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8篇)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

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不僅在詩文、書法、繪畫上造詣很深,而且對醫學、考古、水利等多方面都有獨到見解。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8篇)

他的大名,如雷貫耳,讓我萬分佩服,尤其是他那一首首優美的詩。比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還有:《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等等等等,皆令我讚不絕口。

這裏還有一個家喻户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着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裏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説,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説:“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連稱是。

人們都稱蘇東坡乃三百年一見之天才。雖然他離我們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卻依然為人們所稱頌。我想這與他那心靈的喜悦和他那思想的快樂是分不開的,這才是他萬古不朽的根源,也正是我們後人值得細細體味的。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無可比擬的才華。一説起蘇東坡,就不能不提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詩才。他的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但是了。“烏台詩案”讓人不禁感歎: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為友的同道們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得幾度外放他鄉的下常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悽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後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於是,他遠離了喧囂,迴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脱;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這一豪氣干雲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脱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温厚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

説到底,在於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脱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為妓女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裏,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作結時的話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説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4

今年,奉老師之命借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無可比擬的才華。一説起蘇東坡,就不能不提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詩才。他的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但是了。烏台詩案讓人不禁感歎: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為友的同道們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的下常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悽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後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於是,他遠離了喧囂,迴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脱;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這一豪氣干雲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脱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5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一位文人,首先看的並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一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一個人的人格可以説是他的名氣的骨幹。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現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為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户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係。

蘇東坡的人格雖然複雜多面,然而我認為也可以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衝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

有一個家喻户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着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裏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説。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説:“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聲稱是。

“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

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現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昂的怒吼,高傲地飛翔。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6

《蘇東坡傳》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在林語堂筆下,講千年前的蘇東坡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是一位豁達樂觀的智者,天才橫溢,是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偉人,隨着林語堂的筆觸,一個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向我們走來。

中國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對於詩詞、文賦、書法、繪畫,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蘇軾位居其列。宋詞方面有蘇辛之説,蘇軾開創了豪放派的詞風。書法上宋四家的蘇黃米蔡蘇軾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賦》、行書《黃州寒食帖》享譽書史。蘇軾的畫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他明確提出詩畫一律的概念,林語堂評價説: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從人生經歷上看,蘇東坡的遭遇坎坷、磨難深重,亦十分罕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33歲時蘇東坡一度進入中央政權的中心,但很快由於政見不合,他便開始了大半生的顛沛流離,但一生也未能逃離波譎雲詭的政治漩渦。35歲時他正當盛年,被貶往杭州任通判,從此開始了惡夢般的貶謫流放生活,按時間順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這個路線圖總的趨勢是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而離黎民百無恥政客的中傷、流言、攻擊、陷害,他不屑反駁與回擊,只是莞爾一笑,然後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個流放地。

在惠州的松風閣流連漫步時,他想到的是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能放下的是個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祿。而百姓萬民之憂樂卻總是掛在他的心間。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租税、平反冤情、為民請命每到一地,蘇東坡總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語堂稱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個流放地都當作文化傳播的場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因東坡而靈動,而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長江邊的荒僻之地黃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東坡赤壁由此名揚天下。惠州的玉塔微瀾、徐州的放鶴亭、揚州三過平山堂,莫不浸潤着蘇東坡的曠世情懷。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7

真正的讀書,應該是我們一生永不厭倦的“事業”吧!品讀文字之美,暢享讀書之樂,書香的世界,我們心之所向!

20__年4月23日是第15個“世界讀書日”,我們都知道最初的讀書日是為了紀念大文豪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這一天是他們的辭世紀念日。時至今日,讀書日仍然獨具魅力,為世界所重視。讀書於我,早已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不僅僅是因為“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恨讀書遲”的警言訓導,更是因為源於自己內心對美文的呼喚。徜徉書海,一字一句都可以把生活中那些平淡的辰光換成無邊享受的時刻,也許只有那句“最是書香能久遠”才最能表達我愛讀書的心聲!

還記得上大學的第一節中國現當代文學課, 張欣老師興致盎然地向我們介紹林語堂的作品《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和《蘇東坡傳》 (《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 of SuTungPo》)。而後在寫作課上, 李娟老師引用了再精彩不過的總述:“我們未嘗不可説,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珈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説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慈悲的微笑,也許這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在懷着驚歎的心情讀完這段精闢的文字時,我已被林語堂先生的文筆折服了,自然也對他筆端下的蘇東坡充滿了好奇和想象,而老師也極力推薦我們去看《蘇東坡傳》(即《快樂的天才——蘇東坡的生活和時代》)。對於好書,我總是無法抗拒,自是奔向圖書館一睹為快。那種遇好書時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心情,我們都真切地體味過,也許,此時書的最好價值才盡現,讀書也便成了快樂的真諦!

在兩度品讀《蘇東坡傳》後,對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有了更深的瞭解,平易、真誠,一襲簡單的長袍,卻盡顯大家風範。首將“humour”譯為“幽默”,令人叫絕!稱他為“幽默大師”,最為相稱。我深羨林語堂先生的求學經歷:赴美入哈佛大學文學系,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學成後的林語堂先生教學寫作同時迸發出迷人的光彩,成為對外教學的第一人,對外漢語專業的我也就更加痴迷於其人其著,他用英文寫成的《武則天傳》(《Lady Wu》)、《吾國與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t of Living》)、《風聲鶴唳》(《Leaf in the Storm》)、《浮生六記》(《Six Chapers of Floating Life》)等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去閲讀。

“既洞察人間宇宙人情學理,又能從容不迫以詼諧,是雖無幽默之名,已有幽默之實”,蘇東坡即是如此。誠如《蘇東坡傳》是林語堂先生最愛的一本英文著作,於我亦是最愛!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的《蘇東坡傳》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場閲讀的完美盛宴。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再現了千年之前的一代文學巨匠蘇東坡的人生,在保存了歷史的真實性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對蘇東坡的尊崇和喜愛之情。在書中,林語堂先生率性地袒露“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愛他。喜愛哪一個詩人,完全是出於一種癖好。我想李白更為高尚,而杜甫更為偉大——在他偉大的詩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憫人的情感方面。但是不必表示什麼歉意,我偏愛的詩人是蘇東坡。”我忍不住要為這份真誠和可愛而鼓掌。而譯者也保留了原著中眾多的幽默色彩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跟自己的心走,選擇喜愛的作家、詩人,或淺讀幾行文字,或寫寥寥幾筆感想,都覺得讀書有無限的美好!就讓我們沉浸於由飽滿的情感而著成的書中,走進蘇東坡,和他一起走過坎坷多舛卻也豁達快樂的人生旅途。

全書共分為四卷,卷一:童年與青年;卷二:壯年;卷三:老練;卷四:流放歲月;共有二十八章,並有原序(怎一個“精彩”了得)和譯者序。通讀全文,我相信我們會為蘇東坡的宦海浮沉而感慨,為他的至情至性而動容,為他的絕妙詩詞而傾倒!

蘇軾出生於北宋四川眉山的一個“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的小城,父親個性倔強沉穩,母親程氏性情和順,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天資聰穎,二十一歲的蘇軾便高居榜首,不負父望。學而優則仕的他初涉宦海,卻適逢王安石倡新法。面對新法帶給百姓的苦難而反抗無力的蘇軾只能無奈地自求外放,調至杭州做一名通判。

“三秋桂子,十里荷香”。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潤着他的心神,也輕觸着他的文思靈感,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 西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蘇東坡的詩思,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以盡其才”。此時的蘇軾官小無力,但並不失意消沉,或與妻兒泛舟湖上,或登山遊廟,不負西湖的美意,清新精粹之詩自是呼之欲出:“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我似乎能夠想象他吟詩時瀟灑的神情。

多情的杭州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美好。在蘇軾的一生中,歌妓、和尚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書中他(她)們的故事讓人看來興味十足,而主角蘇軾最是“迷人”。於歌妓,他尊重並欣賞她們的才情和技藝,也會欣然地參與歌妓的宴席,面對她們的求詩,總會報以熱情,從不躲避。“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如此細膩地描寫女子的抒情詩,至今讀來都覺得情調豐滿,畫面叢生。於和尚,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佛印,他和蘇軾的鬥智情節總是妙趣橫生。蘇軾好像天生就有一種神奇,總能用智慧和勇氣把生活過得多彩多姿,自在無比。

時隔約十七年後,當蘇軾再度回杭州的為官時,他所做的便是造福千年的疏浚西湖,興修水利,建立並完善杭城的供水系統,也絕妙地利用挖出的泥土築成了蘇堤,而“三潭印月”這一創造性的設計讓我們不得不感慨蘇軾在風景設計上的才華。“蘇堤春曉”、“三潭印月”讓自然美的西湖顯得更為別緻,真美留香,傳之世界!蘇軾曾有一半堅信他的前半生是住在杭州的,可見他對西湖的喜愛之情。千年的風風雨雨早已淡去了太多的美好,而似乎唯有杭州仍執着地保留着蘇軾如此多的印記。飛逝的是時間,但留下的卻是蘇軾深深地和杭州融為了一體,已成為了這邊風景獨好!

