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和我的祖國》電影優秀觀後感影評心得5篇精選

《我和我的祖國》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間普通百姓與共和國息息相關的故事演繹7組普通人與祖國大事件息息相關的經歷,以小人物見證大時代,是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片。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最新《我和我的祖國》電影優秀觀後感影評心得5篇精選

20xx《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尤其是海外的遊子、華僑更有感同深處,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流出一首讚歌。”只要一聽到《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我就會精神振奮、熱血沸騰,被這種愛國的情感所感染。當我得知作為獻禮建國七十週年的一部電影也叫《我和我的祖國》時,便以“飢望炊煙眼欲穿”的心情在等待着這部電影上映。

這部電影分為了《前夜》、《相遇》、《奪冠》、《迴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和《護航》七個篇章,按照時間順序演繹了1949年9月30日建國前夜籌備、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20xx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20xx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20xx年9月3日天安門閲兵及20xx年7月30日朱日和閲兵的故事。這部電影卻讓我瞭解了在建國七十年來一些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前夜》是以天安門前國旗的旗杆設計安裝者林治遠爺爺為原型的故事。在開國大典的前一晚,大家為了確保電動升旗裝置不出現任何紕漏而反覆測試,46秒的國歌、22.5米的旗杆高度,還要考慮國旗重量、天氣因素,他們是那麼的精益求精。當鑄造旗杆固定球的原材料缺少時,北京城的老百姓紛紛送上自家的收音機、眼鏡、洗臉盆等物品去提煉稀有金屬。所有人對於新中國的成立,已不僅是歡慶,而是將自己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

《相遇》講述了一名普通的科技人員高遠寧願自己被輻射,也要保護原子彈裝置的故事。當看到高遠得知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後,他那發自心底的滿足和此生無悔的表情,讓我淚流滿面,為祖國奉獻自己是一件多麼驕傲的事情。正是有了無數的像“高遠”一樣的小人物為國防事業奉獻終身,才會有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才會有了我們祖國今天的強大。

《奪冠》、《北京你好》和《白晝流星》讓我看到了平凡人那種最動情的抉擇,最真誠的善良;《迴歸》和《護航》讓我看到了我們祖國強盛的國力讓我們國民在世界上有了自己的尊嚴。

七十年來,我們祖國面臨過各種困難和危機,但是一股核心的力量把我們人民的心聚集在了一起,頑強不屈地去消滅困難、堅定不移地去解決危機!

“中國”,多麼偉大的詞;“和平”,極其美麗的詞;“團結”,飽含力度的詞!三個詞,三種情,體現的不就是咱炎黃子孫的心聲嗎?

我國這五千年的歷史並不是那麼風平浪靜、平平坦坦,而是經過了無數坎坷才走到了今天。我們的祖國,一個令我們自豪而又敬佩的祖國!在自豪的同時,我們還應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讓“和平”,讓“團結”從中國走向全球!

這是一部主旋律的愛國電影,讓我們回憶見證那些歷史時刻,激發油然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更想從電影本身出發,電影拍攝的角度,本身也彰顯着時代的進步和國人的自信。

我們不再需要那種吶喊式的表達,我温柔地看待世界,那是一種內心的強大。

20xx《我和我的祖國》觀看心得

著名詩人艾青曾在《我愛這土地》裏這麼寫道: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此前對這句詩的理解並不夠深刻,直到前段時間參加《我和我的祖國》全陣容盛典活動,才真正有了一種深切的體會。

當時是在《前夜》劇組做講演的環節,演員黃渤號召全場起立,現場奏響國歌。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站起來,在熟悉的《義勇軍進行曲》旋律中,齊聲歌唱起來。忽然間,內心湧起一陣無以名狀的感動,眼角滑出淚來。再看身旁的觀眾,也都濕了眼眶,在結束歌唱之後奮力鼓掌,像是突然獲得了某種力量。

我想,那一刻的內心澎湃或感動,力量或淚水,都只源於一個詞:祖國。

我們對祖國的這種情感真的蠻奇妙的,彷彿是身體裏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共鳴因子,會在很多時刻不由自主地就盪漾出濃濃的感動。這感動或讓人熱血沸騰,或讓人熱淚盈眶,直抵心靈

在觀看《我和我的祖國》正片時,同樣的感動在七個不同的故事中多次翻湧。儘管有些故事所描繪的歷史瞬間離我個人有些遙遠,但也會被代入其中,收穫重新見證歷史的震撼感。

而那些自己有過親身經歷的時代故事,則會在光影與記憶的交織中反覆觸碰心絃,從而產生一陣又一陣的情感湧動。

七個導演講述的七個故事,勾勒了我們祖國七個重要的歷史瞬間。這些故事裏,總有那麼一刻,會讓你看哭。

1、《前夜》:國歌奏響那一刻

《前夜》由管虎導演執導,黃渤、王千源、歐豪、耿樂、辛柏青等演員主演。故事根據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開國大典”展開敍述。

