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精選27篇)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1

在讀《兩彈元勛鄧稼先》之前,我從未聽説過“鄧稼先”這個名字。只沉醉於愛迪生、愛因斯坦、牛頓等人的世界。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精選27篇)

而通過這篇課文我覺得鄧稼先是個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且不説在當時條件艱苦的環境下如何與工人一起蓋房子;也不提當時沒有外援,工作艱鉅的窘迫場景。就説説這沒有資料的情況下吧!

如果換成是我,一個剛從美國畢業的高材生,竟然落魄到連資料都沒有的場景,肯定立馬拍拍屁股走人。還從頭開始?不可能!

而鄧稼先卻沒有這麼做。他不但留下來了,不僅完成了對原子彈的研究,還鼓舞身邊的年輕人。甚至放下了自己的學位與頭銜。

這對我來説,可不容易。更何況不能與親人聯繫,又不能發表科學論文,將自己的大好青春埋沒在沙漠裏?我這麼一個不甘寂寞的人,難哦!

而鄧稼先,他做到了!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時,驀地一聲巨響,浩瀚的戈壁灘上騰空升起了烈焰翻滾的蘑菇狀煙雲,第一顆原子彈成功了!

如果我可以堅持到這一刻,那麼我自己也會挺自豪的。甚至對於自己的一生也已經很滿足了。可鄧稼先,他覺得還不夠!

1967年6月17日,鄧稼先及其他工作人員研製的氫彈再一次成功地了!而鄧稼先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

你能連續好幾年不與家人見面,不與他們通話嗎?你能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不住地奔波於危險地帶嗎?還是你能為了一個細小的疑點用手搖計算機日夜連軸轉算九次?我説的這些你真的能做到嗎?

如果你剛從美國畢業,你會放下自己的身段來到貧窮落後的中國嗎?你能在一沒條件二沒外援三沒資料的情況下繼續研究嗎?你真的願意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祖國嗎?也許你正在搖頭,可鄧稼先卻願意做這無名無利的工作!

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比起現在的享樂主義人,鄧稼先可謂是一個最好的榜樣。

的確,每一次新的戰略核武器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試驗成功,都是與“鄧稼先”這個平凡的名字、偉大的人所聯繫在一起的!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2

我曾經讀過詹天佑的故事、我曾經讀過錢學森的故事、我曾經讀過李四光的故事••••••每一次,我都被這些愛國科學家的赤子情懷深深打動。今天,我又讀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故事,我再一次地被深深地震撼了。掩卷沉思,鄧稼先爺爺心繫祖國、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那一幕、一幕,在我的腦海中怎麼也揮散不去......

當我讀到“1950年,年僅26歲的鄧稼先在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後的第九天,就毅然登輪迴國,開創性地開展了對原子核理論的研究。”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鄧稼先爺爺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如果像很多科學家,他的鄰居兼好友楊振寧那樣留在國外繼續學習、工作,他有可能會獲得更高的榮譽,甚至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但是鄧稼先爺爺不論自己在國外有多好的工作、生活條件、不論自己在國外將會由多好的發展前途、有可能取得多高的榮譽,毅然選擇回到當時還很貧窮落後的祖國,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是多麼偉大的愛國情懷啊!試想想在我們當今的年輕人中,當面臨着鄧稼先爺爺這樣的情況時,有多少人能義無反顧地做出像同樣的選擇呢?

當我讀到“鄧稼先帶領他領導的一班青年人夜以繼日地輪班進行緊張的計算,得出了與蘇聯專家結論完全不同的突破性結論。該結論最終被從蘇聯回國的物理學家周光召加以了證實,從而成為指導原子彈研製的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關鍵性理論成果。”時,我不禁拍手叫絕,俗話説:“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是因為鄧稼先爺爺與各個科學家廢寢忘食地工作,經過周密的計算,才換來了成功,換來了中國原子彈事業的突破性進展。造出了“兩彈”,帝國主義列強就不敢輕易地來欺負我們中國了,所以説鄧稼先爺爺是我們中國的大功臣啊!而我們呢?面對困難有鄧爺爺這樣的鑽研精神、刻苦精神嗎?多麼慚愧啊!我的很多同學,也包括我自己遇到學習上的難題時,經常是稍微想想,想不出來就去問媽媽或者乾脆不做了。假如鄧稼先爺爺也像我們這樣,中國的“兩彈”可能會遲很多年才能造出來或者到現在還沒造出來呢!

當我讀到“1979年,在一次航彈試驗時,因降落傘破裂,原子彈從高空墜落地上。為了避免毀滅性的後果,他竟冒着生命危險一個人搶上前去,抱起摔破的原子彈碎片仔細檢驗,由此受到致命的核輻射傷害...... 1985年鄧稼先爺爺因輻射致癌而因公殉職。彌留之際,他還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後一絲力氣,與于敏合著了一份關於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向祖國獻上了最後的一片赤誠。”時,我更是被鄧稼先爺爺這種不顧生命危險而盡忠報國的愛國壯舉深深地震撼了!鄧稼先爺爺的一生雖然不長,但是他卻為中國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真的無愧於“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兩彈元勛”等光榮的稱號!是我們每一個青少年應該學習的榜樣!

鄧稼先、詹天佑、錢學森、李四光......一個又一個愛國科學家的故事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向我們詮釋了和平年代愛國的真諦。對於我們少年兒童而言,最好的愛國方式就是了解自己的使命,肩負起自己的職責,努力學習,長大為祖國的強大做貢獻。所以,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為祖國的未來加油吧!讓我們一起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吧!長大後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無愧於祖國的人!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3

今天讀了一篇文章《鄧稼先》,深受啟發。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楊振宇,這篇文章共分六節,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兩彈元勛,鄧稼先與奧本海默,民族感情?友情?,我不能走,永恆的驕傲。

最讓印象深刻的是,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兩彈元勛。

因為從這兩節我感到了中國人從任人宰割到了富強,從什麼都沒到什麼都有(現在科技達到的),從失敗到成功。

一個又一個英雄人物出現使中國富強起來。

鄧稼先是其中之一。他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在北京上完國中和國小後,於1945年自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畢業。1948年——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讀理論物理。獲得博士學位後立即回到祖國。1950年10月到中國科學院工作。1958年帶領數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工作。

1964年10月16日中國了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了第一顆氫彈。

這些功勞離不開鄧稼先的研究與努力。

鄧稼先在我的心目中,更偉大了。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4

當鄧稼先面臨設計兩彈的稿圖時,他鼓動大家不放棄。而我們呢?連個課堂發言,一部分同學就縮在下面,你的手是用什麼做的?是金子還是銀子?連這麼個小苦難都克服不了,何況是國家機密呢!沒把你嚇破膽就好了。

是啊!同樣是人,同樣是中國人,同樣是炎黃子孫的後代,別人的肩很重,而你呢?為什麼別人學習針麼好,而你不行。為什麼鄧稼先有愛國精神,而你卻在升旗儀式上連一首國歌都唱不響呢?

你可以説,鄧稼先是個大人,我們還是小孩,不能互比。哪我更要問了,鄧稼先幼時學習條件比我們還差,他能次次名列前茅,而我們為什麼不行?

其實,我不是把我們貶得一文不值。在這個社會裏競爭更激烈,如果你只把眼光放在自己將來這個點上,那當然成了井底之蛙了。

雖然現在我們的國家已有改進,但與美國、日本比起來,還差得遠呢,為什麼鄧稼先留學得“娃娃博士”竟急着趕回來,而我們現在的中華兒女留學後又是一去不復返,睜大眼睛看清楚,中國才是生你養你的地方。為了功名,為了錢財,拋開一切,這就是我惡魔內中國人的秉性嗎?難道中國就只有一個鄧稼先急沒有第二個嗎?

讓我們反思反思,重新找回中國人的志氣,重新確立目標,以鄧稼先為榜樣,拾起我們的尊嚴,讓中國再創一次輝煌!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5

今天上了四節課,四節課四種講法。

十班很順利,學生的感悟從結構到人物,從語言到主題,基本上把我想講的都説了,特別感謝張曉宇、欒博玉、王琪、譚嘉、何欣、馮琦。

十二班遭到我的批評,學生準備不充分,只好又用一節課時間寫感受。明天交流探討。

十三班剛接手,強調讀戲劇的的方法,寫感受。

十四班也是才接觸,仍然是強調讀戲劇的方法,還講了大概情節,領着初步感受人物豐富的內心情感,寫感受。

周樸園:

僕人滿園,這裏沒有温情脈脈的親情,沒有相濡以沫的親人,沒有生死相許的愛情,沒有天倫之樂的幸福,只有統治與被統治,只有主人和僕人。在這個令人壓抑、窒息、沉悶、黑暗的周公館,不要奢談真情,真情有幾許,真情值幾文。

