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精選15篇)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1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羣體中的大部分特徵:智商低於羣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説就是智商無下限。“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户外的得勢”……最後“羣體既易於英勇無畏也易於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精選15篇)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羣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麼務必先認同一個羣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羣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羣體和陣營。對某一羣體的認同取決於羣體的言論和發佈的消息——至少我認為此刻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羣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羣體的情緒是單純的,誇張的。而羣體又是易受暗示的,於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正因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正因前面説到真實已經被羣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潛質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羣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麼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羣體中,不是嗎?正因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麼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羣體能夠成就,也能夠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複述,因此我不愛寫……鑑於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就應看看這本書,至少此刻都就應看看,羣體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況。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2

現代信息社會中,我們也宛如“烏合之眾”,也會盲從跟風。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依賴信息共享,並追求羣體的認同感和權威的支持,往往忘記獨立思考。

集體無意識,這是勒龐著述的一個基本理論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羣體之中,或者説羣體屬性的人智力逐漸為零!這是全書的中心論點。勒龐説“一個羣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非常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羣體化後的.表現。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社會中傳銷組織及網絡暴力和網絡假消息,體現的不僅僅是羣體易衝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徵,還有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的特徵,而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若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就易被洗腦,而這麼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羣體思維。

要想打動羣體,不能靠抽象的邏輯討論,而是要靠形象説明,在洶湧的想象波濤之下,羣體看不見事實,只願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烏合之眾》因此提出,羣眾並不需要真理:“羣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所謂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論。誰能向他們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也就是説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

在現代社會,人們非常渴望獲得正確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萬物,前提是學識和科學,才能辨證。

合上書之後,腦海裏面浮現着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在社會進步和個人進步層面上而言,對於個人,要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很難,但是個人獨立意識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用辯證的思維邏輯看待事情及個人追求,正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3

人一到羣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學家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對於學習大眾傳播學專業的人來説,這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鼻祖之作,它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最近淺讀了這本名著,這本書因為理論和專業術語很多,很難堅持完整讀下去,找了中譯版本研讀了,一點心得體會分享一下。這本書可以説是羣體心理學研究的開山之作,書中的某些理論的確跨越了時代的束縛,直到現在也能從社會的一些事件找到與之對應的現象,堪稱經典之作!書中的一些理論都是可以印證在社會實踐的方方面面。不得不説,勒龐先生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的各個方面深度剖析,極盡看似平淡之詞,實則抽絲剝繭,透過現象看事物本質,直指慘淡的人性特點,這個確實在社會心理學領域樹立起來一座大眾心理研究的里程碑!

這本書裏的幾個觀點現在來看還是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其中:羣體作用導致個體智商下降。

俗話説“人多力量大”,那是不是當羣體聚合的時候,羣體的智力會高於每一個個體,不是的;那是不是就是他們智力的一個平均值?答案是不會的,特定時間和背景下,羣體智商的智力會遠遠低於個體智力水平。

羣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所説:“人一到羣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個人觀點和是非,用所謂的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為什麼有的犯罪團伙裏面的成員最後為了利益不惜內訌自殘,那些平日裏的手足之情,兄弟之義為什麼會不復存在,其實説到底都是為了利益,內有手足之情,他們就是一羣典型的烏合之眾。

還有一些職場上面的人士,如果沒有個人強烈的主見意識和是非觀點,一旦自己的觀點或者建議與羣體意見相碰撞或者牴觸,個人就會收回自己的觀點或者意見,從而屈服於羣體的意見,不管這種意見是錯還是對,這時候個人的智商就會降到最低,強勢一方的觀點就會越來越強勢,弱勢一方個體就會沉默不語,呈現出螺旋狀的下降趨勢,這個觀點和沉默的螺旋理論有點類似。

德國的學者: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一個大眾心理學理論:"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羣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人是社會性高等生物,是羣居性的生物,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這個理論在職場和社會生活中有有所體現,特別是個人觀點孤立,小羣體聯合提出自己的強勢觀點時候,個人不得不屈服於羣體,犧牲自己的正確的觀點,從而獲得佔時的妥協和順從。

個人一旦成為羣體的一員,他的所作所為就不會在承擔個人的責任,這時候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約束的一面。羣體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盲從行為在智商下線的時候就會佔據制高點,回想那些昔日的“搶購豬肉,搶購食鹽”、“搶購板藍根”事件,無一不是個體在羣體行為中的智商下降事件的代表,盲從羣體行為,放棄個體的理性思考的典型案例。

但願我們都不是烏合之眾,遠離烏合之眾的負面影響,不要人云亦云,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4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羣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他也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而我在讀完這本書後,針對他的觀點我也存在着不認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不也處處存在他所説的“羣體化”現象。