慢慢地品讀《蘇東坡傳》,我們彷彿和蘇軾一起在旅行,一直行走在曲折起伏的路上,移城換景,情態百變。在他杭州任期滿後,便被調至密州做太守,相比天堂杭州,密州是十分窮困的縣,百姓窮苦至食不果腹、孩童餓死屍葬道邊,悽慘之景讓蘇軾挨着最難過的時光,但他並不因此沉鬱,而是竭力去撫養受餓的孤兒。困境讓蘇軾有了更為安詳平和的心境,也更趨向於他所向的陶淵明的靜澄恬淡。“歡愉之詞難工,愁苦之詞易好”,正是在最為沮喪窮苦的密州,他寫出了最絕妙的詞——為思念子由而做的,人稱“中秋詞,自東坡詞一出,餘詞俱廢” 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永留傳!後來也為了子由寫出了《沁園春》,“漸月華收練,晨光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更有獲得精神上解脱的《望雲樓》“出本無心歸亦好,白雲還似望雲人”,等等。就是這樣地出人料想,蘇軾一路漂泊流離,一路詩歌酬唱,快意人生!

在進入徐州成為太守之時,已有豐富閲歷的蘇軾才開始真正譜寫的人生的樂章。之前韜光養晦的他現為練達、充實、活躍的幹練之才,他為徐州的百姓興建工程,根治黃河水患,如魚得水般地施展行政之能,此時的蘇軾不是個文官,恰似一位戰士,和百姓拼搏於抗洪救災的第一線,此中,他也便成了百姓之友。蘇軾不論處於何地都努力地真正做到“有德於民,嘉惠一方”。

也許真是性格使然,“真純”的蘇軾如他自己所説,遇到邪惡,則“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他因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即有名的“烏台詩案”,出獄後的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此時的他愜意地成為了一個農夫,在城東的坡地手扶犁耙,自由耕鋤,“東坡居士”也就應時而起。多面性的蘇東坡在黃州漸顯愛建築的本性,詩意地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時光是他永恆不變的追求,樂天派蘇東坡要為自己建一個舒適的家,築水壩,建魚池,種水稻,尋良種,勞有所獲時他便欣然於做菜,東坡肉,獨家祕製魚,東坡湯等等。如此輕鬆達觀的蘇東坡被貶謫於此,很難説是一種懲處或是政敵的報復,於他,這實在是一種享受!

黃州時期的蘇東坡經歷得太多,不盡言説,“不以物傷性,不以謫為患”,隨遇而安,他的處世哲學已有太多的精進。他不耽於政治上的勾心鬥角,如書中所言:“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於狗苟蠅營的政治勾當之上”。詩人總是對月夜情有獨鍾,對美酒迷戀不已,對自然美景感觸獨一,加之有同道之友的相伴,月夜泛舟,吹簫弄笛,豪放超脱。情之所致,前後《赤壁賦》便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露,引得古人今人幾多遐想和感悟。也許真的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始到工”,身處黃州的蘇東坡似乎才情盎然勃發,不似於之前諷刺詩那麼尖鋭,“黃州詞”透着一種暢快淋漓之感。“誰道人生再無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高昂豪情;“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婉約動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超然瀟灑;“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波瀾壯闊 ……絕妙詩詞舉之不盡,我歎為觀止!

“此心安處是吾鄉”。曠達高吟的蘇東坡再次被無情流放,貶至瓊崖海島的他已是暮年,那時的海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生活條件艱苦之極。只是“參透人生窮達”的蘇東坡卻安之若素,他的達觀人生哲學不允許自己失去快樂,比之從前更應多份詼諧幽默!如當地無藥醫病時,他便對朋友説:“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於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總能以微笑面對悲景,以順處逆,這看似簡單,但當我們自己親身去做時,才會發現簡單處卻藴藏着奧祕,需我們用一生去求索。

“蘇東坡——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林語堂先生的高贊最為貼切。他的被人贊為“天地奇觀”的詞、“天工與清新”的獨創文人畫、行楷皆善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也許“曠古奇才”都不足以表述他!

正如愛蘇東坡的人們所説:“每每讀到有關蘇東坡的文字,心是淨的,也是靜的,是人格上的,也是靈魂上的”。讀《蘇東坡傳》,讀他的人生觀,讀他的品性,讀他的詩詞,讀他的幽默,讀他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也讀他這個時代的文人政客的雅趣逸事 ……一點一點地走進他絢爛多彩的世界,裏面有太多的你意想不到!

也許我之所以喜歡蘇東坡,正如 林語堂先生在書中所寫的那樣“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在他如此之多光耀千古的詩詞中,我最喜歡《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要經過多少人生風雨才會有的頓悟和超脱呢?文章傳之天下,仕途歷經坎坷,“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給自己的人生做了最好的註釋!

在杭求學的我們是幸福的,品讀《蘇東坡傳》之時,可以邀好友暢遊西湖,飽覽“蘇堤春曉”、“三潭印月”之景,也走進蘇東坡紀念館,看他灑脱的神情昂首天外!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自己喜愛的書,讓自己的心不再荒蕪!就讓我們走進“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也走入書中去經歷別樣的人生故事,感受那些落淚和笑顏,也收穫屬於自己的美麗風景!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8

真正的讀書,應該是我們一生永不厭倦的“事業”吧!品讀文字之美,暢享讀書之樂,書香的世界,我們心之所向!

20xx年4月23日是第15個“世界讀書日”,我們都知道最初的讀書日是為了紀念大文豪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這一天是他們的辭世紀念日。時至今日,讀書日仍然獨具魅力,為世界所重視。讀書於我,早已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不僅僅是因為“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恨讀書遲”的警言訓導,更是因為源於自己內心對美文的呼喚。徜徉書海,一字一句都可以把生活中那些平淡的辰光換成無邊享受的時刻,也許只有那句“最是書香能久遠”才最能表達我愛讀書的心聲!

還記得上大學的第一節中國現當代文學課, 張欣老師興致盎然地向我們介紹林語堂的作品《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和《蘇東坡傳》 (《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 of SuTungPo》)。而後在寫作課上, 李娟老師引用了再精彩不過的總述:“我們未嘗不可説,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珈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説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慈悲的微笑,也許這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在懷着驚歎的心情讀完這段精闢的文字時,我已被林語堂先生的文筆折服了,自然也對他筆端下的蘇東坡充滿了好奇和想象,而老師也極力推薦我們去看《蘇東坡傳》(即《快樂的天才——蘇東坡的生活和時代》)。對於好書,我總是無法抗拒,自是奔向圖書館一睹為快。那種遇好書時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心情,我們都真切地體味過,也許,此時書的最好價值才盡現,讀書也便成了快樂的真諦!

在兩度品讀《蘇東坡傳》後,對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有了更深的瞭解,平易、真誠,一襲簡單的長袍,卻盡顯大家風範。首將“humour”譯為“幽默”,令人叫絕!稱他為“幽默大師”,最為相稱。我深羨林語堂先生的求學經歷:赴美入哈佛大學文學系,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學成後的林語堂先生教學寫作同時迸發出迷人的光彩,成為對外教學的第一人,對外漢語專業的我也就更加痴迷於其人其著,他用英文寫成的《武則天傳》(《Lady Wu》)、《吾國與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t of Living》)、《風聲鶴唳》(《Leaf in the Storm》)、《浮生六記》(《Six Chapers of Floating Life》)等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去閲讀。

“既洞察人間宇宙人情學理,又能從容不迫以詼諧,是雖無幽默之名,已有幽默之實”,蘇東坡即是如此。誠如《蘇東坡傳》是林語堂先生最愛的一本英文著作,於我亦是最愛!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的《蘇東坡傳》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場閲讀的完美盛宴。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再現了千年之前的一代文學巨匠蘇東坡的人生,在保存了歷史的真實性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對蘇東坡的尊崇和喜愛之情。在書中,林語堂先生率性地袒露“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愛他。喜愛哪一個詩人,完全是出於一種癖好。我想李白更為高尚,而杜甫更為偉大——在他偉大的詩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憫人的情感方面。但是不必表示什麼歉意,我偏愛的詩人是蘇東坡。”我忍不住要為這份真誠和可愛而鼓掌。而譯者也保留了原著中眾多的幽默色彩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跟自己的心走,選擇喜愛的作家、詩人,或淺讀幾行文字,或寫寥寥幾筆感想,都覺得讀書有無限的美好!就讓我們沉浸於由飽滿的情感而著成的書中,走進蘇東坡,和他一起走過坎坷多舛卻也豁達快樂的人生旅途。

全書共分為四卷,卷一:童年與青年;卷二:壯年;卷三:老練;卷四:流放歲月;共有二十八章,並有原序(怎一個“精彩”了得)和譯者序。通讀全文,我相信我們會為蘇東坡的宦海浮沉而感慨,為他的至情至性而動容,為他的絕妙詩詞而傾倒!

