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通用18篇)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1

強烈希望在電影結束的時候來個彩蛋,大家一起合唱我和我的祖國!一定激動人心!現在的小朋友就是缺少了紅色愛國主義教育,才導致了香港問題的惡化!祖國的日益強大離不開對青年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我也想唱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親愛的祖國!國外的先進文化我們可以學,但是我們一定不能忘了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2

作為祖國的一份子,國慶獻禮影片是要去看的,回顧祖國的每個重大歷史時刻。這個系列電影包含了許多重大事件如97年香港迴歸升旗,女排三連冠的事件等等。看了預告片都熱血沸騰,迫不及待想目睹啦。眾多著名導演獻禮作品,都是他們認為中國的歷史事件,能喚起中國人的重大時刻 還原了那時的中國人民對這些事件的期待和慶祝。國慶約上親朋好友一起去看啦哈哈哈!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3

該挺好看的,加油我的祖國。

愛國情懷應該被宣傳,凝聚民族戰鬥力,全民一心,國家才有未來,人們才有好生活。生活在祖輩們拋頭顱撒熱血的和平現代,我們應該時刻不忘他們和中國所有的來之不易。

我愛你我的國。沒有國哪有家。

現代教育缺乏愛國情懷的教育,應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思想。避免低俗文化影響全民精神面貌的導致向畸形發展的道路越陷越深。我愛你我的租國,我的“母親”。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4

《前夜》講述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前夜,林治遠等人克服重重困難,保障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順利升起的故事。

它標誌着新中國歷史的開始,具有別樣的意義。

那麼,林治遠是誰?

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先來回答另一個問題——

你們知道天安門廣場上樹立的旗杆是誰設計的?

是林治遠(黃渤 飾),一個站在幕後的小人物。

他設計並安裝了天安門廣場上的旗杆,確保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能順利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

《毛澤東的1949》書中提到,當時,百廢待興,林治遠甚至連製作旗杆的材料都找不到。

最後,他採用不同管徑的4根無縫鋼管焊接做成了高22.5米的旗杆,還設計了自動升降裝置,以便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自升旗。

為了使國旗升降的速度與國歌演奏時間一致,林治遠和技術人員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機械裝置來控制升降速度。

在升降鋼絲繩兩端各焊一個鋼球,只要升降設施碰到兩端的鋼球,便立即停止升降,自動切斷電源。

為了防止任何一個細小的差錯,他們反覆試驗,一絲不苟地檢查裝置的各個部位。

最終,這根旗杆一直使用到1991年4月,歷時42年。

而製作國旗的紅綢子,同樣讓林治遠的團隊操碎了心。

當時,大家始終無法找到合適的紅布料和做五角星的黃緞子。

預告片中再現了這段焦灼的時光。

歐豪飾演的小夥子在北京城的房脊上大喊:“街坊鄰居們,我們急需紅綢子!”

林治遠被人拒之門外,急得拍門框大喊:“你以為升起來的僅僅是一塊紅布嗎?”

拒絕林治遠的,正是後來提供並拼接紅綢成國旗的瑞蚨祥店鋪。

那時,已是開國大典的前夜。

眾人提着工具箱在巷子裏飛奔,爭分奪秒安裝國旗。

林治遠克服恐高,爬上旗杆親自調試。

這些,都是真實記載上的動人再現。

比起展示宏大的開國大典場面,對幕後小人物的描繪無疑更加動人。

那種接地氣的熟悉感,和眾志成城的澎湃激情,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

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色。

導演管虎非常擅於描繪小人物,在他過往的電影中,你能見到各個時代,各種各樣的小人物。

如《生存之民工》《鬥牛》《殺生》等。

《生存之民工》記錄了社會變革的陣痛,豆瓣評分高達9.5。

《鬥牛》則通過村民牛二和日軍、土匪、江湖郎中等各色人等的周旋,展現血淋淋的人性。

主演黃渤正是憑藉此片拿下了第46屆台北金馬影展最佳男主角。

黃渤的外形,和多年的社會經歷,加上他對接近生活的渴望,讓他十分貼近管虎電影裏的角色。

黃渤的身上,總是有一股風塵氣和對世事的不羈。

這源於黃渤早早地踏入社會,上世紀90年代初,黃渤就在北京的酒吧唱歌。

之後輾轉全國各地,和別人組成樂隊,哪兒好玩去哪兒,不為錢,只為一顆行走天涯瀟灑的心。

這一走就是十幾年。

他會在最熱鬧的市區,穿上演出服表演至深夜,也會挨家挨户推銷自己。

這麼多年,黃渤活得像棵野草。

至今,我們依然能在某些寫真中看到黃渤放肆的笑容。

但同時,黃渤身上又有一種懵懂。

這在他塑造的角色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20xx年《生存之民工》

黃渤塑造過的幾乎所有的角色,都帶有這種小人物的懵懂,但又不是木訥,而是一種對世界的小心翼翼的探察。

20xx年《心花路放》

是角色需要,也是他的本色。

他和角色,互為契合。

這點管虎最懂了,他曾説:“渤兒,你的懵懂和對現實世界的不確定性,太寶貴了,不要丟。”

他非常愛惜黃渤的才華。

此次兩人合作的《前夜》,有管虎電影剛硬生猛的風格,也有黃渤一貫的表演張力。

林治遠敢講真話:“電動升旗,不敢保證萬無一失。”

除了《前夜》,還有另外六個故事:《相遇》《奪冠》《迴歸》《北京你好》《護航》《白晝流星》。

分別對應新中國成立70週年裏,那些重大的歷史時刻——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啦!”