影片以負責讓國旗順利升起的工程師林治遠為核心人物,重點描繪小人物在大事件背景下所做出的的種種努力,凸顯一種責任感與使命感。

開國大典之於我們的重要意義不必多説,但我們很少去關注背後為其付出籌備的人。在管虎導演緊湊的敍事下,一個工程師為了保障國旗能順利升起,在開國大典的前夜遭遇阻礙然後解決阻礙,帶來懸念叢生、扣人心絃的觀看體驗。

看着黃渤飾演的林治遠工程師一步一步攀上旗杆,觀眾也難免為他捏一把汗。隨着時間的推移,也會在心裏默默為他鼓勁,希望他能快速解決問題。等到黃渤向大家敬禮那一刻,一股激動油然而生!

還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這個故事的最後部分竟巧妙地結合了開國大典的歷史影像素材,一下子將觀眾拉回到那個重要的歷史瞬間。

當國歌奏響那一刻,全身感到熱血沸騰。聯想到當年成立新中國的不容易,革命先輩們的英勇壯舉,就會生出巨大的感動,然後湧出淚來。

2、《相遇》:四目相對那一刻

《相遇》由張一白執導,張譯、任素汐、張嘉譯、周冬雨、彭昱暢等人主演,主要講述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故事。

當時舉國歡慶的大事件背後,最值得我們關注的,便是那些為祖國核事業做出貢獻的工程師們。尤其那些為了核事業“消失三年”的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更值得我們致以敬意。

張一白導演通過刻畫一位工程師與苦尋他三年的女友的一次相遇,勾勒出科研工作者的付出與遺憾。

張譯飾演的工程師與任素汐飾演的女友各自抱持着一種信念:

前者是為國家造出原子彈的信念,後者則是愛情的信念,兩股信念的相遇,有心酸遺憾,更有温暖動人。

他們相遇在眾人慶祝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時刻,匆匆相逢又被人羣衝散。兩人隔着人羣對望的眼神,飽含愛意。四目相對的那一刻,無需千言萬語,只需一個眼神,就足以令人感動不已。

任素汐看新聞播報那一幕也十分動人,那些默默為祖國事業做出奉獻的科研工作者們終於被更多人知曉了。偉大壯舉的背後,原來有那麼多人奉獻着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他們值得被銘記。

在那一刻,我突然又想起了我們常説的那句話: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向他們致敬!

3、《奪冠》:小男孩撲向父親那一刻

《奪冠》由徐崢執導,韓昊霖、吳京、馬伊琍領銜主演,主要基於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並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的歷史故事展開。

徐崢導演充分展現了他輕鬆幽默中帶出感動的功力,他巧妙地將女排奪冠的歷史瞬間與一個小男孩的成長結合在一起,既有激動人心的時刻,又有樸素動人的時刻。

影片在短時間內製造了一個小男孩內心的衝突:一邊是街坊鄰居們觀看女排直播的集體需求,一邊是自己想要和好友告別的個人情感訴求,到底該做出怎樣的抉擇,考驗着小男孩幼小的心靈,也牽動着觀眾的心。

女排奪冠是一個令國人沸騰的重要歷史瞬間,女排精神同樣是舉國學習與弘揚的重要品質,弄堂裏街坊四鄰齊聚一塊看電視的場景,足以調動許多觀眾的年代記憶。

但在這些恢弘的大事件與大精神之下,小小個體的抉擇似乎更打動人心。徐崢導演將主要視角放在了小男孩的抉擇與由此帶出的成長之上,有笑有淚,恰到好處。

小男孩撲向父親懷中那一刻,他流下了情緒複雜的淚水。而我們觀眾也會在那一刻收穫一種可愛的感動,對小演員韓昊霖留下深刻的印象。

4、《迴歸》:交接儀式那一刻

《迴歸》由薛曉路執導,杜江、朱一龍、惠英紅、任達華、王洛勇等主演,故事主要圍繞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展開。

如果説《奪冠》裏那個一閃而過的《霍元甲》的畫面能喚起我對年少時和大人們一起看電視的回憶,那麼,《迴歸》裏升國旗和香港區旗的畫面則能輕易讓我想起當初和父親觀看香港迴歸直播的往事。其實對於大多數八零、九零後而言,《我和我的祖國》真正能引發強烈共鳴與時代記憶的單元故事,始於《迴歸》——那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瞬間。

