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説讀書心得(精選26篇)

小説讀書心得 篇1

《飄》一部描寫19世紀60年美國國內戰爭前後的故事。作者非常瞭解南方人的生活,他以種植園為場景,通過一段愛情故事,生動形象的刻畫了美國南方的社會生活。作品非常具有時代氣息。情節巧妙,人物塑造豐滿形象,心理描寫也異常細膩,這些都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讓我讀完能感受到一股正能量在不斷縈繞,受益匪淺。

小説讀書心得(精選26篇)

斯嘉麗這個角色形象非常圓潤飽滿而真實,非常吸引人。她一直以來都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原因就在於她存在正反兩面。一方面她自以為是,自私自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冷酷的人,她對待自己孩子極其嚴苛,對於愛情,她甚至想搶奪別人的丈夫;另一方面她剛強的像男人一樣,不屈不撓,敢愛敢恨,有擔當,她可以在戰亂中幫助她的情敵,她是一個複雜的人物。我同情她因戰火的洗禮,失去親人的痛苦,我也為她的自私任性,得不到愛情而痛惜,也被她敢於抗爭命運的精神所折服。她是一個新時期女性的形象,懂得反抗、叛逆,不被命運左右。她主動追求自己愛情,全然不顧世俗的看法,敢愛敢恨的形象讓我印象深刻。她是一個勇敢的女性,殘酷戰爭期間,她化作臂膀保護着家人。戰爭結束後,她又體現出那種不服輸的精神,追求實現自我價值。她的這些積極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我,他徹底擺脱了傳統的束縛,追求自我的自由。

《飄》給我的啟示是不管你身處什麼樣的處境,你都不要放棄自己,敢於與逆境抗爭,對生活永遠要充滿勇氣。我們要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以後的生活。

小説讀書心得 篇2

我讀完這作品的時候,我唯一佩服的是郝思嘉,她是一種被迫的勇敢和堅強。不可否認思嘉多元化的性格,為使命而戰的頑強,自食其力而奮鬥的能力也讓我欽佩。戰後回塔拉那些淒涼無着落的生活,那些一個個無助的眼睛,有失去了理智的父親,過慣了小姐生活而身體又不是太好的兩個妹妹,虛弱的梅利,一個三、四歲的孩子,還有兩個嬰兒,三個以前的黑人奴僕。這些人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到她身上,沒有她這些人都幾乎無法生存。為了保住這片紅土地,她以自己的幸福作為犧牲,雖然手段並不怎麼光彩,但意義很重大。

但對於郝思嘉這個人物,我的另一種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瞭解的。如果她瞭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瞭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着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為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一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後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

對於她,我又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幹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能幹、温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着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鬥的十幾年裏,玫蘭妮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覺得郝思嘉就像個小孩子一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着,而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屑一顧。一面在拼命讓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

郝思嘉愛的是阿希禮,可是,阿希禮卻不要她。就像瑞特説的,阿希禮是個君子,只是生在了一個和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他還是用舊世界的遊戲規則生活,只會撞得一鼻子灰。郝思嘉不瞭解阿希禮,所以她愛他,想盡一切辦法得到他,而當她認清他時,她再也不愛他了。

郝思嘉是個矛盾體,可又有誰不是矛盾體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當她面對困難時,她選擇迎接,當她面對責任時,她選擇擔負,可當她面對愛的抉擇是,起初,他選擇矇蔽自己,當她終於認清,要面對時,卻已為時已晚。而她,在無能為力時,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個充滿生氣、充滿鬥志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的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鬥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學習的。所以,每當我遇到困難、心情不佳時,我便會告訴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書中另一個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蘭妮。她是個外柔內剛的女性,她幾乎擁有了女性所能擁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説的,她是他所見過的少數貴夫人中的一個。她是堅強的,她是愛國的,她用她的心愛身邊所有的人。當她丈夫打仗時,她在後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當北佬打進城而她又快要臨盆時,她依然鎮定,當她身體虛弱而沒人下地幹活快要沒飯吃時,她和郝思嘉一樣,放下過去所受的教育和優越感,拖着虛弱的身體下地幹活,當她看到郝思嘉殺了一個北佬時,她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幫着掩埋屍體,搜查錢財,擦拭血跡,當戰爭終於結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來到她門前要求照顧而她們自己也沒有過多糧食時,她還是盡她所能地幫助他們,因為她希望在遠方也有一個好心的北佬女人給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飯吃。

如此一位堅強的女性,卻又是如此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執着地相信郝思嘉和阿希禮,即使有人親眼看見他們摟在一起,也執着地相信他們,保護郝思嘉。她明知自己的身體無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卻執着地要再為阿希禮生個孩子,最終離開了她愛了一輩子的親人們。

真的是太偉大了,看着玫蘭妮,使我想到許許多多的中國古代女性,她們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勞任怨,相夫教子,然後默默無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書中,我最為喜歡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執着,他能那麼深地愛着郝思嘉十幾年不變。他想保護郝思嘉,寵愛郝思嘉,照料郝思嘉,讓她事事稱心,而郝思嘉卻拒絕了。他説過,再永恆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愛,被郝思嘉愚蠢的固執磨光的。他的心,死了。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來了。他説過,他從來沒有那個耐心把剪碎的褲子縫好,再告訴自己這就和新的一樣,自欺欺人罷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縫,再也不是原來那條了。

瑞特是個複雜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卻仍和舊時代格格不入,他有鋭利的眼睛,可以在亂世找到自己的處身之道,他對國家有熱情,即使他明知必敗無疑,卻仍在最後關頭入了軍。他愛郝思嘉,但他更瞭解郝思嘉,所以他從不説,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郝思嘉卻從來不想去了解他。最後,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他累了。

所以總的來説飄是一部相當不錯的書,希望大家有時間也可以看看。明天又是另外一天。

小説讀書心得 篇3

哪怕一種最堅貞不渝的愛也會消磨掉。我的愛已經消磨殆盡了。——瑞德

千百年來,愛是什麼?即使是哲人也討論不出個所以然來。如果愛是有定義的,就像數學公式那樣,那麼,世間的痴男怨女就可以對號入座,而不會再有像《飄》那樣的悲劇了。

我佩服思嘉,她敢愛敢恨,更敢於追求她所追求的東西。在她所生存的那個上流社會,大多數人這樣做,所以你也必須這樣做,稍有一點不同,就會被人看成是反叛甚至是罪惡的。在那個只能是男人經商的時代,思嘉做為一名應該在家相夫教子的女性,她用她精明的頭腦,在商業場上做出的一凡成績,可以説比任何一個男人都要出色。她也不理會別人怎麼説,如何議論她,她有她的執著!在美國的那場南北戰爭中,她不愧為亂世佳人!

但是,在感情的世界裏,她卻像個小孩子一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着,而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屑一顧。一面在拼命讓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艾希禮愛着媚蘭,可他卻要等到她死之後才真正明白過來。而思嘉,就在他曖昧不明的態度下苦苦等着他。如果他能早點明白,在思嘉第一次説愛他那時,斷然拒絕她,那她就能解脱開來。像她自己所説那樣,即使痛苦,也能挺過來的。但是一切都晚了!而思嘉,如果能知道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愛上瑞德,那事情就有迴旋的餘地,就不會走到一個前後都堵住的死衚衕。

他們兩人(思嘉、艾希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明明愛着一個眼前人卻不知道,不懂得去珍惜。特別是思嘉,瑞德一次又一次給她機會,而她就像瑞德所説的,像一個頑固的小孩,固執得可愛。他愛思嘉,但他更瞭解思嘉,所以他從不説,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思嘉卻總是利用別人對她的愛來轉化成鞭子,一下下鞭打愛她的人,也從來不曾想去了解他。最後,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重複去嘗試,他累了。最終,把他對她的愛消磨殆盡。她悔悟得太晚了。他的心,已死。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就再也回不來了。他説過,他從來沒有那個耐心把破碎的東西縫好,再告訴自己這就和新的一樣,自欺欺人罷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縫,再也不是原來那樣了。

是誰將思嘉從守寡的抑鬱中拽拖出來?是誰一而再再而三地縱容着思嘉的嬌縱和無理取鬧?是誰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出現,從容淡定地擺平一切。瑞德那麼耐心地等待着思嘉長大,而思嘉卻那麼無知愚蠢地等待着希禮長大。金錢不曾讓瑞德失望,而思嘉卻讓瑞德絕望了。

我不知道,一個在最後才明白自己是深愛着那個一直深愛着她的人,而那個人卻決定永遠離開她時,那會是怎樣一種心情?無助、迷茫、痛苦、後悔亦或是心碎?無論如何,那種感覺肯定是不好受的!

小説讀書心得 篇4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

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 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説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地笑起來……

為什麼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國,遠離硝煙瀰漫的阿富汗,阿米爾仍然有着揮之不去的愁緒,仍然想着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故土,是哈桑,那個最忠於他的奴僕,不,是童年的夥伴,是他最愧對的人,讓他的心靈永遠處在懺悔與不安中。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故事的結局,索拉博的不語和沉默以及放風箏時他的笑,讓我感到一絲悲傷,卻也有如負重釋。因為阿米爾追過,救贖過,勇敢面對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阿米爾,都在不斷追尋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許就是在不斷懷念和追尋過去中度過的,我想: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閲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淋漓盡致。

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我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就是一杯茶嗎?

