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通用25篇)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

起先看到這個書名後,我不由的陷入了思考中,什麼叫跪着?誰跪着了?向誰跪着?老師怎麼會跪着教書?帶着種種疑問我拜讀完了吳非老師的這本隨筆集,看完之後才明白,此書寫的是吳非教師多年教學工作的實際經驗,該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這本書強調要想學生成為站立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看完以後我再一次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因為吳非老師的很多思想的確是讓我有震撼!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通用25篇)

《不跪着教書》——很有骨氣,很有個性的書名,透着倔強,透着理性,透着思索!《永不凋謝的玫瑰》、《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愛與敬重的閲讀》等文章顯現出一種為人的道理,一種正直、純潔的氣質,深入的剖析、新鋭的理念、獨特的視角、無畏的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想要教師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封面上的這兩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

書中讓我最感動的是《永不凋謝的玫瑰》,這篇文章講的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記下了這樣一則真事。校園的花房裏開出了一朵碩大的玫瑰花,全校師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看。這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裏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4歲小孩在花房裏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這個女孩為什麼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説:“奶奶病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裏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給她看,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聽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她攙着小女孩,在花房裏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説:“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這個故事長久地感動着我。為了愛的教育,為了我們的學生能像人一樣地站立在這個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這樣的美好。

吳老師在書中提到“小睡有何不可?”這恐怕和很多老師的想法大相徑庭,吳老師在書中説到多年前默許學生課上睡覺的事情,並且怕學生睡覺着涼,還請同桌給他蓋了件衣服,並且事後對大家説,以後上課如果誰睡着了,就輕輕地替他蓋件衣服,少聽幾分鐘語文課不要緊,萬一生病了,損失就大了。他還舉了單位開會(包括學校教職工大會)的例子,先到的人都喜歡往後排坐,講台前都要空出一大片,為的就是坐在後面可以分分神,小聲聊聊天嘛!既然如此,為什麼對學生那麼苛求!對教師而言,要有本領把課上得讓學生喜歡,讓學生輕鬆愉快的學習。如果學生能喜歡他的課,只是因為特殊原因偶爾打個瞌睡,老師們實在不必大驚小怪。看到這裏,我覺得吳老師是真的在用心去教育他的學生,是真正的人道教育。

在當中我也看到了很多觸目驚心的例子,有個大學有女學生跳樓自殺,屍體躺在教學樓前,大樓裏的老師還在照常上課,學生正常嬉笑,誰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還是有個外國留學生看不下去了,給死者獻了一朵花,這時候師生才開始對死者有動靜。浙江有個高中生殺死了親生母親,在監獄裏有人問他,如果你能夠出去,你最想做什麼?他説,我最想好好讀書。吳老師氣憤地寫道:“他殺了自己的媽媽,居然沒有一點悔罪的意思,居然想不到人死不能復生,這還是人嗎?”這就是冷漠教育的典型作品。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用硫酸潑熊,雲南大學大學生馬嘉爵無端錘殺四個同學,這樣的新聞有轟動效應,但是更多人的冷漠一樣的可怕。人文教育缺失,必將會有報應。吳老師的教育思想就是回到常識,他希望學生有感情,有愛,有憐憫,敬畏生命,知恥,知感恩圖報,説真話……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標。

我認為,現在的道德教育應該重視讓兒童不斷感悟人性美的方面,多給兒童一些真實的東西,如:我們的社會應給學生一些美好的東西,學校應營造人性美的氛圍,讓我們的學生具備美好的人性;同時我們教師首先應該是站直了的教師,要不斷的學習,要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給學生以真愛,要從細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學生的真實的思想,通過一些真實的事例,找回他們的同情心,讓他們不斷地發現人性美,這樣我們的學生才可能成為站直了的人。

這本書裏還有很多很多發人深省的案例以及吳老師對於如今教育界的一些看法,看完後的震撼和反思是無限的。我想我已經慢慢明白吳老師在書中説的那句話的含義了“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2

初次發現這本書是在某個悠閒的下午,不經意間這個書名中那個大大的“跪”字刺入眼簾。中國人曾經有着千百年給封建權貴下跪的歷史,人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來順受,我相信我們都不只一次的聽到奴性思想這個詞,可是,在教育的範疇裏也用這樣不和諧,甚至刻薄的字眼我還是第一次見。我很困惑,什麼是跪着教書?誰在跪着教書?當然我更擔心的是:我在跪着教書嗎?

書的作者是一位善於思考的長者,也是一位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任教於南師大附中。他叫吳非,他把近幾年來寫的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彙集成這本書。雖是隨筆雜感,但也用其中幾篇雜文的題目將全書細分為:永不凋謝的玫瑰、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愛與敬重的閲讀、往高處飛、實話怎麼説、在歡樂中沉思六個板塊。雖是隨筆雜感,卻沒有散文雜文般零散朦朧,每個故事都讓人深思,每個問題都擲地有聲,讓我一邊讀,一邊問着自己:是這樣嗎?

作為教師,不同於其他職業特點,説起來特殊,又很單純;説是辛苦,又充滿幸福。這本書開篇就説到:一位合格的教師,就説一盞燈,也許燈光未必耀眼,但一定能長久的照耀人一生的道路。不要簡單的把你的工作理解為謀生的手段。的確,教師這個職業常常被縛之高台,説我們是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給了我們很多溢美之詞,也給了我們諸多束縛和非議。例如上次國小生給老師打傘的事件觸動很多人的神經,一度成為熱議的話題。但我相信凡是登上過三尺講台的老師,都曾被孩子感動過,都因為孩子滿足過幸福過。老師最大的安慰就是我們培養出了人,一個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經常地發現這樣的孩子,我們就會覺得既幸福又平常。感恩教育時下成了一個流行的詞,其實我一直認為班上坐的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的人,我沒有想過要培養多少社會棟樑,沒有想過我的學生要多幾個高精尖人才,我只希望他們懂是非,辨黑白,希望他們能甘於平凡,熱愛生活,可以成為一個有温度的人。

吳非老師在書中的“序”中説:“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讀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身為師者,如果自身的學習能力都不是有效率的,那又怎麼去教那些孩子呢?如果自己都沒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又跟學生談什麼底藴積累呢?在書中《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一文中,作者還説道:終身學習的立學之本是什麼,是獨立思考精神。學生不敢説,不敢想,是因為開始老師不準説不能説。從指鹿為馬的時代,就有了能不能説真話的問題。語文教師不能跪着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只能趴在地上了。所以,不跪着教書,是一個教師最初的姿態,也應是一個終身的姿態。很難想象一名卑躬屈膝的教師能夠教導出光明磊落的學生。老師還是得有點思想,有點脊樑。

書中還提到,吳非老師認為評價一位老師的工作,簡單地説可以是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讀到這三句話,我想大概是我只能算是入門級,我孩子為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而努力奮鬥着。書中也提到了影響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教師的風格。作者用生動直接的話語進行了比喻,沒有風格的教師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語文課如破廟庸僧在談禪。看來,教學風格延續着教師的教學生命。

用吳非老師的話説總得有點質疑的精神,於是在粗讀了這本書後看到作者對於很多老師犧牲自己陪伴家人時間説是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對於這樣的説法,我個人是覺得有點偏激了,勞作是神聖的,休憩也是神聖的。但每個人對於兩者之間的權衡有着自己的考量。另外對於書中對於現存教育體制的一些質疑,作者也是抱有些消極情緒的。

不管怎麼説,不跪着教書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我們至少得有那麼點風骨,有那麼點風格。教師也不僅僅是園丁,他本身就應該是一朵美麗無比,賞心悦目的花。就如最近微信朋友圈中瘋轉的那篇文章一樣,只有老師是優雅的,我們的孩子才有望優雅。只有老師是從容的,我們的孩子才有望大氣,只有老師是幸福的,我們的孩子才有望明亮。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3

《不跪着教書》是一本不錯的而書籍。我有空時就翻翻,感覺不像一般的教育專著那麼枯燥乏味。作者吳非本身是江蘇省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這本書是他的教育隨筆的結集。作者在這本書裏的很多觀點,跟我們日常工作是比較接近也是我們所向往的。如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愛,感恩、獨立等等的教育理想,無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質的教育,也就是作者對教育本質的闡釋。《在聽郭橐tuó駝説種樹》一文中提到的“大量的個案表明,對子女學習過分關心,每週都跑到學校找老師通氣的家長,子女學習能力都不算高,處世能力也比較差。”在《在和孩子一同成長》一文中提到(“一個合格的學生,他的成長不僅注入了老師的智慧,更傾注着父母的心血。如果老師都能成為合格的教師,家長都能成為合格的父母,中國的教育還會有那麼多的困難嗎?”《誡徒》一文中提到“教師是人不是神。應當讓學生知道我們愛什麼,恨什麼。不要聽信“一碗水端得平”,學生的教養不一樣,品德不在一個層次上,怎麼可能“平”?還有很多很多的觀點是我們工作中比較熟識的或者説是我們正在實踐着的。

這本書裏還有很多故事是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比如遇到家長的無理要求、無理取鬧,遇到世故圓滑的學生,遇到上級領導的無理干涉,減負的問題……他從這些教育教學問題入手,分析現象,展現了他對中國小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書中説了很多我們想説又不敢説的話,教了我們許多遇到的一些教育問題的處理方法,有些問題也有作者的無奈。

