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3篇)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作者雙腿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而他那重病纏身的母親忍受着自己被病痛的折磨,忍受着兒子的病痛給自己的雙重打擊,還忍受着兒子暴怒無常的脾氣,時時給兒子關心、幫助、鼓勵。為了不讓兒子回憶起傷心事,這位母親做什麼事都是小心翼翼的。她對兒子的愛多深啊!天下的母親都一樣,哪位母親不想把自己全部的愛奉獻給自己的孩子呢?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3篇)

那次,我轉學了,從鄉村轉到了縣城。到了新學校的我很不適應,媽媽可能察覺到了我的不適應,便開始早晚接送我。早上,媽媽送我到學校,我便開始了我一天的學習生活——早讀,早讀以後媽媽才離去;下午,媽媽的身影又出現在校門口,伴着我離開學校。路上,媽媽聽着我在學校的所見所聞,臉上時不時地還會露出笑容。也許有的人認為,這樣的事我的母親也會做,有什麼好讚美的。可是我認為,這是母愛的一種表現,就算平凡,那也是這種平凡的母愛讓我與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同學熟悉起來的,是這種平凡的母愛讓我健康成長起來的。

母愛,是每個母親給孩子的關心、教育、愛護。當你犯錯誤時,是母愛替你受過;當你調皮時,是母愛給你寬容;當你傷心時,是母愛給你安慰;當你失去希望時,是母愛幫你找尋目標;當你快樂時,是母愛讓你笑容更燦爛。而這些母愛,孩子們往往不容易發現。只要你善於發現母愛,你會覺得,它比什麼都珍貴,比什麼都偉大!

母愛,其實就是母親給你的一點一滴!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今天,我讀了《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十分感動。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一天母親央求兒子去北海看菊花,兒子的答應讓母親喜出望外,母親絮絮叨叨地説去公園的計劃和兒子小時候的趣事,不小心説到了兒子的痛處,便悄悄出去了,再也沒有回來。在醫院,母親臨死前都不忘關心自己的兒女。最令我感動的是,母親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還有那個未成年的女兒。從這句話中,我知道在這位母親的記憶裏,根本沒有她自己。這樣偉大、無私的母愛,在我媽媽身上也體現出來。説起我媽媽對我的關心,可以和天上的星星一樣多,但是,最令我難忘的是那一次。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我發高燒到40度。媽媽急壞了,一時慌了手腳,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鄰居的一位阿姨提醒説:趕緊送醫院呀!媽媽一聽,急忙披上大衣,揹着我就往醫院走。路上,行人稀少,寒風呼呼地颳着,我不禁打了一個噴嚏。雖然很輕但是還是被媽媽聽見了,媽媽放下我,才知道我穿着單薄的衣服。便脱下自己的外套給我穿上。我説:不行的,這樣您也會感冒的,您還是穿上吧!媽媽説:我是大人,身體比你健康,你已經感冒了,萬一病情加重怎麼辦!我拗不過媽媽,只好穿上了。醒來時,我發現自己正躺在醫院的病牀上打着點滴。護士姐姐正在旁邊給我換藥,見我醒了,便説:小朋友,你醒了。你可不知道你媽媽在你旁邊守了你一夜呢!剛剛才出去。吱的一聲,門開了,只見媽媽拿着一個盒子,説:我熬了點雞湯,你快喝吧!看着媽媽眼睛裏的血絲,還有點凌亂的頭髮,我禁不住一頭扎進她的懷裏哭了。

是呀,母親是最體貼、最慈祥的,母愛是最無私、最偉大的。我覺得我們應當為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3

一位偉大的母親,為了讓雙腿癱瘓的兒子擁有活下去的勇氣,無微不至地照顧他,耐心地鼓勵他,最後,這位母親去世了,兒子卻在母親的教育下好好地活了下來。這便是《秋天的懷念》。讀罷此文,我相信每個人心裏都會擁有對母親的敬佩與深深的愧疚。你過生日時,她會為你買來一個大大的蛋糕,並歡迎你帶一羣朋友到家裏瘋玩,而她過生日時,你或許一點都不知道;你和她去看電影時,在電影院碰到了自己的朋友,你毫不猶豫地為朋友買了一張票,並要求她坐到靠邊的那一排;有一天看到你字寫得好,便用半個月的工資為你買了一支派克鋼筆而作為鼓勵,而你馬上就用鋼筆和朋友換了一個MP3??忽然有一天,她去了,你才會感到心底有什麼東西在隱隱作痛!是的,這就是我們的母親,這就是我們難以讀懂的母親。古有“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今有“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母親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想起了我的母親,總有一件事讓我怎麼也不能忘懷。那是一個週五的晚上,我學完奧數回來,在電梯裏,一個酒瘋子突然闖了進來,我不敢仔細地端詳他,記得最清楚的就是他又高又胖,手裏拿着匕首,他進來時,傻笑着,望着我和母親。母親立即把我推到一邊,用那並不高大的身體將我護着。要知道那人手裏拿着把匕首啊!他東晃西晃,在電梯裏撞來撞去,我害怕極了。終於,他下了電梯。在他走出電梯時,母親用眼睛向我示意,意思是説不要説話。母親難道不害怕嗎?在母愛這種力量面前,任何危險都阻擋不了她,這便是最好的詮釋。

母親,難以讀懂的母親!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4

莫言寫了許多小説,近日閒來無事,我讀了《生死疲勞》這部長篇小説。以寓言方式觀照歷史、借荒誕書寫現實。講述了一個農民家庭悲歡離合、興衰演變。佛説“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作為本書的序。小説共五部53章,從地主西門鬧土改中被槍斃開始,因其在當地主時自以為做了不少好事而嗚怨叫屈,大鬧閻羅殿,被閻王發落先後為驢、牛、豬、狗、猴,最終輪迴為一個大頭嬰兒。故本書第一至五部分別以驢折騰、牛犟勁、豬撒歡、狗精神和結局與開端為題,浮浮不絕地講述着自我離奇的經歷。