蘇軾出生於北宋四川眉山的一個“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的小城,父親個性倔強沉穩,母親程氏性情和順,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天資聰穎,二十一歲的蘇軾便高居榜首,不負父望。學而優則仕的他初涉宦海,卻適逢王安石倡新法。面對新法帶給百姓的苦難而反抗無力的蘇軾只能無奈地自求外放,調至杭州做一名通判。

“三秋桂子,十里荷香”。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潤着他的心神,也輕觸着他的文思靈感,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 西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蘇東坡的詩思,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以盡其才”。此時的蘇軾官小無力,但並不失意消沉,或與妻兒泛舟湖上,或登山遊廟,不負西湖的美意,清新精粹之詩自是呼之欲出:“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我似乎能夠想象他吟詩時瀟灑的神情。

多情的杭州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美好。在蘇軾的一生中,歌妓、和尚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書中他(她)們的故事讓人看來興味十足,而主角蘇軾最是“迷人”。於歌妓,他尊重並欣賞她們的才情和技藝,也會欣然地參與歌妓的宴席,面對她們的求詩,總會報以熱情,從不躲避。“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如此細膩地描寫女子的抒情詩,至今讀來都覺得情調豐滿,畫面叢生。於和尚,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佛印,他和蘇軾的鬥智情節總是妙趣橫生。蘇軾好像天生就有一種神奇,總能用智慧和勇氣把生活過得多彩多姿,自在無比。

時隔約十七年後,當蘇軾再度回杭州的為官時,他所做的便是造福千年的疏浚西湖,興修水利,建立並完善杭城的供水系統,也絕妙地利用挖出的泥土築成了蘇堤,而“三潭印月”這一創造性的設計讓我們不得不感慨蘇軾在風景設計上的才華。“蘇堤春曉”、“三潭印月”讓自然美的西湖顯得更為別緻,真美留香,傳之世界!蘇軾曾有一半堅信他的前半生是住在杭州的,可見他對西湖的喜愛之情。千年的風風雨雨早已淡去了太多的美好,而似乎唯有杭州仍執着地保留着蘇軾如此多的印記。飛逝的是時間,但留下的卻是蘇軾深深地和杭州融為了一體,已成為了這邊風景獨好!

慢慢地品讀《蘇東坡傳》,我們彷彿和蘇軾一起在旅行,一直行走在曲折起伏的路上,移城換景,情態百變。在他杭州任期滿後,便被調至密州做太守,相比天堂杭州,密州是十分窮困的縣,百姓窮苦至食不果腹、孩童餓死屍葬道邊,悽慘之景讓蘇軾挨着最難過的時光,但他並不因此沉鬱,而是竭力去撫養受餓的孤兒。困境讓蘇軾有了更為安詳平和的心境,也更趨向於他所向的陶淵明的靜澄恬淡。“歡愉之詞難工,愁苦之詞易好”,正是在最為沮喪窮苦的密州,他寫出了最絕妙的詞——為思念子由而做的,人稱“中秋詞,自東坡詞一出,餘詞俱廢” 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永留傳!後來也為了子由寫出了《沁園春》,“漸月華收練,晨光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更有獲得精神上解脱的《望雲樓》“出本無心歸亦好,白雲還似望雲人”,等等。就是這樣地出人料想,蘇軾一路漂泊流離,一路詩歌酬唱,快意人生!

在進入徐州成為太守之時,已有豐富閲歷的蘇軾才開始真正譜寫的人生的樂章。之前韜光養晦的他現為練達、充實、活躍的幹練之才,他為徐州的百姓興建工程,根治黃河水患,如魚得水般地施展行政之能,此時的蘇軾不是個文官,恰似一位戰士,和百姓拼搏於抗洪救災的第一線,此中,他也便成了百姓之友。蘇軾不論處於何地都努力地真正做到“有德於民,嘉惠一方”。

也許真是性格使然,“真純”的蘇軾如他自己所説,遇到邪惡,則“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他因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即有名的“烏台詩案”,出獄後的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此時的他愜意地成為了一個農夫,在城東的坡地手扶犁耙,自由耕鋤,“東坡居士”也就應時而起。多面性的蘇東坡在黃州漸顯愛建築的本性,詩意地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時光是他永恆不變的追求,樂天派蘇東坡要為自己建一個舒適的家,築水壩,建魚池,種水稻,尋良種,勞有所獲時他便欣然於做菜,東坡肉,獨家祕製魚,東坡湯等等。如此輕鬆達觀的蘇東坡被貶謫於此,很難説是一種懲處或是政敵的報復,於他,這實在是一種享受!

黃州時期的蘇東坡經歷得太多,不盡言説,“不以物傷性,不以謫為患”,隨遇而安,他的處世哲學已有太多的精進。他不耽於政治上的勾心鬥角,如書中所言:“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於狗苟蠅營的政治勾當之上”。詩人總是對月夜情有獨鍾,對美酒迷戀不已,對自然美景感觸獨一,加之有同道之友的相伴,月夜泛舟,吹簫弄笛,豪放超脱。情之所致,前後《赤壁賦》便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露,引得古人今人幾多遐想和感悟。也許真的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始到工”,身處黃州的蘇東坡似乎才情盎然勃發,不似於之前諷刺詩那麼尖鋭,“黃州詞”透着一種暢快淋漓之感。“誰道人生再無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高昂豪情;“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婉約動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超然瀟灑;“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波瀾壯闊 ……絕妙詩詞舉之不盡,我歎為觀止!

“此心安處是吾鄉”。曠達高吟的蘇東坡再次被無情流放,貶至瓊崖海島的他已是暮年,那時的海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生活條件艱苦之極。只是“參透人生窮達”的蘇東坡卻安之若素,他的達觀人生哲學不允許自己失去快樂,比之從前更應多份詼諧幽默!如當地無藥醫病時,他便對朋友説:“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於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總能以微笑面對悲景,以順處逆,這看似簡單,但當我們自己親身去做時,才會發現簡單處卻藴藏着奧祕,需我們用一生去求索。

“蘇東坡——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林語堂先生的高贊最為貼切。他的被人贊為“天地奇觀”的詞、“天工與清新”的獨創文人畫、行楷皆善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也許“曠古奇才”都不足以表述他!

正如愛蘇東坡的人們所説:“每每讀到有關蘇東坡的文字,心是淨的,也是靜的,是人格上的,也是靈魂上的”。讀《蘇東坡傳》,讀他的人生觀,讀他的品性,讀他的詩詞,讀他的幽默,讀他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也讀他這個時代的文人政客的雅趣逸事 ……一點一點地走進他絢爛多彩的世界,裏面有太多的你意想不到!

也許我之所以喜歡蘇東坡,正如 林語堂先生在書中所寫的那樣“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在他如此之多光耀千古的詩詞中,我最喜歡《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要經過多少人生風雨才會有的頓悟和超脱呢?文章傳之天下,仕途歷經坎坷,“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給自己的人生做了最好的註釋!

在杭求學的我們是幸福的,品讀《蘇東坡傳》之時,可以邀好友暢遊西湖,飽覽“蘇堤春曉”、“三潭印月”之景,也走進蘇東坡紀念館,看他灑脱的神情昂首天外!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自己喜愛的書,讓自己的心不再荒蕪!就讓我們走進“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也走入書中去經歷別樣的人生故事,感受那些落淚和笑顏,也收穫屬於自己的美麗風景!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在林語堂眼裏,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莊,樂觀、豁達,會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蘇軾的文才更博,詞、文、詩、畫、書法都是第一流,就連烹飪也很有一套。蘇軾在文字上最傑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風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約哀傷的詞裏,使得詞的地位能跟詩相比肩,在詩被唐人寫盡後,開闢了文學的一片新天地。而蘇軾自己的詞剛柔兼濟,氣象萬千,境界高遠,單拿詞的成就來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蘇軾的文字,無論是史論,還是奏摺,都寫得縱橫恣肆、雄壯宏遠;小散文則如孤雲出岫、清靜淡泊。

他認為蘇東坡是中國曆當之無愧的、極令大眾傾心仰慕的偉大文人,這不僅是基於他的詩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於他總是勇敢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張的滿腔正氣,在苦難中尋找樂趣的罕見本領,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蘇軾的身上,體現出了讀書人的天性。學而優則仕,又因為書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貶謫。值得慶幸的是,對讀書人最寬容的年代讓蘇東坡趕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沒有因為文字的緣故殺過一個讀書人。幾千年的中國,還沒有哪個政府心胸有這麼博大。雖然蘇東坡命運坎坷,幾次被貶至荒域,他自己也曾發牢騷:“人生糊塗識字始”。但總的説來,北宋的讀書人還是幸運的,也是敢説話的,人文之盛,春秋戰國以來就是這個年代。

蘇軾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渦中,卻又始終超脱於政治之上。無論是反對派當權派,還是自己的黨人得勢,他過得都很“失敗”。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歡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為他的朋友,可是他卻遭到貶官、逮捕,一輩子幾乎沒能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風中飛蓬,東飄西蕩。然而,他以天真無邪的心靈到處捕捉這在常人看來難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詩意的片刻,化為永恆,使我們大家都充實不少。蘇東坡的文章都是在被貶謫時寫就的,卻絲毫沒有怨氣,相反卻表現出極其超遠的視野和極其闊大的心胸。

蘇東坡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他的詩詞書畫,還有名動天下的蘇堤,甚至人人喜歡的東坡肉。蘇東坡是個幽默的人,他説: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我不想討論這裏面的哲學意味,因為我相信,蘇軾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學,否則他就不會得罪理學家程頤。蘇東坡一直堅守着自己的道德的線,並始終懷着一顆悲天憫人的赤子之心。

整個蘇東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個心靈故事。他從不收斂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滿機智的談話讓禪宗大師也難以應對;他從不掩飾他對於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並與魔鬼爭辯,偶爾還佔取上風;他欣賞生命的每一時刻,知道在任何情況下,幸福都是一種祕密;他追求長生不老,幾乎到死還興致勃勃地尋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敗,卻含着笑死去。……今天我們讀蘇東坡的傳記時,就是在追隨這樣一顆純正無邪、真實不欺的偉大心靈。

