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精選13篇)

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 篇1

《蛙》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過程。《蛙》是莫言醖釀十餘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打造的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小説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四封長信和一部話劇構成,講述了姑姑——一個鄉村婦產科醫生的人生經歷,在用生動感人的細節展示鄉土中國六十年波瀾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時,毫不留情地剖析了當代知識分子卑微的靈魂。

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精選13篇)

以前對莫言知之甚少,乘着諾貝爾文學獎的熱潮才對他有所瞭解。莫言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着“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寫的是發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傳奇”。莫言在他的小説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般的敍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祕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他的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曾認為,莫言是中國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選。 20__年,法國圖書沙龍,莫言、李鋭和餘華三位作家獲得“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 20__年10月11日,莫言獲得20__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本土作家。

網上有人這樣評價他:“莫言可能是當下中國文壇最博大、勤奮的作家。博大源自其嘗試的寫法多而寬,充滿試驗性的創新精神,其筆法汪洋恣肆、氣勢蓬勃、自由率性。勤奮源自其寫作的數量和質量之積,也源自其不懈的開拓精神,就中國當下而言,無人能出其右。”

小説的名字叫《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聽説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後,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説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孩子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裏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説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這是部直面中國近幾十年來有關計劃生育政策的小説。説起計劃生育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我們不得不感慨一下。 動物歸根結底是為了自己的種族和後代而生存。繁殖是動物的本能,也是身為高級動物的人類的本能。當人類的動物屬性與社會屬性發生矛盾,我們該做怎樣的選擇?中國政府選擇了計劃生育,於是,幾億成型的和沒成型的胎兒成了犧牲品,又有多少孕產婦由於當時落後的醫療條件喪生。當我們為今天計劃生育所取得的成績感到欣慰的同時,可曾想到過他們?

讀罷該書,猶如在中國人的心靈長廊進行了一番巡禮,禁不住重新探尋一下人類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書中所説,歷史是隻看結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們只看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許多偉大建築,而看不到這些建築下面的累累白骨。

小説中一個最典型的人物。這個人是全書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萬心。萬心衞校畢業,一輩子跟婦女打交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員,無論多麼困難的分娩,只要經她接手,就會轉危為安,就連母牛難產,大家都請萬心出馬,那時候,她是四里八村婦女的大救星,活菩薩。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變成了魔鬼。張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萬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義滅親引產失敗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膽在被她追趕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陳眉,但王膽的命也沒保住……當時人口膨脹得厲害,國家不實行計劃生育,可能帶來滅頂之災,萬心就是計生工作的推土機,開到哪兒都壓死一片,雖然講法不容情,但我還是極端地厭惡這個時期的萬心,以至於厭惡到要放棄讀下去的地步。萬心那種慘絕人寰的圍追堵截實在是太血腥了,有誰願意欣賞這樣一個滅絕師太趕盡殺絕的表演呢?婦女工作本是最神聖的,可是,萬心卻被時代扭曲成了一個殺人惡魔,後來她途經蘆葦地,被無數的蛙圍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噴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後來,她夜夜失眠,貓頭鷹的叫聲被她幻化成蛙的慘叫,她覺得這是那些無辜的生靈來討債了。“蛙”,就是“娃”啊,萬心的這雙手,接生了上萬個娃,又殘害了多少個娃啊!如果她不僅僅是一個婦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當嫁的年紀嫁掉,在該生的年紀生產,她的心就不會這麼硬,這麼冷。可惜,她年輕的時候與那個英俊的飛行員擦肩而過,後來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紀裏,戲劇性地嫁給了郝大手,一輩子接生了上萬個孩子,卻沒有一個屬於她,這也許就是對她作惡的報應吧?萬心,願你來生做一個完整的女人。

小説中一段糾結的感情。這段情不是秦河對萬心的忠誠,不是陳鼻對王膽的呵護,不是萬足對王仁美的愧疚,而是王肝對小獅子的單戀。十二年的時間,王肝給小獅子寫了五百多封情書,可以想象,王肝是怎麼把一顆惴惴不安的心裝進信封,等待小獅子的回信,可是,沒有,直到小獅子嫁給萬足,也沒有給王肝回過隻言片語,因為王肝的信小獅子一封也沒看到,信全被萬心扣下了。沒有回信,王肝依然痴痴地寫下去,從第一封到第五百多封,這是怎樣的痴情啊!令人費解的是,頭髮蓬鬆,塌鼻方口,滿臉粉刺的小獅子,在王肝的眼裏竟然是“小獅子真美啊!”就是這麼一個其貌不揚的灰姑娘,讓王肝遠遠地看見就激動地眼含淚花渾身顫抖,讓王肝情願跪在地上親吻小獅子留下的腳印,當他得知小獅子嫁給萬足之後,他沒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靜地説:“愛情就是生一場重病,現在病好了!”看來,愛情是不拘於形式的,比如婚姻。

