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後的心得體會十篇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1

思匯於筆尖,有些勉強,沉浸勞累,無路可退,只好默默承受應有的疲憊……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十篇

眼漸乏力,筆下的字跡,已失本形,雖難以交印,卻是難得的真切,寫時不會有心機,不會有大腦,只是單純地讓一天的疲憊發泄出來,不帶有任何彩墨永遠是那黑黑的字體,白白的紙張,黑入白海,白不失,入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潔白,記錄着的回憶,也不失白芒,更不染有黑色的污垢,或許沒有什麼比過它真潔起碼……,忍不禁歎笑。

時間的滴答,滴滴答答,平凡的眼光來看待,不過是有着用不完的電的鬧鐘,吵個不停,我們看來,便像場悲劇,時間的弧射折曲,總會等到再也無法延續的一刻罷了罷了,能抓住,無悔吧……

這個世界,真的很大,大到已無法耐心來聽聽我們的心聲,是的,如果我們變成回憶,也算比無為存在有意義、有價值,那麼,我們甘願退出這場生命,人海孤獨的旅行若我可以,我願變成回憶……

心之所向,思之所往,向的不是高貴與名利,往的也非勾心鬥角的空氣。,一心一意,只向人情冷暖、天空迷失的星星,堅信他們會再次展亮看着腳下時刻為一條方向奮鬥的我們,閃閃地吟唱,這樣便足矣,面對多暗的夜空,多悶的茫月,多醜的心機,我們依然無悔,永遠堅信着,它們定會雨過天晴,再發月明,重回温情而不需一絲空隙,它們不需要……

我寫不出你的點滴,你周邊的景象,因為我沒有去,畢竟堆積如山的債務,還需按時親完,或許,我可以寫出對你的關心,對你的評判,對你真心的拉扯……

一直尋求着機會,能有一天白髮披肩之時,蹣跚拉着你的衣角,走往山海堤頭,看晚霞落盡,或許,還能有你我的身影……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2

學生考完試了,在家閒暇時間,讀了本《欣賞教育》一書,我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及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談談粗淺的感受。

在我的理解中所謂賞識、欣賞就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肯定學生,通過心理暗示,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不斷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使學生不僅有勇於進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斷進取的動力。因而,欣賞從本質上來説就是一種激勵,一種鼓勵。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和一個受過激勵的人,其能力的發揮有着明顯的差別。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不管是優秀生還是後進生,都需要不斷的激勵。

希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欣賞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學家永多湖輝曾説:“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欣賞教育最大的奧祕就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但是,很多孩子都有這樣一種很普遍的心理:在課堂上不願開口,他們害怕自己説錯了會被老師批評或被其他的小孩子笑話。這時,“欣賞”這一利器的作用就表現出來了。欣賞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開口,不怕説錯,儘量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和表達都得到鍛鍊,體會學習音樂的快樂。

講到“欣賞”,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也在積極的嘗試,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些學生膽子大,樂於表現自己,而有些學生由於羞怯心理怕開口而不願表現自我。鑑於學生的這種差別,在教學中我就做到心中有數,問題也能做到難易適中,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我總是面帶笑容地説:“你真棒”“你很聰明” “有進步了”…並有時獎給他們一些小獎品。這個時候,學生很激動,心裏面有一種成就感。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課堂的學習氣氛就被調動起來了,學生積極舉手發言,樂於開口説。

讀了這本書後,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欣賞與激勵的重要性,我會將它作為自己教育學生的座右銘。教育是一門藝術,這本書詮釋了這門困擾着許多老師的藝術,同時,也給予作為教師的我許多啟示。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3

通過學習認識到,教師這個職業能夠獲得人們的信任,擁有人們的愛戴,能夠體驗人間真情。

在教育教學中,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快樂,讓我體味到了當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成功的真諦——走近書本,就是完善生命。 教師的快樂,來自讀書。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終於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因材施教,終於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捨;韓愈以“業精於勤”、“師意不師辭”為宗旨,著《師説》,而杜威的學説“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更加前衞;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靈的藝術”。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後,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為對這些經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每當看到學生的進步時,我就有一種收穫碩果的快慰。特別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起做同樣的事,做學生的榜樣。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

