新人,這是擺在每個行政領導面前的重大課題。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要實現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關鍵是要選用一大批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有現代科學技術和組織管理能力的人才。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説:"現在我們國家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不是四個現代化的路線、方針對不對,而是缺少一大批實現這個路線、方針的人才。……沒有大批的人才,我們的事業就不能成功。……搞四個現代化就會變成一句空話。" 目前,我們所遇到的問題,與其説是資本不足,不如説是人才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方面人才不足,另一方面現有人才由於使用不當,被大量浪費。所以,科學地、合理地使用好各種人才,是完成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實現21世紀戰略目標的迫切需要。

(三)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用人藝術的優良遺產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文明古國。歷代的一些有所作為的政治家和有識之士,都很講究領導藝術,注重選拔和使用人才,並重視人才在歷史上的棟樑地位及其所發揮的重大作用,積累了豐富的領導科學經驗。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大批優秀人才脱穎而出,相繼走上領導崗位,領導科學無論是從理論到實踐都日臻完善,不斷走向成熟。在今天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行政領導幹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批判地繼承中國古代政治家的領導科學經驗,吸取現代領導科學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對於行政領導提高用人藝術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綜觀中國古今領導科學的發展史,值得行政領導者借鑑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關於治國以人才為本的思想

古人説:"得人者興,失人者崩"。[1] 它説明了古代政治家注重用人,人才是創業之本、治國之本的思想。現代偉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也十分重視人才的作用,"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也深刻地説明了這個道理。求賢用才,自古以來皆為傑出的領導者所重視。

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後的一次慶功宴會上説:"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響,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所擒也。"[2] 這是劉邦對自己奪取天下成功經驗的總結。其實,劉邦不僅重用"三傑",而且注意把各方面人士,不論出身貴賤,都集中在他的周圍。如蕭何是縣吏,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樊噲是狗屠,韓信是混子,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灌嬰是布販。可謂三教九流,他都量才錄用,各盡其長。所以他謀臣如林,猛將如雲,終於成就了統一大業。從這則故事中可以看出,人才的得失是事業興衰、成敗的關鍵。

在我國古代,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期有一天,齊國的齊威王與魏國魏惠王一起到郊外打獵,惠王向威王説道:"你身為齊國之王,可收藏些什麼寶物?"齊威王答曰:"沒有。"魏惠王説:"象我這樣的小國,我都藏有直徑一寸大的珍珠幾顆,這種珍珠所發出的光彩可以照耀12 輛車子。你這千乘之國,何以一件珍寶都沒有?"齊威王回答説:"我有一些珍寶,但是與你所説的珍寶不同,我有一個叫檀子的臣子,我派他駐守高唐,北方的趙人不敢來打魚;另有一個臣子叫黔夫,我派他駐守徐州,能管理徐州那裏四方來往的百姓7000 多户;我還有一個臣子叫種首,我叫他防備盜賊,百姓可以路不拾遺、夜不閉户。象這樣的珍寶,它的光輝可以照耀千里,何止12 輛車子?"齊威王的這席話,道出了齊國之所以富強的原因。

中國有句古語:"昌士者富,失士者亡,"又説,得才興邦,得才興業。唐太宗李世民是傑出的封建君王,治國成就赫赫,在他的身上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總結説,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於用人:第一,不妒忌有才能的人,看到別人的才能,好象就是自己的才能;第二,用人所長,避免其短;第三,敬重賢良,原諒犯錯誤的人;第四,褒獎正直,從不黜責出去一人。唐太宗深知人才的價值,在治國的過程中,正是充分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他才實現了"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顯赫的一頁。

中國自古凡有成就的政治家,無一例外地在治國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留下了寶貴的領導科學遺產。

2、關於"任人唯賢"和德才兼備的思想

自從有階級的社會產生以來,統治階級在用人問題上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路線,一種是"任人唯賢"的路線,一種是"任人唯親"的路線。這兩種用人路線的對立和鬥爭,貫穿了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我國古代大量事實證明:凡是推行"任人唯賢"路線的,國家和民族就會興旺發達;而推行"任人唯親"路線 的,國家和民族就會衰弱危亡。

"任人唯賢"由《尚書·鹹有一德》中的"任官唯賢才"一詞演化而來。所謂"任人唯賢",實際上就是在用人的問題上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早在春秋時期,管仲就提出了以德、功、才作為選人標準。他在《立政》篇中説:"君子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這種樸素的德才兼備的選才標準,一直為後來的一切有識之士所採用,並加以發展。

墨子主張:"選擇天下之賢者,立為天子。"他認為,雖然是出身貧賤的農夫、工匠,如果有賢能,則可以提拔使用,給以高官厚祿,託以大事。王安石在一篇題為《興賢》的文章中説:"國以任賢使能為興,棄賢專己而衰。"賢能之士,什麼時候都有,就看領導者對賢能之士使用與否。王安石列舉了商周以來的歷史發展之後,強調指出:"有賢而用之者,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

唐太宗就把德才和影行(實際能力和表現)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臣説:"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貞觀六年,唐太宗對魏徵説:"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兢進矣。"魏徵回答説:"然。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則非才行兼備不可用也。"[3]司馬光説:"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4]意思是,聰明能幹、明察事理、富有魄力的人方為才,公正坦率、合乎中庸之道的才是德。才和德,兩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廢。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結合新的形勢和任務,將人才的德才標準具體化為"四化",這就是幹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這實質上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任人唯賢"和德才兼備的思想體現。其中所謂德,最主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具體地説,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忠實執行黨的路線,黨性強,作風好,敢於堅持原則,善於團結同志,密切聯繫羣眾,能為人民造福。所謂才,就是要有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的本領和才幹,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熟悉以至精通自己的業務,有專業知識和能力。