周樸園是可憐的,是孤獨的王,他的僕人或敬而遠之,或畏而避之,或冷漠而不屑之。生冷的牆壁隔在他和每一個人的中間不可逾越;他是可悲的孤獨的王,連腰纏的萬貫都可能會嘲笑他,連不可懷疑的威嚴都可能會可憐他。最高的統治者、富有的資本家,你已經不是人了。倘若還能些許嗅到你身上一絲人的味道,也就是那些舊傢俱,那家舊雨衣和繡了梅花的舊襯衫,還有關窗的習慣。真的是不思量,自難忘嗎?我不得不懷着叵測的居心,惡意地去推測你的用意。大概是想以此來告示天下人:看!我是個有情有意的君子!其實哪裏有什麼情,即使曾經有過,也在三十年的時光中消失殆盡。看似好像樸素地守着真愛,但那五千洋錢、生後開支的籌碼以及永不踏進周家大門的條件又怎能掩蓋住你虛偽冷酷的嘴臉。你寧願活在想象和過去,寧願對着一個死去的侍萍懺悔,卻不願面對活着的證據。相認的那一刻,哪有久別重逢的喜悦、互訴衷腸的纏綿、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斷腸,有的是徹頭徹尾的掩飾、猜忌、懷疑、驚慌、恐懼和竭斯底裏的憤怒。我不得不懷疑,你貌似情誼深厚的自難忘了。當年的侍萍是多麼的温順,小鳥依人,唯命是從,那朵梅花是為你開得鮮豔嬌媚,開得芳香四溢。繁漪可是一匹難以馴服的野馬,她是不會輕易就範,屈從你的淫威,她的繁漪漣漣是一絲生氣,是一絲打破死寂的生氣,是一種挑戰,是一種對權威的挑戰。她是異類,讓你搞到麻煩和不安。你的藥治不了她的病,你的藥只能讓她更亢奮,反抗更瘋狂,不惜代價,甚至是病態的追求,畸形的執着。

如果説三十年前的三十之夜將侍萍冷酷地趕出周家是情不得已,情非所願,暫時算作你還有一絲人的良知尚存,那麼,在此之後,你徹底地墮落,墮落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三十個工人,兩千二百個小工的

的性命,只為那使你更加墮落的金錢。社會名流、優雅風度下是蛇蠍心腸。此時你一定會得意洋洋地看着魯大海吧,因為你的金錢加大棒的伎倆有一次得逞了。但那絕子絕孫的昧心財是怎樣的一句具有報復性預言,更有報復性的是不該死的都死了,想死該死的偏偏活着。

雷雨過後,天依然陰沉,周樸園,在此之後你的記憶裏不止一個魯侍萍吧!

周樸園真真地一個可憐可悲孤獨的王,你的僕人都已死去,剩下的只有蒼老。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6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閲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説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後感都是圍繞着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歎,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裏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後,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裏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最奇特的莫過於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裏,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籤,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麼,而身後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裏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迴,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裏的盲目,嚮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於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最佳解釋。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7

當我決定要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就知道我一定會中途放下,想要放棄繼續閲讀。幸好,我還是堅持下來了。

《百年孤獨》寫的是布恩地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七代人,這實在是一個太複雜的過程,太多人的一生在這本書中終結,終結他們孤獨的一生。

孤獨,人們都説詩人是孤獨的,他沉浸在自身的世界裏。孤獨與寂寞是不一樣的,孤獨的人有一顆充盈的心,他的世界充盈得不需要任何人陪伴,他的世界有他一個人已足夠豐富。而寂寞的人有的是一顆空虛的心,他急切渴望有人在身邊,他害怕一個人。紀伯倫説過:孤獨是精神活動的密友。布恩地亞家族的成員,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孤獨的堡壘中,不需要別人的關注,構建起密不透風的圍牆,進行着自己的精神活動。

不過《百年孤獨》中的孤獨似乎正如前言中所説,是一種因為不能掌握自身的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遠感。在這個家族之間,我無法感受到親人之間心心相印的感情。每個人都習慣了活在自己的孤獨世界裏,用自己的方式隔離了外面的一切。沒有信任和了解,親密和溝通的世界註定是孤獨的。

奧雷良諾上校周而復始地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裏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我覺得最奇怪的是雷蓓卡,一位吃泥土和牆上石灰的寡婦。一個吃泥土來排遣自己的孤獨的人,這是她尋找的擺脱命運的辦法嗎?

書中有很多無法正常想象的情節,就比如奧雷良諾上校一次又一次面對死亡,但是每一次他都還是活了下來,一種幸運讓生命繼續。還有他的十七個模樣、不同類型、膚色各異的兒子,但他們都取了奧雷良諾這個名字,並且都帶着落落寡合的孤獨神情,“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

作者的內心或許是希望人們能團結起來,用一種和諧、温情的氣氛去感染自身,將孤獨的心釋放,不要再被自認為在自己世界就會安全的孤獨想法束縛。因為加西亞·馬爾克斯説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

最後,作者沒有為馬貢多和布恩地亞家族規劃一個令人欣慰的結局,相反卻讓他們在一陣狂暴的颶風中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

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沒什麼執著,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悲哀是真的,淚是假的,本來沒因果,一百年後,沒有你也沒有我。

就用這句《百年孤獨》中的話結局,這種孤獨真是悲哀的沉默,無言的冷漠。

但願我們不孤獨。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8

暑假不知不覺都過去一個月多了,很快就要投入到新的學習和生活中。不知怎麼搞的又想起了寫日記,我想這大多數原於舅舅送我的“禮物”——《長腿叔叔》。這是一本很有教育意義的書。還有我特別喜歡裏面的茱蒂(原名喬若沙·艾伯特)。

茱蒂是一個孤兒院的一個17歲的女孩兒,也是孤兒院裏的孩子,是羅比太太也就是院長破例收下的,就在茱蒂感覺自己不會有出去的機會,上完高中後就在孤兒院度過自己的一生這就是最後的結果。可是“長腿叔叔”的出現給茱蒂帶來了新的希望。(長腿叔叔是一位好心幫助孤兒院的理事,也是故事情節中第二個關鍵人物。)長腿叔叔決定送茱蒂去上大學,這讓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的茱蒂興奮不已。她很想知道這位“長腿叔叔”是誰?可是羅比太太也不知道,因為長腿叔叔這個人很怪,做好事從不留名。還有長羅比太太告訴茱蒂這位先生要的回抱知是每月一封信(關於學習和生活的)還有每月給她25美元。茱蒂答應了,並且隔三差五就把她的一些新鮮事兒告訴他。可長腿叔叔不給她回信,也不會告訴她他的姓名。為此茱蒂也和他有過爭論,不過4年時間很快過去了,茱蒂發表了她的一篇小説得到了1000美元,給了長腿叔叔,並且要見他,因為她很感激他,這種恩一輩子也還不完,而她的長腿叔叔竟是她的傑威少爺。她喜歡傑威少爺,最後是一個完美的結局。

我很認真的讀完了這本書,茱蒂這個人物我很喜歡,不僅是她的幸運還有她的開朗。還有長腿叔叔他讓我學會了關愛獲得了一種品質。

願所有的可憐人都能獲得幸福,像主人公茱蒂一樣快樂!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9

封建禮教,讓小少爺也開始憂慮了。在所有主角齊聚一堂的時候,父親的專制和對工人的壓迫,讓他看到自己的想法(把學費騰出一半給四鳳上學)是多麼的幼稚,至少在父親這兒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當有天晚上,父親親自要“他未説完的請求”時,他低着頭,直説沒什麼,甚至父親也放下口氣:“也許,我會同意呢”也無法讓他再將心事表露。

這本是個矛盾的集合,在悶熱的客廳,在悶熱的“死去的夫人”的房間裏以及在大夥的心裏,都有團火在燃燒。四鳳的愛情在燃燒;周衝的愛情也在燃燒,而他還有對父親的恐懼,對母親的同情。萍對後媽,因為“鬧鬼”只想一走了之,並且,對四鳳,他是愛?是隨性?還是借她慰藉自己甚至是藉以擺脱自己的恐懼?我不知道,但在那個雷雨的夜,他終於可以解脱的。也就是那天晚上,他面對魯大海説出:我想死。由結局可見,這一句話是真。

繁漪,這個可憐的人兒,被迫嫁給周樸園,沒有愛情的生活,昏天黑地的屋子裏。她又是桀驁的駿馬,只是在快要心死的時候,周萍給了她作為一個女人的滿足,也許風花雪月,也許甜言蜜語,畢竟,比起一直的悶熱的屋,比起丈夫想着另外的女人,比起只有藥作為丈夫給的禮物。她從冬天走到了春暖花開。而後來的所作所謂我們由此可以理解。她可以不愛她唯一的兒子,她可以反抗老爺子的命令,甚至可以在雷雨的黑夜跑到四鳳家裏,鬼一樣的出現,但是她卻總是思念,總是詢問,關於他的萍的一切她都想了解,想要緊緊抓住。雷雨夜,她以為自己發下狠心要開始報復他的萍,可是忘記的自己是一個見不得他下跪的人,更何況見到他哭泣,她甚至可以委屈自己和四鳳同樣的地位。因為這一生,她這樣的女子只為愛付出。她終於咆哮了……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10

《明朝那些事》講述了明朝前後約三百年的歷史。故事生動有趣,笑話百出,讓我們在輕鬆愉快中瞭解了明朝歷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都前與陳友諒進行了有名的鄱陽湖之戰。在這次戰鬥中,朱元璋帶領的20萬人只配備了單薄的漁船;而陳友諒則帶領60萬精兵強將,配備巨大的戰艦。雙方實力懸殊,朱元璋看似很難取得勝利,可他卻巧妙地利用了船小靈活的優勢——先用小船偷襲戰艦,殺死一千多名敵人,並奪得戰艦一艘。頓時,軍心大振。他趕忙乘勝追擊,又用小船裝滿炸藥,組成敢死隊,利用風力,火攻戰艦,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在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朱元璋能以小勝多,以弱勝強,我覺得他真不愧是一個臨危不亂,有勇有謀的人,這使得他在萬分艱難的情況下取得了勝利。這啟發了我,平常遇事不能慌亂,要及時想出對策。是啊,朱元璋遇到這麼大的困難都能想辦法解決,我們平時還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呢?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11