雖然現在的我還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種拼命的工作熱情,沒有蘇霍姆林斯基的那種敏鋭的眼光,更沒有孔子的聰慧心智,但我已嚐到了教書育人工作中的真諦!讀書是一種精神上的陶冶。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4

12月份到大良樑球居圖書館辦了一張借書證,隨便借了兩本圖文並毛茂的文化書:《英國人這樣過生活》——胡蕙寧著。《美國人這樣過生活》——張懿文著,上班的時候沒時間看書,一直到了寒假才能靜下心來看書,今天終於把兩本書看完了,並兩本書的異同進行對比,感覺特別的紮實。在經常遨遊於網絡,反而覺得心不夠塌實,有點煩躁。看書倒讓人能靜下心來,好好欣賞知識文化。精讀這兩本書後,有點兒體會,下面簡單陳述一下。

這兩本書都是從人的衣、食、住、行,育、樂六方面介紹各自國家的特色,也讓我瞭解一下外國文化。

飲食方面:

兩國都追求生活的便捷,特別是英國人,喜歡外賣,三名治等方便食品,而且英國人吃食物的味道很重,特別的喜歡吃甜食,巧克力、布丁則是他們酷愛的食物。這也是英國人過於肥胖的原因之一吧!相對而言,美國人為了健康,還會注重似乎物的營養含量,主要原因也許是美國人“體積”比較大,不得不注重食物的營養結構。與中國消費者相比,美國人購買食物除了查看關鍵的生產日期外,還會仔細研究食品營養標籤。而且看標籤還有個名堂呢!如果標籤第一個標的是食物的主含量,如果食品中主含量與標籤不一致,那麼這些食品就是“假貨”。更令我吃驚的是,美國人給寵物購買食品也會關注營養標籤。或許這是美國人購買習慣吧,又或許是美國人遵循的“You are what you eat ”的原則吧。單詞“Brunch”,當我看到書的解釋,才知道原來它是早餐“breakfast”和午餐“lunch”的組合詞。由於美國人也喜歡比較晚起牀,吃完早餐再吃午餐就顯得太飽,所以新流行出“早午餐”的餐廳。(其實也相當於現代順德人也喜歡把喝早茶當作是“早午餐”了。)

衣着方面:

英國人喜歡用衣着打扮來展示自我風格,無論任何時候,他們都敢大膽嘗試。而且英國人很注重“頂上功夫”,認為佩戴帽子就是對別人的一種禮貌。在美國購買衣服則有點特殊,在美國購買東西都歡迎退貨(物品全新、收據齊全)。比如部分人買了衣服回家後發現不好看,可以拿收據退回。但是部分人則轉空子,把新買的衣服的標籤包裝好,保存好收據,把新款的衣服穿一下,趕上個時髦show一下。事後可以理直氣壯地説,“由於不喜歡這款式,全新的,要求退貨。”所以在美國買衣服小心碰上個“二手貨”哦!

出行方面:

最欣賞的是美國人郊外旅遊的露營車,他們都習慣了過上野營式RV生活。

居住方面:

美國人非常注重房屋附近的綠化等公共環境,由於裝修工作工時費比較高,美國人想重新裝修自己的房子,大部分都會選擇親自動手。而英國人則喜歡翻新舊房子,也熱衷於翻新舊房子轉賣。

教育方面:

美國人教育奉行“自主”,把一切自由歸由孩子,而中國的兒童則是“有耳無嘴”。英國人則比較喜歡幽默作風。英國人的自卑與自大的特點很明顯。

享樂方面:

