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精選26篇)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

這個星期,我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本書以通俗小説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來為我們展示幾百年前的風風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精選26篇)

在這本書裏,自始至終都藴含着一種力量,一種永恆的、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持着戚繼光抗擊倭寇,不畏困難;支持着于謙打響“北京保衞戰”,力挽狂瀾,延續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支持着海瑞冒着殺頭的危險,“抬棺罵嘉靖”------這種力量,叫做愛國!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我有責”。我開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從拜讀了《明朝那些事》後,我看到了張居正、徐階、夏炎等人的愛國事蹟,才真正懂得了愛國的含義,我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

《明朝那些事》講述了明朝前後約三百年的歷史。故事生動有趣,笑話百出,讓我們在輕鬆愉快中瞭解了明朝歷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都前與陳友諒進行了有名的鄱陽湖之戰。在這次戰鬥中,朱元璋帶領的20萬人只配備了單薄的漁船;而陳友諒則帶領60萬精兵強將,配備巨大的戰艦。雙方實力懸殊,朱元璋看似很難取得勝利,可他卻巧妙地利用了船小靈活的優勢——先用小船偷襲戰艦,殺死一千多名敵人,並奪得戰艦一艘。頓時,軍心大振。他趕忙乘勝追擊,又用小船裝滿炸藥,組成敢死隊,利用風力,火攻戰艦,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在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朱元璋能以小勝多,以弱勝強,我覺得他真不愧是一個臨危不亂,有勇有謀的人,這使得他在萬分艱難的情況下取得了勝利。這啟發了我,平常遇事不能慌亂,要及時想出對策。是啊,朱元璋遇到這麼大的困難都能想辦法解決,我們平時還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呢?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3

寒假裏,老師要我們多看一些課外書。有一天,我看見爸爸在看一本名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書,我隨手翻開一本,裏面幽默風趣的語言一下把我吸引住了,我還沒有見過這樣寫歷史的書呢。於是,我用整個寒假的時間把這一套書一口氣全看完了,這本書真是太好看了!

這本書講述了明朝三百年的歷史,從明朝的建立一直講到明朝的滅亡。以及明朝十七位皇帝和其他王公大臣之間的勾心鬥角,尤其對官場政治,邊疆戰爭和皇帝想法的描寫最生動。作者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那些十分複雜的政治事件寫的通俗易懂,連我這樣國中水準的人也可以看懂,他不僅僅是把歷史複述一遍,還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觀點,讓讀者欲罷不能。

看了這本書後,我覺得這本書對我以後學習明朝的歷史有很大幫助。同時,我也覺得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統治太殘暴了,他為了自己的權利不被奪走,殺掉了許多開國的功臣,許多歷史上的名將也因此喪命,結果連可以抵抗外來入侵的將軍都沒有了,只能讓自己的兒子去守邊疆。

我最崇拜的皇帝是永樂帝朱棣,他是個偉大的皇帝。他下令編制了永樂大典,他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就是現在的故宮),他派鄭和七下西洋,和各國交流文化,促進各國的融合。他還是一個指揮水準絲毫不亞於任何名將的皇帝。他就像書裏説的那樣,是一個馬上皇帝。

此外,我覺得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在洪武年間,由於朱元璋殺的人太多,一些官員為了多活兩年,就直接裝瘋,好端端的一個人,突然得了精神病,像搶別人飯吃,傻笑,拿着菜刀和人打招呼之類的行為是很常見的,由此可見朱元璋有多可怕。

總之,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去看的書。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4

《明朝的那些事兒》最大的特點就是它不同於正兒八經的史書,更像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故事書。這本書説講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320__年間的事。

第一卷令我映像最深。從朱元璋出生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為止,敍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

歷史是嚴肅的,雖然這話沒錯,但我覺得要加個前提,那就是你寫的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像一本故事書一樣。我平時一看到文言文的東西就頭痛,有的文章根本就看不懂,當我開始讀《明朝的那些事兒》時,發現讀歷史竟然可以這樣輕鬆。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一個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他沒受過教育,卻是個軍事天才,能夠在戰場上明確的做出決定。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朽統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員的腐朽。做皇帝后,他對腐朽官員大肆殺戮,還很恐怖的將貪官的皮扒下來,但這些卻沒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朽。朱元璋有個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他靠着這樣的邏輯,天下一點一點地被他收入囊中,他無疑是一個成功者。朱元璋為了保證他的繼承者能夠不受威脅的繼任,精心、刻意地做了許多的安排,他奪去兵權、殺掉異己,在他的身上,我看到的了一個帝王的風采。

當我讀完這一套書是,發現在戰場上,當你需要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你耳邊提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你,讓你去選擇,但這個遊戲最殘酷的地方在於: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包括你的生命和其他無數人的生命。在戰役實施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能抓住這個時機的就是強者。在這本書上,我喜歡的一句話:越接近對方的水平,就越瞭解對方的強大,就會越來越畏懼。當他的畏懼達到極點的時候,也就是他能與對手匹敵的時候!

張士誠是一個有着堅強的意志的人,也是朱元璋的對手。他白手起家,最終成就一方霸業。但他的缺點和他的優點一樣突出,作為亂世羣雄中的一個,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卻並不明白,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的,只能是淘汰賽,勝利者只有一個。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於有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於知道了結局卻無法改變。他告訴我們,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朱棣過於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記了他當年是怎樣戰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的。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先進的武器和士兵的數量,而是人的決心和智慧。於是,當年的那個一心為民請命、為國效力的單純的讀書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躍躍欲試、胸有城府的政客。

解縉是一個很有文采的人,但他卻偏要去參與政治最後被朱元璋趕回老家,後來在雪地裏悲慘死去。這個人的一生告訴我們一個原則: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

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楊士奇,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他為人十分謹慎,別人和他説過的話,他都爛在肚子裏,從不輕易發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實擁護者,卻從不明顯表現出來,可見一個厲害的人從不會把自己的想法輕易説出去。楊士奇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其經驗大致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經歷了那麼多的波折和陰謀,自己身邊的同伴不是被殺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為了自己的信念,楊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經有很多機會向朱棣揭發朱高煦的不軌行為,但作為一個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權力鬥爭就如同劍客比武,一擊必殺才是制勝的王道,因為一旦寶劍出鞘,就沒有收回的餘地。

這些人物告訴我們很多道理和做人的經驗。《明朝的那些事兒》你是我最忠實的夥伴與導師。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5

官場政治、帝王心術、人心道德……環環相扣,令我欲罷不能,甚至連吃飯捧着書。不過,最令我難忘的一位人物是臨危不亂、為官清廉、聰明機智的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多虧于謙力挽狂瀾,在對自己情況不利的時候冷靜思考,拼死為國,利用聲東擊西的方法,是敵人丟盔棄甲,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可是之後被奸臣謀害,于謙死後,當官員來到他家,發現這堂堂一品大官竟家無餘財,甚至將皇帝的封賞也鎖了起來,不向別人炫耀。

英雄,名副其實地英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了不起的人!

