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

改革開放,是中國輝煌的今天,也是中國更加騰飛的明天,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範文,供大家學習和參閲。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

改革開放四十年,改革的春風吹了四十年,四十年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着變化,電視事業發展的日新月異,70後,80後,90後再見證,再記錄着四十年改革開放,電視事業的變化與變遷。 70後,最早接觸到電視的一代人,但是,像外公説的:“那時候,還不叫電視,叫收音機。

”那時候,家裏有個收音機早已是個大户了,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衞星“東方紅”發射成功,這是個歷史的跨度,也為電視事業的發展進了一步,就像70年的老人説:“改革開放好,我們的生活也好了。”70後的收音機為以後的電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0後,看着黑白電視長大的一代人,那時侯,80後的孩子才開始看電視,那時,才真正有電視這個詞吧!

80後年代的年輕人常説:“小時候,看電視積極的,跟什麼似的。”雖是黑白色的,簡簡單單幾個台,也成了80後孩子娛樂的一個好處,整天抱着《黑貓警長》看,那時,也只有這個可以看,國產的動畫片並不多,《黑貓警長》,《舒克與貝塔》,也許,這些對於90後的我們來説,我們沒看過,也不瞭解。

對於80後的孩子年輕人來説,那時在電視上看到動畫片已經是一種幸福了,80年的電視事業,還在往最好的頂峯發展,國產動畫片,視那時電視事業的一大亮點,正是因為國產動畫片,中國的動畫事業從簡單到複雜,從平面到三維立體,從皮影到電視,國產的動畫片,就像是80年代裏,在夜裏靜靜綻放的曼陀羅花。

90後,跨世紀的一代人,我們是幸運的,從小看着彩電長大的孩子,20寸的黑白電視早已成為家裏的古董,閒置一旁,取而代之的是24寸的彩電,彩色比黑白更生動,90後的我們這樣説:“現在生活好了,改革開放為我們帶來了幸福,我們比80後的幸福多了。”我們看着彩電長大,活躍視野,學到更多的知識,80後和90後的孩子,看着國產動畫到三維立體,看着老電影到新電視劇,電視事業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隨着電視節目的增多,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超級女聲,開心辭典,勇往直前等等,電視人在創新,電視事業在飛速發展。

電視事業的發展反應着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70後的老人常説:“改革開放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全部都要感謝改革開放的春風。”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現在的中國是不會有這麼快的發展,電視事業恐怕還是那簡單的皮影戲,電視事業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從黑白到彩色,從寬屏到液晶。一步步的發展,一步一腳留下的影跡。電視這個平台讓更多的人瞭解到了更多的知識,瞭解到了更多國內外大事。

對於我們90後來説,電視事業的四十年的發展我們並不瞭解,它的發展之快,我們在見證,在經歷,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春風,讓電視事業蒸蒸日上,從襁褓中的嬰兒成長為健壯的青年。電視事業為改革開放四十年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中國的電視事業打入國際的市場,與國際接軌,改革開放四十年,電視人為電視事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他們在創新,他們在發展,也在為中國的電視事業更強的發展努力!

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

一 先聲

任何的社會變革總是思想先行。而振聾發聵的文字,往往會引發全社會的震撼,從而開啟一個時代——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下簡稱《實踐》)。

彼時的中國,剛剛結束長達20xx年的“文革”,“左”的影響依舊強大。“兩個凡是”和“以階級鬥爭為綱”仍然佔據政治和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實踐》一文無異於晴天霹靂,立刻引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文章指出,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這是從根本理論上對“兩個凡是”的否定。《實踐》無疑是思想解放的先聲。