小説經過六道輪迴的想象跨越生與死,悲憫着歷史變遷中無常的命運,歌頌着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執着生命力。

西門鬧當地主時有一妻兩妾、百餘畝土地。死後其妻白氏作為地主婆住在祖墳邊的草棚守墓,其二姨太迎春改嫁其長工藍臉、生下西門鬧的一對龍鳳胎兒女西門金龍、西門寶風;藍臉與迎春婚後生一兒子藍解放(之後任縣供銷社主任、副縣長職)。西門鬧三姨太吳秋香嫁給黃瞳,之後生了一對雙胞胎女兒--黃合作(系藍解放之妻)、黃互助(系西門金龍)之妻,。故事圍繞西門鬧六道輪迴中與藍臉夫婦的感情糾葛開始了洋洋灑灑,扣人心絃敍述。

人死後不明白真的沒無另一個世界,有沒有六道輪迴之説,有沒有佛説的因果報應。我不明白,儘管近年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尋找着人死後的精神是否以量子纏繞一樣的方式存在在四維、或者五維、六維空間,但我還是不相信這種可能性。但我相信因果定律。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就有因。天命不可違,天命就是因果律,天命就是良知,就是事物存在的規律性。告誡人們的是否極泰來、樂極生悲、禍福相隨如影隨形的道理;告訴人們的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人生慾望很多,但如果德不配位,則必有災殃。這是我的第一點體會。

莫言懷抱華美頹敗的土地,決意對半個世紀的土地做出重述。鄭重地將土地放在記憶的豐碑前,看着它在歷史中漸漸荒廢並確認它在荒廢中重新獲得莊嚴、鋒利。《生死疲勞》是一部向中國古典小説和民間敍事的偉大傳統致敬的長篇小説,小説將六道輪迴這一東方想象力草灰蛇線般隱沒在全書的字裏行間,寫出了農民對生命無比執著的頌歌和悲歌。

地主西門鬧一家和農民藍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滿了弔詭和狂熱,當轉世為人的“大頭兒”最終執著堅定地敍述時,我們看到了一條得生氣沛然的人與土地,生與死、苦難與慈悲的大河,流進了我們的心田。對土地,對農村、對山東高密那個家鄉的眷戀熱愛,是莫言之所以成為大家的情懷,這大概就是初心。人不管走多遠、飛多高,必須記住你是誰,你出發的起點在哪裏,你的目標是什麼,不要迷茫,不要迷失,不要沉淪,這就是不忘初心。這是我的第二點感覺。

以人們熟悉的章回體承受關生死疲勞的磨礪,將中國人百感交集、龐雜喧譁的苦難經驗化為純美準確的詩篇,抒發心中的祝福,祈禱祖國莊嚴、寧靜,祈禱人民祥和、自然,經過字裏行間流露出莫言的心願。我出生成長在農村,我深知中國農民真的很苦、很勤勞、很儉樸,也很堅強、很善良、很偉大。書中的一個個農民那熟悉的形象、生活和語言,似曾相識,我們也經歷了農村一天天變得美麗起來,農民的生活一天天幸福起來這一歷史變遷。把章回體與現實結合起來,把農民的苦難、堅強與社會的大變革結合起來,把生與死結合起來,把歷史與當下結合起來,體現莫言魔幻現實主義風格,這是我的第三點感覺。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我最經看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爺爺一定有辦法》,它的作者是菲比。吉爾曼。這本書講的是自從約瑟一出生開始他的爺爺就為他做了一張神奇的毯子,隨着毯子越來越舊,爺爺把它改造成了各種各樣的東西,最後改造了一個奇妙的鈕釦。約瑟有一天突然找不到這個奇妙鈕釦了,他又氣又急,在爺爺家東翻西找還是沒能找到。最後,約瑟把這件事情寫成了一篇有趣的故事。我對這篇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伴隨約瑟童年的那張神奇毯子,每當毯子變舊變髒後,它總是能以令人驚訝的方式回到約瑟的生活,成為約瑟最喜歡的東西。很佩服這位爺爺的聰明才智,能把生活中普普通通的東西改造成必不可少的好東西。

真羨慕約瑟爺爺靈巧的雙手,我也去看看家裏有什麼不怎麼需要的廢舊物品,來嘗試改造下,把它變成像這本書裏描述的神奇毯子、奇妙鈕釦一樣的好東西!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6

看着《揹包十年》書名就有一種莫明的敬佩,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本性,自由的天性。可是現實中有太多的本性和天性被壓抑,或許不夠勇敢,或許不夠堅定,或許...實在是太多太多的牽絆,在這樣一個膨脹物慾橫流的社會,有太少人能想做放下沉重的包袱,背起行囊,用足跡丈量生命的好處,讓精神在路上探索、洗禮,這些都我們嚮往而不敢前往的方向。

忽然想起了一個寓言關於窮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貧者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能做到窮和尚,如此灑脱,堅韌,聰鋭有幾個就如當今像小鵬一樣揹包客又能有幾。

他見過手持蓮花的女孩,邂逅過在鐵軌邊玩足球的少年,觀察過愛思考的撒哈拉男人、專注的愛爾蘭女孩,去過愛麗絲夢遊的仙境,造訪過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有過無數完美的瞬間,但也品嚐過酸甜苦辣。露宿街頭、遭遇小偷、在海關被扒光衣服、做義工……十年來,他打過不一樣的工,睡過不一樣的牀,遇見不一樣的人,開心、孤獨、驕傲、沮喪交織在一齊。

他不經意地説着它們,彷彿與自我無關,也許這就是揹包客灑脱的的心態吧,漫漫旅程一切事物都那麼完美,一切困難都是那麼稀疏平常,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可是給我們帶來了太多驚奇。

他從他崇拜的三毛、格瓦拉、堂·吉訶德身上汲取着力量,一向“在路上”,真正把自我融入旅程,把心放飛在永遠陽光明媚的天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充滿能量,不斷驅動他不知疲倦的歡樂並充實的前行。

