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垂直與平行》評課稿(精選4篇)

四年級數學《垂直與平行》評課稿 篇1

聽了羅老師上的《垂直與平行》一課,讓我們獲益良多。這是一堂圖形與空間領域的概念課。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位置關係,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環顧四周都有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四年級數學《垂直與平行》評課稿(精選4篇)

羅老師這節課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1、在課堂開始時,出示直線讓學生複習直線的概念,再通過扔筷子的情境圖讓學生説出筷子落在不同位置從而引出《垂直與平行》的知識,讓學生研究在同一平面內兩要筷子出現的情況,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課堂上讓學生有較多的動手操作的時間,從而加深對“平行與垂直”的理解。

3、“在同一個平面內”這一難點處理上,學生在對重點即平行線這一抽象的概念還沒有完全掌握的情形下,老師反覆舉例驗證同一個平面內這一難點,用一些正面的例子去強調必須在同一個平面內才能確立平行與垂直的關係。

建議:在教學概念時應引導學生多説。

四年級數學《垂直與平行》評課稿 篇2

平行與垂直是四年級上冊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説他們雖然生活中有潛移默化地影響,生活中存在着垂直與平行,但是學生在學習中是比較難把這些生活中的數學數學化、抽象化,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去設計課堂。

林老師從散兩根小棒,並讓學生記錄所散小棒的位置關係,但是教師並沒有利用學生的作品抽象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而是自己製作了一些兩條直線的關係,問學生:你們擺的是不是和老師的差不多。有學生就説不一樣不一樣。從這裏可以看出老師給的並不一定是學生想要的,既然讓學生動手畫了。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作品,在座屏中找出相應的兩條直線的關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成,去豐富自己的課堂,去激活學生的思維。

課題是垂直與平行,但是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不是平行就是相交,垂直只是相交情況中的一種特殊的情況。林老師在展現相交與垂直時時通過一條直線不轉另一條直線轉動,引出四個角都是直角時,叫做垂直。但是後面的練習中只讓學生判斷垂直與平行,似乎忽略了相交。這樣容易造成學生認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是平行、相交、垂直。因此教師在設計時在區別概念,強化垂直是相交的一種情況時,可以通過對比,在對比中找對相交與垂直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在對比中強化相交與垂直的關係。

設計一堂好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如何設計好一堂好課,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把握知識點,掌握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多鞏固,通過多種方式多強化。

四年級數學《垂直與平行》評課稿 篇3

一、情境的導入

教學的藝術,不是傳授而是激發和喚醒,所以老師要利用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材料,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在羅老師的《平行與垂直》一課中,從和學生建立朋友關係做起,道出關係不能單一的存在,提示學生數學中也有類似的關係,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新課標強調: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變為“會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合作者、引導者。羅老師這節課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先是讓學生自己在教室裏找平面,再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豐富的想象找出兩條直線畫在事先給他們準備好的白紙上。挑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圖,讓學生分組討論得出一些關於本課的結論,再有老師引導,得出概念。非常注重孩子們的動手能力,這點很是讓我受益匪淺。非常值得我去學習。

三、設計非常好

本課的設計的可以説是言簡意賅。很清晰明瞭的表達出了這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後面練習設計也是緊扣本課主題。另外我感覺最主要的就是重點的概念都用了不同顏色的字,這樣可以使學生看的更醒目,記得更牢固。

經過對羅老師這節課的仔細分析,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收穫也很大,覺得自己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要加強學習,在實踐中運用自己所學到的東西,爭取進步。

四年級數學《垂直與平行》評課稿 篇4

人教版四上《垂直與平行》這一節課,是一堂圖形與空間領域的概念課。林老師緊緊抓住概念教學的特點,對此部分教材進行了認真的研讀,作了科學、恰當的處理;適當補充了方格圖、小棒、練習紙、等教學資源以支持學生對“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正確理解;幫助學生理解了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是相交的這類現象;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使課堂紮實靈活有效。

本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1、制定的教學目標切實可行。能夠以目標為出發點,在準確把握本課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處理教材。使教材內容具有科學性、現實性和趣味性,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利於學生的探究和主動建構。林老師能有效利用生活中、教材中的一些教學資源,將“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在同一平面內”等知識有機地藴含在這些素材中,看似簡單,卻頗具匠心。所組織的素材能既很好地分散了難點又展示了數學的本質;使學習材料、時間和空間得到了充分保障,體現了教學素材的高效性。為學生紮實有效地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任務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教學思路清晰,結構合理,情境創設合理,環節安排科學。重點突出,難點分散。

3、安排了有效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充分的體驗。學生學習熱情高,能夠積極參與學習;預設到位,交流充分,反饋及時,調控有效。

4、教學手段恰當,適時運用了來輔助教學;演示及時、準確。

5、教學語言準確簡練,評價合理、恰當。

6、板書設計合理、書寫工整,通過形象直觀的向學生展現直線的兩種位置關係。

林老師這節課的亮點很多,主要有:

1、在出現交叉的情況時,林老師仔細介紹交點即公共點,(這個點是在黃色線上還是在紅色線上?點會在兩條線上,由此突出公共點)

2、在介紹垂足時,林老師特意在前面做好鋪墊,仔細分析互相垂直,通過判斷哪些交點是垂足來明確概念。

3、出示延長後會相交的一組直線時,林老師特意追問相交的點會在哪?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當然也有一點美中不足:

1、 讓學生擺小棒畫小棒後,並沒有反饋,應該適當展示學生的分類的結果。

2、 出示擺出的情況後,可以讓學生自己分類,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分類的能力,也是更明確特點(或是出現對比將所有圖分類開)

3、 課前可以對直線的特點進行回顧,這樣不至於學生課中沒反應不過來。

4、 對概念的得出,教師講的過多,可以適當讓學生談一談(比如你認為這句話那幾個詞比較重要,或是你哪裏不是很清楚)。

5、 如何用好方格紙來學習直線平行(怎樣揭示平行線的本質屬性)。

6、 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想象,再出示圖形。

7、 最後拓展的異面與同面的情況該怎麼樣處理的更好,是否藉助實物理解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