就從當前疫情來看,社會自發性的進行捐款,許多明星也參與其中,但總有人會跳出來説:“你一個大明星就捐這麼點?這麼摳門的!”慢慢地、種種話語接踵而來,形成羣體對捐款者人身攻擊,從而形成道德綁架,然而這些羣眾也是從個人觀點向輿論中心靠攏,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論,這些明星捍衞自己的財產有何不對,但公眾情緒此時處於高度敏感,他們只會覺得有錢人就應該多出錢,但是無論出多少錢,羣體只會認為出的少了,從而引發“眾怒”。這羣體中每一個人就如一滴水匯入了整個河流,河流依然在,但這滴水卻再也找不到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用一種絕對性的詞語來敍述,雖然他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但我始終覺得還是比較武斷。並不是所有的羣體都能同化每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還是佔據主導地位,就如一顆沙粒他哪怕匯入了沙漠,可他還是那粒沙,始終都能找到。

讀完《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羣眾這種行為、心理產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5

學完國學再讀西方一百年前的名著,對於我這種書蟲有點燒腦。讀這種純理論書,過程艱辛苦澀,極容易走神,需逐字逐句揪着讀,否則一不留神就要重讀。好在篇幅不長,初讀下來,作者很多觀念刷新了我的認知。

儘管書中的一些理論前後有些矛盾,有些觀點過於極端和消極,但這本書問世一百多年了,有些觀點放在當下仍然適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為己所用吧。

書中講到“教育既不能讓人變得有道德,也不能讓人變得幸福,它無法改變人的本性和天生的激情”、“就知識而言,在大數學家和一個鞋匠之間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別,但就性格而言,他們的區別微乎其微,甚至往往可以忽略不計”,這或許就是智商與情商的區別吧,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本來還指着多讀幾本書,提高一點情商,然後變得幸福一點點,看來沒戲了,扎心。或許真的是懂得越多越難幸福吧。

本書還有很多一針見血式的觀點,例如羣體不會思考,羣體沒有理智,羣體的善變、極端、殘忍、奴性,填鴨式教育的不足等等。

最重要的一點,本書的寫作風格正是一直採用羣體的特徵和手段,向我們這個讀者羣體進行“斷言”、“重複”和“暗示”,細思極恐。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我們必須承認,作為社會羣體中的一員,我們是無法擺脱羣體心理的影響的。所以,不管我們如何特立獨行,當所有人都渾渾噩噩的時候,也難免不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那麼,我們是否還能在隨波的羣體之中堅持自我,發出屬於我們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呢?

集體無意識,願我們撥雲見日,凡事主觀,謹慎,冷靜,深思做不一樣的自我!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6

週日上午在動物園咖啡廳參加了“不止讀書”會鄭州站第五期,實到26人,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但由於時間匆匆,都沒有好好深聊,有點遺憾。《烏合之眾》雖然“事前讀完”是一個規矩,但還是有不少人沒讀/只讀了一半/隨便翻翻,讀書會的一半主題不是討論本書,反而變成了討論讀書會。很多人抱着瞭解“不止讀書會”的目的來感受,甚至直截了當地表達如果這個讀書會發展不好,我就不來了。其實大可不必,這個沒有任何盈利目的的讀書會,大家都是來這裏付出自己的讀書思想的,同時汲取別人的想法,互相碰撞,互相昇華。這是我的理解。

我讀完《烏合之眾》的感受,真的是震撼。成書於1895年以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為大背景的這本書中,很多觀點至今我認為仍然適用於中國,如:

在羣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

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突然爆發。

如果説還有什麼事情能夠推遲自身的毀滅的話,那就是極不穩定的羣眾意見,以及他們對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

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並不是理性,倒不如説,儘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説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我想,時間和空間裏一個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個人尤其需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7

讀勒龐的《烏合之眾》,起因是在網上一件引起廣泛關注但事實真相難辨的新聞下的評論中看到了上面這句話。一眼便讓我陷入沉思,深深烙印在心裏,以至於現在已經忘記了當時關注的新聞事件本身,但仍然能夠輕易回憶起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剛好在公司書架上看到這本書,就借來拜讀,以下是一些總結和感悟。

勒龐首先介紹了羣體的心理,包括情感、道德觀、觀念、理性、想象力與信仰;隨後探討了影響羣體意見的因素及羣體意見的變化範圍,認為羣體意見主要受民族、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教育等間接因素,以及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等直接因素的影響,羣體意見容易走向兩個極端;最後對羣體進行了分類研究。書中沒有提供太多方法論的內容,僅有的一些穿插在對於羣體的各種分析裏。總體來説,勒龐對人類羣體心理持悲觀態度,他在書中反覆用例子説明羣體的無能,認為即便是獨立、理性的個體成為羣體的一員後,也會變成感性、智力低下、頭腦簡單、性格衝動、易受暗示且易於被掌控的烏合之眾。