林語堂是這樣結尾的:“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形,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心靈的喜悦和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東坡的一生。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在讀它期間我也翻閲了另一本暢銷書,叫《我循着火光來》,私以為這本書沒有什麼營養,徒誇一個看起來很有內涵的名字,而其內容,嘖嘖嘖。全書由數個小故事組成,我讀了兩個,都是莫名其妙收尾,沒有任何交代,傳遞的也是很邊緣的價值觀,看了兩個故事後,實在看不下去果斷棄了。反過來,讀《蘇》,反差明顯,語言簡潔幹練、字字珠璣,每一個字我都不願意錯過,而讀完也收穫頗豐,不管是蘇東坡樂觀的生活態度還是他堅持原則的倔強性格,都讓人回味無窮。

蘇東坡可以説是人人稱道的偶像級人物,無論生前還是生後,他都擁有一大批粉絲。以前對他的認識僅停留在他面對流放的困境依然能笑對生活,寫出“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讓人感歎他的爛漫情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讀完這本書,對他的認識更加立體了。他確實是個可愛、值得愛的人。

聊他之前,想先説一下王安石,蘇軾多舛的一生和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變法和之後的黨爭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那麼王安石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歷史上對王安石的評價是兩個極端,有絕大多數人對他深惡痛絕,認為北宋最後的滅亡是因為他一意孤行施行變法導致,也有一些人極其讚賞王安石和他的變法內容,認為他的思想很超前,值得學習和借鑑。

為了搞清楚王安石變法,我去看了一些學者的講解,包括其為人,我也專門做了瞭解。最後得出的結論大致是這樣:王安石是個自我約束力極強的人,他一生艱苦樸素,對待婚姻專一,堅決執行一夫一妻制,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很難做到的,蘇軾還收了王朝雲呢,所以可見他對自己有很嚴苛的要求以及很清醒的認識,不隨便放縱自己。有個故事説他的老婆曾經給他買了一個很漂亮的小妾,他看到後大為吃驚問她為什麼要過來,那女子説是因為自己丈夫原本是將軍,後來落魄了,家中窮苦,就把她賣了,王安石知道後跟她説,你回家吧,錢我也不要了,送給你們補貼家用,並且把女子丈夫叫來告訴他,生活再貧困也不能隨便賣掉妻子。

王安石不僅生活上節儉,對待工作也是淡泊名利,在他青年甚至壯年時期,曾多次拒絕中央拋來的橄欖枝,他説自己要在地方做實事做大事要為民造福,他不願意去機關坐辦公室。王安石,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其實他身上有很多難能可貴的品質,尋常人做不到的他卻做到了,並且堅持了一輩子。

王安石堅持原則,但是卻又有一點偏激,他好像有點不懂變通。主要體現在他在開展變法時不允許任何反對的聲音出現,不管有無道理,誰反對就貶誰。到後期演變成劇烈的政治鬥爭和黨派之爭。他變法的初衷是好的,他想解決國家財政空虛的問題想為百姓解決困難,可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變法效果和預想的大相徑庭,民不聊生,在青苗法的壓迫下,百姓居無定所,苦不堪言。可是王安石縱使知道這些情況也不立即解決,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為了保住皇帝的信任不惜粉飾太平,讓皇帝以為百姓在新法下過得很幸福。這樣無疑使情況愈演愈烈。

後人提到他的時候總是喜歡嘲諷、抹黑他,其實我倒挺心疼,這個人,他的內心其實也是很高潔的,他有自己的堅持,可是因為變法失敗揹負千古罪名。人就是這樣,你成功了,不管你説了多麼不羈的話別人都會覺得你是真性情、很可愛,但是一旦你失敗了,你做過的事,甚至是好的品質都會成為你孬的憑證。

其實我覺得,讀歷史,看古人時,是不是應該寬容一點。拿王安石説,畢竟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事與願違而已,不要把他的節儉説成不體面。要説體面,誰的靈魂能百分百體面?王安石一生一夫一妻,試問換作你在當時,是否可以做到?比起故意不讓孩子出來上學導致之後兩屆皇帝都是文盲的明朝萬曆皇帝,我覺得王安石可愛多了。

王安石這個人説完,説一下他變法的內容。他變法裏最有名的:青苗法。青苗法的本質就是現在的銀行貸款,具體來説是農業貸款。其實,這種經濟頭腦和改革的想法真的很超前,我覺得他確實很聰明,可惜他沒能成功,原因應該是當時社會客觀環境沒能和這種理想狀態很好的匹配以及發現問題沒能及時解決而是被掩蓋導致的。話説回來,變革或者新事物都不可能一開始就有很好的效果,肯定是問題頻發,但是隻要努力去解決,只要給足時間,相信總會有制度成熟、走入正軌、漸入佳境的一天。

然而,很顯然,王安石沒有那麼多時間和條件去慢慢調整。他面對的不僅是朝堂羣臣的反對,更是封建社會長久以來腐敗紮根的政治官僚體系。要成功,談何容易。

説王安石竟然用了這麼大篇幅,哈。説他還是想和蘇軾比較。王安石其人如上,那麼蘇軾到底是怎樣性格的人捏。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誰説的和原話都記不得了,大意是傳播中國文化就要像林語堂一樣,他是能用英文寫作的少數中國作家。此前我只讀過林語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書這是第一次讀。選了他的《蘇東坡傳》。看了前言他對蘇東坡的喜愛,我就完全可以確信,這是一本一等的書,畢竟作者的全部熱情都在其中。

説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個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個大多是蘇軾。從流傳的民間小故事裏,可以看出李白和蘇軾這兩個天才的些許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騎鯨飛昇,或是粲花之論,或是力士脱靴貴妃捧硯,無不帶有濃濃的仙氣和浪漫色彩。

人們心中,李白是學不來的,他的浩蕩才氣和仙氣絕無可複製性,五千年,只出了一個李白。而蘇軾則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蘇堤,研究出的做豬肉的法子叫東坡肉,還有個了杜撰的妹妹蘇小妹,還常常和佛印調笑嬉鬧。是如果説李白是活在天上,那麼蘇軾就活在人間,他更真實,更可親。

李白那樣的仙氣不能複製,東坡那樣的魅力同樣是無法複製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詮釋着宋代文人儒釋道三家融合的趨勢,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東坡的是他的真曠放,他不像陶潛一樣把出世作為無法實現人生抱負的末選,也不像辛棄疾一樣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蘇軾的眼中,世上沒有壞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還是牢獄,似乎都不能成為擊倒他的箭矢。謫居黃州,沒錢買別的肉,就買當地最便宜的豬肉,專心研究怎麼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發配到嶺南,一片蠻荒之地,也能因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讀完後對照林語堂的一些事蹟,不免覺得兩個人有很多相通之處,我想林語堂為蘇東坡作傳,大概也是因為蘇東坡是他希望達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勵後人吧。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着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

世界瞬息萬變,人不過是滄海一粟,那麼既然渺小,就無需去爭奪,去奔波勞碌,爭取虛幻的浮名。同時,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讓這珍貴的生命做了_詐小人,受人唾罵。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謂“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更何況人呢?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為“大自然的頑童”,我認為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為,而“頑”又帶着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鬥爭、政權的更迭中起起落落,於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裏,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於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佈這麼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麼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的儒釋道完美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第一,是文學的支持,在窮鄉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誌銘、有經典註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沒有什麼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文學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價值。第二,是眾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為知己。

他像一株散發着特殊氣質的君子蘭,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説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國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痴,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痴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勵。第三,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麼一個印象。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中國古代教育十分重視兒童啟蒙與大眾啟蒙,其重點放在最基本的識字和基礎道德與常識方面。從人的成長而言,中國歷史上兩部最重要的啟蒙讀本,功莫大焉。

這兩部啟蒙讀本,一是南朝梁武帝蕭衍下令編寫的四字一句對偶押韻的文字課本《千字文》,後來被用作學童發矇啟智的基礎性課本。歷朝以來,改編續寫的《千字文》版本及註釋本,多達數十種。1854年,太平天國公佈由洪秀全親自編撰的《千字文》,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宣傳農民革命的啟蒙讀本。

二是南宋末年由王應麟(一説區適子)編撰的《三字經》,被作為大眾文化的普及讀本為社會廣泛採用。《三字經》自南宋末年成書後,明清以來,學者們對其續有增補。作為一本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時代產生的大眾啟蒙讀物,它一直與中國封建時代文化精選本《千字文》並稱於世。比較而言,宋明以來至中國舊民主革命前,這部讀本實際上比《千字文》的名氣更大,影響也更大。

《三字經》產生於程朱理學盛行的時代,其內容周而賅,舉凡天文、地理、人事、史實、修身、齊家之理,無不涉及;其體例簡而全,三言詩,押韻歌,共356句,1068字,適於童蒙庶人誦讀記憶。長期以來,儘管舊《三字經》確含有部分封建文化糟粕,但它在中國大眾文化教育領域,以其周全、淺近、普世和經典的文化知識和道德教誨,以它的文學色彩和音韻特點,親近並哺育了一代代中國人。

新中國成立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舊《三字經》因內容總體特徵被判定為“宣揚封建禮教”(見商務印書館1983年修訂版《辭源》),而被打入另冊。在新時期,又因其非白話的古文體以及由此產生的閲讀傳播障礙,而被“敬而遠之”,其中所藴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實際上被世人忽視了,無疑這是十分可惜的。

令人欣喜和欽佩的是,在中國走進新時代、步入新世紀的今天,在打造和重建中華文化軟實力、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在我們這個經濟超常規發展、物質生活空前滿足、精神生活日漸空虛,社會大眾對道德良知重建與和諧社會高度期盼的時刻,由高佔祥同志多年嘔心瀝血、精心編撰修改而成,並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三字經》於去年問世,並陸續推出了《新三字經》的成人版和學生版,其學生版被教育部列為“全國中國小圖書館推薦圖書”,總髮行量已高達40餘萬冊。今年11月,《新三字經》動漫版圖書和視頻光盤推出,在剛剛舉辦的第十屆深圳讀書月上,被列為推薦圖書受到熱捧。剛剛空運抵達深圳書城的百本動漫版《新三字經》,被讀者一搶而空,作者親臨現場簽名長達一個多小時。

《新三字經》堪稱中國新世紀公民道德教育的經典。它在當代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科學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經常閲讀課外書,可以讓我們收穫很多很多的知識。還可以得到許多樂趣呢!

