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閲讀的心得體會(精選15篇)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

你在看書,會感覺到你在人間仙境,快樂的“吃書”,想蠶一樣,書就是你的桑葉,你不停的吃啊吃!,這是隻有喜歡看書的人才能感覺到的。這感覺非常神祕,你沒有“十幾,八十年”的“書(功)力”是很難感覺到這種感覺。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精選15篇)

喜歡看書的人,有一次看到令自己非常着迷的書,本來想拿回家看的,可是忘在學校了,到了家,心裏非常難受,想馬上回學校去拿,我有點恨自己怎麼會忘在學校啊。一晚上睡不着。老是想着那本書。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很痛苦對吧?

我有本好書,想推薦給大家,名字叫《校園對抗賽》,作者是叫李志偉。

我對這本書,深有感受!!!

《校園對抗賽》這本書,其中的一篇《再見玫瑰山》文章讓我喜愛。

《再見玫瑰山》的主要內容是白天他們和羅伯斯國小去玫瑰山比野外生存挑戰賽,他們在“攀花枝”時,外國國小有人掉了下去。白天他可急了:要是出人命怎麼辦?他就帶了幾個外國國小的人,按照記憶,躲過巖石,終於在樹下找到了她。

找到人後,他們肩並肩走向山頂。等待已久的兩位校長高興地説:“你們都是贏家!”

我想:輸贏沒關係,但是要互助!上學期的拔河比賽時,我們班的同學能夠齊心協力,運動員們心往一處使,拉拉隊們的加油聲此起彼伏極大的鼓舞大家的信心,最後終於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是的,我們在學校、在家做任何事情都要互相幫助,團結協作。俗話説的好,獨木不成林,一個好漢三個幫!

這本書真是讓我開懷大笑了好幾天。

讓我知道友誼是多麼重要,還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看書的收穫真大,快來看書吧!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2

書是我們的一部分,它不僅能讓人得到智慧,還能讓人感悟到自己的錯誤。如果沒有了書,我們就不會知道那麼多的知識,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

以前我是一個不怎麼愛看書的小孩,可是呢,自從我看了《笑貓日記》這一系列的書,那時我才發現看書原來有那麼多的樂趣在裏面,在看書的同時,我也學到了不少的知識。

選書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選書的時候,要注意下列三點:

1:最好是選擇裝訂優良或精美的書籍,因為這是給自己孩子的第一印象。

2:留意紙張的情況。一般來説,米色系的紙張比白色紙張理想。

3:書籍內文采用的字體、字號,儘量選擇柔和易閲讀的字體,以免影響閲讀性。

當以上三點都是我向大家推薦選書的意見

讓我最感動《笑貓日記》——《塔頂上的貓》。

我覺得那些所謂的“資格貓”簡直是壞透了,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能讓別人做到。不敬佩就算了,還嫉妒別人,甚至還想把別人置於死地。笑貓呢,我就覺得它正直勇敢。因為它懂得欣賞別人的長處,並且不怕所謂的“資格貓”的排斥和辱罵,為虎皮貓打抱不平,友竭力保護虎皮貓。我覺得那隻虎皮貓真的非常棒,連那麼高,那麼滑的玉塔都能爬上塔頂;虎皮貓不僅本領好,而且它還擁有着高尚的品質。

這本書然我知道了很多道理,第一是做事要正直勇敢,第二是要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還學會包容別人,第三是不要嫉妒別人,還要欣賞別人的成功,別人成功要為他喝彩。

以上是我的選書的經驗和感受。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3

寒假裏,仔細看了老師推薦的書。其中有一段給我印象十分深刻,講述了中國人的性格——温良的中國人。

説中國人温良,不是精神頹廢的馴良,而是意味着沒有冷酷、過激、粗野和暴力。這是麥嘉温博士的原話。其實,寒假中我亦寫了一篇關於中國人性格的文章。上述語段給我的觸動便是,當我像憤青一般地用文字發力,他人用優美的文字在讚頌。我一直在思考着對於我的祖國同胞應持何種態度。

柏楊寫過《醜陋的中國人》,怎麼説呢,題目確是驚雷,也許他太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覺得只有最尖刻的漫罵才能喚醒我們。我不想就書中內容進行評析,只是覺得一個民族應是需要不斷敲打的,防止某些地方生鏽,某些地方僵硬定勢。若一棍子打得重些,疼痛難免,但可以讓我們立即清醒過來,在病患未入膏肓之前將其拔除。我沒有拂塵,可以施展什麼道術仙法,無痛治病;也拿不起打狗棒狠狠一擊。

我只能先敲打敲打自己,或許有一天能再關照別人。因着看了幾本涉及宗教的閒書,讓我想到了一個關於宗教信仰和信念的問題。最近背哲學考點背得發暈,雖然終於弄清了什麼唯物、唯心,但我總覺得有時候唯心一些沒有壞處,尤其關於宗教信仰上。觀中國人的思想領域進化,是讓人歎為觀止的。

