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通用31篇)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1

在我讀五年級下冊的時候,學了一篇課文叫<金色的魚鈎>,學完後讓我深受教育。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通用31篇)

文中的老班長接受了黨交給的任務,照顧三個病號過草地時老班長設法讓三個病號吃到魚湯,而自己卻不吃……走到邊緣時,老班長犧牲了。為了紀念老班長,小樑保存了金色的魚鈎。

當我讀到:“這天夜裏,我們就吃到了新鮮的魚湯。儘管沒加作料,可我們覺得沒有比這魚湯更鮮美的了,端起碗來吃了個精光。”讀到這體會到,紅軍過草地時艱難,有的時候還吃不到好的東西。而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有好吃的魚。還加了作料。我有時還嫌這嫌那的,從來沒想過爸爸媽媽的辛苦。

當我讀到:“第二天,老班長端來的魚湯特別少,每個搪瓷碗裏只有小半條貓魚,上面漂[piāo]着一丁點兒野菜。他笑着説:”吃吧,就是少了點兒。唉(ài)!一條好大的魚已經上了鈎,又跑啦!“讀到這時我體會到。老班長沒有捉到什麼魚。但他已經盡全力,不管有多少,只要讓三位病號吃就行了。記得有一次。爸爸媽媽上班去了,可我吃了一點兒,覺得不好吃。可我想”如果不吃完媽媽會説我的。可這這麼難吃,我吃不下呀!“於是我就把媽媽準備的早餐倒掉了。現在我對這件事感到十分內疚。紅軍在過草地的時候這麼艱難,兒我還在這浪費糧食,真是可恥。

這篇課文,讓我得到了一個深刻的啟示,我發誓:我以後再也不浪費糧食了。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2

當初讀了《金色的魚鈎》時,只是因為好奇,但讀着讀着,淚水充滿了我的眼眶,我被文中那捨己救人的老班長深深地感動了。

當我讀到”他坐在那裏,捧着搪瓷碗,嚼着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着眉頭哽咽了下午“時,眼淚不由自主地噴湧而出。

多麼可親可敬的老班長呀!為了三個小同志有充分的營養,放棄了熱騰騰的、鮮美的魚湯,去嚼小同志們吃剩的魚骨頭的草根!大家都知道,草根和魚骨頭是沒有營養的,可是老班長為了三個小同志,寧願去吃這沒有營養的骨頭!

和老班長相比,我們問問自己,我們呢?有不愛吃的飯菜,就揹着父母大碗大碗地倒掉,比如有一次吧,家裏做了炸醬麪,我最不喜歡吃炸醬麪,怎麼辦呢?我眼珠一轉,藉口説在外面涼涼,跑到外面把面扔了,裝模作樣地抹抹嘴,回屋了。晚上餓了,又問媽媽要錢買零食去了。讀了《金色的魚鈎》之後,我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它!

還有一段讓我記憶猶新,當”我“把魚湯送到老班長嘴邊時,他還不要,説:”小樑,別浪費東西了,我不行了,你們吃吧!還有20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原去!“

這一段看得我是熱淚盈眶,老班長明明有可能活下去,但老班長沒有,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作者和兩個小同志,自己平靜地選擇了死亡。透過老班長的話語,我看到了老班長崇高、善良的心!

但現實呢?我們連一點點利益都不能放棄,怎麼能像老班長一樣捨棄生命呢?

直到讀完文章,我才知道為什麼魚鈎是金色的,因為老班長對同志們的愛是金色的,正是這金色的愛把魚鈎染成了金色!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3

在國小的課本里有這樣一篇課文,題目是《金色的魚鈎》,這篇課文使我深受感動。

《金色的魚鈎》主要寫的是紅軍在過草地時,一位炊事班班長為了讓三個病號走出草地,將僅有的食物讓給病號,自己光榮犧牲的故事。文章語言簡潔、樸實無華,記敍真實而生動,使人彷彿置身於那個時代的生活當中。看完以後,我深深地感動了。老班長啊!當指導員向您佈置任務時,您毫不猶豫地接受了;當三個病號吃不上東西時,您整夜整夜合不上眼;當您釣到魚時,您讓給病號吃,自己卻吃剩下的魚骨;當小病號發現您的祕密時,您囑咐他要保密;當戰士們被飢餓和疾病折磨時,您鼓勵他們不要失掉革命意志……老班長,您付出了這麼多,自己卻默默地承受一切。難道您的身子是鐵打的?難道您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嗎?不,不是這樣!是革命的力量支撐着您,是革命的精神鼓舞着您,是神聖的使命感使您奮不顧身地完成黨交給您的任務。