讀書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記得八歲那年,我看見我的小狗小花見了我就搖尾巴,於是我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狗為什麼見了熟人就搖尾巴?”帶着這個問題,我找到了“書”老師,翻開《十萬個為什麼之動物版》。在書中我找到了我期待已久的答案:狗也是有感情的,家狗與人處熟了,見到熟人就會很興奮,搖尾巴就是它們表達高興的一種方式。瞧,生活中不懂的問題,在書中就能解決,從而見得,多讀課外書好處也有很多。莎士比亞説:“書籍是人類的營養品,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我們得多看課外書。

有人也會説:“課外書誰不會讀?”當然,只要認識字就會讀,但怎樣讀好書可是大有講究的 。我認為讀書,首先是帶着新鮮感去讀第一遍的。第一遍讀下來會積累出一些疑問,這時候再去讀第二遍,給心中的疑問做出解答。第三遍就要拿出筆和紙做讀書筆記了。人説“不動筆墨不讀書”。做讀書筆記時就要學會動筆墨要學會寫好詞佳句和心得體會,再經常去讀一讀,背一背,時間一長,你就能積累好多好詞妙句,這對提高你的寫作能力可幫助大了!第四遍就要仔細的讀,讀懂為止。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啊!希望大家多讀課外書,做個有知識的人!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讀書上苦澀的,只有儘自己所能,用心服從於讀,才能理解其真諦。在欣賞中排出了體內的毒素,領悟人生的快樂,領悟人生的悲傷……這,是一味美劑。

此時讓我苦不堪言,可忽然間靈犀驟通,讓我望而止步,書山書峯,霎時成了膝下羣嶺,便在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快慰。這苦後之樂,豈是懶幹讀者所能體會的到的?

讀書之樂,樂在自我體會中。

讀書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鬱、陸游的憂患、岳飛的壯志、東坡的豪邁、清照的戚愁,都盡收心底!

每當我讀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感興趣骨”時不禁憤怒慨歎,黯然沉思,每當我與“聊發少年狂”的老夫、“欲乘飛歸去”的醉客、“雄姿英發”的豪傑相對時,豪邁之氣頓生。“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巾幗豪情。“待從頭,收拾舊河山”的鐵血丹心,無不令我激情飛揚。“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樹生花、羣鶯亂飛”的人間美景,又常今我悠然神往,遊目騁懷……不體會,豈有豈樂?

小彷短章,自是風格綺麗,鴻篇鉅製,更顯廣闊深邃。《在國演義》筆力雄健,宏偉壯闊,把戰爭描寫得千變萬華,各具特點,被稱為“形象的武經”,精彩有“智慧之書”使我領略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玄妙;《紅樓夢》包羅萬象,規模宏大,不失為封建末世的百科全書,燦爛羣星的人物畫廊,千種人生風情,萬般生活境況,多方位、多角度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罪惡和腐朽,展示了封建社會必然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它們無不給我以登高望遠,指點人生的樂趣,讀書之樂,樂在細細品味中。

讀書使人生充實,視野開闊,魯迅教會我鬥爭,巴金教會我憎恨。冰心教會我真愛……

真是洋洋萬言中自有人生真諦在。

書里人生,人生書中。與作者同仇敵愾,與社會促膝交流。能品人生疾苦,能賞人生歡樂。

這便是讀書滋味,這便是讀書之樂。讓我們的人生在閲讀中豐盈吧!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想想看:在清閒午後,在落日黃昏,品一杯清茶,翻開手中的書卷,看親情如燈,在悄無聲息中照亮生命的每一個角落,直至潸然淚下;品人生似棋,在無常生活中執一顆平常心,看雲捲雲舒,花開花落。在不經意中,把這些美麗的方塊字,組成一篇篇優美的文章,那是何等的意境啊。享受陽光明媚;享受空氣清新;享受歷練,深邃。

書可以使人變得聰慧,書可以陶冶情操,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書的世界裏演繹着大千世界的真善美,正與邪;書寄託着前輩們對下一代是殷切希望。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讀書的樂趣很多,就拿四大名著的兩大名著來説吧!

我愛讀詩,詩讓我聰慧。如蘇軾《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告訴我: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把握、冷靜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我愛讀小説,比如《三國演義》。雖然那刀光劍影讓人心驚膽戰,但魏、蜀、吳三國之爭,使我學到了不少智慧和歷史知識。我永遠離不了好朋友:書。

我愛讀書是我最大的特點。‘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是我讀書的信念,所以把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看書不要囫圇吞棗,否則就是一事無成,書上的知識會讓你百看不厭。這就是我愛讀書的原因吧。從古至今有許多名人都是以讀書而成名的。記得有一次同學找我玩,‘我在看書呢,要去你自己去要多讀書’我説。同學叫我小書迷。

書像無數顆星星。莎士比亞説:“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偉大的詩人杜甫也説過這樣一句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一天,我在書房裏看得津津有味,媽媽就把我的“靈魂”從書裏“拉”了出來。我和媽媽大吵一架,媽媽甘拜下風,連聲説“師傅”。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類的瑰寶!

每當我捧起一本書,就不肯放下,甚至忘記了吃飯和睡覺,真可謂廢寢忘食,簡直比書呆子還要書呆子,比啃書蟲還要啃書蟲。前一陣子,我們班流行《淘氣包馬小跳》,一套叢書11本,我只花了兩天的課餘時間就全“啃”完了。當然,數學課上我也是全神貫注地把頭伸進了抽屜。第二天,葉老師很“客氣”地向我媽媽反映了這一情況,結果······

一花一世界,一書一天地,經常陶醉在自己讀書的世界裏是一種快樂。讀書,可以尋找一塊潔淨地的宿營地,能安置我們的靈魂,可以尋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天空,讓我們人生快樂地飛翔,因為讀書,你沉浸在書籍柔軟的紙頁裏,那些文字就像密密地重重疊疊一刻不停地環繞着你飛舞的雪花,你帶着無限的信任走進去。彷彿與世隔絕一般地感覺。隨着書感動而感動,幸福而幸福,痛苦而痛苦,不知不覺一時滿臉淚水,那是一種酣暢淋漓的痛快。

俗話説的好,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一本書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使人變得高尚。當你在煩惱的時候打開圖書,打開絢麗多姿的圖書,我就進入了知識的大門。你便會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裏,動人的小説,美妙的詩歌,感人的童話,精美的散文,都會讓你難以忘懷,給你無窮的樂趣。讀書如水,是生命的源泉,讀書如花,是生命的情懷。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一聽《波麗安娜》這本書的名字,這時一本關於女孩的書,班裏的男生引起了不少的騷動,男生們不想看,把這本書撩在來一邊。

起初,我並沒有想看的打算,但是,在午讀課上,老師讓我們靜下心來,安安生生的看這本書,我馬上被這書中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放下手中的作業,安靜的在看書。其中,波麗安娜獨自一人玩“開心遊戲”,遊戲規則很簡單,在不開心的時候找出開心的地方無論在是麼時候。她的姨媽波莉小姐把她安排在樓上的小閣樓上,屋裏很悶熱,沒有畫,沒有毯子,沒有鏡子,但是波麗安娜並沒有因此而傷心,而是從中找出 開心的地方,比如説,牆上沒有畫,但是波麗安娜找出了比還要好的東西,窗外的風景,看見窗外的風景,波麗安娜的不開心立馬煙消雲散了。

波麗安娜雖然是個孤兒,但是她並沒有因此而自卑,而是玩“開心遊戲”,樂觀的面對自己的生活,並帶動鎮上的所有的人玩起了“開心遊戲”。我要學習波麗安娜那樂觀的心態,把悲傷化為快樂,成為一個沒有悲傷,堅強,不自卑的人,不再擔心不開心,勇敢的面對生活。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的生活,記敍了他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

魯迅先生先是描寫他的外貌,然後挖掘出他的精神氣質。整篇文章看起來很有聲勢,但卻不張揚,字裏行間充滿了魯迅先生對他真情的思念還包含了對祖國的熱愛,對黑暗的現實憤恨。這篇文章節奏很緊湊,讓人時刻感受到有一位老師,正在給予你關愛與幫助。

文章的寫法也值得讓人學習和深刻去感悟。文章前兩段看似在寫東京見聞,但卻都暗藏着對但是清朝學生的諷刺,表達作者內心的失落感,沒有坦言,卻讓讀者感受到這種情感。

在藤野先生為作者糾正錯誤時,表現了他的細心。沒有忘記藤野先生,魯迅才得以有毅力繼續不斷地寫下為“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疾的文章。所以,我認為,我們要時刻懷着一顆感恩的心,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人的第二章身份證。

我看到了魯迅對藤野先生的那種感恩之情,並且時刻努力着,繼續為中國的革命做貢獻,這種偉大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的。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俺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俺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説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台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夥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佈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脱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着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説,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説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説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説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着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繡投降後,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繡老婆來玩弄,後來張繡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繡結果了。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閲讀,反覆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在國慶假期間,我讀了《綠山牆的安妮》這本書。

《綠山牆的安妮》是一部甜美的描寫兒童生活的小説,這本書主要講了:馬修和馬瑞拉兄妹倆在綠山牆過着平淡的生活。為了給患有心臟病的馬修找一個幫手他們打算從孤兒院裏收養一個男孩,不料孤兒院裏送來的是一個滿頭紅髮。喋喋不休的十一歲女孩安妮。小安妮天真熱情,滿腦子都是浪漫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中,頑皮的小溪在冰雪覆蓋下歡笑;如果玫瑰會説話,一定會給我們講很多有趣的故事。讀了這本書後,我不禁感到羞愧:我的學習條件遠遠勝過安妮,但心裏老想着玩,因此成績十分一般,安妮的學習條件雖然不好,但她懂得用有限的條件創造無限的價值,和安妮相比起來,我又顯的多麼的不懂事啊!