每每讀到勒龐對於羣眾的論斷,都會覺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無意識的成為了那“烏合之眾”的一員。這也是勒龐的厲害之處,讀者總會在讀書時聯想自己和身邊的例子。勒龐的每一個觀點,總能夠讓讀者自覺地去想到或去尋找到一些對應的案例,並且在找到之後對勒龐的觀點更加深信不疑。勒龐將其深諳大眾心理的長處在寫作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讀者讀完之後大呼過癮。他深知如何“以誇大其詞、言之鑿鑿、不斷重複的方式來煽動羣眾的情緒”,並把這一手段成功地用在了讀者身上。他把讀者這個羣體當成了“烏合之眾”,並且獲得了成功。讀者在閲讀時,在渾然不自覺中成為了烏合之眾。全書在這樣在沒有提供太多方法論的情況下,勒龐“言之鑿鑿”的將其僅靠個別案例做支撐直接得出的結論輕易的説服了讀者。

雖然《烏合之眾》的論述有諸多不足,但辯證的看,龐勒的觀點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同時他帶給我的收穫不是他的觀點,而是他對於社會問題的覺察、懷疑和不同角度的反思。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8

經典之所以經典,就在於其永遠不會過時。為什麼博學鴻儒在羣體中卻只會鸚鵡學舌,為什麼謙謙君子在羣體的支持下會變的得粗野不堪,肆無忌憚?為什麼打動羣體的觀念總是經不起嚴密的推理?這是我翻開這本書看到的一段話,一連串的發問,讓人不覺深思,不由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

在讀這本書之前對它是不瞭解的,光看字面,它指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羣人,只是介紹一開始就定性為道德敗壞,無底線的一羣人。實際上它是指聚合在一起喪失自我個性,受集體精神支配的人,研究在一個大時代下整個社會羣體。

書中介紹寫到“羣體等同於無意識集體。因為無意識,所以力量強大。”這種“無意識”是指羣體的衝動和急躁、缺乏理性、低劣的推理能力、少有深思熟慮而混沌懵懂。在羣眾聚集、情感亢奮的特定事件中,個人的思想感情一定會弱化甚至泯滅,會不自覺地加入到集體意識中去。即使平時獨處冷靜清醒的佼佼者,一旦匯入羣體,個人都會被感性所支配,被羣體所裹挾,意識趨於羣眾的平均水平。所以羣體具有衝動、盲目、易變、急躁、容易受鼓動、以及凌駕一切的道德觀等特性。

網上經常發生的道德綁架事件,一旦發生什麼事,網友站在道德制高點,集體性毫無理性的批判別人。例如給老人讓座,老人認為:“我是老人,你就必須給我讓座。”毫無疑問,這是個人理性的做法,但是在羣體意識中,他們天然的認為,你有坐就應該讓。

事實上,我們一直在一個羣體中生活,必定受羣體集體意識的支配。尤其是現今這個社會,尤其強調團隊合作,再也沒有了以前孤膽英雄式的個人主義。讓我們感受到羣體的力量越來越大。而這決定了我們必須瞭解羣體,瞭解羣體心理狀態。讓我們在盲目的之中帶點理性,迷信的時候產生懷疑。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9

這本書是研究羣體心理學的,也就是大眾都是怎麼想的,心理學上的羣體概念,從字面來看就是一堆人聚集在一起,可能不分國籍,不分性別,就是單純的聚集在一起,他們往往會產生一個一致的想法,這個想法就代表了這羣人一致的意見,這個意見讓這其中很多個性化的想法消失了。

作者依託於法國大革命的時間背景寫的這本書,主旨告訴大家,個體一旦融入羣體,將會失去自我的意識。從而會讓自己心性大變。羣體一旦形成,不管是多麼高知的人聚合在一起,最後也會形成羣體白痴或者羣體無意識,非常容易被別人影響,蠱惑。失去理性的判別能力,要影響一個羣體,遠比影響一個人要容易的多。

我們該有怎樣的思考呢,在投資中我們該如何來運用這種大眾心理學?