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

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

20xx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20xx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閲兵儀式。

20xx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標誌着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取得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成果。

彙集了陳凱歌、張一白、管虎、文牧野、甯浩、徐崢、薛曉路等幾代導演,和黃渤、張譯、劉濤、杜江、朱一龍、佟麗婭、劉昊然、馬伊琍等一眾實力派演員。

真可謂強強聯合。

即將在9月30日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時間跨度之大,使得每個年齡段的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經歷過的歲月。

每一個人都曾參與過那些時刻,每一個人都有意無意地推動過那些時刻的到來。

就像《前夜》中,挨家挨户徵集紅綢子,多方力量共同為五星紅旗的順利升起保駕護航,這使得影片極具燃點。

昨天,抖音上,#我和我的祖國看哭了上了熱點榜。

北大放映現場,學生們熱淚盈眶。

豆瓣上《我和我的祖國》條目裏,預告片《迴歸》下方的評論一溜寫着“我看哭了”。

我也去看了,的確令人動容。

從《建國大業》到這部《我和我的祖國》,中國主旋律電影在不斷蜕變,這一次,我押電影會爆!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5

學校組織的路演,雖然只有一個故事,但全片絕對值得看。葛大爺演得是真好,故事和對白包袱很足,笑點不少,感動的點也挺多的,童年的記憶一點一點湧入腦海。十一一定去影院看!

正經説話部分

提起20xx年,一定繞不過兩個話題,奧運會和汶川地震,北京你好這個故事剛好cover了這兩個話題。不過新奇的點是甯浩導演沒有直接從宏大的角度,和民族情懷來説,而是選取一個小人物,北京的哥(葛優飾)的遭遇來表現。裏面包袱還挺多的,三四分鐘就有一個,全場起碼笑了五六次,最後連續幾個笑點。作為一個喜劇主題是合格了!

推!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6

b乎看到好幾個吐槽正步的,尤其是其中某一個演員的正步,所以我去微博又看了幾遍,結果還是被預告中的感情打動,第一遍完全沒注意到正步,看的原視頻與電影的對比版,感覺差別不太大,距離肯定還是有的,國旗班那麼辛苦的訓練,如果幾個演員隨隨便便練一段時間就可以做到的話,那也太假了。而且,我覺得這個電影最重要的就是它展現的那種感情,一味苛責這些細節真的沒有必要

啊~好期待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7

一直比較喜歡川航,親切,坐過好幾次都是晚點起飛卻能準時到達,最喜歡川航的白煮土豆🥔。一直有句話説川航機長以前開戰鬥機的,最初以為是玩笑話,後來才知道是真的。

看過514川航事件的紀錄片,劉機長的採訪,還有第二機長和乘務長,很真實。特別是採訪劉機長,説當時腦子裏什麼都沒想,因為沒時間想,只一心集中精力想着怎麼把飛機開回去。還有副駕駛被吹出窗外,也直説沒辦法拉他回來,靠風的吸力被吸回來後也幾乎沒有什麼配合。後來主要靠第二機長進艙來配合了,還幫機長摸背。據説副駕駛全身大面積凍傷,聽力受損,能回來已經不錯了。

紀錄片裏乘務長的採訪也讓我對空姐刮目相看,心理素質得多高。那樣的狀態下還能穩住聲音發廣播,我們是受過專業訓練的,請相信我們。希望永遠都不要説這句話。

再説回電影,還原度很高了,因為是電影,不做專業評價。特別是那句四川8633,成都在叫你,真實的錄音存在的,真的想哭。最後的天氣惡劣那一段是電影效果添加的,如果不知道真實事件可能會被那一段感動,但知道現實的,反而會被前面在電影裏相對平淡的那一段打動。