這本書也讓我明白了,一個善良的人,會永遠的幸福,他擁有一切財富。而一個樸實的人,他會永遠開心,他會擁有許多人都沒有的踏實。而一個狠心的人,他會永遠害怕,它擁有一個黑色的心。一個惡毒的人,他會永遠恐懼,在害怕中生活,害怕被自己抓住。讀了這本書,我學會了勇敢,正直,機靈,善良。更加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好人一生平安。

讓我們像安妮那樣,樂觀向上,用積極的心態微笑着迎接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戰,越過一個有一個障礙,衝破一個又一個難關,朝着我們美好的夢想奮鬥吧!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拿起一本書,放下一本書,是在書海中穿梭,連綿不忘;放下一本書,拿起一本書,是在書海中遨遊,忘記自我。

封神演義就是一本這樣的書。

它的作者是明朝的許仲琳。

在封神演義中,講述了商朝被周朝推翻的故事,描寫很生動,讓人身臨其近,流連忘返。

作者用自己天才頭腦刻畫出了一個個細膩的人物形象,如:姜子牙的機智,申公豹的狡猾,紂王的無道等等等等,這些都是現代文學中稀缺的部分。

再來談談我的見解,書的開頭寫道:紂王寫了一首侮辱女媧娘娘的詩,女媧便“大怒、生氣、怒不可揭”那我就很奇怪,女媧娘娘為神,怎麼連這點小事都可以“怒不可遏”?這就連中國許多紳士都做得到,女媧娘娘怎麼不行呢?

但是這本書在性格方面上的塑造是十分可觀的,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讓人過目難忘。

而書中的移山倒海,撒豆成兵,五行遁術,三昧真火,而且被紂王挖去眼睛的楊任,被赤精子救了,從眼裏長出了兩隻手,手裏竟然有兩隻眼睛,這兩隻眼睛可以上觀天,下觀地……看着看着,我就徹底被迷住了。

這篇神魔小説藴含着中國人民對正義、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藴含着我們龍的傳人豐厚的想象力!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叫《大林和小林》的書,它是由新蕾出版社20__年9月出版的。

這本書主要講了有一對很老很老的夫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哥哥叫大林,弟弟叫小林,過了幾年,夫婦倆先後去世,大林和小林成了孤兒,他們為了生活,四處遊蕩,走了一段時間,他們的水喝光了,米也吃完了。在尋找食物的時候,還遇到了怪物,怪物想吃掉他們,大林向東跑,小林向西跑,他們就這樣跑散了。大林想當富翁,這樣他就有珠寶給怪物,就不會和小林跑散了。於是他成為了巴哈的兒子,過上了安逸享受的幸福生活,過了不久,在一次事故中,他被風吹到了富翁島,為了金銀財寶,被活活的餓死了。而小林呢?他被四格格買走了,成為了四格格的奴隸,天天給四格格送早飯,天天送,天天送,他的力氣練大了。他救出了被變成雞蛋的喬喬,有幫助了許多需要幫助的人。他不願意做奴隸,在夥伴們的幫助下,打死了四格格,他和喬喬遇到了開火車的麥伯伯,自己也成為了火車司機,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要像大林一樣貪財,金錢不是萬能的。我們要像小林學習,做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在生活中,我也幫助過別人,記得有一天放學,天空陰沉沉的,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從天上落了下來,像無數顆斷了線的珍珠往下落。我看見賀夕沒帶傘,就走過去對他説:“我送你回家吧!”説完我便拉着他走進了雨中。我們邊走邊説,説道高興時,就一起哈哈大笑,清脆的笑聲彷彿要把雨幕拉起,迎來太陽。賀夕到家了説:“快進來休息一會兒吧!”“不用了,我還要回家呢。”説完,我便一路小跑的回家了。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今天,我終於讀完了《波麗安娜》這本書,讓我感觸至深.

波麗安娜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母親早早就去了天國。她和做牧師的父親生活在一起,非常不幸的是,她的父親也去了天國。所以,她只好來到很遠的波麗姨媽家。但是,這個富有、獨自住着一幢大房子、脾氣古怪的波麗姨媽並不歡迎這個外甥女,她甚至都不去車站接波麗安娜,而是派了一個女僕南希前往,以至於小女孩把女僕誤認為是姨媽......不過,波麗安娜並沒有傷心,反而是把這些讓她不快樂的事都看成為“開心遊戲”。最重要的是,她不但讓自己在困難和打擊面前去發現快樂、享受快樂;還鼓勵身邊的每一個人去這麼做,自從她來到以後,整個貝汀斯鎮都重新獲得了生機......

波麗安娜讓我知道了做人要樂觀、寬容。所謂的開心遊戲不過是遇事往好的一面想。而波莉姨媽去恰相反,多年來,她所做的事都是為了責任,而不是讓自己快樂。她就像牡蠣一樣把自己關了起來,還好被熱情的波麗安娜打破了,讓她重新微笑地面對生活。波麗安娜很寬容,面對沒人喜歡的斯諾太太,脾氣暴燥的彭德萊登,都微笑着問好,讓他們心中的小鳥重新飛上了藍天翱翔。

《波麗安娜》這本書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缺點:愛斤斤計較,不過我已經知道了自己的缺點,正在努力的糾正偶!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愛是温暖的,母愛是幸福的,母愛是珍貴的,世上沒有比母愛更加珍貴的了。孩子出去了,母親還細心地一針一針幫孩子縫衣服,這首詩的含意太令人感動了,我一直都沒有忘記,每次翻開課本時,暖流就在我心裏流淌。

母愛無處不在,小時候,母愛藏在乳汁裏,吮着它,香甜甜;上學後,母愛躲在書本里,讀着它,順溜溜;離家後,母愛藏在牙刷裏,刷着它,悠思綿綿。

我們的歡樂,是母親臉上的微笑;我們的傷心,是母親眼裏深深的憂傷。我們可以走得很遠,卻永遠走不出母親心靈的廣場。我們也愛母親,卻和母親對我們的愛不一樣,我們的愛是溪流,母親的愛卻是海洋。

我在母愛中成長,要感謝爸爸媽媽,我想我應有一顆感恩的心、善良的心,去報答爸爸媽媽。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25

這學期,組裏發了兒童閲讀推廣人——蔣軍晶老師寫的《和孩子聊書吧》。如今,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家長、我們的教育趨勢也越來越重視閲讀。一學期二三十本書文章,這樣的閲讀面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大量的課外閲讀來充實我們的教學,拓寬學生閲讀的視野,提升學生的閲讀力。而蔣老師的這本關於羣文閲讀的書恰恰為我指明瞭一個正確的閲讀方向。讀完這本書,我有以下的體會:

一、注重環境佈置,營造閲讀氛圍。

閲讀是需要時間和環境的。把課外閲讀完全寄託在學生回家以後的自覺閲讀上,是無法保證的。不得不承認,學校是惟一能夠使學生安靜閲讀的理想場所。在農村,百分之九十以上學生的家人是沒有閲讀習慣的。麻將聲、撲克聲以及電視、電腦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要平心靜氣地面對紙質閲讀,需要很大的定力,一般學生往往做不到。

因此提供良好的環境,充裕的時間,幫助孩子閲讀入情入境,促進腦圖的形成。在平時要給孩子充足的時間看課外書,並且要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這樣才有利於學生邊閲讀,邊在腦海中出現想象的畫面。如果學生腦海裏出現了一個個畫面,並把它連起來,那就是形成一組動畫片。學生在看書時,能在腦海中繪製動畫片,那可是開心事。只要讓他們嚐到這甜頭,馬上會對閲讀產生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被激發,習慣就很容易被養成。

那麼我們得出結論:習慣的養成源於腦圖的形成。真可謂腦圖產生興趣,興趣養成習慣。所以在學校裏,老師每天堅持安排特定的時間陪着學生看書。讓孩子在安靜的環境中儘快地培養每個孩子看書的習慣,

二、引領共同閲讀,形成閲讀儀式。

孩子在剛開始看課外書的時候,教師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讓孩子選一些自己喜歡的書,貼近孩子生活,和他們生活經驗相吻合的書籍。教師推薦課外書時,也要用兒童的眼睛去看過那本書。只有老師親自看過,才更具吸引力。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都很崇拜老師。老師都喜歡的書,都看過的書,那一定精彩。孩子看了自己喜歡的書,才會和書產生共鳴,才會有興趣。