他的一生正如這首詩,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6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是偶然發現的,讀了幾頁以後便已愛不釋手,欲罷不能了。一口氣將一套七本全部買來,一一品完,直呼快哉。一遍讀完不算,再讀第二遍。滿腦子全是明朝的那些人,那些事兒。

我素來喜歡歷史。對於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喜歡查閲、比對,以求瞭解更全面、更連貫。大多史書記載史實的語言平直,無趣味,晦澀難懂。當年明月卻用詼諧、調侃,而又不失真的現代人眼光和現代筆調,將明朝三百年曆史寫得那麼好看,那麼流暢,那麼膾炙人口!這種行文方式將死寂的歷史躍然紙上,將已逝去的歷史人物拉回你的面前,與你對話,與你談心,讓你為他想,為他急,為他不捨,為他不值!真可謂感悟很多。寫出幾點,以共享。

一.封建王朝的更替只不過是不同地主的更替。

朱元璋可謂徹徹底底的貧農,一無所有,在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開始起義,最終取得成功。當他一旦成功,將元朝的地主趕跑,他便成了新的地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地主是要收租的,每個地主都要實現自己土地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對於廣大窮苦老百姓,並沒有因為新地主的上台而得到多少好處,反而是無休止地為各個朝代的更替和不同地主的上台付出長年忍受戰爭之苦,流離失所,一日重似一日的賦税、勞役和兵役。這一點,各位地主應當反省。

二、要想成功,要耐得住寂寞,要一根筋。

對於這一點,王賢人同志當仁不讓。想當年王賢人沒有悟道之前,被家人、鄰居、同僚視為異端,怪人,傻子。看一棵竹子,他能看半天;看桌上的一茶杯,他能想三天;別人不願去的偏遠山區驛站,他一呆就是好幾年。他沒有因為別人的不理解,沒有因為環境的惡劣而放棄,依然寂寞地,一根筋地獨自前行,直到成功。一代聖賢就此誕生。他的堅持,耐得住寂寞,一根筋的行為方式,值得借鑑。

三、朱棣同志是偉大的。

在眾人的印象當中,朱棣同志與篡位二字是分不開的。所謂篡位,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我以前對他的印象也大抵如此。《明朝那些事兒》卻讓我瞭解了真正的朱棣。當建文帝對他的各位叔叔下手的時候,朱棣同志是要反抗的,反抗的結果便是造反,造反成功便是當皇帝,這無關緊要。我們關心的是他是不是一個好皇帝。歷史證明,他是。在永樂大帝的統治下,修書——《永樂大典》這一偉大書籍編纂完成;遷都北京――為國人的長治久安和免受蒙古鐵蹄的踐踏作出了明智的抉擇;遠航――派遣鄭和下西洋,為中西文化的交流,為和平與友好樹立了豐碑;親征——六次親征蒙古,最終死於征戰途中,對於侵略我們的敵人敢於亮劍,親自亮劍,強勢,不畏懼!有這樣的國家領導人,我們國人才能放心,才能不被欺負,才能揚眉吐氣。有這樣的國家領導人,國家何愁不強盛!

四、為崇禎同志平反。

大多人對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印象便是:無能、膽小怕事之輩、亡國之君是也。瞭解了其在位期間前前後後的歷史情勢之後,結論是:一部國家機器,帶病運轉多年,國庫已空,財無所剩,人無所用,所謂氣數已盡。任崇禎同志如何節儉,如何勵精圖治,已無法扭轉那輛失控的破車。他只是不幸運地碰上了那個年代,風雨飄搖中,只能死馬當成活馬醫。他盡力了。他無愧於他的祖先,倒是他的那些不作為的祖先們有愧於他。同情你,崇禎。我以我個人的名義為你平反。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7

曹禺在一九三四年發表四幕劇《雷雨》,劇本反映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上層社會生活的腐爛與罪惡。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

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兩點鐘)、兩個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廳,魯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兩個家庭和它們的成員之間前後三十年的錯綜複雜的糾葛,寫出了那種不合理的關係所造成的罪惡和悲劇。它寫的主要是屬於資產階級的周家,同時又寫了直接受到掠奪和侮辱的魯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變成了瘋子。劇本的這種強烈的悲劇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資產階級的罪惡和他們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而且引導觀眾和讀者不得不追溯形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原因。這正是《雷雨》這一名劇深刻的思想意義之所在。劇中的人物不多,但作家對主要人物形象都通過尖鋭的戲劇衝突和富有性格特徵的對話,作了深刻的心理描繪,他們都有鮮明的個性,每一個人物都顯示了他的作為社會人的豐富內容,以各自的遭遇和命運激動着人們的心絃。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都市裏,資產階級往往帶有濃厚的封建氣息,周樸園正是他們中間的代表。他既是尊崇舊道德的資本家,又是在外國留學過的知識分子。對於這個人物隱藏在“仁厚”、“正直”、“有教養”等外衣下的偽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產生的罪惡,作家通過富有表現力的戲劇情節——例如他對侍萍的“懺悔”、對繁漪的專橫、處理罷工的手段等等,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魯貴是一個不識羞恥、趨炎附勢的奴才,在他和周樸園這兩個人物身上,作家所投射的憎恨是極為鮮明的。性格更為複雜和矛盾的一個人物是繁漪,在這個人物的塑造上,特別顯示了曹禺優異的藝術才能。繁漪是一個“五四”以後的資產階級女性,聰明、美麗,有追求自由和愛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熱情而孤獨,飽受精神折磨,渴望擺脱自己的處境而又只能屈從這樣的處境,正象作者所説,她陷入了“一口殘酷的井”。作家曾説:“在《雷雨》裏的八個人物,我最早想出的,並且也較覺真切的是周繁漪”。作者用力刻劃了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她對周家庸俗單調的生活感到難以忍受,對陰沉的氣氛感到煩悶,對精神束縛感到痛苦,她要求掙脱這一切。在一定意義上她也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者。而劇本又使她在難以抗拒的環境中走向變態的發展:愛變成恨,倔強變成瘋狂。悲劇的意義於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作家曾説:“這類的女人許多有着美麗的心靈,然為着不正常的發展,和環境的窒息,她們變為乘戾,成為人所不能瞭解的。受着人的嫉惡,社會的壓制,這樣抑鬱終身,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氣的女人,在我們這個現社會裏不知有多少吧。”強調形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原因,同情象繁漪這樣人物的內心苦悶,當然都是應該的,但説她的一切是“值得讚美的”,她的心靈是美麗的,則表現了作家在着重控訴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對於人的摧殘和損害的同時,對這些人自身的弱點缺乏批判,