感謝所有機組人員!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8

昨天去看了電影《受益人》的點映,整體看下來之後,感受頗多。電影是以一個犯罪故事為故事線,但是這不是一部犯罪電影,或者説,不能把它當做一部犯罪電影來看,電影裏面的每個人物都有着鮮明的人物風格,吳海是個心懷善念的人,為了給自己患有哮喘的兒子治病,為了賺錢買藥,而不惜去做一些別的事情。好友鍾振江是一個很明顯的貪污,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而想方設法還上錢,想出了殺人騙保的思想。吳海(大鵬 飾)為了給罹患哮喘的6歲兒子治病,在好友鍾振江(張子賢 飾)的慫恿下,刻意結識了一個與他同樣身處邊緣和底層的網絡女主播淼淼(柳巖 飾),決心醖釀一場別有用心的婚姻騙局。甯浩監製,申奧執導的首部劇情片《受益人》,既可以説是沿襲了這種純粹的黑色幽默和本土美學氣質,劇情跌宕起伏,代入感很強,有笑有淚;又有着非常顯著的個人特徵和高完成度,幾處蒙太奇鏡頭的剪輯都非常直截了當地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和進展,同時節奏乾淨利落,一點沒有在無用的劇情上耗費時間。演員方面,大鵬、柳巖、張子賢的表現都各有千秋,特別是柳巖飾演的直播網紅形象讓人驚喜。她很自如地將自身經歷融入到角色當中,兩者之間發生了重疊,最後“卸粧”看的讓人感動。當然,最後行車記錄儀的第三者視角將整個事件的進程還原,寫實又富有新意,讓整部電影構成了一種情感和敍事的呼應。 第一點是柳巖的演技,不論是劇中隨着劇情如何轉換,還是職業和場景的轉換,柳巖的演技都很成熟也很真實。另一點則是其中的劇情,其實並不像我們管中窺豹看到的預告片那樣發展,與其將它臆想或揣測為其他類型的影片,看完我更願意把《受益人》定義為一部愛情喜劇。至少在感情觀方面,電影給我帶來了很多的啟發。 我們經常把愛情分為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並且認為愛情就是認定了一個人非他不可的。 而看完這部影片,我萌生了“騙局”也會滋生感情的想法,甚至萬物皆可滋生愛情的想法。事實上,每個人會心動的對象其實是一類人,或者説是每一個集合了你喜愛品質的集合體。而在電影中,有的人認為“我喜歡的人,兜裏有100塊錢,能把99塊錢給我就好了”。那如果我被問到,男女主角在什麼時候真的相愛時?我覺得答案是:攤開錢包,錢包中花了99塊,真的只剩一塊錢的時候。 花費99塊錢時候的歡愉是真的,剩下1塊錢如何盤算還能繼續生活,箇中滋味是複雜的,但也是生活。電影的片名為受益人,事實上自始至終,並沒有什麼撕破臉的清算。反而讓我看到的是,就算破碎的人生,用勤勞的努力,也可以受益。就算是目的並不算單純的感情,只要認真付出,撥雲見日,也可以受益。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9

平日裏,三大球中,排球的關注度最低,然而,在國際賽場特別是奧運會這樣的大賽中,中國女排總能發出耀眼的光芒,刺得你我熱淚盈眶。

里約征程,中國體育代表團整體戰績欠佳,收官時刻,幸好還有中國女排!姑娘們強勢逆轉東道主巴西、擊敗勁敵荷蘭,昂首挺進決賽。決賽過程驚心動魄,相信電視機前很多觀眾的心一直懸着,但這顆懸着的心還沒到嗓子眼,因為困難再大,你能在姑娘們的臉上看到笑容;因為對手再強,你能感知到這是一支有精神支撐的隊伍。酷者如朱婷,就往那個點打,快要把對方10號打哭;穩者如郎指導,關鍵時刻暫停、換人,效果立見;悍者如後排防守,打不死,捶不爛,救起多個看似無望的球;美者如全體姑娘們,賣得了萌,走得了秀,抗得起失敗,贏得了冠軍。

用“萬人空巷”來形容國人對女排決賽的關注度,絲毫不過。在這支奧運軍團中,只有郎平和中國女排,能夠讓老年人和年輕人找到共同話題;只有郎平和中國女排,能夠讓爭吵喧鬧的網絡空間在這一刻達成廣泛的共識。奪冠的欣喜過後,人們談論最多的還是“女排精神”。在筆者看來,由郎平率領的這支新女排,既傳承了老女排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等寶貴財富,又以自己的努力,為“女排精神”注入新內涵。

首先是“十年磨一劍”的專注精神。中國女排第三次站上奧運最高領獎台,郎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當年的“鐵榔頭”到現在的郎指導,30多年來,郎平默默專注於一件事——排球!這種甘於寂寞的專注精神,不僅僅在體育領域,在工業製造、重大技術攻關、藝術精品打造等方面同樣需要。其次是向世界先進技術學習的開放精神。郎平退役後就去美國學習體育管理,這讓很多隊友們不解;當初她去意大利打職業比賽,被人譏諷為“為錢打球”;她率領美國隊在20xx年奧運會上擊敗中國隊,在網絡上引發一片謾罵。然而,如果沒有這一系列的“走出去”,就沒有今天從容應對各種困難局面的郎指導,就沒有堪稱經典的“逆轉東道主”。第三是科學管理、科學訓練的科學精神。相比較過去幾支女排,這支女排的傷病較少,這與郎平團隊的科學訓練和有效康復有很大關係。而在場外,郎平也按照新生代球員的特點來管理,鼓勵她們張揚個性、展示自我。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個新人們在場上放飛青春,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10

流着淚看完了日本電視劇,一公升的眼淚,淚水,不由的往下流,我和亞也一樣也流了一公升眼淚,我的心情不可言喻,一方面是同情亞也,更多的是感動,是震撼,一公升眼淚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主人公亞也靠着自己頑強的意志和病魔抗爭,使我感動。