封建社會的奴性崇拜直到今日的自由支配,我以為跳躍得有些大了。我總覺得國民的許多問題需要民族的思想境界提升來解決,但話並不止於此。人心中的道德律仍需一方淨土。説白了,就是現在我們心中的自我約束力並不能與我們的言行相匹配,脱節了,於是暴露出種種問題。而張口閉口喊的唯物主義倒成了粧點一切、顛倒黑白的理由,哲學的奧義被如此扭曲,實不是大多數人所想見。

而宗教文明儼然是塊踏板,一段過渡,在人類未能自我控制之時,用神明給予人內心以畏懼,去擁有對罪惡的愧疚之情。正常的心理暗示和精神壓力並不為壓力,只是在我們尚未決裁,尚未判斷之時,讓世界井然有序。我以為人們皈依宗教是對秩序的交託,就像牛頓,他晚年又信奉了上帝,對此評價有惋惜,有不解,有諷刺。

我不願為基督教大言其好,但我總認為牛頓在崇尚科學後又歸屬上帝,這段心路歷程的原因定不是宗教中那些瑣屑的糟粕,也許他認為自己仍不能夠完全隨精神,隨意識,更改地圈禁自己,並非禁錮。依附外力的控制並非人類的終極目標,如今看來,人的思想領空尚不能進駐自己,又不願使他人進駐。

宗教信仰和信念未真有何種關係,只是對上帝,對佛教的誠摯一如支持自己的首先,成為言行準則,既不借助他人,也無自身的空洞。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4

讀了格林童話《灰姑娘》,那個美麗、善良又可憐的小女孩時常浮現在我眼前,我特別同情她。

小女孩的母親去逝後,父親又給她找了一個繼母。繼母的兩個女兒,時常欺負她,幸虧有父親護着她。讀到這兒,我覺得她那個姐姐嫉妒之心太大。心腸又很壞,不知道善待別人,只顧自己。沒過多久,父親也去逝了。父親去逝後,繼母把小姑娘趕到廚房,只給他了一件殘舊的衣服和一雙木頭鞋,繼母把所有的家務都讓她來做。因為沒有換洗的衣服,又髒又破,所有大家都叫她“灰姑娘”。有一天國王頒佈告示,要為王子選未婚妻。姐姐們為了能夠被選上,爭搶漂亮的衣服和首飾,整天又打又吵互不相讓,讀到這我覺得姐妹倆個人在遇到事情上,沒有互相謙讓,各自太自私,就連她的媽媽每天也只顧自己打扮,沒有做母親的樣子。有一天繼母和姐姐們走了以後,灰姑娘在廚房裏幹活,忽然聽到有人在敲門,開門一看,是一位要飯的老太太。在她自己還吃不飽的情況下,她把自己的晚飯分給連老太太一半。灰姑娘和她的兩個姐姐比起來,她太善良了,老太太被姑娘的善良所感動,在老太太的幫助下,最終善良的灰姑娘與王子結了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善人有善報,惡人有惡報,我們大家都應該向灰姑娘一樣,用善良的心去對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更應該用微薄的力量去幫助我們身邊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5

看此書的緣由是因為對改編版電視劇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語堂本就在心中是一個頭戴光環般的存在,捫心自問總覺得不看原作着實是一件對不起作品的舉動,若是別人問起來“你有沒有讀過《京華煙雲》”我卻開始褒貶趙薇的演技,委實不妥。細細咀嚼這本書的過程正伴隨着我考前複習雅思的十幾天,於是在網上大搜了林先生的英文資料,作為“一箭雙鵰”的補課。

此書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則為《MomentinPeking》。細細品來中文的譯名雖着眼於短暫的時光,卻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似乎僅是看這名字,便能回想起幾十年的一切,那麼龐雜繁複,卻又那麼簡潔明快,亙古消失於一瞬,再大的痛苦與歡樂也被滯留於地面,藉以後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態,曼娘,紅玉,阿滿,素雲,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猶在。三家之主曾文璞,牛思道,姚思安各自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不一樣註腳。林語堂講,小説本就是個“小故事”,但就是這樣平實而謙卑的態度,將這作品寫成了一本哲學著作,一本人物品鑑,一本宗教浮圖,一本歷史凝結。

有人説《京華煙雲》是《紅樓夢》的投影,此言甚是。傳説當初林語堂是欲譯《紅樓夢》之於西方人品讀卻不成,轉而寫就此本小説,以達成初衷。然而,當初讀巴金先生的《家》的時候,聽説過甚者將其歸為一本抄襲之作,後人盲目的比較和浮躁地貶低,也就略顯偏頗。但我確實認為,林語堂是想以《紅樓夢》的形式,以幾大家族的浮塵隱喻社會變遷和歷史改革,“形”的借鑑卻並非“神”的抄襲,過多的比較甚至是人物間的對號入座便大可不必。林語堂的一生都在作為一個“搭橋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補東西方溝通間的障礙,寫出《京華煙雲》,也像是以一個親民的故事,打開了中國面向世界的大門,讓西方民眾能夠直觀而深刻地品味到這異域特色,以及濃濃亙結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中的社會形態,風土人情。