並且給予了過多的同情。對繁漪是如此,對周萍也是如此,象周萍這樣一個具有蒼白空虛的懦弱性格、一切都打着他那個家庭出身的烙印的人,作者在他的結局的處理上,顯然表現了不應有的同情。周衝的年紀尚小,他生活在飄渺的憧憬和夢幻裏,對現實缺乏深切的理解。這個年青人最後的慘死,不僅揭露了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同一切美好願望的對立,同時還暴露了這個封建性的資產階級家庭的罪惡。

除了精神上、物質上都依附於周家的魯貴以外,魯家其餘的三個人物都是屬於社會下層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魯媽和自己的女兒四鳳的幾乎相同的經歷,深刻地説明了在那個社會裏這些平凡善良的人物的遭遇和命運。雖然魯媽對有錢人懷着仇恨和警惕,但仍舊無法阻止女兒走上她所恐懼的道路。四鳳對社會現實是無知的,魯媽和四鳳是那樣純樸,容易受騙,因而她們母女的遭遇與繁漪、周萍不同,就更強烈地引起了人們的同情。魯大海這個人物雖然寫得還不夠豐滿,但作家對他賦予了很大的熱情,這是體現作家社會理想的形象。他粗獷,有力,最後《雷雨》中的那些人都毀滅了,他卻走向自己應該走的道路。魯大海的出現給作品的陰鬱氣氛帶來了明朗與希望。

由於作家主觀上對產生這些悲劇的社會歷史根源當時還缺乏科學的理解,把悲劇的原因解釋為“自然的法則”,認為“宇宙正象一口殘酷的井,落在裏面,怎樣呼號也難逃脱這黑暗的坑。”這種思想認識影響了作品反映現實的深廣程度,並且帶來一些思想上和藝術上的弱點。在《雷雨》的“序幕”和“尾聲”未刪之前,這種影響更為明顯。例如以性愛與血緣的倫常糾葛來展開戲劇情節的處理,不只有藝術上使人感到塑造的刀痕,甚至如作者所説“有些太象戲了”,而且也反映了當時作家對支配人類悲劇的力量的認識上的模糊不清。但由於遭遇對他所寫的生活非常熟悉,愛憎分明,劇中人物的真實刻劃,讀者或觀眾仍然可以從中看到這一悲劇的深刻的社會根源。

《雷雨》在有限的演出時間內,成功地概括了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前後三十年的腐朽墮落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8

列夫托爾斯基的《安娜阿卡列尼娜》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上掀起了軒然大波,通過對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的悲劇,她在不斷掙扎之後走的極端的路線,作者渲染的豐富的感情色彩都讓人感受到深刻壓抑的窒息的疼痛感,以及對故事主人公的憐憫與惋惜。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麗的,她如同蕪草叢中的奇葩,她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熱烈真摯,一種嫵媚卻真誠,充滿活力而且輕盈,聰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熱情感性,八年不懂愛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愛時可以不顧一切,斷然放棄名譽家庭甚至兒子。安娜,她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她正直不放蕩。當她一經接受弗龍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也曾對弗龍斯基説:“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誠單純的,愛變愛的轟轟烈烈,無所遮掩,寧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騙。

卡列寧,這個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勛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

愛,只有簡單筆畫,卻比想象複雜。安娜跟弗龍斯基的愛情,到最後可以説只是單行線。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突然發現,原來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當被寄託所有的愛情消失不見,若愛最後只是單行,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5

從道德觀念出發,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確實不當,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願成全她的母愛罷了。這就是懲罰,以至於她的慘死也成了宗教懲罰的象徵,對這種違背道德做法的懲罰。即便安娜對大她20歲的丈夫沒有一點感情,而對伏倫斯基是真正的愛戀,也為世俗和上流社會所不容。安娜處在夾縫中,後來安娜懷孕生女兒時險些送命,之後兩人去了國外,幾年後回到莫斯科,在伏倫斯基一再要求下,安娜給丈夫寫信要求離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兒子看不起,被上流社會摒棄。在這種狀況下,她不斷猜忌,以至於陷入了思想混亂,懷疑伏倫斯基對她的愛,於是她毀掉了自己……

而吉蒂最後與列文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伏倫斯基則傷心欲絕,為了處理掉沒有意義的生命參加了塞爾維亞戰爭。亞歷山德羅維奇的不忠,使得陶麗差點與他離婚,而最後陶麗變賣自己的家產還幫他還了高利貸,於是和好如初……

合上書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爾斯泰為什麼選擇安娜作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對自由戀愛的提倡,還是上流社會的諷刺批判,抑或是對女性不忠的宗教審判?但為什麼描寫安娜的時候又着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總覺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長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長的縮影吧。

安娜和伏倫斯基因為愛情,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因為愛情,陷入了一種萬人不容的狀態,以至於最後各自走向毀滅……

這樣,值得嗎?究竟愛是什麼?

我欣賞為愛,義無反顧;但不贊同。一切以愛的名義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負責。愛是責任!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9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我卻要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中樂。”

從書裏,我學到了許許多多。書是知識的海洋,在書海中我長大了。我在書海中迷失了自我,把自己當成文章中的人物,會因主人公的高興而高興,為科學家發現的東西而驚歎。合上書本,書裏的內容還會讓我回味無窮。書把我帶入了知識的世界,讓我參加《愛麗斯夢遊記》乘着輪船,唱着優美動聽婉轉的歌踏上了《海底兩萬裏》的路程,看珍珠在水底佔放光芒魚兒在海底嬉戲,我和這些書中的朋友走出船艙學魚兒游來游去,同海螺滿海共舞,每一個字母,每一個聲標,每一個音符都在那裏跳動,隨着海浪的拍打,我們改正着一次次的錯誤,當我們該離開海底時,又重新唱那《離別》贈歌,歌中有我們的收穫,喜悦,成功時的笑容……海螺又送給我一句話:我讀書,我自信,我成功。