首先,人多的地方不去,因為無論站在哪個人羣之中,都不可避免的成為傻子,即使是專業投資者,各個都是身經百戰,但當他們聚集在一起,往一個方向看的時候,往往悲劇也就會發生。

其次,獨立思考才是王道。

第三,時刻警惕羣體無意識,當被別人煽動的時候,要多想想這本書,多站在理性的層面思考,不要被幾個簡單的詞彙所感召。

第四,充分利用羣體無意識。

第五,不要迷信權威,特別是關於未來的學問裏,專家也是猜的。

我們一向的認識,站在人堆裏最安全,但這本書的理論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不要相信羣眾,尤其是投資這樣的事。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10

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而勒龐這本書正是分析了三個和尚所代表的“羣體”表現。

《烏合之眾》法文原名為《psychologiefoules》(《羣體心理學》),中文翻譯很妙——烏合之眾。因為在勒龐的對羣體的研究中,幾乎看不到讚美之詞。他所研究的羣體——智商低、輕信、極端、情緒化。而且他還用了類犯罪羣體(我自創的詞,例如某年3月羣眾砸搶家樂福,或新疆地區的各種羣眾事件)、議會、選民、陪審團等特殊團體來分類分析。

當然,值得強調的是,作者將羣體分為兩個部分:

一.異質化羣體

1.無名稱的羣體(如街頭羣體)

2.有名稱的羣體(如陪審團、議會等)

二、同質性羣體

1.派別(政治、宗教等)

2.身份團體(軍人、僧侶、勞工等)

3. 階級(中產階級,農民階級等)

作者全書研究的都是異質化羣體,正是令我失望的點,本是抱着學習營銷社會羣體的心理去的。因為之前對於這本書有太多的讚譽,口口相傳,等到我認真看後,發現由於作者年代(法國大革命時期)和涉及領域(主要是政治)的限制。只能説對於當今微博上的各種民眾事件或政治觀點看得更透徹。營銷的啟發卻沒想象中那麼好。

關於營銷的啟發,大概就覺得應該製造一些氛圍去影響羣眾(圍觀)。比如大家排隊買東西的心理,商店人多人少的心理、或者在產品上造成消費者很多的感覺。

在政治方面,作者有個很有趣的觀點。勒龐認為,無論是受過教育的選民還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其投票結果不會有太大影響。(陪審團羣體也成立)。這讓我想起之前聽劉瑜老師《民主的細節》講座時,也涉及到民眾素質與投票結果正相關的擔憂。如果有勒龐的理論作為支撐,那麼這就不存在了吧。

關於演講方面,勒龐也提到了,在演講中,演講人的名望比很重要。這讓我腦海裏總是浮現出新東方各種講座,老師們都是模板化的一套套故事,學生們津津有味的聽着會不會也與老師先塑造好的名望有關。

當然,這本書確實是本不錯的書。特別是在政治領域有着仍然不過時的見解。弱弱説句,這本書是個裝X好書,以後某某事件在微博裏傳得沸沸揚揚時,你可以引用幾句早已準備好的句子,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11

其實在讀這本書前,我對於馬克思關於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的這句話是比較相信的。也許我這種相信恰恰是如烏合之眾中所説的那種身處於無知的羣眾中的一種無理性的被綁架的相信。因為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講,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確實是在向着有利於人民羣眾的方向發展,這不正好説明了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的麼?

但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羣眾對歷史的方向有什麼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羣體可以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時又可能因為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台去。而在歷史上起着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鍵因素並非羣眾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羣眾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羣保持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

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時候這些領導者本身也並不清醒,他們可能耽於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條或宗教信仰之中。但關鍵的是,需要這麼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羣體所接受。

羣體中的個人會表現出明顯的從眾心理,勒龐稱之為"羣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規律,這種精神統一性的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後果,如教條主義、偏執、人多勢眾不可戰勝的感覺,以及責任意識的放棄。用他的話説:"羣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論。"

由於這種簡單化的思維方式,羣體並不認為真理,尤其是"社會真理",是隻能"在討論中成長"的,它總是傾向於把十分複雜的問題轉化為口號式的簡單觀念。在羣情激奮的氣氛中的個人,又會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勢眾,因此,他們總是傾向於給自己的理想和偏執賦予十分專橫的性質。"個人可以接受矛盾,進行討論,羣體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在公眾集會上,演説者哪怕做出最輕微的反駁,立刻就會招來怒吼和粗野的叫罵。

社會中大多數處於中下層地位的羣眾,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狹窄脆弱,對超出自身生活經驗的一般問題不甚瞭解,不辨真偽,希望聽從權威的意見,在羣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因此羣體易受暗示和輕信,他們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這也給領袖以利用的機會。書中勒龐解釋説領袖更有可能是個實幹家而非思想家,他們並沒有頭腦敏鋭深謀遠慮的天賦,他們也不可能如此,因為這種品質會讓人猶疑不決(這點我沒看懂?)(每個時代的羣體傑出領袖,尤其是革命時期的領袖,大多才疏學淺,他們往往勇氣超過才智。才智過多甚至會給領袖帶來障礙,但正是這些才智有限的人給世界帶來最大影響。)。但領袖們會藉助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的手段,用觀念和信念來影響羣體的頭腦,這些作用有些是緩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卻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眾接受的每一種觀念,最終總會以其強大的力量在社會的最上層紮根,不管獲勝意見的荒謬性是多麼顯而易見。回想歷史,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當時為什麼得到德國人民普遍擁戴的原因了。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奮鬥》中寫道:羣體愛戴的是統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説折服,而不大容易滿足於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用這種自由能做些什麼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既不會意識到對他們施以精神恐嚇的冒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為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説的真實意義。