看完這本書,的確有揹包旅行的衝動,可是想到像小鵬這樣灑脱,放下白領的工作,放下父母的牽掛、去實現自我的夢想。才發現自我真的做不到,也許揹包客不知是自我真正的夢想,僅僅是自我渴望自由的天性而已。

迴歸生活,迴歸自我現實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就把揹包客的的衝動放到心底珍藏,抽時間體驗旅行的樂趣,也許有一天,放飛的心不願回來,就成為了真正的揹包行者。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今日,我讀完了《貝多芬傳》,它講述了貝多芬傳奇而又悲慘的人生。貝多芬的童年十分悲慘,父親用暴力迫使他學習音樂,11歲入戲院樂隊,之後,耳聾已開始的他酷刑,直到完全失聰。晚年裏,心愛的侄兒也負了他。貝多芬身處悲苦的深淵!可他對生活抱着炙熱情懷,充滿信心和期望,讓往昔美妙的歲月悠久地照耀着他,戰勝人類的平庸、自我的命運和痛苦,成為勝利者,如果我們也能像貝多芬那樣,還有什麼事成不了呢

此刻我們的生活和諧完美,雖然環境很好,可是許多人卻平庸、碌碌無為。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這些人遇到一點挫折,就放棄自我的夢想,失去了信心與期望。

我們要樹立遠大的夢想,遇到失敗、挫折、困難時,就到貝多芬的意志與信念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必將得到不可喻言的收穫。前年輪滑比賽前,我起早貪黑、不怕酷暑,跌倒了爬起,不懼疼痛,最終得了第一名。就是因為我有這種熱情,對取得第一名充滿了迫切的期望。我記住這次取得好成績,無論遇到什麼的挫折與坎坷,都永遠滿懷熱情,充滿信心和期望,一步一步實現自我的願望。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8

看完了世界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的《喚醒心中的巨人》後, 終於明白了,原來一個人的成功有時候是離不開必要的動力鞭策,即使這種鞭策刺痛心靈的話,但我們仍應該感激。在這本書中與這位大師共享那獨到而又強大的課程,用來喚醒心中蟄伏的巨人。他是公認的控制心理變化的專家,在本書中,他提供了一個基礎的循序漸進的課程,通過富於靈感和樂趣的軼事、例子和一步步紮實的策略,組成一個控制情緒和財政困難並獲得巨人般燦爛生活的程序,用來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真實目的,並控制自己的生活,激發自己控制命運的能力

阿里巴巴總裁馬雲説過要做一個能夠活120xx年的企業,為什麼它能夠有這麼大的口氣?我想這和他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理念有關。一直以來,無論是阿里巴巴,淘寶,始終把顧客放在第一位,很多人包括我一直不能夠理解馬雲作的淘寶網是如何盈利的,因為淘寶是一個免費的電子商務的平台,而且馬雲承諾在未來三年淘寶仍將免費,我想,這就是一個企業家的胸懷!而且淘寶所做的東西必須要經過馬雲的親自審核,馬雲説自己現在對互聯網的運用仍然停留在收發郵件和瀏覽頁面上,就是這樣一個對互聯網一竅不通的人卻能夠團結一大幫人和他一起締造了一個互聯網的神話!

福特説“你認為你能或是不能,你都是對的。”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並且能夠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我認為你想不成功都很難!而很多人總是很容易被別人所影響,被環境所影響,我想環境不過是人們為自己的懶惰和消極找的藉口!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是否文人都懷有比較嚴重的憂患意識?根深蒂固地生長在內心?無時不刻地左右着他們的眼睛與思想?

餘秋雨的《千年一歎》就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重重歎息。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隨香港鳳凰衞視親身越野數萬公里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蹟的經歷。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他的震驚傷感表露無遺:“人類文明的巨構崩坍得如此淒涼!”“衰草瓦礫,承載着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在撫摸文明遺蹟累累的傷痕後,作者回頭苦思: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這種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哪些代價是正面的,哪些代價是負面的?過去的避免能否擔保今後?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作者憂心叩問,是啊,“思亙古如斯又倏忽閃現,誰的驚愕能深究它?”。

由希臘而入,憂傷的情懷已起幕。遠古的愛琴海依舊在,公園前5世紀的遺蹟——石柱只剩下後來者的銘刻,邁錫尼的海倫早已隨戰爭而消逝,空留一個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遺址,可惜曾經的千古氣勢已成追憶,幸而,還有一個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聖火的氣息……

埃及,尼羅河、法老、金字塔、太陽神廟……埃及文明是疑問最多的文明,是最難以解讀的文明,因為難以解讀,所以便難以傳承。埃及人對能追溯他們歷史的許多古碑、古籍依然沒有其文字的解讀能力,因而,文明的神祕便無處不在了。所以,作者説“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時候,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慶幸,中國有個秦始皇,他讓中國的歷史活了下來。

以色列——怨氣聚集的國家。曾經輝煌的所羅門王朝絲毫沒能讓堅強的猶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運對其尤為不公,那麼多的災難接二連三地降落在他們頭上,驅逐、殺戮、奴役,怎麼也擺脱不了,但這個民族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遷移。而只要落腳,就能迅速創造出一個優於別人的生態。如果這種生態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麼他們寧肯放棄,選擇流浪”。是啊,多舛的命運已造就了他們堅強的的生存文化,但無論多麼堅強,集合了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和伊斯蘭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遠都是他們內心的痛,一面哭牆見證了他們多難的歷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傑里科古城遺址,一萬年前的驕傲現在只剩下破敗和不安全,唯有幾叢遺落的花,悄悄鮮豔了一萬年。

約旦,美麗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紅宮殿和羅馬競技場還完好無損地存在着,卻只能與清風明月為伴,因為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輝煌顯現的是隱性的文明形態,對它的瞭解只能靠猜測與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國家,因為有了全人類文明的母親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嚮往,雖然鐵絲網重重。原想由此探尋巴比倫文明的痕跡,比如早熟的《漢謨拉比》法典,比如殘暴的統治,比如奇異的建築,比如,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然而,在巴格達博物館裏,作者只看見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愴,一屋的遺忘,連巴比倫遺蹟也被糟踐成一個低劣的現代模型。