《京華煙雲》的歷史時期大概是在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的幾十年間。本書從一個戰爭起筆,寫姚家舉家南遷,又以另一個戰爭收尾,寫木蘭攜家眷北上。其間穿插了多個歷史事件,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系奉系戰爭,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等等。舊式人物慢慢隱去,新式人物漸漸崛起,西洋文化浸潤到中國文化的側面,新舊的交鋒實為殘忍卻也好看。小説中還不免穿插了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畫家齊白石,一生主張舊思想的學者辜鴻銘,他們的出現都讓讀者心覺饒趣味味。

此書人物關係並不複雜(較之《紅樓夢》幾百號人浩浩蕩蕩),也並無過多強烈的戲劇衝突。電視劇版的改變商業化十足,賺足了觀眾的興趣點,若是從電視轉戰書本,不少人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了。可是書籍本就是個慢熱品,當你發現性格特徵鮮明的每個人都成為那個時代的不一樣寫照之時,電視直觀卻又不需大腦思考的弱智遊戲,就遠遠不敵這引人豐富聯想的書海暢遊了。

接下來就説説書中的幾個代表人物。

姚家兩個小姐姚木蘭,姚莫愁都是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但性格相異。木蘭一生以“妙想家”著稱,她不拘泥於死板的條條框框,勇於寫就個性化的規則。而莫愁則隱忍慎重,賢惠持家,她沒有姐姐較強烈的情感起伏,可是大智慧也在平靜的外表現顯露無疑。

立夫和木蘭都是彼此一生的摯愛,無需過多言語,只是走在一齊就能心靈相通。但木蘭卻嫁作蓀亞之妻,立夫則成為莫愁之夫。木蘭對莫愁一句“妹妹,你比我有福”則成了彼此一生的心底最痛處。可敬的是這樣的感情卻如此內斂地深藏於四個人的內心,彼此明知,卻也彼此隱晦。甚至木蘭應對丈夫的外遇竟然處理得靈巧聰明,毫不失自我大小姐的風度高雅。莫愁和立夫相敬如賓,把感情演繹成了最臻美的調理磨合。兩家人的生活安安穩穩,從最初的富庶千金小姐,到最終歸隱田園成為了樸實的農村人,甘於化為樸實人民大海中的一滴水,木蘭的大境界和莫愁的大隱忍,成為了書中最讓人嘖嘖稱奇的精華。人也能夠至美如此,便真是讓眾人心生敬佩,卻也面上無光。

代表“舊”的,男性之於牛思道,曾文璞,女性之於曼妮,紅玉。前兩者作為家中掌權,甚至是政界名流,卻一生礙於自我不敢放開的眼觀,理解西洋文化如切腹止痛。牛大人痛在自我作惡太多,卻被這湧動的新思想和奮起的新青年打倒。曾大人則痛在自我一輩子珍如愛物的“古典文化”竟先是被子女視若無物,又是被民眾慢慢淡忘。後兩者則是切切實實的傳統女性代表。曼妮一輩子守寡,認為這是自我表達感情的唯一方式。矜持謹慎,不關心政事,但最終卻發出了“這仗不可不打”的疾呼,這樣的字句從曼妮嘴裏説來,便甚顯嚴重。最終可憐地死於日本人刀下,甚至死後還被糟蹋,一家的慘狀讓人不忍直視。紅玉自幼多病,喜愛寫詩,一身的閨怨氣,一臉的苦命相,最終也只是聽信了一紙籤文,為愛的人投江自盡。這幾位無一例外的杯具結果也隱隱暗示着拘泥的舊思想是無法立於當世之道。

代表“新”的,環兒,陳三,黛雲。其種.種作為大家一想便知。

木蘭,莫愁,立夫,蓀亞則處於過渡期,敢於理解新思想,卻也擁有固守的一套原則。比如莫愁致死不願意立夫參與政事,明哲保身。木蘭也因為長女的死亡拒絕了兒子的參軍。立夫政治慾望強烈,但也被妻兒所限,最終看到在軍隊的兒子不免留下熱淚。蓀亞為人老實本分,自覺生平的最大成功就是娶了木蘭為妻,也並無其他作為。

我始終覺得,《京華煙雲》自始至終洋溢着一種歡樂和靈性。姚老先生敢作敢為,竟然拋下兒女隻身雲遊,歸來時一身禪悟。姚家新買王府花園,家人趁着興致齊寫對聯,詩興大發。齊登泰山,杭州夜遊,立夫證婚,木蘭求情,種.種事件有歡快,有沉重,卻只好感慨這浮生若夢。恍恍惚一生已盡,恍恍惚家人作古,恍恍惚昔日重現,如夢方醒,雖是橫屍遍野,可是木蘭還是以往的妙想家,帶着無涯的人生,帶着無盡的期望融入山野。

“她們漸漸和別人的影子混溶在一處,消失在塵土飛揚下走向靈山的人羣裏——走向中國偉大的內地的人羣裏。”