中國台灣著名女作家龍應台的散文隨筆集《目送》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閲讀的一本好書。《目送》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等等,在剛讀完第一篇的時候,我就不忍釋手,深深為之吸引,為之感動。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裏,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所以説,讀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閲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鍾的心境。這樣的文字,才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閲讀,才能變成一次快樂的旅行,實現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12

最初趨使我去閲讀它,是它的不可忽視般的知名度。名着名作,大多都得經過時間的洗禮,沉澱下來的,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更久遠的時間裏,仍能被人所稱頌所推崇的作品必定有它的過人之處。

這是簡單的一篇回憶錄。

如同常見的一段話: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你因為一首歌或路人的一個彷彿熟悉的背影,而想起了曾經的某個人。它活在你的回憶,或許不曾消失,但在被生活推着走的時光裏,你卻有意無意地把它隱藏了。每個人大概都有這樣的經歷吧!那段回憶,曾是那麼銘心刻骨,當時的你以為,那份感覺會一直鮮活不變地伴隨你以後的人生,但它着實經不起歲月的磨蝕。唯有在某一個瞬間,一個類似的場景喚醒了你的記憶。如同,渡邊君在時隔十八個春秋後,因一首《挪威的森林》樂曲而想起了記憶中那些模糊的人兒。

“我想,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並且發覺,關於直子的記憶愈是模糊,我才愈能更深入地理解她。”

回首往事,總有一份新的領悟以及淡然的釋懷。猜不透的,在回憶裏找到了答案。

最初的三人行:渡邊、木月、直子。

木月是絕無僅有的朋友。他是孤獨的,三人的相處裏,他談吐自若,好不瀟灑。但除此之外他卻無其他朋友,獨自看書聽音樂。這類人現實中還是有許多的,方有在自我感覺安全的圈子裏才可肆無忌憚地體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除此之外,處處設防,怕受傷。社會關係處理不好,親人關係也處理不好。唯有與直子這個青梅竹馬的女朋友以及渡邊這個談得來的朋友相處時,才是活出自己的靈魂。

是否人死前都會有一段時間迴光返照呢?前一秒還與你談笑風生地打桌球,轉眼便自行了斷在自家的車庫。沒有半句遺言。大抵總有他的原因,讓他絕望到冰冷的原因。

孤獨培養出了抑鬱,抑鬱繁衍出了死亡。木月是個脆弱的人。他反覆遊行於自信與自卑兩個端點。只有在直子面前他才敢真正顯示自己的脆弱。反反覆覆地累了,心裏的痛苦愈積愈多,直到有一天,承受不了了,也許死才是一種解脱。

木月死後,三人行成了兩人行。渡邊和直子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渡邊愛直子,很愛很愛。即使直子因木月的死受了打擊住進了療養院,他仍表示會等到她康復那天,然後一起生活。

直子對渡邊君説:“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曾這樣存在過。”

或許直子也曾試着,去和渡邊在一起。但卻遲遲擺脱不了木月已逝去的陰影。在沒有真愛的基礎上,只會對渡邊不公平。

直子在死前也迴光返照過。臨死前她選擇與玲子見面,選擇燒燬渡邊寫給她的所有信以及與他的所有回憶。大概也是在接受治療時承受太多太多的折磨。其實她的病根本就治不好。她與木月是與周邊的世界格格不入的兩個人,他們互相依靠。渡邊是把他們同外部世界連接的鏈條。他們嘗試過融入外界,卻是失敗。但直子比木月堅強,她付出的努力要比木月多得多。她不斷地懷疑自己,不斷糾結不得解。她是最痛苦最可憐的人兒。

玲子在直子與渡邊之間充當另一連接鏈條。在療養院裏,玲子是直子唯一難得的知心朋友,是她的依靠。玲子本身也是歷經坎坷,但她活得很自在,因為她放得下。面對女學生的抹黑,她選擇容忍,雖然心裏也承擔這巨大的壓力。當承受的那發條斷了,她果斷地跟丈夫提出離婚。直子死後,她特意跑去找了渡邊,奉勸他不要忽略了身邊的幸福,成熟起來,與綠子共創未來。對於音樂,她是難得的才女。此外,她講過一段話:“我已成為過去的人。你眼前存在的不過是我往日的記憶殘片。我心目中最寶貴的東西早在很久以前就已壽終正寢。我只是按照過去的記憶坐卧行止。”心的某部分,被扼殺了,不復存在了。

綠子是個很有個性的人,活潑調皮,也是孝順的孩子。從朋友到戀人,她和渡邊走過。明知渡邊心中永遠把直子放在第一位,仍不奢望什麼。但在渡邊因思念直子而滿腹心事時她也會調皮地吃醋:“你總是蜷縮在你自己的世界裏,而我卻一個勁兒‘咚咚’敲門,一個勁兒叫你。於是你稍稍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復原狀。”愛情是何等捉弄人呀!沒在更早的時間遇上,於是成為不了他心中的“至愛”,卻仍一心一意,願他感受得到,願他快樂。祈盼他有一天回過頭來,可以對他説一聲:“我一直都在呢。”

永澤是另一個特殊人物。他與渡邊讀相同的書,都為外人所不解的書。他們有共同語言。但自然他是比不上木月的地位的。永澤是瀟灑而近乎冷酷的人兒了,他又是幸運到極致的人兒,他的身旁有位不離不棄的女友——初美。明知和永澤走到多遠他也沒有要結婚的意思(他容不得被束縛住),初美仍心甘情願。叫上渡邊的那頓慶功宴,永澤的着實是在委婉奉勸初美離開他,連渡邊在過後也對初美坦白説,希望她離開永澤,找個地道的人過一輩子得好。初美最終照做了,然而婚後兩年便自殺了。至此後,渡邊再沒理會過永澤。或許吧!傷害了多可惜的一位女子呢,只為了自己的自由,自私得可怕!渡邊如此重情義的人,怎可容許?

人的一生,身邊的人來來往往,真正留步的有幾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病態的一面,有他人無法理解的痛苦。有些人能很輕易地把它忽視了,有些人卻被它束縛了。小説開頭回憶直子時,提到一口井,埋在草叢裏,特意找是找不到的。人一旦不小心跌入,就無可避免地要死亡,深得可怕!問題是誰也找不到那口井的具體位置。木月與直子都遇上了那口井了,或許,那也是一種解脱吧!總還會有人撞上的,不可避免的。唯剩太多的無奈太多的遺憾,化成風吹散在草叢上,留下一聲聲呢喃!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13

美國斯賓塞。約翰遜作為醫學博士與演説家,寫的一本《誰動了我的奶酪》,讓我感慨萬分,作為一名醫師與教師的我,一次次地解讀,解讀中我也漸漸地介入故事所説的奇妙的迷宮中......

面對日新月異的變化,你可以抱怨、牢騷滿腹;面對變化,你可以更加浮躁;面對變化,你也可以一直等待;面對變化,你還能否思考?思考一下,是誰改變了你?究竟是誰動了你的“奶酪”,奶酪代表你、我、他的工作、財富、幸福、夢想、愛情、學識、心情等......

故事中虛構的四個角色:兩個老鼠:嗅嗅(能夠及早地嗅出變化的氣息)、匆匆(能夠迅速開始行動)與兩個小矮人:哼哼(因為害怕變化而否認和拒絕變化,這會使事情變得更糟)、唧唧(看到變化會使事情變行更好時,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已去適應變化!),住在一起的四個傢伙,為了填飽肚子和享受樂趣。他們在不遠處的一座奇妙的迷宮裏跑來跑去,每位都以他們各自的方式不懈地追尋着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終於有一天,他們在奶酪C站找到了想要的奶酪。吃、用、樂、一天天、一年年,他們從沒想過,奶酪是從哪裏來的,是誰把它們放在那裏的。他們只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奶酪總會在那裏。擁有奶酪就擁有幸福。

有一天,奶酪突然不見了,對於老鼠來説,問題與答案是一樣的簡單,情況變化了,他們也決定隨之而變化,開始邁向別的地方尋找新的奶酪,甚至連頭都沒有回一下。此時兩位小矮人氣壞了,大聲地叫喊,誰動了我的奶酪,聲音越來越大,一天天、一月月,後來,哼哼認為,誰動了奶酪誰會歸還,開始了漫長的等等,唧唧也等了一段時間,開始想到奶酪可能真的不會迴歸,對哼哼説,我們走吧!哼哼説:“我喜歡這裏,我只熟悉這裏,這裏很好很舒服,再説,離開這裏到外面去是很危險的。”唧唧想奶酪就是生活,過去的就會過去,自已必須改變,如果不改變,就會被淘汰。後來唧唧終於走出奶酪C站。開始新的搜尋與跋涉,為了提醒哼哼,他在牆上寫下一句話,如果你無所畏懼,你會怎樣做呢?