我反覆沉思着,老班長雖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還活在我們的心中,並且永遠激勵着我們向前進。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會立刻伸出援助之手;當小孩子迷路,哭着找媽媽的時候,會有人送他回家;當有人面對危險的時候,會有人挺身而出……現實中到處是您的身影,到處是您不朽的精神。作為國小生的我們也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從小事做起,發揚老班長先人後己、捨己為人的精神,完成老一輩交給我們的重任,絕不辜負老班長對我們後輩的殷切希望。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4

《金色的魚鈎》這篇文章講述了在長征途中紅軍進入草地時發生的事。

在文章中,有一位老班長帶着三個病人跟在隊伍後面。在過草地時,老班長釣魚給三個病人吃,而他自己捨不得吃,最後三個病人走出了草地,而老班長卻餓死了。讀了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老班長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這個老班長完全可以拋棄這三個病人,如果我是那個老班長,我一定會有吃的先自己吃,不能讓自己餓着。等我吃完了在給他們三個吃,可老班長寧可餓死也要讓他們三個病人活着走出草地。

還有一個故事,是説紅軍再過雪山的時候,有一個人凍死了。他們的將軍很生氣,要處罰軍需處長,沒想到凍死的那個人就是軍需處長,將軍流下了眼淚。我很敬佩這位軍需處長,如果我是他的話,我一定會先給自己多穿幾件棉衣,不能讓自己凍死。

我要向他們兩個人學習,不能只想着自己,還要多想想別人。記得有一次,有一個人向我借東西,他有急事要用。我本來可以幫助他,但我怕他把我的東西弄壞,便找藉口不借他。在看過這兩個故事後,我覺得自己太自私了,他們可以為了別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可我竟為了一件小事而推辭,真是太不應該了。

從此以後,我也要多給別人一些幫助,不自私、不吝嗇。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5

最近,我讀了《金色的魚鈎》這篇課文,他讓我思緒萬千、受益匪淺,也令我感慨!

這篇課文講了紅四方面軍長征的途中,一位炊事班長牢記指導員的囑託,盡心盡力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穿過草地,最後自己犧牲的感人故事。當我讀到他已經奄奄一息,他還要關心照顧那幾個小同志這個片段時,我不禁熱淚盈眶,他都快去世了,還要照顧別人,這是多麼偉大啊他捨己為人、忠於革命的良好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

老班長為了國家的繁榮強盛,競不惜一切代價去拼博,去奮鬥!他寧願自己受苦受累、經受風吹雨打,都已飽經風霜,也要照顧好幾位小同志,也不向困難低頭!要知道,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正缺這樣捨己為人的人,是無數個這樣堅強不屈、頂天立地、傲霜欺雪的中國人而驕傲!

老班長,我想對您説,您真的是太偉大了,您的這些良好品質無不讓我慚愧。我每次吃飯時,總會剩一些米飯掉一地。更重要的,我不懂得分享,不時拿到一個東西就會佔為己有,對它的主人也不管不問。想到這些,我覺得您和我真是天壤之別啊!因此,我要向您學習,以後再也不會犯一些低級錯誤!

老班長,我要像您致敬!從您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中,我得出一個結論:無論在哪一個世紀,哪一個時間,捨己為人、忠於革命這樣良好品質一定會經久不衰,永垂不朽的!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6

最近看了張愛玲的遺作《小團圓》,感覺對於那個時代的許多風俗沒有什麼感同身受,似乎隔着很遠的感覺。張的寫作風格是淡淡的,似乎敍述什麼都是像在局外人的口氣在説話,從來就沒有狂喜、沒有憤怒。在她的作品中,我還是覺得《紅玫瑰與白玫瑰》寫的最好。

