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改革開放四十年個人心得體會

改革開放,是中國的一次偉大復興,也帶領國人開創了美好的未來,必將成為實現強國之夢的重要通道,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改革開放四十年個人心得體會範文,供大家學習和參閲。

關於改革開放四十年個人心得體會

關於改革開放四十年個人心得體會

中國的發展具有非凡的複雜性、非凡的艱鉅性、特有的長期性,來不得半點虛幻、浪漫。唯有腳踏實地、耐心謹慎地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不斷髮展。舍此別無他途。

1978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聰明、力量和探索,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中國奇蹟、世界奇蹟。什麼是最寶貴的?自己的經驗是最可寶貴的。自己的經驗是什麼?就是鄧小平理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經驗,既是對我們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總結,也是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將改革推向前進的歷史要求。

改革是社會制度演進的基本方法

在人類改造自然、不斷髮展生產力的過程中,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也在不斷地改造和發展。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包括各種制度的存在和價值,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決定的,是服務於生產力發展的。只要存在發展,就需要改革。改革是制度的發展方式,是上層建築的發展方式。

人類創造了很多制度,用制度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保障自己的權利。制度是人創造的社會體系,是人類生產生活、生存發展的社會必需品,是為人自身的利益服務的。

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不斷創造、改革和完善制度的過程。制度有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文化制度等等,各種制度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本身最終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不是主觀臆斷、憑空想象的。現實存在的制度,只能與國家、民族的實際相結合、相適應,只能是特色的。

制度發展無非有兩種基本方式。當制度不可能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時候,就通過革命的辦法,以激烈、暴力、流血的方式,改朝換代,政權更迭,來滿足人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需要。當制度能夠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時候,就通過改革的辦法,以和平、漸進、不流血的方式,變革制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是制度進步的過程,也是制度演進的方法。歷史上這兩種變革方式,始終在進行着。

一種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有沒有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假如社會主義制度不具有這樣的能力,不能自我完善、自我發展,那將和一切死去的制度一樣,要被送進博物館。鄧小平同志説,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改革也是一種革命,是“第二次革命”,只不過這種革命的方法不同於暴力的、流血的革命,其目的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改革開放四十年個人心得

40多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打開了塵封幾十年的國門,做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從此改變了每一箇中國人的命運。這40年,是波瀾壯闊、激情澎湃、創意萬千、日新月異的40年,是給中國帶來歷史性鉅變、令世界為之驚歎的40年,是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40年。40多年的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社會主義中國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

40多年來,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展開,逐步深化;對外開放的大門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循序打開,全方位推進。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真正活躍和興旺起來,使社會主義制度在除弊創新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今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並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使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脱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最有説服力。40年的實踐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這是黨和人民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

作為一名21世紀的當代大學生,由於年齡限制,我無法確切知道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具體是什麼樣子,只能憑着長輩的回憶和書中的描述去盡力體悟,但這阻礙不了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巨大沖擊和幸福生活。巨龍騰飛的過程中,我們再也看不到一毛錢一根的冰棍,看不到裝訂死板的連環畫,看不到笨重的黑白電視佔據一隅。我們趕跑了霸據香港、澳門幾百年的歐洲列強,在霸權主義的重重阻撓下我們擠進了世貿組織,我們也用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強有力的回擊了反華勢力。中國近幾年來出口貿易逐年加大,GDP穩居世界第二,無不體現出來改革開放的巨大魅力。改革開放的40年,是教育事業發展的40年!大學聯考制度恢復當年,全國有570萬人參加大學聯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超過了1010萬,錄取新生逾570萬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xx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努力學習,提升素質,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改革是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

一切存在的、現實的社會主義,都是特色的。我們的社會主義只能是從中國實際出發,走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道路,即由中國人民自己探索的改革開放之路。

改革是一場偉大的探索,既是實踐的探索,又是理論的探索。實踐探索是理論探索的源泉、動力、真理標準和價值體現。理論探索總堅固踐探索的經驗,昇華為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探索的發展。脱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脱離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相輔相成,共同演奏出中國改革的華彩樂章。

任何改革都離不開經驗的總結和理論的思考。正如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勝利一樣,沒有鄧小平理論,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改革就不會成功。古今中外,改革失敗的例子還少嗎?