一個個春夏,一個個秋冬,三百六十五個輪迴,讀遍了《唐詩三百首》,經過了高爾基的《童年》,越過了《孟姜女哭長城》。在這裏我從森林古猿一步步的演變成人用火,住房,我們千心萬苦心含成功的喜悦,來到了錦繡山川的《桃花源記》,心如小河歡躍流淌,纏纏綿綿的向前進,我們大家歡聚一堂,口中品嚐着月餅,抬頭觀看天上的月亮,夢想着《女媧補天》、《盤古開天闢地》為我們開闢了一片嶄新的天地,進入神仙化境,過的瀟瀟灑灑。不知不覺中,我已經長大了,書成了我的生活不可缺少的夥伴,閒暇時總會遨遊在書海,豐富我的知識,增長了更多的見識,書的海洋深深地吸引着我,讓我在看書時就會非常快樂中。

高爾基曾經説過:人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書是精神的食糧是我們進步的階梯,我們應該多看書籍,豐富我們的知識,增長我們的見識,學會融入到書中,把自己當成書中的一員,這樣我們就會從中感到快樂,不會再把看書當成一種負累,還能從中學道許多的許多東西。

讀書,讓我樂在其中。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0

俗話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喜歡這句話,因為我喜歡讀書。在我的生活中,書是我形影不離的好夥伴,她有時像我的好朋友一樣為我講述她的快樂與哀傷,她有時像我的好老師一樣為我講授知識與道理,她有時又像我的爸爸媽媽,陪着我一起輕輕入眠。

我喜歡讀《白雪公主》。這本書帶着我走進公主的童話世界,讓我看到了公主的善良和美麗,讓到感受了那七個可愛的小矮人的真誠與真摯,也體會到了她那帥氣的王子帶給她的幸福。讀完故事,我明白了好人終將有好報。

我喜歡讀《醜小鴨》。這本書裏有一隻小鴨子,它出生就被父母拋棄,被兄弟姐妹們嘲笑,可是它卻沒有失去信心,它希望自己變成美麗的百天鵝。很多人都覺得這隻可愛的醜小鴨很可笑,但是我卻覺得它可愛極了,因為它敢於想象,敢於追求,心中充滿陽光地活着。只要有夢想,就還有希望,不是嗎?

我還喜歡讀《昆蟲記》,讀《木偶奇遇記》,讀《西遊記》等等。當我遇到困難時,我就會想到醜小鴨的那種不放棄,想到法布爾的那種堅持與痴迷,這樣我就會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堅持下去!只有這樣,才能變得更好!

在書的世界裏,我找到了許多快樂,也學會了成長。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1

《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這本書記敍了在荷蘭被德國納粹佔領的兩年中,13歲的猶太少女安妮一家躲進狹小的密室中,他們猶如坐在一個即將噴發的火山口上,腳下是滾燙的巖漿,火山隨時都有噴發的可能,憤怒、恐懼、絕望、悲傷、甚至瀕臨崩潰,就是在這樣一個極端與特殊的環境下,安妮從沒有絕望!堅持學習寫日記,記錄了周圍環境、人與事對自己的考驗、磨礪和成長的經歷。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為一名記者和作家,為社會做出貢獻。她用她的堅強快樂去鼓舞身邊那些絕望到極點的大人們,使他們重燃信心和勇氣。

從這本日記中,我們看到一個純潔、率真又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們對她孩子氣的頑皮、倔強、焦躁、苦惱感到理解和同情;我們更為這樣一個年僅十四五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她在日記中記載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鐵證。特別令我們感動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世界正在變成荒漠的可怕現實,感到無比痛苦的同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於失敗,反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用汲取知識、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追求心靈世界的最大自由。這些文字出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給人以鼓舞嗎?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個天然的電影劇本,它承載了人類所有的美好詞彙——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

安妮,你讓我們知道,温暖,美好,信任,尊嚴,堅強;你讓我們知道,頹廢,空虛,迷茫,不過是糟踐自己;你讓我們懷念,你讓我們振作;你讓我們知道,要好好去愛,好好生活細細地品讀完安妮·弗蘭克的《安妮日記》,這個女孩,這個與我同齡的女孩,着實給了我很大的震撼。猶太少女安妮13歲時,為躲避德國納粹的追殺而住進狹小的密室,他沒有自由,她恐懼,她痛苦,如花的生命隨時會因一次大意而喪失,她的生活沒有保障,就連解決最基本的温飽都成了問題,而這樣的生活她足足呆了兩年之多……

真的很難想象,當人們因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感到痛苦時,安妮卻仍然能夠以樂觀的心態將這一切化為了為自己理想而努力、奮鬥的動力。

文中有一段曾寫道“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裏的生活看作是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和浪漫情事,並且將每段艱辛的事情當作我日記的材料。”安妮雖然恐懼,但她不放棄,而是把逆境化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可見她的精神家園是豐碩的,富有的。

再看看我們自己,從小就在糖水中泡大的我們就好似一個美麗的泡泡,儘管耀眼奪目,但卻經不得一點風吹草動,隨時可能破碎。因此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輕言放棄,但相對於經歷戰爭痛苦的安妮,我們所謂的“逆境”是多麼的渺小,多麼的微不足道。

安妮,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難都勇於為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為什麼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難,請千萬不要在逆境中沉淪,我們應該勇敢地站起來,奮起抗爭,以樂觀的心態直面逆境,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並在逆境中錘鍊自己,把自己磨練得更加堅實!因為,安妮一個不曾絕望的女孩;一個永遠樂觀永遠快樂的女孩;一個面對逆境卻不願低頭的女孩正激勵着我們衝出逆境!也許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輕言放棄,會因為一點小小的困難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會給我們啟迪和激勵。她那種歷經磨難而樂觀向上的態度,身處絕境卻不放棄希望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讓我們學會在逆境中磨練自己,在困難面前知難而進,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努力!安妮,記錄下她生活的一點一滴,聽起來像夢魘,但卻能讓人感受到那份最真摯的情感。這本書,或許該説這本日記,是陪伴着安妮成長的一件不會消逝的物品,亦是一本讓讀者在看了後,會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的日記。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2

初讀朱自清的文章,我沉醉在他所描繪大好春光中,沉醉在清麗脱俗的荷塘月色裏,沉醉在詩情畫意的秦淮河,也會在匆匆的時光中去領悟他給予我的啟迪。可在他許許多多詩般優美的文章裏,唯獨那一篇《背影》深深觸動了我的心絃,他們父子倆間真摯的愛宛若一片片花瓣飄落在我的心湖裏,一圈一圈蕩起了漣漪,使我久久不能平靜。