在這本書的封面有兩行字:“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兩句話在這本書的序裏也提到,並且在文章中不止一次的出現。我想也許這就是作者所崇尚和實踐着的教育理想。可我們的日常工作經常會受到很我多因素的干擾,我們常常在做一些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工作。我們的老師也常無耐地感歎:“什麼時候還學校一片淨土啊?”可是各級部門的領導下,有的工作我們不得不要做的,並且要努力去做的。作者在書中談到:“現在教育界的一大苦處,就是該管的事無人問,不該管的事,被死纏不放。具體到教育學生,更是無事生非,我們中國,什麼人都認為自己有關心下一代的責任,但是沒有人考慮到自己是否具備關心下一代的資格和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的孩子是不幸的。”有的不幸不是我們老師造成的,我們的老師也是弱勢羣體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想想社會賦予我們老師多麼崇高的職責啊。可實際上誰都可以對我們的教育指手劃腳,唯獨我們一線的教師沒有説話的權利。當然,這是個別現象,可這個別現象卻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面對社會的功利和浮躁,面對這些壓力,我們教師更應該學會獨立思考,多做對學生有益的事情。那麼作為一個教師,怎樣才算沒有跪着教書。讀了這本書我有這樣的體會:首先,教師要學會讀書,在閲讀中學會獨立思考。作者在《做最出色的教師》一文中提到:“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多讀書,自覺地讀書(這一點,我也要努力加油)。作者提倡教師要多讀書,但不跪着教書,也就是要在閲讀中學會獨立思考。特別是如今經濟澎湃,物慾橫流的時代,教育專家滿天飛,隨便哪個專家都著作一大堆,他們是否站在我們一線老師的角度來想問題,解決問題呢,那就難説了。所以説我們在讀書時要學會獨立思考,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不僅如此,作為一名教師還有責任和義務引導自己的學生熱愛閲讀。一本好書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種子,一粒誠信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一粒正直的種子,這些種子適時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養感知,潛移默化,人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高貴,美麗,他就有可能始終站立着,像一個大寫的人一樣頂天立地地的站着……其次,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的教學風格延續着一個老師的教學生命,它可能長久地影響學生對學科的興趣。我們要接受專家的指導,但不迷信專家,有自己的思想。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面對家長的無理要求,我們更應該多想想我們的學生,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情對學生髮展有利的,就應該堅持。第三,教師要捍衞自己的人格尊嚴。特別是在平常與學生家長接觸時,應該理智地保持適當的距離。對學生要有愛心、同情心,用正直善良、高度負責的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贏得同行、家長和學生的尊重。

我不得不承認,作者所追求和嚮往的“不跪着教書”是一種理想的教育,是一種高尚的教育。而現實卻往往令人失望。懸在每個教師頭頂那許多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指揮棒,豈能容你做得了半點主,你能不下跪嗎?反思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生涯,很慚愧,我不敢説我沒有過跪着教書的歷史。我也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誰能讀書,思考,實踐,再讀書,再思考,再實踐,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規律,是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將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堅持遵循這一規律,一路前行。夠理直氣壯地説:“我從未有過跪着教書的歷史!”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4

吳非老師在書的“序”中説:“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也讓我漸漸明白吳非老師説的“不跪着教書”是指的是什麼。讓我們不由得思索:教師是什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書中的教育隨筆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作者以幾個時代豐富的教育人生體驗,以一個教師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審視着當今教育的種種弊端,以一箇中國人具有的愛國情懷呼籲每一個教師做一個有思想、有追求,當一盞能夠長久地照耀學生一生道路的明燈!

教師究竟是什麼?從古至今,教師被太多耀眼的字眼照耀:有人把教師比作辛勤的園丁,培育着祖國美麗的花朵;有人把教師比作無私的春蠶,為學生的成長吐盡最後一口絲;也有人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着學生美好的心靈;還有人把教師比作燃燒的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學生人生的道路……其實,我覺得,教師就是教師,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一對相互影響的夥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就是人,有自己的油鹽醬醋,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師就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銘記在心並學習的人。而要做到這些,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

《不跪着教書》中有一個小標題是“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吳非老師説:“課堂應當擔負起思想啟蒙的任務。”這告訴我們不跪着教書,“老師應當是思想者”。吳非老師列舉了現實中的一些跪着教書的現象:“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説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在教師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精神,乃至喪失尊嚴,能靠他去立人嗎?”那我們教師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呢?

首先,教師的人性要豐滿。教師應成為情感健全的人,應向學生廣施仁愛、感恩、善良的人性,使學生具備仁慈善良、互助友愛、節儉樸素、自尊自愛的心靈,只有給下一代留下真善美的種子,我們的學生將來不管身處何等惡劣的環境,都能在心中盛開一朵永不凋謝的玫瑰,都能照亮他前行的人生。

其次,教師應努力追求自己的教學風格。吳非老師認為評價一位教師的工作,簡單地説可以是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胡適與魯迅是同時代人,他們的性格與思維方式有很大差異,教育風格也不同。胡適熱情,好為人師,循循善誘,他總是教育學生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魯迅冷峻,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找出路。而毫無疑問,他們不同的風格都影響了一大批後來有成就的學生。

第三,教師要讀好書,也要教育學生讀好書,要通過文學閲讀淨化學生的心靈世界。作者在書中提到:“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一位教師,只有不斷地進德修業,把自己的成長和學生的成長結合起來,讓自己成為學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學生的敬重,才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人。吳非教師談到“要讓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讀書。”“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被超越,那真不是什麼幸事。”“不管以後課堂模式如何,教師還是要在課堂上與孩子們説話的;無論如何,別讓孩子們看不起你。”我們也要儘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要讓學生有精力去讀經典名著,從前人文化中吸取營養,要避免產生有文憑而沒文化的學生。

第四,教師的人品應站直。教師要遠離權貴,要和家長保持適當距離,要遠離粗俗和惡俗,要自覺抵制社會上的歪風邪氣,保持人品的純淨。

讀了《不跪着教書》這本書我知道了,我們教師不只是“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我們還要“傳道”,我們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而我們首先要是一個思想先進、厚重,不盲從、很自信的人,我們的學生才能在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更懂得為人處世,更能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正如吳非老師説的“語文老師不能跪着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如果一個教師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很難想象他所教出的學生會是什麼樣子,真的就如吳老師説的“學校只能教出一羣精神侏儒,只能培養順服的思想奴隸”?

我們要做站直了的教師,要不斷的學習,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遠,深厚底藴,增長智慧。要時時瞭解學生、關心學生,給學生以真愛,要從細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學生的真實的思想,讓他們不斷地發現人性美,做一個正直的、真誠的、寬容的、有愛心的、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人。這樣我們的學生才可能成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5

我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感覺非常詫異,心裏不斷的想着:不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這書會寫些什麼帶着疑惑,我找到這本書,封面上的一段話讓我震撼不已:想要學生成為站立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在巨大的麻木與冷漠面前,我的確有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想到中國人有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想到__給中國人帶來的巨大恥辱,想到下一代人還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就覺得我們中國首先要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配有‘鑄造’這樣的詞條!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文字,總的闡述了他的一個思想:教師應該是個有思想有理想的人。

這段話發人深省,由此也讓我不斷思考:教師是什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捫心自問自己在教學中站直了嗎?帶着心中疑慮,我拜讀了吳非老師的這一篇篇教育隨筆。《永不凋謝的玫瑰》、《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愛與敬重的閲讀》、《往高處飛》、《實話怎麼説》、《在歡樂中沉思》六輯一百篇文章,每一輯都有自己的主題,記錄的都是教育隨筆及教育問題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輯。他通過真實的案例和故事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及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面對挫折,學會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覺得這些才是對學生這輩子有用的東西,對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捧讀着吳老師的力作《不跪着教書》,我被他深邃的思想和精闢的言論所折服,整個身心被這本書套牢了。短短兩天時間我就把這本書認真地讀了一遍,不時為書中的精闢的言論而拍案叫絕。

今年寒假,我又一次捧讀,突然之間發現,原來它依舊令我心動不已……從書的題目我們就可以知道吳老師是主張做一個有着獨立人格和個性風格的教師,這是教師教育生命的靈魂!風格即人,沒有風格就沒有自我。所以教師要不跪着教書,像一個人一樣站立着。

然而,書中對當今教育的剖析,讓我頗感壓力。教育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被融入了許多的社會因素,這一不斷演變,衍生了眾多的教育奇觀。我們常常聽到或看到,發生在孩子身上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要不,是傷害自己,再不然就是危及他人的生命,其中不乏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生,不禁反問自己,孩子怎麼了,我們的教育又在充當什麼角色。為何他們會如此漠視生命會變得如此冷酷無情作為國小教師的自己更是感觸頗深,現在的孩子在家受寵,真的就是驕縱任性、唯我獨尊,一些孩子沐浴了學校的集體生活後逐步學會了謙讓、奉獻,而有一些孩子卻格格不入,覺得所有人必須以我為中心,必須滿足我的所有要求,否則就大吵大鬧,發脾氣。看到種種,想想身邊,我不由得壓力倍增……

這種種現象,讓我不禁想起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在我的認知裏,老師教的不僅僅是知識,還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總的來説就是教育孩子成人。我一直認為人才,人在前,才在後,先成人,才能成才。所以除知識外,做人的基本道德,是首先應該教給學生的,在他們的潛意識中首先應該要讓如何做人深深紮根——為人處事懂得謙讓、待人接物要有禮貌,與人不和需要忍讓,遇事三思而後行。而正因為這種教育理念,讓家長一再的與我發生摩擦,家長認為,憑什麼讓我的孩子忍着、讓着,別人打我孩子一下,我就要變本加厲都打回來才可以。種種件件,讓我疑惑我們的教育最終目的是什麼學校與家庭的教育理念何時才會在同一個空間中共同努力呢

書中還有一句話,我記憶猶新:我希望自己擁有最出色的學生,所以我必須使自己成為最出色的教師。這是吳非轉述朱亦磊的一句話,打從我看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刻在了腦子裏。是的,要讓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關於讀書,作者提出應帶着愛與敬重來讀書,閲讀是一種心的教養。一本好書,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種子,一粒誠信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一粒正直的種子,這些種子適時地播撒在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養感知,潛移默化,人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高貴,美麗,他就可能始終站立着……

我一直以為自己在朝着這個方向努力着,而吳非老師對教師工作的評價卻讓我認識到自己相去甚遠。吳非老師在書中這樣説道:評價教師的工作,簡而言之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看到這裏時,我汗顏不已,曾幾何時我因為學生的幾句話而激動萬分:記得那是一次市領導到學校檢查工作時,問我學生的一個問題,問他們喜歡哪門學科,四個人中有三個説喜歡語文,另一個學生説他喜歡數學,但愛上語文課。這樣的回答讓我開心了好久。可在今天看來,我只不過剛剛達到做一個合格老師的第一步,離合格還有着很大的距離。還需努力、努力、在努力!