在勒龐看來,羣體的產品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品相比,總是品質低劣的。在現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羣體更要凸顯。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12

《烏合之眾》是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的鉅著,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讀了《烏合之眾》有感,歡迎大家閲讀,供您參考。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站。

《烏合之眾》是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的鉅著,前一段時間家裏沒裝網絡,閒來無事就買來翻了翻,因為自身水平有限,這裏轉來給自己做個記錄順便給想看這本書的朋友們也分享一下。

1、什麼是羣體。具有共同意識活動的人們,構成羣體。所謂羣體,是指有這麼一羣人,他們有相同的意識活動。當他們的意識活動不同時,就不再是羣體。羣體有主動型和被動型兩種。主動型羣體是指人們主動、自願加入的羣體,如政黨、團體等。被動型羣體是他們未必認識到自己已經成為羣體的一員,如電影院裏看電影的一羣人,一旦遇到影院失火,慌亂之中,有了共同的意識。又如持有股票的羣體,在面對股市突然暴跌時,他們也有了共同的意識。

2、羣體形成的根源與邏輯。羣體之所以會形成,是因為他們具有了共同的意識。那麼,他們為什麼要有相同的意識呢?其根源在於人生存的慾望與本能。生存是人的第一本能,繁衍是人的第二本能。其它一切行為及行為產生的意識,都根植於生存和繁衍的本能。為了生存,活不下去的一羣人會成為一個羣體,這是起義者和革命者之所以聚成團的原因。為了生存下去,人們需要佔有資源,為了佔有資源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利益團體,在這些團體中,人們的意識都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有一種羣體看似不為生存,如人體炸彈的執行者羣體。他們犧牲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肉體作為炸彈,表面看是反人性的,違反人的本能的。這與先天本能與後天教育有關。人的本能是維護自我個體的生存和繁衍,但也有維護種族生存繁衍的潛意識。這樣的潛意識與後天教育結合,人們會形成一種自己認可的意識,即便這種意識是犧牲自己的生命。

3、羣體的特徵。羣體之所以成為羣體,是因為羣體中的個體意識被抑制了,以至於羣體意識取代了個體意識。因此,在羣體中,意識變得簡單、單純,所以,羣體的表現有時候看似很荒謬,實則有其本源。羣體特徵之一是行動的統一性。由於意識單純,羣體很容易被激發,從而做出衝動的行為來。如影院失火後,有人大喊一聲,“這裏有出口”,此時,不管這個出口是通向生還是死,羣體往往會一窩蜂湧過去,甚至會因此而造成一些人被踩踏致死也在所不惜。羣體特徵之二是思維的低智能性。由於羣體意識相同,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偏離羣體意識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被排除的。也正因為如此,羣體中的思維邏輯往往是簡單的,缺乏發散性和開放性,這就註定其智能水平比較低。如今我們回想,中的造反派,那些年輕人,經常做出一些在今天看來很荒謬不經的行為,比如虐待其他人,毀壞文物。甚至一些當事人自己事後也覺得不可思議。但當時一切都是正常的,不這樣,反而不正常。這正是當時他們處於一個羣體之中的表現而已。

4、羣體中的領袖。羣體中的領袖誕生,有很大的偶然性。由於羣體意識的單純,要獲得羣體的認同,則必須有與大眾相似而又不同的行為。這就註定那些高智商、超水平的人往往不會成為羣體的領袖。相反,羣體中的領袖更多時候是平庸的,是與大眾相似的。他看起來的與眾不同,往往是成為領袖之後刻意包裝的。比如,在一次會議上,如果要確定張三還是李四為某項任務的負責人時,決定因素往往不是張三和李四的能力,而是最先提議者選的是誰。最先發言的人如果提出了張三,其他人往往很容易就放棄了李四。再如,在影院失火的時候,大喊出口在哪裏的人,也許事先並無意識,只是一種逃生的本能,但出口如果真的錯了,陷入的是死路,大家都死在了那裏,也沒有人説三道四。但如果僥倖出口果然是生路,那麼,大喊一聲的人就可能因此成為英雄,成為羣體中的領袖。在羣體中,認同領袖,往往不需要更高智能,而更需要偶然的機會。所以,羣體中的領袖,並非多麼了不起的人物,而更多的是平庸者。我們看看美國建國200多年來選出的總統,真正優異而為後人傳唱的,又有幾人呢?同樣道理,人家民選總統都平庸的居多,我們世襲的皇帝制又怎麼可能選出最優秀的人做皇帝呢?領袖乃是普通人,英雄乃是偶然。這是羣體中的基本特點。