小説讀書心得 篇5

《飄》第一次出現在我眼前時,是在我小的時候。我看到了兩本厚厚的書,在書架上十分顯眼,題目也十分吸引人,引起我極大的好奇心。但到底識字不多,作罷。時隔六年,我終於翻開了這本書,才發現這本書有這麼大的魅力。

這本書主要講了美國南北戰爭。女主角斯嘉麗大戰之前無憂無慮地生活着。每天穿着華麗的裙子,穿着舞鞋去舞會上跳舞。她吸引了很多男生。她最愛的男生是衞斯理,最後卻不能如願。

南北大戰爆發後,斯嘉麗經歷了很多困難。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委曲求全,選擇墮落,原本細嫩的手因為幹農活長滿了繭子。女主從原本舒適的生活一下子墜入艱苦生活的泥潭裏,痛苦掙扎。

我看完了這本書後,感到了氣憤和悲哀。氣憤的是因為女主的驕傲貪婪和虛榮,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為了借錢去勾引有勢力的男人。我也為她感到悲哀。她是如此愛自己的家,十分努力,想要打點好農場的一切,卻沒有足夠的錢。那個時代背景下,一個女人要撐起一片天,多麼不容易,她自己心裏也不想墮落成這樣吧。

《飄》這本小説給了我極大的震撼。我知道人物都是立體的,有着複雜的性格特點。自己不能隨意評價人生的善與惡。社會環境對人物和情節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我還是有一點同情斯嘉麗,只因為一場戰爭讓他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飄》,這本小説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它一定會帶給你不一樣的閲讀體驗。

小説讀書心得 篇6

讀鐵凝的《哦,香雪》讀後感

《哦,香雪》是鐵凝小説早期有代表性的一篇,起先發表在1982年第5期的《青年文學》上,後來又收錄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語文讀本(高中版)》第二冊上,是廣大中學生喜聞樂見的作品。因此對該篇作品進行分析與研究有着比較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小説最注重人物形象的構造,可以説,一篇小説的成敗就取決於形象。著名文學大 師老舍先生曾指出:“能憑空給世界增添幾個不朽的人物,這才叫創造。” 鐵凝小説《哦,香雪》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成功地塑造了香雪等一羣農村姑娘對外面世界和新生活的熱切向往。其實,香雪僅僅才是中國廣大農村,特別是落後偏僻農村姑娘的一個縮影!作為一個有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必然以自己的道德良知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和從生活中覺醒,魯迅先生不也是這樣嗎?他為民族的精神吶喊,他為民眾生活的擔憂,早已鑄造了他不朽的靈魂。

從這個角度上説,鐵凝小説《哦,香雪》中塑造的香雪正是以貧困農村的生活現狀為背景,以人們對新生活、新思想的一種渴望,體現了一個時代在發展中追求進步和文明的生活痕跡!是代表當時代新農村青年的開始覺悟,開始把目光投向農村、大山以外的世界。香雪為了一個自己嚮往已久的鉛筆盒而大膽地登上火車去拿一籃子雞蛋去換,且不想鬼使神差般地被關在火車裏。一個窮山區的小姑娘霎時間打破了永久的夢,坐上火車開始飛奔!她心中充滿了激動、興奮、恐懼和無助,這種十分複雜的心理狀況讓作者幾句話就寫得活靈活現: “香雪終於站在火車上了。她挽緊籃子,小心地朝車廂邁出了第一步。

這時,車身忽然悸動了一下,接着,車門被人關上了。當她意識到應該趕快下車時,列車已經緩緩地向台兒溝告別了。香雪撲到車門上,看見鳳嬌的臉在車下一晃。看來這不是夢,一切都是真的,她確實離開姐妹們,站在這既熟悉、又陌生的火車上了。她拍打着玻璃,衝鳳嬌叫喊着:‘鳳嬌!我怎麼辦呀,我可怎麼辦呀!’” 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先生在《現當代小説鑑賞》中指出:“我們可以從多種角度來觀照現當代小説,比如,從時代生活與主題演變的角度;從人物塑造、情節設計和細節提煉的角度;從作家的主體意識、評價生活的眼光和藝術個性的角度;從創作方法、文體意識、風格流派和語言特色的角度,等等。”如果用這把標尺去窺探鐵凝小説《哦,香雪》的話,我們至少就可以從中學習和發現許多新的亮點! 從該小説創作的時代背景看,國家正是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農村在經歷諸多苦痛之後也與成功順利接軌。將火車道通到台兒溝這個小村,特別是在列車時刻表上也多了“台兒溝”這一站之後,真正地讓山區人有了開放的思想,進而有了搞活經濟的眼光和頭腦,台兒溝的熱血青年們開始用山溝裏的土產品去交換遠方城市裏的新鮮玩意,其中最重要的是鉛筆盒、書包等文化用品,這巧妙地表達了山區人民希望得到外圍大城市文化的追求!這時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發展中不可能逆轉的大局勢!是農村走向城市這一偉大主題的詳明寫照。這樣大的主題意識卻讓作者用細膩生動的語言展現的一覽無餘。比如她在文章開頭寫到: “如果不是有人發明了火車,如果不是有人把鐵軌鋪進深山,你怎麼也不會發現台兒溝這個小村。它和它的十幾户鄉親,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皺褶裏,從春到夏,從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給予的温存和粗暴。 然而,兩根纖細、閃亮的鐵軌延伸過來了。

它勇敢地盤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試探着前進,彎彎曲曲,曲曲彎彎,終於繞到台兒溝腳下,然後鑽進幽暗的隧道,衝向又一道山樑,朝着神祕的遠方奔去。” 一部優秀小説的語言不僅僅是生動、鮮明、準確,還往往是富有音響、色彩和節奏等。像剛才這兩段裏的一系列動詞:“發明”、“鋪進”、“發現”、“掩藏”、“從……到……”、“接受”、“給予”、“延伸”、“盤旋”、“試探”、“繞到”、“鑽進”、“衝向”、“朝着”和“奔去”,可以説將鐵凝小説的語言風格明顯的體現出來。 文學作品也通常把教育作為主要功能,鐵凝小説《哦,香雪》可以激勵一部分山區有志青年,將生活的目光投向美好未來的生活;同時也告訴人們:改革開發的“大火車”早已衝進原始落後的農村,農村正進行着一場偉大的革命!

小説讀書心得 篇7

讀《浮躁》有感

《浮躁》是賈平凹第二部長篇小説,具有他鮮明的鄉土寫作風格。賈平凹是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大家,他的散文和小説成名已久。高中時曾讀過幾篇賈平凹的散文,後來讀過他的小説後才逐漸瞭解他的寫作風格。他是一位文化名人,必然也飽受爭議。他因為小説《秦腔》因為獲得“茅盾文學獎”而名噪一時,而當初也因為一本《廢都》被禁而譭譽參半。讀過他的小説後我個人認為《浮躁》是其中讀、最有引人深思的一部小説。雖然稱自己只是一位農民,但他卻用最敏鋭的眼光觀察着生活,觀察着政治改革帶來社會的深刻變革。

浮躁的水、浮躁的心、浮躁的城鎮與鄉村、浮躁的人們重複着愛恨情仇與悲歡離合,真善美與醜惡的鬥爭,權利與金錢的爭奪。賈平凹的《浮躁》講述了80年代改革開放中一個農村的青年人和他周圍的鬥爭的故事。

書的前面有一段作者的序言:“這仍然是一本關於商州的書,但是我要特別聲明:在這裏所寫到的商州,它已經不是地圖上所標誌的那一塊行政區域劃分的商州了,它是我虛構的商州,是我作為一個載體的商州,是我心中的商州。而我之所以還要沿用這兩個字,那是我太愛我的故鄉的緣故罷了。” 《浮躁》寫了發生在商州的故事,這個商州是作者虛構的一個地名,或許根本不存在。作者筆下描寫了一條特殊的河——州河。“我的這條州河便是一條我認為全中國的最浮躁不安的河。”作者這樣説道。小説的故事是關於州河邊上幾個青年人金狗、雷大空、小水追求自己的命運的故事。州河的北岸是兩岔鎮,河南岸是不靜崗和靜虛村。兩岔鎮是有名的貧困鎮,而靜虛村裏有鞏姓、田姓兩大家大户人家,田、鞏兩家上輩因為組織游擊隊,他們親戚不少成了國家幹部。鞏寶山是州城專員,田有善是白石寨縣委書記,田中正是兩岔鎮鄉長。田、鞏兩家在鄉里作威作福,而且暗地裏爭權奪利。小説的主人公金狗出生在靜虛村,他膽子大,而且讀過書,服過役,有着天生的領導能力,受到田家欺壓後立志要出口氣,改變自己的命運。復員後帶領鄉里的年輕人組織了河運隊,共同致富,田中正卻干涉插手為己謀利。金狗把握住機會到州城裏做了報社記者,成為兩岔鄉的名人,他利用媒體的便利大膽揭露田鞏兩家的違法行為,使他們得到了應有的處分。金狗的好朋友雷大空也不甘於平庸,做起生意,最後卻走到鑽法律漏洞辦空殼公司詐騙掙錢,也成為鄉里最有錢的人。田、鞏兩家趁機報復,使雷大空被捕入獄,利用人際關係將其害死,金狗也受到牽連而入獄。小水想盡辦法最終幫金狗脱離關係,懲治了田家。小説的最後,作者描寫了另一場洪水即將到來。

由於篇幅有限,不能把這一篇幾十萬字的小説講的清楚。賈平凹在書中描寫了80年代改革開放後一羣人特定的心態——“浮躁”,從金狗到雷大空,到村裏的年輕人。農村改革在年青人中激起了浪潮,這些人都希望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在這次浪潮中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這個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主人公金狗有自己的思想,不想受到別人的牽制,他看到了底層官僚階級的黑暗從而本能地去反對抗爭,正是這個抗爭的過程使他感到困惑、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揭露的是對是錯。小説多處描寫到金狗的心理。作為一個鄉下人來到州城,他時常感到孤獨困惑,金狗的這種心理是複雜與矛盾的。對於雷大空,也是想出人頭地,但他沒有金狗的機遇,也沒有金狗的才華,不過他也是盡己所能做生意掙錢,成為有錢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面對金錢的誘惑,他逐漸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到最後人財兩空,他自己也是認為罪有應得。

小説的情節雖然有特定的年代,但這個話題卻沒有褪色,如今“浮躁”這一個詞似乎越發流行了,幾乎成了一種病態的現象向各個領域蔓延。“浮躁”的心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產生浮躁的原因是什麼呢?賈平凹的小説《浮躁》告訴我們這種心態一部分是由於政治體制改革影響的。改革開放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的思想活躍起來。就像一顆石子激起千層浪一樣。在文中賈平凹藉助金狗和考察人的對話説明了自己的觀點:

“這地方窮呀,越是窮的地方,天下的變化最能關聯到他們的切身利益。我近來常想這麼一個問題:現在的國家政策是好的,土地承包解決了農民吃飯問題,而允許和提倡搞商品經濟,這也是對的,但現在有些人一搞起生意來,竟一下子身裹萬貫,而這些錢差不多是靠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如果這樣下去,個人或許是富了,但國家的經濟卻受到損失,以致出現市場物價上漲,賄賂嚴重,社會風氣不好。這些現象是主流還是支流,是好事還是壞事,我也拿不準,一時感到振奮,一時感到憂慮,寫報道也不知如何寫。當然,這也是我學歷淺,知識窄,水平低所造成的原因,您能説説你的高見嗎?”