讀完整本書,語文教師不能跪着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這句話跳到我的腦海中,我是一位語文老師,但我覺得,這句話適用於所有的老師。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做到擁有獨立思考的意識,要有批判的能力,要敢於説不,要敢大膽的表述自己想法和觀點。還有一句話就是: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我覺得這句話對於我們老師來説,像燈塔一樣,在迷茫中指明瞭我們努力的方向。細想一下,這不就是終身學習的要求嗎活到老,學到老,這不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嗎!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6

在看完這部話劇之後,對曹禺先生着實敬佩,整部話劇中的人物演出都讓我感慨萬千,特別是四鳳和周衝,他們是這樣的無辜,卻面對了整個悲劇最悲慘的結局,他們那麼的善良,都不忍心傷害任何人,而他們自己卻被傷害得這麼悲慘。而周萍在一切都清晰的時候,選擇了自盡,不要再面對人世間的苦難和折磨了。

忍不住要為他們扼腕歎息:多麼年輕的生命啊,他們倆個同樣的單純、清澈,對甜蜜的愛情那麼憧憬,對未來充滿了熱情,他們明亮的眼睛無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濤洶湧,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輪廓,當他們的幼稚在殘忍的現實面前被得頭破血流的那一剎那,老鍾就已經鳴起,悲劇就已經註定了。

在看到周萍時,這個可以説正值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卻帶上了悲劇的絕望色調,他説過,他一直都那麼的痛苦,從小就失去了自己的親生母親,沒有了母愛的關懷,而父親是如此的偽善,那麼諾大的周公館,卻沒有愛的温暖,他只有選擇了逃避,然而,四鳳的出現,讓他灰死的心重新跳動起來,兩個人陷入熱戀,卻殊不知他終究敵不過命運的作弄。

和自己的繼母亂倫使得周公館變的詭異起來,周萍不想和繼母繼續下去,他愛上了四鳳,他要和四鳳走。但是在魯侍萍得知後,極力的勸阻,但是愛了就愛了,已經不能挽回了,四鳳懷上了周萍的孩子。

屋子外面的雷聲更加的響亮和沉悶了,好似馬上就要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暴風雨。天烏黑烏黑的,看不清人影,看不清前途……

最後所有的矛盾在這個黑暗的屋子裏全部爆發了,周萍和繼母的亂倫關係被揭示出來,四鳳知道自己其實是心愛的周萍的親生妹妹,魯侍萍是周萍的親生母親!一切都那麼的明晰了,卻沒有人感到一絲的解脱,沒有一個人不想如果這只是一個夢有多好,一切只是一個夢,夢醒了什麼痛苦就會都消失了的,一切恢復原樣。

然而,每一個人都知道這是事實了!最無辜的四鳳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她選擇了死亡,火熱青年周衝為了救自己心愛的女子——四鳳,也隨着四鳳一起離開了這個令人絕望的塵世。周萍含槍自盡,蘩漪最終也可能會真的因此發瘋。

雷雨是一個悲劇,一個痛訴資本家的狠毒和殘忍。周樸園,這個悲劇最大的創作者,是他親手毀掉3 個女人的幸福,親手毀掉自己兒子的希望,他為了和富家小姐結婚,他可以拋棄自己的妻子和兒子,為了滿足自己的金錢慾望他可以毀掉兒子所有夢想。他是一個魔鬼,是他毀掉了一切!

屋子外的雷聲越來越大了,暴風雨終於快要平息了,也許只剩下一些另外的人再重新考慮愛的問歎了……周公館氣派的外觀與陰暗幽森的內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性的交鋒就在這天差地中毫無預兆的開始,又死寂一般的結束。閲盡了一個在掙扎中糜爛的家族,漫漫長夜中伴着雷雨,不知會否有人在哭。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7

存在於詩裏的美,是通過詩人的情感所表達出來的、人類向上精神的一種閃灼。這種閃灼猶如飛濺在黑暗裏的一些火花;也猶如用鑿與斧打擊在巖石上所迸射的火花。

——艾青如是説。

艾青曾去法國留學,跟着恩施林風眠學詩歌,幾年的異國他鄉生活,使他的詩收到了俄羅斯後現代主義以及一些文藝復興時期名家們的影響,但同時,歐洲的法國同樣動盪不安。在這期間,艾青作了兩首“在地獄裏創作出來的詩”。一首是《巴黎》,另一首便是收錄於《艾青詩選》中的《馬賽》。

《馬賽》創作於1933年。馬賽是法國的第一座城市,從羅馬時期起,便是戰火與掠奪下的產物。19世紀,以描摹500名烈士奔赴巴黎一路壯歌支持革命而流傳後世的《馬賽曲》聞名於世,作為法國的國歌飄揚於歷史的長河,那是一個國家發展而來的高光時刻,同樣也是艾青內心中的法國情節。但在20世紀,馬賽便進行了殖民擴張,愈發繁榮穩定。艾青説,那是地獄。

從詩中來看,無處不是人民的鬥爭,無處不是矛盾與掙扎,無處不是從胸腔最炙熱的鮮血中迸發出的怨惡與詛咒。“無定的行旅已把我拋到這,陌生的海角的邊攤上了”——是時代,是歷史,是時間,是人心,推動着身在異鄉的艾青,被綁架,被侮辱,被迫害,在馬賽對東方國家進行殖民擴張時,艾青作為黃種人,作為中國人,可想而知受到了怎樣的霸凌,而後半句更是使人聯想到已經變了性質的馬賽,將人民逼迫至絕路拋棄在邊緣地帶的慘淡情形!

之後艾青便描繪了在馬賽,所謂的繁華,所謂的工業化,所謂的經濟繁榮。本質是混沌不堪,是壓在人民脊樑上的血鞭,是帝國主義毫無人性的打壓。在人羣向着所謂燈塔而無血無肉的麻木向前時,艾青知道,他們不過踏在底層人民的屍體上向上一層層疊加着傷痕罷了。而艾青則是站在底層勞動人民及工人審視着這個混沌不堪的社會。“像唯一的駱駝,在無限風飄的沙漠中,寂寞地寂寞地跨過——”艾青的語言無疑是撼動人心的,縱使無限風飄,卻仍無法動搖駱駝堅實的目光,腳踏實地的腳步,身處的是沙漠,腳下踩的,與駱駝的本質並無異,同樣也是塵埃,所以在逝去的靈魂下跨過去,跨過去,不忍傷害每一個普通且平凡的生命。“放射着混沌的憤怒,和混沌的悲哀——”這時的太陽,是眼睛,是民眾的眼睛,是艾青的眼睛。

接下來便是厚重且沉痛的批判,是憤怒並無所畏懼的指責,是痛徹人民心扉而深刻到刻在骨子裏的詛咒。工業強大又何用,工人們面黃肌瘦,將繁瑣的會話,屈服的手勢,醉酒的空瓶埋葬在工廠厚重的濃煙之下。它們是盜賊,是綁匪,艾青甚至將自己比作米蟲,看啊,那些是異國來的看盡馬賽罪惡與富貴下的暴力的旁觀者,有些甚至是掠奪與剝削下的受害者,那些高樓大廈、瓊樓玉宇皆是幫兇,甚至是輪船,引渡着成百上千的旅行者見證1933年的祕密。

但艾青並沒有對這片土地絕望,它是地獄,但仍然不捨,依舊依戀,也許是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足夠孤獨,也許是紀念百年前温存的理性與藝術的遺骸。儘管如此,離別的最後,馬賽,還是墮落的,是“盜匪的故鄉”,是“可怕的城市”,這是艾青所以帝國主義原則性的批判與反對,雖然要學習外國的先進知識與思想,但是對於違揹人道的,虐待人民的,堅決抵制,絕對拒之門外。這是地獄裏關於艾青的一朵火花,他帶回了中國,歸屬於世界,應當被時代所認識。

地獄裏的火花,是世界的寶物,是我們應當存於心的敬仰與堅持。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8

《孟子》裏有一篇文章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國中時學過的一篇文言文,雖然將近二十年沒有再讀過。但我清晰地記得文章裏的每一句話: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篇文章説的是:承擔重任的人,之所以受盡苦難,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練他的意志和身心,藉以提高他的競爭能力。做一個人,一個發奮圖強,頑強拼搏,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須要用“憂患”做為一切成就的先決條件。講得一點也不錯,堅強的人是在憂患中成長的。

巴爾扎克曾説過:“不幸,是天才的進步階梯,信徒的洗禮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我們要把不幸,災難當作我們成功的又一塊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來與成功拉近距離。

我還看過一個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講的是20世紀初期,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讓凱巴伯森林裏的鹿得到有效的保護,大量的捕殺鹿的兇殘敵人——狼。經過20xx年的殘忍捕殺,有先後六千多的狼被殺害。然而,羅斯福萬萬沒有想到,在他的極度保護下,鹿羣是有一段時間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羣的數量開始急劇下降,鹿羣的總量由十萬只鋭減到四萬只。很快,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隻病鹿在苟延殘喘。這個故事中,鹿為什麼在過度保護下,數量變得更加少呢?在我看來,正是因為給它們的過度保護使他們缺少了憂患,只顧自由自在的生活。原來有狼追鹿,鹿就會奔跑,現在,狼沒有了,鹿的體質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見,憂患的作用不僅對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心中時刻要有“憂患”意識,有危機感,不要總以為我們端的是鐵飯碗,整天只知道當天和尚撞天鍾,混日子吃大鍋飯。這是極其危險的。我們在心中要時時為學生,為國家的教育事業着想,這樣,我們才會免於被社會淘汰!現在,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私立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多,公立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少。當公立學校學生數量遞減到一定數量,國家就一定會淘汰教師,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説,每一個有眼光的教師,都要立足現在,放眼未來,心中時刻有教育,心中時刻有學生,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事業來追求,爭做學者型的教師、專家,在別人還沒有準備努力之時,我們已笨鳥先飛,站到了教師隊伍的最前列!

