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心得體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經過30年的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國成功地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轉變,推動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道路”受到日益廣泛的關注。那麼,什麼是中國的經濟改革模式?它的根本特徵和基本經驗是什麼?答案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中國經濟改革的模式從根本上來説,就是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心得體會

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和主線

改革的過程與改革的目標是分不開的。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佈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引導着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支配着中國經濟改革的歷史進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改革過分集中的經濟體制,開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原則”,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進一步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制,進一步確認了市場機制作用的中樞地位。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確認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飛躍。1993年12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心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全面闡明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框架和具體任務。XX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任務和具體部署。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着力構建佈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中國經濟改革的歷史實質上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支配中國經濟改革歷史進程的一條主線。

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核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如何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非凡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發展中的核心和要害,也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和要害。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已經提出,“增強企業的活力,非凡是增強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業的活力,是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十四大以來中心的許多重要文獻對這一問題有更明確的論述。十四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並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繼續探索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途徑和方式”。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心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運行特點,自覺遵循客觀規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十七大報告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時,將“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當作重要的經驗之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它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既有共同之處,又有本質區別。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説,“社會主義”這幾個字“畫龍點睛”,點明瞭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造性和特色。

中國的經濟體制模式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徵和要求

經過30年的深入改革,我國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模式,這一體制模式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其主要特點有:

1、以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相結合。所有制結構的改革是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根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中國逐步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國有企業改革思路,一方面,要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對國有企業實行抓大放小的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產權清楚、權責明確、政企分開、治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從總體上看,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既要充分考慮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又要充分體現市場機制的要求,把計劃與市場、宏觀效益與微觀效益有機結合,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其主導作用。

2、國家的主導作用與市場的基礎作用相結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中國的經濟體制是處在發展與轉型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一體制中,國家不僅是宏觀調節的主體,也是公有制的主體、經濟發展和市場化改革的主體,是推動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力量。從國家與市場的關係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模式的基本特徵就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國家調節為主導、以發展為導向的國家主導型的市場經濟體制。

3、提高效率與促進公平相結合。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製度的基本原則。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包括以下基本原則:第一,完善收入分配體制,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第二,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依法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通過制度建設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統一。第三,把效率與公平的統一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第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把效率與公平的統一貫穿於社會生產和分配的全過程。

4、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相結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確立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形成了開放與改革、開放與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隨着中國正式加入wto,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日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之中。但我們還應看到,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正確處理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的關係。一方面,必須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分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另一方面,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注重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防範和化解國際風險的衝擊,始終保持對要害行業和領域的控制力,同時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現階段中國的經濟體制模式雖然還不夠完善,但已經體現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色和根本優越性,它將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的成熟和完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和目標決定了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具體方式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從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形成了兩條明顯不同的道路:前蘇聯東歐的激進式改革和中國的漸進式改革。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不僅在於它向世人昭示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是可以結合的,而且還在於它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漸進式改革方式,這種改革方式主要有以下特點: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在堅持統一領導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基層單位在制度創新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雙軌過渡,增量先行,在保留計劃協調的前提下,通過在新增資源中逐步擴大市場調節的比重的辦法來穩步向市場經濟過渡。

——整體協調,重點突破,在堅持全國一盤棋的前提下,分部門、分企業、分地區各個突破,由點到面,實現經濟體制的整體轉換。

——兼顧改革、發展與穩定,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通過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分步推進,循序漸進,先試驗後推廣,並根據實踐需要不斷調整目標與思路。

目標決定方法,方法內生於目標,不能脱離開改革的性質和目標來抽象討論改革的方式。中國的經濟改革之所以採取了漸進式方式,從根本上來説是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改革目標的非凡性質決定的: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基礎的,改革的目標不是要否定社會主義憲法制度,而是要通過不斷的制度創新克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賦予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新的活力,經濟改革的這一根本性質決定了改革的方式和過程必然具有暖和漸進的特點。

2、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發育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不僅受社會制度的制約,而且受經濟發展階段的制約,中國的市場化與工業化、體制模式的轉型與發展模式的轉型是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必然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歷史過程,中國的改革只能是漸進式改革。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新的市場經濟形式,它的具體含義和實現形式並不是先驗的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實際上,把改革目標確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即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初步形成以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熟和完善仍需一個較長過程。

因此,中國漸進式改革與蘇東激進式改革的根本差別不是方式和方法的差別,而是改革的目標和性質的差別,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計劃經濟國家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出現兩種不同改革道路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中國經濟改革模式的意義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程中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是中國經濟改革獲得成功的根本經驗。中國的經濟改革實踐深化和創新了對市場經濟的熟悉,為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同時向人們提供了許多富有啟發意義和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題,包括: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是可以兼容的,效率與公平是可以相互促進的,要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所有制結構的改革在市場經濟的形成與發展中具有要害性作用;經濟、政治、文化和各種社會因素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社會變遷是複雜多樣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摸着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經濟轉型和市場演化的過程是一個整體的長期的過程;國家在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中應當發揮重要的主導性作用;傳統與現代、新體制與舊體制並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可以互相補充和融合的;社會制度的變遷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變遷與自下而上的制度變遷的統一;市場經濟體制內部不同組成部分的地位、作用和演變規律是不相同的,因此改革和制度變遷既有次序問題,也有協調問題,等等。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經濟方面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根本的特徵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謂中國經濟改革的模式,就是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的、以實現中國的現代化為宗旨的經濟改革模式。這一模式的形成既體現了經濟現代化和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反映了中國非凡的制度、國情和歷史階段的要求,因而,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有非凡性,也有普遍意義。它的成功不僅會促使中國的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