薛曉路導演以一種相對温情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扣人心絃的故事。一個“對時間”的舉動,一句“中國等了154年,一秒都不能再等了”,將香港迴歸的意義表現得淋漓盡致。

同時,片中圍繞軍人、警察以及香港普通市民展開的人物羣像式的敍事,展現了內地與香港同胞們齊心協力為迴歸儀式所做的努力。

當鏡頭轉到真實的香港迴歸儀式的影像畫面時,我腦海中的時光列車也駛回了1997年6月30日那個夏夜。

那時年少的我,其實對香港迴歸沒太多認知,但是父親卻格外重視,拉着我看電視直播到深夜。當電視裏奏響國歌,五星紅旗和香港區旗緩緩升起時,父親激動地鼓起了掌,我也在內心油然而生出一股前所未有的為祖國感到自豪的感覺。

時光荏苒,轉眼二十多年過去,那份記憶依然清晰。如今再次看到那個畫面,內心的激動與自豪也依然存在。只是,融合着個人記憶的祖國曆史瞬間,會讓我內心湧出更多的感動。

看着任達華眼含熱淚地望向天空,伴着《東方之珠》的旋律,內心的感動十分濃烈。

5、《北京你好》:葛優低頭看鞋那一刻

《北京你好》由甯浩執導,葛優、龔蓓苾、王東領銜主演,主要圍繞20xx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展開敍事。

這個故事有着非常鮮明的甯浩式風格:以小人物為主視角,在看似平凡樸素的日常生活中,製造出輕鬆詼諧的黑色幽默,又在捧腹大笑中戳人淚點。

《北京你好》就是以葛優飾演的出租車司機張北京為敍事核心,在一場關於奧運會門票的驚喜與緊張中,勾勒出喜悦背後的動人故事。葛優用純熟的演技塑造了一個充滿市井氣息的小人物形象,通過貧嘴、逗趣等方式製造了不少笑點,最後又用一個暖心舉動傳遞出陣陣感動。

説到20xx年的北京奧運會,大多數人應該也都有着各自的個人回憶。我那時候就很嚮往去到北京見證奧運會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但最終只能通過電視直播感受奧運會的全民激動與喜悦。時隔十一年,這些記憶會讓人感慨自己能親身經歷祖國如此光輝的時刻是多麼的慶幸與自豪。

但是在歷史的光輝時刻,我們也不要忘記那些平凡人所做出的貢獻。《北京你好》不單單是在歌頌心懷善意的出租車司機,也不僅僅是對歷經汶川地震災難的小男孩的關照,更有對參與修建奧運場館的諸多勞動者予以致敬。甯浩導演的以小見大,真的讓人佩服。

印象最深的一幕,發生在張北京站在大屏幕看直播那場戲。屏幕上正好採訪到那個汶川小男孩,道出他要感謝的人。描述的幾個重要特徵都指向張北京,但最後他低頭看自己的鞋子時,顏色出現了差異,製造了某種“反轉”。

這是一種黑色幽默,也是一種温情表達:即使沒有人認出他,他也還是一位值得予以敬意的中國人。

6《白晝流星》:看見“神舟”那一刻

《白晝流星》由陳凱歌執導,劉昊然、陳飛宇、田壯壯、江珊領銜主演,主要講述20xx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的故事。

陳凱歌導演執導的這個故事,我覺得是最能引起我共鳴的一種表達:因為它關乎個人的自我成長,適合不同年齡段的人從中遇見自己。

劉昊然和陳飛宇兩個青年演員演繹了一對比較頹喪和懶散的兄弟,平常的説教和對他們好似乎都難以帶去改變。田壯壯飾演的扶貧幹部為改善兩個青年,直接讓他們親眼去見證“白晝流星”,最終令他們實現了某種成長。

我們在年輕氣盛的時候,也和那兩個青年一樣,心高氣傲,堅持自我,聽不進他人教誨。只有當自己真正經歷了,見證到了生活中的阻礙或偉大,才會有所領悟和成長。

《白晝流星》以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着陸為故事背景,以兩個青年的成長為主線,融合扶貧、青春、航天、主旋律等多個元素,完成了一個不乏想象力的故事,其實還是很見功力的。

有共鳴的觀眾自然會喜歡這個故事,甚至也會在看着神舟十一號飛船像一顆流星一樣降落時,內心會湧出一股包含敬畏的感動。

7、《護航》:飛行員敬禮那一刻

《護航》由文牧野執導,宋佳、佟麗婭、張子楓、雷佳音、韓東君等人主演,主要講述20xx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閲兵式的故事。

曾經還在電視台工作的時候,恰好趕上了“9·3大閲兵”,還參與了部分直播工作,所以對於這一個故事也深有感觸。以媒體人的經驗去猜測這個故事,總會以為它將着重展現我們強大的軍事實力,一個個閲兵的畫面足以震撼人心,壯我軍威。