雖然我們都是小人物,但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所講的道理確實是至理名言。所以説請大家勿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努力幹好本職工作,為自己的事業鋪平前進的道路!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9

看過電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然後就看書啦。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她就是一個出軌的女人,可是我我依然很喜愛她,因為她很真,愛了就是愛了,一直沒有違了自己的心去做事。雖然她有時所作所為讓人不理解,我欣賞她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她開始是依附於一個沒有感情的丈夫,後來,為了愛情,又依附於另一個男人,把愛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着,有着快樂也很辛苦。

現實生活中,愛情不能解決人所有的慾望和需求,縱使愛情一直存在,沒有保障的愛情讓人恐慌讓人累。我欣賞安娜的勇氣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純粹,我喜歡她的真。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着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去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認識了她,瞭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好像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面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因為“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誠實…”我愛安娜,她是一個“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裏,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當她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歡欣賞她。

可惜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因為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安娜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為她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裏還保持着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如果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着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嚥下風流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着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隻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註定她無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麗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這種美麗。雖然流言蜚語踐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奪取了她的生命,卻沒有任何力量改變了安娜內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沒有錯,喜歡她的個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個天使,只是那個環境那個時代不允許。現實是殘酷的,真誠的人們卻活的很辛苦。無奈,生活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壓抑着自己過活,披着人皮在人羣中穿行,我們很無可奈何的。我們的真被殘酷現實壓抑着。安娜只是我們的崇拜者,她的悲劇説明了我們生活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我們必須遵循它的原則去生活,否則安娜的悲劇照樣會重現。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0

這本書講述了喬布斯光芒四射而又短暫的一生,並且客觀的評價了喬布斯,呈獻給讀者一個真正的喬布斯。56歲的生命倏然消逝,帶着他人生的傳奇和生命的無限激情平靜的離開了這個世界,讓人懷念和無法忘記。他——史蒂夫·喬布斯,是一個美國式的英雄,幾經起伏,但依然屹立不倒,就像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説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倒。

説到喬布斯,你會自然想到那個被咬掉一口的蘋果標誌,當然你也會喜歡他帶來的iPod、iPhone和iPad,瞭解蘋果的人都知道,每一件蘋果發佈的產品或者系統軟件,都凝聚着喬布斯的心血,也只有喬布斯才讓蘋果的產品如此完美無缺。縱觀全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喬布斯的性格以及他評價事物的方式。他的性格中對簡約和完美近乎偏執的追求成就了他。

喬布斯的獨特力量,來源於他的獨特童年。他生於美國加州硅谷,1955年,恰好是美國baby boom的時代。她媽媽生他時,估計還是個不懂事的少女,在50年代,單親家庭或選擇流產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於是,喬布斯被一箇中產的家庭給協議領養,他養父是個是一名機械工程師,他在二戰之後搬到了舊金山。

加州硅谷的環境,有大量電子產品可以接觸到,喬布斯因此迷上了這些electronics,加上對於自己身世的疑惑,讓他經常去思考人生的命題和追求科學意義。在他20歲時,他拉上一個夥伴,兩人一起去了遙遠的印度旅行。在印度,在喜馬拉雅山腳下,貧窮的物質條件和僧人堅毅宗教信仰,讓他感觸頗多。他慕名前往參拜印度教某聖徒,一路順着亞穆納河而下,到達了目的地——下游城市維倫達文時,才發現該聖徒已經去世。“説是朝聖,但當時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走。”此後憶及這段精神之旅,喬布斯輕描淡寫。

後來,喬布斯去念了大學,並接觸到了禪學,又進一步改變了他的人生。使他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他幾乎每週都去練禪,老師是一個日本人。禪,講究拋棄一切邏輯思維,進入一個生命自悟的狀態,強調直覺。這正是喬布斯的特點之一:listen to your inner voice。特殊的領養兒身份,造就了喬布斯獨特的人生思想;少年時的印度之行,以及後來的的禪學熱愛。這些都給予了他一種我們所無法理解的思想性格,就像某種信仰一樣堅定。

在所有偉大硅谷創業英雄裏,喬布斯永遠是我們無法繞過的一顆璀璨明星!原因很簡單,沒有喬布斯,今天的世界就一定是另一副模樣,就沒有1977年的Apple2、1984年的Macintosh、1988年的iMac、20__年的iPod、20__年的iPhone和20__年的iPad.

不斷的嘗試和努力,永遠不放棄內心的追求,這是他身上永不服輸的韌勁。1985年喬布斯因與管理層的分歧被迫離開自己親手創辦的蘋果,那年他剛30歲,這種打擊幾乎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毀滅性的。但是,他沒有從此沉淪下去,他重新振作起來,創辦了NEXT公司,後面又收購了皮克斯。雖然NEXT公司時浮時沉,沒有多大起色,但皮克斯公司卻開創了數字動畫電影的輝煌。後來NEXT公司被蘋果收購後,他又回到蘋果,臨危受命重新締造了蘋果復興的神話。他熱愛創新更有着常人不能比的激情和創造力,讓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打擊下不斷走向成功。

對於死亡,喬布斯顯然看得很開。當他被診斷為胰腺癌,並被告知只有幾周生命時,他卻説沒有什麼比垂死更能讓人集中精神。20__年他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時説:沒有人願意死。就算想上天堂的人也不希望通過死去那個地方。但是,死亡是我們共同的終點。沒有人逃得過。你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費在過別人的生活上。不要受困於教條,也就是按照別人思考的結果生活。不要讓他人的意見淹沒你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有勇氣遵從你的內心和直覺。它們不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他説的話更好的詮釋了他的成功是有勇氣去堅持內心的聲音和直覺併為之不懈奮鬥。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1

《歐也妮葛朗台》是巴爾扎克筆下的十九世紀法國。《歐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沒有駭人聽聞的事件,沒有絲毫傳奇色彩。這是一出“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在巴爾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錢,葛朗台老頭的形象便體現了金錢的主宰力量。

其中塑造的葡萄園主葛朗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吝嗇鬼。在他的眼裏,根本就沒有親情,友情,只有金錢。甚至因為,歐也妮花了屬於她自己的錢,也要讓她喝涼水,吃麪包度日很久。就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也不忘盯着他所有的財產。都開始舉行葬禮了,當金耶穌靠近他時,還起來抱住,不忘囑咐他女兒向他報賬。

歐也妮是這篇小説的主人公,同時,她也是一個,擁有這悲慘命運的人。吝嗇的父親無時無刻不在壓迫着她,體貼的母親也去世了,在不恰當的時候愛上了破產的堂弟——夏爾,並且等了他七年,還是被他拋棄了。嫁給了自己不愛的人,丈夫在結婚沒多久就去世了,成了一個可憐的寡婦。

全文以歐也妮的婚事為線索,以大量筆墨描繪金錢的威力,畫龍點睛的一筆卻是指出金錢拜物教的荒謬,指出金錢固然給人帶來權勢,卻不能給人帶來幸福。至少,在人類的感情領域,金錢是無能為力的。葛朗太稱雄一世,積累了萬貫家財,一文也帶不進墳墓,除了一種虛幻的滿足感,可以説一無所獲。在巴爾扎克看來,葛朗台的聚斂癖,是當代社會的一種情慾。向歐也妮這類心地單純的姑娘,金錢與她既不是一種需要,也不是一種慰藉,只有人性已經異化,完全為貪慾所支配的人,才會將金錢視為人生的最高需要。

葛朗台老頭的吝嗇和對金錢的痴狂,在書中隨處可見:“至於僕人拿儂,一年的工薪只有60法郎,她在葛朗台家辛勤勞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xx年上,葛朗台才痛下決心賞了她一隻舊錶,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禮物。可憐的拿儂老是赤着腳,穿着破衣衫,睡在過道底下的一個昏暗的小房間。”看在20xx年工作的份上才忍痛割愛,作出決心,好象是件要他的命,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決定——送拿儂一隻舊錶。除了這些葛朗台還對自己的親人吝嗇:“儘管葛朗台家財萬貫,然而他的開銷卻很節省。他從來不賣肉、蔬菜和水果,這些都由佃户替他送進柴房。他什麼都節約,連動作在內。每頓吃的食物,每天點的蠟燭,他總是親自定量分發;每年十一月七年級堂屋裏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涼;他給妻子的零用錢每次不超過6法郎;多年來給女兒陪嫁的壓箱錢總共只有五六百法郎;”“不覺新年到了,葛朗台照例要女兒把她的全部金幣拿出來欣賞一番,歐也妮只好説金幣沒有了。父親一聽,火冒三丈,猜到她已把金幣送給了查理,大罵女,並決定把她關進房裏,只給冷水和麪包。”這時的葛朗台知到女兒將自己的金幣送給查理,他愛錢如命的本質戰勝了親情,將自己竟有的女兒送進了閣樓,讓她在那過着生不如死的生活。“1820xx年10月,葛朗台太太平靜地死去。太太屍骨未寒,葛朗台便請來克羅旭要歐也妮在財產文契上簽字,放棄登記,全部財產歸父親管理,女兒只保留虛有權,歐也妮一點也不明白,就在文契上籤了字,父親這才放了心。”自己的妻子還才安息,他卻為了遺產到處奔波。“晚上,葛朗台來到太太房間,正巧碰上母女倆在看查理母親的肖像,葛朗台一見金匣,就像一隻老虎撲向一個睡着的嬰兒一樣抱住不放。”貪婪、狡黠、吝嗇,金錢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的品質在此表顯得無疑。與父親相比歐也妮表現得十分慈愛,善良。辦了不少公益事業:建了1所養老院、8處教會國小和一所圖書館。

書中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個性,但是從他們身上也可以找到當時社會的影子。貴族階級日趨衰落,“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係全都破壞了”,代之而起的是飛揚跋扈的資產階級暴發户和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金錢勢力。以及柔弱的婦女,她們安於現狀。

讀完此書我不得不感歎資本家的發家史,是一本糅合着血淚的屈辱史。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2

《鑄劍》的故事源自古書《列異傳》和《搜神記》,是《故事新編》中的一篇。魯迅以白話寫文言,用新編的手法把原本僅僅幾百字的文言文,加入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象,使文章變得更加生動更加有感染力。

古文中的楚王命名鑄劍師干將為之鑄寶劍,劍成,不僅不賞,反將干將殺頭,何等暴虐殘忍。干將的遺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幫助下,用父親遺下的雄劍和自己的頭顱殺死了楚王。

全文有幾個主要人物,在魯迅的《鑄劍》中將鑄劍師的兒子“赤鼻”改成了“眉間尺”。眉尺間是一個剛滿16歲的優柔寡斷的少年,文章最開始眉尺間膽小得害怕老鼠,殺死一隻老鼠都會為之神傷。後來知道父親的事,經過母親的教育剛強起來並終於完成報仇大業,他的性格有一個發展、昇華的過程。將“客”改成了“黑色的人宴之敖者”,他捨己為人,行俠仗義,是一名光輝的古代俠士的形象,幫助眉尺間報了殺父之仇。將“楚王”改成了“王”,具有了更大的適應性,也有了血肉生動的性格:暴戾、荒淫、昏庸。文章還增添了“乾癟臉少年”、眾多妃子、王后、太監、老臣、武士、侏儒等次要人物。這些都有使文章高潮迭起,情節更加驚心動魄,文章結構更加完整。

故事的最後眉尺間殺死了王,成功報了殺父之仇,這看似是一個喜劇,但是我卻從這個喜劇裏面讀出了無限的悲劇。

自古都説:冤冤相報何時了。眉尺間是一個還沒有長大的16歲的孩子,性格怯懦膽小,但是他的母親卻在他剛滿16歲的時候告訴他有關父親死亡的消息,要他拿着父親鑄的劍殺了王!這是何等的可笑,一個16歲的毛孩子,卻要他獨身一人殺了擁有眾多護衞的王!這本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為了報仇,眉尺間割掉了自己的腦袋,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而黑衣人,我覺得他不僅是在為別人復仇,也是在為他自己復仇。,“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乾淨過,現在卻都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裏全沒有你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給你報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靈上是有這麼多的,人我所加的傷,我已經厭惡了我自己。”當黑衣人看到金鼎中,眉間尺的頭不敵王的頭時,便毅然砍下了自己的頭,來幫助眉間尺,“待到知道了王確已斷氣,便四目相視,微微一笑,隨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裏去了。”為了幫助眉尺間這個毫無復仇能力的孩子復仇,黑衣人也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眉尺間、黑衣人的死都讓我心驚,二人就像瘋狂的復仇者,復仇的因子深入了他們的骨髓,為了復仇他們先砍掉自己的腦袋,先殺了自己,為了復仇,他們可以幹出任何事!在復仇的同時,他們也殺了自己的命!