記得曾經有人説過,老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如果一個老師喜歡閲讀,那麼他所帶的班級學生一定會被他感染和薰燾,一定也會對書籍產生濃濃的興趣。假如老師在學生看書的時候,也和孩子們一起,拿着一本書看看,靜靜地看着,邊看邊劃,那麼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老師能選擇適合本班學生年齡段閲讀的書籍,能在課餘向學生和學生分享書中的故事,或是選其中的幾個章節,在閲讀課中讀給孩子們聽。

三、加強讀書指導,提高想象能力。

學生只有遵循老師傳授的方法,去試着做一做,就會在今後的學習中潛移默化的應用。漸漸的才能養成教師要求孩子看書時應該注意力集中,眼睛看着文字,併產生聯想。學會邊看邊想,嘗試着在腦海中呈現書中描寫的畫面。那樣學生就能夠根據文字,想象自己需要的畫面。那麼他就能長時間的看書了,因為看書就像看電視一樣有趣,甚至比看電視快的多,畫面豐富的多。

一個缺乏想象力的人,是一個沒有創造力的人;一個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一個糟糕的民族。想象力和其他能力一樣,如果沒有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刺激,就會退縮,乃至枯竭。最能培養想象力的文學作品,莫過於幻想文學了,我們讀《綠野仙蹤》,讀《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讀《中國神話故事》,讀《永遠講不完的故事》……這些故事中神奇的寶貝、神奇的魔法、神奇的境地,接通了學生從現實世界走向理想世界的管道,可以刺激學生萌生源源不斷的想象力。

四、經營班級讀書會,提升閲讀品質。

班級應該經常開辦讀書會。可以每月提倡學生同讀一本書。就可以針對一本書,開展讀書研討課。讓那些已經學會看書,已經嚐到讀書甜頭的同學,把自己看到好的美文,朗讀給同學聽。還可以針對文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交流。用書中優美的文字,豐富的內容,精彩的情節吸引着同學。也許這樣的吸引,更具魅力。

五、課堂閲讀是陣地,品讀課文是實踐。

腦圖的形成不但和環境、方法息息相關,還和學生的理解,閲讀能力有密切聯繫。因此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嘗試着讓孩子在朗讀課文,品讀課文的時候,試着想一想腦海中會出現怎樣的畫面。並試着在腦海進行聯想,想想出現的畫面。並在課堂中,用生動的語言把所想到的畫面描繪一番。這樣就能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首先感受到文字和腦圖的聯繫,腦圖可以很好的幫助自己理解課文內容。

因為學生在閲讀中,學會了想象,繼而在腦海中出現畫面。那麼學生就會喜歡看書,看書時注意力就容易集中。因為注意力集中,所以做作業動作快,成績好,就有更多的時間看書。書看多了,寫作水平提高了,表達能力加強了,成績進步了。這就是閲讀給學習帶來的良性循環。這種循環對學生來説很需要,更重要。

因此我們一定要倡導:每個孩子都應該從小養成閲讀習慣。閲讀習慣的養成關鍵是在腦海中能繪製腦圖。只有腦海中能出現腦圖,才能讓孩子感受到閲讀的快樂,才能養成這伴隨終身的好習慣。這一習慣對孩子,對每個人的人生都有着無可比擬的作用重要。願每位教師都能努力做一個點燈的人,讓孩子們也做一個幸福的讀書人,享受閲讀的樂趣,讓迷人的書香飄溢校園,讓孩子們在書香中成長。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26

暑假回到家裏呆了兩個禮拜,在家的時間是相對輕鬆的。如果把心情放開,應該就能吃得好睡得香。剛回家那天看到老弟桌上放了一本小説,名字叫《心》,於是便翻來看看。讀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這部小説後,感覺心裏難以平靜,凌晨一點多我寫完了讀後感才安心地閤眼睡下。所以就有了下面的文字。也因為很少寫讀後感,所以肯定有不少錯誤之處。

(一)

小説裏的故事引人入勝,要是以前讀到這樣的故事我肯定會迫不及待一次讀完,但這次我卻用了四五天才慢慢看完。一方面我是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究竟,另一方面又不願意看到故事滑入到沉鬱的變化中,對主人公的苦惱和痛楚我深深同情,以至於到最後我都有些不忍心讀下去。

讀到最後,才發現前面的敍述中已經對結局埋下伏筆了,只是當時讀到卻沒有覺察出。整個故事顯得緊湊而完整,只是語言讀起來感覺少了幾分流暢的韻美,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原因,但這並不影響小説的精彩和頗值得一讀。關於《心》的文學藝術價值,我是無論如何不敢評價的,自己在此方面幾乎一無所知。只知道這是夏目後期的沉鬱型作品,創作的時間我估計是在明治維新運動完成之後。在20世紀初期的日本文壇,夏目漱石並非主流作家,但卻別具一格,所以他的作品在今天的日本仍頗受歡迎。

讀完了故事你有可能會覺得作者在小題大做:一個年輕大學生由於涉世尚淺,不知道如何應付感情上的困惑而犯了一個自私的錯誤,稱不上罪惡,但在作者筆下竟成了有些驚悚的悲劇——因為主人公一時的自私引起了朋友的自殺,於是他在餘下的生命中一直活在良心的譴責裏無法釋懷,最後選擇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擺脱痛苦。你可以説作者把故事的悲劇性過分誇大了,但從整個故事情節來看,一切的發生,發展與結束又感覺到真實和自然,並沒有雕琢的痕跡。這樣一來,既感覺情節真實,又感到悲劇性誇大,豈不是矛盾了?其實,要解決矛盾,就必須體會作者對主人公心理衝突的描寫,並更加深刻地瞭解和感受其中人性的特點。對小説中人性衝突的形成和變化有多深的認識,對於此矛盾就會有多透徹的理解。不一樣的結局只能從不一樣的“人性”中去尋找答案。況且,沒有矛盾不成小説,正是這樣才反映出“人性衝突”的主題,自然地將讀者引入到對人性的深思當中。所以,與其説內容突兀,不如説是結構精巧。

故事人物身上,既有自私的表現,又有無私的一面;既有多疑的時候,又總免不去大學時代的單純氣息。你甚至可以説書中探討的是難有定論的人生話題。故事裏人性激烈地衝突着,當看到善與惡,幸福與不幸竟繫於一念之間時,讀者的心絃完全緊繃起來,並且不由得不展開對生命的思索。當目光掃過文字,我常閃過這樣的想法:小説裏的“先生”能對生活和生命這樣深刻而客觀地去思索,本身就是對人性善和美的不倦追求,儘管其反映於自覺的意識中只是一直在尋求心靈的自由,一直由於曾經犯下的過錯而受着精神上的折磨。但我不認為這是庸人自擾。我覺得任何一個尊重生命,熱愛生活的人都不應有如此的看法。

如此想來,生命亦脆弱,這裏不是指生命的易逝,而是指心靈的易於受傷。如此輕易間,或許是並未完全自覺的情形下,一個人已經在“善與惡”之間做出瞭如此嚴肅的抉擇,並就此埋下一生幸福或不幸的種子,這樣會讓每個人的內心都過於沉重,有些難於承受。是否真是自私讓“先生”不顧別人會有的痛苦和擁有的權利?是否天性的敏感讓他同時又有着強烈的道德悔悟意識?或許更可能是由於涉世未深,使他不能對自我,對自身與周圍人的關係有清楚的瞭解和把握?年輕的“先生”在願望與現實之間,想法與行動之間痛苦矛盾着,也因為閲歷尚淺,所以他根本沒有料想到事情變化的方向,只是本能地去保護自己內心世界的平衡。

(二)

請原諒我寫下了這些讓人似懂非懂,我自己也不能完全確定的文字。我絕非有意為之,實在是讀後的感想如此這般,但我想這正是小説的精彩之處——越能讓評論者們眾説紛呈的小説,想必越有其不同一般的妙處或深邃。我之所以要把讀後感分為一二兩個部分,是因為下面的話可能更加“不可理喻”。

關於小説的結局,我自己給自己提出了一個自知難以回答的問題:假如“我”能及時趕回東京,聽“先生”訴説一切,那麼“我”應該如何去勸導先生釋懷,“先生”是否有可能不去選擇自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因為我真的太希望出現某種情況使“先生”能避免走向自殺,他的生命確實可貴,也有可敬之處,而且同時它也是屬於“夫人”的,並非只是屬於他一人。我不知道,若是一名應用心理學的研究者會對“先生”持有什麼看法或提出什麼樣的建議,可能那會更實用而有利於挽回生命,而我想得出的是可以讓心靈生出自由的翅膀,翱翔於生活的天空的答案,雖然這樣的想法接近於天真,但在這裏天真亦非不可為之。

從相對狹小的心靈空間裏跨越到更寬廣的人性的世界裏,培養對生命摯熱的關愛,把這份愛由己及人地播撒。相信每個人心中的這份愛可以讓所有需要温暖的心靈獲得自由呼吸的空氣。這一“跨越”是關鍵所在,當心靈空間以開放的姿態去與外部因素有選擇地融合,原有的相對靜止的對立體便能獲得建立新的對立平衡所必需的引發新運動的外部力量,有了跨越,才有了向上提升的基礎。而在跨越中,選擇很重要,它決定了發展的方向,而愛與善就是選擇的標準。這一標準只能從已有的心靈空間去獲得,但愛與善在成為標準時自身也要不斷實現跨越,那麼選擇標準的提升又以何作為推動力呢?