於是感慨人生真如一場大夢,睏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6

在這個暑假,一隻叫錢錢的狗和小女孩的故事被我們閲讀。這隻狗徹底改變了這個女孩貧窮的處境,開通了小女孩吉婭的金錢之旅。

讀完這本書,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保管自己錢財的方法,瞭解到人生中的挫折和快樂。面對生活,要心平氣和,比如,在吉婭一家面對嚴重的經濟危機時,在金先生指點下,十分冷靜,沒有緊張,度過危機。小狗錢錢給吉婭講成功男孩的故事,同時不依不撓地幫助吉婭賺到人生中第一桶金,為吉婭無聊無趣的生活添加了樂趣,一點點地幫她實現靠近最重要的三個夢想,和吉婭的同學、表哥馬賽爾一起經歷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

這本書讓我更加懂得了友情和金錢的重要,雖然金錢只是一種交易工具,我們依舊要去保管好,管理好它。總不能不要錢,隨便在大街上撒錢吧。所以,我們既要管好錢,也要用好,不能亂花亂用,做暴發户。也不能不花,做守財奴,合理運用自己的財產才是最好的。

對金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而且走着走着,你會慢慢發現真正的財產其實是不斷閲讀書籍,不斷積累知識才是金錢的地基!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7

某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將會帶上屬於那個時代的風格。《威尼斯商人》就帶有屬於文藝復興時代的那種傳統中又充滿了創新的獨特風格,同時也宏揚了人文主義。該劇中出現了若干個性鮮明的人物,分別代表了當時的不一樣階級的不一樣思想。可是,真正引起了我的思考的,卻是一個處於該劇中陰暗面的人物——夏洛克。

初讀戲劇,你可能認為他是一個可憎的人——利用高利貸剝削人們的財產;應對別人友善的的勸告絲毫不肯放鬆;甚至對自我的家人都顯得十分無情。這幾乎綜合了一切讓人厭惡的特點,屬於當時社會中最令人憎恨的那一類人。可是,作者真的只是塑造了他壞的一面嗎?答案當然是不。作者在對他的描述中,無不體現他的可悲與令人同情。

他身為猶太人,在__教主宰着人們的精神世界的國度裏,他或許受盡了冷落與孤獨。你或許明白,大部分心理問題都是由一個人從小到大所受到的精神刺激而來。他信仰着自我種族的宗教,然而,他的信仰卻被人們無視,甚至鄙視,這對一個有信仰的人來説,這是致命的打擊。所以,他仇恨着所有人——那些信仰着__教,卻貶低着猶太教的不近人情,從來沒有正視過他的傢伙。他的復仇動機正是出於此。所以,他用惡毒的手段去報復那些他所恨的人,去平復那飽受欺侮的心靈。

要問道他為什麼恨安東尼奧,一部分是因為上述的原因,另一部分則是出於對他的羨慕與嫉妒。財富是一方面,但要真從文章的寫作目的——人文主義來看,更多的是出於另一方面——安東尼奧擁有他想要的一切:真正平等的人權,人們的愛戴,以及朋友的關懷。然而在夏洛克的世界裏,自我只能用財富來填補空虛的精神世界。而他真正注意到安東尼奧,是從他的財富開始流到安東尼奧的口袋裏起。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嫉妒心便開始萌芽——他嚮往着安東尼奧所生活的、充滿愛的世界,然而四周僅有無盡的冰冷,他給自我的內心找了個恨他的藉口:他搶走了自我的財富,斷了自我的財路。可是,他殘酷的外表下,卻是嚮往着一個人人平等,充滿愛的世界。

並且,夏洛克並不完全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在他被要求放棄財產時,他的回答是:“不,把我的生命連財產一齊拿了去吧,我不要你們的寬恕。”對呀,拿走了一個人的精神支柱,他的內心將會崩塌,意志將會毀滅。與其如木偶般活着,還不如死了來得快。然而,當安東尼奧提出改變信仰就將其財產的一半分給其女兒及女婿時,他卻表示他對此很“滿意”,可見,他在這最終關頭,比起自我的信仰,他寧可讓自我的家人過得好點,自我苟且活在沒有信仰的虛無世界中,你還認為他是一個完完全全的惡毒的人嗎?人心是最複雜的東西,可是,即使再怎樣變,它都是有感情的事物。世界上沒有完全的惡,再怎樣堅硬如鐵一般的心靈,去掉外層都會露出柔弱的部分。

而故事的最終呢?他一無所有了。沒有人來救贖他,甚至沒有人肯給予他一句安慰。在無盡黑暗的深淵中,他的精神就這樣掙扎着。夏洛克只是一個典型。在那種宗教歧視的時代裏,又有多少人在做着這樣的掙扎?那時也有,以後也有,包括此刻也有。而文藝復興是讓更多的人去理解這一類人,體會他們“加害者”背後身為“被害者”的痛苦。宣揚“人文主義”的意義,也在於此。它教會我們如何用充滿人性的眼光去看人,也告訴我們應當全面地去理解人類的心靈。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8