但沒想到,文牧野將這個故事的重點放在了一個女飛行員的自我和解之上。從一開始的不甘心接受備飛的任務,到後面積極幫助隊友完成飛行,宋佳飾演的女飛行員呂瀟然完成了內心的一種自我和解,展現了飛行員的職責與使命。

宋佳、佟麗婭、韓東君等人身着飛行員制服,戴着墨鏡昂首行走的時候,真真是有一種“英姿颯爽”的帥氣。當他們駕駛着戰鬥機翱翔於藍天時,那種酷帥感更是得到了升級,令人心生嚮往。

穿插的一些關於呂瀟然個人的過往經歷,不僅豐富了人物,也製造了不少趣味。但這個故事最帥的時刻,還是呂瀟然敬禮那一幕。因為在那一刻,呂瀟然已經蜕變成了一個更為成熟、穩重的飛行員,也更加懂得了能力與責任之間的平衡。

綜上,是我對《我和我的祖國》七個故事的理解與感受。

其實綜合而言,我覺得這部電影有些出乎意料:想不到主旋律電影可以這麼拍!

影片的視角我很喜歡,它沒有一味地追求宏大,反倒是以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為主要切入點,在敍説看起來平凡細微的故事裏,帶出我們祖國發展歷程中的七個歷史瞬間。這些歷史瞬間會勾起觀眾的時代記憶,進而引發內心的共鳴,觸發感動。

和以往我們看過的一些主旋律電影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和我的祖國》將重點放在了“我”之上,講述的其實是我們普通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在觀看這部電影時,總能找到與自己有關的共鳴點,從而也會產生相應的燃點和淚點。

甚至可以説,《我和我的祖國》是一部“很接地氣”的獻禮大片。

我相信,所有熱愛着這個國家的觀眾都會在觀看本片的過程中有看哭的時刻,這不丟人,甚至可以説這是一種本能。

這個看哭或許是因為祖國本身帶來的那種熱血沸騰的燃感,或許是因為民族自豪感,或許是覺得先輩們的不容易,亦或許因為裏頭的故事喚醒了自己的記憶並由此產生了共鳴。

就像總導演陳凱歌用十二個字總結的那樣: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

作為國慶檔頭號種子選手,《我和我的祖國》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一同去感受祖國的發展歷程,一同收穫熱血動人的觀影體驗。

20xx《我和我的祖國》觀看影評

倆人的對口相聲好説,多人的羣口相聲易亂。

一部戲裏有了太多角兒和腕兒,最怕不是錦上添花,而是變成一出亂哄哄的鬧劇。所幸,《我和我的祖國》不是。

憋尿看足158分鐘,《我和我的祖國》這張電影票,值!

與眾多羣星彙集的電影一樣,中國導演夢之隊+超豪華明星陣容是電影最大的宣傳點,但賣點把握不好,便容易變成譁眾取寵的噱頭。這也是很多人在沒有看電影前,自以為是地對着電影海報搖頭的原因。抱歉,看完電影,你們要被打臉了。

因為,流量和演技都有了!

而且,電影用實際情況説明了一個道理:長得好看的,即便被捯飭成犀利哥那樣也還是好看;演技好的,就算是不露臉也讓人過目難忘。

面對滿屏的領銜主演,稍不留神就可能錯了自家愛豆不到1分鐘的亮相。不看演員表,你都不知道人羣裏藏了多少明星、戲骨。

北平大院裏那個發號施令的人一轉身,原來是胡軍;醫院裏端着藥的小護士一抬頭,才發現是周冬雨;上海弄堂麗那個喊加油的大媽是張芝華;葛優的出租車里拉的乘客是他外甥呂行……

但《我和我的祖國》的成功之處在於,沒有把一部帶着愛國情懷的電影變成“數人頭”的遊戲。它不是讓你在電影裏找明星,而是讓你在歷史中找自己。

“我的祖國”是唯一的大背景,但“我”卻可能是千千萬萬中國人中的任何一個。

“我”可以是設計出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廣場旗杆的工程師,也可以是穿着老北京布鞋走街串巷的北京的哥;

“我”可以是優秀的女飛行員,也可以是弄堂裏那個披着牀單擺弄天線的上海小囡;

“我”可以是香港迴歸慶典上的升旗手,也可以是街頭鐘錶鋪裏的瘸腿修表匠;