同年的9月22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宮首演工人劇作家宗福先編劇的話劇《於無聲處》。這部聲討“四人幫”的劇作一經公演,便燃爆滬上,幾天後《文匯報》發表通訊介紹該劇並刊登了劇本全文,更使得一票難求。11月14日,宗福先和《於無聲處》劇組到達北京,就在進京首演的當天,《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消息:北京市委宣佈,1976年的“天安門事件”完全是廣大人民羣眾為悼念敬愛的周總理的革命行動。11月19日,《於無聲處》走進中央工作會議的會場,為參加會議的212位中央領導作專場演出。

如果説《實踐》打破了理論的堅冰,那麼《於無聲處》就是田野的驚雷。自上而下同頻共振的變革期盼就要越過1978年的寒冬,走向春天。

1978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這次歷時36天的會議原本準備討論經濟工作,最終開成了一次全局性的撥亂反正的會議。

12月13日,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同志在會上發表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隆重召開。全會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歷史永遠會牢記這個日子!

這是一次偉大的轉折,這是一次嘹亮的喚醒,古老的中國,推開了一扇眺望世界、變革求新的大門。

同時,這也是一次艱難的轉型,一次觀念的重建。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改革開放的政治、經濟大盤下,社會生活呈現出廣闊而複雜的特性,一切固有的價值觀念在轉型期風雲激盪,個體命運、人的價值被空前關注。

1980年5月,署名潘曉的一封羣眾來信《人生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刊登在《中國青年》雜誌,隨即引發長達近一年的全國關於人生觀的大討論。

1982年7月,第四軍醫大學員張華為救一位失足糞坑的69歲老農犧牲,同樣引發全國性大討論:大學生犧牲生命救一個老農值不值得?

站在今天的座標回看這兩次大討論,關於“人生之路窄與寬”、“值不值得”的爭論,也許是荒誕的,但它映射着那個轉型初期的語境。如果從另一個角度考量,這恰是一種極大的社會進步!

改革的一切都是為了生產力的解放,或者説是人的個性的最大解放。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正是從“真理標準”、“窄與寬”、“值不值得”、“姓社姓資”的疑問和爭論中走向尋求變革、尋求個性解放、尋求創造的過程。

大幕開啟,風雲際會——

二 先試

1978年11月24日夜。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一間破草屋裏。18個衣衫襤褸、面呈菜色的農民,在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下,面對一張契約,一個個神情緊張地按下血紅的指印,並人人發誓:寧願坐牢殺頭,也要分田到户搞包乾。

1978年以前,已經實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全國農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大鍋飯”的弊端畢現無疑,農業效率的低下到了讓農民無法生存的地步。

小崗,如同全國千千萬萬個村落一樣,只是寂寞蟄伏於鳳陽縣的一個小村莊,按生產隊的統一步調勞作于田畝,幻想着豐衣足食。

不同的是小崗村是遠近聞名的“三靠村”——“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户户敲着“著名”的鳳陽花鼓外出討飯。

1978年的安徽,從春季就出現了旱情,全省夏糧大減產。

小崗村的農民走投無路,18條漢子簽下“投名狀”。

這份後來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包乾契約,被認為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槍”。

出人意料的是這“第一槍”竟十分地響亮:第二年小崗村就實現了大豐收,第一次向國家交了公糧,還了貸款。

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萬里敏鋭地看到了中國農村的希望,在他強力主持下,小崗村大包乾經驗一夜之間在安徽全境遍地推廣。此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命名的中國農村改革迅速蔓延全國,給中國農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80年9月30日。北京。靠近華僑大廈和中國美術館附近的翠花衚衕被擠得水泄不通。一家個人開辦的名叫“悦賓飯館”的飯店吸引了無數圍觀者,有抱着小孩兒來看熱鬧的,有排隊爭着嚐鮮的;有中國人,還有外國人。

一天下來,女老闆劉桂仙數着面額不一的紙幣、硬幣:38元。這差不多是當時一個高級工人的月收入。之後,她這裏“外賓”不斷,美國合眾國際社記者在一篇報道里稱:在共產黨中國的心臟,美味食品和私人工商業正在狹窄的衚衕裏恢復元氣……