我想,“美”的提升就是動力。我感到“美”對一個人思想的形成和變化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先生”在給“我”的長信中説到,他也知道自己對夫人坦白或許可以得到原諒,並因此流下歡喜的輕鬆的淚水,但他不會坦白,只為留給自己所愛的人一份“美”,沒有折扣的美。可以説,是對美的認識決定了選擇和結果。每個人天生都具有感知美的本能,一次感動和動情的瞬間,我們已經完成了一次美的歷程。並且我認為,美育也因此才變得尤為重要,也許有時它對一個人成長所起的作用並不明顯化,但卻是根與源的關係。所以儘可能去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是一件可敬而優雅的事情。

我認為,在一個相對靜止的有形或無形的空間裏,要打破那在空間內的運動形式中占主導地位的相對守衡,進而產生運動和改變,需要讓一定的外部因素進入到這一相對獨立的空間內,產生一個更具可能性和多樣性的變化平台,這是推動事物朝一定的預期方向發展的有效前提。

我立刻在詞典裏查了查“人性”的解釋——在一定的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這樣解釋好像太簡單,又好像——無須更復雜。

在這篇讀後感的尾聲裏,我想應該拋開難懂的思考,想想故事對我今後生活所給予的啟示。我想到的是,每個人在可能的範圍內儘量多地去關心周圍的人,多數情況下寬厚友善地待人,懷一顆感謝的心,我們的生活裏會温情常在;坦然地面對自身的缺點錯誤,坦誠地與人溝通,用真心的行動來讓生活充滿理解……

我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27

實事求是的説,我是一個不愛讀書的人,但是自從孩子出生以後,我卻在努力的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因為經常在網上看到育兒專家們以及育兒達人們大談閲讀的種種益處,心想着既然對孩子益處多多那我也嘗試一下。於是在孩子有認知意識起,我們的親子共讀之路就開始了。

一開始和孩子一起讀的只是一些認知的圖片,然後是童謠兒歌之類的,再接下來是兒童繪本、百科類圖書、少兒讀物等等。

兒童繪本顏色鮮豔、畫面可愛、文字簡短,是讓孩子能喜歡上閲讀的第一步。繪本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性格養成,還能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幼兒期的孩子會不嫌其煩的要求你反覆的講同一本書、甚至是同一段文字。你覺得無聊透頂,但孩子卻樂在其中。也許是每一次畫面的聯想不同,也許是你的指讀讓他又多認識了一個字......就這樣在幼兒園時,孩子就突發奇想的自編自繪屬於他的“ 連環畫故事繪本”。畫的畫面我都認不出是什麼,但他卻能自圓其説的編出整個故事。我覺得這就是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吧。

再來説説百科圖書,我覺得百科類圖書就是給孩子“長知識”的智慧之書。天文、地理、歷史、化學,包羅萬象。孩子喜歡昆蟲,我們就一起讀《法布爾昆蟲記》,孩子對宇宙感興趣我們就讀《宇宙奇觀》,讀了《神奇的化學》、《聰聰科學繪本》,孩子又對小實驗情有獨鍾,於是我們一起跟着書做一些親子小實驗。在實驗中既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也激發孩子的探索慾望。

通過堅持不懈的親子閲讀,孩子的詞彙增加了,對文字的理解力也提高了,有時還能對讀物進行“改編”和自由“創作”。在一次講故事比賽的準備期,他很有想法的把故事結尾改了幾個版本。又比如讀了《今天很累》:“今天很累,哦,今天很累,我的小弟弟跑丟了,我的大號又不能吹,我雖然只有八歲,可頭髮卻開始變灰,哦,今天很累”。孩子依樣畫葫蘆編了《今天很開心》:“今天很開心,哦,今天很開心,講故事比賽得第一,紙飛機比賽最最強,無數人送我無數掌聲,哦,今天很開心”。説明孩子在學着運用文字來抒發自己的所感所想。

最近受班級同學影響,孩子迷上了《笑貓日記》系列,這套書讓孩子邁出了自主閲讀的步子。雖説他能自主閲讀了,但孩子仍然纏着我共讀“晚安故事”。好吧,只要他需要,這親子共讀之路我們就繼續走下去。

一個“喂着”故事書長大的孩子是幸福的,一個在共讀之路上耕耘着的家長是默默的,關注孩子的閲讀興趣,跟着孩子的閲讀步伐,享受和孩子的共讀時光,見證孩子在閲讀中成長!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體會 篇28

《萬曆十五年》這樣的“大歷史”不糾纏於歷史的細枝末節,而是將歷史高度抽象,從而上升為理性的思考,更加深刻地分析歷史、分析當今。我們學習研究歷史,不是為了歷史而歷史,“觀今宜見古,無古不成今”,歷史的作用是指導人們正確地看待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終的目的是人的關懷,而《萬曆十五年》便是這樣一部史書。《萬曆十五年》是一本寫作方法決然不同於前的歷史著作。它的語言極其生動,有時還帶有調侃;結構上沒有明顯的痕跡,像講故事的小説,又像抒情的散文,還像諷刺的雜文——總之,不是乾巴巴的“歷史文”;對一個重要問題的闡釋,也不厭其煩地前後從幾個角度反覆分析,將一個普遍真理掰開了了、揉碎了,然後融入讀者的觀念當中。

對於明朝的印象一直很不好,記憶中總是充斥的是宦官專政,無能的皇帝等等。

萬曆十五年,粗看題目便會想,那是特殊的一年嗎?值得作者用時幾年完成的一本鉅作。在腦海裏搜索裏一下,發現完全沒有有關這一年的印象。去找了資料發現這一年並沒有發生特殊重大的事情。而這本書的英文題目《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也明確的告訴我們這一年很平凡。

談到這本書先説説黃仁宇教授其人。黃仁宇,湖南長沙人,曾經學過工科,在報社工作過,當過兵,後來又在美國攻讀歷史。豐富的人生經歷使他對歷史有了自己獨特的思考。他在自序中提到他與明史的聯繫,他的博士論文做的就是明代的漕運,因為對明代歷史的興趣及為了解決自己的困惑,他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讀完了《明實錄》133冊,再加上寫書的時間,一本不厚的書竟用了7年的時間!如此嚴謹的態度,堅持不懈的精神都是令人敬佩的。而正因為他的嚴謹的治學作風才有可能寫出如此精彩,有影響力的鉅著。

在看黃仁宇教授的書很愉快,似乎在進行一次歷史的旅行。這本書非小説,但讓看的人有看小説的感覺,著作中對環境、人物形象和心理環境描寫細緻入微卻又不偏離歷史;它是一本歷史著作,卻不枯燥,很是生動,也不深奧,這不是説教授講的很淺,而是講的細緻入微讓我們可以理解。更值得一提的是,教授常常在引用古文或詩句時,會細心地解釋一下,讓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他的想法和觀點。

看其他歷史著作總是看到的是不厭其煩地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等方面來論述王朝命運的起伏或是重要人物的悲劇原因等等。而作者卻反其道而行之,從張居正、海瑞、戚繼光、申時行等明朝重要人物的命運梳理後來看明朝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和問題。

明朝税重民窮,水深火熱是眾所周知的。苛税猛於虎,《萬曆十五年》之前的很多作品都認為税收過多是百姓貧困的首要原因。但黃仁宇教授則認為民窮的根本原因在於律制的僵化和政府的低能腐敗。國家税率低,受惠者並非農民,只是鼓勵了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徵,自肥腰包。同時政府極力維護落後的農業經濟,不願發展商業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由先進的漢唐變為落後的明清的主要原因。書中所記述的萬曆皇帝、大學士張居正、首輔申時行、南京都察院督御史海瑞、薊州總兵戚繼光、以知府身份掛官而去的哲學家李贄,他們或身敗名裂或壯志難酬鬱鬱而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這一切都是因為制度已經山窮水盡,不光是庶民、官員,乃至天子,都無不成為這制度的犧牲品。

在書中我看到了世態炎涼,做一個好官特別是做好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是多麼的困難。由於萬曆皇帝繼位時非常年幼,張居正又當老師,教育培養小皇帝,又為了國家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大力改革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但由於居官高位,獨攬大權,有時候也難免有一些錯誤和問題。但這些個人的私慾,缺點引起的問題在張居正死後被朝中大臣利用,翻出各種證據使皇帝無法容忍,張居正一生為國任勞任怨的功德,換來的竟是家族子孫的大難。神宗於是下令抄居正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開棺戮屍。他的家屬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復以前弊端叢生的舊觀。致使剛剛中興的明朝,又走開下坡路。整個神宗一朝,沒有人敢為居正呼冤。然而國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啟二年(1620xx年),明熹宗為激勵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復官復蔭。然一切俱已晚矣,正如作者小標題所寫的“世間已無張居正”!

《萬曆十五年》並非就只寫萬曆十五年間的事情。本書也正是緊緊圍繞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一些事一些人對從前和將來的發展展開詳細,獨到的訴述。作者無一不再説明這一個詞,一個影響着中國二千多年曆史的詞——道德,在中國曾經一直以道德代替着法律,到了明朝已達到頂峯,這也使其把明朝推向了黑暗的深淵。

作者在書中末段指到了:“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作者一語便點出了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王朝的癥結所在,這也是我們大明王朝乃至我們所有的封建王朝的晚期所需要改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