“我”可以是遨遊宇宙的偉大航天員,也可以是廣袤大地上的失足青年。

但更多的“我”可能就像張譯飾演的高遠那樣,為了祖國的偉大建設甘願犧牲自我,卻於茫茫人海中默默無聞,在歷史長河中隨波而去。

由於每個故事都很短,掰開來説便少了親自去看的樂趣和從中悟出的深意。但若要讓我説説影片中印象最深的部分,倒是有唯二兩段:徐崢的《奪冠》與甯浩的《北京你好》。

兩段故事,前一段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上海里弄,後一段發生在20xx年奧運會召開前夕的北京街頭。小男孩鼕鼕為了讓阿姨爺叔們看上中國女排的比賽操碎了心,而的哥張北京因為一張奧運會開幕式門票和汶川男孩上演了一場衚衕追擊戰。

濃厚的市井氣息和城市符號,落點在小人物上的故事往往比宏大優美的畫面場景,更容易讓人感同身受。(不得不説,你大爺就是你大爺,連點個煙都有笑點,那個手槍打火機真的不是在影射《讓子彈飛》?)

徐崢和甯浩都善於用喜劇的方式來為主角營造困難,將主角放置在兩難的境地,看他們如何在左右為難和自我矛盾中尋求出路。當然,這些主角都是善良的小人物,他們最終會以犧牲自我的方式來做出正確選擇。

不同的是,徐崢喜歡強調過程中的各種坎坷險阻,時刻讓觀眾替主角背到家的命運捏着把汗,你猜的到結果卻猜不透過程。而甯浩更愛在鬧劇中隱祕地玩弄幽默,他讓主角去追逐、去爭奪,卻在得到戰利品時恍然大悟,覺得不過爾爾,你猜不準過程更猜不到結果。

在看徐崢的電影時,常常主角在哭,觀眾在笑,主角喪到極致,觀眾笑到岔氣,主角本身的可愛好笑是一方面,劇情設置上的悲催是另一方面。影片中當整條弄堂的人都在為女排奪冠而歡呼雀躍時,鼕鼕卻因為沒能跟心儀的小女生告別而傷心地哭了,但小小的男子漢還要裝出一副是喜極而泣的樣子,那種“心裏苦但不説”的委屈勁兒越發引來觀眾們的鬨堂大笑。

而看甯浩的電影,卻能讓你在劇情的一波三折中發出“原來如此”的感歎和知道結果時的會心一笑,你若能發現導演隱藏在片中的小心機,那麼或許還可以多get幾個笑點、幾分深意。比如,追票時張北京穿着原本要送給兒子當生日禮物的紅色運動鞋,但在汶川男孩説出那個好心的哥的特徵時,鏡頭一切,街頭大屏幕前的張北京低頭看了看自己的黑色布鞋嘿嘿一笑。這一笑包含了多少意思,全憑觀眾自己解讀。但那雙布鞋卻在告訴大家,張北京並不偉大,沒了“紅色運動鞋”這個特徵,他便泯然眾人矣,平凡得如同你我他。

所以,《奪冠》就像是在説一件弄堂裏的囧事,而《北京你好》就像是為了一張門票而展開的瘋狂爭奪戰。只不過在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中有牽扯着家國天下的情懷,便一下子拔高了立意。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完成這樣一個命題作文,這個題切得好、切得巧妙。

插播一件更加巧合的“題外”事,徐崢在電影中拍了中國女排的兩次歷史性奪冠(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和20xx年裏約奧運會),而就在看到《奪冠》的尾聲時,手機屏幕上彈出了“中國女排打敗塞爾維亞加冕世界盃五冠王”的新聞。

七位導演,七個故事,彼此獨立,分散在歷史的時間線上。我不想用“相互依存”這個詞來束縛影片帶來的觀感,因為這樣的“依存”是基於國情與宏觀層面的,單從電影角度來説,每一個小故事都可以拓展成一部完整的長篇。拋開時間線,無論怎樣的排序,每個短片本身都足夠有特點、有分量。

串聯起每個故事的,是一雙無名的手,通過他的書寫,那些記憶中的歷史事件被再次呈現。不同的書寫工具,書寫出不同的時間點,英雄鋼筆、紅藍鉛筆,這些帶着時代記憶的符號,無需台詞,便能輕鬆勾起大家的回憶,但這一次電影要展現的是這些歷史事件中你所不知道那些人和事。

“我”是每個故事的主體,但當“我”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聯繫起來時,這個“我”就變得不平凡了。“小我”與“大我”並存,讓每個看電影的觀眾都連帶着有了份使命感。七段短片,每一段的結尾都會讓你熱血沸騰地燃一把。

在電影燃點這件事上,導演們都拿捏得恰到好處,觀眾們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但,心甘情願!

ps:有個疑問,黃渤飾演的林治遠作為一個出生在天津的廣東人,為何在電影中會操着一口江淮口音?