那人説:“你這些問題想得太好了,我也是帶着這些問題才出來考察的。以我個人之見,黨的現行政策的基本方向無疑問正確,中國發生的變化,尤其農村的變化,足以證明這點。但是,我們畢竟是在毫無可以借鑑經驗的情況下這樣乾的,好比人在一條曲曲折折的隧洞走,看到了前頭的亮光只説明方向對,可隨着生活的進一步變化,這裏邊同時暴露了許多問題,如解決不好,也有可能導致別的危險。總之,改革是艱難的。” 中國歷史上長期是封閉式的封建主義國家,解放以來雖然是社會主義性質,但封建主義沉澱的東西太深太厚,現在一經脱離這種封閉狀態,經受商品經濟的刺激而獲得活力,這就像浪潮一樣,一下子衝開傳統生活的堤岸,向新的天地奔騰而去。在變革中,人的主體意識大大覺醒了。一些人認識到了自己的存在和價值,而同時他自身的素質太差,這就容易使他把方向搞錯,把路子走歪,這也就是之所以有人為了自己掙錢而不惜任何手段去坑集體,坑國家。金狗同志,您覺得這話有沒有道理?”(摘自《浮躁》第二十一章)

反觀現代我們周圍的浮躁之風,其原因正如書中所説一樣:主體意識的覺醒與高昂和一些人自身素質低下這一矛盾造成的。

另外我再談談對小説語言的感受。我並沒有任何語言鑑賞功底,此處只略談自己所感。賈平凹的文筆很樸實卻很有質感,對於在農村生活過的我來説有很大的吸引力。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繪了一幅很具有鄉土風情的生活畫卷。讀這些文字大有酣暢淋漓之感,雖然有人説賈的描寫過於瑣碎,而且文中出現很多神鬼意象。我認為這就是賈平凹的寫作風格把,只有這樣的筆觸才能真正寫出鄉村,寫出生活,在農村確實有不少封建迷信,對鬼神的迷信與崇拜也正是封建思想的殘餘,這過程是傳統與現代文明相互衝突融合的過程。我相信任何一個有過鄉村生活經歷的人都會喜歡賈的這種寫作方式。

不論當時和現在人們的心態如何,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未來還是抱有希望的。就像他在一開始描寫州河的那樣——

“浮躁當然不是州河的美德,但它是州河不同於別河的特點,這如同它翻洞過峽吼聲價天喜歡悲壯聲勢一樣,只説明它還太年輕,事實也正如此,州河畢竟是這條河流經商州地面的一段上游,它還要流過幾個省,走上千裏上萬裏的路往長江去,往大海去。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

“對於州河,我們不需要作過分的讚美,同時亦不需要作刻薄的指責,它經過了商州地面,是必由之路,更看好的是它現在流得無拘無束,流得隨心所欲,以自己的存在流,以自己的經驗流。”(摘自《浮躁》序言一)

我們的改革之路還年輕,缺少經驗,我們不需要過分的讚美,也不需要刻薄的指責,就讓它以自己的經驗發展吧。

小説讀書心得 篇8

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長篇小説《飄》,是我喜愛的書之一。我喜歡文中斯佳麗的勇敢堅強,喜歡瑞特的機智果斷,喜歡玫蘭妮的外柔內剛。

對於斯佳麗這個人物,我的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我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幹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美麗而任性,並不是一個被大家歡迎的人。她會耍手段,但很堅強,很熱情,是個活潑可愛的女人。她喜歡幸福和富裕的生活,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愛。但命運不那麼簡單。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瞭解的。如果她瞭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瞭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着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為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一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後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

斯佳麗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是她的母親。她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能幹、温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着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鬥的十幾年裏,玫蘭妮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慾望,每一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慾望會成為我們的一種動力。這種慾望會促成文化、技術的發展,也會導致犯罪和戰爭。慾望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會追求自己的幸福,雖然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糾紛,但我們不應該放棄自己的慾望和追求。正像赫思嘉所説的:“今天我累了,不能想了。明天再想吧!”我們可以休息,但我們決不能放棄。

小説讀書心得 篇9

在歐·亨利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讀到最真實的生活,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歐·亨利為美國的短篇小説開創出一個新時代。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會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歐·亨利擅長結尾,美國文學界稱之為“歐·亨利式的結尾”。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逆轉,使我們讀者感到一下子豁然開朗起來,既在我們的意料之外,其實又在情理之中,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用“含淚的微笑”形容歐亨利的風格是非常恰當的。

歐·亨利幾乎把小説的靈魂全都凝聚在結尾部分,讓讀者一開始就作者的描述中,似乎平淡無奇,但是不知不覺地進入情節,就像進入迷宮一般,直到最後,忽如電光一閃,給我們讀者最後一個驚喜。歐·亨利對此運用得更為經常,更為得心應手。在最後關頭揭開了故事中所有設置的懸念,被稱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

描寫小人物是歐·亨利的短篇小説最引人矚目的內容,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歐·亨利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熟悉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同時也有過切身感受。因此,他同情窮人。在他的筆下,窮人有着純潔美好的心靈,仁慈善良的品格,真摯深沉的愛情。但是他們卻命運多坎,弱小可憐,食不果腹,身無居所,往往被社會無情地吞噬。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得到很好揭露,其中隱含了作者的憤憤不平。歐亨利因為他本身是一個窮苦的人,因此他的文章主人公大多是一些貧窮的勞動人民,充滿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其中多為描寫一些小人物,描寫美國西部牧場,描寫那些死要面子,成天做白日夢的小職員,以及一些城市的騙子,和對拜金主義者的嘲諷。

儘管歐亨利對於社會現狀總有不滿,可他也沒有放棄希望,因此,悲慘的故事和人物總會有一個相對比較好的結局,也讓我們深深的體會到微笑裏的辛酸,諷刺裏的悲哀和無可奈何。 像《帶傢俱出租的房間》這樣的悲劇在歐·亨利的筆下是很少發生的。然而,意外的結局不能不經常依賴於某種偶然性,而太多的偶然性又不能不與現實產生距,所以“意外結局”一面使歐·亨利的小説顯示得趣味盎然,同時也使它們缺乏深度。

《最後一篇長春藤野》,主人公是瓊西、蘇、貝爾曼。文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讚美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們嚮往人性世界的美好願望。最後一片葉子”的故事,讓我們着實為瓊西的命運緊張了一番,為蘇的友誼感歎了一回,為貝爾曼的博愛震撼了一次。

小説讀書心得 篇10

在長達兩個月的暑假裏,我選擇了歐·亨利寫的《歐亨利短篇小説選》來作為假期閲讀書籍。通過閲讀這本小説選,我受到了很大了啟發,也使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有了更好的啟迪。

歐·亨利,原名為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國着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説大師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説之父。代表作有小説集《白菜與國王》、《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讚美詩》、《最後一片藤葉》等。這些小説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記得我剛開始閲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這本書像中藥那樣難喝一樣很難讀懂,剛開始我根本不知道他説的是什麼,究竟是在講怎樣的一件事。是要給予我們什麼啟示,我完成弄不清楚,剛開始讀了一點點就沒讀了,過了幾天,我重新仔仔細細的品讀這本書,逐漸讀懂了內容,也慢慢理解了每篇文章裏所包含的的真正含義。

當我閲讀完整本書的時候,我受到了很多很多的啟發,例如我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職責,都有自己的責任在身。但是,有多少人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有多少人是在逃避責任?有多少人明知道自己有責任做好某事卻找藉口而推脱?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外面喝了飲料明明垃圾桶就離自己不遠,卻因為和自己走的路沒在同一個方向而懶得走過去丟進垃圾桶,而是遠遠的往垃圾桶扔,扔不進也不去管他,明明是想盡自己責任的,卻因自己的懶散而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

總之,在閲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體會到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希望大家也能去看一下這本書,真的很有趣。

七年級:吳坤錠

小説讀書心得 篇11

《飄》是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作品,它是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長篇小説,憑這個背景,使《飄》擁有了過人的魅力。

令我感到佩服的不是媚蘭的善良與堅忍,也不是瑞德對思嘉無私的奉獻……,而是思索麪對困境時,對傳統、對道德的勇敢挑戰。

戰爭開始時,思索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她以一個在的塔拉農場為家,有上百人供她差遣……,這就是她,一個驕傲而又與別人不同的大小姐。

可是,戰爭毀了一切,她甚至連温飽都成了問題,一切落在了她身上。她才19歲,可以想像,這艱難。可是,她卻堅強地撐下來了,她面對生活的轉變時,那種精神和勇氣讓我十分佩服。

生活就好像一座大山,山路不可能完全平坦。有人落下山頂時,很多人絕望了,會失去生存的勇氣。可是,轉變也意味着機遇,能夠適應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生存下來。

《飄》是部好書,即使過了那麼長時間,也適於現在的社會形勢。面對轉變,改變自己價值觀的勇氣是哪個時代都需要的,而思嘉正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