小説中一場無法忘卻的過往。這部作品是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高密東北鄉寫起的,農村的落後貧窮,雖然我生在90年代,沒有親身經歷那時艱辛的種.種,但從長輩的口中我也瞭解很多。比如吃,爺爺奶奶説他們那時候幾乎頓頓吃煎餅,能抹點豬油或者卷點紅糖白糖,就算是十分奢侈了,至於鈣奶餅乾,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間美味了。如果能撿到飛機上投下來的壓縮餅乾,真是好運氣了,更多的時候,見到的是印刷十分精美的傳單,飛行員降落傘,還有在手腕上畫手錶,每家每户發佈票。還有那個時代村裏的一個接生婆,會安胎,會接生,會打針,還會算卦,巫婆一樣神乎其神。

《蛙》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敍述了萬足也就是萬小跑的姑姑萬心傳奇坎坷的一生。萬心小的時候就臨危不懼,敢和日寇怒目相視,建國後憑藉紅色出身和過硬的醫護本領成為當地響噹噹的婦產科專家,和土接生婆們一番較量,使羣眾們接受了新法接生,挽救了數以千計的產婦和新生兒,羣眾敬仰她,稱之為送子觀音。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後,萬心被派到公社計生辦,一干就是幾十年。期間,萬心堅決執行計生政策,可謂鐵面無私六親不認,親手流掉了包括侄子萬小跑媳婦王仁美孩子在內的兩千餘個計劃外懷孕胎兒,這一成績將萬心在羣眾中的威信一掃到地,她在羣眾心中由一名送子菩薩變成了戕害生命的魔鬼。進入晚年,國家的計生工作隨着經濟的開放搞活也“開放”了,大款生,官員生,就是無權無錢的小職員們不能生,看透人生的萬心搖身一變又成了送子觀音,一副所謂的“轉龍換風”的藥丸要價不菲,專門賣給那些貪污受賄發民財的“大人物”們,以這種方式來宣泄尋求心靈的安定。

主人公萬心的人生軌跡是曲折的,她的愛情軌跡也是坎坷的。一枝花的年齡時在如雲的崇拜者中“眾裏尋他三百度”,選中了瀟灑地飛行員王小倜,馬上要結婚了,王小倜駕機叛逃中國台灣,萬心受到牽連,經歷一番世態炎涼,她決定嫁給比自己大二十多歲的縣委書記楊林。轟轟烈烈的中她和楊林一塊兒受到衝擊,楊林在會上受不住造反派的折磨胡説八道,傷害了萬心也葬送了她的第二次感情。就這樣萬心的終身大事耽誤了,一直到臨近退休,才和民間泥塑大師郝大手結合。萬心和郝大師結合是完美的,萬心描述被流掉胎兒的特徵,大師按描述創作泥娃娃,然後供在一間屋子裏,投生到來求娃娃的善男信女家。

《蛙》是一個底層計生幹部的個人史,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我國農村計生工作史。這段歷史中有榮辱,有辛酸,有執著,有無奈,有揭露,有褒貶,作家以敏鋭的眼光,捕捉社會的風雲變幻,娓娓道來,給人以振聾發聵般的心靈震撼。

《蛙》除卻情節的跌宕起伏,我還喜歡她的如下風姿:

語言詼諧。莫言的作品語言是很有風格的,流暢詼諧而且誇張,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寫王小倜飛行技術的高超,王駕機一個俯衝到西瓜地,探身摘下一個西瓜,一拉桿,殲擊機又呼嘯着衝向雲霄,呵呵,這是多麼誇張詼諧的文字!可以和青蓮居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相媲美了。

節奏鮮明。小説從小夥伴們吃煤寫起,如潺潺小溪,清新爽人,接下來的王小倜叛逃、波瀾“小弦切切如私語”將讀者引入故事中,王膽順流逃跑河中分娩則是“大弦嘈嘈如急雨”的高潮,接下來美國愛嬰醫院的出現如河道陡然變寬,流水變緩,滿眼的粼粼微波,如此“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給人以跌宕起伏的藝術享受。

構思縝密。小説後半程寫王肝和秦河、郝大手默契配合,泥塑娃娃、推銷娃娃,王肝忽悠顧客時巧舌如簧就進入創作狀態,那創作狀態中的語言細膩而有哲理,縝密中充滿神祕,讓顧客心甘情願地爭先恐後地買泥娃娃。

有人説《蛙》思想不夠積極,是在揭計生工作的家醜,從政治的角度看確實有這個嫌疑。但是《蛙》是文學作品,是小説,是小説就要反映現實,超越現實。只有紮根現實的文字才是有生命有色彩的文字。莫言能夠秉筆直書我國計生工作的歷程,而且是站在農村沃野上看計生,這是作家的使命感使然,現實中農村的計生現狀就是這樣的,《蛙》有生活基礎,《蛙》是當之不愧的出色的文學作品。《蛙》獲諾貝爾獎,不是偶然。

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 篇2

《蛙》和《生死疲勞》,是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作品,前者講述一個女人的一生,後者敍述一個男人的幾世輪迴。