文章起初便交代了父子倆因祖母的過世而相聚,父親賦閒在家,家裏滿院狼藉,光景慘淡,一股淡淡的哀愁縈繞在這字裏行間,我的心裏也不禁泛起點點澀意。但當我看到父子浦口送別的場面時,心裏的澀意點點加增,泛起酸來,那股子酸勁兒直直湧到雙眼,酸澀難忍,眼裏心裏皆無法平靜。那位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的父親,穿過鐵道,翻過月台,費了好大一番力氣只是為了幫孩子買幾個橘子留着路上吃,這時的朱自清看到他父親努力卻艱難的背影落下淚來,而我的心狠狠的疼了一下。而父親買完橘子後,便一股腦的把橘子放在朱自清的皮大衣裏,好似鬆了一口氣,踏實而滿足。我不禁想到:這就是父親吧,是世間千千萬萬父親的寫照,他們的愛樸實卻又因為不善表達笨拙,只好融化在這幾個黃澄澄的橘子裏。可真正的愛不就是這樣?褪去了華麗的辭藻,藴藏在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一點一滴,那些令人感動的、喜悦的、温馨的可不就是愛?可不就是一個平凡的父親對自己的孩子那份真摯、沉甸甸的愛?最後父子道別淹沒在了來來往往的人羣,離別的傷感浸在了數次的回眸中,浸得朱自清落下惜別之淚,浸得我落下感慨之淚。

文章讀到最後,我的眼前彷彿也浮現出了那個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身影,那個翻越月台努力的身影,那個漸漸消失在人海中的身影。眼前的身影不斷與我所熟悉的身影重疊,是我父親的背影,那一個偉岸而温暖的背影。印象中的他曾是意氣風發的模樣,可在他做飯的背影裏,在他修燈的背影裏,在他離家工作的背影裏,他的兩鬢漸漸出現了白髮,眼角已有了歲月流經的痕跡,他不再像年輕時精力充沛,反而會看着電視就緩緩入睡。我長大了,他,卻老了,可是他給予我的那份愛卻只增不減,而他的背影在一天天的瑣碎裏顯得愈發温暖。

其實我們與父母的緣分不過就這一世,我們既不能留住匆匆的時間,也不能讓父母永遠年輕,那我們能做什麼呢?我想,就是在這靜好的時光裏,好好感受家庭的温馨,感受每一次愛的饋贈,並不遺餘力的回報愛,感恩愛。不要錯過每天的第一句早安,歸家的第一杯茶,還有那盞夜晚中為你而亮的燈,甚至連背影都不要錯過。外出在外的遊子也要常回家看看,那依靠家門等你歸來的背影你可知飽含多少的思念與擔憂?百善孝為先,老祖宗告訴我們的不僅是要迎難而上成就事業,還是知恩圖報孝敬父母。國是千萬家,每個人都守護好自己的小家,便能築起國這個大家。千萬別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裏枯木又開花,一生要講許多話,藏進了滿頭白髮。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3

地心探險,多麼不可思議,又多麼令人嚮往?迄今為止,人類沒有做過有關遨遊地心的嘗試,但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卻用他智慧的筆寫出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幻小説——《地心遊記》,帶着滿腦子的好奇和疑問迫不及待的翻開書頁,跟隨儒勒•凡爾納的“神筆”,一次奇妙的地心探險之旅就此展開。

布洛克教授科學知識淵博,是個真正的學者,會熟練使用諸如錘子、鑽子等各種工具,做起事來風風火火;阿克賽、既是教授的侄子,又是教授科學實驗的助手,血管裏流着礦石學家的血液,發自內心的喜歡地質學;漢恩斯,地心探險之旅的嚮導,性格沉穩謹慎。三個性格迥異擁有不同技能的人,個性之間的互補,行動中的相互説服、支撐、團結,憑藉一張羊皮紙上的密碼和對地心奧祕的吸引,依據真實的科學知識和數據,用經驗和勇氣展開一次穿越地心的奇妙探險之旅。

布洛克教授、阿克賽、漢恩斯三人做足周密的準備工作——帶着必要的行頭和裝備:儀器、武器、工具、書、藥箱、地圖;食物和水;煙草、火藥;以及金子、銀子和鈔票;向冰島的火山口進發,從火山口下降,向地心挺進。缺水口渴的考驗、迷路的恐懼、暴風雨的洗禮、遭遇可怕的海怪,經歷“九九八十一”艱難險阻,終於完成地心探險,回到地面。經驗和勇氣的完美結合,為地心探險之旅畫上圓滿的句號,三位探險者在這次奇妙的探險之旅中,收穫了各自的成長,成為患難之交,令讀者讚歎。

讀完《地心遊記》,讓我聯想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譬如學習,要想取得成果,就一定先付出辛勤的汗水,努力耕耘自己的小天地,做好做足方方面面的功課,積累經驗,才能在考試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取得滿意的成績。再譬如生活,許多小技能,你總要動手動腦親自試試做做,有時可能還要經歷挫折和失敗,鼓足勇氣再嘗試,才能掌握。成長來自經歷,成功來自歷練。經驗來自日積月累,勇氣來自經驗的儲備,當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可貴的勇氣,人類上至九天攬月,下至遨遊地心的願望,將會由夢想化為現實。

讀《地心遊記》不但讓我經歷了一次奇妙的地心探險之旅,還讓我得到一個深刻啟示——豐富的經驗和可貴的勇氣讓有志者事竟成!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4

我最早接觸《儒林外史》還是在很小的時候,因為吳敬梓先生是我們家鄉人,我小時候就經常聽到老師們説過《儒林外史》是一本很具有時代意義的書,並且建議我們去讀它。但是小時候太小了,有許多還不能夠理解,所以我長大了之後就開始讀它。

在整個小説中吳敬梓先生,都用非常鮮明的諷刺手法,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統治,以及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同時吳敬梓先生的語言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採用了許多全椒地方方言。

當我讀了他的書,我才發現原來他所寫的東西,全部都來源於他的生活中。書中最為典型的是周進和范進兩個人物,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個人物。

周進,想要考取功名,但是始終沒有成功,於是他就跟着商人,替他們管賬,相當於一個賬房先生。有一次,他經過考場,突然想到自己平生的遭遇,就嚎啕大哭,哭得死去活來,他的朋友看見了,實在於心不忍,替他捐了一個官。范進,一個考到鬍子花白都沒有考取功名的一個讀書人。常常受到自己岳父胡屠夫的白眼。一次偶然,周進看見范進這麼大年紀還在考場裏考試,就問他的原因,范進和他説出了自己的遭遇,周進聽了之後,覺得兩人的經歷遭遇十分相同,於是非常同情他。