兩個老鼠並不考慮任何別的事情,傾盡全力地尋找新的奶酪,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終於在奶酪N站,這可是最大的奶酪倉庫,從此歡度快樂時光。數年後,唧唧終於來到他們面前。聞聞新的奶酪,唧唧想到原來奶酪C站的奶酪是舊的,味道永不及眼前,舊奶酪在當時吃的時候可能發黴、發臭,自已當時都不知道。於是快樂地投入奶酪懷抱,吃着新鮮可口的奶酪,他想這就是生活,朝新的方向前進,會有新的生活。

唧唧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他認識到他沒有比老鼠們先到是因為沒有先行動,將問題複雜化了,被自已的恐懼感給控制住了。變化將會使事情變得更好,越早放棄舊的奶酪才會越早發現新的奶酪,“搜尋”比“停留”更安全。當你改變了自已的信念,你也就改變了自已的行為。

呼啦,“變化萬歲!”許多的事情有時需要我們簡單地看即可,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已,就可能永遠找不到屬於自已的奶酪。阻止你發生改變的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你自已。唧唧一邊享用新奶酪,一邊開始新的檢查與搜索,因為他的生活需要走向明天,隨着奶酪的變化而變化,並享受變化!

故事雖然結束了,可哼哼還不知道,作為讀者的我聽完後想去告訴哼哼,可我轉回一下,自已還不知道自已在有的時候,有的方面原來就是哼哼,就是嗅嗅、匆匆。唧唧是誰?是與時俱進的十全十美的簡單的自認為的小矮人......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14

漫畫、卡通、寓言、童話和小人書曾讓我百看不厭,此外,我也喜歡看勵志方面的書,吃過各種版本的“卡耐基”、喝過各種各樣的“雞湯”。眼前這本《誰動了我的奶酪?》似乎綜合了它們所有的口味,着實叫人喜歡。

從表面看,《誰動了我的奶酪?》和其他眾多裝禎精美的書沒大區別,只是薄了些,約4萬字,寫的是個可愛的寓言故事,每頁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愛個性鮮明的漫畫形象。可就是這本不起眼的小書,在歐美創造了出版業的奇蹟:自1998年9月由美國普特南出版公司出版後,兩年中銷售20__萬冊,雄踞亞馬遜網上書店第一名約80周,同時迅速躍居《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週刊》最暢銷圖書排行榜第一名。

書中有4個“人物”———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裏,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固守在已經消失的美好幻覺中追憶和抱怨,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鬱鬱寡歡……

“奶酪”自然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等等。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着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衝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無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後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並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中,總耽於“失去”的痛苦、“決定”的兩難、“失望”的無奈……那麼生活本身就會成為一種障礙。生活的迷宮很大,你會滯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紀漸長,就“懶得變動”,或者是“沒有勇氣和激情”再去變動和追尋。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鬆愉快地便澄明瞭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髒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作者斯賓塞·約翰遜博士是美國知名的思想先鋒和暢銷書作家,此外,他還是一位醫生、心理問題專家,也是將深刻問題簡單化的高手。在他清晰洞徹當代大眾心理後,便在該書中製造了一面社會普遍需要的鏡子———怎樣處理和麪對信息時代的變化和危機。

當代的一位詩人説,“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作者正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個小小的寓言打開了人們的心扉,給人帶來一種內在的勇氣,去直面“軟心理問題”(即醫學病態心理之外的個人心理問題,又叫“正常人的心理問題”)這種每個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礙。

世事變化本無常,《誰動了我的奶酪?》告訴我們一個最簡單的應對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掛在脖子上,時刻準備穿上它,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裏奔跑追尋。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15

似乎名字就暗示了一場悲劇的發生每當我讀到書的末尾時,突然間由心底湧出一股痠痛。有時候很迷茫,為什麼上一輩的孽債總是報應在子女身上?這難道隊長子女來説公平嗎?

書的結尾講到了周萍(周樸園與魯侍萍之子)和魯四鳳(魯侍萍和魯貴之女)的死,以及無辜的周衝(周樸園與周蔡漪之子),原本我以為沒有周蔡漪的阻擾,結尾應該可以説是圓滿結束了,但是我錯了。《雷雨》所描述的是一場悲劇,正因為周蔡漪對周萍的那份愛,從而順理推章一步步引出了一個身世之謎,周萍和魯四鳳這對苦命鴛鴦是同父異母的兄妹。

也許他們受不了這種結果,周萍在雷雨的天氣中衝到庭院外而觸電死亡,然而讓我很不值得的是,周衝這年僅才17歲的無辜男孩,居然會去拉觸電的魯四鳳白白喪命。瞬間我有股憐憫,為什麼純真無邪的周衝在曹禺的筆下最終的命運會是觸電而死呢?而那個周萍卻舉槍自盡,弟弟魯大海在那個恐怖的雷雨天氣中從此失去蹤跡。似乎這一切都發生的有點倉促與可惜,只是我們都知道至便是悲劇的最終目的。

回過頭來講周蔡漪和周萍。作為後母的周蔡漪居然會和丈夫的兒子周萍染上關係,從我們正常人的眼中可視之為亂倫,但當我換個角度去想的時候,就會懂得原來這就是悲劇產生的一個過度!可見曹禺的策劃可謂是巧妙絕倫。從不該發生的事引出最終大家所不願意看見的一幕。

然而事實追究根底,這場悲劇的主導線還是在父親周樸園身上,這個玩世不恭的偽君子,若不是他為了娶個有錢的周蔡漪又怎麼會丟下窮命的魯侍萍呢?魯侍萍又怎麼投河不死再嫁魯貴,因而生出魯四鳳呢?所以説為什麼總是父母欠下的債會報應在子女身上,讓他們曾受不該有的罪惡呢?

依然一句話:“這對子女來講是否公平?”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16

父親……為了寫這篇文章,我不得不執筆題下這兩個字,父親啊,現在洋氣一點叫爹地,矯情一點叫爸比,而我,是個連最普通的“爸”都説不出口的懦夫,而且是個徹底的懦夫。

至少,在我的記憶裏,從來沒有過。

我和我的父親,僅有的交集除了血緣,就只是那一句“我媽呢?”,説來實在嘲諷,實在好笑。那個男人,在我眼裏就是不正經的,浪蕩的,毫無責任感並且脾氣還不好的,雖然這些在那些大人眼裏是幽默、浪漫主義、灑脱和真性情,但是在我看來實在是好笑至極!

我從不樂意主動跟他講話,從來都是用白眼球看他,但他似乎什麼都察覺不到,總是嬉皮笑臉的湊到我面前,扯些有的沒的。每到這時候,我的討厭之意毫不掩飾,默默離他遠點:“呵呵”。這種情景多得我難以數計。直到有一次,我徹底惹怒了他。忘了是什麼原因,只記得當時他憤然摔碎了一個玻璃杯,我卻神情淡然。摔東西是我最討厭他的行為之一。那個時候,厭惡之情氾濫如海,以至於他啞着嗓子問我的那句“劉曉帆,我對你來説算什麼?”我都只是微笑着起身,淡淡道:“可有可無”。他甩門而去,我留在原地。看着地上狼藉,一腳踹翻垃圾箱,便也揚長而去。有時候我真痛恨自己,看吧,劉曉帆,摔東西這些壞毛病都是因為你身體裏流着他的血,都是因為遺傳於他的基因

可是,我發現他變了。他原本白皙水嫩的不像男人令我討厭的皮膚,如今變成了黑黑的健康的很男人的古銅色;他原來千奇百怪染了色的頭髮現在已經修的短短的很普通了;他原本每天去釣釣魚唱唱歌的生活小情調現在也已經淹沒在每日的奔波勞累中。他開始很晚回家,甚至我很久都不能見他一面。我不知道我們之間還剩下什麼,那點可憐的,幾乎沒有的,所謂的親情?呵,我不敢説。

媽媽也不止一次想緩解我和他的關係,但那都是徒勞的。所有的所有,最後都只是留給我一句:“多年以後,你會後悔的。”我覺得有什麼東西在我臉上蜿蜒,一頭扎進枕頭裏,很輕很輕的説:“不會……”。

然而今天,朱自清的《背影》,老師的日記,讓淚流滿面拼命掩飾卻被大神一下子發現的我,對愛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準確點説,應該是對父愛有了一種新的認識。他的愛,在不厭其煩的嬉皮笑臉中,在一次次憤怒的摔東西中。想想也真是,明明是我故意激怒他,還厭惡他摔東西。難道他的滿腔怒火,不去摔東西,要來打我嗎?從小到大,他從來沒動過我一根手指頭。他會累,他會疼,但他從來沒有在深夜買醉,或許是壓抑着,或許是他們説的,責任與擔當。

我們之間,剩下的還有什麼?我不清楚。但是,就讓我用剩下的年華,去彌補這麼多年來我的任性與不懂事,剩下的話,不必多説,我只是想叫你一聲,爸爸。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17

最近,暑假裏我讀了一本蕭紅寫的《呼蘭河傳》,內容十分精彩、有趣。

令我記憶猶新的是:一天,蕭紅和他的祖父來到田野裏。祖父給田地鋤草,蕭紅看到很多玫瑰花,就去摘了一些玫瑰花。一邊給爺爺的帽子上插花,一邊笑。祖父聞到了玫瑰花的香味説道:“我家的玫瑰花真香,哪怕十里路都聞得到。”聽到爺爺如此誇張的説自家的玫瑰花,蕭紅情不自禁的開懷大笑。

從這段故事裏,我可以體會到蕭紅的童年生活是多麼的無憂無慮,另外也讓我感受到她是那麼的天真可愛。但是我又為蕭紅的英年早逝而惋惜,像她這樣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作家若還在人世,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多的優秀作品。

蕭紅的童年生活也讓我憶起了我的美好童年生活。記得10歲時,我和姐姐在一片雪白的草地上打雪仗。當時我們打得不分勝負,兩人臉上都洋溢出燦爛而快樂的笑容。雖然過去了好久,每當回憶起,我的心田間就會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暖暖的快樂感。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同學們讓我們好好珍惜上帝送給我們最美好的時光——童年吧!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18

帶着些許激動,好奇,與些許敬佩細細地讀完了這篇文章。使我瞭解了魯迅快樂的童年,雖然不是事事如願,卻阻止不了心的飛揚!