小説讀書心得 篇12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

合上書本,我耳畔還清晰迴響着"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背後隱藏的愛恨糾葛,心靈羈絆,一絲一縷又細細密密地纏上心頭。回想整個故事,並沒有讓我時時刻刻心潮澎湃,卻在我心靈的深處激起陣陣漣漪。這人性的醜與美在我體內引起深深的共鳴。

有時我甚至會想如果我是阿米爾,我會怎麼做呢?在那一條陰暗的衚衕裏,看見那堆碎磚塊上面哈桑的棕黃色燈芯絨褲;看見哈桑那任人宰割的眼神。我真的會不顧一切地衝上去,為哈桑挺身而出,而被阿塞弗折磨、傷害與嘲弄,接受一切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的後果嗎?可是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在那個時代有一道橫在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鴻溝:哈桑——一個哈扎拉人。所以我理解阿米爾,理解是這個時代逼他作出的決擇。也正因為這個導火索,故事情節發展,讓阿米爾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作為讀者我不想去責怪阿米爾,可也不想去讚美哈桑。哈桑固然忠誠、固然善良,他的行為固然讓人感動,可是他骨子裏那種根深蒂固的奴性卻無法改變。當哈桑被阿米爾欺騙,他同時忍了;當哈桑被阿米爾凌辱,他也忍了;當哈桑被阿米爾願望,他更忍了,甚至還承認了。這一幕幕讓人心痛的場景接二連三的上演,讓哈桑作出這一切的是他與阿米爾的濃濃友情,更是他奴性的不二證明。為何他不反擊?為何他不解釋?是因為他早已打心底認定他是一個哈雜拉人,只是一個再卑微不過的僕人而已。追其根本,罪魁禍首還是那個時代。而阿米爾和哈桑只不過是那個時代的悲劇罷了。

這個故事的結局出人意料,就像是佛教的輪迴。曾經是哈桑為了阿米爾千千萬萬遍,如今阿米爾為了索拉博——哈桑的兒子千千萬萬遍。他會為索拉博追逐天上的風箏,由一個放風箏的人變成了一個追風箏的人。至此文章題目的含義就展現在我們眼前:這風箏即是人性的光輝。阿米爾完成了輪迴也完成了自我救贖。不然他會揹負着自責的苦難,隨着時光的流逝日漸沉重,直至他生命的終結。

是愛與自責讓阿米爾人性的光輝覺醒,讓《追風箏的人》有了一個"圓滿"的大結局。但我心中卻升起一絲淡淡的惆悵:因為哈桑死了,看不到阿米爾的成長與救贖。那麼阿米爾的救贖是不是太晚了呢?看不見哈桑與阿米爾冰釋前嫌,兄弟相認的感人場景,小説的結局是不是還不夠圓滿,還是作者故意這樣安排,讓小説更有發人深省的深意、更加悲傷嗎?我想了很久終於明白了:其實阿米爾的救贖並不晚,至少對那個時代並不晚,以他在忍受別人異樣目光下撫養索拉博為結局,即代表了人性的覺醒,更加是這個時代黑幕上一道亮眼的曙光。而文末的"我追!!!"更代表了作者心中的希望與期待。記得書前曾寫着"獻給所有阿富汗的孩子。"我知道阿富汗還有很多孩子沒有童年。

也許更是為了他們而千千萬萬遍吧。

小説讀書心得 篇13

“我是為麪包而寫作的。”歐·亨利説。雖然歐·亨利是個著名的作家,但是他的生活依然拮据。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歐·亨利常常關注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命運,瞭解他們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孤寂的心態。貧困算什麼?悲慘算什麼?苦惱算什麼?他們依舊幸福,因為他們擁有比財富更珍貴的——愛。

《麥琪的禮物》,讓我真正體會到愛可以超越自己最珍惜的東西。聖誕節來臨,德拉為了給丈夫傑姆買個錶鏈配他最愛的金錶,剪掉自己最心愛的猶如瀑布般美麗的長髮,賣了20元替傑姆買了錶鏈。傑姆為了給妻子德拉買套梳子梳她美麗的長髮,當掉了自己最心愛的金錶,替德拉買了套梳子。當傑姆和德拉互換禮物時,彼此都驚呆了。梳子無法再梳美麗的長髮了,錶鏈也無法再配閃亮的金錶了,可是這時的他們是最幸福的,因為他們在分享甜蜜的愛情。也許這是一個含有點點遺憾的故事,可無不透露點點的感動呢?!

《愛的犧牲》讓我真正體會到愛可以超越自己最鍾愛的事業。一對追逐藝術的年青藝術家夫婦,背井離鄉到紐約去深造,卻因家境貧困難以施展報復。於是妻子為了生計中斷學琴去教音樂,丈夫停止學畫而去中央公園一邊畫畫一邊出售成品畫作。兩人雖然中斷了學業,卻都沒有離開藝術。然而,一起偶然的事故讓事情的真相暴露出來。原來,妻子並沒有“教音樂”,而是為了丈夫可以“賣畫”在洗衣坊燙襯衣;丈夫並沒有“速寫賣畫”而是為了妻子可以“教音樂”在洗衣坊做燒火工。雖然同在一個洗衣坊,可是妻子在二樓,丈夫在一樓,所以他們一直沒有見過面。這樣,他們為了對方不放棄藝術,製造一個美麗的謊言。嚴酷的生活雖然使他們都放棄了最鍾愛的藝術事業,但他們的愛卻感人至深。

讀這兩篇小説好像是在嚼一隻橄欖,甜味中帶一絲酸澀,這也是歐·亨利小説的悲劇藝術感。並且這兩篇小説都有出人意料的結局,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這就是著名的“歐·亨利結尾”。

羅曼·羅蘭説過:“愛情,當它作自我犧牲的時候才是人生最寶貴的”。所以這兩部小説中的主人公都收穫了人生最寶貴的愛情。歐·亨利的小説也讓我們看清楚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之間的自私、冷漠,上層貴族階級的人們被金錢、利益衝昏了頭腦,沒有權利去感受愛。愛只有在社會底層小人物身上才能閃現。

愛可以超越一切,這是歐·亨利小説所倡導的。歐·亨利渴望衝破黑暗,但卻無能為力,因而造就了他不朽的篇章,也帶給我們現在人更多的對人性、良知、善惡的思索。

小説讀書心得 篇14

賈平凹長篇小説《秦腔》讀後感

想老老實實地記錄下自己讀完《秦腔》之後的所思所想。

是前天也就是週日開始讀的。其實這書是去冬就買來的,但一直沒有沒翻開過。我有一個習慣,一旦翻開一本小説,就一定會一口氣把它讀完,這裏的“一口氣”,是指再不穿插着讀其它的書,而且是儘可能地利用一切時間在最短的時間跨度內把它讀完。於是今晨兩點左右,就把《秦腔》讀完了。

今早勉強睜開眼把孩子安頓好去上了學。然後竟又忍不住翻開了從第一頁重讀了起來,“要説我,我最喜歡的女人還是白雪。”故事就是從這句話開始的,但是再讀的感覺比初讀更有味,因為故事中的人已經像老友一般的親切了,然後又讀了十幾頁。我想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一定會再讀的,因為它值得我去再讀。

説實話,前段時間是接連讀過幾部茅獎作品的,讀的時候也很過癮也很投入,但是讀後都沒有讓我產生想寫點什麼的衝動。從這一點看,是不是《秦腔》還是有一點過人之處的?不過也難怪,它畢竟是第七屆茅獎的全票頭獎之作呢。

很難界定書中的主人公是哪一個或哪一對,我覺得至少兩代人中都有,上一代是夏天義和夏天智這兄弟倆,下一代則是典型的三角關係人物——一女兩男——女主是白雪、男主是張引生及夏風。我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張引生能佔據男主角的位置,但讀着讀着,卻發現這個大家眼中的“瘋子”是整個清風街最冷靜最清醒的一個人(這種清醒是帶着些卡夫卡式的,隱藏在他的那些怪異言行背後)。夏風則漸漸成了一個若有若無的角色,甚而發展成了一個令人憎恨的角色。

回過頭來想,小説最大的亮點其實也就在張引生身上了。他對白雪全身心的痴戀實在是讓人動容。他為她喜為她憂,為她哀為她怒,那樣純粹的愛真是世間少有啊。摘錄一段,故事開頭,當引生得知白雪嫁給了夏風之後,他“腦子裏嗡的一下,滿空裏都是火星子在閃”,然後是哭,“臉烏青,牙關緊咬,倒在地上氣死了”。回到家後,他還是那樣瘋狂,還有一大段內心獨白——

我回到家裏使勁地哭,哭得咯了血。院子裏有一個捶布石,提了拳頭就打,打得捶布石都軟了,像是棉花包,一疙瘩面。我説:老天!咋不來一場地震哩?震得山搖地動了,誰救白雪哩,夏風是不會救的,救白雪的只有我!如果大家都是乞丐那多好,成乞丐了,夏風還會愛待白雪嗎?我會愛的,討來一個饃饃了,我不吃,全讓白雪吃!哎嗨,白雪呀白雪,你為啥臉上不突然生出個疤呢?瘸了一條腿呢?那就能看出夏風是真心待你好呀還是我真心待你好?!

這樣振聾發聵的愛的表白多麼令人感動啊!

接下來的故事中,引生為了能在白雪身邊,自告奮勇跟着縣劇團去下鄉巡演;為了能看白雪一眼,他在深夜的街頭不知疲倦地為別人一圈圈地推磨;為了白雪,他和別人打架鬥嘴,也捱打捱罵,但他毫無怨言。他為自己能用一根木棍牽着白雪過河而高興,他為能擁有白雪的一方手帕、一張相片而興奮,他也曾因在夏天義的飯桌上能和白雪對飲一杯而激動,每一次與白雪的接近都令他心跳、顫抖。更令人感到震驚的是,他為了表白自己對白雪的愛的純潔,竟然能揮刀自宮!這種過激的舉動我們可以看作是他作為瘋子的本性的體現,但是,更深地思考,難道這種不計後果的犧牲不值得我們對他對這份深情肅然起敬嗎?