英國人以“派對不夜城”為最愛,而美國人則以Party all the time”的生活。兩過人都不乏於及時行樂。都是以“Party”為中心。

其實這兩本書的作者都不是本土的,都是外國人來到英國,美國後居住發現而寫下這兩本書的。所以介紹的都是比較簡單,挑選一些特別的來分享一下。過精讀這兩本書,外國文化略有增長。也讓自己對英、美兩國人的生活有了部分了解。

讀書能讓人增長見識,繼續努力,多讀書,讀好書,讀自己感興趣的書,在寒假好好為自己充電。加油~~~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5

不是玩電腦就能感受到樂趣;不是看電視就能感受到樂趣;不是聽音樂就能感受到樂趣;不是逛街就能感受到樂趣。其實,讀書也能感覺到樂趣。

放學後,揹着書包,踏着輕快的步伐,來到一個我最喜愛的地方——圖書館。在這兒,有無限的情趣,這種感覺是無與倫比的。

來到一個角落,拿着昨天未讀完的書,沐浴在其中。書中,我與詩人同行。我感受了李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志;感受到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友情。看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看到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瀟灑。我讚歎蘇軾“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中狼”的豪邁;同情“富漢不知窮漢飢”的痛苦;嚮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在。

書中,我明白了“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不經歷挫折,哪能見成功?”清楚了“挫折也是一件好事”感悟到“生活中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我們要揚起生命的帆”沉浸在書中,一切煩惱一掃而空,有的只是快樂和啟迪。

啊!讀書讓我感受到了樂趣,書像睿智的學者,博學的老師,給了我無限啟迪。書,我要一生與你在一起!你願意嗎?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6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最近讀了《賞識你的學生》一書,讀後感受頗多。全書用許多生動的案例詮釋了“期待效應”試驗、“需要層次”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教育理論知識,闡釋了實施“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過一個個令人扼腕歎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師要善待每一個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 、讓人人都享受一份關愛

德育需要一種寬鬆、寬容和温馨的環境,對學生偶然的錯誤和閃失,不要過分求全責備,因為教師偶爾也會有背離道德的言行。學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教師的關愛。愛,是一種重視,一種呵護。我們要站在珍視每個生命價值的高度去關愛每個生命個體的成長,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保護學生的自主發展權。我們要重視每個個體的存在,每個人都是同樣重要的。所有的人都應該得到發展,不管是優秀的,還是發展有困難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帶任何功利的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説: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讚美。因此,當教師能夠以“賞識”的言行對待學生,就會激勵起學生無窮的勇氣,喚醒他深埋的潛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進。而要讓教師擁有“賞識”這一法寶,根本就是要激發起教師的愛,讓教師出於愛來工作,而不僅僅把教育當成一個職業或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賞孩子每一個幼稚的想法和行為。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以寬容之心對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理解、接受、運用“賞識”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園中耕耘

二、讓人人都享有一次機會

“以人為本”,“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的課程理念。每一個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而發展潛能的金鑰匙就是自信心。學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過程中,尤其是後進生特別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表揚。鼓勵和表揚的力量大於批評和處分的力量。學生在校接受教師的表揚和讚揚中,他會自覺地放大自己的優點,對自己表現出強烈的自信,極力使自己變得優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除。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賞識。“賞識”這個詞,《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予以重視或讚揚。這就告訴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必須首先認識到學生的才能,然後再予以重視和讚揚,要有針對性。也就是説並非“拉到籃裏就是菜”,胡亂指着學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讚揚、誇獎之能事,而是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賞識。賞識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是教師的一門必修課。教師要通過不斷的鑽研、深入的學習,掌握賞識這一有效手段,並在適當的時機、合適的場合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三、賞識不是萬能的,但可以接近萬能。

《賞識你的學生》中無數的成功者的經歷都告訴我們:外因並不是決定因素,內因才決定了事物的最終走向。學生的成長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只有調動和依靠學生自身積極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七八歲時寫了第一首詩,母親對他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父親的評價恰恰相反:糟糕透了。從母親的“賞識”聲中,他得到了愛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後靈感和創作的源泉;從父親的批評聲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於是不時提醒自己“小心、注意、總結、提高”。在這兩種力量的鼓勵下,他終於成為一個著名的作家。透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認識到,賞識是很多促進學生成長的催化劑中的極為有效的一種,它能夠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從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為可能。

