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讀書筆記:閲讀,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

讀國小時,我就迷戀上了閲讀,最喜歡的是文學作品。

我的生活讀書筆記:閲讀,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

國小三年級時,偶爾在同學家看到一本《苦菜花》,同學不外借。於是,每天下午放學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她家,坐在院子裏,拿着這本殘缺不全的書,如飢似渴地看到日落,直到看不清書上的字才戀戀不捨離開。大概用了一週時間,讀完這本書。從此,書中的世界像是在我面前打開的萬花筒,令我深深迷戀。 ­那時,能讀的課外書幾乎沒有,找到啥看啥,記得家中有本《新英雄兒女傳》,囫圇吞棗看完了。《金光大道》也是在國小讀的,也不知道看懂沒。

讀八年級時,師範剛畢業的範老師來校實習,教我的語文。他帶來一大木箱的書,當時在我的眼裏,是一座圖書館,一個寶庫。他對我很慷慨,看完一本再借另一本,他帶的書幾乎全看完了。我的作文被他當作範文,常常在班裏誦讀。記得寫過一篇《­貓與螳螂》,是看到二姐日記本上的一則插圖,而聯想寫的童話。他非常讚賞,鼓勵我向《少年文藝》投稿。喜歡寫作大概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範老師借給我的書中,最喜歡的是柔石的《早春二月》《為奴隸的母親》,蕭紅的《生死場》。《早春二月》中男主人公穿長衫,彈鋼琴,唱着自己寫的歌,彌散着憂鬱的氣質,迷惘於人生之路上的肖澗秋,成了我少女敏感心靈中傾慕的對象。他善良博愛,為了挽救孤兒寡母的命運,犧牲了和女友陶嵐的愛情,決定和一個帶着兩個孩子的寡婦結婚,而他最終也沒能挽救孤兒寡母的命運。《早春二月》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江南古鎮被稱為世外桃源的芙蓉鎮。《為奴隸的母親》寫的是浙東一帶農村典妻的風俗。

一直以為那些都是小説中虛構的情節。20xx年春節,我第一次踏上母親的故鄉——浙江新昌,發現新昌這個隸屬於紹興的古城很像《早春二月》中描寫的世外桃源。而典妻的風俗第一次從四姨口中得知,這不僅是事實,而且就發生在我外公的同胞兄弟身上。外公家在浙江嵊縣甘霖鎮上王村,解放前外公家特別窮,外公8歲就開始學京戲,20多歲成為寧波劇團一京戲班的班主。演武生的他才貌雙全,後來做了我太外公的上門女婿。外公唯一弟弟的妻子就是典別人的,如今活着的表舅竟和我外公王家無任何血緣關係。

讀九年級時,學校舉行讀書背書比賽,我得了第一名,獎勵一本《唐詩三百首》,繁體字豎版,至今還保存着這本書。因為喜歡看小説,有時好容易借到一本書,忍不住偷偷在課堂上看。教課老師把書收走了,我還沉浸在故事裏發呆。教語文的孫老師佈置過一篇作文《眼睛》,我寫了母親慈愛的目光。孫老師推薦給縣教研室主編的《小苑》報,發了五元稿費。三十多年前的五元,對於家庭貧困的我是一筆鉅款。那時住校,吃的都是從家裏帶的饅頭和鹹菜,買一碗熱粥,一個禮拜才捨得花一角錢買碗麪條吃。貧窮更激發了我讀書的志向和興趣,國中畢業,全縣近萬名考生,我以第七名的優異成績考上漯河師範。遵照父母指示,不再讀高中,早早跳出農門,為家庭減少負擔。那時,葉縣屬於許昌地區,會考語文成績,許昌地區第一名75分,我的73.5分,作文得了高分,這也得益於喜歡閲讀,讀的課外書多。

讀漯河師範時,我挑了一個圖書館理員的工作。班級每週可以去圖書館借書一次,我負責登記,因此可以多借幾本。師範三年,滿足了我的讀書欲,圖書館幾千冊書籍,大部分都看了,看得最多的是外國小説和金庸梁羽生的武俠小説。陷於青春迷茫期的我,從閲讀中外名著中得到給養,健全地發展了人格。

參加工作後,業餘時間仍讀書不輟,有時也寫點生活中的經歷和感悟,累積起來,文字也有幾十萬字了。有文章變成鉛字,出現在報刊上。雖然沒從書中得到“顏如玉、黃金屋,”仍是平凡人一個,但卻無怨無悔。張潮説:“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閲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人到中年,隨着閲歷年歲的增長,涉獵範圍更廣。除文學作品外,也喜歡讀點歷史哲學心理學,國學、佛經。有人説,一個人的閲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深以為是。

閲讀,讓我遨遊於古今中外。那些燦若繁星的經典, 那些直抵心靈的講述,令我開闊胸襟,熱愛生活,尊重生命;閲讀,讓我脱離了低級趣味,遠離了庸俗勢利;閲讀,讓我追隨聖賢的腳步,追求高潔的品格,充實精神家園;閲讀,讓我抵禦人生的挫折,永不言敗;閲讀,讓我拿起手中的筆,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閲讀,照亮我生命裏每一個角落!

閲讀,不是裝點人生的花邊。閲讀,就是生活本身,是生命本身的厚度與顏色,是永懷夢想的根基與力量。理想,永不褪色,閲讀,生生不息!

作者:鄭喜豔

公眾號:東方散文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