伊朗,歷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數很多,所以歷史的遺蹟在征服的過程中被破壞得很徹底,米底王國(伊朗人建立的第一個王國)的首都和居魯士成為作者瞭解伊朗史的開端。伊朗因薩珊王朝而奠定了現代伊朗文化的基礎,此後,伊朗不斷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後居然在重重的災難中成了伊斯蘭文化的一個重鎮,以獨特而緩慢的步伐,走進了現代。現在的伊朗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一種淡然漠然,有點蒼涼,有點神祕,有點世俗。

巴基斯坦,沒有石柱的斷殘、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滅,但是“赤腳密如森林”,這個國家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飾的驚人的整體性貧困。這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文明淪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蘭堡的塔克西拉尋找到了犍陀羅藝術,在那兒,法顯和玄奘曾經的足跡讓他激動萬分,他思考了僧人遠行進行文明之間深層溝通的意義。

印度,嚮往以久的“恆河晨浴”讓作者徹底知道了那與美麗無關,卻是一場人類的悲劇。極端的貧困、極端的混亂、極端的骯髒讓作者早早告別阿育王與菩提樹,逃離了。

尼泊爾,綠色的尼泊爾讓作者的感覺瞬時甦醒。在這兒,作者得以靜靜地反思萬里歷程,為此番的文化考察畫下一個大大的感歎號。

遠征和失序,迷昧與保守是作者思考得來得文明衰落原因。(附:作者為“千禧之旅”所寫歌詞)

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崑崙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千年一歎》——我為它的沉重而莫名地歎息。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史記》

《史記》是我國曆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

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除《秦本紀》外,敍述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跡;“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敍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它們分別敍述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與後世的專門科學史相近;“世家”主要敍述貴族侯王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敍述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君長統治的歷史。

《史記》就是通過這樣五種不同的體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補充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它的記事,上自黃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間,全面地敍述了我國上古至漢九年級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歷史發展,是我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不記得當初是抱着怎樣的心態買下這本磚頭大的書,或許是被髮着光的莫言二字所吸引。今天看到書架上落灰已久的它的時候,便再忍不住想為它寫點什麼了。

人們有過雨果的博愛,蕭伯納的智慧,羅曼羅蘭又把什麼是美説得那麼清楚,可這人性當真就只有愛與美嗎?錯了!人性也有醜惡,而莫言所要寫的,就是人性的醜、人性的惡和人性的扭曲,此般特立獨行,自是比那些又臭又長的書中的作家要強上許多的。

人類有的往往是美醜,善惡,卻絕沒有錯與對。

就像該書中的黃瞳親手崩掉了恩人西門鬧的腦袋,也是因為背後有人唆使,而洪泰嶽喪心病狂,針對所有單幹户,甚至不講道理,自以為是,可我們能説他錯了嗎?不能,他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人民公社,站在人民公社的角度他又是對的。事情往往具有兩面性,不能看的太極端。

倒是很欣賞書中的藍臉——中國唯一堅持到底的單幹户(單幹户:原指沒有參加農業合作社的個體農户,與個體手工業者)反觀,一直將自由看得比天高的我,倒像是一顆行星,繞來繞去,終究是在那軌道上,想要逃離的、拜擺脱的終究也只是父母的管教,我問自己,若生在那年代,我能像藍臉那般單幹到底嗎?“不行!”我知道的,頂多是加入公社暗暗腹誹吧!寫到這裏,心裏暗罵自己一聲懦夫。就像小時候,班裏有個披頭髮的女生,又黑又長的頭髮垂在腰間,好看極了。我心裏暗暗羨慕卻絕不敢這樣做,甚至隨着另一些女生説人家瘋婆子,不得不承認,有些時候,我是虛偽的。

或許人們都應該活得輕鬆一點,趁餘生還長,去做想做的事情,否則就像是書中六道輪迴的西門鬧,生亦是疲勞,死亦是疲勞。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着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_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 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作為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百年孤獨》以複雜的背景和離奇的情節鶴立於拉美文學史之林,作品充滿了理想的光輝。遙遠的馬貢多小鎮上發生着離奇的事情:奧雷良諾領導了32次起義結果都失敗;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在晚年不斷地織裹屍布;奧雷良諾第二則是不斷地修理門窗;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要洗好幾次澡;小鎮馬貢多一場驟然而至的雨持續下了四年十一個月又兩天,此後十年,馬貢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亞家族的人對美爾加德斯的磁鐵痴迷不已並且反覆上當;第七代奧雷良諾是一個出生就有尾巴女嬰,卻被螞蟻咬爛後拖進蟻穴;隨後一場颶風吹走了馬貢多小鎮,吹走了一切,比那場持續四年十一個月有兩天的暴雨帶走的更多……讀起來總是給人很虛幻很縹緲如此不真切的感覺。

小説的結局布恩地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既是説拉美落後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至於這以後,落後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願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所謂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有多離奇古怪和撲朔迷離,都是取材於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老舍—一個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一個讓後人永遠敬仰的文學巨匠,一座永恆的豐碑。他一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比如:長篇小説《離婚》,《老張的哲學》;戲劇《龍鬚溝》,《茶館》,《春花秋實》;短篇小説集《火車集》,《櫻海集》等等。但其中最着名的要算《駱駝祥子》了。《駱駝祥子》這部小説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人力車伕祥子的坎坷悲慘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祥子是北京舊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車伕,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車,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於是,他省吃儉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後終於得償所願,但是那時是抗戰時期,北平亂成一團,祥子稀裏糊塗地被抓去打雜,更痛苦的是他的寄託—車,也被奪走了。千辛萬苦逃了出來,回到“仁和廠子”繼續拉車。但是痛苦還沒結束:廠主劉四爺的女兒虎妞看上了祥子,並誘惑他,祥子上了當,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於難產。