蛙,其實是娃。這是一本講孩子的書。

解放前接生全靠接生婆,生孩子是跨鬼門關。科學接生的婦產科醫生接過接力棒,成了老百姓心中的“送子觀音”。日子好了,生育率高,國家下政策要控制人口,曾經的“送子觀音”成了殺害未成形孩子的“職業殺手”。

但還有偷着想生兒子的。被計生辦找到的,強行引流一屍兩命。逃跑時早產的,小孩保住了,成了沒媽的孩子。

再後來,經濟發展得好了。有錢有勢的,找個外國女人生幾個混血寶寶。還有代孕的公司,幾萬一個地賣孩子,十塊錢一毫升地賣初乳。

一邊讀,一邊想孩子的問題。

為什麼要生孩子呢?以前是“養兒防老”,現在恐怕是“養兒啃老”。供完了自己的一套房子,趕緊再給孩子供一套。一輩子上班,就買房子了。累死累活,好不容易退休了,該給孩子帶孩子了。

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 篇3

一、莫言是鄉土文學的代表,一向描寫一些深藏在中國人骨子裏面的東西。蛙與娃同音,蛙產卵時往往產下幾千枚卵,我覺得這是莫言在暗示中國人對多子多福,人丁興旺,四世同堂等等美好願望的嚮往,是中國人民一種生命力的體現。

二、文中作者的姑姑即是接生的醫生,又是計劃生育的堅定執行者;她迎接了無數的新生命,又毀滅了無數的生命。這種矛盾的人物形象使姑姑這個人物形象變得立體、厚重。小説最後荒誕式話劇的懺悔看得讓人驚心動魄。

三、對社會黑暗現實的控訴。陳鼻父女的悲慘遭遇,妻子因墮胎而亡等等一些好人不得好報,壞人當道的現象和底層民眾同國家機器相抗爭的悲劇下場都令人唏噓不已。

四、我認為《蛙》這部小説表現了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意義,就是繁育下一代。在與計劃生育政策的抗爭過程中表現了人對自己本性的追求,表現了人類最原始、最本能的一面與社會巨大變革之間的深刻的矛盾。總之依我看《蛙》足以與張煒的《古船》比肩,也是一箇中華民族的厚重碑石。

五、莫言的語言當然是相當有鄉土氣息了,口語化的語言和第一人稱敍述相當有代入感。小説的整體形式也很新穎,以信件和話劇串聯,耳目一新啊!

話説小説是很久之前看的,有些情節淡忘了,但總體上我的感覺就是這些。

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 篇4

以我之見,《蛙》中的書信,其實也可不要。但莫老師為什麼會加上書信,自然有他的道理。看看這些書信,都是寫給一個日本人的,這個日本人名叫杉谷義人(亦可理解為山谷蟻人)。第一封信的開頭一段就提到了杉谷義人的《文學與生命》的長篇報告,或許就是這個報告的題目成了寫作這部作品的由頭。其次,這些書信為什麼是寫給日本人,而不是美國人或英國人、印度人呢?從後面的書信和故事中,我才知這個日本人既是伏筆又是鋪墊,因為故事中涉及了杉谷義人的父親----侵華日軍的一名指揮官杉谷,使故事更加戲劇化。其三,莫老師通過書信表達了自己的謙遜之心,書信內容反覆提到了杉谷義人給予的指導和鼓勵,其用意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作品主題的謹慎態度,即:為什麼那麼多作家沒有寫中國的計劃生育?

從書信帶出小説故事,從小説故事又牽扯出九幕話劇,這種寫法匪夷所思,但是構思縝密、環環相扣。主人公在書信中多次提到要給杉谷義人創作話劇的事,同時又通過書信反覆解釋為什麼還寫出這個話劇,而沒寫出話劇的原因就成了小説記敍的主體,即關於姑姑和計劃生育的故事。這些原因都説完了、故事都講完了,又通過書信交待:可以正式創作那個話劇了。而那個話劇其實又以新的形式、新的敍説方式,重複了姑姑和計劃生育的故事,但讀來絲毫沒有重複之嫌。這就是莫老師的高妙之處!

我認為這個話劇的最大好處,就是讓人鞏固了對小説故事的印像,達到了讓人過目不忘的效果。如果沒有這個話劇,很多人將是健忘的,他們會忘了這個小説到底説了什麼。

二是書名人名新奇怪誕,緊緊圍繞主題服務,達到了強化主題的效果。

看到《蛙》這個書名(題目),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以為是關於青蛙的什麼事情,但看完故事,方知這一猜想大錯特錯。即然是講計劃生育的,為什麼不用“蟻”作題目呢?人生如蟻啊,人多得像螞蟻,也確實需要控制生育啊。但看完這個小説,我不得不佩服用“蛙”作題目的妙處,它不僅精準而且大有深意。因為蛙是由蝌蚪蜕變而來,而蝌蚪又與顯微鏡下的人的精子十分相像,據説也與人體胚胎初期發育形狀相像,而且蛙的生殖能力十分強大,是支持計劃生育的強大論點。同時,我認為名字越短越能激發人的探知慾。《蛙》的一聲,莫老師的這個目的也實現了。