我國曆代的有識之士把舉賢、讓賢作為一種美德,因此,在用人上他們都主張"任人唯賢",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但是,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更多的是推行"任人唯親"的路線,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真正實行"任人唯賢"的幹部路線。儘管如此,古代的有識之士在用人標準上的論述,對今天的行政領導者仍然有借鑑作用。

3、關於知人善任的思想

如何知人識人,在我國古今領導科學中,不僅有理論,而且有具體的方法。所謂"知人",就是能夠歷史地、全面地瞭解別人的長處和短處,及時地發現和識別人才。人各有"長"有"短",每個人都有他獨到的優點,也有其不可迴避的缺點。完美無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實際上人的長處和短處,優點與缺點,不僅是共生的,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就是同一個問題的兩方面。例如:具有辦事果斷、潑辣的優點的人,同時也具有武斷的缺點;具有虛心、謹慎的優點的人,往往同時也具有優柔寡斷的缺點;具有事業心強、好勝心強的優點的人,也具有好出風頭的缺點。可見,人無絕對的優點和缺點,關鍵是領導如何用其所長。

我國古代早就懂得這樣的用人之道。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的門客魯仲連就曾説過:"讓猿猴離開樹木跳到水中,當然不如魚鼈;要論鑽牆跳房,老虎不如狐狸;讓勇士拋掉寶劍去拿鋤頭,必然不如農夫。因此,如果對人去其所長,用其所短,那連堯舜這樣的聖人也一無成就。"我國古代還有一則"西鄰五子"的寓言,説的是西鄰有五個兒子,五子中除一個樸實、一個聰明之外,其餘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跛子、一個是駝子。由於西鄰注意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叫樸實的種田,聰明的經商,盲人算卦,跛足搓麻,駝背紡線,用人所長,避人所短,使五人均無衣食之憂。

"知人"是為了"善任",即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作用。我國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們通過對實踐經驗的總結,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用人原則。其中在社會上影響較大的有:

第一,揚長避短。事物有長短,人才有高下,這是古往今來客觀存在的事實。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總結的一條原因就是:"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王安石的"取其長不向其短,"理不應"責人以細過"的主張,以及朱元璋的"量才錄用"、"用其所長,不強其所不能"的觀點,都是同唐太宗"舍其所短,取其所長"的思想一脈相承的。

第二,"察能授官"。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權修》篇中説:"察能授官,班祿賜予,使民之機也。"荀子也主張"察能授官",他説:"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5]以後,凡是有作為的君臣也都實施這個政策。劉邦主張,"爵以功為先後,官以能為秩序。"[6 ]在"察能授官"的問題上, 陸贄不僅從理論上作了系統的論述,而且提出了一套具體的做法。他主張,經過嚴格考核,定出官吏政績、才能的等級,作為升降的依據。可見,陸贄把選拔、任用人才與考核人才聯繫起來,強調量才錄用,能職相稱,這是很值得重視的。

第三,用人不疑。古人説:"疑則勿任,任則勿疑。"用人不疑,這是領導者使用人才必須注意的原則。唐太宗説:"但有君疑於臣,則不能上達,欲求盡忠慮,何以得哉?"[7]把這句話推而廣之,用人者疑於被用者,對他辦事不放心,不放手,就不能充分發揮被用的人才的作用。歷史上無數事實證明,在"知人"的基礎上做到疑人則不用,用人則不疑,就能成就大事。

第四,必須懂行。作為領導者,要真正做到慧眼識人才,知人而善任,就必須是內行。孫武説:"不知三軍之權,不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候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8]這段話很有見解。把這種觀點推而廣之,就是不熟悉各行各業的特點和規律,就不可能合理地使用各種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如果主觀武斷,亂加指揮,就會給事業帶來危害。

4.關於新老人才參用的思想

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代表的用人的戰略思想。朱元璋把選人用人看作是治國安邦的根本大計,不僅提出了"選賢任才,立國之本"[9]的思想,而且提出了破格提拔、老少參用的思想。他説:"朝延懸爵祿以待天下之士。資格者為常流設耳,若有賢才,豈拘常例?"他説這些話後,"一下子就超擢者九十五人"。[10]在談到新老人才交替和參用的問題時,他説:"郡縣官年五十以上者,雖練達政事,而精力既衰。官令有司選民向俊秀年二十五以上,資性明敏,有學識才幹者,避赴中書,與年老者參用之,待老者休致而少者己熟於事。如此,則人才不乏而官使得人。"[11]時,他對不同年齡者也作了妥善安排:"年六十以上七十以下者,置翰林以備顧問。四十以上六十以下者,於六部及布、按兩司用之。"[12]朱元璋關於新老"參用"的思想和一些規定,正是他用人之道,為政精明的表現,很值得現代行政領導者借鑑和學習。

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毛澤東的老中青三結合的用人藝術,鄧小平的注重培養"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幹部,都為我們黨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適應革命、建設和改革需要的領導骨幹和宏大的幹部隊伍。對於現代行政領導具有極強的指導作用。

江澤民同志在充分發揮老同志積極性的同時,也十分注意青年幹部的培養,注意保證革命事業後繼有人,他在《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幹部隊伍》一文中強調指出:"要把一個穩定的充滿發展活力和生機的中國帶入21世紀,要使我國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以社會主義強國的地位屹立於國際社會,取決於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和長期堅持,歸結到底取決於廣大青年一代及年輕幹部的健康成長。"同時要求:"各級黨委對年輕幹部要熱情關心,嚴格要求,敢於把一些重要的、關鍵性的工作壓給他們。"江澤民總書記的這一重要的注重新老人才結合的用人思想,對於我們每個領導幹部都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二、 行政領導用人藝術的主要內容

行政領導用人藝術貫穿於整個領導過程和領導活動的各個方面,其內容十分廣泛,現將主要內容概述如下:

(一)授權的藝術

授權是由上級主管或權力者妥授下屬以一定責任與理事權,使下級在其領導、監督下有相應的自主權和行動指揮權。(1)授權的方式。針對工作的重要性、領導者的水平和下屬的工作能力等不同情況,可分別採用以下幾種授權方式:充分授權、不充分授權、彈性授權、制約授權。(2)要選好"受權者"。具有以下特點的人,往往是受權的理想人選:一是大公無私的奉獻者,他們做工作從不討價還價,不計較個人得失;二是不徇私情的忠直者,他們辦事認真,也敢於堅持原則、堅持真理,對錯誤言行也敢於直言;三是勇於創新的開拓者,他們是"實幹家",開拓能力、成事能力很強;四是善於團結協作的人,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協調能力強,善於理順人際關係,凝聚力強;五是善於獨立處理問題的人,他們善於獨立思考,能提出有價值的獨立見解,善於處理複雜棘手的問題;六是某些犯過偶然的、非本質性錯誤並渴求改正機會的人。(3)"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意思是説,將領有指揮才能,國君不要干預將領的行動,保證將領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以求取得戰爭的勝利。在現代行政管理中,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領導者,在用人時應遵循這個原則。

(二)激勵的藝術

所謂激勵,就是領導者遵循人的行為規律,根據激勵理論,運用物質和精神相結合的手段,採取多種有效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人的行為是受人的思想動機所制約的,而思想動機又來源於人們對社會的需求。美國行為學家馬洛斯提出了人的需要有以下五種: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現實需要。這五種需要是依次排列,逐級提高的。人的需求內容和程度不同,激勵的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側重於物質需求的,宜採用物質方式予以獎勵,對上進心、榮譽感很強的人,則通過正面表揚、發獎狀、授予光榮稱號等方式給以獎勵。領導者必須愛護人才,關心人才,幫助人才。要放手工作,使他們敢於負責,同時又要適當地給以指導,使他們在自己的本職崗位發揮最大的積極性;要給他們以學習的機會,使他們在政治上、理論上和工作能力上不斷提高;對他們錯誤予以正確對待,既要嚴肅批評,又要説服教育,幫助他們改正錯誤;要關心他們的困難,體貼他們辛苦,對他們的生活予以必要的照顧。鄧小平指出,對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在工資級別上可以破格提高。凡是人才,真正行的,要提高他們的物質待遇。對人才的愛護、關心和幫助,一方面能使大批的人才不斷湧現出來,為領導所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另一方面對人才的工作熱情是一種巨大的激勵,能極大地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使他們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對人才的激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物質激勵:工資和資金等物質報酬;(2)成就激勵:工作、事業上取得成就;(3)職務激勵:晉職與職稱晉升;(4)情緒激勵:人際關係和情感。這種激勵方式都僅在某一方面滿足人才的某種需要,而人才的需要則又是多方面的,相互交錯和豐富、具體的,因此必須把各種激勵方式綜合地運用,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在綜合運用這些激勵方式時,領導者還必須考慮到不同人才的不同特點,必須採取靈活多變的政策,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用人不疑,保護人才和支持人才,也是一種強大的激勵手段,因為人被信任,他就會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自信心便油然而生。尤其是上級對下級的信任,就是對下級最好的獎賞,它將形成一股促使下級努力工作的強大動力。信任是一種催化劑、助推器,它可以加速藴藏在身體深處的自信力的爆發,而這種自信力一旦爆發,工作起來就可以達到忘我工作的程度。

(三)揚長避短的藝術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選擇人才時不能求全責備,在使用人才時也應如此,要揚長避短,用其所長。

人各有"長"有"短",每個人都有他獨到的優點,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點,完善無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實際上人的長處和短處,優點與缺點,不僅是共生的,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就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這對行政領導者使用人才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即如何揚長避短,既利用他的長處,又避免他的短處。

一位高明的行政領導者,總是用人先看其長。道理很簡單:人人皆有所長,先看其長,就能充分利用其長,儘量發揮其長。唯有先看長,才能發現誰有幹哪件工作的才能和專長,才能不至於埋沒身邊的人。

揚長避短,人盡其才,這是當前使用各類人才的最基本原則。要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充分有效地發揮各類具有不同專長的人才的作用,就必須揚其長,克其短,揚其精,舍其粗。具體説來主要有以下三種取長方法:第一,個體取長法。即根據人才在某一方面的突出才能來加以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使人才的最佳才能在短時期內得到較好的發揮。第二,羣體取長法。即對人才羣體在通過類比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每個人才的最佳才能。這種方法避免和克服了個體取長法中存在的,不能動用宏觀比較的觀點來正確看待人才的特長和特"短"的不足,兼顧了個體的最佳才能和羣體的最佳才能,從而使人才的特長得到最科學、最充分的發揮。第三,提前取長法。即動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科學分析人才的各項基本素質,然後根據每種素質的發展勢頭,提前選擇最有可能成為最佳才能的的某一項基本素質,並以此作為使用某個人才的決策依據。

(四)適才適所的藝術

所謂適才適所,是指要把適當的人才安排到最能發揮他才能的適合的工作崗位上去,實現人與事的最佳配合。一個人只有處在最能發揮其才能的崗位上,他才有可能幹得最好,把自己的能力全部發揮貢獻出來。

適才適所,是一條重要的用人藝術,由於不同的人之間在學識、專業、經歷、品德、志向、智力、體質、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因此,要想使每個人都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作用,就必須遵循適才適所的藝術規律,也就是説,要儘可能把每一個人安排在最適合於他的崗位上。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用非所長,用非所學,用非所好,用非所願等不合理的用人現象。做到用人所長,用人所願,專才專用,偏才偏用,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在科技競爭、人才競爭愈演愈烈的現代社會,使用人才講求適才適所的藝術,意義十分重大。人才資源總是有限的,每個單位所擁有的人才更加有限,因此,充分地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和才智,而不是埋沒才智,是時代的要求。無論是行政領導者,還是企業領導者,都應學會適才適所這一用人藝術,使有限人才的智慧都能放射出它的光芒。