特別是其中寫的下面的名言很有味道: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7

簡愛這部書我在四年級的暑假就看過一遍,當時因為剛上完關於夏洛蒂。勃朗特的一篇文章,所以為了表現我很好學,就在暑假迫不及待的買來看。這本書的語言很通俗,但我當時仍沒能看太懂,我指的當然是這部書的主旨,立意,情感什麼的,再加上我根本就不瞭解這部書創作的背景,所以看完後沒加思索就放下了,只能算是講內容知道了個大概。

這個暑假,一方面是下學期要上有關這部書的課程,另一方面是基於老師的要求,我就又翻箱倒櫃,將沉睡了幾年的簡愛重新翻出來閲讀與品味。這次,我吸取了教訓,先上網將夏洛蒂寫這部書的意圖與創作背景瀏覽了一遍,心裏大概有個數後再正式開始閲讀文章。我不記得四年級讀完後的感覺了,只記得昨天全部讀完書後才知道這部書寫的有多麼深刻。首先,夏洛蒂生活在十九世紀的英國,那是歐洲文學的盛世時期,也是一個多事之秋,英國國內的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憲章運動,民主意識開始萌芽。但歐洲專制主義更加瘋狂的反撲,民主改革和工人運動處於高壓專制之下。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政治背景下,夏洛蒂創作出了簡愛,這部被後人稱之為她自己詩意的生平寫照,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內容上,這部書生動地再現了一個從小是孤兒的英國女子怎樣從小在舅母家與孤兒院飽受肉體與精神上的折磨,又是怎樣經過了一系列坎坷的經歷,獲得了自尊而又幸福的愛情的。書中的簡,她雖然從小飽受折磨與痛苦,但她自尊自強,不為自己是個窮人而向一些上流社會的所謂的富人低頭,她不在乎別人怎樣看待她,評價她,她只做最真實的自己,她不奢求富裕,她願意通過自己的雙手來換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正是她這種不卑不亢,不想窮苦生活低頭,樂觀積極的態度感染了擁有智慧與財富的桑菲爾德莊園主人羅切斯特,他曾百般試探簡的心思,但都被簡一貫倔強正直的的作風所折服,他們終於相愛了,雖然中間經歷了一系列坎坷的情感考驗,但他們終於還是走到了一起。

羅切斯特比簡大將近二十歲,幾乎到了可以做他父親的年齡,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的情義,興趣相投,他們之間的愛情是純粹純真的,與環境的困窘抑或寬裕,生命的坎坷抑或順利,地位的高低,財富的多少,通通無關,這種簡簡單單的愛情,拋開了一切物質的雜念,是心靈的彼此相吸,是靈魂的交相輝映,是令人羨慕的,真正幸福的愛情。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8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説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工作的專心執著,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給予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淨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於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心得讀後感五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很多困惑,論語“為人處世”的三種態度給我們提供了正確方法,用你我的公正,用你我的率直,用你我的耿介,用你我的磊落,用我們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一切。還有就是要懷着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快樂的心陽光般輻射着他人,讓身邊的人一樣快樂着。

于丹所談的“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淡定的起點,給我們一個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書中有一段對於理想與現實關係的分析,很是經典。神於天,聖於地。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很多的規則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進行自己行為的拓展,也如論語中所講,一個人:“心中有眼中就有”,一天充足的陽光、一杯熱氣騰騰的茶,這些表面看來或許毫無價值的東西,就是我為自己設定的關於理想的那個淡定的起點。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于丹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

友善柔、友便妄,損矣。為人正直,坦蕩剛正,頂天立地的朋友,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寬容的朋友,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更容易讓我們從內心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可以幫助自己做出選擇。偏闢、善柔、便妄三種壞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他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造成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優柔寡斷的朋友往往會干擾了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猶豫不決錯失良機。而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往往會讓你我付出慘痛的代價。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于丹論語心得》,不正是這樣一位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嗎?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9

最近幾天,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蕭紅,她是那個特定年代的一朵奇葩。而《呼蘭河傳》則是蕭紅生前寫的最長的一篇小説,它是一部充滿温情,童趣,娓娓道來式的“回憶性”小説。

這本書的內容是這樣的:大地一到嚴寒的季節時,整天飄着飛雪。還有北方大自然的風霜雨雪,火燒雲。扎彩鋪,放河燈,跳大神,野台戲 …… 都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充滿生活氣息的影像。

這本書裏還説蕭紅生前最疼她的人只有她的祖父 …… 有一次,蕭紅摘了許多玫瑰花插在了她祖父的帽子上,她的祖父不僅不知道,還對蕭紅感歎:這個季節的花可真香啊!惹得蕭紅哈哈大笑。

看了這本書,我從中獲得了一種思想的領悟,從而有更厚重的童年,更堅實的成長,雖然蕭紅的童年我很嚮往,但是我沒有什麼機會去體會這其中的樂趣。

蕭紅用明亮的眼睛觀察着世間萬物,她用神奇的筆記錄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耳朵清晰的聽着人生中最美妙的音樂!