20xx《我和我的祖國》觀看體會

獻禮片既定的主題與思想,和類型片的敍事需求,似乎天然存在着某種衝突。

而《我和我的祖國》通過拼盤的方式,似乎找到了最佳衡點。萬萬沒想到,基於此而完成的短片合集,竟超越了《攀登者》《中國機長》,成為20xx年國慶檔最大的贏家。

七支短片,在有限的時間裏,有限的空間裏,通過精煉的視聽語言,講一個故事,完成一道命題作文。考驗導演們方寸間輾轉騰挪的功夫,也考驗以小見大的本事。

七位導演,年齡從50後橫跨80後,每個人都是所屬年代的頂尖代表。諸位各選一個時段,結合一段歷史大事,在相對自由的框架內自行構建人物與故事,比的是技巧,更是想法。

這原本是藝術電影節裏導演們最愛玩的遊戲,如今引入主旋律題材中,居然也意外地貼合。

七人同場競技,風格迥異,有人用心投入,也有人敷衍,自然有高低區別。我按着自己的觀感,分出了上等、中等和下等,不一定準確,非常主觀。

最好的兩部,當屬甯浩與徐崢,這兩人恰恰也是目前電影市場上最成功的商業導演。《北京你好》與《奪冠》,都是以體育為背景,一部展示了北京的衚衕文化,另一部把鏡頭對準了上海的弄堂,在主題表達上都相對剋制,人物更紮實,也更注重市井生活與人情的刻畫。

《北京你好》裏的葛優真真兒是久違了。他不僅讓人想起當年葛優與馮小剛合作的一系列賀歲電影,一個賀歲檔三部新片同時霸榜的絕對王者,更讓人勾連起了《頑主》的記憶,在電影和文學創作上自由奔放的時代。

這樣的一個北京出租司機,愛顯擺、愛吹牛、不靠譜,口無遮攔,但內心善良。他意外得到了一張本不應屬於他的奧運開幕式門票,滿世界炫耀,最後又不慎弄丟了,並因此鬧出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

劇情本身並不複雜,且具有相當強的可預見性,但因為人物鮮活,演繹到位,細節足夠,掩蓋了劇本本身的單薄。短片也充分展示了甯浩對於小人物和市井文化細節捕捉的到位,他總能很精準地察覺到那種埋藏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習以為常,但摘取出來卻分外具有戲劇性和幽默感的亮點。將這些點投射到葛優身上,一下就綻放出了渾然天成又非常醇厚的喜劇魅力。

《北京你好》是七部短片中情感最剋制的一部,最後葛優大爺的一組特寫,沒有豪言壯語,但情緒恰到好處,小人物共情的分寸,精準無比。

《奪冠》有另一種作者性的趣味,通過上海弄堂裏一次熱鬧非凡又狀況百出的體育比賽電視轉播,與一位少年的愛情煩惱疊印成某種充滿戲劇性的衝突,也展示出徐崢作為導演非常嫻熟的調度水平與節奏把握能力,以及他埋藏於心的某種少年氣。

一面是街坊四鄰的熱情與期待,一面是對暗戀女孩的依依不捨,短片將少年這種左右為難、左支右絀的糾結和狼狽展現得淋漓盡致,並以此創造了很多有趣段落。頗有螺螄殼裏做道場的意思,且充滿了童真和童趣。

《奪冠》的問題在於孩子最終的抉擇,感情讓位於愛國情懷的過渡並不自然,一面揚起的五星紅旗以非常儀式感的方式遮掩了轉變的生硬,算是強行昇華了主題。

當然電影最後也給出了彌補,一段完全畫蛇添足的訪談戲,好像也在寬慰觀眾,愛情並不會虧待愛國的好孩子。其實,在男孩抱着父親顧左而言它地哭泣時戛然而止,就挺好。

甯浩與徐崢也是唯一能在這樣的題材裏,保持舉重若輕創作態度的導演。

《你好北京》的煽情高潮,記不住司機的四川孩子描述着他的外型特徵,當提到那雙紅色運動鞋時,鏡頭順着葛優的身體往下掃,結果是雙黑色的老布鞋,葛優滿臉失望;《奪冠》裏女排擊敗美國隊,興奮的居民們把小男孩高高拋起,但是小男孩卻因為錯過了和女孩兒的最後告別而神情複雜,欲哭無淚,形成了很奇妙的喜劇效果。

中等的幾部,都算有特色,但也多少有些遺憾。

管虎的《前夜》是較為出挑的一部。它以一個典型的“最後一分鐘營救”故事為母本,以一個知識分子為中心,刻畫和展現了開國大典前夜的情景與氣氛。

整部短片的氣氛非常好,除了核心人物,多數角色結合時代氣氛都以相對模糊的姿態出現,共同構建了一種如夢似幻的歷史氛圍,並強化了觀眾的臨場感,好像自身已經融入到了情境之中。