魯迅的樂園,是五彩繽紛的,是生機勃勃的.在這裏,他可以無憂無慮地嬉戲,自由自在地奔跑;在這裏,他有着成仙的夢想,有着摘到覆盆子的自豪……到了三味書屋,或許老師太嚴厲,規定太陳舊腐敗,但魯迅還是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快樂,雖然不多,卻異常珍貴。

小時候,我也在充滿着生命氣息的春天草地裏拔草,當時的想法很簡單,現在看來卻也不乏些許童真,只記得只想知道草是怎麼長在地裏的?為什麼它不會跑呢?現在雖然已經知道了它的原理,卻還是幻想着小草可以像人一樣,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長大後,進入國小、中學,功課逐漸多了起來,到家的時間也越來越晚,開始的時候,我確實有些不適應,覺得老師的要求太嚴格。可向在我還是笑口常開,路邊的芳草,周圍的樹木,身邊的同學都是那麼可愛!雖然我與同學之間有時會發生點小矛盾,但事後我們照樣一起討論學習,討論生活,討論愛好……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也會遇到許多煩惱,我們都應該像魯迅一樣,在哪兒都能找到快樂,在哪兒都能讓心無拘無束地飛揚!

生活中的許多事我們都可以放進生命那美麗的寶盒中,等到慢慢老去時在打開看該是多麼美好呀!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19

書是人類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們的精神食糧。我從呱呱落地開始便與書有着不解之緣:哺育我們的嬰兒教育書;父母講的故事書;啞啞學語的未來是我們的識字書;學齡前的連環畫;上學時的課本;課外的各種散文、作文選、科普書、歷史書和許多名著。

可以説書在我的成長中是比不可少的。為崛起的中國喝彩因此,我分外喜歡讀書。尤其愛在傍晚和清晨讀書。晨曦初露,斜椅桌邊,任窗外黃葉如花,離愁飄掛,我的新卻固守着與書的約定。讀書活動之名人名言或在傍晚,獨坐窗前,聽窗外西雨如詩,看書中人生如戲,“舉身赴清池”、“自掛東南枝”的無奈抉擇,“卧薪嚐膽數十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堅韌毅力,“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怎樣閲讀中外名著的絕代風華,無一不讓我驚歎!行行文字彷彿片片美麗的音符,奏出一曲曲深邃而悠遠的天籟。日復一日,我就這樣在一片書香中體味着作品的精髓,艱深的文字不再是理解的障礙,讀書對於我來説更多的是一種需要,而不是一種負擔。上國小前,我已可以獨立看一些故事書了。低年級時候,我識字已經很多了,便迷上了課譜書籍,媽媽就幫我買了一套《少兒百科全書》,厚厚的幾本,宇宙氣象,人類文明,世界地理,這些知識書上都有。

每書中的每個問題都説得非常詳細,真使人愛不釋手。在如飢似渴閲讀同時,我家又住進了一位新朋友——《新實際中國少兒十萬個為什麼》。這套書又使我增長了許多知識。一次,老師在《美麗的海底世界》時,讓我們自己更具體地介紹海底生物,我回憶起了在《新世紀中國少兒十萬個為什麼》中瞭解的海龜生活習性,便滔滔不絕地介紹給同學們聽。當小老師的滋味真好,但這還得歸功於我的書朋友呢!!

隨着長大,我當然更注意的去讀一些優秀的散文、作文集、從文章中我不僅積累了許多好詞好句,也領悟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漸漸地,我的文章已不再只有春花秋月、夏曉殘冬了,飄忽的文筆中也多了幾分沉穩、包容,學會了如何在多變的生活中使自己擁有超然而豁達的氣度,有人驚訝於我的轉變,而我的回答僅是淡淡一笑:“都是書的功勞。”逝呢?靠的只是自己抓,抓住了知識,抓住了今天,你就抓獲了生命,抓住了未來。

書將繼續伴我成長,伴我生命之光環。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20

今天,我懷着一種傷感,獨自在家裏讀了《頭朝下的逃生者》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有一天早晨,城西老街一幢居民樓起了火,這座房子是磚木結構的,一燒就着,消防隊趕來了,但這片老宅子巷子太窄了,消防車和雲梯都開不進來。隊長只好隨手抓過逃出來的居民披在身上的舊毛毯攤開,讓手下幾個人拉着,讓樓上的幾個居民往下跳。在自救的過程中:一位孕婦為了自己肚子裏孩子的安全,而頭朝下跳,結果毯子不堪一擊,她的頭撞到了地面上,頓時頭破血流,孕婦為了不傷到肚子裏孩子把死亡留給自己,把生存的希望帶給孩子,這可能是天底下的母親都能做到的事情。想起那天上午發生的事情,我自己也感覺有點慚愧,母親為了我的安全才會打我,而我卻對母親發脾氣,當我自己躲在屋裏生氣時,卻不知道母親在房間裏傷心的哭泣。我突然覺得自己是一個壞女孩,母親為了我們,連生命都可以放棄,而我卻不知道如何去報答,去感恩母親。

在生活中母親是水,我就是萌芽的小苗,有了水,小苗才會生長,有了水分和陽光小苗才會茁壯,才會長成參天大樹。

偉大的母愛,超越了生死界限。母親就是上天派給我們的天使,母親陪我們度過每一個快樂、傷心、生氣、困難的時光。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媽媽老是鼓勵我們揚起風帆去戰勝困難。

我們要學會感恩母親,報答母親。

讀書心得500字

在我的書櫃裏有一本《夏日極光》,它可是一本讓我視若珍寶的書。

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下午,在公園的草坪上,姐姐炎夏和弟弟涼夏快樂的奔跑着,爸爸、媽媽用温和的目光追逐着他們快樂的腳步。多麼美好的一家呀!可是五年後的一天,涼夏靜靜的坐在輪椅上,姐姐風風火火的跑進病房説:“危險期已經過去。”可是涼夏卻冷冷的問她:“姐姐,我是不是也會像爸爸、媽媽那樣死去……”“不要再説了!”炎夏捂住了弟弟的嘴。事情是這樣的,爸爸、媽媽被卡車撞到之後的幾天裏,涼夏忽然高燒不退,炎夏把他送進了醫院,姐姐在急診室外焦急的等待着,醫生在裏面的話炎夏都聽到了,這話猶如雪天泡冷水,弟弟竟然得了癌症!很快弟弟的病情惡化了,就在臨死前,他對姐姐説:“我想看極光。”姐姐二話沒説,以驚人的速度帶回了“極光”,可惜的是弟弟已經死去了。炎夏走到了弟弟的遺體旁一邊哭泣,一邊説:“姐只能為你做這些了,這個,你帶到天堂去看吧!”

自從讀了這本書後,我才終於知道自己是多麼渺小了。作為姐姐炎夏在禍不單行的日子裏,儘自己的所能關愛着弟弟,根本不顧自己的一切。我想起了自己平時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學校總是為自己想得多,為別人想得少,內心充滿了愧疚。今後,我將盡努力彌補自己的過失。

讀書心得500字

書,陶冶了我的性情;書,豐富了我的知識;書,開闊了我的視野;書,給予了我人生的啟迪。以書相伴,人生就會有大不同。生活可以清貧,但不可以無書。博覽全書的人,往往知識豐富,能集眾家之所長於其身,因此能使人喜歡讀書,將使他終身受益。

雖然我們都知道要多讀書,讀好書。可仍然有一些人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究其原因,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對讀書產生興趣,興趣才是的老師!

讀書不僅可以讓孩子獲取廣泛的知識,陶冶情操,還能使孩子得到放鬆休閒,緩解焦慮,調節情緒,與孩子一起讀書,既能留出一些時間與孩子共處,又能要求自己也養成讀書的習慣,一舉兩得。

經常讀書的人會思考,知道怎麼才能想出辦法。他們智商比較高,能夠把無序而紛亂的世界理出頭緒,抓住根本和要害,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經常讀書的人不會亂説話,言必有據,每一個結論會通過合理的推導得出,而不會人云亦云、信口雌黃。

讀書的最終目的當然是為了提高對人性的認識,鍛鍊心胸,逐步訓練感受幸福的能力,培養自信心,形成實踐能力。有道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養成閲讀習慣將受用終生。閲讀習慣是在心靈深處裝了一部發動機,一個人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一輩子不寂寞。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一輩子不知所措。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21

就在昨天,我一口氣讀了《寶葫蘆的祕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感悟頗深。

八年級的少年王葆去釣魚,魚沒釣到,卻得了個好寶貝——寶葫蘆。有了寶葫蘆,王葆的生活才真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吃穿不愁’,要什麼有什麼。可是,天上掉下來的不一定是餡兒餅,他可能是炸彈。而寶葫蘆它就是個炸彈,沒過多久,王葆就發現,寶葫蘆的超能力給他帶來的痛苦和煩惱遠遠超過了幸福和快樂。當他發現這些東西都是寶葫蘆拿別人的,王葆才意識到這會給別人帶來多大的麻煩。他想盡一切辦法毀掉寶葫蘆,可是都沒成功。最後,他鼓起勇氣,去了學校,主動和老師同學坦白了寶葫蘆的祕密。王葆猛地睜開眼睛,才發現寶葫蘆的事情都是南柯一夢。

