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課堂教育心得

這是個很土的題目,所以註定點開的朋友不會很多。但又如何呢,收穫也好,反思也罷,本來就是寫給自己看的,別人當然不會感興趣。我感覺自己總是在做一些傻傻的事情,趙老師也一樣。

老師課堂教育心得

為什麼這麼説呢?趙老師今年69歲高齡,給我們做講座卻是一口氣連講兩三個小時。他的同齡人大都都已開始享福,而他卻全國各地到處奔波。在常人眼裏,這就是傻。

然而這種“傻”,卻深深地感染了我。他老人家能連着講三四天,難道我就只是聽都不能堅持去麼?他老人家這麼大年紀,還保持着對教學的熱情,難道我這麼年紀輕輕,就要變得老氣橫秋,庸碌一生麼?

這就是名師的力量,榜樣的力量。他的言行,時時刻刻能對別人產生警醒的作用。

當然,除了個人的人格魅力,教學上也有很大的收穫。

首先,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語文課到底該怎麼上。這次採用的同課異構,上課的是新會的名師,與趙老師這位全國特級教師的教學比較而言,差別太大。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一目瞭然。總結下來,有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一定要少,一兩個足矣。所謂一課一得是也。這個問題經常説,自己也知道。但往往落實在自己的課堂,總不是很如意。我很明白年輕老師的心態,總怕學生不知道,總想給學生多塞點東西。結果自己也焦慮,學生也難受。這幾天講課的老師也犯了這個毛病,如周老師講《邊城》,教學目標是:掌握文章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欣賞文章“自然美、風俗美、人情美”的特點、探究作品主題;品味文章語言,學習、探究文章的寫法。雖然是三點,實際要做的事情卻有6個。所以註定教學會浮於表面,沒點都只能淺嘗輒止。而趙老師呢?只把第二點作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因為文章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人物形象可以在人情美的地方體現,沒必要再去專門探究。語言的品味一般設計在第二課時,沒有一上來就品味語言的。寫法的探究也是一樣。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時候,也是如此,教學目標就是兩個:一是學習邊讀邊思邊注的精讀方法,二是體會百草園的樂趣。目標設計的少,教師才能帶領學生從容不迫的完成教學任務。

第二,一堂課的問題要適中,不要太多。這個問題其實跟教學目標的多少有一定關係。目標多,問題自然就多。目標少些,提問也會少些。趙老師講課的特色就是目標少,問題少,把一個點吃透。還是《邊城》,整堂課就一個問題:邊城是個怎樣的地方?學生可能回答有人情味的地方,不受戰爭侵擾、安樂的地方,景物優美的地方等等。回答人情味,就把人情味講透,跟現在作比較;回答安樂,就把背景一點出。最後總結,揭示主題。學生印象會尤其深刻。

第三,語文課一定要落實文本的精讀。現在中國學生大部分進行的都是淺閲讀。課堂上都是如此。但沒有精讀,就沒有走進文本,沒有走進文本,就無法跟作品發生共鳴。趙老師三堂公開課,都在這一方面給了我們很好的示範。教《邊城》時,不惜花一整堂課進行朗讀;教《煙雨淹城》時,教師從頭到尾給學生朗讀,邊朗讀邊分析;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時,為了讓學會邊讀邊思邊注的精讀方法,體會百草園的樂趣,百草園部分每個自然段都進行了朗讀,並進行分析。只有走進文本,才能讓學生的閲讀走向深入。

第四,語文課不要侷限於一篇課文,一定得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向課外遷移。趙老師幾乎每堂課都在這一方面進行了思考,不讓學生死讀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從讀到寫的遷移,《邊城》就是從這一篇文章到那一篇文章的遷移,甚至聯繫十九大進行遷移。《煙雨淹城》教授的不僅是如何答題,更是讓學生學會思考,找回信心。《龜雖壽》就是從名句到生活清華大學藝術團表演的遷移等等。只有語文老師先在這一方面花功夫,學生才不至於成為書呆子,才能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微文的寫作,作文感悟課,三精牌評價等等,都可以直接在自己的課堂上操作。

但願自己一直保持着這樣的學習熱情,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不斷成長。

本文作者: 芒果happy(公眾號:羅老師用文字記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