5、如何激發羣體的行動力。羣體既然意識行為單純,那麼,激發羣體行動力,就要使用簡捷的語言,並且要用通俗易懂的傳播方式反覆宣講。也就是勒龐所提出的:斷言、重複。在此基礎上,羣體會自然地互相傳染。斷言,就是不給你第二條路,只有這一條路可走。杜絕了思維的多樣性,才容易激發羣體的行動力。戰場上,首領一聲吼“跟我上”,勝過千言萬語。其他隨從者當然就不會耐下性子仔細想一想這句話對不對,應該不應該遵從,而會一躍而上。重複,就是把斷言的東西翻來覆去地説。最簡捷有效的方式,就是以前的大字報、標語。比如,“只生一個好”,就是一條很好的標語,各地到處都是,漸漸的,大家也就不再去思考為什麼,只會順嘴就説出只生一個好,並把政策貫徹到自己的骨子裏。“謊言重複一萬遍也會變成真理”,人性懶惰,思維更懶惰,是不願意多想為什麼的,所以,一句謊話如果翻來覆去地重複,大家就會以此為真,真話反而沒有人信了。

6、羣體中的個人如何超越羣體低智能。我們學習羣體理論,目的在於理解羣體特徵,從而掌握羣體動向,自己則能順利地超越羣體。但羣體中的個體,要想超越羣體,是很難的。首先,個體既然成為羣體的一員,就意味着個體有着與羣體共同的意識,要想超越,就要先否定自己原來的意識。而人性中的以我為主,又註定了人不會輕易否定自己,所以,羣體中的個體要超越羣體的低智能,幾乎就是不可能的。所以,個體要想超越羣體低智能,首先就必須認識自己,然後否定自己,將自己從羣體的圈子裏拔出來。然後再來研究羣體的特徵,並由此思考超越之法。但這個過程往往是痛苦的,因為羣體中沒有人會支持,你還必須假裝與他們一樣。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考驗面前,人們往往會放棄自己脱離羣體的努力。比如説,股市中的投資家,與其他所有在股市中投資的人都有共同的意識,要想賺錢。也正因為如此,他與其他股民一道,都是一個羣體中的人,智能水平是低下的。他要想超越大家,就得經常與大眾思想不一致,像漲得好的時候賣出,跌得慘時買進,橫盤時還要忍受。他需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卻又時常要遭受市場的懲罰以至於不得不懷疑自己是錯的。要想從中脱離出來,其實很難,很難。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13

8月17日週日上午在動物園咖啡廳參加了“不止讀書”會鄭州站第五期,實到26人,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但由於時間匆匆,都沒有好好深聊,有點遺憾。第五期討論分享的書目是《烏合之眾》,雖然“事前讀完”是一個規矩,但還是有不少人沒讀/只讀了一半/隨便翻翻,讀書會的一半主題不是討論本書,反而變成了討論讀書會。很多人抱着瞭解“不止讀書會”的目的來感受,甚至直截了當地表達如果這個讀書會發展不好,我就不來了。其實大可不必,這個沒有任何盈利目的的讀書會,大家都是來這裏付出自己的讀書思想的,同時汲取別人的想法,互相碰撞,互相昇華。這是我的理解。

我讀完《烏合之眾》的感受,真的是震撼。成書於1895年以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為大背景的這本書中,很多觀點至今我認為仍然適用於20__年代的中國,如:

在羣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

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突然爆發。

如果説還有什麼事情能夠推遲自身的毀滅的話,那就是極不穩定的羣眾意見,以及他們對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

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並不是理性,倒不如説,儘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説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我想,時間和空間裏一個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個人尤其需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14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羣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於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羣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不一樣羣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羣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羣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羣體的意見”,“羣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眾户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着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説:“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羣眾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説:“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羣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侷限性,如作者因羣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説:“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並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之後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於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好處。

《烏合之眾》經典篇讀書心得 篇15

在不知不覺中支配着人們頭腦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

——《烏合之眾》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人的命運是否真的可以被演算出來?否之,歷史上胸有成竹的預言家、路旁拿着《周易》信誓旦旦的算命先生們是否都是信口雌黃的江湖騙子?