由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這本來自於古羅馬的瑪克思奧勒留所創名著—《沉思錄》。對於本書的作者瑪克思奧勒留,我並非做過詳細的查閲,只大概明白此人曾是古羅馬的一代帝王,而對於這樣一個有如此歷史重跡的人物,或許,他的人生也比較不一般了,這一點從他所著中也足以看出。

就我而言,我感覺這本書很有吸引力,原因在於書的資料就似一個個隨筆的組合,並且是思維性極強的隨筆,很精練,許多事實能一語中的地表述出來,而非有意過多地採用少見的詞語來彰顯作者自我擁有多少知識。另外,更重要的是,書的資料很勵志,閲讀起來會讓人覺得很受用,其次,有的段落或句子也藴含了類似於魯迅筆下的阿Q之精神,。我甚至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而已,更是一個有生命的導師,因為,它能夠正確地開啟每一個翻開它的讀者的思緒,從而將其引向一個理性的思考中去,使之得到一個更高層次的上升。

在此之前,我瞭解到古羅馬的歷史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處於戰火中的,而瑪克思奧勒留卻能在如此不安穩的年代安穩地沉澱出這樣一本為後人所熱衷於的書籍,這確也實屬不易,同時,從中我也明白到,他不僅僅是經歷着當時環境裏的一切,並也給自我留出了足夠用於思考的時間,從而留下了這本對於現實境遇以及對於自身的頓悟,而這樣的頓悟也必將仍然能在一千八百多年後的今日成為人們處世的有效良方。當然,序言部分在對瑪克思奧勒留的哲學思想介紹時提到:他的這部著作不是準備藏諸名山傳之後人的,甚至根本沒有預備供人閲覽。他這樣的舉動確實讓我感到很費解,我想,或許這與他當時所處的環境和他對現實的一種處世狀態有關吧;再或者,用現代的説法,這只是他個人的日記罷了。

讀了瑪克思奧勒留的《沉思錄》以後,在我的印象中最為深刻的是他本人擁有着十分強大的內心,以及他一貫持有的自律性,再以及並非無理的特立獨行,也許,正如他自我所説,一切都由他所出生繼而存活的良好環境下培養出來的。或許,瑪克思奧勒留有足夠充分的天資,再加上他曾被皇帝收為義子,才為之後他不平凡的生涯做足了充分的準備。然而,相比瑪克思奧勒留,當今社會絕大多數的孩子都生長在良好的環境裏,每一天應對着父親、母親、叔叔、阿姨,還有那孜孜不倦的良師,卻不想,在如此能充分享受教育的氛圍下,竟也出現了一些無理的特立獨行現象,不明白是不是因為教育方式出了問題,還是這些無理的現象所暴露出的就是施教者本身

説到教育,就會讓人很輕易聯想到東西方的教育。許多人總喜歡拿東西方的教育作比較,既而從中挑一大堆所謂的教育缺陷。當然,就我個人而言,我很樂意偶爾出現這樣一些爭議,因為,這將促使我們的教育機制得以修正並提高,使我們身後更多的來者能理解到更加嚴謹更加有效的教育。但可怕的是一人不懂謙虛。假設某個人因為發現教育上的某個不足之處從而將其無限放大,並最終否定全盤,而不再去理解普遍教育,之後以自我的方式來對下一代言傳身教,那麼,對於這樣的人,我只能説,他確實有勇氣也很有創意,可是,我衷心的期望他的孩子在天資上異於常人,否則,這必將成為這可憐的孩子一生的噩夢!

從《沉思錄》中不難看出瑪克思奧勒留是一個善於自我督導、寬恕自我以及別人、極為理性的這樣一個人,如此理性的一個人,在他的靈魂深處和精神深處,至少比與他年紀相仿的人多活了近一倍,即使在他離世時僅僅59歲。

我很困惑該如何解讀“理性”,是不是儲備的知識越多,取得的學歷越高,就表示這個人是理性的呢這樣的認為又是否理性呢我們都明白“理”,從小也都理解者父母長輩們對我們所灌輸的道理,雖然這是一件益事,但我總覺得缺少點什麼。因為當今社會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寵愛與袒護在所難免,這也勢必造成“小皇帝”、“小公主”們的誕生。家長都怕自我的孩子受到傷害,這無可厚非,但哪一個孩子不是從受傷中走過來的呢請容我姑且説一句,世上絕對沒有任何人在童年時沒有受過任何傷害,如果真有,那麼相信這輩子他永遠都只是長不大的孩子。而對於“理性”,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同時,誰都並非能夠一朝一夕就輕易做到這個標準,這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不斷總結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做得不夠細緻都不行,正所謂“細節決定品質”。

我之所以認為瑪克思奧勒留善於自我督導是在於他在書中所用的語言方式。在寫一段篇幅、一個語句時,他多次以“你”開頭,表面看,這是在對讀者的一種説服,當然,確也如此,但除此之外,這更是他對自我自律性的一種強調,因為,他是一個極力追求理性的完美主義者,所以,這也是他為了能夠加深對自我一種鞭策分量的方式。所以,或許他也不只一次地閲覽過自我的這部著作吧。