她的家人和朋友對她的鼓勵和支持也使我感動,即便在生命最後一刻,她依然不放棄,劇中的亞也在與病魔拼搏了這麼久,她還是鬥不過上天而死去,劇中有幾處看了胸口感到堵得慌,當亞也哭着問醫生,為什麼病魔會選上我的時候,我的淚水肆無忌憚的又流了下來,多麼真實卻又讓人心碎的話,實在讓人心痛,又心堵,我想可能是因為亞也她堅強,善良,所以才選中的吧,如果她不是那麼的堅強善良,像陽光一樣,散發着自己的光芒,又怎能有那種力量去帶給別人生命的希望,我想亞也是一個天使,是上帝讓她下來給有病的人們做一個生命的鼓勵,然後再帶她去哪個沒有病痛,沒有傷害的地方,那就是天堂,我相信,在哪裏,亞也一定會有着永遠的微笑,永遠的幸福。

一公升的眼淚, 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痛哭時要用領角將嘴遮住,努力的不發出聲來,即便淚水流了出來,趕快檫掉,這是一種不為人知的巨大堅強,亞也得淚流了一公升,但她的淚都是像這樣流出來的,不被周圍人所知,即便心在痛也都一個人默默的堅強的承受。 這部電視劇給我最深的就是兩個字,無奈,患病的人是多麼渴望生命,而活着的人們,有的卻浪費生命,通過這個故事,應該讓更多的人來珍惜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更多的事,我很感謝木藤亞也給我們活着的人們留下了這樣寶貴的財富,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吧。 最後,我最衷心的祈禱和祝福,那些被病魔選中的朋友,早日康復,永遠幸福。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11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30多年前,中國女排創造的體育奇蹟激勵了一代人,奏響了改革開放時代的最強音。這不僅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更是中華民族鋭意進取、走向復興的豪邁宣言。而今年的奧運會中,中國女排時隔十二年再次奪金,比賽歷程千辛萬苦,而女排姑娘們一路過關斬將,終於成功。

在奧運賽場沉寂了20xx年的女排精神復活了,又見女排精神,王者歸來,不僅為中國奧運軍團注入一劑“強心針”,還將鼓舞億萬國人以洪荒之力砥礪前行,去追尋中國夢。

中國女排在小組賽排名第4的不利情況下,不畏強手、頑強拼搏、屢克強手,讓對手輸得心服口服,展示出高超的運動技能和頑強的意志品質,充分繼承和發揚團結奮鬥、頑強拼搏、勇攀高峯的中國女排精神,完美地詮釋了以為國爭光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激發了國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海內外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世界的高度讚揚。

永遠不會忘記那最後一球扣殺,猝不及防,卻又在情理之中,在緊咬的比分中結束了比賽。整個賽場都沸騰了,女排姑娘們一個個激動落淚。多麼振奮人心的時刻!中國女排在教練郎平的帶領下奪得金牌!

“致敬!”“她們配得上所有的讚美”“有一種精神叫中國女排”從深夜的里約到午間的北京,從電視機前到網絡空間,融為一片歡樂的海洋。13億中國人分享着勝利的榮光,感動於拼搏的精神。從小組賽2負3勝的坎坷磨難,到強敵環伺下的背水一戰,女排姑娘們以蕩氣迴腸的逆襲征程,不但為中國代表團增添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更激盪起無數中國人深埋心底的愛國情懷,奏響了超越自我、頑強拼搏、團結奮進的時代強音。

歲月滄桑,歷史積澱。中國女排與中國女乒一樣,一“大”一“小”,在國際體壇上旋轉、閃爍、發光,一個是捨我其誰的王者之氣,一個是不畏強敵的亮劍精神,同樣讓中國人為之驕傲。

如果説,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國中國女排之崛起,極大地激勵了中國人投入改革開放;那麼,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中國女排的勝利,將再度激發中國人的精神動力,自信地走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12

影片《少年的你》熱映,把校園霸凌這個話題再次推向公眾面前。在影片中,女主陳唸的好友胡小蝶因為被霸凌而自殺,陳念則被侮辱毆打,壓抑而沉重的氣氛,讓人全程揪心。

遺憾的是,類似情節不僅存在於影視作品中,現實生活中校園霸凌的嚴重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影片的描述。今年7月,江蘇宜興一女生在公園裏被一羣女生瘋狂扇耳光,且被逼下跪,挨個喊“爸爸,我錯了”。其中一名施暴者還肆無忌憚地叫囂:報警也沒有用,警察找不到我。今年4月,甘肅隴西一國中生被5名學生強行毆打致重傷,送醫院搶救無效後死亡……

面對校園霸凌,我們該怎麼做?如果遇到突發的校園霸凌,要儘快逃離,立刻向最近的人羣跑去,並大聲呼救。對於已經遭遇校園霸凌的學生,應及時向家長、老師、學校或公安部門反映,不能選擇沉默和忍受。當校園霸凌已經威脅到你的人身安全,要及時報警。如果你看到同學正在遭受校園霸凌,你應該第一時間向家長、老師或學校尋求幫助,如果遭受暴力欺凌者受傷嚴重,則應立即報警。

校園霸凌問題是個複雜的社會問題,其中既有校園管理的原因,也受教育、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這需要全社會廣泛關注,綜合多種力量治理。

小北曾對陳念説“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樣的少年意氣固然感人可貴,可面對校園霸凌,我們要做的是零容忍,需要的是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無法告訴少年們如何“長大”,我們能做的是為他們營造一個儘可能沒有波折的成長地。面對校園霸凌,希望每個人都能勇敢站出來,向校園霸凌説不。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13