在看勒龐的《烏合之眾》之前,我一直在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在研究無意識的領域下,想必勒龐和弗洛伊德是一道同行的,至少他們都關注了無意識、潛意識對個人羣體以甚至於歷史、文明的影響。在我閲讀《烏合之眾》的過程裏,我似乎能看到歷史的車輪在羣體一雙雙手的推動下滾動。在短時間內,這個圓形的車輪似乎是原地循環;而勒龐則預料了這個車輪即將在時間的作用下為我們留下的車轍。文明與歷史的發展軌跡尚況且可以被社會學家在一定程度上預測,由此推之,我們個人的命運又為何不可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和勒龐的《烏合之眾》先後幫我徹底摧毀了我關於“人是理性的動物”的看法。在生活裏,我們的小小過失,無意説錯的一句話都是我們潛意識跳躍進意識層面的反映,哪怕是熄燈上牀睡覺的夢境都是本我與超我鬥爭權衡的產物。在勒龐的學説中,個體的無意識造就了集體的無意識,他在《烏合之眾》中説:“可見的社會現象可能是某種巨大的無意識機制的結果,而這一機制通常超過了我們的分析範圍。能夠感覺到的現象可以喻為波浪,它不過是海洋深處我們一無所知的湍流的表象。”換句話來説,無論是個人還是羣體他們都是非理性的集合,用理性的思維來推測他們的命運很明顯是行不通的。勒龐在第二卷中用了五大間接因素(即種族、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以及教育)和四種直接因素(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驗以及理性)為我們粗略的推演了一個可以套用在幾乎所有民族性格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發現,在羣體具有衝動、易受暗示、誇張、專橫的共性特點之外,不同民族的羣體仍然具有不同於共性外的特性。這些特性的作用之大,甚至決定了這個民族的命運,決定了在當今世界的實力排序。勒龐在書中一再強調“種族”的概念,説:“民族主要受其種族的稟性支配,也就是説,是受着某些品質的遺傳殘餘的支配,而所謂稟性,正是這些稟性的總和。種族和我們日常之需的枷鎖,是決定我們命運的神祕主因”。總之,每個民族的特性正是決定他們走向的定海神針,無論他們在最初的選擇是多麼的荒謬多麼的離經叛道,最後的選擇都會歸於他們民族的稟性,或許這些正是那些預言家鑿鑿讖語的奧祕所在。

勒龐所生活的法國和當時的中國一樣,都試圖在擺脱幾百上千年的封建制的歷史慣性。然而,俗話説:“船大難掉頭”,二者的結果都不樂觀。即使在有着啟蒙運動對人們思想改造的前提下,法國大革命以摧枯拉朽的姿態出現在1789年,歷經發表《人權宣言》,確立君主立憲制,之後拿破崙、路易十八又反反覆覆掌握權力恢復君主專制,共和制與帝制之間的交鋒終於結束在1878年,此時距革命開始已經接過過去百年了。勒龐説,“這些觀念的出現並不是像擲骰子一樣全憑運氣,它們都深深植根於漫長的過去。當它們開花結果時,是時間為它們做好了準備。如想了解它們的起源,就必須回顧既往。它們既是歷史的兒女,又是未來的母親,然而也永遠是時間的奴隸。”除了歐洲的法國,處於東亞的中國仍以實際的歷史過往驗證了這個觀點。處於“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中國在擺脱帝制的過程顯得那般的不易,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的失敗,在嘗試了資本主義後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封建制的種族和封建思想的傳統觀點再加上並不長的時間,便註定了法國大革命的反覆與舊民族主義革命的失敗。封建制是我們羣體的過往,它是歷史的兒女,也是我們的未來的母親,更是我們思維的毒瘤,唯一能解決它的,便是時間,“時間是唯一的真正創造者,也是唯一的偉大毀滅者”。正像口述史學家唐德剛所論述1840年以來的革命一樣,“這次驚濤駭浪的大轉型,筆者試名之曰‘歷史三峽’。我們要通過這個可怕的三峽,大致也也要歷時兩百年。”形成維持一種思想上千年,同樣需要上百年才能將其根除。

另外,在推算一個民族的命運時,不僅要看它的過往,還需要看它的思想。勒龐在書中用中國做了反面例子,“如果一個民族使自己的習俗變得過於牢固,它便不會發生變化,於是就像中國一樣,變得沒有改進能力”。但我卻不認同勒龐的這個觀點。即使中華民族因歷史過於悠長的原因而趨於保守,但它仍然是一個開放的羣體——我不認同你,但我並不排斥你,這樣多少都可以在一點一滴中改進。在全球化的今天,真正趨於保守的國度除了阿拉伯地區已經少之又少。日本、韓國等歷史包袱較小的國家在思想上缺少最少的限制,所以他們在學習西方上卓有成效。中國雖然有着較重的歷史包袱,但作為思想極其燦爛的國度,“窮則變,變則通”的思想自古有之,從最後一個封建帝國內部開始的改革直到今天,中國一直沒有放棄過改變,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中國思想的多源性與包容性。

我們是誰?我們那麼複雜,不是我所能想通的。除此之外,我更關心我是誰,影響構成我的因素是哪些,我的命運也是否可算的呢?

