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電影觀後感心得優秀範文5篇

時隔20xx年,電影《海上鋼琴師》以4K修復版的形式於11月15日登陸全國院線,在中國實現“首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海上鋼琴師》電影觀後感心得優秀範文5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怕是誰都沒想到,集聚了“茉莉公主”和“暮光女”的動作大片《霹靂嬌娃》,影后領銜演繹唯美愛情的《大約在冬季》,範偉、陳數等一眾實力派飆戲的《長安道》等影片,都輸給了一部20xx年前的老電影。

但它們卻又輸得不冤,豆瓣超96萬人打分,評分高達9.2,“豆瓣電影Top250”中位列第13,好於97%的音樂片、98%的劇情片。

簡而言之,這部由意大利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執導的《海上鋼琴師》,就是影迷心中的“神作”。

《海上鋼琴師》改編自意大利作家亞力山德羅.巴里科的同名小説,講述了一名被遺棄在船上的男嬰,被水手收養,起名為1900。他無師自通擁有了超卓的琴技,無數乘船的旅人為他的音樂沉醉、着迷,他卻一生未曾走下弗吉尼亞號,最終在爆炸聲與火光中,與弗吉尼亞號同沉大海。

朱塞配.託納多雷是個不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而亞力山德羅.巴里科的作品也有着極強的藝術性和童話感,兩者相結合後,便誕生了《海上鋼琴師》這部浪漫、虛幻甚至荒誕的作品。

觀眾如同影片中的許多人一樣,一面陶醉於旋律的美好,一面質疑着故事的真實性,並追尋探問着一個問題“1900為什麼不下船?”

有一部分觀眾覺得他悲觀、懦弱、消極,他不下船,是出於對外面世界的恐懼。養父意外去世後,沒有了親情支撐的1900便像一艘漂泊在大海上的小船,無論向哪個方向張望,都是天水相接的茫然無際。

他沉溺在音樂的世界裏,將鋼琴當做自己的王國,用電話與世界溝通,又將世間百態、芸芸眾生化解在音樂中。

在這種以藝術為桃花源的逃避中,他可以忘卻身世,主宰自己的人生。

而一旦離開弗吉尼亞號,他便與那些追夢淘金的人無二。

甚至,除了音樂無所寄託、追求的1900,根本不能像那些望着自由女神像歡呼的人一樣,帶着野心和慾望去開闢、征服新的環境。

所以,害怕面對這個事實的1900才終生沒有下船。

而另外一部分觀眾的看法正好與之相反。

《海上鋼琴師》是朱塞佩.託納多雷對“美國夢”的質疑甚至否定。

這一點,從影片中諸多細節可以看出。

1900之所以成為“TD.檸檬.1900”,是被遺棄在頭等艙。遺棄他的家人,也是“美國夢”的追逐者。而收養他,給予他新生命的黑人水手,與他的那些同事一樣,雖然舉止言談粗俗,卻有着人類最本真的美好——善良。

他們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連工作都在輪船的底倉,滿身煤塵卻窮而不困,笑容燦爛、心態樂觀,可以從最平常的小事中尋找到生活的樂趣。

幼年時的1900,因為沒有出生證明,總是躲藏在輪船底倉,但他透過圓窗望向外面的海水時,卻是一張笑臉。

及至養父意外去世,他消失在眾人眼中一段時間後,再出現時便擁有了高超的琴技,自此成為弗吉尼亞號上的傳奇。

他可以自如駕馭各種風格的音樂,被來自各方各地的旅人們簇擁、仰慕;他觀察着眼前的每個人,猜測判斷他們的身份和經歷;戰爭來臨時,他用音樂去撫慰傷者……

名望地位、利益金錢,這些凡人們趨之若鶩的東西,從來不曾撩動過1900的心。

許多人東奔西走,不過是內心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1900,他已經在弗吉尼亞號上找到了最高的人生目標與理想。

而且,高聳的樓宇、縱橫交錯的街道、路上疾馳的汽車,就像世人心底的慾望,一不小心就會迷失其中,忘了那個初入其間的自己。

那時,再不會有樂曲自心中流淌而出,因為靈感的源泉已被慾望填塞。

所以,他何必下船?