蕭紅她説過:走進名著經典的世間裏,與它一起優雅,一起盪漾,一起芬芳。

我會永遠銘記這句話,因為它藴含着深刻的哲理!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10

這是一篇讓我感觸很深的文章——《心田上的百合花》!

文章主要講了:在一個偏僻遙遠的山谷斷牙上,長在雜草中的一株百合花,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不顧身旁雜草的冷嘲熱諷,努力釋放內心的能量,終於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但當我讀到文中的這一句話:“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時,不禁發自肺腑的佩服這株百合花,那是因為,這株百合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不顧身邊雜草們的譏諷,堅持自己要開花的信念,使我感受到了它那可貴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同時,這也讓我想起那隻螞蟻:當時,那隻螞蟻為了去吃一塊磚上的食物,不顧那塊磚對它來説有多麼的高,多麼的陡峭,它仍然選擇知難而上,而沒有選擇退縮,雖然失敗了幾次,但在它堅定的信念下,終於還是爬上去了。我看見了,不得不佩服這一隻小小的螞蟻。

後來,當我又讀到這句話:在雜草的鄙夷下,百合努力的釋放內心的力量。有一天,它終於開花了。它那潔白的顏色和秀挺的風姿,成了斷崖上,最美麗的風景。的時候,我又禁不住衷心的感歎道:這真是一株堅強的百合呀!

啊,是呀,連一株百合面對困難都這麼堅強,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都堅持不懈,那我們人類,作為萬物之靈,面對困難是否應該更堅強、更堅持不懈呢?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11

今日最終看完了英國作家狄更斯的著作《遠大前程》。

小説中的主人公皮普像坐在我旁邊,圍在火爐前,親切地給我講述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皮普是個孤兒,由她姐姐和忠誠憨厚的好姐夫--喬一齊帶大。

自從去一次闊婦人家後,他的心態和命運都悄然發生了變化,然而意外的好運也讓他夢想成真,在英國倫敦成為了一個風度翩翩的紳士。之後才發此刻幕後安排好這一切的盡然是皮普小時候救過的一個犯人,這個犯人之後被流放到國外,是他發財以後將錢寄回英國給皮普使用。

深愛皮普的他竟然偷偷跑回英國,然而危險也伴隨而來。皮普明白他的恩人身份後就明白自我的美夢最終破滅了,已經是經過良好教育的他是不會理解一個犯人的財產的。隨着86.皮普幫忙犯人逃離英國的計劃失敗,恩人被判死刑。而皮普也從雲霄一下子落回了地上,此時的他已經是一無所有還負債累累。

從窮小子到成為上流社會的紳士,再到失去一切變回窮光蛋。身邊的人的態度大多都是唯利是圖,變得十分快,唯有老實的喬始對他的愛從來沒有變。相信作者最要讚美的就是這種人性裏真愛的光輝,與之相對就是對那些世俗之人的唾棄。

懂得感恩。就是這本小説留給我的財富,每個年輕人應當都能從這本書裏學到很多東西。在為財富、社會地位奮鬥,如果運氣好,取得了一些成就。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那些遠在千里之外的親人們,要懂得對他們感恩。也許,再失去一切回到遠點的時候,能夠給自我幫忙和關懷的,也就只剩下他們了。

老天對每個人都挺公平的,皮普最終的日子依靠勤懇的工作,還是過得不錯的。我在讀到小説結尾部分的時候,還一再擔心他會和《紅與黑》裏的主人公於連得到一個悲慘的結局,當明白最終是一個一個幸福圓滿的的結局。我合上書,感歎人生的奇妙。

最終,還是要感激作者狄更斯給我們獻上如此精彩而有啟迪的精神盛宴。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12