再看看故事中的人物,除主人公的名字叫蝌蚪外,還有95%的人名與人體器官有關,比如:陳眉、陳鼻、肖上脣、肖下脣、萬心、五官、袁腮、王肝、王膽、李手、王腳、郝大手,等等,這些帶有人體器官的名字,給人以肉體橫陳、到處都是人的感覺,不斷強化着“人和生育”這個主題。同時,民間工藝大師秦河、郝大手大量生產、無處不有的那些泥娃娃,以及袁腮的牛蛙養殖場的蛙與蝌蚪,更給人無處不是“人”的印象,人多得簡直讓你無法呼吸,進一步強化了人滿為患的主題。

通覽全篇,作者從題材、體裁、情節、構思,甚至人名、書名都是苦心思慮、下過苦功的。這些人物個性鮮明,又互相影響、相互交叉,人與人互相糾纏,故事情節相互糾纏,形成一幅人頭攢動、人事紛紜的畫卷。小説並未説“計劃生育如何如何好”,但透過這些故事和場景,卻讓你強烈感受了“計劃生育很難做”和“必須計劃生育”的思想,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三是矛盾衝突迭宕起伏,故事情節富於戲劇,真實感強。

《蛙》雖然講的只是很普通的鄉村的計劃生育,沒有什麼波瀾壯闊的大事件,但其中的矛盾衝突卻紛繁複雜,令人眼花繚亂。仔細看看,除了人物與事件、生育與超生的矛盾外,故事中的每個人似乎都是一個矛盾的混合體。比如:姑姑本是一位抗日軍醫的女兒,是一個英姿颯爽的抗日英雄,解放後成為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專事接生的婦科醫生,並被人們神化成非常神聖的“送子娘娘”。但是這個“送子娘娘”後來卻成為計劃生育的推手,專門開展引產、結紮、懲罰超生、打擊偷生之類的事情,原來為人接生的主業變成了副業,原來“送子娘娘”的光環變成了扼殺嬰兒的“殺人魔王”,原來的抗日英雄因為戀人叛逃而成了特務、內奸和,原來處處受人尊敬的待遇落到了現在處處被人討厭甚至追殺的境地,原來連日軍司令都不怕現在反而被一隻青蛙嚇暈。而且更為矛盾的是,專門從事接生和計劃生育的姑姑和小獅子,竟然雙雙失去生育能力。一生致力於計生事業的姑姑和小獅子,老年時竟身體力行地支持超生偷生,小獅子甚至知法犯法地偷偷花了5萬塊錢找被毀容的陳眉為自己代孕。

説到陳眉,她可是整個故事中命運最為悲慘的人物。陳眉是陳鼻的女兒,有傾國傾城之貌,本該有一個極為美好的未來,然而她拒絕靠姿色而堅持靠體力吃飯,結果被工廠的一場火災燒得面目全非、慘不忍睹,成了神祕的蒙面瘋子,並被穿越到民國縣衙大堂打輸了為人代孕的官司。陳眉的老爹陳鼻本是鄉里第一個萬元户和一個生存能力極強的暴發户,因為超生偷生幾經折騰,晚年卻淪為一個遭人唾棄的乞丐。還有那個矮女人王膽,竟然為了偷生採用抗擊日寇的地道戰術,讓人感歎母親的偉大而對其生出惻隱之心。

矛盾衝突是小説的靈魂,透過矛盾衝突反映現實生活是小説的使命。《蛙》中的所有矛盾衝突,都是時代背景下的必然。經過那個時代和感受現實社會生活的人,都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都會感覺故事中的人就是身邊的人甚至自己,都會認定那些矛盾衝突是客觀存在的,那些人物事件是客觀真實的。人物矛盾的複雜化、戲劇化,充分體現了莫老師製造矛盾衝突、把控矛盾衝突的能力,矛盾演繹技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四是語言樸實,土得掉渣兒,但通俗易懂、引人入勝。

《蛙》講述的是山東高密東北鄉的故事。故事的敍述語言基本都是中國北方的鄉村俚語,是樸實的大白話、大土話。從某一方面看,漢語普通話可説是以北京和中國東北話為基準的語言,因此北方土話本身可算是普通話的一部分。在普通話的語境裏,北方土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這也是趙本山的相聲和東北二人轉廣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我認為,《蛙》使用鄉村土話的敍述方式,講述涉及廣大農民階層和普通民眾的計劃生育的故事,是非常適合的。正因為它土得掉渣兒,土得有思想、有個性,有鄉土味和民族味,且文字粗放、符合人性,卻又敍事流暢、表達細膩、情節生動,所以更加通俗易懂、更富表現力,而且很多土語字字珠璣,令人捧腹,引人入勝。

總之,作家是靠作品説話的。僅僅一《蛙》,已經充分體現了莫言的文學造詣,讓我們聽取了“哇”聲一片。所以,莫言獲諾獎可説是當之無愧,莫言獲諾獎可説是地球人對中國文學的首肯。這是事實,也是我們讀者的最直接的感受。