(五)鼓勵人才冒尖的藝術

所謂冒尖,就是指一些人才由於他的才智,更由於他的勤奮工作,在工作中一下子做出重大成就或突出的貢獻。

人才冒尖很不容易,其成就都是辛勤勞動的結晶。當然,冒尖的人才都有其"才智"作為基礎,但是,僅靠其基礎是不行的,更需要辛勤的勞動。在一些風氣不正的地區和單位,冒尖等於冒險。冒尖人才最易受嫉妒、誹謗、攻擊和污衊。由於冒尖者在人數上居少數,在精力上又一心撲在工作上,無暇顧及"自衞"和"攻擊",因而他們最易被"小人"和"庸才"掀起的輿論惡流所吞沒。因此,作為行政領導者,應該鼓勵人才去冒尖,造成一個人人爭當先進的良性競爭局面。

鼓勵冒尖的最好方法,除了口頭表揚外,還要給冒尖者職務、工資等物質上、精神上的適度獎勵。獎勵冒尖人才,就等於為廣大羣眾樹立了榜樣。高明的行政領導者,不僅深知鼓勵冒尖的巨大激勵作用,而且還善於掌握鼓勵的時機、分寸、範圍和"量級"。

鼓勵冒尖是一種重要的用人藝術。在具有敢於鼓勵冒尖的行政領導者周圍,總是聚集着一批"高勢能"拔尖人才,他們始終樂意為行政領導者效"犬馬之勞"。

三.提高行政領導用人藝術的主要途徑

用人是一項專門的學問,既有一般性的方法,也有高超的藝術。自古以來,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對用人都十分重視,他們將用人這門學問稱之為用人之道。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無論是漢代的"舉孝廉",還是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對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權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無產階級自從建立自己的政權之日起,就一直十分重視選才用人的作用,認為正確地選拔和合理地使用人才,對於鞏固無產階級政權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也一直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毛澤東指出:"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工人階級必須有自己的技術幹部隊伍,必須要有自己的教授、教員、科學家、新聞記者、文學家、藝術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隊伍。"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高度物質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現代化社會,是一項空前而偉大的事業,我們所面臨的困難十分艱鉅,面臨的任務紛繁複雜。要完成這樣一項偉大的事業,沒有千千萬萬的人才的共同努力是不可能的。因此,這就給現代行政領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學會選人用人的學問,提高用人藝術的水平,真正做到正確地識別、選拔和使用幹部及各類人才。

(一)努力學習,掌握現代行政管理的理論

行政管理作為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社會科學,其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十分廣泛,與許多學科,例如管理學、政治學、法學、人才學、領導科學等有着密切的關係。其主要內容包括行政組織、領導決策、法規人事和機關管理等等。現代行政領導者,必須掌握現代行政管理理論,探索行政管理活動的規律性,既要注重從行政管理實際出發去探討行政管理的理論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於行政管理實踐。以指導行政領導活動,提高行政領導者的用人藝術。

1、權力結構理論。我國行政管理的權力結構既不同於前蘇聯高度中央集權的體制;也不同於美國在三權分立和聯邦制前提下的分權模式;又與法國在分權原則指導下的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模式具有本質的差別。從根本上説,我國行政管理以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為主要特徵。

我國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制度保證了人民內部的廣泛民主和人民意志執行過程中的集中統一。它享有最高立法權、任免權、決定權、監督權和其他權。地方各級人大除了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上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遵守和執行職權外,還享有在本行政區域內的決定權、任免權和地方立法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體現了最廣泛的人民民主。

各級人民政府在依法執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所制定的方針政策時,也充分貫徹了民主集中制原則。1986年12月,第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特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修正案》專門規定:縣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工作中重大問題,須經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討論決定。這是保證民主集中制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貫徹落實,防止"首長負責制"演變為"個人獨裁"的重大措施。

我國的行政管理之所以以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為根本特徵,主要是由我國獨具特色的以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核心的政治體制所決定的。這一政治體制要求,我國政府及行政管理活動必須貫徹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必須把對人民負責和對黨負責高度統一起來。

我黨不僅把民主集中制原則貫徹在黨內組織生活中,而且也貫徹在黨羣關係當中,使黨在制定方針、政策時有了廣泛的羣眾基礎,形成了黨的羣眾路線的領導方法,也就是毛澤東同志經常倡導的"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方法。我們黨正是靠羣眾路線,才贏得了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支持,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2、職能配置理論。職能,是指一定的人員或組織所具有的職責和功能作用。它是職與能的統一。行政管理職能是行政主體作為國家管理的執行機關,依法對國家政治和社會事務進行管理應承擔的職責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其本質是通過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力,實現國家意志,確保和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政治關係、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為佔統治地位的階級服務,為它賴以產生與發展的經濟基礎服務。

行政管理職能實施的前提是行政管理權。行政管理權是政治權力的一種,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靠特定的強制性手段,為有效執行國家意志,實現行政管理職能而依據憲法原則對整個社會進行管理的一種能力。它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行政管理權行使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其次,行政管理權行使的目的是貫徹執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各類法律、法令,以有效地實施國家行政職能,實現國家意志。第三,行政管理權行使的客體與行政管理職能適用的範圍是一致的。第四,行政管理權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強制性地推行政令。第五,行政管理權是一種由少數人掌握並行使的權力。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就從根本上規定了我國行政管理權和行政管理職能的性質,明確了國家行政管理權的來源及政府職能活動的基本方向。