悦賓飯館,如同早春的嫩芽,從堅硬的衚衕裏冒了出來,成為改革開放後北京第一家“個體餐館”。

如同小崗村18位農民戰戰兢兢按下紅手印,劉桂仙開餐館前同樣忐忑不安,她的老伴郭培基曾説,“沒有改革開放,誰要提出這件事來,‘文化大革命’得給批判了,弄不好就是xx。”

任何的先行先試都考驗着試水者的勇氣,而勇氣更多的是來源於政治空氣中有益的負氧離子。

改革給國人釋放了巨大的可能,開放給外企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1978年,松下電器成為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1979年,可口可樂重返中國;1979年,IBM在與中國中斷聯繫近30年後,再次來到中國;1980年,豐田汽車公司在北京設立代表處,開始進入中國市場;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第一個門店……

幾年之後,這些試水中國開放政策的企業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

發祥於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四川等地的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翠花衚衕的悦賓飯館,兩天半建起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蛇口工業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

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起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載入憲法、設立經濟特區、對外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從農村到城市,從集體到個人,從個案到全局,改革大潮風起雲湧,湧動着生產力的釋放,釋放着強國富民的願景。

“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

改革開放,便是強國富民的不竭源泉——

三 先富

1979年夏,北京前門箭樓西側,汗流浹背的外地遊客端起粗瓷藍邊大碗,咕咚咕咚喝下散發着茉莉清香的茶水,那股透心的滋潤不亞於今天的冰鎮雪碧。

這是一個茶攤,木板架起的幾張條桌和板凳,一個爐灶,幾把水壺,幾大摞粗瓷大碗,一塊手寫的“青年茶社”牌子。

這就是後來蜚聲中外的兩分錢一碗的前門大碗茶。

“前門大碗茶”從一個地攤,發展到今天集演藝、餐飲、休閒於一體的“北京名片”老舍茶館,其間折射出的恰是改革開放一路前行的軌跡。創業者尹盛喜已去世多年,他的女兒、老舍茶館現任掌門人尹智君回憶起往事,歷歷在目:父親尹盛喜當時是北京大柵欄街道辦事處供銷組組長,是個街道幹部。1979年初,大批知青陸續返城,父親接到任務——要解決20多名返城知青和待業青年的就業問題。“我覺得他也是被逼到一定程度了。他發現一到夏天,外地人來北京去天安門廣場,會拿澆花的皮管子來解渴,如果在這兒賣特別便宜的茶水,那肯定會有市場,他就想能不能賣二分錢一碗的‘大碗茶’帶領知青創業。”

尹盛喜貸款1000元,置辦了爐灶、水壺、大碗、大缸、條桌和板凳,“青年茶社”開張第一天就賺了60多塊錢,到年末,茶社淨賺11萬元。

以農耕為生的民族,幾千年來始終與“貧窮”結伴相行。改革開放之初,“貧窮”讓中國人燃起了對富裕的渴望。

“下海”,是當年的一個熱詞,許多人放棄黨政機關的“鐵飯碗”“金飯碗”,“撲通一聲”投身商海。

尹盛喜便是那千百個“撲通”者。但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總要承受一些冷眼和懷疑,就連自己的家人也不例外。“不做幹部開地攤,當時覺得真丟人,出門都繞着他的攤子走,學校填表,寫父親身份時都要捂着,不好意思讓同學瞅見。”尹智君説。

當大多數人還在計劃經濟的温室裏觀望時,最先從國有單位“下海”者確實有一番“弄潮兒”之雄風。

“計劃與市場”“姓‘社’還是姓‘資’”,這個羈絆中國改革的歷史性難題,在1992年的春天給出了全新的答案。

“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鄧小平視察南方時發表的重要談話,在事關中國道路向何處去的又一重大歷史關頭,為全黨指引了方向。