《海上鋼琴師》其實並不能當做一個“真實”的故事去看。

若是將它當成“真”,那1900身上的虛幻、傳奇性,就會顯得故事缺乏依據。他從哪裏學的彈鋼琴?弗吉尼亞號報廢后,躲在船上的1900靠什麼維生?為什麼“胖子”麥克斯.託尼找到他時,他還能那麼衣着光鮮?

但你若是將“胖子”和1900看作一個人呢?

“胖子”是現實,1900是理想,一個為了生活奔波,在挫折中被磨得灰頭土臉;一個徜徉在藝術的理想之國,隨心所欲、我為王者。

“胖子”會演奏1900的音樂,只有他能找到藏在船上的1900。這些,不過是因為1900是他遺落在船上的“理想”,是他內心真正想要,卻為了生計不得不放棄的生活。

理想與現實格格不入,所以船上、岸下不能相容。

表現在故事情節中,便是代表理想的1900自始至終沒有下船。

如果從這個角度重新梳理這個故事,那該是這樣的:

1920xx年,麥克斯.託尼被遺棄在弗吉尼亞號的頭等艙,被水手收養。養父意外去世後,尚且年幼的他離開了弗吉尼亞號,開始學習音樂。

人在寒冬中,會寄盼春暖花開;人在困苦艱難中,會期盼生活順遂。

弗吉尼亞號上那個突然就成了鋼琴神童的1900,便是麥克斯臆想出的另一個自己。那個自己與真實的他完全不同,樣貌俊秀、氣質斯文高貴,還帶着幾分灑脱不羈。

他彈奏鋼琴,就像操控人生,嫻熟自如、無所不能。

他看透了人間情態,人心所求,唯一能引動他心扉的,是給予他靈感的“繆斯”(那個促生了片中經典單曲的農夫女兒)。

當麥克斯在現實中潦倒困窘,他便讓自己與“理想”同處一方天地;當弗吉尼亞號報廢、沉沒,1900隨着船而消失,賣掉的小號便又回到了麥克斯手中。

這時,又是現實與理想的相聚。

這時的麥克斯,既有着面對現實、挑戰生活的勇氣,又尋回了遺落的理想,或者該説是初心。

單個體無法阻止社會的改變,但可以盡最大可能去堅守自己的本心。當所有人都在向着“美國夢”歡呼時,還有人能面朝大海,看一看天水相接的曠然天地。

這或許,才是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想要藉助影片所要表達的意義。

《海上鋼琴師》觀看心得

近日,有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上映了,它就是豆瓣Top250中排名13的《海上鋼琴師》,想必大家此前一定也對這部影片有所耳聞,當年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就讓不少觀眾感到非常震撼,因為電影的文藝性十足,同時非常深刻,讓人看完這部電影后,依舊遲遲不能忘懷其中的劇情。説起來,主角1900最終沒下船,確實是一件令人非常遺憾的事情。

這部電影改編自意大利作家亞力山卓·巴利科的戲劇作品《1900:獨白》,是一個悲傷卻非常浪漫的故事,無論是原作書籍還是電影作品,都影響了無數人,

它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嬰兒被父母拋棄在一艘名叫維吉尼亞號的蒸汽客船,好在有一名船員收養了他,並且取名叫1900,由此開始了這個嬰兒一生的傳奇故事。

不幸的是,1900的養父後來意外身亡,但是他卻發現自己有着非同尋常的音樂天賦,與船上的鋼琴結緣,在這之後自學成才,在徵得船長同意後,留在船上成為一名鋼琴師。因為終年在船上演奏,因此他也被叫做海上鋼琴師。

多年的輪船生活讓1900漸漸開始嚮往陸地,尤其是在船上遇見自己一見傾心的女子帕多萬後,更加堅定了他走向陸地的決心。對於1900的這個決定,船員們都非常認可,因為他們也希望能看到1900開始新的生活,而不是一直在客船這方小天地原地踏步。因此1900在輪船到岸後,準備下船尋找愛情。但是還沒踏上陸地的時候,他轉而回到了船上,愛情與客船之間,他還是選擇了陪伴自己長大的客船。

後來維吉尼亞號遇到了戰爭,好在這艘船在戰爭中倖免於難,迎來了和平,但由於戰爭的侵襲以及時代的進步,這艘客船漸漸被淘汰,因此年久失修的維吉尼亞號即將被炸燬。在毀滅前夕,1900的好友上船找到了他,希望他能下船,但是1900還是選擇與客船共存亡,就這樣在爆炸中葬身大海。