冤冤相報何時了?母親替死去的丈夫報了仇,但同時也失去了自己的兒子!這樣的復仇意義何在?黑衣人殺死了昏庸的君主,但是他也失去了看見下一個明君的機會,這樣的復仇意義何在?

生命的意義絕不在於苟活着,但我們仍然應該用犀利的眼光,將復仇在這種現實下必然失敗和無意義揭示出來,這種犧牲自己去復仇的方式是絕不正確的!失去了至親,雖然心痛,但仍要正視現實,而非絕望地反抗。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3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台對正處於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聯的描述,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迴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僅動人,而且滌盪人的胸懷啊!

現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麼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十分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取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裏,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因此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説:“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資料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説:“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必須比不上你和爸爸……,要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而龍應台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正因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正因我期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取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台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闢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取權。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個性是對於龍應台關於“讀書”的精闢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就務必具備必須的競爭潛質,就務必發奮學好本領。為了將來的快樂,這天務必用功讀書。看來“用功讀書”並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4

看了泰勒·本-沙哈爾的《幸福的方法》之後,想到許多,學到許多。我覺得這的確是一本讓我們可以觸摸到幸福的書。其實,幸福很簡單。只要你留意,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幸福裏。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的表情、一個健康的體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樣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

泰勒·本-沙哈爾説,快樂學習、開心工作和美滿婚姻是實現幸福的基礎與根本。幸福並不取決於我們得到了什麼或身處何種境地,而是取決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生活。作為一名教師,我是幸福的。在我的工作中,孩子們的成長、孩子們的進步都讓感到由衷的幸福。

三年三班有一名眾所周知的女孩——__。剛教三年級時,我發現她性格十分內向,很少説話,單詞認得不多,平時課堂上也不愛動腦筋思考,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記得一次英語課上,我們照例進行以小組為單位開小火車練句型的活動,讀了好幾遍,結果輪到她時她又不會讀了,我經不住大聲地批評了她,但當我看到她看我的那雙畏懼的眼睛時,我覺得自己好像一個可惡的巫婆,傷害了這麼一顆稚嫩的心。她的嘴巴似乎想説些什麼,但是卻又緊緊地閉了起來。為此我的心裏很難過,也很後悔,為什麼不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呢?我想,任何一個孩子,只要用真心、愛心、耐心,就一定會開啟她的心靈之門的。為了幫助她重新樹立自信,我下課找她聊天談心。除此之外,上課的時候,我也特別關照她,我常有意無意地讓她回答一些問題,就算有的時候她回答的聲音很小,我也鼓勵她、獎勵她。慢慢的她面對我時,不再像一隻受傷的小鹿。有一天聽寫英語單詞,她寫出了一個正確的單詞,我就及時表揚她“今天小鳳能準確地寫出一個單詞,讓老師看到了她的進步,很是欣喜,老師相信通過她的努力,還會對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單詞!咱們一起給小風一些掌聲好嗎?”結果小鳳在全班同學熱情的掌聲中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可是,我卻不知道,我不經意地表揚,卻能給孩子帶來如此巨大的改變……

第二次上課聽寫時,小鳳竟寫出了所有單詞!我又適時地表揚了她“今天小風讓老師很是激動,更多的是感動,你們知道她寫對幾個單詞嗎?——所有七個單詞都寫對了!”全班孩子立刻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小風也在掌聲中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臉上露出喜悦的微笑。“你的進步這麼大,老師喜歡你!希望你持之以恆、保持下去,並且向更大進步進軍——朗讀和背誦課文,好嗎?”她看着我狠狠的點了點頭。令我意外的是,下一次上她班課之前在走廊上小風看到我就雀躍着跑到我跟前説:“MissLiang,我已經背會課文了!”“真的嗎?那你太棒了!老師真的太喜歡你了!”上課時,小風在全班同學驚訝的目光中背誦了課文,雖然不是很熟練,也有些單詞發音不是很準確,但較以前已經是進了很大一步,我當然不吝表揚,並且獎勵了她五顆學習星。從此以後小風變了,上課時不時能主動舉手發言了,下課有事沒事願意圍着我轉,在她的臉上能看見笑容了……教師節前夕,我收到了她的賀卡,上面寫道:老師,您辛苦了!因為您,我覺得上英語課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感覺到自己也擁有了一份小小的偉大,還有一種強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只要有愛的陽光,只要有愛的雨露,總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會成為參天大樹,那時就是我作為一名幸福的教師最幸福的時候!

歸根結底,幸福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質的。用心感受生活,悦納自然,體會生命,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會悄然而至,這就是幸福的真諦。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5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師生往往都偏重實踐、動手操作,看重操作結果,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從而導致學生很難用語言來準確地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語言智能的發展。在信息技術教學的初期,一些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都融入了學生的操作實踐中,我們老師要有意訓練學生能用語言準確規範地描述自己的操作,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也有助於學生更清晰牢固的掌握基礎知識。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也更有助於同學間的互幫互助,更便於協作學習的開展。

數學——邏輯智能是指數學思維、邏輯推理和科學分析的能力。計算機作為一項操作性極強的學科與邏輯數理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它是數學——邏輯智能發展的產物。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從具體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從算法設計到的計算機語言的運用,再到程序的測試運行,為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數學——邏輯智能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教師再對學生中的不同算法設計進行再分析、再比較,進一步優化程序設計思想,從而促進整體數學——邏輯智能的發展。

空間智能就是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外部空間世界的模式並能夠運用和操作這種模式的能力。利用真實空間、藉助現實物理空間(如學校校園或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的所有計算機)進行直觀教學(如解釋局域網概念,瞭解局域網有關佈局等)是培養空間智能最直接的手段。採用多媒體課件,圖、文、聲、像並茂,生動形象地創設空間,把教學內容視覺化,使學習的對象形象化,達到空間表徵,有利於開發視覺、激活學生的空間智能。教師要建構這樣的空間,設計製作有效的多媒體課件,既需要獲取人類知識體系,也要求創造性的智能活動。

身體運動智能是指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的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實踐、動手操作機會較多,相對更有利於身體運動智能的發展。如學生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打字、進行文字處理、數據分析、作圖繪畫、編曲欣賞等,在發展了多種智能的基礎之上也同時促進了身體運動的發展;再者可以創設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或者利用計算機本身的優越性,在遊戲中間接發展身體運動智能。

人際智能是人的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它主要指與人交往合作,覺察、體驗和解讀他人的情緒、情感和意圖,並能據此做出適當的反應的能力。小組協作學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交往意識和能力,開發學生的人際潛能,而且可以幫助、促進弱勢羣體,從而達到智能互補的效果。當然一般地在開展協作學習前,在學生自願組合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異質性分組,以便使智能互補,然後再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確保人際關係能力的提高。

以製作電子小報為例,教師先確立小報的主題,接着要求各小組集中討論板報的設計,然後由組員分工合作共同製作小報,完成後每組指派一人解説,最後由教師評定。俗話説“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製作完成的小報肯定是集小組成員的多元智能於一體的最優秀的作品。類似這樣的小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增加了活動的機會,有助於養成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樂於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以及在實踐合作中逐漸養成與他人共處,與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良好品質,特別是對那些性格內向、知識和技能暫時較差,容易害羞的學生,合作學習會給他們更多一些嘗試學習和體驗成功的機會,激活他們人際交往的意識;合作學習能營造輕鬆自如的學習氣氛、降低學生的焦慮感,學生之間願意溝通,願意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提高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6

第一印象以為這部小説不好,一直沒有讀,平台的任務是讀書,而且又有這本書,我就決定認真讀完它。

讀完之後,我不由得為之一震。多年來循規蹈矩的求學生活,早已使自己變得麻木,漸漸認同社會虛假的一面,也開始潛意識地使自己融入到其中,成為當中的一份子。

書中的主人公,十六歲的霍爾頓,生活在一箇中產階級的家庭中,正事這樣的家庭,他不愛讀書,甚至厭惡學校,對學校的一切充滿了煩膩感,以致多次被學校開除。最後一次被開除,因為沒有到放假回家的日子,還不想讓父母知道,所以,他在紐約遊蕩了一天兩夜,在這期間,霍爾頓再次目睹早已看穿的成人世界形形色色的面具、陰暗、荒誕,感到極度的厭惡——在他的視線所及,對人性被扭曲的厭惡,人性被多多少少地異化成一種滑稽而令人失望的表演。

小説的背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而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就這樣,“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也是其中一員,他抽煙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羣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在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而現在縱觀我們生活的國家,生活的這個時代,不也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嗎?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説,這與五十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像。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許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我們是一羣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着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久都會過去,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像霍爾頓那樣,“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片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説——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説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很喜歡這樣的話,他希望把每個純真的孩子都從虛偽中拉出來,希望他們純潔的心不要受到社會這個大染缸的污染,他想像獵人一樣捍衞着他所認為的淨土。這是霍爾頓的理想。這樣的理想也許不遠大,可是我們的生活中難道不是真的需要這樣的守望者嗎?而我們每個人其實也就是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吧。這樣的工作雖然會枯燥,但是我們首先得把這樣的小事做好了,才有能力去做大事。雖然每個人的心中或許會有一種一劍寒九州的英雄主義情結,但還是像霍爾頓這樣做一件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吧。

我想這也是霍爾頓可愛的地方: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護一種美好,這才是真正的大善良,這種大善良讓霍爾頓在頹廢中也顯得那樣的可愛,就像在一片沼澤地中讓我們看到了閃光的美好的東西。

讓我們守望着自己的麥田,做自己的“麥田裏的守望者”,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而明天會更美好!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7