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 篇5

莫言這本書從拿到手到讀完,前前後後四個春秋,初初心智不穩的時候,翻開第一頁我也讀不下去,讀慣了精緻文學,鋼鐵森林裏的愛恨情仇,看慣了那種大户宅院裏的勾心鬥角,我是看不下去這種以濃濃的鄉村土味開場的書的。

前幾月,因為心境也因為心事,我終於靜的下來,打開了這本書。

《蛙》前後分了兩部分,第一部分,我在看完時寫了一部分感想,大致是對這個中國社會對生育的變態渴望,以及姑姑的不通人情造下諸多殺孽的感歎。然後我誇讚了莫言老先生將這兩者對立起來的寫法,使得整本書充滿着血淋淋的矛盾,卻找不到退路的寫法。一個想求後的想法如此強烈,一個執行國家的生育政策如此嚴苛,兩者對立碰撞出的激勵血色火花是中國真實的歷史。小説來源於生活,這是一個我只要想想就忍不住顫慄的時代。

第二部分,是嚴苛的計劃生育政策過去後的悔悟,是回溯過去。如果我還在為前者的精彩立意拍案叫絕,那這一部分,我稱之為鬼斧神工。早先再聽張愛玲解讀時,我聽到一句話是這樣的,寫作是對過去的原諒,是對自己進行一種精神的鞭笞而進行的贖罪方式,而第二部分,就是無時無刻不充斥了那個年代過後的痕跡,姑姑沒有嫁給一直追隨着她的秦河,而是嫁給了郝大手,她殷殷懇請着郝大手那雙出神入化的捏娃娃的手為她還原那些年由她親手打掉的娃娃,她曾為此夜不能眠,蛙,即娃,彼此形同聲似。那年夏天姑姑她獨自一個人路過田間遇到蛙的襲擊,蛙的叫聲,又似娃娃的哭嚎聲,向她索求着來到這個世界的希望,向她追命,姑姑衣不附體,赤裸出逃,遇到了捏娃娃的郝大手,因為名聲,也因為娃娃,於是這兩個人在一起了。

姑姑是個複雜的人,且不先説她傳奇的一生,她接生過無數的孩子,有多少孩子因她來到這個世界上呼吸,看到世界,又有多少個孩子,因為她甚至連成型,睜開眼睛都做不到,更甚至連同着他們的母親一起共赴黃泉。這是一個矛盾的人。而中國,亦是個矛盾的社會。在最開始的時候,鼓勵多生多育,從萬跑(作家本身)的母親口裏曾不止一次説過:國家缺人呢,國家等着用人呢,國家珍貴人呢。人民羣眾心懷感激的同時,都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多生孩子,報答國家的恩情。而突然政策一換,要求計劃生育,每家每户一能生一個,萬跑的母親説:毛主席説了,不然老天下雨是不對的,不讓女人養孩子也是不對的。足以可見當時政策變得太快,羣眾觀念轉換不過來,這裏是不是也暗含了作者對於國家的一絲絲的埋怨呢,如此多的鮮血,只因為令行立止,人是理智動物,如何能被框架套住,但同時也暗含作者的迷茫,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雖是從鮮血中出來的,但的確卓有成效,扼制住了中國的人口爆炸傾勢。

是啊,這世界哪有那樣純粹的人或事呢?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善惡如此分明,哪有這樣的事呢?就連傳唱千秋的愛情,也是顏值,家世,人品的疊加。有誰愛你,只因你是你,你邋遢,不堪,擁有這世間最糟糕的形容詞,有人仍愛你?人是矛盾的,愛別人前先愛自己,是現實的,即便王仁美因萬跑的決定喪命,他仍舊娶了後來的小獅子,仍為小獅子豐腴的肉體而迷醉。他有愧疚嗎?有的,可這仍不會影響他。

《蛙》的最後,寫了中國有錢有勢人為了生育再創新招,又寫了唐吉坷德式的一家飯館,他當年的老同學陳鼻,那樣光鮮亮麗的人,因為妻子流產的死去,沉迷煙酒,扮演着瘋瘋癲癲的唐吉坷德,而他已然分不清自己和唐吉坷德的區別了,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他在小説中演戲,小説中男主角看戲,我們呢,看的又是誰的一場戲。

我在最後下一個猜測,莫言老爺子是否也暗示着我們,這人生,不過一場荒.唐的笑話呢?

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 篇6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詩中悽婉的語調,勾勒出女子悲傷而絕望的面龐,她令我不禁想起,《家》中的那奇女子——鳴鳳。

鳴鳳是一位多麼可愛而果決的姑娘啊!她的一生如此簡單,簡單到只裝得下兩個人——她過世的母親,和《家》的男主人公高覺慧。

一開始,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婢女。在她的眼中未來除了無盡的勞務便只剩下了黑暗。而漸漸地,她人生中的光出現了,那便是覺慧。覺慧温暖的笑容給她注入了靈魂,讓她眼中黑白色調的世界變得色彩斑斕。可在舊社會封建制度的壓迫下,一個普通的婢女又怎麼會有多好的下場呢?當她得知自己將會被送出去給一個老男人做姨太太時,我想,她是感覺晴天有一道霹靂的。而更絕望的是,當她向自己的那抹光求助時,覺慧卻忙於革命,無心於兒女情長。而等到覺慧終於知道一切時,得到的卻只有鳴鳳投湖自盡的消息。覺慧啊,當你於午夜夢迴,卻又忽然驚醒時,可還記得梅林中你對一位女子許下的誓言?當你白髮蒼蒼、步履蹣跚時,腦海中是否還存在着她那痴心等待的背影?