這樣蕩氣迴腸的故事確實無比吸引人,但是這部電影在11月15日重映以來並沒有得到非常好的成績。據悉,這次重映的電影經過4K修復,在畫質上有比較明顯的提高,不過上映三天後,票房才僅僅突破5000萬,從目前的票房走勢來看,並沒有像經典老片《泰坦尼克號》重映時那麼火爆。

20xx年,好萊塢經典愛情片《泰坦尼克號》3D重製版重映,最終拿下了9.5億票房,同樣都是豆瓣Top250排名靠前的電影,表現卻相差了很多,真是《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有問題嗎?

在小夏看來,其實無論是《海上鋼琴師》還是《泰坦尼克號》,它們都是影史留名的優秀電影,同時也都是在大海上發生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更偏向於文藝片,比較深刻,而後者主要講述的是愛情,更加符合大眾的口味。這並非是説文藝片不好,只不過相比於愛情片,一直以來文藝片的受眾範圍都更小,因此這次《海上鋼琴師》的表現不出色,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小夏瞭解下,自1998年這部電影第一次上映以來,廣大觀眾瞭解到這部電影大多是通過活動組織放映,或者是被其高分吸引。而《泰坦尼克號》則不同,其本身有着超高的IP影響力,同時露絲和傑克的愛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曉的存在,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海上鋼琴師》作為一部質量非常高的電影,本身的受眾範圍確實小了很多。

因此雖然現在這部電影作為豆瓣Top250中排名13的電影,票房走勢看來並不是非常理想,但也絕不能説明這個作品就此撲街了,畢竟電影種類不同,受眾範圍也不同,畢竟不是所有的重映經典電影,都能取得不錯成績的。我們只要知道,《海上鋼琴師》是值得所有人一看的電影。

《海上鋼琴師》觀看感悟

海上鋼琴師對於我們來説,是一部比較熟悉的電影了,因為已經上映很久了,而且確實非常經典,這一次在影院上映,我們也是比較期待的。

我們看到這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是9.2分!

我們看介紹,這部電影講了:1920xx年,Virginian號豪華郵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取名1900(蒂姆羅斯 飾)。1900慢慢長大,顯示出了無師自通的非凡鋼琴天賦,在船上的樂隊表演鋼琴,每個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動。爵士 樂鼻祖傑尼聽説了1900的高超技藝,專門上船和他比賽,最後自歎弗如,黯然離去。 可惜,這一切的事情都發生在海上,1900從來不願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愛上了一個女孩,情愫在琴鍵上流淌。他會不會為了愛情,踏上陸地開始新的生活,用他的琴聲驚豔世界?他將怎樣譜寫自己非凡的人生。

這部電影在影院上映以後,我們看到票房也是不錯的!好多人應該都和我想的一樣了,原來不是在電影院看的,這一次可以在影院觀看,也是非常期待。

我們也來看一下看過的網友的評價:

獨特的人對待生活、生命,有着讓人不可思議的理解和對待方式。我們不擅自強加定義和標籤,我們對他們最大的尊重,就是懷着感恩目送,因為上帝帶來這份獨特的禮物,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

曾經看第一遍,就能感受男主最後選擇回到海上,也不知道是我內心住着一個悲傷的自己嗎?我覺得看完有種説不出的憂傷,但是又覺得這樣的選擇是最好的。

大二選修西方電影分析,老師讓看託納託雷最有名的三部電影,我偷懶了。今天去電影院補看了這一部,黑暗中瘋狂流淚,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而哭,可能因為太真實了。

經典的電影讓人又笑又哭,末了久久回味~以前只知道鬥琴精彩,但最打動人的琴音還是主角生情而作的那首無名旋律。現在看特別能理解主角為何不願上岸,太唏噓了...