近日,電影《少年的你》將校園暴力這一問題再次拉進公眾視野。有觀眾感歎:“我逃離了校園暴力,卻陷入了更深的職場暴力。”每每爆出發生校園暴力事件,都會備受社會各界矚目,而職場暴力卻少有人提及。

實際上,校園和職場都是叢林法則的受害場所。當施暴者帶着校園裏的處事法則走入社會,校園暴力便成為了職場暴力,咒罵與拳頭變成了暗搓搓的“手段”,明槍變成了暗箭。筆者認為,我們需要防範校園暴力延伸到職場。

與校園裏的“小霸王”相似,職場的小圈子中也存在着很多“領頭羊”,他們往往會在周圍人對自己的崇拜、認同中找到自我價值。殊不知,真正的自我價值是從為社會作貢獻中得到的。那些從欺凌同學中尋找快感和存在感的孩子,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通過教育尚有修正三觀的機會,然而成年後還以做小圈子裏的“老大”為榮的人,更加需要被教育,更加需要反思。這些“老大”的言行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下一代,極有可能出現暴力的延續。

與校園暴力不同,職場暴力通常是冷暴力,表現為孤立、排擠、冷落、諷刺、負面八卦等。因為成年人很少會血氣方剛地用拳頭解決問題,職場暴力顯得更加“文明”。事實上,這些冷暴力可能比肉體衝突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更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尚德商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在工作中被無視對一個人的幸福感的傷害最大。在研究人員Robinson調查的1300個案例中,那些遭受過排斥的人更容易對工作產生不滿,健康方面的問題更嚴重。智聯招聘也曾經做過一個關於職場冷暴力調查,發現近七成被調查的白領都表示自己曾經遭遇過職場冷暴力,遭遇職場冷暴力後,只有16.9%的人表示會積極尋找解決辦法,38.1%的受害者表示自己會整日鬱悶,嚴重影響了工作積極性。

與孩童相比,成年人習慣了“打掉牙往肚裏咽”,更加懂得隱忍和自我調解。很多人因揹負着上有老下有小的責任,不得不為生計奔波,在職場暴力中默默投降,艱難前行。

更多時候,職場暴力是一種羣體無意識的行為。《少年的你》中有句台詞:“人長大了才學會同情,只是那時,你不知道。”然而,成年人通常將同情給予孩童、老人、弱者,卻往往會忽略同齡人。我們很難意識到,一些試探性的討論、茶餘飯後的談資、同事朋友間的玩笑,怎麼會無形中傷害了他人呢?筆者認為,歸根結底是我們缺乏共情能力。如果我們能將心比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這些言語暴力的惡劣性,就不會覺得那些看似正常的言論非常正義、合理了。

無論是校園暴力還是職場暴力,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往出現的問題,這要求我們做到“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是由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通常我們在“暴力溝通”的時候,腦中誘發興奮與刺激的因素將大量分泌,從而使得人變得容易激動,並且有產生過激行為的傾向。他認為,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點、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便於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工作效率。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不論是校園還是職場,有人際關係存在的地方,難免會出現暴力。當社會各界都在為避免校園暴力作出努力時,我們不能放棄對職場暴力的關注。莫讓校園暴力延伸到職場,我們任重道遠。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14

《誤殺》是近兩年來翻拍得最好的國產電影。翻拍電影一般有“閹割嚴重”和“本土化不夠”兩大問題,而《誤殺》把故事搬到泰國拍,既避開了嚴格的審查,又不會有挑剔的觀眾説“這不符合我們的國情”,這正是主創們聰明的地方。

就是這樣一部中泰合拍的懸疑片,演員一會説泰國話,一會説泰國味的中國話,讓我有了一種看《唐人街探案》的感覺,畢竟這種類型的片子還很少,再一看,監製正是《唐探》的導演陳思誠。隨着國產電影的國際化,未來會有更多國產片在國外拍攝,這點值得我們期待。

《誤殺》是現在比較流行的“現實題材+類型 片”,不僅是懸疑片,還是現實題材片,甚至還有點喜劇的成分。

懸疑部分的劇情,基本是照抄印度的《誤殺瞞天記》,只是把大女兒被偷拍洗澡換成被強暴,把聽經換成看泰拳。因為原版的故事框架夠優秀,所以這部分節奏感很好,劇情不會拖沓,密度很大,印度版的163分鐘,中國版的112分鐘,節奏是快了很多的,當然也會有一些細節上的缺失。

《誤殺》的劇情像最近上映的另一部電影《利刃出鞘》,一開始就把兇手告訴你了,觀眾是處於“上帝視角”,知道的比電影裏的人多,觀影的樂趣不是尋找兇手,而是看閲片量1000的李維傑怎麼瞞天過海,把電影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現實中。

李維傑用到的核心知識正是“記憶的可塑性”,用電影裏的話來説,叫做“記憶蒙太奇”。大部分人以為,記憶就像電腦硬盤裏的東西一樣,內容是固定不變的,其實不是,記憶是被重構出來的。我們回憶的時候,不是在大腦裏搜索保存這個記憶的地方,而是在像推理一樣構建出這段記憶,這就導致了我們有時候會記錯日期,或是把兩個人搞混了,也解釋了為什麼法庭上證人會指證自己沒看過的人。