很多時候,我們怨天尤人,埋怨學生不夠聰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報,靜下心來,想想平日裏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盡惹我生氣的寶貝,原來也都有可愛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有時匆忙的步履,泥濘的心情遮掩了我們的雙眼;繁瑣的工作,忙亂的頭緒,鈍化了我們的敏鋭;成績的鐐銬,升學的壓力擾亂了我們的心智,所以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學生的缺點,而忽略了那一雙雙天真的眼睛,那一顆顆純潔的心靈。他們需要老師的關心和認可,需要老師的呵護和鼓勵,即使因為無心犯了錯誤,也需要我們的老師温和地指出,他們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指責,是真誠而不是偽善。他們是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盡情地沐浴陽光,吸吮雨露,需要風雪的磨練,鮮花的簇擁。他們是最為敏感的一個羣體,能準確地識別老師對他們的幫助是出於關愛還是僅僅是功利的表現。所以教育應該是牽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質樸,是師生間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學會賞識你的學生,先學會從心底去愛他們。

賞識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待,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理解學生、相信學生,不斷地鼓勵表揚他們,我想我們也一定會得到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説過這樣的話:“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無論年齡大小,地位高低,人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不同,都不會拒絕別人的讚揚,來自別人的讚揚或獎勵,都會令被表揚者產生愉悦的情緒體驗,那麼學生也一定會朝着你引導的方向前進的。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7

我在這裏將自己近期的讀書學習心得向大家作簡要彙報。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兩個方面的壞習慣時常困擾着我:一個是遇到問題時,習慣用老經驗、老方法去解決,主動思考不夠,危機感不強,屬於思想懶惰,我概括為:知難行易;另一個是完成工作任務時,目標、方法和途徑很明確,但實際工作動力不足,節奏緩慢,屬於行動懶惰,我概括為:知易行難。這對壞習慣,在很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體現,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卻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攔路虎。為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論,近期我先後讀了兩本書,並從中找到了答案。

一、學唧唧,不做思想的矮人

第一本是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寫的《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只有幾十頁紙,我是一口氣讀完的,裏面的故事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書中有四個主人公: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四個共同生活在一個迷宮裏,以奶酪作為生活追求的目標。有一天,他們發現習慣了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奶酪突然不見了!面對變化,每個人的反應截然不同:嗅嗅、匆匆馬上投入到尋找奶酪的征程,並且很快找到了豐富的奶酪;而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則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不知所措。經過痛苦的思想鬥爭後,唧唧下定決心,加入到尋找新奶酪的行動當中,最終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原地怨天尤人,終無所獲。

我覺得在現實生活中,“迷宮”代表了我們所處的工作和生活空間;而“奶酪”則代表着我們努力奮鬥、矢志追求的人生目標。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外在的變化是一種必然,平時要勤于思考,培養“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並在變化來臨時從容應對。每個人一生都會有多種崗位的工作經歷,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時刻充滿工作激情,保持危機意識,有着靈敏的嗅覺和積極的行動,並像“唧唧”一樣正確對待外界的客觀變化,不斷進行心理調節,找準自己的定位,把心態與外界變化調整到同頻共振上來,簡單地説就是“隨着奶酪的變化而變化自己”,以最好的心境去工作和生活。

仔細想來,我自己以前也曾扮演過“哼哼”的角色,喜歡在安定的環境中有條不紊的做好自己的事情,躺在自己的那塊奶酪上安於現狀,進取心不足,缺少主動思考、創先爭優的熱情和動力。《誰動了我的奶酪》恰如一部思想上的永動機,時刻提醒我思維觀念要始終保持動態變化,更要坦然面對和接受各種變化的挑戰。作為一名組工幹部,不僅要對本職工作、業務知識熟練掌握,同時,更要對工作內容、工作對象的細微變化做到未雨綢繆,超前思考、主動思考、提前預判,做到有備無患、防患於未然,從而將工作做得更加全面、到位。學唧唧,不做思想的矮人