《海上鋼琴師》觀後有感

時隔20xx年,電影《海上鋼琴師》以4K修復版的形式於11月15日登陸全國院線,在中國實現“首映”。“弗吉尼亞號”重新響起航行的汽笛,“1900”再次手撫琴鍵開始了他的永恆表演。這部公認的影史傳奇,在技術修復後重新煥發出了光彩。上映以來,《海上鋼琴師》展示出了其作為經典的魅力。目前累計票房近5000萬元。

上映前影片發佈了中國區紀念版海報,由著名海報設計師黃海親自操刀製作。這不由讓人聯想起去年年末《龍貓》、今年暑期《千與千尋》上映前的“操作”,黃海也曾為這兩部電影設計了中國版海報。雖然類型、國別不同,這3部影片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都位列豆瓣評分Top50陣營,是中國觀眾心目中的“經典影片”。

三部電影的號召力大的驚人,去年12月《龍貓》30週年重映取得了1.72億的票房成績,取得20xx年動畫電影第7的好成績;今年6月的《千與千尋》更是狂攬4.86億的驚人票房,暫時位列20xx年進口動畫票房第一;而從淘票票點映9.6分的成績來看,《海上鋼琴師》的內地票房至少也是1億起。

近年來,隨着數字修復和3D影像技術的發展,重映影片數量不斷增加。電影重映到底是“撈金”行為還是“情懷”使然,值得鼓勵還是應當規避呢?

電影重映的低成本

影片修復成本從幾十萬元到上千萬元不等,票房卻在幾百萬元到近2億元的較大範圍內浮動。首先它沒有從頭至尾的拍攝和製作費用,而是需要版權費、影片修復費以及宣發費。修復分為2D和3D版本兩種,前者有2K、4K修復,隨着技術日趨成熟,修復費用逐漸降低,加上宣發費用基本控制在200-500萬之間;後者即為2D轉制3D版本,費用相對較高,大型的《泰坦尼克號》《功夫》等高標準3D轉製成本超過千萬甚至更高。

一部重映的影片,票房達到1000萬基本上就有望盈利了,其利潤空間甚至超過了許多新片。所以在較低成本下,即使票房不高,小投資也能獲得高回報。

無論中外,重映都是一門好生意

早在1987年,北美就重映了迪士尼動畫《白雪公主和四個小矮人》,拿下4659萬美元的票房。而中國,自20xx年重映《東邪西毒:終極版》後,便開啟了電影消費的情懷經濟。《新龍門客棧》《大話西遊》《紅高粱》等經典電影,收穫在300萬到4000多萬不等。最為亮眼的要數20xx年重映的《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票房最終達到1.77億,但這一數據在如今的電影市場,也並不出眾。

從近年重映的海外電影看,大多是來自美國和日本的經典佳片,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可圈可點。20xx年適逢泰坦尼克號沉船100週年,3D版《泰坦尼克號》在全球重映,影片最終收穫9.49億的票房。20xx年上映的《侏羅紀公園》3D版延續了《泰坦尼克號》的輝煌,拿下3.5億票房。

情懷撬動市場

情懷,是修復重映片的主打元素。經典影片重映天然具有情懷優勢。不論是《紅高粱》還是《英雄本色》《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等,修復重映的影片,多為20世紀80、90年代風靡一時的高質量影片,這類經典影片由於距離當下時間較近,膠片素材保存較為完好,修復成功率高。加之當年的擁躉猶在,他們被經典原作勾起回憶走進影院,情懷效應明顯。

營銷層面,重映片的宣傳策略以藉助經典IP打情懷牌為基礎,重點在於吸引新的觀影羣體。90後、00後觀眾已經佔據重映片觀影羣體的主力。

體驗引領市場

重映電影可以視為一種再加工的體驗經濟。一部電影的重映,往往只需花費版權費、修復費和宣發費用,這與動則上千萬的製作費用相比可算是小巫見大巫了。因而重映市場存在着一定的利潤空間,出品方能以小搏大,何樂不為呢?對於媒介時代的受眾而言,經典電影雖然質量上乘,但感官體驗往往不佳。重映能夠通過技術手段修復,呈現更加精緻的內容、精美的畫面和立體的視聽效果,激發老電影的新生命,帶給不同代際的觀眾一種現代化的再生體驗。

重映它根植於人的懷舊情感,不僅煥發了經典的色彩,延續品牌價值的法門,也是一場燃燒粉絲情懷,彌補市場空缺,爭奪最大利益的生意經。不過,如果重映片數量過多,亦會過度消費觀影情懷。行業發展最終還是需要不斷創造新作品。

《海上鋼琴師》觀看體會

10月25日,電影官方微博正式宣佈4K修復版的《海上鋼琴師》定檔11月15日,電影上映之後,眾多影迷慕名走進影院。作為一部已經存在了二十餘年的電影,無論是話題度亦或是票房成績都十分亮眼。