通過閲讀《活法》一書,感覺書中每一節目錄標題都是鼓人進取的勵志短語,這位日本的“經營之聖”以短小精悍的章節設計和淺顯易懂的語言,詳細闡述了人生的活法,即高尚的品格、做人做事的原則、不懈的努力,奮發的激情,感恩的心態、簡單的真諦。稻盛先生提出的“人生方程式”,即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他認為思維方式、熱情和能力,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三個基本素質。人生·工作的結果是由這三個要素用“乘法”算出的乘積,絕不是“加法”。從中告訴我們作為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更應該有熱情,積極主動地做事,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

稻盛先生在書中肯定“努力、堅持”的意義,他強調一個人做任何事一定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努力到老天爺相助的那一刻,其實就是讓我們有堅持不懈的精神。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心動不如行動,一件事情的成功很多時候並非取決於外部條件的優劣,更多是取決於人的態度。而我們現在正需要這種持之以恆、堅持到底的心。無論外界環境如何,我們都應該積極主動,堅持不懈的努力工作。很多員工剛進入企業都會很努力,對自己抱有很大的期望值,但是自己堅持一段時間後,發現不管努力與不努力都一樣,同樣的報酬,也沒有委以重任,於是沒有了信心,沒有了熱情。其實是錯誤的,只要你堅持努力工作,一定會得到企業認可的,不但給企業帶來了效益,更快速提升了自己能力。我們應該用“真心、誠心、虛心、恆心、愛心”的精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領導交辦的工作要做到最好,對上司保持最起碼的尊重,要有主動幫助別人的意識,主動找差距。我們只有具備了設定並達成目標的能力、快速執行的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才能找到自我實現的價值。

稻盛和夫崇尚“化繁就簡”的禪意。書中也提到:“簡單是人生和企業經營的原理原則。”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説謊話、不要貪心、不要給別人找麻煩、腳踏實地的去做事。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都在重複同樣的工作,但我們不應該放棄學習,放棄挑戰,我們應該從一點一滴做起,融入到我們這一個充滿温馨的學習型企業中,盡最大可能來展示自己的價值,進而共同創造明天的輝煌。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你的崗位。這是雷鋒日記裏的一段話,它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樣的崗位上都要腳踏實地,發揮最大潛能,做出最大貢獻。給你一張足夠大的紙,你所要做的是重複這樣的動作:對摺,不停地對摺。當你把這張紙對摺了51次的時候,所達到的厚度不是一個冰箱那麼厚或兩層樓那麼厚,也不是開原市到德國世界盃賽場的距離,這個厚度接近於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沒錯,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動作,是不是讓你感覺好似一個奇蹟?為什麼看是毫無分別的重複,會有這樣驚人的結果呢?摺紙不是為了一遍遍的重複,而是要達到從太陽到地球之間距離般的厚度。用簡單的思維、腳踏實地的去工作,不僅是為了一步步的前進,更是為了不斷地實現目標,進而創造目標。

稻盛和夫認為,在現實人生中我們應該實踐佛陀教導的六度: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每個人都應該保持純正的利他之心,抑制自己的貪婪、怨恨、傲慢等種種習氣,全心全意地應對任何事情,不讓一日空過,對任何的苦難,不屈服,不逃避,在紛紜浮躁的事務中錘鍊風雨不動的佛心,在生命的種種努力中,體悟佛智。從他的實踐歷程可以看到,他是在努力如此要求自己。一個成功人士為我們講述了他人生的活法。我們作為讀者得到了什麼呢?我的回答是:“無論在以後的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都要以一顆永恆之心、堅持不懈的精神、奮發的激情、感恩的心、積極樂觀的態度活着。”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8

伴隨着21天讀書,21天打卡的‘剽悍青春,與書為伴’的活動讀完了這本使人心境能得到修養的散文集。在這本書中提到了很多關於調節自我的身心來迎接社會骨幹現實的言論,因為我是很渺小的,渺小到只能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

關於網上很多人認為:“為什麼要勉強自己去適應環境,而不讓環境來適應自己呢?”針對這一言論我只能表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自然感悟就不同了,就如:“一個人要是能被自我甚至於他人所苛求,那此人自然就不會淪為眾生了。”閲讀過林清玄先生文章的人,想必都有一種只需要每天處在心靜、平和的環境中閲讀一點,感悟一點,學習一點就夠了的同感。簡單明瞭,就是捨不得讀完。(至少我是這樣的)

關於這本書,之前的幾篇文章都是有點偏心靈雞湯類的自我感悟,比如:人生就如化粧,要學會從內而化;或者是貪圖名利權位的人,那又何以能見到自我真實的性靈;亦或是關於愛情淺嘗的痛苦與甜蜜等等。在這些章節中我都有用筆記本寫下並闡述了自已心得感悟。

越過雞湯類的言論,開始從親情、友情來淺談幸福。作者的父親當年是落難被迫徵兵——日本兵,也就是所謂的漢奸。在當漢奸的那些年過的很是痛苦,他們常常吃不上正常人所吃的食物,更別説能不能飽食了。有次實在忍不住飢餓,便去偷馬糟中隨意丟放的飼料,被逮住後卻差點活活打死。那時,馬兒比他們吃的還要好,他們最渴望以及最幻想吃的食物便是紅苕。

作者這裏寫的有些零散,時常寫了父親年輕時徵兵的事,又寫作者小時候與父母親生活時發生的事,還夾着些父親遠離家鄉,母親在鄉守望,後來不知怎的,作者又開始和父親在不同的地方尋找母親,乃至於父親死時也未曾見到作者與作者母親的最後一面,也竟是後面作者才發現原來母親早已經死了幾年了。所以看的我時常分不清哪件事發生在前,哪件事發生在後。

不過最讓我欣慰以及羨慕的還是友情,有道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作者的朋友曾買花贈遠方的女友,只因花店恰好有幾支襯於好友,只因路途恰好經過友舍,便一起買之。卻因好友恰好不在,便靜等幾個小時,早已延誤去往女友的班次,最後心平氣和的將花放在屋外,另寫下便條:附贈予女友花一支。能獲得這種友情的人,想必定是非常棒的,起碼品質是沒得説的。

談完這些情感,再來看看愛情。對於作者闡述的愛情言論,我是比較贊同也比較欽佩的。他告訴我們:“學習是人間的功課,但是學習不一定要自己身陷泥沼才會體會的到,因為不單單僅指愛情,只要有觀照之智、抉擇的慧,也知道那泥沼的所在和深淺,那就可繞道而行或跨步而過。”作者還警告我們:“如果你只想採斷崖絕壁的那一朵絕美百合,很可能百合沒有采到,清晨已經消逝了。”亦或是:“愛情縱使貴如黃金,在鳥的翅膀綁着黃金,也會使最善於飛翔的鳥兒為之墜落!”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9

最近讀了《李開復自傳》這本書,感受頗深,大致有以下幾點感悟。

1。中美教育方式的不同。李開復六歲之前在中國台灣讀書,接受的教育和我們現在的估計差不多,都是接受式的學習。六歲之後在美國接受的教育是開放式的,當然他也遇到了很多的麻煩像語言問題。但在老師同學的共同幫助之下很快的克服了。美國的教育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實踐,他上高中的時候就和同學辦報紙開公司。這在我們中國是根本不可能的。當然並不是説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好,開復在中國台灣學的數學到美國之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的自信心。老師在課堂上提問在我們開來很簡單的問題,但美國的學生根本答不上來。當開復回答了問題後所有的學生都以驚訝的表情看着他,覺得他不可思議。

我們知道那麼多的東西,在學校學了那麼多的知識,可是到社會上我們幾乎用不到。我們13億這樣的一個泱泱大國,有那麼多的碩士、博士。我好像沒聽説有誰拿諾貝爾獎,不是我們中國人笨。不是也有美籍華人拿這個獎項麼,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經濟的實力還有很大很大的發展空間。

2。“追隨我心”的生活理念。開復先後在蘋果、微軟、谷歌等世界一流的IT公司工作,並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開復26歲就當上了副教授,再等幾年就能獲得終生教授的資格,這意味着一輩子的穩定。但開復為了讓這個世界因為有他的存在而不同,依然放棄穩定進入了蘋果公司。當在微軟已經做得很好,受到蓋茨重用的時候,開復發現自己在微軟的發展空間不大。依然“追隨我心”的進入谷歌,儘管要面臨着微軟的法律訴訟,開復也仍然不低頭。在Google工作幾年之後,依然“追隨我心”的辭掉高薪的職位,在中國開辦創新工廠,引領中國的大學生創業。

我在幹事情的時候就沒有做到“追隨我心”,有時候一直在幹自己不喜歡的事兒。面臨抉擇總是瞻前顧後,不能做出“追隨我心”的選擇。可能不只我一個人,有很多人也是這樣,一直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雖然我們沒有開復那麼有才,但如果我們都“追隨我心”的在幹自己喜歡的事情,我想或許可以最大化我們的價值。

3。開復很愛國。開復雖然沒有在大陸生活過,但在他父親的影響下,他對大陸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無論是在微軟還是在Google,他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大陸同胞。甚至在他的影響下,有好多在美國工作的華人都追隨開復回到了中國,為中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培養了好多IT精英。現在開復正要帶領着我們中國的大學生進行創業,讓我們中國因為開復的存在而再一次的發生巨大的改變。

《李開復自傳》這本書我個人認為非常好,很值得一讀。讀過之後有很多的感受,只是因為文筆不好,有些東西寫不出來。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20

《山海經》是一部先秦古籍,它主要記述了古代的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方面的內容,也包括了一些古代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還記載了許多具有神話傳説性質的奇怪事件,稱得上是我國古代一部奇特的百科全書。

該書所記事物的地理位置是以中國的中原為中心,向四面展開鋪敍。其中描述《山經》五卷是從南方開始,依照南、西、北、東、中的順序,最後到達九州中部;海經八卷分海外四經和海內四經,也是依照南、西、北、東、中的順序來描述;大荒經四卷則是依照東、西、南、北的順序進行描述;最後一卷是海內經。

《山海經》成書以來,因為書中的許多內容是所謂的“荒誕不經”,所以,歷經幾千年,該書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因而也很少被後人改動,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書的風貌和許多珍貴的遠古資料信息。

我在20__年寫《白廟子山巖畫斷想》時通讀了幾遍《山海經》原文及白話文,有所感觸,下面把有關的感想寫出來,粗淺理解,旨在學習,重在參與,不當之處敬請專家和同仁指正。