其實王葆不是個壞孩子,他樂於助人,關心集體,能在《科學畫報》被寶葫蘆變到家裏後擔心別的同學會花冤枉錢買一本賠上;能在好朋友楊栓兒落魄的時候幫助他;在知道了寶葫蘆拿別人的東西后擔心別人會不會有麻煩。雖然他不愛動腦筋,但他絕不願享受偷來的東西。所以他最後才會毀掉寶葫蘆。

讀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想到了小時候學過的一個故事——《濫竽充數》。

戰國時,齊國有一位喜歡的國君叫齊宣王。他愛聽用竽吹奏的音樂,每次演出都要集中三百名樂工一起吹。有個不務正業的,知道樂隊的待遇很優厚,就混進這個演奏班子。他根本不會吹竽,不過他知道齊宣王喜歡所有的樂工一起演奏,自己可以混在裏面。千方百計地加入了這支樂隊.樂隊演奏時,他就東搖西晃地吹奏,一直沒露餡兒。齊宣王去世後,他的兒子繼承王位。他也喜歡聽竽,但是他卻愛聽獨奏.他要求樂工們一個個輪流吹奏給他聽.這下子,冒充的可緊張了,眼看就要暴露了,就慌慌張張地溜走了。

這個人整日想着不勞而獲,最終卻落得了個狼狽的下場。

不勞而獲是不切實際的,唯有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地走路,才不會被絆倒。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22

今天我讀完了美國著名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寫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真是受益匪淺!

“誰動了我的奶酪”這個故事令人感動。故事講述了嗅嗅、匆匆、哼哼、唧唧在迷宮中尋找奶酪的事,由於奶酪不經意的消失,使他們失去了生存的源泉,繼而他們各自做出不同的反應:嗅嗅和匆匆立即採取行動,適應變化;唧唧剛開始不能適應變化,後來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也加入了尋找奶酪的行列中;而哼哼呢?它的思維始終定格在原來的狀態,至終仍不能接受這變化。故事的結局,除哼哼外的其他三位都在奶酪N站找到了自己所需的奶酪,而哼哼卻不願變化,拒絕變化,永遠停留在奶酪C站……

在現實生活中,在學習中,我覺得“奶酪”更像我們要尋找的目標。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鞏固舊的知識,還要善於用多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才能找到值得細細品味的新“奶酪”。我曾害怕學習,希望學習中沒有疑難問題,不需要動腦筋思考,所以學習顯得比較機械。通過讀這本書,我懂得在以後的學習中,要適應新的環境,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將學習成績提高上去。

“奶酪”是人生存的資本,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奶酪”將無法生存。如果自己捨不得放棄舊的“奶酪”,也不去追求新的“奶酪”,生活就會失去意義,人生也會失去奮鬥的目標。

我們應該做到隨着“奶酪”的移動而改變生活態度和方法,並且能從中得到新的快樂!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23

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説《安娜。卡列尼娜》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不顧一切追求愛情的女性文學形象。一百多年來,這一文學形象受到了幾代人的追捧,有些人甚至將其提高到了追求愛情的完美女性的高度。然而最近重讀這本經典著作,卻對安娜是否真正懂得愛情產生了疑問,甚至還從安娜身上看出了許多當代女性所具有的四大通病,或者叫着導致婚姻和愛情失敗的四大錯誤。現分析如下,供各位正在經營愛情或將要經營愛情的朋友們參考,也歡迎各位對愛情和婚姻有理論研究或實踐經驗的朋友們共同探討。

一,錯誤的選擇

有評論文章把安娜以一個妙齡美女的身份嫁給年長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説成是安娜悲劇的根源,也把這説成是安娜缺乏婚內愛情的主要原因,以及追求婚外情合理的主要依據,個人覺得這些觀點是不很正確的。只要略微調查一下古今中外的婚姻史就不難發現,一位十幾歲的女孩,嫁給三十幾歲的男人,是不會有太大的生理和心理上障礙的,而年齡差距也不會成為愛情的障礙,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麼二十八歲的女碩士生嫁給八十二歲的科學家還能被稱之為愛情。用另外一個與安娜的婚姻更加近似的例子也能説明這一點:年嶺相差二十七歲的“鬆霞配”,目前正幸福甜蜜地生活在全國人民的眼前,還在結婚不到四年的時間裏先後生了兩個孩子。

從書中介紹的情況來看,我可以大膽地推測,安娜在遇到渥倫斯基之前是幸福的。當時她和卡列寧已經幸福地生活了---年,有了一位八歲的兒子。安娜以青春和美貌獲得了財富、地位、家庭幸福等,甚至因此為哥哥在官場謀得了官職。她從一位一無所有的普通女孩,成為貴婦人,家中奴僕成羣,她什麼事也不需要做,還擁有三個不同的社交圈可以調劑生活的樂趣,甚至可以自由地在那些社交圈子裏與別人談情説愛。她的丈夫除了缺乏英俊的外貌和年齡比她大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缺陷,他不賭不嫖,沒有什麼不良嗜好,生活非常有規律,幾乎是準時上下班,準時就餐就寢,難能可貴的是還有每晚閲讀與工作無關的藝術哲學等書籍的好習慣。用現在的話來説,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卡列寧是一個有品位的男人。

我們的社會歷來對年輕女孩嫁給有錢有勢的年長者頗有微辭,甚至將此稱之為“傍大款”。我倒是覺得這種婚姻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婚姻是兩個人的一種契約行為,只要契約雙方是自覺自願的,而且明碼標價,彼此無欺無騙,男的出售財富和權勢,女的出售青春和美貌,是沒有什麼可譴責的。因此,我並不覺得安娜與卡列寧的婚姻有什麼不妥,也不認為安娜嫁給卡列寧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事實上如果我們有勇氣實話實説,就不得不承認,不論古今中外,像卡列寧這樣的男人都是許多美貌女孩的理想丈夫。

安娜的錯誤在於她擁有了卡列寧所給予的一切之後又想再擁有與渥倫斯基的愛情。因為這不僅違反了婚姻的契約原則,也違反了愛情的原則。長期以來,主張婚外情合理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有追求愛情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追求愛情的權利這一點是沒有錯,錯的是這是有限制的。這就好像每個人都有性愛的權利,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像動物那樣隨時隨地做愛。

安娜在沒有和卡列寧結婚之前,與其他人一樣具有追求愛情的權利和自由,但是當她用青春和美貌換取了與卡列寧的婚姻之後,她追求愛情的權利和自由也就受到了限制和凍結,否則,就屬於違約行為,就是一種錯誤。當然,我個人並不認為凡是結婚的人就都失去了追求愛情的權利,我覺得這種權利只是暫時受到了限制和凍結。只要其婚姻關係一旦消除,就能自然恢復其追求愛情的權利。

二,過度的貪婪

如果讓我們做選擇題,要求二選一,結果我們兩個都選,那不僅顯示了我們選擇的錯位,也透露了我們的某種貪婪之心。安娜從一個一無所有的貧家女,通過婚姻這條捷徑成為貴夫人,繼而在充分享受了各種榮華富貴之後,又生出了對愛情的渴望,我想這也是一種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生活中許多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卻不一定都是對的,比如説,一個男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娶了一位妻子,到了四十幾歲,覺的妻子老了,想再娶一位年輕的妻子,那也是一種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然而那卻是應該被譴責的。

安娜如果在享受了八年的榮華富貴之後,提高了對人生的認識,覺得世界上一切都是空的,只有愛情才是最值得追求的,好比當年的李淑同,忽然頓悟,於是不顧一切地去出家,那到也還值得敬佩。遺憾的是安娜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嚴格來説她與渥倫斯基的感情幾乎不能算是一種愛情,最多也只能算是一種膚淺的愛情,也許確切點説,是屬於一種動物性的男女情慾。因為安娜與渥倫斯基一樣,彼此都只是被對方的外表所吸引,而根本沒有什麼內在的共鳴或共同的思想。這也是造成她和他這段感情交往悲慘結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這樣沒有愛情基礎的膚淺的男女情慾一旦得到滿足,其最完美的結局也只能是分手而已。

安娜對渥倫斯基的情感需求,只是為了尋求一種在獲得了充分的物質享受之後的精神刺激,這與許多人因為無聊或好奇而吸毒有些相似,是一種對人的慾望不加制約的自然表現:明明知道是不應該的錯誤的,還是要去做。

如果安娜為了追求她心目中的愛情,為了與渥倫斯基的愛情,可以放棄已經獲得的一切,包括從丈夫那裏獲得的財富、社會地位、以及兒子等,那麼,也還不失為一位可愛的追求愛情的痴情女。遺憾的是,安娜卻要得更多:兒子、婚姻、財富、情人等,一個都不能少,因此她只能是一位貪婪的、可憐又可恨的世俗女人。

三,無端的猜疑

有些評論文章把安娜説成是一個受害者,社會主義的理論家喜歡把安娜説成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女權主義者喜歡把安娜説成是她丈夫和情人的受害者,其實安娜從來就不是一個受害者而是一個害人者,如果一定要説安娜是一個受害者,那麼只能説安娜是自己害了自己。