該片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里克的文學劇本《1900:獨白》,由朱塞佩·託納託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裏主演,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成為鋼琴大師的傳奇故事。影片中1900在弗吉尼亞號上為乘客們彈琴,聲名鵲起。不久便招來了一位自稱是爵士發明人的黑人的挑戰。

根據1900的出生時間和當時的年齡推測,鬥琴大致發生在20世紀20-30年代,這一時期正是爵士樂被廣泛認為是音樂表達主流形式的時期。美國作家費茲傑羅將其1920xx年的一部短篇小説集冠名為《爵士時代的故事》以來,這一時期便被稱為爵士樂發展的爵士時代,成為西方文化“咆哮的二十年代”的一部分。

影片中1900在弗吉尼亞號上為人們彈琴,被廣泛接受而後聲名鵲起,其實暗指了爵士樂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以來,在爵士時代的突破性發展與廣泛傳播。而這場鬥琴則傳達了非裔美國人的音樂與歐裔美國人的音樂之間的互相融合,這種融合成為爵士樂各種相對獨立的、傳統的流行音樂風格得以聯結交流的紐帶。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爵士樂吸收了來自於不同文化的不同音樂風格,逐漸形成了如今滿目琳琅的爵士樂。

很多人覺得影片中1900贏了莫頓,其實藝術本身很難有高下之判,這種鬥琴輸贏的表現其實更多地暗示了爵士樂在發展過程中的融合與創新。畢竟影片中1900同樣表達了對於莫頓的稱讚與敬意,而莫頓在輸琴之後也心服口服地黯然離去。這更是音樂的包容開放的交流與切磋。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黑人的原型就是爵士樂史上赫赫有名的傑利·羅爾·莫頓(影片中亦名為此)。傑利·羅爾·莫頓的原名為費迪南德·約瑟夫·拉莫特,他是美國散拍與早斯爵士樂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莫頓是爵士樂第一位編曲家,他在即興創作時可以保留自身的基本精神和特徵。莫頓對於爵士樂的早期崛起和傳播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被廣泛認為早期爵士樂的關鍵人物。

莫頓和1900一樣出生時沒有出生證明,莫頓有着悲慘的家庭關懷和童年經歷。他14歲便在妓院演奏鋼琴為生,他的藝名便是源於這一時期的綽號“傑利·羅爾”(Jelly Roll),其實這一綽號是非裔美國人對女性生殖器的俚語,充滿了侮辱和污穢。

不過莫頓表現出了對音樂的驚人的天賦,悲慘同樣鍛造了他。在長久的輾轉的音樂表演中,他形成了強烈的個人風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爵士樂的發展,他的許多作品被認為是1920xx年代爵士樂的經典之作。

我一度懷疑影片中1900一角融入了莫頓的形象。不過莫頓如此傲慢以至自稱是爵士的發明人,這引起了樂界和樂迷們的不滿。影片中特意對此做了調侃,只不過莫頓在回覆1900“你就是爵士的發明人?”的質問時得寸進尺地説道:人們是這麼説的。

20世紀20-30年代以來爵士樂在樂界逐漸佔據一席之地,許多年輕的極富創造力的音樂家爭相湧現,百家爭鳴。莫頓不得不淡出那個一度他所主宰的領域,正如影片中年輕的1900輕鬆奪過他的風頭一般。他的時代結束了。一個新的屬於年輕音樂家們的爵士的時代冉冉升起。

只是同樣好景不長。戰爭和工業革命的發展,以及新興爵士樂形式的崛起,親手埋葬了傳統爵士樂。這種傳統的爵士樂如同1900與船一同被炸燬一般也被封存在了浩瀚的樂史長河中。不過它給那個時代的人們帶來的歡愉和審美體驗以及對後世爵士樂的奠基與啟迪被永遠地銘刻在了爵士樂的史詩中。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影片中1900“無法”走下弗吉尼亞號,因為這就是他的歸宿。任何事物都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的,烙着時代印記的事物難免有時代侷限性,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被新興的更具生命力的事物所取代。如同中古時代被文藝復興終結在15世紀,中國近代史被五四運動終結在20世紀初葉,那個根源於黑人傳統的爵士時代被終結在工業時代的硝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