覺慧為了改變當時封建的制度,錯過了自己的愛情,令人遺憾。而生活中,現實裏又有多少覺慧這樣的人呢?丈夫為了事業忽略妻子,子女為手機忽略父母......人生道路何其漫長,他們卻連片刻的的停留都不願意。

請歇一歇吧,為了你自己,為了身旁的美景,為了追逐你的人影。人生是一本打開便再也合不上的`書。既然如此,為何不放慢閲讀的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字符?“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體會人生的精彩吧,正是鮮衣怒馬少年時,為何不多與同伴共同努力,多珍惜摯友良師,多對父母關心體諒。

若允許,我願不從江南走過,只要那如蓮花般開落的容顏,不再等我。

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 篇7

最近正在重讀《家》這部經典著作。七年級的時候只讀過一半,這幾天正好藉着電視劇《家》的熱播重讀經典。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資料是透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對封建勢力進行揭露,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並與這種家庭決裂。《家》這部分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用巴金老先生自我的話説:他“所要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述過去十多年間的一幅圖畫”。高氏豪門外表上詩禮傳家,書香門第,但掩蓋在這層帷幕之後的,卻是內部的相互傾軋,明爭暗鬥,腐朽齷齪,荒淫無恥。為了維護這個作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高克明為代表的那些衞道者,竭力奉持着禮教和家訓,壓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犧牲青年為代價。這就又加深了新與舊、當權勢力與被壓迫者的矛盾,並使年輕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表姐的抑鬱致死,瑞珏的悲慘命運,鳴鳳的投湖杯具,婉兒的被逼出嫁……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作者透過這些描述,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並向垂死的制度發出了“我控訴”的呼聲。

瑞珏,舊社會的一個女人,能夠説死在封建的禮教下,也能夠説是死在她對感情的追求下。我寧願認為她是死在對感情追求下,也不願認為她是死在封建的禮教下。因為最起碼他追求到了她的感情,那是有價值的死;但在那個封建思想瀰漫的社會下,如果説她死於封建禮教,那並不希奇,封建禮教下死的女人還不夠多麼?鳴鳳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説她死於封建禮教會讓我覺得她的沒有任何的價值。所以我更願意説瑞珏是被感情葬送……

巴金在回憶自我寫下這些文字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我熟悉我所描述的人物和生活,因為我在那樣的家庭裏度過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歲月,那些人都是我當時朝夕相見的,也是我所愛過和我所恨過的。然而我並不是寫我自我家庭的歷史,我寫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歷史。我寫梅,寫瑞珏,寫鳴鳳,我心裏充滿了同情和悲憤。我慶幸我把自我的感情放進了我的小説,我代那許多做了不必要的犧牲的年輕女人叫出了一聲:冤枉!我真不忍挖開我的回憶的墳墓,那裏面不明白埋葬了多少令人悲哀斷腸的痛史。”

是啊!“青春畢竟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向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 篇8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由狄更斯發表的作品,是他遲暮之年的巔峯之作。

我同我的孩子們和朋友們演出威爾基·柯林斯先生的戲劇《冰海深處》的時候,第一次構思了這部小説的主要想法。那時候,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想親自把這種想法體現出來;於是我馳騁想象,刻意精心而且興趣盎然的追蹤一個敏鋭細緻的旁觀者非表現出來不可的那種心情感受。

我對這個想法越來越熟悉,同時它也就隨之逐漸形成了目前這種形式。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我的心神意志完全為它所控制而貫注其中;迄今,我已經證實無誤,這些卷頁中的所作所為和所遭所受,宛如確實都是我自己親身的所作所為和所遭所受的一樣。

無論何時在書中提及(即令是僅僅略為涉及)法國人在革命以前或革命期間的情況,都是在對最可信賴的目擊者確信無疑的情況下如實引述的。我的希望之一始終都是想多少增添一點點大家歡迎而且生動的方式,用來了解那個驚心動魄的時代,固然,要想給卡萊爾先生的那本令人驚歎之作所包含的哲理,增添任何一點點東西,則是誰也不能奢望的。

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 篇9

每個人的生命從零開始,最終也終歸結於零.雖然都是零為始零為終,但它們確有着本質的區別.仿似你在一個原形的沙堆上跑了一週,最終依舊回到原點.但回頭望去,那一串串的腳印正是生命不凡的履痕……懷揣對生命的敬畏,我打開了<<生命美文>>的首頁,去領悟了那對生命境界的浪漫謳歌!