按照勒龐的觀點,我們首先是一個種族人,在共同的感情和特徵下,伴隨着遺傳對此的日益穩固,以此基礎上建立我們的文明、制度、藝術和信念,形成種族給我們的稟性,這些就是構成我的共同因素,是民族與歷史打下的印記。除此之外,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早年的創傷經歷以及力比多在不同時間的發展歷程等諸多因素形成了我們的個性。無論是共性還是個性,他們都很大程度的隱藏在意識之下。民族共同幻想中的神話、個人睡夢中的種種意象都是本我的體現,它被文明,被超我壓制,但它更接近我們自己。要推算個人的命運,不能再分析那個平日“偽裝”的自己,同樣要深入本我、深入潛意識中去發現規律,探尋我們的稟性。

勒龐恐懼革命,擔心革命只是“換湯不換藥”,然而今天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仍然是延續在當年共和制的道路向下不停的前進的,革命帶來的新思想的碰撞為法國帶來源源不斷的活水,我認為這恰好是推算個人命運那把無比重要的鑰匙。人們常説“性格決定命運”,勒龐也説,“在不知不覺中支配人們頭腦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為“我們無法同他們作戰”。開放性的人格,敢於擺脱傳統對自己影響的人,他的命運是不可算的。反之,如果是一個具有內向型人格的人,他同羣體一樣,“有着堅不可摧的保守本能,他們對一切傳統的迷戀與崇敬是絕對的,他們對一切有可能改變自身生活基本狀態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無意識恐懼”,很明顯,這種人甚至這種民族的命運在很大程度是可以推算它的命運軌跡的。

翻來覆去讀《烏合之眾》,此點是最讓我浮想聯翩的。種族、傳統對我們的影響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給予以我們每個民族以個性,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思維的侷限性。作為個人,避免在自我的安全區裏沉淪,不讓侷限的思想在我們頭腦裏形成“暴政”,這讓我有點驚慌。南宋大學問家朱熹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思維有一個源頭,不停的接受新思想、新觀點,即使我們被種族、被傳統的稟性賦予一身,面對複雜多面的形勢我們仍然能在自己的思維海洋裏尋找出合適的理論去指導自己的行動,就如同二千多年封建制的中國輪番上演王朝更替仍然能找出“變則通,通則久”的口號來説服自己改革一般。“非暴政”的思維可以不停的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與方向,我相信,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的命運是不可計算的,能夠計算的人生都是一沉不變的思想——他就在那裏,哪怕過十年之後回來看依然如此。勒龐説:“真正的歷史大動盪,並不是那些以其宏大而暴烈的場面而讓我們吃驚的事情。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影響到思想、觀念和信仰的變化”。所以思維的開放性同樣深切地影響着國運,最近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户制鋼所繼高鐵醜聞後再次曝出造假醜聞,“日本工匠精神”受到人們的質疑。二戰後本欣欣向榮充滿朝氣的日本在不斷的老齡化的趨勢下創新乏力,年輕人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日本的企業文化下不思進取,國運就此走下坡路也是可以預想得到的了。

那麼,作為學生的我們,去哪裏尋找多樣的思維,不停的更新自己頭腦裏的數據庫呢?我想,給我們的選擇並不多,而且論調“陳舊”——唯有讀書。書籍是思維的活水,不停的衝擊着我們的頭層,説不定哪天又打通了我們頭腦裏哪根不為人知的經脈呢!其實除了書籍以外,良性利用網絡同樣可以豐富自己的見識,然而現實是我們難以徹底掌控網絡在生活中的度,弊大於利,索性不談。

最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勒龐既然在全書如此強調有組織的羣體擁有着如此強大的力量,為何不與力量與友,何至於本能的站在這股力量的對面,喋喋不休。但正如序言中羅伯特·墨頓所説的那樣:“一流的頭腦即使犯下錯誤,也會給人帶來收穫”,在勒龐自身的斷言、重複、傳染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羣體具有的種種特性,即使很大部分與我們平時的看法衝突,但讀後會心一笑不得感歎似乎的確如此。從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的布魯諾開始,再到人人見罵的“猴子”達爾文,歷史欣欣然走到勒龐面前,他再次撕下我們的常識,為我們揭示了羣體生活的狀態。“日心説”並沒有因為那場大火而銷聲匿跡,勒龐也沒有因為武斷的定論而消失在歷史,不談論對錯,每一場追尋真理的行動都是一場思維革命,指出我們內心潛意識的“大實話”必然不會“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温良恭儉讓”,縱然當世人不接受,其後人都會以一種默認的態度讚揚。而我們,是否還能在隨波的羣體之中堅持自我,發出屬於我們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