從此以後祥子就墮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見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車也不去了,吃喝嫖賭的惡習也染上了,他可以為金錢出賣朋友,徹底淪為了行屍走肉。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小説,真實地展現了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面目,展現了軍閥、特務、車廠主們的醜惡面目,如果不是他們的迫害,祥子也不會從充滿希望走向墮落,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着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嗎?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敍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説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懸樑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閲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

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讀書,是好事;讀大量的書,更值得稱讚。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悦;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最近我閲讀了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真是受益匪淺。它成書於春秋末期,在中國軍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在世界軍事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主要論述的是戰略方面的理論,比較抽象,但哲理性強,可借鑑的範圍很廣。孫子兵法的作用遠遠不再侷限於一本軍事著作的範疇,它還被廣泛運用於政治鬥爭、商業競爭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內容,堪稱古代兵學理論的寶庫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廣為傳播。

在當代,一些相關企業要求員工的入門基礎就是熟讀《孫子兵法》,因為它的作用及地位在管理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在《孫子兵法》的《謀攻》當中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形》、《勢》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後以多勝少。《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敍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在古代,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處於當代的我們更應該像古人學習!

有人説,讀《孫子兵法》的啟示就是:無論做什麼都不要有一顆仁慈的心。我覺得這是錯誤的。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與古代是不一樣的,雖然也需要競爭,但它們競爭的性質是不一樣的,至少現在不用我們上戰場與敵人廝殺,只是與對方動腦子競爭,專業的話就是心理戰。

在《孫子兵法》裏,學到的不僅僅是在戰場上的技術,更多的是教會了我們如何在社會上立足的技巧。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別和自己過不去》一看書名,便有一股想一口氣將這本書看完的想法。於是便用了幾天的時間,好好讀了下這本書,讓我感觸頗深。這本書是李可欣寫的,這本書書從88個方面分析人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是某些你所不能或者不願意意識到的人生側面的反應機制。它們囚禁了你,使你感到恐懼。它們實際上是虛假人生的僱傭軍。你所有的信仰、感覺、思想、觀念和恐懼都通過形形色色的行為表現出來。然而,這些普通的行為能夠揭示出最不一般的動機。通過傾聽自己行為的迴音,你就減緩了反應機器的運行,從而幫助你深刻的理解自己。

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為這些事煩惱:我為什麼總是幹蠢事?我為什麼如此偏執多疑?我為什麼這樣容易喪失信心?我為什麼總是懷疑自己的能力?我為什麼特別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我為什麼在平靜的生活中也感到心力交瘁?

如果你正在因為這樣的行為、習慣和想法的困擾而得不到你理想的生活,那麼我建議你看看這本書。

一旦你認識並理解了自己人格中的某個方面,你就有能力擺脱桎梏來看自己了——將“真實的自我”同虛假外表進行對比。正是這種自覺想楔子一樣插入你行為的機制中。一旦發現了真實的自己,罩在你身上的那層虛假的外殼就變得沒有意義了,因為它惟一的目的就是防止你看見自我。

通過審視自己的各個方面,你逐漸除去虛假的外衣。每當一個反應分析曝光後,你就向真實的自我走近了一步,直到清除所有的屏障。當你逐漸感到真實的自我時,罩在外面的殼開始出現裂縫。然後整個外殼消融殆盡,一個無所畏懼、充滿信心的真實自我最終顯現出來。你會開始理解自己為什麼這樣做,這樣思考或者這樣感受。

對自己行為的全面理解使你達到了心理上的自覺。這也許並不足以將你從機械行動中立刻解脱出來。但是,你不舒適的感覺會在你的生命年齡中加上一個心理鈍齒。即使你沒有自覺地下決心去立刻改變這種行為,但對此類危害性行為的繼續感知會最終導致變化。在任何情況下,打破行為反應的機械性後,你的生命就會進入一種新的感知水平。儘管你還有同樣的行為反應,但它們已經不再是機械自動的了。你每次要自覺地決定去做出某種具體行為。即使最頑固的習慣行為也可以在慢慢消解,直到完全消失。當你的生活不再是機械運動的時候,你就開始看到真實的自我,你就開始了真正的生活。

本書中的88個案例就是讓你能夠獲得一種內省能力——客觀地看待自己。一旦你有了這種能力,你就能夠停止生活中的各種機械行為。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書,陶冶了我的性情;書,豐富了我的知識;書,開闊了我的視野;書,給予了我人生的啟迪。以書相伴,人生就會有大不同。生活能夠清貧,但不能夠無書。博覽全書的人,往往知識豐富,能集眾家之所長於其身,因此能使人喜歡讀書,將使他終身受益。

雖然我們都明白要多讀書,讀好書。可仍然有一些人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究其原因,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對讀書產生興趣,興趣才是的老師!

讀書不僅僅能夠讓孩子獲取廣泛的知識,陶冶情操,還能使孩子得到放鬆休閒,緩解焦慮,調節情緒,與孩子一齊讀書,既能留出一些時間與孩子共處,又能要求自己也養成讀書的習慣,一舉兩得。

經常讀書的人會思考,明白怎樣才能想出辦法。他們智商比較高,能夠把無序而紛亂的世界理出頭緒,抓住根本和要害,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經常讀書的人不會亂説話,言必有據,每一個結論會透過合理的推導得出,而不會人云亦云、信口雌黃。

讀書的最終目的當然是為了提高對人性的認識,鍛鍊心胸,逐步訓練感受幸福的潛力,培養自信心,構成實踐潛力。有道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養成閲讀習慣將受用終生。閲讀習慣是在心靈深處裝了一部發動機,一個人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一輩子不寂寞。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一輩子不知所措。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很早就聽人説:“城裏的人想衝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這句話,懷着一窺其究的心理翻開了《圍城》。從此欲罷不能……

《圍城》是一部風格獨特的現實主義諷刺長篇小説,也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市井百態圖。作者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留學(不如説遊學)回國、相親、戀愛、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運用幽默、辛辣的筆風,一針見血地把一個個人物的靈魂展現在讀者面前。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視着人生,毫不掩飾地揭露出人性的劣根性、生活的真實性,入木三分地撕裂開來並加以展示,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啟迪。