周進作為主考官,在審閲范進的試卷時,特別關注了他,周進第一次讀范進的文章,覺得他並沒有什麼才華,但是又想到了兩個人相遇非常相似的身世,於是就看了第二遍,看第二遍之後,他覺得他寫的還不錯,於是就看了第三遍,第三遍之後,他拍手叫好,説范進寫的太好了。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范進的確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可是之前的考官卻沒有發現他有才華,這就説明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的統治和官僚機制的腐敗。

在這個小説中,我看到了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

我覺得《儒林外史》想要表達的就是:不要過於重視錢財這些身外物,不一味追求名利富貴,要放開自我,追求思想自由。雖沒有人仗着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里,不要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周恩來曾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5

一直以來,我都對共和國文學避之不及,老舍的《茶館》自然也成了“政治的犧牲品”,多少次過其門而刻意不入。若不是於是之等北京人藝的老一輩藝術家出神入化的表演詮釋使之成為話劇經典,《茶館》恐怕早就淹沒在共和國文學連篇累牘的文字垃圾中了。我之所以看《茶館》其實也是衝着北京人藝爐火純青的表演去的。漸漸入戲之後,才恍然覺得,老舍的劇本雖然寫於讚歌大躍進的1956年,系奉命而作,但是那顆體恤下層人民的心,卻衝破了政治外殼的包圍,就像雲雀衝破了寂靜黎明的禁錮,婉轉而悠揚,直擊人心。

《茶館》裏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説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鬚拍馬。笑過之後,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着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願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櫃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鬚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麼世道啊?”

《茶館》最後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幹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櫃“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着實讓人嗟歎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這大概是中國人對於革命的一貫態度,幾千年來未有改變。但是,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無賴欺壓魚肉,一輪輪地盤剝搜刮,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説到茶館,多數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北京人藝一幫老藝術家入木三分、形神兼備的表演。但我剛開始看時,還是不大習慣,總覺程式化痕跡太濃,一舉一動一板一眼,每一個動作的精心雕琢。後來看眾人的評論,才知道這其中透出的老北京人生活的尊嚴和做人的温良恭儉讓,那時的人們就是這樣見面作揖,硬骨朗朗,言行舉止中千年文化的修養一覽無遺。中國戲劇唱唸做打凌然不亂的套路原來就是那個禮教中國的生動顯現。現在這樣的就中國人怕是無處可尋了。

舊時的茶館是市民們幾乎僅有的公共空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混雜其中,上層人物與平民百姓一桌喝茶聊天,倒恍然間讓人忘記了階級差別的存在。但是再仔細琢磨茶館中活躍的都是些什麼人,就能看出平頭百姓是坐不起茶館的,在茶館裏悠閒品茗,提籠架鳥的幾乎都是吃份額的旗人,前清遺老;吃洋人軟飯的買辦和“誰有錢就為誰賣命、充當打手”的地痞流氓;專心向佛不問政事的參議員……至於底層人民,這裏則是他們賣命、乞討的傷心之地。

作為公共空間的茶館很容易使人聯想起西方大革命時期的咖啡館。但是二者的意義卻更好相反。本雅明説,巴黎的咖啡館裏經常擠進一些付不起80法郎高價訂閲報紙的人,圍在一起搶讀一張報紙,議論國事,密謀革命。西人後來把這造反的發源地(包括小酒館和街壘)冠上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公共領域”。但是《茶館》裏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貼了幾十年的“莫談國事”,也沒聽説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是幾個愛耍嘴皮子的茶客硬給喝下台的。重農抑商,皇權浩蕩的封建社會中誕生不了法國那樣的穿着燈芯褲的中產階級,《茶館》中實業救國的那位民族資本家最後落了一個“一無所有”的境地。中國的“公共領域”只是言論無路的上層精英們過過嘴癮、發發牢騷的地方罷了,不是民主的醖釀所,而是民意的疏散地。後來北京的茶館漸漸式微了,成都等地的茶館依然花開遍地,不過依然是“莫談國事”。至於傳説中的“中產階級”,咖啡館可是彰顯高雅品位,為權錢交易去臭的好地方。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6

在25歲這樣的年紀,僅是看了一遍就來抒發自我感受,不知是否妥當,總覺得時隔兩年還會再看一遍。

“哪裏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某種程度上而言,我覺得我像極了渡邊。不渴求被他人理解,不是覺得好無所謂,而是無可奈何。理解這種事就跟要求別人感同身受一樣困難,所以很多事情自己沒搞明白之前,並太想去向誰訴説。與其做一個表面合羣的人,不如徹徹底底地尊重自己的內心。

“那是勞動,不是努力。努力指的是主動而有目的的活動。”這句話就像一記巴掌,狠狠地甩在了我的臉上。永澤的傲慢及不地道興許使得大多人不太喜歡,我卻深深的喜歡着這樣的永澤,他深知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劃分的也無比清晰,不可否認他是傷害了些許人,但是他又是如此坦蕩,在我看來,不欺不瞞,坦蕩視人的關係皆是合理的。初美也是出於本心的選擇,沒有什麼不對等,皆是自我選擇,我們都該有為自己所做選擇而承擔後果的能力。永遠不要同情自己。

渡邊是在和初美的交往中,亦或是在和直子的會面後開始考慮愛與性應是一體的,至於他對直子和綠子的感情,我不太想用愛或責任這樣的字眼去界定。又有誰能通過隻言片語去表達歷經生死後的心境呢?他想與她共生,卻又被另一鮮活的生命帶來的温度所吸引。同時愛兩個人,有有何不可?

最後想説的是,在不能好好對待愛的時候,請好好愛自己。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7

我看了一下蕭紅的生平,1911——1942,32年的人生歷程,作者在《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一文中寫道“從祖父那裏,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温暖和愛。所以我就向這”温暖“和”愛“的方面,懷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環顧其一生,顛沛流離,逃婚、屢次的遇人不淑,婚姻不幸,身心分裂……“短命的小魚死了!是誰把你摧殘死的?”(見《同命運的小魚》)這應是作者對自身命運的悲歎!她的寫作風格,用尼采的一句話來形容是:“血寫的文學”,杜鵑泣血,血盡了,32歲的生命畫上了句號。蕭紅,用女性作家十分的難得的寫作風格,寫作視角,留給後人無數個問號、無數個歎號以及無盡的思索!