黃渤演得當然好,一口蘇北話也講的很有意思。短片的一大特色就是口音的南腔北調,也是建國前夕五湖四海的革命者匯聚北京的真實寫照。

混亂、倉促、麻煩不斷,但人人精神振作、鬥志昂揚、意氣風發,突然成為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人人都自覺肩上承着千斤重擔,這就是新中國的前夜。

電影在有限篇幅內貢獻了足夠曲折婉轉的劇情設計,幾次關鍵問題的出現和對應解決,情緒層層鋪墊與加碼,終於在黃渤登頂旗杆的一刻達到高潮。

《前夜》的問題是出現了兩次情緒高點,其中羣眾捐物的一幕雖然很感人,但略顯突兀,且破壞了情緒的節奏。這樣篇幅的電影,支撐不了兩次情緒高點,反而顯得喧賓奪主。整部短片非常工整,而且顯得過於紮實和穩妥,管虎算是在水準之內完成了一次“行活”。

電影也有收尾累贅的問題,到紀錄片就可以了。最後黃渤走出並躍起的一段,等同廢戲。

遺憾的是,最年輕的文牧野並沒有展現出年輕創作者應有的衝勁,《護航》成為一部非常保守的作品。

短片從題材到架構,甚至講故事的方式,都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漫威的《驚奇隊長》,只不過這裏沒有外星人而已。宋佳演得不錯,整體節奏也很好,殲十拉風,制服帥爆,是空軍徵兵的好廣告,但本身並沒有太多故事性。

若説優點,大概是女性主義與愛國主義的結合,出現在一部主旋律電影裏,還是頗有意思的。

結尾大段的朱日和軍演鏡頭素材,使用得很生硬。

張一白依然展現着自己作為愛情片導演的特色。《相遇》是一部以愛情電影為藍本的主旋律,講一個遭受了核輻射的技術人員,與談戀愛的對象相遇的故事。

整個短片在氣氛和情緒調度上做得很好,但整個主題表達得比較擰巴,雖然可以理解為服務主題,但處理得並不高明。

觀眾可以理解這種為大家舍小家的奉獻精神,但並不意味着要完全將祖國大業與個人感情對立起來。

保密任務當然偉大且重要,但並不意味着就要完全人間蒸發。那麼多參與核武器科研的人員,也不見得各個都要拋妻棄子,音信全無。除非,張譯一開始就沒看上任素汐,有意藉着工作躲避。這種大國之前容不下“人”的價值觀宣傳,無比陳舊,倒有幾分打着紅旗反紅旗的意思了。

電影的長鏡頭也有些莫名其妙,沒有任何調度上的技術難點,也未在氣氛營造上有太多加分。還好兩個演員表演撐得住,否則就顯得過於單調宂長了。

同樣的問題,結尾畫蛇添足,兩人人海錯身已經足夠回味,最後補一個明確結局,毫無必要。

我認為比較差的兩部,是《迴歸》與《白晝流星》。

薛曉璐的出發點是好的,作為唯一的女性,她也是唯一試圖在短片裏做出敍事結構的導演。

短片置入三條線,互相交織拱衞一個主題。

可惜導演的創作野心與執行力並不匹配,三條敍事線彼此糅合得很差,主題“時間”也顯得凝聚力不夠,頗有些各説各話的意思。

因為篇幅侷限,每條線索的人物都無法細緻展開,任達華的角色讓人想起“歲月神偷”,有人情味但情感的鋪墊單薄。“大逃港”的歷史一閃而過,有人覺得是“黑”,其實略曉當時歷史,弄清誰人主政廣東,便知這是獨具匠心且有針對性的更高級地點“贊”;杜江的旗手線無比老套,毫無新意;最差的是中英談判線,完全迴歸了傳統主旋律的口號式説教與生硬表演,這也是七部短片種唯一正面描寫頂層政治場面的。

結果是貪多嚼不爛,沒有一條線説好了,人物各自遊離。數次強行以口號替代情感,在創作細節上顯得非常粗糙,刻意營造的“緊張”情緒沒有達到效果,煽情甚至不如《無間道2》的結尾。

此時此刻,香港這個題材,被如此不輕不重地處理,實在是可惜。

最不喜歡的要數名氣最大的陳凱歌的《白晝流星》。

導演一如既往高屋建瓴,雙主題是基本配置。愛國主義之外,還要很時髦地加入熱門的“扶貧”主題。但故事説得生硬,戲劇衝突設置得突兀,人物更加單薄。就記得兩個小夥子好帥,有一個還是導演親兒子。