安娜的丈夫卡列寧對安娜是夠寬容的,在知道了安娜與渥倫斯基的姦情後,不但諒解了她,沒有斷絕她的經濟,沒有將她趕出家門,甚至還默許她繼續保持那種曖昧關係,唯一的要求是不要讓情夫渥倫斯基到卡列寧的家裏來。遺憾的是貪婪的安娜連這一點起碼的要求也沒有能做到,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妻子的安娜對丈夫卡列寧的感情傷害到了何等程度。

安娜的情人渥倫斯基雖然在認識安娜之前是個花花公子,但是自從他開始追求安娜後,卻革心洗面、變得真誠和專一起來。他為了得到和保持與安娜的愛情,放棄了他的前程名譽等一切妨礙他的愛情的東西,也不顧家人的反對和對他設施的經濟制裁,甚至在安娜面臨難產危險時自殺殉情。在安娜情緒失控的時候,也委曲求全地努力遷就安娜的無理苛求,直到安娜報復性自殺之後,依然在悲痛之餘,將所有財產變賣一空,親自組建了一支軍隊奔赴戰場,顯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不錯,當時的社會輿論確實對安娜的不道德行為進行了譴責,那種譴責,即便以今天的道德標準來説也是正確的。由此我們也不能把安娜的悲劇歸結為當時的社會,就像我們不能把今天安娜式婚外情悲劇的責任歸結為今天的社會一樣。事實上,安娜對於當時社會輿論的譴責是無所畏懼的,她比卡列寧和渥倫斯基更加無視社會輿論的存在,甚至在醜聞暴露之後,還故意到社交場合去挑釁,只是那與其説是一種勇敢,不如説是一種無知。另外一方面,她也有足夠的經濟條件去國外或鄉間生活以迴避故鄉輿論的譴責。所以,如果她和渥倫斯基能有真正的愛情,她和他原本可以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那麼導致她走上絕路的是什麼呢?是她的無端猜疑。她明明知道渥倫斯基對她是真心的,但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就忍不住對他猜疑起來,比如,在渥倫斯基外出時與其他女人接觸時,比如在渥倫斯基的母親為他介紹女朋友時,甚至在渥倫斯基為了處理財產事務需要短暫離開她時,乃至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爭吵時,她都會不可理喻地猜疑發怒。

真正的愛情和男女情慾有什麼不同呢?我想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愛情除了情慾之外還有許多更加美好的東西,比如彼此忠誠,彼此寬容,彼此信任,彼此負責,以及彼此精神上的共鳴和事業上的追求等,因此真正的愛情,不會因為男女之情的激情淡化而淡化。而男女情慾則除了男歡女愛之外,其他幾乎什麼也沒有,因此一旦男女之情的激情淡化之後,這種激情淡化是隨着生理滿足之後必然產生的,彼此的感情危機就會隨之而來。無端猜疑,往往正是這種危機最初的徵兆,處理不好,必然導致悲劇收場。

四,罪惡的報復

因為愛而對所愛的人產生猜疑或嫉妒等,也是一種人之常情,在生活中保持一份警惕和小心亦不為過,關鍵是要能妥善把握好猜疑的尺度。從這個角度來説,愛情的能力,嚴格來説是經營愛情的能力,並不是人人都生來就有的,必須後天認真學習才能熟練掌握。於是我想,許多生活中的愛情失敗者會不會是由於他們自身缺乏愛情能力的培養造成的呢?在愛情和婚姻中最最可怕的就是以猜疑為依據,既不求證,也不給機會解釋或改正,便開始實施不可逆轉的報復。

我一直有一個這樣的觀點:一對真正相愛過的人,不管後來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都不可能對另一方實施任何報復。反過來説,如果發現任何人在感情發生變化後會對另一方實施報復,就足以説明他們之間根本沒有真正相愛過,不管過去曾經怎樣海誓山盟還是怎樣多麼甜蜜温柔,都不是真正的愛情。因為你只要真正愛過,又怎麼會忍心去傷害你所愛的人?

安娜的自殺,一方面固然是受到道德良心的譴責,尤其是對一個母親沒有盡到母親職責的譴責,另一方面,是由於猜疑而造成對愛情的幻滅,於是產生了以死報復,也以死解脱的念頭。由此也可以看出,安娜對渥倫斯基的感情主要是情慾而不是愛,或者説是情慾的成分遠遠大於愛情的成分。安娜的自殺不是殉情,是報復,她是懷着對渥倫斯基的怨恨和報復的心情去自殺的。這與渥倫斯基因安娜的去世而悲痛欲絕,決定以參戰的方式來結束生命有着本質的不同。

安娜的自殺不但愚蠢,而且錯誤。她不僅傷害了她自己寶貴的生命,也傷害了渥倫斯基的感情和生命,更嚴重地傷害了她的兒子和女兒的心靈。我在這裏譴責的是安娜錯誤解決問題的方式,但這並不妨礙我同情安娜這位不幸的女人,儘管她是一位小説中虛構的人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確信,安娜是一位標準的花瓶女人,她儘管有個華美的外表,卻沒有什麼美好的內在,甚至字許多方面是極端無知的,她不懂得怎樣做一個好妻子,不懂得怎樣做一個好母親,甚至也不懂得怎樣做一個好情人。儘管如此,她卻那麼貪婪,有了還想有更多,結果是連原來擁有的東西也一起失去了。安娜只是一個小説中虛構的人物,然而,安娜式的女人和安娜式的錯誤,在我們的生活中卻並不少見。如果她們及她們周圍的人們能有機會認真讀一讀《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並且順便也讀一讀我這篇評論文章,也許會對她們有所啟發。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24

暑假期間,老師佈置了一項作業,和家長一起讀《寶葫蘆的祕密》。我很快就看完了這本書,比媽媽讀完要早兩個星期。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叫王葆的小男孩。有一天,王葆的奶奶要給他洗腳還要給他剪指甲,這下子急壞了王葆,光着腳就往外跑。可是讓奶奶給拽住了。王葆提出條件:要奶奶給他講故事。於是奶奶就講了一個寶葫蘆的故事。故事裏説了張三、李四、王五、趙六怎樣得到了寶葫蘆。王葆聽得入了迷,幻想着自己也擁有寶葫蘆的神奇的時光。

星期日,王葆去學校做電磁起重機,可那天不知怎麼了,他和同學吵了起來,最後回家發了一會悶,便睡着了。睡着睡着有人喊:王葆,釣魚去!他起來後看見桌子上有釣具,拿着就去了河邊。到了河邊沒見着一個同學,氣又上來了,可是又想:如果一起釣,釣到的魚肯定很少,就安穩的練起了釣魚。這時一個聲音傳來“格咕嚕”,原來是寶葫蘆。就這樣,王葆擁有了夢想中的寶葫蘆。王葆讓寶葫蘆幫他辦了很多的事,開始王葆還覺得這真是幸福,可最後發覺寶葫蘆非常自私,總是幫倒忙。

後來,王葆聽見了一聲“瞧瞧你睡了那麼久!”原來這是一個夢呀。我覺得他肯定認為,多虧這是個夢。哪能什麼事情都要依靠寶葫蘆而沒有自己的主見呢?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完成夢想。

如果我有寶葫蘆,我會讓它施法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幫助那些流浪狗和流浪貓,讓它給沙漠增添綠色,給地球更多的保護和生機。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25

我曾看到過愛情温柔地凋零,於是明白了所謂真愛無敵的童話:只不過是當一絲情愫如細草穿沙般掠過心田時,人們彼此心照不宣的謊言。這原本就是個暖昧不清的世界,孤獨追尋着愛情謊言的靈魂們遊離在城市巨大的陰影之下,在每個暗到了極點的黑夜,失去自由的愛情便頹廢地躲在牆角邊喘息。冥冥之中,早已經被註定了的一切就是這樣被註定了,上面戳一個時間印章——永遠。

想起了周蘩漪,《雷雨》中的那個被愛情傷得最體無完膚的女子;曹禺先生在序中這樣評價蘩漪:“蘩漪是個最動人憐憫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執勤的馬,毫不猶豫地踏着艱難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夢而救出自己,因這條路也引向了死亡。”在《雷雨》的氛圍裏,蘩漪最顯得調和和單薄,她的生命燃到電火一樣地白熱,也有它一樣的短促,情感鬱熱,境地,激成一朵豔麗的火花,當着火星也消滅時,她的生機也頓時化為烏有,她是一個最有“雷雨”的性格的女人,她的生命交織着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

也許愛與恨正是曹禺先生的《雷雨》所要表達的主題吧,周樸園、魯侍萍,乃至周萍,哪個不是一切的恩怨情仇?但只有蘩漪將愛與恨的交織詮釋的如此淋漓盡致。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裏悄無聲息地綻放了的花,冷漠、詭異、妖豔,穿過被灼傷了的眼睛,直逼進你的靈魂,尋找苦海深處的共鳴。我不得不讚歎蘩漪,她就是那個瘋狂到讓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裏,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顆被愛情遺忘的心,十八年來陪伴着一個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周樸園不愛蘩漪,他的軀殼裏早已埋藏一座荒冢,墓碑上刻着魯侍萍的名字。《雷雨》中沒有提及蘩漪因何嫁入周家,這並不重要,因為悲劇早已開始,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恩怨糾纏所當然不會只有兩個犧牲,蘩漪本身只是偶然的一個環節,由命運捉弄,被推進雨中,在雷鳴電閃下心碎、發瘋!