此刻,當我每每再一次翻閲起這本《沉思錄》的時候,我不僅僅感受到得是書的厚重,更感受到了書中意義的厚重,當我每一次用心去讀時,我都會發現自我每一次都會又得到新的收穫,就像此刻……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9

覺新的悲劇不是他一個人造成的,而是由整個家族和社會造成的。

首先,覺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地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即使是犧牲自己和所愛的人,也要去遵從舊傳統。為此,他出國留學的夢想破滅了,他心愛的梅嫁與他人,最終他深愛的妻子也因此慘死郊外,連在她臨死前二人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覺新曾感歎:“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可是,他那毫無原則的苟且順從,犧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別人的幸福甚至性命。這完全是懦弱的表現。“他不説一句反抗的話”,如果説是出於無奈,那麼“沒有反抗的意思”則完全是因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無疑義的聽從着家人的擺佈。覺新的悲劇,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覺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裏的長房長孫,他從一出生便註定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他是整個家族的未來,他承載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為重。因此,他很難把視野投向整個社會,也就不會針對社會弊端做出抗爭。

最後,社會原因。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註定走向腐朽和墮落。家族的逐漸覺新從小接受的是傳統封建禮教的思想,是完全從他的祖父、父親身上繼承下來的。同時他又處在社會轉型的時期,與弟弟們一起如飢似渴的閲讀進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兩個兄弟輪流的讀這些書報,連通訊欄也不肯輕易放過。他們有時候還討論這些書報中所論到的各種問題。”他的思想雖不如覺民覺慧激進,被稱作“劉半農的‘作揖主義’的擁護者”,也常説自己“喜歡托爾斯泰的‘無抵抗主義’”,可他的思想畢竟超越了封建禮教的範圍,是一大進步。而且他這樣又能夠“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並不覺得矛盾。”他正是在這種矛盾當中尋找理想與現實的交叉點。或許只有在這時他才能找回那顆年輕的心,自己才不至過早的老去。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0

沙場之上,塵土飛揚,刀光劍影,萬千戰馬馳騁沈沙場,數樽大炮橫飛戰地。滿地的屍首,滿天的吶喊,耳畔是轟轟作響的武器發射,眼前是漫天飛揚的槍林彈雨,天際彷彿也被鮮血染成了大紅色。一位英姿颯爽的女將身披盔甲,手握大刀,蹬上駿馬飛奔而去,行走於血雨腥風之間,她已經習慣了,就這樣習慣了十年……我翻開《花木蘭替父從軍》這篇文章,逐字逐句地反覆咀嚼、品味,痛苦的分離,重逢的喜悦,十年的承諾,統統化成涕淚,千言萬語,一切盡在不言中。我微微閉上了又眼,同花木蘭一起,奏響她那風華絕代的傳奇一生……

這篇文章,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譜寫了一位忠孝兩全的女子不平凡的一生,字裏行間又再次浮現出那一段悽美的回憶,那與親人分離數十載的煎熬與痛楚:挽一抹淚藏於心間,吟一句詞封鎖記憶,籠罩愛與正義的光環、沐浴純潔白雪的亮麗少女花木蘭,越過崇山峻嶺,跨過五湖四海,擔負着光榮的衞國使命,承載着家人濃濃的思念,走向了不歸之路,走向了生死存亡的戰場,走向了數十年的艱難險阻。她迫於無奈,替父從軍,被捲入硝煙瀰漫的漩渦,她犧牲了本應該屬於自己的幸福,去邊關完成突如其來的使命。騎上駿馬,飛奔而去,淚灑家鄉,把一切的一切都埋在內心深處,獨自承受……

花木蘭,像一朵盛開在冰山上的雪蓮,純潔而樸實;像一株生命力旺盛的向日葵,勇敢而堅強,她就是一位孝與智,真善美的化身。她本可以掙脱命運的不公,去完成自己所幻想的宿命,但是,她沒有,她沒有半途而廢,沒有選擇離開,而是毅然決然地替父從軍。戰場上,她不是一女子,她是一位戰士,她必須和男人一樣,不顧一切地衝上去奮勇殺敵;她必須忍住思念之情,不能流半滴眼淚;她必須裝成男子樣,不可以露出馬角……這,對於一個年輕少女來説,實在是太難,太難……花木蘭的初衷是什麼?一個字——孝。

北魏時期,邊界不斷有部族來搔擾,為了把這些人徹底出國家,每個百姓家裏都必須有一個男丁上前線打仗,花林蘭看了看成邁體虛的父親和那紀尚小的弟弟,作出了一個令人驚奇的決定——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花木蘭就這樣,告別家人,不遠萬里來到戰場。慶幸的是,她活了下來,十年後,花木蘭凱旋而歸,她不要官位和名利,只求快點見到雙親,一別就是十年,花木蘭看着眼前這對鬢髮全白的老人,熱淚盈眶,緊緊抱着爹孃……