宇航員的背景更像被強行植入,以一個非常牽強的“歸鄉者”概念,強行把時代與小人物縫合在一起,完全是概念先行。

大歷史背景並不足夠促成小人物的思想轉變,只能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上水,增添了無比俗套的絕症梗。田壯壯不可謂演得不好,但他的角色依然顯得如此空洞無神。

短片裏的人物就是一個個符號的疊加,最後為了昇華主題而強行構建了一個並不周全的寓言。至於合理不合理,導演不需要觀眾怎麼覺得,他覺得成立就行。

這部短片就像那些春晚裏最乏人問津的小品,沒有任何可共情之處,通篇的陳詞濫調和虛偽的情感,最後陷入自我感動的高潮。演員們在台上聲嘶力竭淚流滿面,台下的觀眾卻一臉茫然波瀾不驚,只能機械性地鼓掌,以示參與。

作為主旋律獻禮題材,《我和我的祖國》應該説超預期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在宣傳與市場種找到了一條適合的道路。多數時候,它能做到以小見大,在細微處尋找和激發宏大的情感,與觀眾的愛國情緒和民族情節產生共振,不刻板、不説教,姿態柔和,春風化雨。

導演間的同台競技有另一種趣味,各人的表現,基本也反映出了他們在當前電影市場上的地位與影響力。有想法的導演,拍什麼都像模像樣,紅有紅的道理。

遺憾自然不少,無論劇本、技術細節還是價值觀,都有值得斟酌的地方。

同時,澎湃的情緒掩蓋了思想性的缺乏,電影沒有任何讓觀眾進行思考的意圖,也沒有任何藝術上創新的野心。敍事者勝出,也是此種創作環境下,唯一可供評判的標準。

歷史是既定的明確的不容置疑的,勝利是偉大的光榮的永世長存的,唯一不同的是創作者們切入的視角,和他們講述這種勝利的方式,在這有限的空間裏,驚喜或許會有,但想要“意外”,就完全是奢求了。

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但五指山的紅線,依然牢牢立在那裏。

20xx《我和我的祖國》觀看有感

剛看完第一趴的時候,我還想笑罵一句,這幫導演明明能拍出好片,平時就是不上道,可看完整個電影,不禁感歎,中國電影,路漫漫。

《前夜》管虎操刀的排面之作,劇情充實,敍事清晰又不失技巧,充分體現了作為一部短片應該有的優點,以小見大、氣氛製造一流,是部佳作。

《相遇》張一白率先白給,這段短片不是不好看,而是作為一個導演,把八成的事情都推給了演員,未免太過失敗。無論是張譯、任素汐甚至是張嘉譯,都用各自的演技扛起了整個故事,無論是鏡頭表現力,還是敍事的技巧,都幾乎沒有,最後的強行結尾更是相當於告訴大家:我能力有限,大家抓緊看下一段吧。

《奪冠》徐崢作為一個上海人,我能理解他對於上海街巷生活的着迷,可這依然不能消解這段故事讓人摸不到頭腦的感覺,整段下來配音讓人齣戲,故事線也發展的令人齣戲,眾人高喊加油把小男孩叫變了心思實在太過強行,實屬敍事一大敗筆,感情線處理的也草草收尾,庸俗的讓人失望。

《迴歸》如果説薛曉路能拍好電影的話,他早就出大名了。整個故事雖然能看得出設計感,但卻講的一塌糊塗,任達華的角色在敍事中就像一個工具人,需要了就拿出來,也不管是否契合,整個故事整體性很差也是最讓人覺得食之無味的一段。

《北京你好》在前邊幾個白給以後,甯浩站出來了,和葛優大爺一起奉獻了一段精彩的電影作品,無論是角色演繹,還是劇情安排,都恰到好處的融為一體,讓人開懷大笑的同時,也完全進入了影片的節奏裏,導演的一些小心思也被葛大爺展露出來,導演演員互相成全,是一部雖然情感色彩略顯浮誇,但質量超高的作品。

《白晝流星》陳凱歌,你就離譜,我都沒想到你拍的這個東西原來只是為了完成政治任務,人家張一白好歹花心思找了個不錯的切入點,你直接把事件和國中閲讀理解題一拼,再請倆小鮮肉站台,好歹也是為了祖國的七十歲禮物,你就端上來這麼一盤垃圾。

《護航》我喜歡文牧野的惡趣味,也喜歡他的鏡頭表現力,更喜歡宋佳的演繹,這段故事雖然算不上出彩,但也絕對在平均水準之上,還算沒讓人失望。

作為一部70年的賀禮電影,各位都拍的參差不齊,讓人失望的同時不禁讓人們懷疑你們是不是惡意諷刺的,沒錯,説的就是你,陳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