博採眾長,反覆斟酌,將”感動,感恩,博愛, 敬畏,品位,睿智,寬容,和諧,憂鬱, 生命”譜成曲.彈唱生命最浪漫的音符……

世界是個大舞台,也許我們只能出演一個小角色.不過,只要我們全力以赴,專心致志演好我們的角色,我們渺小的生命就會綻放出異彩.象煙花一樣絢爛,也許我們有很多弱點,以至於我們膽怯去追尋煙花的瀰漫.,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天底下沒有絕對的弱點,所謂的弱點,是在一定條件下能成為優點的. 弱點與優點相通,並有一定條件下轉化,只要用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弱點,就能產生一種彌補的心理.產生一種開發潛能,超越自我的強大動力.就好比盲人文學家彌爾頓,失聰音樂家貝多芬,啞巴卻是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生命如花,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朵花,儘管不是完美無缺的一朵,但是是獨一無二的一朵,只要我們努力的綻放,我們的生命定會成為最燦爛最精彩最具特色的一朵花.我們必將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演繹最奪目的角色……

我們不斷翩翩起舞,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帶領我們飛尋最華麗的天堂. 每個人的夢想都是每個人生命的軌跡.因此我們的夢想一定要符合自己的人生軌跡.也許追尋夢想的路充滿坎坷辛苦,但即使活在人生的最低谷,我們也要懷有夢想,讓夢想開花, 即使沒有人關注我們的夢想,我們也要高傲的獨賞.即使我們是一個世界最底層的人物,我們也要有像雄鷹一樣衝入雲霄的夢想.勇氣與魄力……我們應時時刻刻懷揣着自己的夢想,用超越常人的時間和精力去索求.我們一定會成功,如果説每一棵小草都有一顆開花的心,那麼作為人的生命,必會有一個春天的夢想,哪怕它有多麼卑微.

時間構成了生命,但時間對生命的埋葬又是那麼的殘酷,不論怎樣,我們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真實的人生,不論是平凡還是輝煌,我們都應嚴肅,認真的活過每一個階段,那樣我們的生命才會變的雋永深刻,生命的境界必然會因此變的高遠.

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 篇10

單元導讀課重在導,以單元導語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對整組內容進行整體感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導趣,引發情感參與。學習一個單元要兩週時間,為使學生在這段時間裏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良好狀態,此環節的設置至關重要。二導讀,全面感知內容。這裏的讀,是指整體的瀏覽感知,是將課文、資料袋、插圖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對整組內容獲得整體印象,形成單元主旋律。三導學,明確學習任務。導語中對本單元的教學在人文目標、學法目標、實踐目標上均提出了要求,應引導學生去發現、總結。四導行,課內延伸課外。引導、鼓勵學生去主動蒐集相關資料(應進行指導,可分組進行,增強針對性),為後面的學習鋪墊一種共同的學習情緒,營造一種共同的學習氛圍,擴大語文學習的平台。我想從我自身所做談一談我對單元導讀課過去和現在的認識。第一,不能簡單讀一讀就完了。我就曾經是讀一讀即可。指名讀文,然後由老師再説一説,十幾分鍾,隨後就繼續講課,忽視單元導讀課的作用,忽視它的意義,現在看,我們不能再簡單讀一讀就完了,應該牢牢抓住這根引線,充分發揮其效能,讓導語走“進”課文,也讓課文走“進”導語。第二,不能再“放不下”。我們往往有時又是不忍心僅是引引,總是想多講一些字詞句知識吧!多講一些背景故事吧!多講一些……這個那個,羅羅嗦嗦,現在我看,我們不能再求全求細了,要注意這種課型之關鍵在“導”上,要引出學習之路,要激發學習興趣,才是幫學生叩響學習之門!第三,不能再去想學一段文章了。我就曾經這樣做過,導讀不也有幾個段落嗎?領着學生們學,一共有幾段每段講了什麼,説一説,議一議,忙得不亦樂乎。現在看我們要注意了,不能再去講文章了,要注意這應是本單元的綱領。要切實緊緊圍繞住單元主題,貼近單元主題,讓這個成為單元導讀課的落腳所在。在單元教學起步時,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主攻方向。預習全單元,讓學生粗知單元內容,對單元的整體脈絡有一個大概的印象,是總領階段另一重要任務。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方法。一般由學生通讀,有時也可由教師概述。有必要佈置通讀要求,可適當提出思考問題。掃清文字障礙,往往與通讀全單元同步進行。

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 篇11

女孩是一個特殊的羣體,她們的內心世界豐富而複雜,可究竟是什麼樣的女孩竟能夠聽見顏色?好奇心驅使我翻開了這本書

本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叫美樂笛的小女孩,她是整個學校裏最聰明的學生,但幾乎沒有人明白這一點,因為她是一位痙攣性雙側四肢癱瘓患者,也就是腦癱兒,這時的她不能走路,不能寫字,甚至不能説話。但美樂笛卻有着驚人的記憶力,她的大腦一向不停的記錄着它的日思夜想,她的耳聞目睹,她的愛,她的愁,她經歷的一切。最終有一天,在她絕望到幾乎失控時,它擁有了一台心聲電腦,發現了一種能夠讓自我發出聲音的方法,她開始了與大家的交流。