行政管理職能確立的根本依據就是社會的需要。政府不能夠也不允許自己主觀決定自己管什麼,必須根據社會需要來決定自己管什麼。一個政府職能的確立,如果它不能遵循這種社會需要的指導思想,而搞政府"主觀決定論,"肯定就要失敗。因此,合理確立政府職能必須遵循適應性原則、必要原則、勝任原則和發展原則。

3、組織人事理論。行政組織理論是關於行政組織及其運行規律的知識體系。行政組織屬於上層建築,在不同社會制度及其不同發展階段上都有其相應的組織形態及運行特點,迄今為止尚無完全適用於各國的、統一的行政組織理論。

19世紀末20世紀初,具有代表性的行政組織理論主要有德國韋伯的組織理論、法國法約爾的行政組織理論、美國泰勒的組織理論。這些早期行政組織理論的共同特點是:着重於原理、原則的概括,主要是從組織制度與規範的角度研究組織,其共同的不足是,尚未從行政組織體制的角度進行宏觀綜合研究。

中國社會主義行政組織理論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根據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借鑑古今中外的有關理論和經驗,經過長期革命和建設的探索,通過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形成的,目前仍在繼續發展。很多學者對中國社會主義行政組織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有益的探索。如行政組織的職能目標和權力分配,行政組織機構的設置與運行的方針,行政組織的運行機制,行政組織的發展與改革等等。

行政領導者是在行政組織中,處於一定行政領導職位,從而具有相應職務、職責與法定職權,並且有相應素質與能力的人。為使行政組織保持正常有益地運轉,行政領導者必須具有必備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道德素質,同時還必須具備決策和用人能力。決策能力,是指通過一定的決策核心體制,發揮智囊團作用和正確運用羣眾路線來實現科學決策的能力。關於用人能力,主要是知人善任的能力,關鍵是能任人唯賢,這裏的賢是指德才兼備,以德為主。

在注重行政領導者個體素質的同時,不能忽視行政領導集體羣體素質。在革命化的前提下,還要注意知識、智能、年齡、氣質和工作的合理組合形成互補,以取得較高的行政效能。

4、行政管理運行程序。行政管理的運行程序主要有行政目標的確定、行政決策、行政執行和信息反饋與決策修正。

行政目標又稱行政組織目標,它是行政組織在一定時期內必須達到或期望達到的行政管理目的和指標,是行政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確定行政目標必須具體明確,不能含糊不清、抽象空洞。

行政決策是決策的一個種類。它可以被理解為是享有行政權力的行政行為主體,為實現既定的行政管理目標,在系統地分析主觀條件和掌握大量有關信息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抉擇性創造思維活動。決策程序可分為收集和整理信息、科學預測、擬定若干可行方案、分析論證與抉擇四個階段。行政執行是決策方案被採納後,行政機關或行政人員通過行政行為把決策所規定的內容變為現實的過程。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是一種效率性活動。要克服行政執行中的障礙,必須注意加強行政決策的科學性,合理設置行政組織結構,建立精幹高效的行政執行者隊伍。

行政決策中的信息反饋是方案實施過程中的情況或方案即將實施前的情況迅速傳遞給決策中心,使決策中心能夠及時對原定方案進行修正補充或重新決策的一個信息回授過程。它的基本要求是靈敏、準確、有效。決策中心在收到反饋信息後,必須對原定方案進行修正。

5、行政管理的監督機制。行政監督是對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所進行的監督和督導活動,行政管理自身既需要其管理人員守紀律、不越軌,也需要行政機關及其人員發揮積極性、創造性和開拓性。它一般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是指行政組織內部的某些人對另一些人的瞭解、督促、指導和控制。外部監督是來自行政機關以外的權力主體,為保證行政工作的合法性、正確性以及社會效益而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的監督。

行政監督是行政管理體制的關鍵因素,是行政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它對大力加強民主和法制建設起着促進作用。加強行政監督,有助於保護國家和集體利益,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

我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建設,迫切地需要發現和啟用大批的優秀人才,各級行政領導者只有熟練地掌握現代行政管理理論,並以此指導自己的領導活動,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選才用才藝術,真正做到慧眼識英才,為各類優秀人才施展才華提供用武之地。

(二)更新觀念、變革用人思維方式

行政領導用人藝術源於人們對行政管理活動及規律的認識,而正確的認識,而正確的認識離不開科學的思維方式的指導。所謂思維方式,是指思維的模式和樣式,是一種定型化、相對穩定的理性認識方式。由於它是思維主體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溶於社會化的心理積澱而成,因而具有很大的穩定性和導向性,思維一旦成為一種定勢,就會像"座標圖"一樣規範着人們的認識和行為。行政領導用人藝術水平的高低,實質上是行政領導者思維素質、思維方式的差異造成的。面對同樣的人和同樣的環境,由於行政領導者的"思路"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用人藝術效果,因此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培養和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造就一大批跨世紀的優秀接班人,是關係到全局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行政領導者如果不能及時更新和轉變觀念,變革思維方式就難當此重任。

1.用人觀念要新。人才作為一種資源,同其他資源一樣,具有較大的風險性。用人上怕冒風險,勢必會影響用人藝術質量,特別是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市場將成為鍛鍊、評價人才的重要陣地,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不會存在常勝將軍,只有堅持標準,不懼風險、大膽破格,才能使那些優秀人才不失時機的得到選用,如果四平八穩,就不可能更深層次的發掘人才。人才作為一種資源,和其他資源一樣,其開發、使用在客觀上必然講求效益,既要用其所長,又應充分發揮人才最佳效能。用人要講求實效,在其精力旺盛、雄心勃勃時使用,易於充分施展才華,貢獻才智;相反,"台階意識"、"論資排輩"就會使大批優秀人才不可能脱穎而出。人才作為一種資源,和其他資源一樣,其利用價值必須在創造實踐條件的前提下得到實現。青年人都難免有經驗不足的問題,但這必須是相對的,因為任何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提供實踐的舞台,讓人才在實踐和競爭中得到充分的磨練和提高,展現他們的才華,同時在實踐中摸索和積累經驗,這也為行政者減少選用人的風險性,增強用人藝術效益提供了保證。