一、對《山海經》的爭議曠日持久

對《山海經》的作者、成書時間和內容等至今在學術界仍存在着較大的爭議,《山海經》遠遠沒有被人們所認知。《山海經》的書名最早見之於《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説:“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直到約百年後的漢成帝時, 劉向、劉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經傳諸子詩賦,才將此書公之於眾。 《山海經》涉獵面廣,內容十分奇雜,從古至今對《山海經》該歸於那類書籍都多有分歧。《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數術略的形法類中,《隋書·經籍志》以下則多將它歸入地理書,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是“小説之最古者爾”,魯迅則將它視為“蓋古之巫書”。因此,《山海經》問世之後,圍繞其內容、成書時間的爭論,對它的作者是誰也一直是眾説紛紜未成定論。

按照劉向、劉歆父子和東漢王充的“正統”説法,《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是人們在《山海經》中卻找到了發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後的史實,因此“禹、益作説”受到了質疑。此後,隋朝的顏之推雖堅持舊説,但面對書中的漏洞,他用“後人羼入,非本文也”來作解釋。以後,《山海經》的作者便成了眾多學者考證的對象,各種假説紛紛出籠。當代學者袁珂認為,《山海經》實際上是無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時期一人所作。耐人尋味的是,一些國外學者將《山海經》作者的視角伸向國外,作出了“《山海經》並不是中國人所作”的——令人十分吃驚的結論。等等,不一而足。

何幼琦先生認為:“《山海經》由《山經》和《海經》兩部分組成,內容大不相同,文字的筆調也相去很遠,表明它們是相互獨立而平行的兩種書籍。”。“認為《海經》來自《禹本紀》,當劉向父子領校中祕的圖書時,把《山經》和《禹本紀》合編在一起,改題新名為《山海經》,這就是此書首見於《藝文志》,也是《藝文志》不再著錄《山經》和《禹本紀》的原因。”

總之,無論是從《山海經》包羅萬象的內容上看,還是從《山海經》各篇成書時間的早晚上看,《山海經》不是出自一人一時之手,應該是由集體創造積累編輯而成。雖然《山海經》是由多人編輯,但是,其主要的編輯人還應該是夏禹和伯益,這一觀點具有一定的歷史根源。可以説《山海經》是在經過夏禹和伯益的初編後,加之後人的續編,最後成就了《山海經》這部鉅著。

二、對《山海經》描述地域範圍的思考。

有學者認為,《山海經》所述及的地理位置,《南山經》約東起浙江舟山羣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有學者認為,《西山經》約東起山、陝間的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有學者認為,《北山經》約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裏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約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約從中原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也有的學者認為《山海經》所述及的地理位置是在中國的某幾個省的範圍之內的,等等,眾説紛紜。

但是,從實際來看,歷史學家凌純聲的看法可能較符合實際,即:《山海經》乃是以中國的中原為中心,南至南海諸島,西抵西南亞洲,北到西伯利亞、東及西太平洋的一本《古亞洲地誌》,它記述了古亞洲大部分的地理、博物、民族、宗教等諸多寶貴的資料。試想把《山海經》記敍的地理範圍侷限於中國的某幾個省的範圍之內,都有可能失之偏頗。

三、對《山海經》中使用較多的兩個名詞的理解

(一)四海。古代一般指東海、西海、南海和北海。也泛指海內之地,也泛指全國各地。《爾雅·釋地》 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海內即中國,四海之外便是四荒,四極。賈誼《過秦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戰》:“遂破荊州,威震四海。”《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

(二)大荒。指四海之外的極遠地區②。荒,一般是指荒涼的地方,也指地理遠,邊遠的地方,荒遠的地方,邊遠的地區。《文選·左思<吳都賦>》:“出乎大荒之中,行乎東極之外。劉逵注:“大荒,謂海外也。”荒廢不治。《荀子·強國》:“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楊倞注:“大荒,謂都荒廢不治也。”

正確地理解《山海經》中大量使用的這兩個名詞概念及所指的範疇,可能避免對《山海經》所述及的地理位置產生過於狹小的設想。

四、《山海經》的成書及所記述事物發生時間的推算

由於《山海經》述及事物的年代相當久遠,《山海經》的著書過程和時間還不被現在的人所詳知。從現象上分析,記敍事物的最早時間應該在夏朝以前。夏朝始於公元前21世紀,距今已經4000多年,但是,從《山海經》所記述的許多傳説內容來看,有些傳説故事發生的時間可能遠比距今4000年要早,有些事件和故事可能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以來發生的事情或者是傳説的故事。

《山海經》中記載的許多事蹟,由於那時候還沒有發明文字,人們對事情的記億隻能靠語言和大腦,一代一代的口傳心授,處於口傳歷史的時期。自從黃帝史官倉頡造字以後才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山海經》記錄的內容應該包括文字發明以前的一些史實和傳説。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21

我國的藝術大師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兒》,以高懸於空中的月牙兒為主旋律,通過主人公對它的不同感受,譜寫了一曲天上人間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藝術技巧之精湛都令人歎為觀止。

月牙兒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筆下它卻成了主人公孤獨寂寞時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侶,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會控訴的代言人。總之,它變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全文中月牙兒出現了達十幾次之多,其中有三處是説沒再看見月牙兒,而這又恰恰劃清了主人公性格發展的三個不同時期。

“那第一次帶着寒氣的月牙兒確是帶着寒氣”,“它那一點點微弱的淺金光兒照着我的淚”。小説中此時的主人公還只是個七歲的孩子,這時她感覺到那月牙兒是帶着寒氣的是因為飢寒和喪父的巨大不幸正降臨到這個只知道冷、餓和沒人理是悲慘的事的女孩子身上。或許此時她還不懂得那裝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個地方是件多麼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為冷、餓和沒人理而感覺到那月牙兒是帶着寒氣的。接下來作家又寫了月牙兒的第二、三、四次出現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現時帶給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進一步揭示了她的內心世界和悲慘命運。當“我”拿着媽僅剩得惟一不可當的東西——銀簪,坐在那嚴嚴關閉着的大門前時,月牙兒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淚,當媽哼哧哼哧給人洗髒衣服時“我”更愛這個月牙兒,愛它給地上的那點小影子。由上可見,此時的主人公還只是個孩子,她是那麼的天真、可愛、孤獨、寂寞、可憐和不幸,她對自己所遭遇的不幸還沒有任何準備和認識,每當她孤獨寂寞時,她便去看月牙,因為只有它還能給她些許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見月牙兒是在“媽坐了一乘紅轎”,“被抬到城外去”,一個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時,此時的月牙兒“象個要閉上的一道大眼縫”。這時,媽為了不餓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會是什麼,此時她的腦海裏一片迷茫混沌,這個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這月牙兒的形象恰是“我”心靈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對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來文中寫道“我”在三四年裏似乎沒再看見月牙,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沒看見月牙”,此時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沒去噹噹,有吃有喝甚至還上了學,生活似乎變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與安慰了,因而這次月牙的出現成了主人公性格發展過渡期的標誌,從此作家便進入了對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它無倚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着,光兒微弱,不大會兒便被黑暗包住”,這是“我”在三四年後再一次見到的月牙。因此時“新爸爸忽然走了”,之後“媽”屋裏常有男人來,儘管她還不大懂這些事,但已是“要在國小畢業”的她已猜到那不是好事,因此她不得不恨媽。可後來媽也走了,只剩下了她自己,在這種無倚無靠的情況下,她又看到了月牙,感覺到它是那樣“無倚無靠的在灰藍的天上掛着”,它“只能亮那麼一會兒,而黑暗是無限的。”月牙兒的形象正是主人公心裏的感受,此時的她孤苦無助,但她還是努力地同命運抗爭着,沒有喪失做人的尊嚴,她不願象媽那樣,雖然她也理解媽。然而將來對她來説是渺茫的。“我又老沒看月牙了,不敢去看,雖然想看。”從此作家又開始了對主人公由掙扎到最終被黑暗的社會吞噬的敍述。

畢業後她只能自己掙飯吃了,她懷着希望四處奔波,然而沒有事情給她做。“我的心就好像在月光下的蝙蝠,雖然是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她沒有了任何希望,可是她要活着,終於她認識到“羞恥不是我造出來的”,殘酷的現實已把她純淨的心靈無情地塗上了污點,竟致使她在黑暗中看到那“月牙是清亮而温柔的,它把一些軟光輕輕送到柳枝上”,並感到“這個月牙是希望的開始”,於是善良、單純和美好的希望使她陷入了愛的迷夢,她從“他的笑”“他的頭髮”上看到了那也在微笑的月牙,使她忘了自己、沒了自己,而當月牙兒忽然被雲遮住時,她也失去了自己,她的精神即將崩潰了,然而此時的她還善良,還有同情心,直到為了別人,她又沒飯吃了。

“我早知道我沒希望,一點雲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將來是黑暗”。果然,為了活着,她曾努力找事做,可最終殘酷的現實使她徹底絕望了,尤其是她還得養活已完全失去了掙錢能力的媽。媽的失而又歸無疑給她的心靈以更沉重的打擊,她從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將來,“我至好不過將變成她那樣,賣了一輩子肉剩下的是一些白頭髮和抽皺的黑皮”,是無情的現實使她“不願為誰負着什麼道德責任”而墮落下去,就這樣一個曾經純潔善良、正直倔強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然而不幸的命運也使她對這個地獄般的世界有了清醒的認識,“我所做的並不是我自己的過錯”,這是對自己行為的詮釋,更是對黑暗社會的無情揭露。

然而更為耐人尋味的是文章的結尾,正當她打算嫁人不再繼續墮落時卻被送到了監獄裏。此時在心靈經歷了長期的摧殘後,她深刻地認識到“獄裏是個好地方,世界比這並強不了許多”,於是她甘願在此了結一生,也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她又看見了她的好朋友——月牙兒。

縱觀全篇可知,女主人公有文化,有個性,善良正直,聰敏倔強,不遺餘力地執着着飄渺的希望,她本該有着美好的一切,然而最終她還是被黑暗的社會吞噬了。

總之,全文“我”與月牙兒形影相弔,構成了小説中的景與情,使作品具有詩一般的意境和低迴婉轉的抒情性。首先用月牙兒為題象徵女主人公那隻能亮那麼一小會兒而黑暗是無限的生命,而作品前半部分月牙的頻繁出現暗示着主人公雖屢遭不幸的打擊,但其生命還有希望存在,儘管那希望渺茫的象月牙的微光;而後半部分月牙的不再出現卻暗示了主人公已被黑暗的社會吞沒了。至此,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學長廊中一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便誕生了。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22

時間是個什麼概念?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週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週期,地球繞太陽週期,地球自轉週期,原子震盪週期等。愛因斯坦説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從一個起點處開始,這也是時間的起點。