二、學羅文,做行動的巨人

《誰動了我的奶酪》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知難行易的困惑,而我向大家彙報的另一本書,則對指導我如何解決知易行難有一定的啟發。這本書就是美國人阿爾伯特-哈伯德寫的《致加西亞的信》。

故事發生在1898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殖民屬地而發動的歷史上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期間。美國因形勢所迫急需和古巴起義軍頭領加西亞將軍聯繫,然而沒有人知道加西亞在深山的什麼地方,沒有任何與之聯繫的有效途徑。有人推薦陸軍中尉----羅文去完成這個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羅文領了任務一句話也沒説,甚至沒有問:有什麼裝備?有什麼人配合我完成任務?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鬥智鬥勇,千方百計地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讀完《致加西亞的信》,我感到書中揭示的道理很簡單,解決知易行難這一困擾的答案就在這裏:那就是心無旁騖地去執行命令。不要為找太多借口和假設太多困難,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沒有私心雜念地做好就行,這就是高效的工作方法。(1)(2)文章來源:

個人轉載本站內容,請務必保留上面文章來源信息!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知易行難,難的就是缺少了羅文那種執行力。執行力就是戰鬥力,執行力就是生產力。實現既定目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幹部。做為黨員羣體中的個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堅定地去執行上級交代的任務。在黨的基層組織和廣大黨員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中,每名組工幹部都要圍繞中心工作,樹立大局意識,按照既定工作目標,以努力踐行崗位職責的幹勁,以爭當優秀共產黨員的拼勁,埋頭苦幹,紮實工作,爭當本職工作的行家裏手、創先爭優活動的排頭兵。要學羅文,做行動的巨人

不做思想的矮人、要做行動的巨人----這就是本人前一階段讀書的粗淺體會,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受閲歷和領悟所限,偏頗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8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名是《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什麼是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主題,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樂和陽光的,追求幸福是每個人的畢生所求所願。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尋求幸福的人生,但是,並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對幸福缺乏認識、感悟和理解,還記得小時候的語文課本中就有對幸福的闡述,它非常生動而具體地告訴人們: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後的朝陽;是雪中送炭;是為他人忘了自己;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可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幸福在哪裏?

教師職業的勞心勞力、社會地位、勞動報酬確實很難輕言幸福,特別是每天面對一羣可愛的孩子有時也感覺不到幸福,但這並不意味着就沒有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事實上很多教師在享受着教育、體驗着幸福,他們以多元、多姿、多態的幸福觀詮釋着什麼是教師的幸福,怎樣才能在平凡、清貧、煩瑣中不斷汲取幸福和快樂的元素。其實對於教師來説,是否能時時處處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不僅僅影響着其人生是否快樂,更影響着學生,只有教師幸福,學生才會感到幸福,特別是我們這羣缺少幸福的孩子。那麼教師如何去感受幸福呢? 首先,要懂得享受課堂。課堂是教師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個懂得享受上課的人,課堂便自然會成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營造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和學生一起痛苦、一起歡樂,你就會少了許多教學的焦慮和煩惱。

其次,要懂得享受學生。教師職業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學生的成功和他們對你的真情回報,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許多不利因素都可以從學生對教師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彌補。但要讓學生感恩你,你就必須學會感恩學生、呵護學生、尊重學生,真正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權威,那也許你會離幸福更遠。幸福不僅僅來自工作,更來自生活。家人、朋友、閒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許手頭錢是有點緊,但還得學會捨得用杯水車薪中的一水一木去買些喜歡的書、買件心儀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個會、旅趟遊。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自覺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第三,要懂得研究教學。把教學工作看做是一種簡單的重複,那必然厭倦,也無言幸福。應把研究教材、教學當成提高自己素質的必走之路,應把教學作為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一個體現。

