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傷逝感受優質(精選3篇)

閲讀傷逝感受優質 篇1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説,小説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寫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愛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內容深刻龐雜。

閲讀傷逝感受優質(精選3篇)

涓生和子君他們單純追求個性解放,愛情至上,走個人奮鬥的道路,最後造成了悲劇。

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願入地獄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裏,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最後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

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愛情的過程,這裏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着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也難怪日後竟成了子君温習的必修課,而涓生後來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

涓生衝動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並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裏隱藏着不穩定性。

總之,《傷逝》中子君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她對愛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劇色彩。涓生的“無愛之愛”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進程。

閲讀傷逝感受優質 篇2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説。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裏,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當時的知識青年受到封建禮教的壓迫,外人的冷眼,親人的離棄,生活的種.種困難與壓迫,對這個新一代的稚嫩的愛情百般折磨。

剛開始的一段時間,他們還是堅持不放棄的。兩個知識青年拋棄舊習氣,同居在一起,希望過上幸福和安寧的生活,可卻不斷遭受社會對他們的壓迫,遭到社會的“歧視”。幸福的時光是短暫的,在現實面前,他們的生活變得困難,連最基本的温飽都沒辦法解決,迫於生活和社會的壓迫,涓生開始對子君產生埋怨,兩人產生了矛盾,變得冷漠,終於兩個人分開了,各自走各自的路:子君回到了家人的身邊,受着家人冰霜一般的冷眼,而涓生則為生計而四處奔波。涓生的事業慢慢有了發展,但仍然對與子君的分開感到很難受,在一次偶然拜訪友人的時候,被告知子君的死訊,痛苦不已,陷入深深的自責,離開了那個曾經與子君住過的房子,走向遠方„„

涓生最後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愛情不能光是愛情,戀愛初始的轟轟烈烈,到現實面前如果就變得不堪一擊,那麼這樣的愛情又怎麼能算是美好。

“我就是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便是如此,堅強而温柔,反叛而無謂,直到涓生因為生活和社會的雙重矛盾放棄了她,子君的堅強外殼便瞬間崩塌。涓生與子君的愛情破滅,其實直接的原因是愛情與事業、自由的碰撞,在這樣的一個動盪的年代,愛情經不起太多的風吹雨打,何況是這樣的一個稚嫩的新一代的愛情!個人的解放總是需要以社會的解放為基礎,這是新一代知識青年的孤獨與無助,知識分子在這個時代容易軟弱和妥協,受到挫折之後容易消極和絕望,這也是魯迅自己的孤獨與無助。

閲讀傷逝感受優質 篇3

《傷逝》是涓生的手記,是涓生在子君死後深深的懺悔,涓生説道:“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説出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然而在我看來,涓生也僅僅是因着子君的死而懺悔,而悲傷,許下這般誓言;因着子君的死發現自己是自私的,因為自己的自私拋棄了子君,間接導致了子君的死亡。若能重來一次,涓生許不會拋棄子君,但我堅信他們的故事依然會以悲劇結尾。因為時代的侷限,封建的枷鎖仍然存在,依然有一羣“堅貞”的“衞道士”反對他們的結合;兩個人的性格弱點仍然存在,必不會一朝一夕改變,依然無法契合,依然會滋生隔閡與不快;而他們的愛情依然需要麪包作為基石,沒有面包的愛情依舊是重重危機。

封建禮教仍然是那個時代最堅固最高聳難以逾越的牆,縱使主人公自己是“叛逆”的,追求自由的,不在乎封建禮教、綱常倫理,可是當身邊大多數人都信奉綱常、崇拜禮教時,自己的心意還是那麼堅定嗎?眾人皆道山中有老虎,而自己明知山中無虎也難免生出有虎的懷疑與忌憚,自己終究不會走上進山的路,就算不用為了生計而惆悵掙扎,愛情永遠不能跳出那個時代的侷限。《金粉世家》中內閣之子金燕西愛上清貧女子冷清秋,為了追求她買下她隔壁的房子,帶她遊山玩水,極盡浪漫。二人突破重重阻礙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可也逃不開悲劇的結局,再浪漫的羅曼史最後也不過冷清秋輕聲一歎“齊大非偶”,金冷二人的愛情一如子君與涓生,終究囚在了時代的牢籠裏,門第之言,倫理之言,當身邊的人以封建古板的教條為信仰時,涓生與子君終究無法不在乎,無法一味地堅持自我。

而性格的原因就算在自由平等的今天也是婚姻中很重要的因素,結婚尋找的並不僅僅是一個生活的伴侶,更應該是一個靈魂的伴侶,性格不合拍必定會有摩擦,小摩擦會堆積成大矛盾,最終成為婚姻中無法修補的裂痕。涓生懦弱而自私、目光短淺,子君甘於平庸、軟弱妥協。涓生愛子君的勇敢、新潮、獨立,而子君的性格使她甘於平庸,褪去了勇敢獨立,那麼晚涓生的愛便無所依託了,而對於涓生而言,婚姻是兩個人的經營,他的自私使這段婚姻必定不能長久。

《傷逝》中還寫道:“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這又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愛情必須是“物化”的愛情。人必須在解決了温飽之後再去追求精神上的幸福,無論愛情如何不可或缺,也比不上温飽重要。我又想到詩人朱湘的故事,朱湘與妻子十分恩愛,而朱湘微薄的稿費怎夠養家餬口呢?妻子雖愛他卻也心生怨怪,朱湘最終用僅剩的錢給妻子買了她最愛吃的糖和一張船票,妻子心中苦澀怨怪,故而對朱湘説“糖不甜”,是啊,在生活的壓力之下,再美好的愛情又怎麼會甜。朱湘乘上了離開的船,獨立船舷,最終投水。“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這句話道盡了多少敗給生活壓力的愛情的悲哀呀,沒有面包,談愛未免奢侈。

子君與涓生的愛的幻滅是必然,環境使然,自身亦有不可逃脱的責任。他們的故事亦是那個時代無數對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的縮影。現下是自由平等的時代,生活的壓力也漸小,如《傷逝》般悲哀的故事終是少了,我須得説一句: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