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那麼是誰給了我們幸福的生活?是他們,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付出生命的代價為我們換來的。他們是誰?他們就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今天是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可誰又能想到9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呢?1840年的鴉片戰爭,從英國走私到中國的鴉片就有40多萬箱,並從中國掠奪走了大量的白銀1860年的火燒圓明園,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的英法聯軍驚歎道:“過去我們只能夠想象天堂是什麼樣的,今天我們真的見到天堂了!”但是,他們還是按照強盜的邏輯把它燒燬了。1894年的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都使中國簽訂了一些不平等條約。比如:1942年的《南京條約》使中國割讓香港給英國,並賠款2100萬元……;1895年的《馬關條約》讓中國割讓遼東半島、中國台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並賠款2億兩白銀……;《辛亥條約》使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年息4,本息合計白銀9。8億兩……,一幕幕喪權辱國的歷史,至今令我們想起來還痛心疾首、義憤填膺。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紅星是咱工農的心,黨的光輝照光代……”。隨着這歌聲,不禁讓我想起來許多為了新中國的勝利,拋頭顱,灑熱血不顧一切的人,潘東子是一位在20世紀。30年代艱難困苦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年英雄,他不畏艱險、機智勇敢、足智多謀,多次為游擊隊打擊敵人立下了汗馬功勞。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將一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建設成了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20xx年的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後,20xx年的夏天,全世界的人們又把目光向上海看齊,因為在這個火熱的季節裏,第41屆世博會在上海舉行,自從開園以來,最多的中外客流量達到70萬人。90年後的今天,如同在黑暗裏閃出一道光明,新生的中國共產黨為我們點燃了希望的火炬。

90年來的風風雨雨,90年的奮鬥不息,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天安門廣場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象徵着人民英雄的偉大精神萬古長存,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獻身的人民英雄們,在這裏接受共和國和全國人民的莊嚴敬禮。

緬懷革命的豐功偉績,我們掌握本領,爭當熱愛祖國,勤奮學習的好少年,爭當品德優秀,團結友愛的好少年。向革命先烈鞠躬致謝。我們今天的好日子是你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你們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中國共產黨萬歲,我愛你,中國共產黨!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13

讀完憩園,留給我的是一種沉重的氣息。是一種對人生的惋惜,對生命的惋惜。事物的發展看似平凡,卻怎麼也脱不了命運的擺佈。憩園裏的兩家主人,在這裏上演的是一曲命運的悲歌。

小説憩園以第一人稱我進入憩園的所見所聞所感展開,描述了憩園裏前後兩家主人的命運,看似不同,卻也相同。被同一根命運的繩子所牽引,演繹一場人生的悲劇。是無法擺脱,還是根深蒂固?

楊三爺作為憩園中前主人,幾乎已完全被封建社會自身的體制掏空了靈魂。他愛讀書,還能作些詩詞,但是,不勞而獲、衣食無虞的腐朽生活使他失去了對自身命運的審視能力。他一步步地走向墮落的深淵,既無力自撥,也不想自撥。最後只得賣掉憩園,被親人趕出家門。楊三爺是憩園原先的主人,靠着祖輩遺產過着安閒的日子,吃喝嫖賭,揮霍家產,使家裏一日日走入困境。為了錢財,兄弟們商量着要把憩園賣掉,平分祖先遺留的最後家產。此刻的楊老三想要守護這份產業,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他的大兒子留學回來,代替了他在賣公館的合同上簽字。幾個月後,憩園便有了新主人。楊三爺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家裏人的不滿,大兒子恨他,並以極端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父親,言語逼人,處處充滿着恨意,最終把父親趕出家門。妻子恨他,無法原諒他背叛自己,縱容自己的兒子如此對待父親。唯有小兒子,時刻想着父親的好,時刻想着要照顧父親,然而他還小,沒有強大的力量去做成這件事,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一段悲情的結束。

實際上,《憩園》就是以楊三爺今天的命運隱喻着姚誦詩明天的結局。它讓我們看到是,封建社會的剝削體制不僅僅給廣大平民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樣也給它自身的利益繼承者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後來的災難更為可怕,因為它直接消解了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意志,瓦解了人對自身命運的最基本的審度能力,對自我生命的最原始的體察能力,使人的精神和心靈真正地變成了荒漠。這裏,巴金從人物命運入手,以一種互為印證的敍事手段,使我們看到被奢靡的物質外表所擁裹的精神深處的頹敗情形,體現了作家對腐朽文化無法改變的悲憫。