因風而生,因風而滅,緣生緣滅本非卿心,縱有千般不甘,奈何!——同為女子,惜蕭紅才情為其浩歎!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8

今天讀了一篇文章《鄧稼先》,深受啟發。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楊振宇,這篇文章共分六節,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兩彈元勛,鄧稼先與奧本海默,民族感情?友情?,我不能走,永恆的驕傲。

最讓印象深刻的是,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兩彈元勛。

因為從這兩節我感到了中國人從任人宰割到了富強,從什麼都沒到什麼都有(現在科技達到的),從失敗到成功。

一個又一個英雄人物出現使中國富強起來。

鄧稼先是其中之一。他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在北京上完國中和國小後,於1945年自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畢業。1948年——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讀理論物理。獲得博士學位後立即回到祖國。1950年10月到中國科學院工作。1958年帶領數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工作。

1964年10月16日中國了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了第一顆氫彈。

這些功勞離不開鄧稼先的研究與努力。

鄧稼先在我的心目中,更偉大了。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19

做最好的家長!相信是每個家長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可怎樣做才是最好的家長呢?我帶着虔誠的向學之心跟隨李鎮西老師走進他“最好的家長”世界。

《做最好的家長》通讀下來,可以看出李鎮西老師在教育孩子方面一直遵循這樣三個簡單的原則:一是培養女兒良好的品質,這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務;二是使女兒健康快樂的成長;三是因材施教。説它簡單,是因為我們每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肯定都有過這樣的想法和意識。但是説起來簡單,往往做起來難!起碼,我在孩子學習沒有達到自己要求的時候,盛怒之下,這些念頭就全飛了。這就是與“最好的家長”的差距吧!

一個擁有良好品質的人,才真正能為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做貢獻!在李鎮西對女兒的教育中,品質教育無疑是佔了最大比重的,而且,這也是教育孩子首當其衝的目標,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但現實是,在孩子的教育中,品質教育反倒顯得越來越不重要了;並不是家長沒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而是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充滿競爭的、以金錢地位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商業氣息濃厚的現實社會,人與人之間與來愈冷漠,人們越來越自我。對於自我的關注、自我價值的體現愈來愈重視。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無暇關注事情的過程,只關心結果。但一個人良好的品質往往體現在舉手投足間,體現在做事的過程中。如同升大學,人們關注的只是最後的結果:大學聯考多少分,考上了什麼大學,有誰會去關心你上高中時做了些什麼呢?這也許就是晴燕那些同學“自私”的原因吧!

在講求實效、追求經濟利益的當今時代,無疑知識能力的“變現”速度是最快的,而思想品質的“變現”是最為緩慢的,甚至是不凸顯的。正因為這種不凸顯,致使我們廣大家長漠視了“品質”教育。但它恰恰影響着決定着你會成就一個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0

我來談一下我對這本書的讀後感。

這篇文章講的是小主人公王葆得到了一個寶葫蘆,寶葫蘆説他能為王葆帶來幸福,可是寶葫蘆卻一次又一次地闖禍,後來十分慶幸,只是一場夢而已。

寶葫蘆他所認為的幸福就是有些人認為的:有吃有玩,還有鈔票花。按他的理來説,王葆擁有他以後一定是幸福的但是正義感十足的王葆知道這些東西都是寶葫蘆偷來的時候,他就更討厭這種所謂的“幸福”了。我認為王葆所謂的幸福是:被大家認可,得到實實在在的榮譽。這種幸福寶葫蘆是給不了的。

在這個故事裏,我覺得我喜歡的人物就是王葆,雖然他給我的印象就是有點小虛榮,但是他知道了寶葫蘆給他的東西所有都是偷來的時候,他十分生氣,決定不再要寶葫蘆了。我從這看出了他的正義感。而且他和他的朋友們,語言十分質樸,很令人喜歡。

還有一個人,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楊栓兒。他是一個壞角色,經常偷盜。可是他看見王葆手裏拿着寶葫蘆從無人售書店裏偷的書的時候,楊栓兒卻嚴厲的説了王葆,雖然不是王葆拿的。從這個角度看,還有點男子氣概。

當時我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確實想不到這個故事的結局竟然是個夢!?但又不禁讓人沉思,開始十分想得到寶葫蘆的王葆,最後竟巴不得親手毀了它。正反襯了不勞而獲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取得的。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1

《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加西亞·馬爾克斯。馬爾克斯的名字是與魔幻現實主義聯繫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獨》就是展現其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代表之作。以此書為標誌,魔幻現實主義流派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百年孤獨》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8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百年孤獨》的敍事結構不同於一般小説。這部小説內容複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敍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説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作者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通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小説描寫的布恩蒂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每個人都無法逃脱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烏蘇娜在宂長的雨季中漫漫腐爛。阿瑪蘭塔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女人——雷貝卡的裹屍布。雷貝卡足不出户瘋瘋癲癲地過了後半生。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良諾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着他父親所開創的馬孔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在這個家族中,夫 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丁美洲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脱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 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曾經在新文明的衝擊下,努力的走出去尋找新的世界,儘管有過畏懼和退縮,可是他們還是拋棄了傳統的外衣,希望溶入這個世界。可是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於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着“百年孤獨”。作者表達着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事實上,這本書並不容易理解。如果沒看明白,不要逼自己去理清那些看似紛亂的情節,不必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關係。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説我看懂了。懂與不懂沒有標準,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本書的確是一本可以好好翻讀幾遍的書,或許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體會。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2

從識字以來,我讀過很多書:《西遊記》《俄羅斯童話》《上下五千年》……然而,現在五年級的我有些不滿足於這些書了,開始對《前世今生》《時間簡史》一類講述哲理、科學的書興趣盎然。雖然初看上去,這些書枯燥無味,但是細細品味,卻常常引發我無限的思考與遐想。下面,來説説我讀《時間簡史》的故事吧。

第一遍讀《時間簡史》時,我只抱着試試看的心情,大都是跳讀,略去了那些艱澀難懂的部分,只看有趣的內容。但即使這樣,仍覺得無聊,先後也只是翻了兩頁,便束之高擱了。

直到有一天,無聊的我,抱着好奇的心,再次打開了那本黑色封面的《時間簡史》,低下頭,靜心地品味起來。我隨手握起鉛筆,點點劃劃,慢慢記下自己的疑問,一躍而出的靈感……咦!什麼時候那些黑白的文字漸漸生動了起來?慢慢地,我被帶入了一個科學的世界:與亞里士多德觀賞水、火、土、木幾顆星星的變化;與托勒密一起鑽研宇宙中心的祕密;與哥白尼、伽利略一起用真理、事實來推翻錯誤的理論……一頁一頁,我認識了偉大的發明家愛因斯坦,堅持真理的伽利略,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我瞭解了反粒子、對偶性、小圓周、光子的概念……與此同時,我也提出了不少疑問:宇宙的中心到底是什麼?是不是每顆行星的小圓周都是一樣的?在恆星光譜中,什麼顏色代表最熱,什麼顏色代表最冷?行星與恆星各是怎麼形成的?……一堆數不清的疑問,讓我不斷地查電腦,翻閲其它工具書,甚至用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像唐僧唸經一樣在爸媽耳邊不停地問,問到二老大聲喝斥也渾然未醒。無盡的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我對《時間簡史》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了。看到後面,不少先前的疑問迎刃而解,那種豁然開朗的滋味讓我欲罷不能。