《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實的生活。方鴻漸與孫柔嘉相識是偶然,所以結婚也是偶然,蘇文紈與曹元朗、趙辛楣與趙太太他們從相識到結婚更是偶然了。每個人從懂事的那天起就開始追逐自己認為理想的愛情,當追到的時候又在為愛情尋找一個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有的人為它兩鬢斑白、有的人為它枯萎凋謝,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理想愛情似乎太遙遠,所以到最後不得不舉起雙手,向現實、向生活、向婚姻繳械投降。看一看現實中的生活,十之八九的人在結婚之前都不曾想到自己的婚姻是這般景象,許多人在結婚的那一刻都會問自己:這就是自己一直尋找的愛情和幸福嗎?答案只有他自己知道。其實生活已經教給我們一個規律:婚姻是隨機的!結婚就像圍城,有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法國哲學家羅素説:“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不管用什麼來比喻結婚,瞭解自己的婚姻才是最真實的!在沒有結婚之前,人們都想借助愛情這把紅鑰匙打開婚姻的城門,用婚姻這座城堡守住自己的愛情,但進去的人卻發現,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把愛情的紅鑰匙弄丟了,只剩下串鑰匙的那根繩子還套在脖子上,其實愛情已經被歲月調配得五顏六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時的愛情已經昇華為親情了。

作者以《圍城》做書名,也許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便嚮往國小裏哥哥姐姐們的歡天喜地;到了國小幻想自己如中學生一樣多愁善感;進了中學又開始期盼像大學生一樣瀟灑自如;剛跨入大學卻又踮起腳尖遙望圍牆外的精彩世界;上了班,看見老闆們一個個都氣宇軒昂,於是自己開始籌劃着跳槽或創業;到了四五十歲,看見老人們領着孫子孫女在夕陽下散步,心想自己為了事業辛苦勞累了半輩子,什麼時候才可以像這些老人一樣靜享天倫之樂?等到老了又反過來懷念童年時的天真純潔。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找個籠子把自己關起來,過了不久卻發現那邊的風景比這邊更好,於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就這樣不斷的重複並樂此不疲。

《圍城》中既無純善也無大惡,有的只是貼近生活的真實感。作者把自己所領悟到的人生哲理通過一個個故事反映出來,讓讀者明白什麼是人性的美與醜、真與假、實與虛。

有人説《圍城》是一本智慧的書、也有人説《圍城》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小説。不管《圍城》是本什麼樣的書或者説錢鍾書寫《圍城》用意何在,但它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改變一代人的戀愛觀和婚姻觀。未婚者把它當作一個跳板來了解婚姻,已婚者把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審視自己的婚姻,而所有人都應該把他當作人生的一面鏡子,一面透視靈魂的鏡子!

《圍城》裏的人、事、情,昨天有、今天有、明天同樣會有!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作為傳統的哈薩克牧民,居麻一家每年冬天都要到寒冷、荒涼的阿勒泰南部冬季牧場、沙漠進行放牧。那裏一片荒涼,人煙稀少,幾十平方公里才住了幾家人。往年都是居麻夫妻帶着二女兒加瑪放牧,大女兒、大兒子和小女兒都在定居點和縣裏讀書。今年李娟的加入且和另外一家人一起放牧,使冬窩子變得熱鬧起來。

二女兒加瑪是一個十九歲的高挑、大方、美麗的女孩子。但因家裏勞動力不夠被迫輟學回家放牧。加瑪在得知自己沒機會讀書後,在家裏認真地幫忙放牧。在過了最冷的日子後,每天七點起牀去放牧,天黑了才能回冬窩子。在人煙稀少的荒漠中放牧,沒有人聊天只能靜靜的聽手機放的歌。那荒漠中寒風呼嘯,通常只有零下十幾度。在李娟去了冬窩子之後,加瑪讓李娟教自己寫漢字,每天去放牧時帶上本子,用棍子在地上學寫漢字。加瑪想着去縣裏打工,學點手藝。在離開冬窩子定回居點照顧生病的奶奶的時候仔細打扮,把最美的一面展現給大家。並且繡花的花樣子與眾不同,繡品形象優美、線條流暢。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加瑪叢未抱怨過,想着學習,對未來充滿希望,依然充滿對美的追求。

居麻和妻子在日復一日的單調放牧中,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每日的早茶、中飯、晚飯從不馬虎,精心的準備,一家人快快樂樂的吃飯,父慈子孝,笑聲響亮。在家裏有客人的時候熱情招待,拿出最好的食物與客人分享。在閒時穿上最好的衣服騎着馬互相串門。

生活雖然艱苦但活的有滋有味。一家人平平安安,開開心心,鄰里和睦。

但長年的艱辛勞動,令居麻和他妻子一身病痛,有時候痛得路都走不成,整天把阿士匹林和止痛藥當飯吃。加瑪身體雖然很好,但因缺乏維生素指甲扭曲的很嚴重,只有十九歲但已初顯老相。兒子札達也整天這痛那痛,還咳嗽的很嚴重。

但生活的條件很差,沒電只能用太陽能電池板蓄電照明;沒水只能去外面剷雪,但雪中有很多的灰塵、牛糞、馬糞;人多草少,氣候嚴寒。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被磨損的青春,一晃即過。

條件很艱難,他們仍舊對生活充滿希望。仍舊就堅強的生活下去,如同在雪災之後的草那樣繁茂生長。加瑪依然在李娟的指導下學漢語,李娟在教輔書的指導下學哈語。一切都是那樣的安詳、和諧。

在等待退牧還草的日子裏,牧民很期待完全定居的日子。因為那樣可以獲得大量的補償金,還可以不那麼辛苦。例如居麻,想拿了那筆錢買部車子實現自己的夢想,還可以通過跑運輸賺點錢養家,日子沒有那麼苦。但如果不準再遊牧,這個哈薩克族的古老傳統就會消失,這也是牧民不樂意見到的。他們正在傳統和新的生活中艱難的徘徊。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孩子,你慢慢來》,書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抓住了我的心。作者龍應台的文筆細膩,全書藴含了一位偉大的母親的愛的氣息。