憩園裏上演了兩家主人的不幸,享受榮華富貴,帶來的只是一次次悲慘的命運。貪圖安樂,是以生命付出代價。憩園裏籠罩着悲哀的氣氛。縱使有美麗的庭院,縱使有安寧的環境,也不能讓人走出悲哀的命運。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14

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舉了六位古今名人的事例,得出困境出人才的結論,進而深化至統治者治國也要有憂患意識,統治者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憂患意識國家都會滅亡,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人、任何團體組織、任何國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真理。

歐陽修有云:“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意思便是有憂患意識國亦可興,貪圖安逸自己和國家都要衰亡。自古朝代更替多事腐朽的統治者不明白這個道理。越王勾踐亡國後卧薪嚐膽忍辱負重,有朝一日時機恰好,一舉滅吳國興復越國。吳王夫差因貪圖安逸低估對手最終做了亡國君主。國家的命運尚且與憂患意識息息相關,更何況我們呢?現在才是國中,每個學校都高手雲集,黑馬層出不窮,如果我們還不知加緊提高自己,防止被別人比下去,那以後進了高中,上了大學不是更沒有競爭力了嗎?

《漢書》上有:“安不忘危,盛必慮衰。”當一個人的事業達到頂峯時一定要試想自己落魄了的樣子與處境,這樣才能激勵他不斷上進,奮鬥拼搏,事業才能蒸蒸日上,反之,則盛極必衰,一代不如一代。動物便是很好的例子,羅斯福為保護鹿大量捕殺狼,短時間內鹿羣數量猛增,但最終失去天敵和憂患意識的鹿從原來身體強健的幾萬只鋭減成病怏怏的幾千只。為何會這樣呢?原因有二,一是捕狼之舉嚴重破壞生態平衡,草、鹿、狼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鹿羣最終減少,二也是鹿羣沒有天敵對它們的生存構成威脅,便不再大量運動,也沒有理由擔心,最終體質整體下降,這樣下去一場小病就能讓他們消失,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忠諫良臣魏徵曾説:“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奢華安逸往往能使人失去安分與老實,多添浮躁,不會思危,就像闖王李自成。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軍入京,進城後軍心懈怠,認為大功告成,“日日過年”風氣流傳開來,所有人都等着加官晉爵,清軍入關之時,闖王軍隊卻一敗塗地。由此可知,居安不思危是多麼不利於生存和發展啊,只有居安思危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大思想家孟子都專著文章論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見居安思危的必要性,讓我們從現在起加強憂患意識,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不要妄想別人後退,這樣我們的學習才有進步,國家的未來才有希望啊。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15

讀完《小團圓》,放下書,忍不住為張愛玲歎氣。才女身世可憐,生在那樣一個末落貴族之家,父母早年失和離婚,母親做着國際旅行家的夢,渴望有人來愛她,卻從不把子女放在心上,從來沒有給過她和弟弟母愛的温暖。父親養着幾個女人、只要有大煙抽,日子就過得。紈絝子弟有花不盡的家當,可是孩子卻窮得只能在修道院借住,白蹭別人房租。

九莉心中最看重的兩個人一個是母親、一個是那男人。可是這二人卻將她傷得體無完膚,命運由不得她選擇,就只是命定了的。

讀完一聲歎息,可憐的缺少關愛的女人。縱然才女,也只是一個需要人來愛惜的小女子。童年缺失的愛,一輩子都補不過來,更何況成年之後,依然被自尊與自卑的、對愛的渴望所迷惑,卻從未曾得到過真摯的愛情。

那男人是濫人。九莉知道的,也在不斷自省,卻身不由己,糾纏了二十年,為她感到不值。

書的末頁,九莉那個關於孩子的夢,唯一一次的夢,使她幸福了好久。看得我都快要落下淚來,又是一聲歎息。

她對於內心的剖析,也是客觀和不留情面。可見是站在一個高度俯視人世間的。一個悲劇的人生,在她的筆下重現。因此更能夠理解她的文學作品。從個人角度來説,更喜歡這一本自傳。對於作家本人的興趣大過她對小説的描寫。真實的人生,是最刺痛人心、也是讓人警醒的。