而與張引生相對照的卻是夏風對白雪似有實無的愛,他的愛是自私的,淡薄的,一點風吹草動就能將它摧毀的。他獨斷專行地要讓白雪放棄自己鍾愛的工作把她調到省城去陪他,當他得知白雪懷孕後,堅決地説“打掉,一定要打掉!”因為他擔心調動計劃受影響,甚至還説,“難道説我結婚就是為了兩地分居嗎?”在他得知孩子先天殘疾後,他冷血地將其遺棄於荒野,連頭都不回。這種赤裸裸的利己主義思想令人齒冷。從這一點上來看,他比甘心自殘的張引生不知要卑下多少!夏風所代表的世間的聰明男子們,真是令人失望!

白雪在書中應該説是個完美的女性角色,但是,似乎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定理,古往今來,越是善良的與世無爭的女性,越是磨難多。故事結尾,她和殘疾的女兒被夏風毫不留情地拋棄了。這樣的悲劇上演了幾千年,令人唏噓,但卻也無解。我們試着猜想一下,接下去的故事會怎樣發展,白雪孩子的殘疾會得到徹底的治療嗎?夏風會幡然悔悟重新找回白雪嗎?答案是,可能性不大。

故事的主線大致就是如此了。

副線是兩條,一條是老村長夏天義面對農耕文化在清風街的日漸衰落時所做的苦苦抗爭。他為了讓村裏的稻田澆上救命水所做的拼力爭取,他對“七裏溝淤地工程”幾十年來愚公式的執著,他對村子裏撂荒地的憂心與奔走,都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感動着。另一條線,老校長夏天智則代表了老一輩農村知識分子的精神境界,他熱愛民間藝術,為了秦腔的傳承嘔心瀝血,面對秦腔藝術的日益衰落長吁短歎,憂心不已。但這兩位老人的抗爭又都是無濟於事的,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輾碎了他們的夢,他們的追求,也將他們逼向了逃不開的絕境。

在此之外,夏家眾多的子媳,更多的是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現的。他們有的懦弱,有的自私,有的好賭,有的好淫,仁義禮智信,全都“瞎”了。立體書寫的角色也有,特別是夏君亭,就是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物,他也一心為公,不謀私利,多方奔走,辛苦勞累,但是他卻有着這一代人的浮躁與短視,功利思想重,甚至有時不夠光明磊落。

有人統計全書中有名有姓的人就有158個,這讓我想到了曹氏鉅著《紅樓夢》。細一琢磨,兩者竟還是有許多相似處的。主線是年輕人的愛情悲劇,副線是大家族的衰落。要是再細琢磨,還應該有更多的相通處,留待日後慢慢考證吧。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不在於人物眾多,而是在於對上世紀九十年代鄉土中國的準確描摹,全面,細緻,真實,可感,暴露了許多當時農村固有的頑疾,它像是一部歷史檔案,記錄了那個特定年代的大沖突大事件。例如村集體經濟的衰微,繁重税費徵收中的官民衝突,計劃生育推進中官民智慧與力量的博弈,為發展農村經濟而不得已付出的土地的代價(修路佔地、修農貿市場佔地,甚至修公廁也佔地),這種種矛盾衝突有的已經終結,有的還在延續,成為當代農村發展進程中一個又一個的必然。

小説讀書心得 篇15

鐵凝《玫瑰門》讀後感

看完了鐵凝的《玫瑰門》,發現很喜歡,這算是我近期讀得較為仔細認真的作品,也是帶着比較清醒自覺的意識去讀的作品,並且認真地以為這篇小説寫得不錯,我很喜歡。我還驚異於以前居然沒有意識到鐵凝寫得這麼好,顯然是發現得有點晚了。

《玫瑰門》寫得是一羣女人的故事,以一個女孩眉眉後來又長大成為蘇眉的視角講述的獨特的女性故事。小説裏不時出現冷酷殘忍甚至陰森恐怖的情節和氛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首先是畸形女性形象之一的姑爸和貓的那一段,貓被鞭打併被以類似車裂的酷刑殺死,繼而姑爸被紅衞兵毆打、羞辱,甚至在她的身體裏插入一根鐵棍——幾乎看不到一點人性,以這種方式折磨具有最崇高尊嚴的不可侵犯的人,女人,是何等的慘絕人寰、喪失理智,簡直是獸性的爆發和宣泄,是得不到釋放的能量和不能滿足的慾望的變相宣泄。這樣直接的呈現暴力無疑是對那個時代最有力的揭露和聲討。之後姑爸瘋了,她把陪伴自己的愛貓一口一口的吞掉,連同五臟六腑和皮毛,這是什麼樣的場面簡直無法設想,姑爸因此而死,死在救她的救護車趕到之前,死在幻覺中。這一場面簡直帶有陰森的可怖氣氛。

小説中另一個噁心的場景發生在舅媽竹西這個生命力頑強的女性身上。竹西在丈夫莊坦失去性能力以後——這當然是一種象喻,莊坦本就是一個萎縮的男性形象,這是一個在母親腹中就沒有得到認真塑造的男人,他的出現本來就意味着一種不情願;他又是一個從小生長在女人堆中的男人,男性氣質從未得到過訓練和發揮。他的生命也隨着自己的一個驚嚇而失去了,他死於心臟病。當然還要從竹西説起,竹西將滿腔憤怒和無處發泄的熱情轉向捕鼠活動,一次捕鼠器意外地夾到一隻懷孕的母鼠,於是作醫生竹西將死去的母鼠解剖並取出六個花生粒般的小鼠。這一行為被莊坦撞見並最終導致了莊坦的死亡——他因為意外看見一鍋花生米驚異致死。

還有什麼觸目驚心的描寫恐怕要數姨婆在文革中,因為兒子要證明與她劃清界限,將剛燒燙的油倒在母親胸前,導致姨婆的乳頭被燙掉了,姨婆從一個和藹可親、胸懷寬廣的女人變成了一個謹小慎微的老瘦孱弱的女人。

當然小説真正最富於意義也讓人覺得最可惡又最可憐的女性形象是女主角婆婆。這是一個陰毒的又不自知其討厭的女人。她永遠都是站在看似合情合理的角度欺負弱小者,她作慣了生活的強者,有強悍的生命力和堅韌執着的追求。然而她的追求永遠都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於是她用她的肩膀支撐了很多人卻依然遭來忌恨,她狠狠地折磨自己也折磨別人,同時她對自己的行為可鄙一無所知,她永遠自信的自行其是。這樣的女人真的很恐怖,她給別人的生活帶去不幸卻也沒有使自己的生活更好。然而想想婆婆如此性格形成的原因似乎又不足為奇了,初戀的失敗,丈夫一次又一次的折磨、報復、羞辱,苦心經營家庭確得不到任何寬慰和認可,離婚和再婚的失敗,連報復都失去目標、失去目的和意義——丈夫在她企圖告他貪污之前死於昔日情人的懷中,她從未被丈夫愛過,只被她恨過、羞辱過,並傳染了丈夫荒唐行為之後的產物,那個有着“美麗”名字的病。大難不死的婆婆有什麼道理來愛這個世界,熱情的擁抱這個世界,回饋這個世界呢?這是很值得懷疑的,她只有以她堅韌地活過來的方式加倍的恨這個世界,報復這個世界。這似乎讓我們看到《金鎖記》裏曹七巧的影子。兩個都是得不到幸福的女人,在男權社會擠壓下變態畸形並以加倍的瘋狂反抗世界,並以這些行為作為活下去的養料。

小説結尾依然延續着這殘忍的敍述,舅媽竹西五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照料癱瘓的婆婆,婆婆得了癱瘓者常生的褥熱病,細菌吞噬着婆婆新鮮的肉,直至見到白骨累累,竹西依然如故、毫無怨言的照顧婆婆,讓她的生命延續下去——這正是殘忍之處,舅媽不是因為愛和責任照料着婆婆,而是因為恨,因為不愛——原來恨才是這些女人的動力。她是要婆婆撕去那要強了一輩子的偽裝,讓她赤身裸體的袒露在自己眼前任憑擺佈,她是要延續婆婆的疼痛、痛苦,讓折騰了一輩子的婆婆不再能折騰,不再能得到追求了一輩子的一切。

這就是這部小説的敍述調子,沒有一點温情。然而我還是覺得這篇小説寫得相當好,寫到的人物基本都得到了展開,情節很緊湊,整體氛圍渲染的也很好。意外發現這篇小説寫得還比較早,很驚訝鐵凝駕馭長篇的能力在當時已遊刃有餘,驚訝之餘又不免讚歎欣賞一番,真的很後悔也奇怪竟然沒有早點看到它。

小説讀書心得 篇16

夜漸漸深了,星星偷偷地從雲彩後面跳出來,將自己僅有的那一點光芒無私地撒向大地。如果説每一本書都是一顆星,那麼在我心中最亮的那一顆星,無疑就是《飄》了。

這是一位亂世佳人的傳奇人生歷程,一部美國內戰時期著名的史詩級著作。橫看全書,這一部老南方種植園文明的沒落史,一代人的成長史和奮鬥史;而縱觀全書,則是一部令人悲慟的心理劇,用劇的方式向讀者展示女主人公在戰亂中走向成熟的過程。看《飄》,猶如在原始森林,你越是深入到他的情節中,它向你展示的內容也就越美。

對於斯嘉麗這個人,我感到十分矛盾。她一方面將愛情看得十分重,一方面又輕視愛情。她愛過兩個男人,但是這兩個人,她卻一個都沒有看透。她如果看透了艾希禮,看透了他的懦弱,斯嘉麗就不會選擇愛上他。以斯嘉麗那勇敢堅強,敢於向生活發起挑戰的個性,是絕對不會愛上一個向時代低頭,沉浸在對舊生活回憶中的人的。如果她看透了瑞德,就會明白瑞德對她一直是死心塌地,就不會辜負瑞德,也就不會失去瑞德了。