“一個月來,我習慣了用埃爾薇拉之後,學校生活幾乎變得愉快起來,幾乎。我能夠跟康納討論前一天晚上的電視劇,告訴傑西卡我喜歡她的新鞋子”這,就是美樂笛在能夠“説話”後內心最真實而又激動的想法。

美樂笛是來自愛與理解的糅合的一個獨特的小姑娘。她堅強、執着、聰明、有想法,卻沒有人明白。從沒有設殘疾人入口的建築物,到應對那些譏笑她的同學,她一點點找到了自我從前並未發現的內在的力量,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每一件事物都擁有自我獨特的見解。所以,人生就是從不被人理解到被人理解的轉變過程,就要看你對自我是否有足夠的信心和膽量。

而在美樂笛的蜕變過程中,有許多一向在默默支持他的人:父母、V阿姨、凱瑟琳、香農教師、歌頓教師、羅絲、康納,他們在美樂笛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主角,他們給了美樂笛前進的動力。而在生活中也有許多的美樂笛,他們也需要受到這樣的尊敬、關愛和鼓勵,如果你應對他們不自豪該説些什麼,其實只需微笑,説一聲“你好!”美樂笛是對所有正在努力掙扎的、家有殘障兒童的父母,對所有不被理解的孩子,對所有曾真心幫忙過他們的人的禮讚。

“疾病限制了我的活動,但不能限制為我的思想。”這是美樂迪以往説過的話,身體時被束縛的,但思想、靈魂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有與眾不一樣的、不完美的地方,就像有些人要戴牙套,有些人要帶眼鏡,但即使這種.種不完美再異常,都值得我們去尊敬,去認真對待。閲讀《聽見顏色的女孩》,閲讀偉大的禮讚,我彷彿聽見了生活中絢麗的顏色,準備好了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 篇12

金色的九月,慵懶的陽光透過窗子,照着一本散發墨香的書——《名人傳》。《名人傳》這本書給我以很大的啟迪,特別是《貝多芬傳》頗受我的青睞。

貝多芬一生經歷了許多的痛苦:愛情希望的破滅、貧困以及最後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説是致命的打擊——耳聾,但是在精神上,貝多芬仍然堅強不屈,最後在歡樂的凱歌聲中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當《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時,聽眾如痴如醉許多人都流了淚,演奏結束掌聲雷動,當他轉向聽眾,全場突然起立,揮動帽子向他致敬,場面之熱烈,恍如。貝多芬一生可以説是一波三折,但是貝多芬最終獲得成功。

貝多芬成功的事蹟,或許或已告訴我們只要有毅志力,有目標,目標一定能實現。自古以來,那些為社會作出貢獻的著名人士,在自己青少年時期,就已經確定了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毛澤東16歲時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的豪邁詩句,周恩來12歲時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不管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我們都不應該放棄自己心中的目標。而在我們身邊缺少的還是這種毅志力,這種不達目的地誓不罷休的精神。

一個老伯伯正在挖水,可怎麼也挖不到水,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並不是沒有水,而是他沒有一心一意把一口井挖到底的決心,或許只要再挖一下,就可以見到水了,可他選擇了去挖別的地方,這樣他挖得地方再多也都是徒勞的。

“為了更美,沒有一條規則是不可以打破的。”

音樂應該讓人們的精神火花迸發出來。

音樂是一種智慧,任何哲學……必須擺脱其他人掙扎其中的苦難。

貝多芬的音樂可以讓人擺脱痛苦,可以讓人思想擦出火花,可是現在的一些流行音樂似乎聽都聽不懂,更別説欣賞了,特別是網絡上的一些歌曲,內容都太——實在難以啟齒。哎,可惜了,不知道他們是在創造音樂,還是在糟蹋音樂。

“一個貧困、殘廢、孤獨、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個世界不給他以歡樂的人,竟創造了歡樂帶給人間!正像他那一句豪言壯語所説的一樣,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造歡樂。”

貝多芬的精神必將永駐人間,年輕的朋友們,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創造的,要想讓生命迸出火花,沒有任何捷徑,也不必乞靈於神靈,可以視為神示的,只有一句話,那就是貝多芬所説的:“人啊!靠你自己吧!”

我們的生命要的不是一味的風平浪靜,我們要的是與風暴搏鬥,與礁石較勁的驚心動魄。只有在經歷了驚濤駭浪後,我們的生命才能真正綻放,被銘記。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關於貝多芬傳讀書感想650字例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閲讀《蛙》後的心得體會 篇13

舒婷長於自我情感律動的內省、在把捉複雜細緻的情感體驗方面特別表現出女性獨有的敏感。情感的複雜、豐富性常常通過假設、讓步等特殊句式表現得曲折盡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們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鋭深刻的詩化哲理,並把這種發現寫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動人。

舒婷的詩,有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從這方面説,她的詩並不“朦朧”。只是多數詩的.手法採用隱喻、局部或整體象徵,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達的意象有一定的多義性。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説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

“橡樹”的形象象徵着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着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脱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着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裏。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髮、詩化,因而這首富於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説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