2.用人渠道要多。用人渠道多,有利於廣納人才。用人渠道暢通,才能確保人才源源而來;只有突破主觀思想認識上的影響,充分發揚民主,藉助羣眾的智慧,聽取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意見,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深化對人才的認識,提高識人的準確性,拓寬視覺範圍。目前雖説是領導負責制,但領導的選用人的視覺同人民羣眾相比,就會顯得很窄,只有依靠羣眾,才能把潛藏在羣眾中的人才挖掘出來。對人才認識應力求做到把握信息準確,準確的信息可以為我們識別真才與偽才、大才與小才、將才與帥才、專才與全才,提供有力的依據。

3.用人政策要活。行政領導用人藝術要時常體現一個"活"字上。選用人才要活;解聘庸才要活;考查人才方式要活;評議人才要活;人才交流要活,不能搞程式化。考查人才方式要活,是指考查的內容、考查的形式、考查的場所等既有確定性又有不確定性。評議人才活,是指評議要多種形式,廣泛聽取羣眾意見,以羣眾意見作為檢查幹部的依據。人才交流要活,指人才可以合理流動,最大限度發揮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已往用人時的條條框框 ,使人才合理使用。

(三)轉變作風,堅持用好的作風選作風好的人

十五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執政黨的黨風,關係黨的形象,關係人心向背,關係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選人用人作為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黨的作風建設的成敗。因此,必須"堅持用好的作風選人、選作風好的人。"實踐證明,只有用好的作風選人,才能選出作風好的人。

1.堅持用好的作風選人用人

(1)堅持任人為賢,不搞任人為親。堅持任人為賢,是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原則在幹部選拔任用中的具體體現,也是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組織保證。要堅持任人為賢,就必須反對任人為親,不能只重視選身邊的人,只選與自己有各種關係的人,只在小圈子中選人;必須按照德才兼備的標準選人,選羣眾公認、實績突出的人。要把是堅持任人為賢還是搞任人為親,作為衡量一個領導幹部政治上、作風上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

(2)堅持五湖四海,不搞團團夥夥。選人用人堅持五湖四海,是維護黨的團結、堅持正確的幹部路線的基本要求。我們的幹部來自五湖四海,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的。實現共同的目標,需要大批的優秀的領導幹部帶領廣大羣眾共同奮鬥。因此,領導幹部在選人用人時,一定要講黨性、講紀律、講團結,堅持五湖四海,反對"以人劃線"和"以地域劃線",反對搞團團夥夥,更不能允許在黨內搞什麼"義結金蘭"、"拜把子",使正常的黨內關係庸俗化。搞團團夥夥是與根本對立的,是黨的團結統一的大敵,是黨的紀律所不允許的。

(3)要堅持公道正派,不拉關係、徇私情。

公道正派是選人用人的基本準則,也是對領導幹部的基本要求。在幹部用人問題上,我們黨歷來要求公道正派,嚴禁搞各種形式的不正之風。但是,現在一些地方跑官要官、打招呼説情風仍然比較盛行,一些人不是把心思用在實幹上,而是用在拉關係、找門子、跑路子上,甚至為了當官或升官而不擇手段。這些現象的存在,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領導幹部必須堅持公道正派的用人作風,按原則辦事,出於公心,主持公道,公正地評價幹部,正確地推薦幹部,合理地使用幹部;要有堅強的黨性,敢於説真話、公道話,敢於排除各種不正之風的干擾;對那些心術不正、個人主義嚴重,不擇手段地四處跑官要官的人,不僅不能提拔重用,還要嚴肅地批評教育,進行必要的組織處理,寧可得罪某些人,也絕不損害黨的事業;一旦發現用人失誤,就要採取措施,果斷處置。

2.選好作風好的人

(1)要選善於學習、與時俱進的人。現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建設形勢發展很快,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這對領導幹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加強學習、善於學習。學習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要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還必須不斷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知識、現代科學技術知識、業務知識、歷史、法律、文學藝術等,用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那些不學無術的人,不能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

(2)要選政治清醒、信念堅定的人。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面前,領導幹部必須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增強政治意識,特別是要解決好理想信念問題。領導幹部既要帶頭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信念,用高尚的情操要求、鞭策自己,更要帶頭腳踏實地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紮紮實實地做好現階段的每一項工作。要堅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不斷增強政治鑑別力和政治敏鋭性,在政治原則問題上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不能模糊,不能動搖。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在政治風浪中經受不住考驗的幹部,不能提拔重用。

(3)要選思想解放、視野開闊的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不斷適應國情與時代、形勢與任務的要求而向前發展,始終興旺發達。任何安於現狀、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思想,都不利於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統一的,應一以貫之。不解放思想,教條主義盛行,不可能做到實事求是;離開實事求是,脱離實際,脱離億萬羣眾創造性的實踐,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那些墨守成規、思想僵化、眼界狹窄的人,不能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

(4)要選求真務實、不圖虛名的人。領導幹部無論在什麼崗位工作,都應當努力創造一流工作業績,決不能無所作為。而這裏所説的一流業績,是指通過紮紮實實工作取得的實實在在的成績。就是説,必須有一個好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時時處處堅持重實際、説實話、務實事、求實效,必須大力發揚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工作作風。要力戒空談、擺花架子,力戒一切圖虛名、搞浮誇、鋪張浪費、勞民傷財的不良現象。對那些靠搞弄虛作假而撈取名利、官位的人,不僅不能提拔重用,已經在領導崗位上的,必須撤下來。