但是與這相反,在亞特蘭大,斯嘉麗卻因為三百美元而出賣了自己的愛情,嫁給了弗蘭克,將前後二者相對比,我不經感慨到:人是多麼善變啊!一會兒為了愛情至死不改,一會兒為了得到三百美元而出賣自己的愛。

小説的情節正如它的名字,漂浮不定。所有人都需要面對殘酷的現實,那些活在對過去回憶中的人,都被無情的淘汰。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在一個個看似毫無關係又緊密相連的故事中,斯嘉麗一直表現出一種勇往直前,敢愛敢恨的可貴品質。對於艾希禮,開始時愛,但在看透他的本質後,果斷地放棄了;對於梅蘭,開始時恨,但在朋友們都離她遠去時,梅蘭一直在默默地幫助她,使斯嘉麗對她的態度有所改變;對於瑞德,斯嘉麗一直保持不冷不熱的態度,在經過梅蘭提醒後,才明白自己內心深處最愛的人是瑞德,儘管瑞德對她絕望了,她依然勇敢地去愛他。

從始至終,斯嘉麗一直保持着她那種積極樂觀的精神,作者放在末尾的這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也凸顯出她的這種精神。

在《飄》這本書中,瑪格麗特用斯嘉麗、梅蘭、瑞德、艾希禮這四個人物來表現南北戰爭後南方人的四種做派。這四個人物的情感糾葛,命運走向緊密相連,在經歷時代的變革後,勇者一往直前,而弱者徒留悲歎。作者將小説中人物的各自性格、人生觀、價值觀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同作風的主人公,結局也不同,或讓人遺憾,或讓人欣慰,或讓人惋惜……

在歷史的大背景下,所謂的永恆只是幻想,只有變通才是生存之道。一切都有可能風雲突變,一切繁華幸福都可能成過往雲煙。但不管怎樣,時間不會停滯,一切永遠向前——正如斯嘉麗所説:“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未來總是讓人充滿希望和力量,只有努力去奮鬥,夢想才會實現。

小説讀書心得 篇17

這是由一場戰爭引發的故事,這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女人傳奇的一生,這是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探索……

勇敢而美麗的思嘉莉,玩世不恭而細膩的瑞德,纖弱而堅強的玫蘭妮,以及一直時候在過去中的衞希禮。但是有些東西不會真的隨風而去,而是沉澱在記憶中,成為一種摯愛。

思嘉莉擁有像玫瑰般美麗芬芳的十六歲。她每天有參加不完的舞會和野餐,她是一個莊園高貴的大小姐,穿着華美的禮服,邁着輕盈的舞步,在衣香麗影的舞會上與她的一羣追求者們談笑風生,她也會在人羣中尋找那熟悉的身影,有着那時十六歲少女的如花如夢的想法。她無法自拔的喜歡着衞希禮,那是她心中最高的信仰。那時的她是幸福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可是一場戰爭的到來,一切都改變了,那個十六歲的郝思嘉在戰爭的洗禮中隨着那衝滿血腥與硝煙的一縷風逝去了……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瞭解的'。如果她瞭解衞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瞭解瑞德,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德的,她只是不停追尋着自己夢中的王子——衞希禮。少女時代的思嘉莉,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她擁有許多少女的共同特徵:熱情、開朗、純真、浪漫;但她又是一個不平凡的女子,生長在一個優越的家庭,擁有美麗的容貌和智慧,因此她又擁有一般貴族小姐的缺點:驕傲、自大、虛榮、任性。儘管如此,良好的家庭出身、傾城的美貌,讓思嘉莉的身邊總是不乏熱烈的追求者。按理説,思嘉莉是幸運的,它受到上帝的眷顧,也是維納斯的寵兒;但她又是不幸的,她深深地愛上了好友玫蘭妮的未婚夫——衞希禮。

生活就好像一座大山,山路不可能完全平坦。當從顛峯跌落時,也許會跌的頭破血流,會跌的絕望,會跌的失去生存的勇氣。但如果你要生存下去,你就必須要爬起來,迎合這巨大的改變。我對思嘉莉既喜歡又氣憤,喜歡思嘉莉,喜歡她的現實,喜歡她的勇氣,喜歡她的執着,喜歡她的敢作敢當、敢愛敢恨……有誰敢象思嘉一樣公然駕車於街上來往於木材廠,又僱傭犯人做事呢?有誰敢象思嘉一樣在守寡的時候急切的站起來接受跳舞的邀請呢?思嘉莉通過用斤斤計較的賺來的錢,通過各種"殘酷手段",換得了自己的新生,換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另一方面,思嘉莉對待玫蘭妮是很好的,是極讀後感盡關愛的。我對她的氣憤,在我的眼中,她是大膽的,她的想法使她一直在追求衞希禮,她只為了衞希禮,為愛所迷惑。因為迷惑而做了很多錯事,直到最後她才發現,原來她一直鍾愛的衞希禮並不愛她,也不曾象她所想的那般優秀。其實她愛的並不是衞希禮,而是自己內心的一個完美形象。衞希禮越是拒絕她,她心中的那個形象就越完美。但她永不絕望,永遠與殘酷的現實抗爭,做了一個亂世佳人!拋開心靈上的創傷與悔恨,相信自己一定能挽回瑞德的心。“不管怎樣,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思嘉莉是個矛盾體,可又有誰不是矛盾體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當她面對困難時,她選擇迎接,當她面對責任時,她選擇擔負,可當她面對愛的抉擇是,起初,他選擇矇蔽自己,當她終於認清,要面對時,卻已為時已晚。而她,在無能為力時,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

一切不會隨風而去的……

小説讀書心得 篇18

我們知道法國最傑出的短篇小説家要數莫泊桑,俄國當推契柯夫,而美國獨樹一幟的則是歐?亨利。

第一次知道歐?亨利,是在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總結文章結尾方式,有什麼順其自然法,點題法雲雲,我已經記不大清了,其中就有一個“歐?亨利式結尾”,這個我當時最感興趣,所以記得最清楚。

後來,老師給我了份報紙,在那份報紙上,我第一次完整地閲讀了一篇歐?亨利的短篇小説,那篇小説《二十年後》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使我對歐?亨利的作品有了初步的瞭解。

這次寒假,我有了充裕的時間,真正的接觸了歐?亨利的作品。

翻開小説集的第一篇,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歐?亨利獨特的作品風格,吸引着我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

我不得不讚歎歐?亨利的寫作技藝,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作品有如此之大的魅力的原因,他的文章結構嚴謹,而且讀到小説的最後時讓人大吃一驚,豁然開朗,完全出乎你的意料,每一篇小説都是如此。其中我記憶最深刻的一篇是《聖羅薩里奧的兩位朋友》,這裏內容我就不再複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看。當我在讀這篇小説時,產生了很多疑問和不明白的地方“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為什麼要這麼説?”“這是為什麼?”,有時會感到不知所云,但到了小説的結尾作者以一封書信的方式揭曉謎底時,所有的疑問都被解開了,而且故事情節顯得很通順,很合理。

歐?亨利的作品還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自身經歷的影響,把自身經歷融合進小説,是小説本身更富有感染力,例如他很有名的一篇《警察與讚美詩》中講了一個人想盡辦法想去做牢都沒有成功,但當他後來翻然悔悟,洗心革面,打算從新做人時,警察卻將它帶走了。實際上歐?亨利自己就坐過牢,他就是在監獄中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在其他很多小説中,也能看出歐?亨利的影子,好幾篇小説都提了“第一國民銀行”,而歐?亨利早年恰好在第一國民銀行當過出納員。

我認為,歐?亨利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還折射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們的生活狀況。雖然歐?亨利的個人生活糜爛腐敗,但他的作品永遠有着不朽的價值。

小説讀書心得 篇19

《無雨之城》讀書心得

我覺得《無雨之城》不錯的一個原因首先是它很真實。鐵凝不是在編故事,生活是什麼樣她就把它寫成了什麼樣。一個官運亨通的市長和一個小女子的婚外戀情,會有什麼結局?小説描寫得真實可信,在事業和愛情兩難面前,男人總是會選擇前者,毫不含糊。於是,狂熱的戀情終於煙消雲散。

小説中那些瑣碎的小事就象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日常生活,那些人物也有那麼一點熟悉的。

他們當初確也是一見鍾情的。相遇不久,他們便能心有靈犀,她正想他打他電話時,他的電話就打過來了,她問:“你為什麼要打這個電話?”他説:“因為我想到你會給我打電話。”瞧瞧這普運哲,是相當多情而且風流的。在第一次非工作往來的見面中,就在他的辦公室,“他突然攥住了她的手,然後他把她從沙發上拉起來,攬進了自已的懷裏。”在陶又佳看來,普運哲的眼光裏有試探,也有一片深情。

他會喬裝打扮“微服私訪”,在晚上利用幾個小時的空閒步行十幾裏來到陶又佳的住處幽會,這種舉動近乎瘋狂。到後來怎麼樣?普運哲為了把“市長”前那個“代”字去掉,一步步疏遠陶又佳。在兩個人最後那場戲中,普運哲變得那麼理智又絕情,把受傷的陶又佳趕下車,把她一個人丟在那個山路上。瞧他怎麼説:“你得下去!”“這很不成體統,一個市長徹夜不歸,拉回一個受傷的女人,可能嗎?!”

作者沒有硬給小説加上一個結尾,就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也許普運哲和那個40歲還沒結婚為了住房來找市長的女工程師又有一段這樣重複的戀情,小説裏有這種暗示的細節。他和女工程師相見時,小説寫道:如果不是眼前這位女士自報了年齡,普運哲怎麼也不相信她已經40歲。他不自覺在拿她和陶又佳比較,覺得她的年齡本應在陶又佳以下。

故事可能又從普運哲放在辦公桌上的糖果盒開始,他請她吃糖,然後他十分重視她無意中向他提出的意見,在市裏擴大草坪面積,然後,他認真辦了,然後他給她打電話告訴她去看市裏那些新的草坪……一切會多麼象他和陶又佳之間發生的故事啊!