《時間簡史》講述是探索時間和空間核心祕密的故事,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包括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這麼黑、時間箭頭等內容。第一版中的許多理論預言,後來在對微觀或宏觀宇宙世界觀測中得到證實。

自1988年首版以來,《時間簡史》已成為全球科學着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譯成40種文字,銷售了近1000萬冊。此版更新了內容,把許多觀測揭示的新知識,以及霍金最新的研究納入,並配以250幅照片和電腦製作的三維和四維空間圖。讀完這本書,我不禁為霍金的天才而折服,我不是工科的學生,我是文科生,因此對於時間的感悟,無法像理科生那麼敏感。但是我卻對時間充滿了興趣。

相信大家對於20__年瑪雅世界末日的預言有所聽聞,甚至人心惶惶。但是,其實在瑪雅人看來,所謂的世界末日不是世界消失殆盡,而是另一個世紀的開始,另一輪循環的開始。

而進入這個新世代,世界會有些大大小小的反應,不一定是指這年,而是這個時段,或許早已開始,或許仍未發生。但是,在這過後,人類如果無法從中相應得到心靈的提升,感悟的提升,那麼人類的道路將走得不太好了,相反,如果通過這次的大考驗,人類反省提升自我,那麼下個時代,將是我們重生的時代。其實,瑪雅人對時間持這種態度和想法也未嘗不可。

時間,從何而起,到哪裏結束。這是個最難解的問題,也許時間簡史的解答,仍然不夠貼近真理。但是,作為地球上的人類,時間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説,不就是一天24小時,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嗎?也許就連這個時間的算法都是落後不足的。但是人類還未發展到改進時間系統的程度,也只能從其安排,在時間的細縫中窺探奧祕。

珍惜時間,國小三年級的課本上早已明晰這個道理,不過,現在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珍惜每分每秒,讓生命創造更美的價值呢?珍惜時間的名人也有很多,他們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其中,我想推薦柳比歇夫,此人通過他的時間統計法對自己進行了研究和試驗:試驗在寫、讀、聽、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幹多少?

幹多少?怎麼幹?他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力不勝任;他總是循着他能力的邊緣前進,他對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確無疑。這樣苛刻的自我要求也許我們做不到,可是如果有他的一半甚至是四分一,我們的人生肯定會大有不同!

在探索時間的征程上,讓我們好好的珍惜此時此刻的時間吧!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23

由於處理得當而產生的痛苦應該被看作是幸福,而不是苦惱。

——堂吉訶德

最近一直在看《堂吉訶德》,前幾天看到其中的這句話,很有感觸。雖然堂吉訶德被描寫成一個瘋癲的遊俠騎士,但説的話卻處處透着哲理,這也許就是這部偉大小説的偉大之處吧!

我想説的是這句話怎麼這麼適合我們銷售人員,銷售人員就應該有這樣的心態,我們不追求每次努力一定成功,我們只需要求自己做出正確的事即可,只要處理得當,不要管結果如何,我們要讓自己感到幸福,做到了這些,我想我們都會成為非常優秀的銷售人員的,所有同仁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做一個幸福快樂的銷售人員!!!

讀了《堂吉訶德》這本書,看了之後既感到好笑,又有一點感悟,深為他的不可思議而感到好笑,《堂吉訶德》 這本書語言幽默,形象生動。

《堂吉訶德》的小説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説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卧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堂吉訶德》是一本好笑的書,可當翻過最後一頁時,心裏卻不禁在問:“究竟是誰真的可笑?堂吉訶德?還是我?”突然想起剛進大學校園時,一位夫子説:“讀《堂吉訶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難怪每每想起這個奇情異想的末路騎士時,心裏總會湧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塞萬提斯創作了一個讓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劇。

《堂吉訶德》的悲劇在於它肢解了曾經神聖的道德觀念,而這種肢解是建立在一個個沉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滅即將衰亡的虛偽的騎士道,卻設計了一個柔弱但真誠的衞道士。於是,人們在與腐朽道德戰鬥時,突然發現面前站着的“敵人”是個柔弱的老頭,沒有了摧枯拉朽的快感,沒有了流血犧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對一個弱者的抵抗時,會檢討自己的正義性。

恰好,堂吉訶德奉行的不是虛偽的騎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騙,而是人們久違了的一種精神:對上帝的無限忠誠,對愛情的至死不渝。 當堂吉訶德開始為自己的精神家園而戰時,第二層矛盾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騎士道早就被虛偽的道德所滲透演變,而世俗的價值觀已經猶如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艦,從對上帝的忠誠、對英雄的崇敬轉向了對個體價值的追求。世俗價值觀的改變雖然具有滯後性,但同時具有強大的慣性和持久的韌性,瘦弱但張狂的堂吉訶德卻妄想扭轉它,所以,他可以僅憑着信仰的力量不顧自身的渺小而義無反顧地衝向巨大風車,而其身後揚起的卻是一股荒謬的塵埃。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新教倫理對社會發展是否有推動力量,只要想想,當人們舉着張揚個性的大旗從中世紀解放出來的若干年後,人們不是又一次產生了信仰的需求嗎?我們可以説這是歷史的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堂吉訶德以及堂吉訶德式的口號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合時宜。 堂吉歌德是很很好笑,但現實中不也有和他一樣的人嗎?他們妄想着,結果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笑着至於我們也該反省下自己,別讓自己成為下一個堂吉歌德。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24

漫畫、卡通、寓言、童話和小人書曾讓我百看不厭,此外,我也喜歡看勵志方面的書,吃過各種版本的“卡耐基”、喝過各種各樣的“雞湯”。眼前這本《誰動了我的奶酪?》似乎綜合了它們所有的口味,着實叫人喜歡。

從表面看,《誰動了我的奶酪?》和其他眾多裝禎精美的書沒大區別,只是薄了些,約4萬字,寫的是個可愛的寓言故事,每頁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愛個性鮮明的漫畫形象。可就是這本不起眼的小書,在歐美創造了出版業的奇蹟:自1998年9月由美國普特南出版公司出版後,兩年中銷售20xx萬冊,雄踞亞馬遜網上書店第一名約80周,同時迅速躍居《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週刊》最暢銷圖書排行榜第一名。

書中有4個“人物”———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裏,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固守在已經消失的美好幻覺中追憶和抱怨,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鬱鬱寡歡……

“奶酪”自然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等等。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着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衝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無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後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並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中,總耽於“失去”的痛苦、“決定”的兩難、“失望”的無奈……那麼生活本身就會成為一種障礙。生活的迷宮很大,你會滯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紀漸長,就“懶得變動”,或者是“沒有勇氣和激情”再去變動和追尋。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鬆愉快地便澄明瞭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髒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作者斯賓塞·約翰遜博士是美國知名的思想先鋒和暢銷書作家,此外,他還是一位醫生、心理問題專家,也是將深刻問題簡單化的高手。在他清晰洞徹當代大眾心理後,便在該書中製造了一面社會普遍需要的鏡子———怎樣處理和麪對信息時代的變化和危機。

當代的一位詩人説,“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作者正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個小小的寓言打開了人們的心扉,給人帶來一種內在的勇氣,去直面“軟心理問題”(即醫學病態心理之外的個人心理問題,又叫“正常人的心理問題”)這種每個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礙。

世事變化本無常,《誰動了我的奶酪?》告訴我們一個最簡單的應對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掛在脖子上,時刻準備穿上它,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裏奔跑追尋。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25

對於李鴻章,無人不曉,誰都知道他是那個簽了一系列晚清屈辱條約的人,不少人好因此給他冠上了了賣國賊的稱號。學習近代史可謂讓每個學生難受的了極點。從古代史那引領世界好幾千年,到近代落後捱打一百年,巨大的落差,感情上是難以接受。如果我有阿寬的超能力,我相信我回去修正歷史的。於是,所有的憤怒發泄到李的身上。簽了那麼多條約,果然賣國賊無疑。

上學期無意去旁聽了一個法律專業同學的商法課。碰巧那老師講到晚清時期民商法律問題,其中他講了一些對於李的看法。説他是晚清第一能人,大清帝國的裱糊匠。詫異呀,與我所知大有出入(不要笑我孤陋寡聞哦),他能牛在哪呢。之後很留意他向我們推薦的的一本書——梁啟超的《李鴻章傳》。説來慚愧呀,暑假借來竟沒有讀,原封不動的還給圖書館。終於,在這一星期下定決心,讀完了。

李和樑分屬不同的政治派系,對其所説,還是比較可信的。也可見樑對其還是相當敬重的。或許,維新派和洋務派還是一脈相承的關係呢。讀完這本書,對李鴻章可謂大有改觀。

書中説李鴻章是時勢所造之英雄,而非造勢時之英雄,我深表贊同。正像樑所説,吾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具體原因我也不講述,未免有照搬之嫌。我只説説幾點我所轉變的看法。

看完此書後,不禁為李扼腕歎息。從鎮壓太平天國發家,之後又平了北方的捻亂,卓越的軍功足以光耀門楣,就像郭子儀一樣挽救了大唐。開辦洋務,風雲中外政壇四十餘年,風光無限啊。到1895年,七十好幾了,我倒情願他死了,這樣就不用揹負國人的詬罵了,相反,絕對是十九世紀的偉人。但如果這樣就不是李鴻章了。

他的由盛而衰猶如大清的命運,李的衰亡史即為大清的衰亡史。他不如曾國藩,他的老師急流勇退,保住了一生的好名節。試想,李鴻章也功成名退了,當時中國還有誰可以頂替他的位置。我們詬罵他,可我們如果坐在那個位置上,能保證做得比他好嗎。人才匱乏,出了一個李鴻章,我們就應該謝天謝地了。沒有他,還指不定會是什麼樣子呢。

大清的裱糊匠,縫縫補補而已,那時的人們不都是這麼做的嗎,他只是其中一個。興辦洋務,他比誰都渴望國家強大。簽署屈辱條約,沒有誰比他更撕心裂肺。書中有一情節讓我不禁落淚。十年前,李鴻章在天津傲慢的接見了伊藤博文,根本不放在眼裏。十年後卻在日本低聲下氣的與其簽訂了馬關條約。國內叫罵聲一片時,誰又能理會李當時的苦楚。

在國內無一人之時,李鴻章站起來,獨自承擔了這一切(雖然他辦的不那麼好,可誰又保證辦的比他好呢),他應該受到尊敬,他是個英雄,至少他是內心強大,敢於承擔責任的人。

我們的歷史教科書羅列式的史實,很容易誤導我們在心裏將李鴻章一棍子打死,對此我向好幾年對其的誤解表示“懺悔”。你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