隨後,400多份約束經商的文件修改或廢止,大批體制內的人士和知識分子投身私營工商界,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馮侖下海了、潘石屹下海了……幾年後他們成了叱吒業界的億萬富翁。據統計,僅1992年,告別體制內生活下海“淘金”者12萬多人。

1993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起基本框架。

“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在一起,這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偉大創舉。”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説。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步入新階段。一場波瀾壯闊的制度變革,由此開啟。

國有企業改革全面推開。制定公司法、實行資產重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打下堅實基礎。

非公經濟得到發展。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個體私營經濟的地位從公有制經濟的“補充”上升為“重要組成部分”。

堅冰再次被打破!

沒有這樣的破冰,也許就沒有今天的馬雲、李彥宏、王健林……

沒有劉桂仙、尹盛喜們的先富,也許就沒有今天狂掃國外市場的中國大媽……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富則兼濟天下——

四 先導

“至治之極,鄰國相望。”

20xx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在北京開幕,來自130多個國家的約1500名各界貴賓作為正式代表出席論壇,來自全球的4000餘名記者註冊報道此次論壇。

20xx年9月,xxxx到訪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將世界幾乎四分之三的人口聯繫團結在了一起,開創了跨境交流、投資和企業合作的全新體系。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仰望世界。40年後的今天,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央。

xxxx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樑、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2萬億斤。城鎮化率年均提高一點二個百分點,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南海島礁建設積極推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

40年來,中國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聚精會神謀發展,以增進民生福祉為使命,豐碩成果惠及13億中國人民,讓廣大人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因為中國本身即擁有世界約五分之一的人口,所以中國國民富裕程度的顯著提升便是人類社會均衡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成就。

正如xxxx指出的:“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中國40年的長期快速發展,不僅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拉動了世界經濟的温和復甦並走向穩健增長,而且在關鍵時刻,以其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對於世界經濟成功克服危機和挑戰作出了極為顯著和舉世公認的貢獻。

40年改革開放,中國不僅以自身發展直接為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胸懷天下、立己達人。在發展道路上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進程中,中國改變了自身,惠及了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五 先進

作為農業大國,千百年來,治國理政者無不從三農入手謀劃全局。

20xx年12月底,剛剛擔任中共中央xx的xx,踏雪來到革命老區河北省阜平縣慰問農村困難羣眾,這是他上任後第二次外出考察,第一次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

由改革開放的前沿到國家級貧困縣,xx的視野既高遠又樸實,時刻把羣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時刻把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當成第一要務。

由此,精準扶貧、精準脱貧戰役打響。

僅僅五年時間。“脱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脱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xxxx在黨的十九大上,自豪地向世界宣佈。“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xx同時強調。

1981年,黨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了規範的表述:“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近40年來,這一表述基本沒變。

20xx年,xxxx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一全新的表達,是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提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深刻揭示了我國基本國情的新特點新內涵新變化,為新時代我們黨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據。其先進性不言而喻。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初心不改,未來可期!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範文

20xx年是改革開放40年,4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心中也充滿了無限的期盼,在20xx年的新年賀詞中,xxxx説,“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回首過去,我們40年的風雨歷程,歲路途艱辛,但是碩果累累。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温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鉅變;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羣眾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中國科技也飛速發展,製造業正由“中國製造”變為“中國創造”。改革從城市到農村、從東部到西部、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展開,逐步深化。使中國社會發生全方位的歷史性轉變。

繼往開來,中國的發展永不止步,在xxxx的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着眼全局性重大問題進行頂層設計,狠抓改革落實,一往無前,今年也是黨的十九大開局之年,十九大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中國也踏上了新的歷史征程。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同樣也是黨的根本宗旨所在,是黨的一切工作所依,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改革價值取向。xxxx更多次強調,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羣眾帶來更多獲得感。作為基層組工幹部,我們更要全力踐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在各方面制度安排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時代旗幟,是中國人民最為自信和自豪的偉大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