有時候我也會自己去做試驗。我嘗試和伽俐略一樣,從樓上同時扔下兩個質量相差很大的瓶子,看看它們是否同時落地;當看到書上説:“飛船在太空中直線飛行,路徑影子投到地球上的二維影相就顯明是彎曲着”時,我也嘗試着用鉛筆在地球儀上測試;讀到“視差”這一段時,我也試過坐在車上看遠處一點也不動的太陽……那時的我,竟也感受點兒“科學瘋子”的味道。

在讀完《時間簡史》後,更多的書成為了我的閲讀目標:《果殼中的宇宙》《瑪雅曆法》《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感謝《時間簡史》為我打開了科學探索的大門!有時候,我也想過,以國小的水平來讀這一類書,是不是太困難,太“不求甚解”了呢?因此,我開始放慢速度讀,一點一點“煮”着讀,思考研究着讀。

這幾本書便成了我無聲的老師,將知識一點一點地送給我,引領我走向神祕的科學世界。雖然深奧難懂,但是依舊情有獨鍾。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3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古人説的一句經典名言。我就非常愛讀書,最近我又讀了一本儒勒·凡爾納寫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他的故事情節特別吸引人,讓我讀得愛不釋手。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講的是發生在19世紀中期,遊船“鄧肯號”的主人格里那凡偶然從海上的漂浮物中得到了兩年前失蹤的航海家格蘭特船長的求救文件。在他夫人的強烈建議下,他們毅然自行組織探險隊,攜帶格蘭特的兒女,踏上了尋找格蘭特的旅程。由於文件被腐蝕的很厲害,所以只知道是在南緯37°線上,從而無法確定失事地點,他們只有跟着一位粗心大意的地理學家——巴加內爾登高山、越冰川、過沼澤,穿過南美洲的大草原,躍過澳洲和新西蘭,環繞了地球一圈,他們還遇到了地震、洪水、野獸和當地的土着人的襲擊,又遭遇格蘭特船長昔日的手下——艾爾通的迫害,但在這危機四伏的路上,他們還是戰勝了重重困難,並且在一座小島上找到了格蘭特船長和他的兩名船員。

我非常喜愛這本書,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作者利用他們尋找格蘭特船長的路線詳細的描寫出南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當地的風景和風土人情。另一個是歌頌了格里那凡的善良、勇敢、不放棄希望的那種精神——這不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一種精神嗎?在當年四川大地震的時候,各個慈善家伸出手將自己的血汗錢捐給了災區的人。善良的官兵叔叔們冒着生命危險衝到前線,希望能拯救更多的人。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我也要向他們學習,助人為樂,努力奉獻!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4

今天我讀完了美國著名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寫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真是受益匪淺!

“誰動了我的奶酪”這個故事令人感動。故事講述了嗅嗅、匆匆、哼哼、唧唧在迷宮中尋找奶酪的事,由於奶酪不經意的消失,使他們失去了生存的源泉,繼而他們各自做出不同的反應:嗅嗅和匆匆立即採取行動,適應變化;唧唧剛開始不能適應變化,後來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也加入了尋找奶酪的行列中;而哼哼呢?它的思維始終定格在原來的狀態,至終仍不能接受這變化。故事的結局,除哼哼外的其他三位都在奶酪N站找到了自己所需的奶酪,而哼哼卻不願變化,拒絕變化,永遠停留在奶酪C站……

在現實生活中,在學習中,我覺得“奶酪”更像我們要尋找的目標。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鞏固舊的知識,還要善於用多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才能找到值得細細品味的新“奶酪”。我曾害怕學習,希望學習中沒有疑難問題,不需要動腦筋思考,所以學習顯得比較機械。通過讀這本書,我懂得在以後的學習中,要適應新的環境,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將學習成績提高上去。

“奶酪”是人生存的資本,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奶酪”將無法生存。如果自己捨不得放棄舊的“奶酪”,也不去追求新的“奶酪”,生活就會失去意義,人生也會失去奮鬥的目標。

我們應該做到隨着“奶酪”的移動而改變生活態度和方法,並且能從中得到新的快樂!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5

伏倫斯基和安娜的靈魂屬於兩個不同的精神世界。他們雖然一見鍾情,但他們貌合神離,相距遙遙,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當安娜孤獨無助的時候,伏倫斯基選擇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種花花世界。對生活和理想徹底失望的安娜選擇了自殺。她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與不幸。她需要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干擾。她用她的方式尋求到心靈的完全寧靜。

讀完這本書,我彷彿感到安娜正在某個角落裏,懷着滿腹的渴望和決絕的目光看着我……我想,我終會擁抱,帶着同樣滿懷的情,擺脱所有的現實,去與她一起起舞長空。

風中之燭在風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

安娜的愛情雖然沒有得到完美的結局,但她永遠都是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遠駐留在我的心中。

明朝那些事讀書心得文章 篇26

這個暑假,我看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這本書,其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和我們不一樣的童年生活。

百草園真是兒童生活的樂園。魯迅先生向我們描繪了百草園裏色彩斑斕的植物和有趣的小動物。他不是單一地向我列舉它們,而是按照從遠到近、從高到低的順序,向我們娓娓道來,從視覺、聽覺、味覺幾個方面來寫這些動植物的特點,讓我們有如身臨其境。這些文字我反覆讀了多次,如果我也有這樣美麗的園子,在裏面盡情玩耍,該有多好啊!

給我最深刻的是長媽媽給作者講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吃這人的肉的”。看到這裏,我毛骨悚然,彷彿美女蛇真的要來吃人肉。難怪小時候的魯迅得到的教訓是: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可見他當時也是多麼地害怕。

雖然在三味書屋要讀書,有嚴厲的老先生,但也有快樂,可以爬上花壇折臘梅花,在地上或者桂花樹上尋蟬蜕……,比我們上學好多了,我們下課不能自由奔跑,不能劇烈地運動,更別説能這樣自由地玩耍了。

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他和我們的童年完全不一樣。我多麼希望也有這樣的童年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