改革是有目標和方向的。符合中國實際的,能夠解決中國發展問題,能保障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們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判定的基本標準就是鄧小平同志講的“三個有利於”,一切都要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有利於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句話,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就能保障中國長期發展、長期穩定。

在中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中,各種制度都將長期處於不斷變革中。環境、條件、形勢的不斷變化,促使制度要適應這些變化。中國的發展道路、模式、經驗,只能產生於中國的發展過程中,與別國情況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就像是開不同的鎖,只能用不同的鑰匙。今天中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化、大進步的時代,13億中國人民正在邁向工業化、現代化,這是何等壯觀的歷史畫面!不僅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偉大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雙重探索,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靠自己,走自己的路,這就是歷史的結論。

改革是中國的時代精神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偉大歷史性創造,是今天中國的時代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膽探索等等,構成了我們的改革精神、時代精神。

這種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於我們的營養,創造性地推動中國的發展。四十年來,我們在世界這個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國航線,駕駛着我們這艘不斷成長的“中國號”鉅艦,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這種精神就是敢於挑戰一切困難。中國需要的是長期穩定、長期發展。只有長期發展,才能保持長期穩定。只要長期穩定,必然有長期發展。長期動亂就必然長期落後。要實現長期穩定、長期發展,還是要靠改革開放。改革是有一定風險的,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穩定造成一種波動,但改革本身就是積極穩定的方法。要長期穩定就必須改革,不改革也不可能長期穩定。中國未來的歷史任務就是長期發展、長期穩定。不發展的東西,是保持不了的!改革有方向,有目的,有原則。脱離了國情、歷史、發展階段,就必然要“翻船”。中國的改革是在國體性質不變的前提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體制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四十年個人心得體會範文

中國在近40年的時間裏,卧薪償膽,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這種輝煌的成就依靠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和改革開放政策,有人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強國,從此可與發達國家相提並論。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甚至是有害的,容易讓我們迷失方向。我認為,我們還不是強國,的確是一個大國,因為我們有近1000萬的國土,10多億人口。我們只是一個大的發展中國家。應當説從現在開始,我們正在朝強國奮鬥。這個過程可能需要20—40年的時間。

從一個小市民的角度看,應當加強:

1、政治,從集權——分權。中國國土大,人口多,多民族,各地情況非常複雜,各地的功能也不同,實行集權制,步調可以高度統一,效率很高,但很難解決一些矛盾,因為發展的不平衡和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從又好又快的發展角度看,中央應當適當下放一些權力給地方,充分調動地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讓各地存在不平衡和差異。比如:工資水平、人事制度、教育、衞生、科技、文化、體育等等方面應當近快放開,讓地方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和立法權。

2、經濟。從又快又好——又好又快。中國的成就是巨大的,中國發展成為了世界工廠。中國的發展,不僅直接養活了13億人,還間接養活了上億人,為世界各地提供了價廉物美的物品,但是,我們卻做出了很大的犧牲。我們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我們的資源已經不多……,經濟已經到了轉型期,所以,不能再為世界提供初級產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高科技產業、核能產業、航空運輸、旅遊、環保產業、電子軟件產業等,關掉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培養世界級企業。

3、文化。從單一——百花齊放。中國文化事業伴隨着經濟的高速增長而發展,但是還存在很大差距。我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56個民民族,有歷史名城、歷史名人、名著、民族經典等,我們是文化大國,應當有理由發展成為文化強國,用我們的燦爛文明、文化去影響世界各國人民,讓世界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的和平、文明和友好。

4、教育。從繁雜——統一。統一我們的思想認識,組建大型教育基地,重點加強職業教育,讓勞動者學有所用。我國是農業大國,擁有8億農業人口,有大量的勞動者資源,大力培訓他們,在機械、建築、農藝、保姆等方面進行實用技術培訓,使他們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有用武之地。

5、軍事。從多——精。中國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推動軍事力量的發展。中國經濟需要發展,要用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後盾。國家要強盛,要有現代化的軍事力量。中國經濟已經溶入全球經濟,經濟交往密切,要保護國家和國民資產和人身安全,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行。比如,我們的對外貿易、運輸,在非洲、南美洲等地的石油供應線。

6、國土。從一國——加盟。中國的發展吸引了一些國家,他們人口少,經濟發展落後,歷來深受中國經濟、文化、教育、政治的影響,他們希望中國對他們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應當在世界範圍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緬甸、蒙古、朝鮮等國,中國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為全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7、人口。從國內——國際。我們人口眾多,需要解決他們的出路。依靠資本輸出、人才輸出、技術輸出和勞動力輸出,在不同的國家有針對性地進行人力資源輸出。在發達國家,可以以勞力、資本和人才輸出為先導;在發展中國家,以技術、資本輸出為主;對出國人員實行鼓勵政策,使更多的人跨出國門,為全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8、社保。從低投入——高投入。應當認國人充分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真正使社會保障成為保險,解除人民代表的後顧之憂,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經濟建設上,將醫療、養老、失業、教育和住房等保障體系建設得更好,使生病、養老、失業、教育和住房不再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