陶又佳是個聰明女子,估計她不會再去找普運哲了,對於愛情的幻想,我想她大概已經沒有了。最可憐是普運哲的妻子,最不幸的一個女人,卻不懂得自已的不幸,那麼麻木地活着,壓根兒就是動物。普運哲愛過她嗎?當然不可能;普運哲關心過她嗎?沒有。生活中也不乏這種女人。

從小説裏看,普運哲會官運亨通的。

普運哲,如此多情,如此理智,又如此絕情!這就是男人嗎?

前段時間有點無聊,看了幾個晚上的電視劇,題目叫《銀鼠》。連續看了幾集,結果每一集我都能給它挑出毛病來,演員的演技姑且懶得去管它,光是它的情節就總有漏洞,我只要稍微推理一下,它就不可信,顯然是劇本寫作者硬拼湊而成的,而不是人物性格命運的必然發展。看了幾集再沒耐心往下看了。如今很多電視劇都這樣,粗製濫造而成,缺少精品。

為什麼如今的電視劇會缺少精品?原因恐怕是因為作者只是為了商業目的而寫,估計是沒有人寫電視劇會象曹雪匠那樣寫它個十年,增刪五次吧?我希望電視劇都是精品小説改編而成,而不是為了寫電視劇而寫成的電視劇。好小説都是作者因為生活積澱到了一定程度,到了非寫不可的地步才寫出來的,如果是為了寫小説而寫小説,當然很難寫出好小説來的。

小説讀書心得 篇20

賈平凹小説《古爐》讀後感

初讀《古爐》是從網上下載了前面的大部分內容,最近在單位圖書館又發現了原著,遂借下一口氣讀完。

《古爐》開篇的“冬部”,像電影的慢鏡頭,拉開了故事的序幕。故事發生在陝西一個名為“古爐”的村子裏,這裏貧窮閉塞卻山水清明,村人們保持着傳統的燒瓷技術和濃郁的民風古韻,彷彿幾百年來從未被擾亂過。但動盪卻從1965年冬開始了,古爐村裏的所有人,在各種因素的催化下,各懷不同的心思,集體投入到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中。直到1967年春,這個山清水秀的寧靜村落,演變成了一個充滿猜忌、對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廢墟。賈平凹用真實的生活細節和渾然一體的陝西風情,將中國最基層的農村“文革”的歷史軌跡展現在讀者面前。

或許是我在農村長大的緣故,自己少年時代處於“文革”末期,也多少能感覺到“文革”的氣息,所以看這部小説彷彿就回到了那懵懂的年代。

書中講述隨着紅衞兵串聯,文化大革命先是像輕柔的風颳進了這個小村莊,人們雖然有耳聞,但還是能夠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該下地的下地、該養牛的養牛、該燒窯的燒窯。但是,就這樣一個偏僻的村莊,最終仍然被文化大革命的狂風席捲了,原本由舅甥繁衍親上加親的村莊,在這場運動中開始裂變,以夜姓為首的霸槽成立了榔頭隊,以朱姓為首的天布成立了紅大刀隊,兩派開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先是文鬥,互相貼大字報,批鬥對方擁護的人員,後來不可避免的上升到了武鬥。而最終,兩派的頭目都被無產階級專政了,成了那個瘋狂時代的犧牲品。作者通過古爐村莊這樣一個小小的窗口展現出了那時整個中國的景象。

如果説賈平凹的《浮躁》寫的是中國人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進程中的迷失;《廢都》寫的是九十年代中國的頹廢迷喪,那麼《古爐》寫的就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朝代更迭歷史,是活生生的歷史,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從中可以找到你、我、他。雖然《古爐》時間跨度僅春夏秋冬,但其中傳遞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人間四季的更替,這裏有中國最底層百姓的甘苦酸甜;有中國幾千年文化在黃天厚土裏所留下的積澱沉渣;有弱小民眾的無聲抗爭;也有善人的天理演進……貧窮使人容易兇殘,不平等容易使人仇恨。作者用一個西北邊遠古村的四季更迭,來告訴人們社會的興衰、制度的更替、人性的醜惡、天道的輪迴。文中我尤其欣賞“善人”這個人物,他是一位還俗的和尚,會接骨説病,在那混沌的年代裏,他總是勸人向上向善,為了阻止一場兩派的惡鬥,他把一箱治病的蜜蜂全部放飛;為了保護古爐村標誌性的樹木,那棵百年老樹白皮松,他據理力爭,但他微弱的善舉無法阻擋瘋狂的惡行,絕望中他選擇了自焚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從這個人物身上,讓人看到黑暗中人性猶存的曙光。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言:善人是宗教的,哲學的,他又不是宗教家和哲學家,他的學識和生存環境只能算是鄉間智者,在人性爆發了惡的年代,他註定是要失敗的,但他畢竟療救了一些村人,在進行着力所能及的回覆、修補,維持着人倫道德,企圖着社會的和諧和安穩。

我很喜歡《古爐》後記這段話:

有人説過很精彩的話,説因為你與你的家人和親朋在這個世上只有一次碰面的機會,所以得珍惜,因為人與人同在這個地球,所以得珍惜。可現實中這種珍惜並不是那麼就做到了,貧窮使人容易兇殘,不平等容易使人仇恨,不要以為自己如何對待了別人,別人就會如何也對待自己。永遠不要相信真正,沒有真正,沒有真正的友誼,沒有真正的愛情,只有善與醜,只有時間,只有在時間裏轉換美醜。這如同土地,它可以長出各種草木,草木生出紅白黃藍紫黑青的花,這些顏色原本都在土裏。我們放不下心的是在我們身上,除了仁義理智信外,同時也有着魔鬼,而魔鬼強悍,最易於放縱,只有物質之豐富,教育之普及,法制之健全,制度之完備,宗教之提升,才是人類自我控制的辦法。

《古爐》這部鴻篇鉅著,賈平凹仍是秉承一貫的寫作風格,裏邊大多是陝西方言俚語,對於有文字潔癖的人來説,會覺得語言有些粗俗,但故事的確寫得很真實且很有深度。

小説讀書心得 篇21

興起把契訶夫小説全集讀一遍的念頭還是從小鹿家看到了一本契訶夫小説第一卷開始的。當時閒得無聊便把牀頭這本書拿出來開始翻看,看着看着便喜歡上了。現在終於看完了卷一,這篇讀書筆記也算是個紀念。

以前對於契訶夫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無外乎三大短篇小説之王中的一位,對當時腐朽的統治階級批判之類的無趣無聊的話。可這次看完以後,心中就多了一個鮮活的,和以上僵化印象完全不沾邊的`契訶夫。無論他的文筆多麼辛辣諷刺,他卻有一顆特別能夠温暖別人的心。契訶夫有時諷刺人或事物,不講求什麼,就求個嘴上痛快。因此契訶夫絕對是我喜歡的那類型的人,即妙人。

空説也無趣,就舉他幾篇小説來回憶下。《在長篇小説和中篇小説等作品裏最常遇見的是什麼?》這篇實在是地圖炮的典型,雖然我讀過的歐美小説也並不算很多,當裏面各種惡毒(對,就是惡毒)的吐槽我簡直都可以對號入座了。“對主人公來説,舅舅的教誨不及他的死亡那麼有益”當時對到這句簡直捧腹了好久,因為貌似很多小説都挺流行死舅舅的,無論是高明作者筆下情節正常需要也好,或是庸手用爛的橋段也罷,在這裏一起被嘲諷了。“僕人……為主人什麼事都願意幹,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極善於講俏皮話”讀到這裏我立刻就想起了《海底兩萬裏》那個有趣而忠誠的僕人,這句真是精準可惡而無一字多餘。毫不誇張的説,契訶夫很多短篇小説真是做到了毫無一字多餘的地步。這也是契訶夫他的寫作哲學,不必要的東西一定不要寫,可惜我等俗人卻是難以學到這麼精準的諷刺。

除了諷刺,其實我從很多篇裏讀到的更是一種陰差陽錯式的無奈。有兩篇我印象特別深,《遲遲未開的花》以及《兩個亂子》。其實故事也不見得有多新穎,無外乎男男女女因為某些小事最後不能幸福在一起的遺憾事。可契訶夫就能在短短的幾頁裏寫出那種無可奈何的諷刺。而且真的能夠讓我感同身受,體會那種獨特的心酸。一個人心裏要是沒有足夠的温暖也是斷然寫不出這些感人的小説的。

卷一時並沒有契訶夫很多著名的短篇,可就是從這些“非著名”短篇中,契訶夫隨意的寫着(不過當然是為了稿費),我才能看到一個不同的,單純有趣的契訶夫。

小説讀書心得 篇22

國中時曾學過莫泊桑的一篇小説《我的叔叔于勒》,一直想看看這位“短篇小説之王”的其他作品,於是問同學借了這本書。

其中他的兩篇代表作《羊脂球》、《項鍊》讓我記憶深刻。《羊》的主人公是一個“卑賤”的妓女——羊脂球。她出於一個普通百姓的義憤,差點殺死了一名普魯士士兵而無從在本土繼續生存下去。於是走上了逃亡之路。與她同行的是一羣“體面的人”——貴族、商人、議員、修女。靠出賣肉體為生的羊脂球明瞭自己社會地位的低下,她在那些貴婦們的羞辱聲中平靜地坐在車上。馬車因風雪而耽誤了行程,在飢餓面前,羊脂球表現出了心無城府,善良熱心的天然本性,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用作三月旅途之用的食物奉獻出來,幫助其它旅客渡過難關,而那些所謂高貴的人毫不客氣地瓜分了她所有的食物卻毫不擔心這“骯髒”的食品會玷污他們“乾淨”的腸胃,忘卻了對羊脂球的公然污辱和傷害。在這些貌似的紳士、淑女們心中,其實隱藏着一種不可告人的念頭:只要為了自己,什麼愛國,什麼貞節統統可以拋棄,包括出賣自己的靈魂。美麗動聽的“愛國主義”論調迷惑了天真善良的姑娘,為了旅伴,羊脂球出賣了自己的肉體;為了一已之利“體面的人”出賣了自己的同胞,出賣了祖國的尊嚴,鮮明的對照,映稱出他們虛情假意。愛國主義原來只是愛自己,暴露出他們自私、虛偽、卑劣下流的醜惡嘴臉。卑微的妓女反比有權有勢的貴族,比腰纏萬貫的資本家,比整日祈禱的修女來得更堅強,更高貴,也更為純潔。