(5)要選清正廉潔、聯繫羣眾的人。人民羣眾看一個領導幹部是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黨的羣眾路線,更直觀的是看他為政是否清廉、有沒有"官架子"。只有把關心羣眾、服務羣眾的工作切實做好了,我們才能始終保持與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才能無往而不勝。以權謀私、高高在上的領導幹部,是人民羣眾最反感的,決不能重用。

(6)要選堅持原則、弘揚正氣的人。領導幹部首先要潔身自好,在各方面為幹部、羣眾做出表率。但僅此是不夠的,還必須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包括要堅持原則、弘揚正氣,就要求在黨內生活中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能搞無原則的一團和氣;就要求在社會生活中,敢於同各種不良現象作鬥爭。決不能"是非面前不開口,遇到問題繞道走",當"好好先生"。搞"好人主義",明哲保身,丟掉的是黨性原則,受損失的是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這也不是黨和人民所需要的幹部。

3、切實把好用人關,自覺堅持黨性原則

重視用人,切實把好用人關不僅是一種重要的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而且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跨世紀發展目標的戰略高度講,也是衡量一個領導者思想覺悟和政治素質的基本標準。行政領導者在用人問題上要把好關,必須在堅持黨性原則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點。

一是熟悉和了解幹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行政領導者要儘量擺脱事務圈子,通過各種渠道和辦法,掌握和了解幹部特別是主要幹部的基本情況和工作狀況。要通過談心,聽彙報等直接接觸的方式,瞭解掌握幹部的個性特徵和基本素質;通過聽取分管領導和下屬幹部及羣眾意見等方式,瞭解掌握幹部的思想狀況和工作能力;通過與老幹部、各界人士和當地羣眾交談及信訪等渠道,瞭解掌握幹部的作風表現和從政形象。這樣才能夠從多側面對幹部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價,使用幹部就能心中有數。

二是準確評價幹部。分析看待幹部的德才素質和表現時,要堅持實踐的觀點、辯證的觀點和羣眾路線,真正做到重實績、看公論、看主流。具體講,就是看在重大問題面前的態度和行為;看在工作崗位上主要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看在社會和單位的反映和影響;看羣眾對他的表現和工作是否滿意。

三是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選用什麼樣的幹部,實質上是向人民羣眾倡導什麼樣的世界觀。幹部任用的過程及其結果,反映了黨員或幹部個人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政治認同,從一個重要的方面體現社會的價值尺度,影響着黨員和整個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功利目標和人生追求。現實情況反覆證明,用好一個幹部,就等於樹立起一面旗幟,可以激勵更多的幹部奮發進取,建功立業;錯誤或誤用一個幹部,不但會挫傷許多幹部的積極性和事業心,而且會導致和助長不正之風。所以,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極端重要。糾正用人不正之風,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最根本的是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強化監督制約機制。堅決杜絕臨時動議研究幹部,堅決防止和克服在用人問題上搞一言堂和個人專斷。對那些跑官、要官者,送禮、行賄者,要堅決頂回去,並給予嚴肅批評,情節嚴重的要依法、依紀予以堅決查處。

4、衡量綜合素質,堅持全方位識人

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選拔幹部必須全面貫徹德才兼備原則,"要把羣眾公認是堅持執行黨的路線、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幹部及時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德才兼備原則是我們黨選拔任用幹部的根本原則。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選好用好下級班子的一把手,不僅要堅持一般領導幹部的標準和條件,更要注重考察其作為"帥才"的綜合素質。現在許多地方在考察考核幹部時,把德才兼備原則具體化為九個方面的素質要求,努力做到全面識人。①政治覺悟。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鮮明的政治立場、嚴明的政治紀律、高度的政治敏鋭性和政治鑑別力,能夠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自覺地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一致。②知識水平。能夠領會和正確把握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廣博的社會文化知識和較強的觀察能力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③羣眾觀點。能夠密切聯繫羣眾,工作中堅持走羣眾路線,甘當公僕,勤政為民,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④決策能力。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能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統攬全局,科學決策。⑤創新精神。具有較強改革創新意識,思想解放,求實創新,開拓進取,能開創工作新局面。⑥道德品質。胸襟寬闊,公道正派,作風民主,善於組織協調,合作共事,能團結一班人幹事創業。⑦識人用人。具有識人、用人、育人能力,能知人善任,唯才是舉。⑧廉政建設。能模範遵守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法規,廉潔自律,率先垂範,克己奉公,並敢於同一切腐敗現象作鬥爭。⑨身心素質。具有健康的體魄,精力充沛,年富力強,能妥善地處理各種問題。

5、把握六個關係,努力做到正確用人

在選拔和使用幹部時,除堅持黨管幹部原則,羣眾公認原則,"五湖四海"原則,注重實績,嚴格操作程序外,還應注重把握六個關係。

一是"德"與"才"的關係。有德無才,難當大任;有才無德,貽害事業。在德與才的問題上首先強調德,把德放在第一位。當然,強調德,並不是輕視才或不要才,要德看主流,才重一技,德才並重。

二是"主"與"次"的關係。對幹部的缺點和不足,要分清主次,弄清原因,看主流、看本質、看大節、看潛力,決不能求全責備,因小疵而廢大才。對那些政治堅定、作風正派的開拓型優秀幹部,雖然有一些缺點,甚至在工作中偶爾犯過一些錯誤,但只要主要方面是好的,就要給予公正評價,關心支持,大膽啟用,並熱情幫助其改正缺點和錯誤。

三是"隱"與"顯"的關係。有的幹部做工作既重視當前又考慮長遠,堅持抓基層,打基礎,注重積蓄髮展後勁;而有的幹部則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為顯示政績只求"當年紅",工作基礎不紮實、不牢固。因此,在對幹部政績考察中,不僅要看發展水平,而且要看工作基礎,看發展後勁,正確衡量顯績與隱績,決不能讓埋頭苦幹的人吃虧。