事情發生得越久,記憶就越不可靠,審問證人的時候,距離案件發生已近三個多星期了,加上這期間李維傑不斷跟街坊鄰居提起這件事,還有他“好人”的人設,還有監控錄像和票據等不可改變的證據,都在扭曲證人們的記憶。警察局長這邊,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屍體,結果卻賭上了一家人的前途。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什麼?這要看電影的英文譯名《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沒有牧羊人的羊)。羊在這裏的隱喻很明顯,是象徵李維傑這樣的平民,牧羊人象徵的是警察局長這樣精英階層。這是探討現實社會中上層人士和底層人民怎麼相處的電影。

羊在電影裏出現了四次,第一次是李維傑銷燬跑車的時候,牧羊人趕着羊羣經過,牧羊人和羊還是和諧的關係;第二次是黑警察都彭打死了一隻羊,牧羊人和羊關係惡化;第三次是代替素察屍體出現在棺材裏,羊成了替罪羊;第四次是李維傑認罪後,自由地走在大街上,這時候的羊是沒有牧羊人看管的羊,無政府的羊。

“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會管是誰在褥羊毛呢。”暴亂中一個男人話,像是在發出一個警告,牧羊人可以從羊身上謀取利益,像是工廠老闆獲取工人勞動的剩餘價值,但是,擠壓羊的生存空間就過分了,像是房東惡意提高房租,物價暴漲工資不漲,不讓羊吃草,羊勢必要跟你拼命。“割韭菜”可以,但你不能吃相太難看,連茬都給拔出來,讓韭菜不能再長,生存下來,是羊和韭菜的底線,你不能破壞這個底線。

李維傑給女兒取名“平平”和“安安”包含着他的希冀,希望女兒能夠平平安安,如果法律連基本的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關乎生存,就不能怪底層人民要選擇知法犯法了。

最後説一下電影的“大雜燴”風格,主創是毫不避諱地告訴你他們抄襲了1000部電影。這是一封寫給影迷的情書,你可以在裏面看到很多電影的彩蛋,電影開頭就有一種《肖申克的救贖》的感覺,棺材裏點火又像是《活埋》,推車進湖裏銷燬像是《看不見的客人》……

“查他一年的觀影記錄”還有念電影簡介,這些對於影迷來説都是笑點,會讓人不禁想起自己的豆瓣觀影記錄將來會不會被當做犯罪證據,觀影記錄真的很會暴露一個人的思想。

最後的彩蛋又呼應了開頭的李維傑監獄幻想,給這個故事畫了一個完美閉環,這點有點驚豔。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15

原版電視劇《查理的天使》自1976年開始在美國ABC電視網連續播出了五季,三位女主演分別是凱特·傑克遜、費拉·福賽特和傑奎琳·史密斯。這部劇集一開播就受到歡迎,改變了當時女性在美國影視劇中一味的從屬地位,這實際上是1960~1970年代西方婦女解放運動引致的社會變化在影視領域的一種必然反應。劇本創意源於兩位資深電視製作人的討論,希望能拍攝一部由三位女性私家偵探出任主角的故事,儘管在投拍之前管理層並不看好這部電視劇,但播出後的效果卻出乎意料,不僅收視率節節攀高,三位主演也一躍成為耀眼明星。《查理的天使》從此一炮而紅,眾多學者認為它帶來的影響已超出電視劇本身的意義,成為當代女性文化的象徵符號。有人認為這表明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但也有人認為女性仍是花瓶,只不過隨着社會的進步,女人幹了男人的活,這更精彩刺激,也更能吸引男女受眾的目光。隨着《查理的天使》社會影響的急劇飆升,三位主演已成為不少人心中的偶像,在歐美國家幾乎盡人皆知。此後儘管陸續又有一些演員加入該劇爭相飾演天使,但最受推崇的演員還是費拉·福賽特,她以獨特的個人魅力俘獲了眾多觀眾的青睞。新版電影裏的天使們業已改名換姓,不復當年的風貌。製片方為突出影片的噱頭,曾邀請原版的三位天使來劇組客串演出,卻遭到堅定的拒絕,已經年過半百的天使們並不為高薪所動,不希望一味緬懷過去。因此影片除請到當年曾為電視劇中查理配音的演員繼續“扮演”此幕後指揮外,只在片頭保留了當年電視劇中的少數相似鏡頭,其他部分則都重新演繹。經過現代商業手段精心包裝後重磅推出,本片的視覺效果仍然不容置疑,它既可讓熟悉電視劇的觀眾重温當年美好回憶,也再次掀起一股“查理的天使”旋風。雖然有評論家認為,商業利益的驅動使該系列電影已逐漸淪為由美女們拼接而成的娛樂遊戲,但本片的武打特效與化粧服飾相得益彰,足以使三位女主角既不失迷人,又身姿矯健,實在令人驚歎。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16

池內亞也的故事讓人不由從心底萌發出敬重之情,那滴滴盈出眼眶的淚水詮釋着人生的味道,指引我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與人生。