花木蘭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孝的真諦,演譯了巾國英雄的傳奇一生,她勇敢孝順的品質值得每個人學習。歲月流逝,花木蘭在沙場上度過了刻骨銘心的十年,我由衷地佩服她這個善良、勇敢、孝順的女性。孝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如今的社會,孝心之人越來越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動不動就惡言相告,事知道一味地要求父母完成自己的心願,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我們實再不應該這樣,而是要向花木蘭學習,一心為父母着想,尊敬長輩,做個有孝心之人。

寧靜的小山村,花木蘭又搖起了那個熟悉的紡車,唧唧復唧唧,一樣的聲音,一樣的動作,一樣的紡車,哦!不一樣的是那相隔十年後的重逢……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1

我這兩天在攻讀《皮囊》一書。

作者用一種冷靜、細緻、客觀的筆觸,將"太過在乎,太過珍貴,而被自己刻在骨頭裏的故事,最終通過文字,一點點重新被扒出來,呈現出當時的樣子"所以,整體來講,讀《皮囊》一書,沒有那麼輕鬆,眼淚會禁不住的流出來,歎息會從心底湧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活鮮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辨認。"

前幾天,我寫《覺醒之路》,用觀照自身來認識自己,管控自己身上的這具皮囊。

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周圍的他人。

我們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你在別人眼中是何種人了。

我們是羣體動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聯,會遇到形形色色許許多多的人,人各有異構成了這個豐富的世界。然而,人在本質上有着一致的地方,我們通過"心"來看見彼此,照亮彼此,認識世界。

我們在交往中見證了他人的生命過程,他人也參與了我們的生命歷程,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構成了我們的經歷和閲歷。

這本書由《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裏的.聖誕節》、《張美麗》等14篇作品構成。

我讀這些故事,就感覺我在讀作者生命中最珍貴最真實最痛苦的經歷,感同身受,不能自己。

每個人身上都有着和別人與眾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影響着我們人生的設定以軌跡,在我們的腦海中不斷徘徊不斷深化。然而,有時我們會忽略它們,或者逃避它們,因為人類本身有着追逐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

喜劇和悲劇,我們永遠忠於喜劇。然而重視自身所經歷過的悲劇或者不願意回想的故事,何嘗不是為了未來的喜劇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最恐懼的是什麼,才明白自己是與眾不同卻又是芸芸眾生的一員。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2

認真讀了大文學家魯迅的《少年閏土》之後,我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魯迅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色彩,眼前不由得出現了一幅幅令人怡神的自然美畫。

我讀魯迅的這篇充滿童年回憶的散文時,如同身在臨其境,彷彿正在讀着魯迅爺爺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他,正在與閏土在廚房裏談天説地,聊個不停呢!那是魯迅與閏土相遇的第一天。

閏土是個健康的少年,為什麼呢?文中説“紫色的圓臉”是暗指閏土健康的膚色,經常勞作的象徵。不僅僅如此,閏土還是一個見多識廣的少年。他不停的把自我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瓜地刺猹、看跳魚兒的事告訴魯迅。魯迅也十分渴望有閏土那樣自由自在的生活。

閏土知識豐富,我和他一比,真是羞愧,我整天呆在家中,對外邊的事瞭解甚少。可見,我的知識很貧乏。魯迅先生寫的《少年閏土》使我收益非淺,他使我明白了自我的知識很淺薄,從此刻開始,我應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成為一個愛國的祖國棟樑。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3

今天我在整理書本的時候,無意間我又閲讀到了《花木蘭替父從軍》這個故事。我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了不少知識。故事説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當我讀完這個故事以後。既認識了這位英勇善戰、文靜俊美的女將軍。又從她的身上學到了好多優點。她的智慧和勇氣令天下所有人佩服。使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堅強。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我一定要用膽量和勇氣去勇敢地面對,決不會知難而退。而且花木蘭還是一個孝順的女子。我要向她學習,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團結同學、尊敬老師。爭取做一個有禮貌、有文明、有知識,人見人愛的好學生,好孩子。

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學習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都是高樓洋房,外出都是小汽車,非常方便快捷。學習中都是電腦點讀機,簡單易學。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後像花木蘭一樣,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今天我在整理書本的時候,無意間我又閲讀到了《花木蘭替父從軍》這個故事。我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了不少知識。故事説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當我讀完這個故事以後。既認識了這位英勇善戰、文靜俊美的女將軍。又從她的身上學到了好多優點。她的智慧和勇氣令天下所有人佩服。使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堅強。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我一定要用膽量和勇氣去勇敢地面對,決不會知難而退。而且花木蘭還是一個孝順的女子。我要向她學習,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團結同學、尊敬老師。爭取做一個有禮貌、有文明、有知識,人見人愛的好學生,好孩子。

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學習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都是高樓洋房,外出都是小汽車,非常方便快捷。學習中都是電腦點讀機,簡單易學。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後像花木蘭一樣,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4

一張奇妙的羊皮紙,記錄了一封奇妙的密碼信,這……來自冰島。

裏登布洛克是德國漢堡城約翰大學的教授,專研究地質學。裏登布洛克教授的脾氣很古怪,動不動就生氣。裏登布洛克教授的侄兒阿克賽爾是一個19歲的大孩子,他愛上了裏登布洛克教授的養女格勞拉。