《項鍊》故事中的主角瑪蒂爾德是一個為貪慕虛榮而招禍的典型。假如她不去借項鍊,假如沒弄丟,假如……她仍會迷人,但造化弄人,一次誤會讓她花十年把青春都提前消耗掉了。一個人只要有追求榮譽的慾望,就不可能沒有虛榮心。儘管人們都懂得,虛榮是表面的榮譽、虛假的榮名,但很少有人能夠不為虛榮所動。許多虛榮心強的人在得不到虛榮的甘霖滋潤時,便會想方設法謀取虛榮。這篇小説告戒了很多整日生活在幻想裏而沒有付出實際勞動,只想借他人之光贏得一點虛榮的人們:要麼努力奮鬥,開闢美好的未來;要麼安貧樂道;想入非非,不切實際只能付出慘重的代價。

莫泊桑的天才在於他既敍述生動又惜摸如金,寥寥數筆就使環境的氣氛躍然紙上,幾句對話就使人物的形象活靈活現。他的描寫用詞準確、言簡意賅,稱之為字字珠璣並非過譽。他具有獨特的視覺,能見他人之所不見,以平淡的情節塑造人物,以真實的細節凸現性格,從而使小説既有反映現實的思想內容,又是引人入勝的藝術精品文學,因而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他雖然是自然主義流派的重要成員,但是從來沒有入骨庸俗的細節描繪,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莫泊桑是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

小説讀書心得 篇23

莫泊桑的小説大都短小精緻,你會吃驚,在僅僅幾頁的篇幅裏,他就能給你展現一個精彩的故事或者人物,就像他的一生,也是短而精緻,他只活了43歲,但給我們留下了6部長篇小説,306篇中短篇小説和3部遊記。

莫泊桑寫到一個棄嬰 , 他 十幾歲的時候被一輛大車碾斷了雙腿, 從此就只能拄着雙枴求乞,而且除了周圍的三四個村莊,他不敢走遠。他害怕外面陌生的世界,尤其害怕大路上成隊走着的憲兵。於是他老是在周圍這幾個村莊乞討,人們已經厭煩他了。12月的一天,天氣陰冷,大家的心情都不好,他已經兩天沒有討到任何食物下肚,又奔波了許久,再也走不動了,就出溜到一個農家院子的一角,像是要等候一種神祕的援助。但什麼也沒有。突然,他看見了一羣雞,他的手還很靈活,丟出一塊石頭打死了一隻。他想用火來烤,這時被雞的主人發現了,於是被眾人一頓毆打。他流着血,餓得要命,而憲兵也被叫來了,把他帶到鎮上。他一句話也不説,因為他已經弄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思想已經混亂,況且已經有那麼多年沒跟人説過話。他被丟到牢裏,第二天當憲兵要來審訊他時,看見他已經死了了。“多麼出人意料啊”——誰都沒有想到他也要吃東西。

莫泊桑還寫到一個瞎子,他是一個鄉下人,父母在世時,還有人照看他,可兩老一去世,儘管他姐夫把他那份遺產奪到自己手裏,卻連湯也捨不得給他多喝。他是不是有智力、有思想、甚至有感覺,是不是對自己的生活有清醒的認識?誰也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凡是他的失明使人想到的殘忍的惡作劇都被想出來了,尤其是在他吃東西的時候,人們把小貓、小狗放到他的食盆邊來捉弄他,和他搶食,或者故意給他塞瓶塞子、木屑、樹葉甚至垃圾,然後在一邊哈哈大笑。

還是在一個冬天,下着大雪,他姐夫一早把他帶到很遠很遠的一條大路上去求乞,這一天他再也沒有像往常一樣自己回來。到初春解凍的時候,人們發現一大羣烏鴉在平原上空不停地盤旋,然後時而像一陣陣雨點集中落在同一個地方,人們在那裏發現了瞎子殘缺不全的屍體。

這是一些最弱勢者,一些哀苦無告者,他們甚至已經發不出自己的聲音。我們在莫泊桑的筆下感到了對這些最弱勢者最強烈的同情,他使他們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還有恰恰也是短篇小説名家的契訶夫、歐·亨利也是如此。我們要感謝這些使暗啞者“説話”的作者 。

莫泊桑的故事是發生在他生活的19世紀下半葉,離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的法國大革命已近百年。這樣的悲劇發生有普遍窮困的問題,也有導致冷漠甚至殘忍的觀念問題。無論如何,莫泊桑的小説提醒我們:還需要更仔細地聆聽那很容易被喧鬧和歡樂聲蓋過的微弱的悲慘之聲 。

小説讀書心得 篇24

莫泊桑的小説一向是以精悍短小而出名,在其種.種的小説中體現了這一鮮明的特點。他用《羊脂球中》伊麗莎白?魯塞對祖國的深深熱愛,即使她自己身為一個妓女,但她自己內心中依然存在的那一顆熾熱的心,他以女主人公對侵略者的仇恨和蔑視。羊脂球曾因與普魯士人同在一所旅館居住為由拒絕過高尼岱,可想而知她根本不可能答應侵略者的無恥要求,然而她最終還是為了她親愛的“同胞”屈服了,崦那些道貌岸然的上流社會的旅夥,在利用她通過了普魯士人關卡之後徹底地拋棄了她,甚至還嘲笑她的犧牲行為。這不僅僅是一部反侵略小説,也不僅僅是一部歌頌下層人民愛國精神的小説,它同時也是一部諷刺、批判上流社會與侵略者同流合污的小説。羊脂球是莫泊桑笑筆下一個被出賣的英雄,一個有着貞德姑娘那樣的堅強意志和愛國熱忱的高大形象,那些與她同車的有錢或有權的“同胞”正像當年他們的祖先出賣了貞德一樣拋棄了她,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然而,作者從普遍人性的角度出發,認為發動戰爭的是統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從中得不到任何利益。《瓦爾特?施那夫斯的奇遇》就是一篇以一名普魯士士兵為主人公的短篇小説。施那夫斯隨侵略軍進入法境之後,每天飽受思念家鄉和親人,以及擔心命喪他鄉的折磨。當他們遭遇法國游擊隊伏擊時,求生的慾望使他成了一名逃兵,於是,同胞變得比敵人更可怕,成為俘虜的念頭盤踞在他心中。飢寒交迫的施那夫斯潛入一個村莊,村民誤以為是大規模入侵,立即一鬨而散。他飽餐一頓之後昏然欲睡去,醒來時已被捕。明白自己的處境後施那夫斯再不感到有絲毫的恐懼,反為自己做俘虜的夢想終於實現萬分欣喜。小説以法軍向上級謊報佔結束,以此印證了法國佔敗的真相。

作者通過《俘虜》寫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一文的故事發生在全民皆兵的雷代爾附近的莽林中。年輕的女守林人員貝蒂娜略施小計,便將在家中歇腳的六名普魯士士兵困在地窖裏。國民自衞軍起來,將六人俘虜。小説歌頌了貝蒂娜的勇敢和智慧,同時也嘲諷了法國在獎勵軍功時小題大作的作風。

小説讀書心得 篇25

莫泊桑的小説也頗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風味,而在這些短篇小説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項鍊》了。

人性有一個很大的弱點——永遠想得到那些得不到的東西。在古代,只要一幅名畫若是出現在一個人家中,那麼這個家沒多久就會敗了,不是因為自身的問題,而是因為他人的貪婪,或是為了討好上級。皇帝拿到好字畫時,也是絕不可能想象到別人為了取得它多少人喪了命的。

《項鍊》這個故事很簡單,一個女人愛打扮,家裏卻很窮,而且一直渴望的是金錢。她有個富有的朋友,但每次看望她後都會因羨慕而痛哭。當她問朋友借項鍊去參加舞會,結束後卻弄丟了,積攢了所有錢或是借錢才買來一串真的。最後,她朋友告訴她,她給她的項鍊是假的。

造成這樣悲劇的,無非是那個女人的不滿足。她不滿足於當下生活的方式,不滿足於自己的經濟狀況,不滿足於自己的一切。其實改變那樣的看法就可以活得很幸福,可是在那樣的時代,簡直是天方夜譚。在普法戰爭中,很多人精神上不説,連自己的衣食都處理不好,何談幸福?因此,那時好的東西很少,以此類推,像那女人的態度的人肯定不少。

在精神上,如果接受了正常的教育,窮人也可能過上好生活,但在戰爭中想搞好教育也是難的,所以女人的感受可以理解。《項鍊》中的朋友真的是“朋友”嗎?文中有提及,女人的朋友常向她“展示”自己的首飾,而最後説出真相時,是不願再把真項鍊還給女人的,而且還感到一種正以自豪的、天真的快樂。

第一次,讀完這個故事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噁心”,感到害怕。起初感覺這種事不會在現代發生,而如今才意識到,同樣的故事完全可以發生在當下。

小説讀書心得 篇26

故事性很強,所以能很快看完。

埋下的細節是以後的伏筆,就是有點囉嗦。

這種講故事方法也別緻。

6個部分天然地就像是6組故事,獨立的但,又有相互的關聯。

寫着一些社會問題,不過故事性大於討論性

每一個結尾,都是意外的轉折,很有此類小説的特點

看完小説,第一個感覺是“變態”,有一種被扭曲的難受。

不由得想,天天都把作業寫到晚上的中國學生們,可不可以算另一種幸運呢?

但願這只是個故事,這樣變形的心態只是為了寫一個情節起伏的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