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閲讀的心得:閲讀,墾植我們的精神家園

閲讀,墾植我們的精神家園

關於閲讀的心得:閲讀,墾植我們的精神家園

“閲讀是為了活着。”這是曼古埃爾所撰《閲讀史》,開篇的第一句話。

著名作家賈平凹也説:“讀書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決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

唯有閲讀,才能達到陶淵明“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忘我境界;

唯有閲讀,才能擁有蘇軾“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那般快意人生;

唯有閲讀,才能做到范仲淹追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踐行顧炎武期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唯有閲讀,唯有實現精神的豐盈,才能擁有無限的人生。

遙想無憂無慮的童年,每到睡前,父母總是與我們共度安靜而美好的幸福時光,我們從《吹小號的天鵝》中,學會一起接納缺陷,追尋夢想,歷練勇敢與堅強;從《青銅葵花》中,懂得苦難也如此美麗;從《犟龜》中領悟,只要行走,一定會遇見隆重的盛典。

有無數的祕密在書裏沉睡,這些書成為童年最美妙的種子,給孩子的人生打上了最美麗的底色,這些書又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孩子們前行的路。

可是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中學時代如期而至。

我的生活一下子迷茫起來,看不見未來,也回不到過去,作業是國中生活的唯一形態嗎?

不知多久,霧散了。陽光如同一把鋒利的匕首,刺穿了霧層,照射在玻璃上。玻璃上起了水汽,又慢慢地升騰而去了。這就是我的國中生活吧,像霧一樣的迷茫。

——《一個國中生的迷茫》

正如這位同學在文中的自述,當天真爛漫的孩童進入國中,原先穩定而安靜的小學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學習的坡度陡然直升,很多孩子應接不暇,加之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生理的變化、心理的變化所帶來的精神需求的變化,使得他們的精神生活呈現出多樣性、多層次、多趨向的特點,童書裏的“小夥伴”們已經無法在變化了的精神世界裏佔得一席之地,閲讀也不再是睡前歷險的丁丁、朗朗上口的貝瓦兒歌和王子與公主的幸福生活。

尤其是,現實中存在的工具、訓練式語文學習,導致閲讀時間嚴重不足,紙面成績的良好難以掩蓋文學肌理的缺乏。

學生精神世界日漸貧瘠!

於是,我們去尋身邊的書籍,只發現面色黑黃的閏土、活潑但遙遠的孫悟空和日漸滄桑的保爾。閲讀怎麼匹配學生變化了的精神世界呢?

為了使孩子們的閲讀能夠順利地跨入中學之門,我們對孩子的讀書現狀進行了調查,通過問卷、座談等多種形式,我們發現,中學時代的閲讀:

“經典”著作太遙遠,不接地氣;

自選書目太蕪雜,良莠不齊;

言情小説、網絡文學大行其道。

學生的單調生活需要新鮮事物的填充,需要想象和幻想;他們的精神世界不應是滿目瘡痍,而應是繁花似錦,需要我們與之一同開墾、種植。維特根斯坦説:偉大人物的著作是環繞我們升起、落下的太陽。沒有陽光普照,何來萬物生長?

為此,我們通過“閲讀四化”,支起了國中閲讀的犁鏵!

(一)“回讀”序列化——尋回“書單”裏的閲讀之根

青燈作伴,裊裊書香,站在中學之門,我要翻一翻自己的書櫃,拍一拍老書灰塵,找到曾經的讀書時光。

舊書單展示。

接着,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回讀活動,比如:

“圖書漂流”活動;

“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童書”讀書交流活動。

這些書是每個孩子11歲之前的閲讀史、精神史!只有找到初心,才能從容前行!這些活動,讓孩子找到了自己的閲讀支點,瞭解了其他同學的閲讀體驗,他們,站在了國中閲讀的起點上。

(二)“個性”定製化

形成每個同學的國中閲讀報告分析,根據濰坊市閲讀能力提升工程推薦書目,我們給每個同學提供了一份個性推薦單,添加了老師的寄語與希冀,並且結合不同學生性格、愛好特點,加入流行元素,選取適當的大眾化讀物,拒絕低端文學干擾,從而讓孩子們對讀書產生依賴之情。

1.“一人一本流行書”活動

2.“我和 老師一齊讀”活動

藉助於個性定製,我們推開了孩子國中閲讀的大門,搭建了童書通往經典著作的橋樑,掃除了橫亙在學生和書籍之間的障礙。

(三)“經典”親切化

學生與名著之間必須經歷“瞭解→通曉→熟習→摯愛”四步,文學的太陽才會光芒萬丈!

1.“一句話名著”活動

從名著中挑選能夠體現主人公精神、主題,或是感觸最深、最有文采的一句話,從孩子們不同的眼中,可以看出孩子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通過交流、碰撞,他們開始走入名著的深處。

2.“按圖索驥讀名著”活動

同一本名著中,不同人物不相同,同一人物的不同時期不相同;不同時代的名著在某些方面又具備相似性,值得對比閲讀、探究,在前期閲讀的基礎上,我們引導學生帶着線索讀書,孩子們的探究熱情高漲,腦洞大開,深度研讀就此開始。

例:

(1)四大名著的“石”文化情結

(2)“四大吝嗇鬼” 異同點探究

(3)閏土的“人生線”的變化

(4)蘇軾“流放線”時間軸

(5)《水滸》裏的“草根英雄”與“世家英雄”

(四)閲讀常態化

1.整合“主題學習”叢書資源,做到“微閲讀”時時有,“大閲讀”處處有。(將閲讀資源有效地匯流於語文教學的課堂、自習、家庭作業中去,將閲讀變成語文教學的方式,用閲讀理念統帥語文學習。)

2.打造精品讀書活動,讓閲讀成為學校的標籤、標誌、學生的生活方式。

3.參考 《中學生閲讀行動指南》,推薦更廣闊的書單,涉獵歷史、哲學、科學、社科、藝術、博物等領域,走廣闊的讀書大道。

4.推薦“豆瓣”app,及時關注新書動態,讀在當下。

5.“主題讀書會”與綜合實踐相結合,指向精神世界的豐盈。

藉助國中閲讀,

1. 我們開始建立學生《精神檔案》,在不斷的書寫、體悟、留存、積澱中找到自己精神世界的依託。

2. 學生的寫作水平迅猛提高,他們的作品,獲得了讚譽,濃濃的書香充盈在學校內外,也極大地促進了語文成績的提高。

邁出校門之後,我不再讀那些有關青春疼痛的句子,也不再喜歡那些悲傷盛大的情緒,只是在心裏默默向它們致謝,在我人生的第一個迷茫期,那些書籍以流暢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填補了我生活的畫布,給黑白的世界着上了彩色的墨水。

——畢業學生日記

作為語文教師,有什麼比學生精神上的認同更讓人欣慰呢?我願繼續以書為犁,深耕文學的土壤,墾植精神的家園,願荒原變成沃野,願讀書之光照徹下一個黎明!

本文作者:濰坊高新東風學校 郇壯

來自公眾號:鳶都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