其實,教師的職業幸福是一種心態和狀態,也是信念與追求的體現。教師是精神的“傳道士”,必須擁有好的心態面對工作和社會,這與我們的幸福“魚水情深”。心態決定狀態,有了好心態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傳遞的,教師是愛的事業,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對生活,就能愛每一個學生,同他們“打成一片”,非常專一的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就能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禮、引導和激勵。況且,有了好心態,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快樂,少些狹隘多些豁達,就會視教師為一種藝術,在忙碌之中、創造之中收穫更多的幸福,樂此不疲雖苦猶甜。我認為,當我們教師的勞動被他人、社會認可時,必然會帶來無比的快樂,會被幸福緊緊“包裹”。

我想,教師的職業幸福就是來源於平凡、忙碌而又充實的每一天。這也許正是所謂天長地久的幸福吧!那麼,我也會説我愛教師這個職業,我也會為教師這個光榮的職業貢獻畢生的精力。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9

讀書,可以更新我們的理念;讀書,可以改變我們的現狀;讀書,可以提升我們的精神;讀書,可以陶冶我們的品性;讀書,可以激發我們的職業智慧;讀書,更可以支撐我們的教育生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教師“每一天都要用智力財富來豐富自己。”當然,我們也不能為讀書而讀書,一定要把讀書自覺地和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的研究結合起來,用讀書指導實踐,用實踐指導讀書,這樣的讀書才是最有用的讀書,這樣的讀書才是有生命的讀書。

在一定意義上説,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推而廣之,一個學校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風,無不與這個學校的讀書學習風氣相關,心得體會《讀書後的心得體會》。讀書是一個學校生命力之源泉,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矗如果我們的學校、我們老師,都能有“讀書工作化”和“工作讀書化”的目標追求,並不斷為之實踐,那麼我們就將在理想的教育改革和激烈的教育競爭中佔得先機,並展現出無限的生命力。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10

我今年11歲,打我5歲開始認字起,一直到現在,我讀過的書不能算少了,真的,我一識了字,就狂熱的迷上了看書。從5歲是看的《醜小鴨》一直到現在讀的《海底兩萬裏》,應該不下50本了。看過的古典小説有《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但都沒有讀透。少兒版的《西遊記》早已被6歲的我折磨地散了架,《三國演義》只有一本壓縮版的,僅二十幾回合,而媽媽的那本文言的有九十、一百多回合呢!《水滸傳》是一本漫畫,刪了好長一段,直到拿起真正的文言版的才明白“水滸傳”的奇妙之處。

再談談外國小説吧。我很愛看的外國小説,一本是《海底兩萬裏》,一本是《綠山牆的安妮》,《小婦人》也蠻喜歡的。至於什麼《紅與黑》和《歐也妮.葛朗台》等,真的看不懂,況且我不愛看悲劇。<海底兩萬裏》是儒勒.凡爾納的小説,是一本科幻小説。我很是喜愛這個作者的作品,所以又買了他的小説《神祕島》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們》。他的小説富於想像,絢麗多彩,編排引人入勝,節節相扣。看《海底兩萬裏》時,讓人感到身臨其境,如同自己作為“阿龍納斯教授”,深入了“鸚鵡螺號”這艘潛水艇一般。可以這麼説,儒勒.凡爾納的作品和李賀的詩一樣,十分絢麗,十分奇特。至於他寫的是真是假暫且不管,但他寫下來的文字是十分令人信服的。《綠山牆的安妮》和他的作品是截然不同的風格,是安謐平靜的田園生活,我覺得安妮與我太想像了,所以我能零距離地感受作者的內心波瀾,因此我很愛讀它。

説到底,讀書是件很愉快的事,每本書都有自己的風格,只要你細細品味,你一定能感受到讀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