病魔為什麼選取了我?我才只有15歲啊!本來花蕾般的人生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起初,青春洋溢的亞也得知自己患病—一個根本沒有治療方法的病—脊髓小腦變性症,她不停詢問着自己,詢問着父母,他人,責問着蒼天。但當她理解了那樣一個殘酷的事實後,卻變的平和而樂觀,堅強。她知道她將慢慢失去做本來能夠完成的事的潛質,她將漸漸變得不能行走,不能寫字,不能表達,甚至進食都會變的無比艱難,幾乎一個很小的疾病就會奪走她的生命。她用一如既往的歡樂告訴自己要堅強樂觀得生活下去,用持之不懈的態度去做好每一件能夠做的事來證明自己從來沒有放下過。當喜愛的男友離她而去時,當無心的目光一次次針刺着她的脊樑時,當自己的弟弟為感到有這樣一位殘疾的姐姐時,當被迫離開心中依唸的東高中學而去選取寄宿學校時,她都一肩扛了下來,用一公升的眼淚來滋潤自己的人生。

“我要做對他人有幫忙的工作!”人活着,就是要服務社會。一切風雨都阻礙不了亞也的信念的執行,最後有一天她能夠説出了這樣的一句話:我真的能夠做出有益他人的事了!當她聽到麻生讀的回言,她哭了,無限欣慰的淚水順着臉頰緩緩的流淌着。身體的殘疾也沒阻止過她的堅定信念。她堅持着用日記來記錄她的人生,證明她還活着,激勵她尋找着生命的好處。從開始的自如寫字,到用皮筋扎着手寫到抱着筆寫,她一筆一筆的寫了下去,那是怎樣的艱難,手漸漸像笨拙無比的機器手一樣,斷續的`移動着。就這樣,她體會着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卻萌生着堅強去感化着別人。她用她那親身的體驗與情感日記鼓舞着一個又一個遭受病魔而垂頭的人們,讓他們感到生命的偉大與期望的存在,讓他們重新昂起頭來仰望美麗的天空。

很多時候,只有在生病的時候才會體會身心舒暢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但某些東西失去的時候,才會覺得那些東西是多麼的珍重。為什麼在擁有的時候卻感覺不到它的價值所在呢?值得深思。

很多時候,自己制定的計劃總以失敗結尾,是計劃很不合理嗎?不是。只是正因需要付出多一些的發奮而提前心生畏懼而已。為什麼一個行為不便,手指不靈活的人能夠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去完成寄託生命的日記呢?為什麼我們這些健全的人連很多小事都乾的不到位呢?不敢大膽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呢?是缺少一種精神吧!一種持之以恆的毅力!是缺少一種信念吧!一種善始善終的追求。

池內亞也的微笑讓我覺得慚愧。池內亞也的困境讓我所認為的困難變得黯淡而渺小。亞也的人生是短暫的卻是美麗的。我堅信我們的人生也會因她的精神而變得充實而美麗。會的,必須會的,你瞧見沒,亞也在對我們微笑!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17

剛看完《一公升的眼淚》。早上出門,有點不適應微微的陽光。

抬頭眯着眼睛看天,亞也,你在嗎?我沒見過天使。不過據描寫,你那樣的,就是了吧?

脊髓小腦萎縮症,我花了好些時間記住這個名字呢。慢慢地,想使身體活動卻不能動,想要説話卻不能説,想吃的食物卻不能下嚥。無法治療。但是,智力不會有絲毫損傷。這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看着自己一點點的失去,看着周圍的人被連累,無能為力。可是,因為這樣,亞也寫下的日記鼓勵了好多人。亞也曾經問:媽媽,我是為什麼活在這世界上呢?這裏,你終於找到存在的意義。

雨下得好大。“我想回到過去!想要做出時間機器回到過去!”以前看小叮噹,我就夢想有他的口袋。亞也,如果我有,一定把時光機器拿給你。就算以後再也變不出任何東西。在不幸里人會變得堅強,適當的鼓勵會得到力量。清風的頂樓,夕陽也可以很美很閃亮。“不要再説想要回到那一天,我要認同現在的自己活下去。”變得只能依賴別人,時刻受人照顧,接受退化的自己。亞也,你説過植物很偉大,任風吹雨打人踐踏,還開花。其實,你也一樣。你是一朵奇葩。知情、難過、困惑、接受、振作、幫助別人。一路走來,一步一步,不貪心,不放棄。

上帝因為很忙,於是派母親來到人間。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上帝,如果有,謝謝。最先知道亞也病情的是媽媽潮香。看她一系列的舉動,我就在想,我也要成為這樣的女人,這樣的媽媽。 “亞也,對不起,媽媽不能代替你得病。對不起,亞也。”我不需要再多話了吧。母親是個傳奇。一直都是,每一個都是。

不單單是媽媽,家人後盾,堪比鑽石之堅。不,有過之而無不及。爸爸男人又感性。之前做過很多工作,最後終於繼承豆腐店,立志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豆腐。從他這裏亞也學到,所有的遠路、歧路都不會白費的。在他為亞也戴上他親手做的土氣的手錶的時候,在他給亞湖比劃他做的衣服的時候。開豆腐店的爸爸、老跟亞湖鬥嘴的爸爸、假裝吃麻生醋的爸爸,愛哭的爸爸……亞湖是還處於青春期叛逆的國中生,可是每次看到拽拽的亞湖都會哭呢。大聲吼弘樹,幫亞也完成夢想,泡在圖書館,故作堅強。亞也看着自己的妹妹,很温暖。弘樹。理加。是該憎惡命運的不公,還是該感激上帝打開了一扇窗?