四是"實"與"虛"的關係。有的幹部工作作風紮實,真抓實幹,不務虛名,無私奉獻;但也有一些幹部熱衷於擺花架子,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搞轟動效應,甚至玩數字遊戲,欺上騙下,為正確甄別幹部行為,既要搞好集會考察,又要注重平時瞭解,要做到棄"虛"取"實",避免"幹部出數字,數字出幹部"的現象。

五是"遠"與"近"的關係。有的幹部工作兢兢業業,埋頭苦幹,接近領導較少,有時還敢於對上級不符合實際的決策提不同意見,似乎與領導有點"疏遠";而有的幹部卻善於走上層路線,對領導很"近乎"。在使用幹部時應堅持的原則是隻要是好乾部,再遠也要用;反之,再近也不能用。

六是"相"與"賽"的關係。一方面,堅持做好正常的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實行"伯樂相馬",經組織考核和民主測評,掌握幹部的品質優劣、素質高低和貢獻大小,按程序擇優任用。一方面,加大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拓寬識人用人視野,完善公開選拔機制,實行"賽場選馬",變委任製為選任制,促使優秀人才脱穎而出。

(四)積極實踐,不斷探索用人規律,提高領導用人藝術的能力

行政領導用人藝術具有鮮明的實踐性,也必須親自參加實踐活動,才能真正有所體會。它是以行政領導者用人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的產物,是千百次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只有置身於實踐活動之中,才能有很快的提高。這是因為知識、思維素質固然重要,但只有在知識、思維服務於實踐、轉化為實踐才具有真正的意義,才能變為活生生的用人藝術。

首先,行政領導要積極投身於社會實踐,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常言道:"熟能生巧"。所謂行政領導者用人藝術也就是一種用人技巧。只有反覆參加實踐,熟悉有關識人、用人、選人中的原則、特點和方法、步驟,才能遵循規律性,做到應用自如。這裏關鍵是熟悉,要熟悉就得勇於實踐,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運用。離開了實踐,用人藝術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行政領導用人藝術也並非是在實踐過程中自發產生的,它有賴於人們自覺地錘鍊和培養,只有用心體會,用腦思考,及時正確總結經驗,才能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其次,要遵循幹部成長規律,注重加強幹部管理。幹部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一個識別、培養、鍛鍊、提高的過程。近年來,現職領導幹部在這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注重把幹部的培養、教育、選拔、使用和管理監督貫徹於幹部隊伍建設的全過程,不斷創造條件,促使幹部儘快成熟,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第一,注重學習教育,不斷提高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江澤民同志鄭重告誡我們,嚴重的問題是教育幹部。近年來,不少地方制定了幹部教育培訓的中長期規劃,認真堅持縣以上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和黨員幹部定期到黨校輪訓制度,系統培訓黨員幹部。絕大多數黨員都能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政治素質明顯提高。

第二,注重創造條件壓擔子,讓年輕幹部在工作實踐中鍛鍊提高,增長才幹。在實踐中培養造就幹部,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和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近年來,很多地方的黨組織注重在實踐中鍛鍊幹部,選拔人才,授之以職,試之以事。同時還廣泛採取輪崗、交流、蹲點、參與中心、承擔重大任務等多種形式鍛鍊幹部,對於全面提高幹部德才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三,注重加強對幹部的管理監督。江澤民指出:"從嚴治黨,首先要治理好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近年來,各地黨組織結合開展反腐敗鬥爭和黨員幹部的屆會考察制度、領導幹部思想和工作彙報制度、幹部誡勉制度、上級黨組織同領導幹部談話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同時堅持把黨內監督與法律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促使廣大幹部自覺堅持黨的宗旨,實踐黨內生活準則,培養"為民、敬業、崇儉、務實"的精神。

第四,改進和完善幹部考察考核工作。幹部考察考核工作是幹部管理的重要內容,是選拔任用幹部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各地加強了對幹部考察考核工作的研究,注意克服了過去對幹部的考察考核工作的研究,注意克服了過去對幹部的考察考核過於原則、過於籠統、過於空泛的弊端,研究制定了幹部考核工作的操作細則,特別注意了把使用前考察為主改為年度考察與屆會考察、平時走訪、定期抽查相結合為主,為選好人、用好人提供了較高質量和決策依據。

總之,培養造就人才,是各級行政領導者的一項戰略性的任務;而人才的培養,又是一個多層次、多學科、多形式的體系。只有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條件,採取各種有效形式和途徑,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儘可能增加社會投資,才能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註釋

1.《詩經》

2.《史記·高祖本紀》

3.《資治通鑑》卷一九四

4.《資治通鑑》卷一

5.《君道》

6.《史記·陳丞相世家》

7.《貞觀政要》卷六

8.《孫子兵法》

9.《明通鑑》卷一

10.《明通鑑》卷六

11.《明通鑑》前編卷三

12.《明史·選舉志三》

主要參考文獻

《認識論與決策科學》張尚仁著,雲南人民出版社

《中國行政管理學》周世逑、蘇玉堂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現代管理學》李興山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綱要》曾瑞芝、肖厚智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

《行政管理學》黃達強、劉怡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宋惠昌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道德建設概論》湖北教育出版社

《政治學原理》王惠巖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曆代治國思想要覽》樑振中、張錦成主編,中共中央學校出版社

《人才學簡論》吳玉黎主編,中共中央山東省委黨校出版社

《鄧小平文選》2·3 卷

《國家公務員管理概論》徐頌陶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

《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幹部隊伍》江澤民

《現代領導科學基礎》劉蘭芬 周振林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

《新世紀行政管理研究》顧傑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