這是一本記錄作者龍應台的兩個孩子的成長的散文,簡單的文字,淺顯的語言,母親的想法,孩子的天真,在書中表露無疑,作者並沒有長篇大論的談論關於教育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一個母親在敍述發生某件事情時,母子間的反應和對話,非常的生活化。龍應台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她自己的教育方法,用温情引領孩子認識世界,鼓勵他們自由、理性地思考,用安靜、潛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地成長。她隨時隨地耐心地教孩子認識自然萬物——天上的雲、路上的車……這些文字是那麼地樸實、細膩,簡潔地還原着一幅幅歲月畫面,沒有議論、抒情、感慨,只是簡潔的描述,讓讀者看到,聽到,觸摸到,然後若有所思。

孩子的教育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母親慢慢地走。作者有時也有迷惘:要不要孩子在中國台灣的幼稚園接受一點中國文化的傳統教育?怎麼跟孩子解釋“神話、迷信、信仰”的不同?作者所有的愛都在細微,耐心中付出。作者懂得:愛,必須對幼小生命尊重,尊重緣於平等——從孩提時代起,就告訴他:你的名字叫做“人”。也因此,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才不會簡單地去粗暴指責,才能逐步培養他們珍貴的品質——善良、正直、誠實、優雅和擔當……

這是孩子的成長手記,也是極好的啟蒙日誌。温情的教孩子看這個世界,鼓勵自由和理性的思考,用安靜、潛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平常瑣碎的句子,也因為有愛而動人。長長的成長之路,要慢慢的讓孩子吸收豐富的營養,培養他們珍貴的品質——善良、同情、誠實、優雅和責任,收穫友誼和愛。

孩子對於女人究竟意味着什麼,那漫長的孕育之苦,隨着一個小生命的出現化成無限的甜蜜和喜悦。小小的身體將帶着女人的烙印,延續着她的情感,他們彼此陪伴,以全新的心情體驗生的痛楚和喜悦。她覺得那個生命是完全屬於自己的,是自己跨越生死迎接到的寶貝,他將是她的全部。我細細的看過她寫的每一段親身體會,當我再經歷的時候,感覺是那樣真實,她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

“孩子,你慢慢來!”給了我很多啟發,是啊,你慢慢來,慢慢的等你長大!

作為一名母親,有了寶寶以後,我看見別的孩子,會有一種忍不住的關心,一種出自母性的表現,不像曾經的我,對別家的孩子提不起興趣,因為那時自己還沒有成為母親,對小寶寶的感情也是從自己的寶寶身上開始培養起來的。

當大人覺得對於小孩該學習什麼,該瞭解什麼,總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小孩的身上、腦海中。可曾問過小孩的意願?也許小孩的身心發展是不成熟但不代表沒有自己的意識;也許動作很慢,但總有做好的時間,不要看到慢騰騰,就強加其成人的模式。

作為一名教師,在教育學生時,有時會很生氣,有時也會對學生很大聲。我是否能夠細聲細氣地和學生交流,讓學生能愉快地接受我的建議。我是否能不批評學生,而換一種方式來教育學生。尊重學生間的差異,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上充滿歡樂。老師要帶給他們歡樂,而不是無窮的壓力。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教育不是賽跑,教育學生應該慢慢來,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多給學生一點耐心,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們必須與家長一起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長。我想對所有的老師們、家長們説一聲:教育孩子,請慢慢來。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書,它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令人費解。但當我們讀完它,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及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小説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馳騁翱翔:荒誕不經的傳説,具體的村鎮生活,比擬與影射,細膩的景物描寫,都像新聞報導一樣準確地再現出來。使讀者也隨之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孤獨是人性中最瑰麗的色彩,星索是夜空中永恆的詩;《百年孤獨》的成功之處在於,他藝術而有力地展現了貫穿於整個人類心靈史的深刻而瑰麗的孤獨感。

作者是通過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脱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説,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

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閲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説:“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小説所展示的,是一個建立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重複循環的象徵框架中的現代神話。時間的輪迴重複,使小説隱含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循環怪圈,所有的人與事都鑲嵌於這些怪圈中,小説也就成了一個魔幻的世界。

馬爾克斯創造了一個連續統一體,一張相互關聯的關係網。不管一些細節如何奇特與怪誕,小説更為重要的效果是表現熱烈的興致、健康的幽默感,乃至理性與同情。

這也是一部極具現實批判意義的小説。我不知道作者描寫布恩地亞家族的時候有沒有一絲同情。我看這一切的時候只替他們感到可悲。他們七代人沒有一個人懂得愛,最後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愛的結晶,卻是整個家族的毀滅。這些帶有真實性的誇張,讀來不免讓人陷入深思。也就覺得作品充滿了無限的淒涼。

讀完全書,你會被這種悲觀的念頭擊潰,會傻傻的想人生就是這樣,一切的命運都無法改變,難道這樣就不要活了嗎?人生的意義何在?如何能擺脱這宿命的孤獨?心口像壓了塊石頭,好像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我需要面對陽光來證明自己其實剛才只是做了一聲惡夢。雖然走出去了,卻分不清是上午不是下午,但仍覺得很幸運,真的是一種解脱,以惡夢中驚醒,一種逃離死境的慶幸,一種動後餘生的喜悦。孤獨成了這個家族的微記,如同他們血液中固有的險,衝動,勇敢和不屈,深吸一口氣,拍拍胸脯為自己的慶幸感到喜悦,百年孤獨註定一輩子的孤單,雖然現實生活有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們還是坦然面對,想想偉大的哲學家,想想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或想想身邊比我們更艱難的人,我們那些小孤獨就隨時即逝吧!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記得《四世同堂》是在自己國小時代第一次讀的,不過那時候體會不是很深,很多情節已經不記得了。現在中央電視一台正在熱播《四世同堂》,勾起我許多感想,決定重讀一遍原著。