裏登布洛克教授和阿克賽爾發現了一本由冰島著名探險家阿爾納·薩克努塞姆手寫的一本書,那本書裏夾着一張羊皮紙,羊皮紙記錄着一封密碼信,密碼信裏寫着:

七月之前,斯卡爾塔里斯的影子會落在斯奈菲爾的約庫爾火山口,從該火山口下去,勇敢的旅行者,可以下到地心深處。我已經到過那兒。

阿爾納·薩克努塞姆

裏登布洛克教授和阿克賽爾出發了,在冰島,他們遇到了忠誠的嚮導漢斯·布傑爾克,他們一起開始了驚心動魄的地心之旅。

一路的黑暗,無形的岔路口,他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證明地心温度不高、發現山洞裏大海、看到高如樓房的猿人、火山爆發沒有燒化他們、沒有水喝時出現的的小溪……

他們從一個火山口進去,又從另一個火山口出來,穿越了地中海。

一個羅盤,讓裏登布洛克教授成了最快樂的科學家;阿克賽爾因娶了格勞拉而成了最快樂的男人。

地心真的有大海嗎?真的有高如樓房的猿人嗎?真的有比樓房還高的蘑菇林嗎?這些疑問困擾我,我想大家讀了這本書也有同樣的感受。

一個驚心動魄的旅程甚至發動了我的內心:去地心玩玩,行不?

多閲讀的心得體會 篇15

最近正在重讀《家》這部經典著作。七年級的時候只讀過一半,這幾天正好藉着電視劇《家》的熱播重讀經典。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內容是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對封建勢力進行揭露,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並與這種家庭決裂。《家》這部分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話説:他“所要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寫過去十多年間的一幅圖畫”。高氏豪門外表上詩禮傳家,書香門第,但掩蓋在這層帷幕之後的,卻是內部的相互傾軋,明爭暗鬥,腐朽齷齪,荒淫無恥。為了維護這個作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高克明為代表的那些衞道者,竭力奉持着禮教和家訓,壓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犧牲青年為代價。這就又加深了新與舊、當權勢力與被壓迫者的矛盾,並使年輕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表姐的抑鬱致死,瑞珏的悲慘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作者通過這些描寫,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並向垂死的制度發出了“我控訴”的呼聲。

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的不同命運也是作品的一條主線,是始終貫串在《激流》三部曲裏的人。

覺新,作者對他所花的筆墨最多,而且可以説是整個作品佈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為舊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裏雖然有着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也理解奪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梅和瑞珏的是“全個禮教,全個傳統,全個迷信”,但他無力掙扎,只能傷心地痛哭,忍愛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舊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但同時又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對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過覺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讀者只有在把他當作一個犧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產生一點惋惜;這種情緒卻往往又為人物自己的行動所否定了。

覺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較定型的;作者給他安排了一個比較順利的遭遇,使他勝利地得到愛情,跨過了逃婚的鬥爭。他也有改變和發展,但都是順着一條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熱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們對於舊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家》中的重要人物覺慧,便是這種受到新思潮衝擊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他的確是“幼稚”的,對周圍的一切還不能作出科學的分析,甚至感到“這舊家庭裏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複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但因為“五四”時代對舊的一切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這個家庭是“無可挽救的了”。他並不想對“家”寄託什麼希望,而熱心於交結新朋友、討論社會問題、編輯刊物,創辦閲報社等等社會活動,“誇大地把改良社會、解放人羣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與鳴鳳熱戀的時期,他在外面也“確實忘了鳴鳳”,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樣寂寞的家裏時,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惱”。最後,覺慧無所顧忌地離開家而遠走了。作者通過覺慧寫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盪,寫出了包含在舊家庭內部的新力量的成長,也通過覺慧來對覺新的“作揖主義”和別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作品中四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命運中又有着某種相同——

瑞珏,舊社會的一個女人,可以説死在封建的禮教下,也可以説是死在她對愛情的追求下。我寧願認為她是死在對愛情追求下,也不願認為她是死在封建的禮教下。因為最起碼他追求到了她的愛情,那是有價值的死;但在那個封建思想瀰漫的社會下,如果説她死於封建禮教,那並不希奇,封建禮教下死的女人還不夠多麼?鳴鳳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説她死於封建禮教會讓我覺得她的沒有任何的價值。所以我更願意説瑞珏是被愛情葬送……

巴金在回憶自己寫下這些文字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我熟悉我所描寫的人物和生活,因為我在那樣的家庭裏度過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歲月,那些人都是我當時朝夕相見的,也是我所愛過和我所恨過的。然而我並不是寫我自己家庭的歷史,我寫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歷史。我寫梅,寫瑞珏,寫鳴鳳,我心裏充滿了同情和悲憤。我慶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進了我的小説,我代那許多做了不必要的犧牲的年輕女人叫出了一聲:冤枉!我真不忍挖開我的回憶的墳墓,那裏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傷心斷腸的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