“ 人是生是死,怎麼樣都行吧?自然的死亡,自然的出生。這樣就能自然而然取得平衡了,

人類也是一樣,不要勉強地生存下去。”可是,後來你卻對亞也説我想你活下去。麻生,你真欠揍。可是有一段,你對坐着輪椅、説話已經需要花力氣、一個字一個字蹦出來的亞也告白那一段,“我……也許,喜歡你……也許……也許喜歡你……可能……”真笨拙。但那一刻我覺得這是世上最動人的告白。真實的故事裏沒有你,劇裏虛構一個你。我真高興,麻生,亞也遇到一直陪在身邊的你。就算你是不存在的。

“即使輪椅開始進入了生活,朋友卻依然是朋友。”朋友的手,很温暖。朋友的犧牲和付出都是真心的,可是朋友也有疲倦的時候。所以,任何人都是值得諒解的,對嗎亞也?也許,你從來沒有計較過。有困難的時候伸出手,可能也會為過多的負擔而抱怨,卻無法置之不理不能鬆開手,這就是朋友啊。

想説的還很多,只是有些話只能用心傳達。因為再也找不到合適的字眼去描述我們的生命以及生命裏的愛。

活着真好,不是嗎?

《我和我的國》建國電影觀後感_精彩電影心得體會 篇18

陳思誠監製,柯汶利導演,肖央、譚卓、陳沖主演的《誤殺》挺值得一看。它最讓我驚喜的一點,是它的迷影元素,它是一部和電影有關的電影。

《誤殺》改編自印度電影《較量》和《誤殺漫天計》,幾個版本故事大致相同:亞洲某地,一個普通人家,父親勤勤懇懇地工作,母親安安靜靜操持家務,女兒在學校唸書,卻沒想到,大女兒被惡少相中,大禍從天而降。為了拯救一家人,父親設下計謀,忍受盤問和嚴刑拷打,最終讓一家人度過災劫,他也以自己的方式,求得救贖。

父親是這個家庭的主心骨,也是這個故事的主心骨,一舉一動都不能有錯失。所以,父親的知識來源問題,就成了重要的問題。普通人想要戰勝權力機關,戰勝有着豐富案件偵破經驗的警察局長,安然度過重重危機,靠日常生活的小知識小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個故事給出了一個重要的設定,父親是影迷,尤其喜歡看犯罪推理類的電影,靠着看電影,父親完成了知識積累。

有了這個設定,父親再是個普通人,也都不要緊了,他的“知識來源”問題就解決了。他可以是老師,是小職員,甚至還可以再普通一點,因為電影能夠抹去一切溝壑,給所有人提供故事、情緒、感受,甚至也能提供平等的知識儲備的機會。在《誤殺》裏,肖央扮演的父親李維傑是個國小都沒畢業的小商人,他的同事這樣調侃他:“等你女兒大學畢業,她就更瞧不上你這個國小都沒畢業的父親了。”但是不要緊,有電影,他有電影。

有《控方證人》《蒙太奇》《天才槍手》《狩獵》《七宗罪》《白夜行》這樣的電影,告訴你現實是什麼,人性的光明與黑暗,人又是如何盲從和容易被操縱。並且手把手地告訴你,如何製造不在場證據,如何控制人們的記憶,打亂人們對現實的認知。甚至還送上“世界上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羽毛太漂亮”這樣的句子作為心靈補養劑,讓人知道自己可以去向往自由,贏得幸福。有理論做先鋒隊,有方法可以執行,有慰藉做後衞,這就夠了。

給了李維傑靈感的,不只有電影裏的情節,甚至還有電影技術。《誤殺》最讓人驚豔的,是強化了“蒙太奇”概念,把它作為一個強有力的構造情節的手段,原作裏的父親,是利用人們的記憶缺陷,重新灌輸了自己製造的記憶,李維傑卻是非常明確、非常自覺地,用電影手段,重新剪輯組裝了現實。在自動取款機上取款這個情節,是原作沒有的,它用這個細節,鄭重地告訴我們,這其實是一部和電影有關的電影。

《誤殺》不但是好看的商業片,也是給電影的一份情書,一首讚歌。它一邊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一邊告訴我們,電影可以做什麼,它如何改變了普通人的生活,改變普通人的思維,讓人度過災劫,獲得一點慰藉。

當然,光有這些是不夠的。“故事”不只意味着框架和情節,更多時候,也意味着細節制造的血肉。同樣是翻拍電影,很多電影失敗了,《誤殺》卻成功了,因為它在原作基礎上,又給出了一些有説服力的細節,例如一條街上的華人的相助,棺材上的抓痕,女兒的考卷,這些細節讓這個故事更容易得到我們的理解和共情。

還有出現了很多次的羊,羊被槍殺,羊出現在棄車的湖邊,羊出現在棺材裏,羊出現在贖罪塔下,羊是替罪羊,是目擊者,是這些普通人的命運的比喻,也是宗教意義上的羊。

脱胎於原作,卻不輸於原作,《誤殺》翻講了一個故事,卻也為這個故事增添了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