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閲讀的一本好書。你知道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是什麼嗎?接下來就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供大家閲讀!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篇1

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篇2

對於龍應台的瞭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後來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裏,滿滿的都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台將對親人真摯、又很複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為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台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着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情。作者身為人子,身為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作者倏地發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己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裏有幾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我們快要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在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或許真的像龍應台所説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這本集子裏更有作者內心的獨白——由這個社會聯想到的。對於任何事情的相信與不相信,都沒有絕對的説法。説愛國、歷史、文明、正義、理想、愛情、海枯石爛的永恆都讓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會的黑暗面後話鋒一轉,提出:雖然我們改變不了過去,幹可以控制未來。哪些我們不相信的東西其實有他自己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來。作者經歷了許多、想要教會我們的是超脱的看待這個塵世。的確,有時候需要的是繼續往前走,而有時,需要停下來。正如“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相信了便是這樣,不相信便非得刨根問底,親身試驗。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絕困難、甚至拒絕生活……

這本書自始而終,像是人生的一個輪迴。將人間酸甜苦辣一一嚐遍。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篇3

很容幸,有這樣一個機會,和大家分享一本書,書的名字叫《目送》。

這本書是一本散文集,是作者獻給父母、母親、兄弟和朋友的書,書的名字也是書中開篇的第一篇散文的題目。 先説説作者,作者龍應台,台灣高雄人,祖籍湖南衡山縣,因父親姓龍,母親姓應,生於台灣,得名龍應台。 龍應台1952年生於台灣,自小在台灣苗栗長大,1974年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在香港和台灣地區、美國、德國均任過教。

著有《野火集》、《野火集》(二十年紀念版),《孩子你慢慢來》(十年紀念版)、《龍應台評小説》 《女子與小人》 《在海德堡墜入情網》 《看世紀末向你走來》 《龍應台雜文精品》 《這個動盪的世界》、《人在歐洲》、《寫給台灣的信》、《美麗的權利》、《孩子你慢慢來》、《看世紀末向你走來》、《乾杯吧,託瑪斯曼》、《我的不安》《百年思索》《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親愛的安德烈》等多部作品。

有人評價龍應台的文字時説,“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温柔婉轉,如微風盪漾。

這本《目送》分為三大部分,共有73篇散文,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孩子的遠行、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不捨和絕然。

一、關於父母

文章的開篇就是《目送》,寫作者送孩子去異地讀書:“ 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 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寫作者的父親送她至工作的地方,用運飼料貨車送她到她工作的大學,父親怕老舊的貨車失掉作教授女兒的面子,沒有將車子停到學校的正門,而是停到學校旁邊的小巷裏。“父親作到車裏,明明啟動和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説:“女兒,爸爸覺的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寫作者到醫院去看望病了的父親,推着父親的輪椅散步,父親的頭低垂到胸口,在必須趕回上班的上班時,看護士接過輪椅,推着父親的輪椅沒入醫院自動玻璃門。

寫作者看着父親的棺木像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滑行到爐門前,作一輩子最後一次目送。

那個在機場沒有回頭看一眼自己母親的孩子,在父母全身心感情投入在自己身上時,自己還未曾發覺時,父母就老去了,這些都是我們的影子。

作者從兩個角度對子女和對父母: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看到這兩段話的時候驀然間感到背上有一陣温熱,也許來自我記憶深處的想念,或者是家人目光的停留積攢的温暖。腦海中浮現出曾經的我一次又一次離家遠行,去讀書或者去工作,也許在我前行時母親的目光一路追隨,直到看不見我的背影,而我卻一直不曾回頭……

少時,是父母看你漸漸長大,羽翼漸豐,目送着你的背影,無論從距離上還是心理上,都離他們越來越遠。等到漸漸長大,等到自己也慢慢年歲漸長,父母一天天皺紋和白髮增多,牙齒慢慢掉完,聽力和視力變壞,脊背慢慢佝僂起來,力氣越來越小,卻越來越小心翼翼地渴望你的細心注視的時候,你才會發現,“目送”的角色換了過來。你在他們生命的中,看着他們慢慢與周圍的人變得陌生,慢慢不敢再走入人羣,甚至慢慢遺忘了你的樣子卻還記得你少時的名字;你看着他們一天天變得衰弱,連站也站不穩,手不再靈活,什麼都拿不起來,回到需要照顧的嬰兒時的狀態。一切就是生命的輪迴和接力。我們每個人一直在成長,一直在路上。從第一次求學離家開始,再到後來工作離家,和家人之間,不停地上演相聚和別離,我們都漸漸失去了年少,父母也漸漸更換了容顏。我們之間的緣分,是別離時我的背影和他們不曾轉移的目光。

年邁的父母對於這樣的生活究竟作何感想,我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認,作為子女的我們責任重大。在我們時間越來越少、耐心越來越差的成年時期,除了多陪陪父母,更重要的是對父母始終保有一顆依戀的心。珍惜在父母身邊撒嬌的時間,對他們的嘮叨不爭不辯,順應他們的生活方式,讓他們體察到被需要的感覺,這也是一種愛的方式。

本文作者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她的母親失憶後如孩童般缺乏安全感,她便時常回家為她塗抹胭脂,陪她蒔花弄草。她知道,雙親只一對,這樣延綿深澤的情感世上難尋。不能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才暮然回首自己錯過了怎樣美好的時光。

二、關於幸福

有的時候大概是我們行走的太快,快的我們都不知道自己一開始想要追的東西是什麼了。其實幸福很簡單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

幸福就是,頭髮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人,還能自己走到街角買燒餅油條回頭叫你起牀。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説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的回來了,書包還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子下。幸福就是簡簡單單,不在於物質是否豐富,不在於地位是否超然,只在於知足的心態。

這本書與其説是龍應台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可以説目送離我們很近,或者説我們離目送很近,這就是緣份。

好好愛我們的父親母親,別總以為時間還很多;好好愛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宇宙這麼大,我們這麼渺小,天知道我們彼此的相遇有多幸運。

這就是生活——會有愛,會有憂愁,也會有數不清的目送。別總讓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經歷太多的目送,因為,他們在乎的不是你的背影,而是你正對的臉,和臉上的笑容。

這本書講了太多的感動與平淡的無法言説的情緒。儘管有些零碎,但也許正是在這些零碎的平凡與瑣事中,一個人才更容易認清生活的本真與幸福的真諦。

這本《 目送》是一個契機,它會告訴你,原來愛,親情,生活,就是這樣的。

這本書很長,寫的包羅萬象,但對我觸動最大的就是關於父母,關於父母對子女無需回報的感情,和我們所忽視掉的平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放慢腳步,細細聆聽和感受平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