花了3天時間,終於把《四世同堂》讀完了,很受感觸。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那麼固執,每次和朋友爭論對日本人或美國人的看法的時候,我的説辭會那麼偏激。儘管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我們不得不和他們打交道,使用他們的產品,但是想要從我嘴裏吐出一句讚美他們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在我的記憶裏,我從沒説過他們一句好話,因為我不是政客,更不是外交官,我只是一名熱血的純粹的中國青年。我所受的教育根深蒂固,讓我明白了我們自己民族所受恥辱的歷史,記住了自己的先祖心中所藏的仇恨,我想我也會讓自己的下一代明白這段歷史,記住這種仇恨。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我想我們國家都不要大意,永遠不要相信敵人的眼淚和巴結的笑臉。利用和平時代,把自己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打造強大的軍事力量,這樣,就算我們沒有侵略別人之心,也要有足夠的力量保護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防止別人侵略,防止悲劇重演。

《秋天的懷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據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公開送給女兒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殺死一隻知更鳥》。

這確實是一本很適合兒童或少年讀的書籍,同時也非常適合父母讀的書。這本書採用小女孩的視角來講述一些事情的原委,並且在父親和身邊親朋好友的言傳身教中不斷成長。

比如,有一次小女孩的父親邀請了她一位同學來吃飯,這個同學的家是住在一個林子裏,也算是家境貧困,就相當於生活在我們現代大山之中一些人,他們的生活習慣跟我們多少還是有一些差別。

這同學吃飯的方式奇怪,喜歡把一大勺糖漿倒在食物上拌着吃,小女孩就覺得很奇怪,從來沒有看見過人這樣吃飯,於是就問他在做什麼。保姆趕緊打斷她,將女孩帶到廚房説:他是你的客人,就算他要吃桌布,你也不能説什麼。

還有一次,保姆帶小女孩去黑人教堂。那時候黑人和白人教堂還是分開的,雖然《解放黑奴宣言》已經宣佈了好久,但白人對黑人依然還存在非常嚴重的種族歧視。小女孩就是白人,她的保姆是黑人。

到了那之後,她發現保姆在跟其他黑人交流時,口音變了。就好像我的一個朋友,他高中的時候在我們那個地方上學,雖然是隔壁鎮,但口音多少還是有差的,每當他跟我們交流時,説的是我們的口音,當他跟他的老鄉們説話時又切換到自己家鄉的口音。我當時就驚訝這種口音的轉換能力,覺得還是挺厲害的。

小女孩從教堂回來後,就問黑人保姆,“為什麼你剛剛説話的口音不一樣呢,你用我們白人口音跟他們説不是顯得更厲害嗎?反正他們也聽得懂。”

保姆就回答她,“一個人沒必要把自己懂的東西都展現出來,這不是淑女的做派——再説了,人們不喜歡他們身邊有什麼人比他們懂得多。這會讓他們氣不打一處來。你使用的語言再標準,也改變不了他們。除非他們自己想學,否則一點辦法也沒有。你要麼閉上嘴巴,要麼跟他們説的一樣。”

小女孩就通過這些小事,在身邊人的教導下不斷的學習成長。

當然,殺死一隻知更鳥不是指小女孩殺了一隻鳥。而是本書主題的一個比喻,也算是小女孩小時候經歷裏最大一件事情。

這個比喻是出自她父親口中,是他在教孩子射擊時説的一段話,他説,“你可以射後院的鐵罐子,也可以射別的鳥,但要記住,殺死一隻知更鳥是一種罪惡。因為知更鳥從不做壞事,只是唱歌愉悦我們,他們不吃人們的花園,不在玉米倉庫裏築巢,他們除了為我們用心歌唱之外什麼也不做。”

知更鳥同時也代表了本書的一個人物——湯姆.魯濱遜。

湯姆,是一個黑人。他每天都要往返去一個地方幹活,在路上,他要經過一個白人的家。這個白人家也算是窮鬼,家裏的主人是個酒鬼,領完救濟金就馬上拿去喝酒喝掉。也不管他家裏幾個孩子的死活。

這個白人家裏有三四個孩子,其中有個大女兒,雖然只有16歲,但家務活一直都是她承擔。她有時候也會叫黑人湯姆路過時叫他進去幫個忙,比如劈柴、或者搬一些重物等等,雖然第一次説要給湯姆錢,但也是形式一下。後面就會經常的叫湯姆進去幫忙,當做免費體力。

有一次,湯姆踩着凳子在弄東西時,這個白人孩子主動去摸黑人湯姆的大腿,並把她撲倒在地上。

因為這個孩子,沒去上過學,所以也就從來沒有過朋友,更沒更異性接觸過,湯姆可能就是她接觸最多的一個了,雖然是黑人,但可能在荷爾蒙的驅使下也算黑人也算個男人了。

湯姆被她撲倒後就很緊張害怕,趕緊起來跑開,就在跑開時被這個女孩的酒鬼父親看到了,酒鬼父親就起訴,説是黑人湯姆把他的女兒給了。

本身主人公小女孩的父親是一位律師,就接到了這樣的個活。

那時候是美國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幫黑人打官司相當於與全部白人為敵,但是小女孩的父親知道湯姆是對的無辜的,就很想幫他。

自從她的父親接到這個案子後,小女孩去學校也經常被她的同學嘲笑欺負,罵她的父親是“同情黑鬼的人”

小女孩很想跟他們打架,但是她父親説過,不要因為這件事情跟別人打架。

小女孩問父親,“什麼是同情黑鬼的人?”

她父親就回答:“同情黑鬼的人”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稱呼,跟“鼻涕蟲”一樣,這很難解釋清楚——有些愚昧無知的人認為有人關愛黑人勝過關愛他們,就用這個詞來稱呼。這個詞不知不覺也成了我們一樣普通人的日常用語,用來給人打上卑賤、醜陋的標籤。

而且在這家事情中,她父親還教會了小女孩什麼是勇敢,他説:勇敢就是,在你還沒開始做之前就知道自己註定會輸,但依然義務發過的去做,並且不管發生什麼都堅持到底。一個人很少能贏,但也總會有贏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