蘩漪和周萍之間並非是愛情,就算有亂倫的嫌疑,蘩漪也遠遠將周萍甩在了後頭,她像戰神一樣充滿勇氣,以夸父追日般的熱情索求虛無縹緲的真愛,她忘記了自己是周樸園的妻子,周萍的後母,她是那麼不顧一切地抓住了愛情,而周萍是她乾涸的心湖裏突如其來的一場春雨,十八年來不曾動人的眼神就被雨水滋潤的炫麗,她就這樣坐上了愛情的末班車,偏執地等待未知的終點。她對周樸園充滿了恐懼與恨意,所以會在深夜裏獨自哭泣;而周萍恰在這個時候出現,一絲的安慰就會點燃熾熱的烈火,讓自己義無反顧的燃燒。蘩漪實在是個最可憐的傻瓜,她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極限,卻不知自己倉皇中抓住的救命稻草只是一根空心的稻草,軟弱、無力。我一直懷疑蘩漪與周萍之間的感情是否是等價的,自始至終似乎都是蘩漪付出太多,那是一份最渴望得到回報的愛,卻也是最無可奈何的恨,愛與恨的邊緣流淌着啜泣的淚,有如許多的人,畢生在問中追溯。

我不喜歡周萍,我想他竟是一日也不曾愛過蘩漪的,因為他的懦弱,是個十足的膽小鬼,單憑這一點,他就永遠不會配上蘩漪,他只有無盡的追悔,永遠只在悔恨自己過去由直覺鑄成的錯誤,“他佩服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在他的見聞裏,除了一點倔強冷酷——但是這個也是他喜歡的,因為這兩種性格他都沒有,他覺得他在那一方面欺騙他的父親是不對了,並不是因為他怎麼愛他的父親(固然不能説他不愛),他覺得這樣是卑鄙,像老鼠在獅子睡着的時候偷咬一口的行動,在他的直覺過去,理智冷回來的時候,他更刻毒地恨自己,更深地覺得這是反人性,一切的犯了罪的痛苦都擁到自己身上,他要把自己拯救起來,他需要新的力,無論是什麼,只要能幫助他,把他由衝突的苦海中救出來,他願意找,他見着四鳳,當時就覺得她新鮮,她的“活”,他發現他最需要的那一點東西,是充滿地流動着在四鳳的身裏,她有“青春”,有“美”,有充溢着的血,固然他也看到她是粗,但是他直覺到這才是他要的,漸漸地他厭惡一切憂鬱過分的女人,憂鬱已經蝕盡了他的心,他也恨一切經過教育陶冶的女人,同一切細緻的情緒,他覺得“膩”!然而這種感情的波紋是在他心裏隱約地流蕩着,潛伏着,他自己只是順着自己之情感的流在走,他不能用理智再冷酷地剖析自己,他怕,他有時是怕有自己心內的殘疾的,現在他不得不愛四鳳了,他要死心塌地地愛她,他想這樣忘了自己,周萍是整齣戲中性格最複雜的人物,一方面在父親的陰影小心翼翼地生活,另一方面又不甘於這種壓抑的現狀,他陰鬱而不得志,對父親的反叛,一種心理上覆仇的快意使他與後母蘩漪牽連到了一起,他輕而易舉地擄獲一顆寂寞的心,但也就此揹負了沉重的道義的十字架,自始至終,周萍都在逃避,蘩漪帶給他的只是無盡的悔恨,他內心已陰雨連綿,無辜的四鳳恰似他苦苦盼望的陽光,周萍迫切需要温暖的陽光驅走烏雲,於是他和四鳳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他以為就此可以擺脱蘩漪的罪孽,孰不知這是一出更大的悲哀,周萍難得有那麼大的毅力帶四鳳遠走高飛,電閃雷鳴之夜,一切真相大白,現實在殘酷地獰笑,唯有死亡是舒適的温牀,他最後選擇自新,那也是他的出路,無法想象苟且偷生的周萍走出那個雷雨之夜後怎樣面對以後漫長的人生,倘若終日在無盡的悔恨中消磨自己,我想,這稠密的恨終究是化不開的,求死,是一種的解脱。

周沖和四鳳是整齣戲中最讓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們倆個同樣的單純、清澈,對甜蜜的愛情那麼憧憬,對未來充滿了熱情,他們明亮的眼睛無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濤洶湧,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輪廓,當他們的幼稚在殘忍的現實面前被得頭破血流的那一剎那,老鍾就已經鳴起,其實周衝化比四鳳更加無辜,雷雨過後,我們不得不扼腕歎息:多麼年輕的生命啊。

如果真的要揪出這無奈的悲劇的“罪魁禍首”不知算是周樸園和魯侍萍呢,還是已故的周家老太太,少年和丫環偷情似乎自古以來就沒有幾個落得圓滿的下場,這幾乎成了一條亙古不變的規律,在等級森嚴的制度下,這本來就是一類被詛咒的愛情,身份的懸殊,是世人心中永不逾越的鴻溝,周樸園和魯侍萍終究難逃棒打鴛鴦的結局,人間又多了一例明證。

我認為魯侍萍和周樸園並不是《雷雨》的主角,他們倆個的存在只是一個引子,埋伏在歲月的後頭,引出日後一段糾纏不清的孽緣,當週樸園認出面前這位憔悴蒼老的老媽子就是他魂牽夢繞三十年的侍萍時,愛情就在那一刻陷入了萬劫不復,也許那是周樸園最心潮澎湃的時刻了,希望幻滅了,侍萍改變了,心,也就輕鬆了,侍萍終一不再是自己心愛的女人,日後,周樸園就徹底成了一個無愛之人。

魯侍萍三十年後聲聲控訴,一切恍然如夢,她咬牙切齒宣稱是不公平的命指使她又出現在周樸園的眼前,紅顏已逝,韻華不再,其實這一切大可不必,當愛已成往事,何必又在彼此快癒合的傷口上再撒下一把鹽呢,如果她真的認定周樸園是個罪人的話,那麼她至少也是個共犯,不管以後周樸園變得怎樣冷酷無情,至少對侍萍,他是一刻也不想讓自己忘卻的,拋棄侍萍並不是他們初衷,愛情無法達到完美,那麼就無所謂誰對誰錯,魯侍萍錯在不必如此耿耿於懷,也許是我無法理解那個時代的女子,對被拋棄的命運看的如此之重,魯侍萍是個苦命的女人,而命運確實是不公平,我只能把這一切怪罪於命,雖然我是如此的不相信宿命的玄虛。

那個驚心動魄的雷雨之夜啊,愛與恨的廝殺滲透出的血腥之氣讓我不寒而粟,當一切又迴歸平靜,啜泣的問不再幽幽慨歎,我們早應該明白,愛與恨終究不能長久,邊緣的問,兩個瘋子的女人,一個憂愁的老人,還在苦苦掙扎……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26

《金銀島》這本書中主要描寫一個叫吉姆的孩子,從一個海盜那裏,偶爾得到一張埋藏鉅額財富的荒島地形圖,這事引起了當地鄉紳先生的興趣。於是他們一起去尋寶了。船上不料混入了一夥海盜,他們在獨腿賽爾威的策劃下,妄圖奪下三桅船,獨吞這筆財富。吉姆在無意中得到這一消息,他配合鄉紳先生同海盜們展開了英勇機智的鬥爭,最後終於戰勝了那羣海盜,找到了寶藏。

吉姆原來是一個膽小的孩子,父親死了、自己家的旅館被砸後,吉姆帶着藏寶圖踏上了尋寶的路程,尋寶的途中雖然遭遇了海盜,但吉姆不畏艱險,和鄉紳他們一起與海盜進行鬥爭,最終戰勝了海盜,拿到了寶藏。吉姆的人生道路中經歷了這樣一件重大的事情,使他從一個膽小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勇敢、堅強的孩子。我們做事也要像吉姆一樣,遇事沉着、冷靜,勇敢、坦然面對面前遇到的困難,不畏艱險,這樣困難就會迎刃而解了。

我十分討厭書中的那個賽爾威,他是個陰險、狡猾、善變的人,是一個的的確確的“兩面派”。一會是一個善良的好人,一會又變成了一個壞蛋,一個海盜頭子。我很討厭他。

《金銀島》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在邪惡勢力面前要沉着、穩重,不能在邪惡勢力面前有所畏懼。要勇敢、坦然面對面前遇到的困難,這樣困難就會迎刃而解了。

鄧稼先讀書心得文章 篇27

我無法像他們一樣,那麼深切的去歌頌《百年孤獨》。任何一本書,在我這裏,就是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的同時,也照見了我們習慣漠視不見的事實。我在想,那些人他們悲慼的命運。他們曾經那麼努力執着、那麼奪目,卻有一個那麼荒誕和無聊的晚年。我由此又產生了害怕,怕我有生之年,來不及真真切切的保護我的父母,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在精神上支撐他們。

我也深深的瞭解到一個現實。一個人,在有了愛和理想的時候,就有了孤獨。我們愈愛,便愈發孤獨。

那麼,今天這個日子,於我,雖然是一年中的唯一,但終歸不會圓滿。《百年孤獨》的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人,他們的人生全部由童年決定,某一幕某一瞬間,就已經影響到了他們這豐富而漫長的一生。走到最後,能憶起來的,也不過是那一瞬間的景象,只不過那一刻,已不帶任何情感,就好像,那一刻一直跟在他身邊,而他,才是一直迷失的人。

我希望我能不像他們一樣,在生命的進程中,執着於最初的不圓滿,一直迷失下去。

打開那顆心,擁抱這世間的好,做個註定不圓滿,卻滿足幸福的人。

這就是生日的感言吧。不祝自己生日快樂,卻祝自己豁達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