夜裏,我在反覆回想着這個迷樣女人的悲情一生,感慨萬千。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16

拉開層層心幕,往事歷歷眼前:教海沉浮,歲月如歌,被白髮欺人奈何,卻道天涼好個秋!久久凝視於漪老師寫在扉頁上的這幾句話,細細咂摸品味,“教海沉浮”是於老師對教學經歷快樂與辛酸的回顧;“歲月如歌”是於老師對教學生涯的經久懷念;“被白髮欺人奈何,卻道天涼好個秋!”是於老師對教育矢志不移,畢生追求的信念!

懷着虔誠、敬畏的心,捧讀《歲月如歌》,邊讀邊圈點勾畫,邊作讀書筆記。心若扁舟,沉浮於漪老師如歌的教學歲月,為自己窺見了於老師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智慧的一隅興奮不已。沉甸甸的思考與總結,寫滿心路歷程的諄諄教誨,真是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讀罷,在記錄了一萬四千字的讀書筆記後,我開始思考自己的收穫。

教師責任大如天:

一名教師對學生的人生會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教師的敬業精神、專業能力、人格魅力足可以讓學生懷念一生,追尋一生。

於漪老師從自己的生活、求學經歷出發,回憶了自己的老師用“心”歌唱,喚醒自己的愛國心,讓“一切為民族”鐫刻心中,成為自己鑄造師魂的基因。

老師眼中藏着的對文學的熱愛,對教材的瞭然通透,朗誦的入情入境,教學思路的一清如水,廣博、深邃、浩瀚無邊的知識,口若懸河的才思敏捷,成了於老師心中永恆的懷念。

教師精湛的專業技能,熾熱的教育情懷,讓一個學生多少年後都刻骨銘心,並願以之為高標,奉之為楷模,用一生去追尋,用一生去實踐。

一名好教師足以影響一個學生做人做事的風格。教師責任大如天,教師專業追求永無止境。

一輩子學做教師:

要有怎樣的敬業精神和專業追求,才能促使一個人一輩子學做教師?

尋找語文教學大門。於老師苦苦尋找語文教學的大門,常為此夙興夜寐一燈明,尋尋覓覓。一方面廣為涉獵,豐富自己的語文素養,另一方面管飯尋找借鑑,搜索入門之徑。中學時代語文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誦、講解,旁徵博引的議論、評析、手勢、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終於讓於老師頓悟:這就是語文!

思索把握教學目標。制定目標須明確,具體,切實可行,不可千篇一律,不籠而統之。教學內容不能與教學目標脱節,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不應隨意改變、隨意轉移。教學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些課文內容,有些語文知識暫時“不為”,放一放,是為了更有所“為”。

錘鍊課堂教學語言。一名語文老師必須錘鍊教學語言,研究語言藝術,使自己用語言彈奏出來的交響樂,能在知音者——學生的頭腦裏迴響激盪,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語文老師要要求自己“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一方面要積極訓練自己的思路,説話之前,動筆之前,都要想好先寫什麼,後在些什麼,如何開頭,如何過渡,如何結尾。想明白,才能説明白,寫明白。

教課時做到“豐而不餘一言,約而不失一詞”。清楚明白的同時,還要做到通俗易懂。為此,須在透徹理解上下功夫,講到精要處,説到點子上。優美生動,不枯燥乾癟,説話要節奏和諧,抑揚頓挫,高低起伏,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恰當處理。

在行動上下苦功。於老師把上課的每一句話都寫下來,然後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詞、句刪除,把不合邏輯的地方改掉,然後背下來,然後,再口語化。寫,也是如此,凡是學校要求寫的計劃、總結,包括班主任對學生的品德評語,都認真寫,一絲不苟。學生作文,自己也常偷偷下水。

於漪老師對專業技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真是讓人動容。

孜孜矻矻以行副名。在被評上特級教師後,於老師是那樣的謙虛誠懇,虛心好學。於老師暗下決心努力縮短“實”與“名”的差距,為此於老師勤於學習,勇於實踐,聚焦反思。反覆學習重要的理論,緊扣一點深入學習,擴開視野廣泛學。

於老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闡釋了一個特級教師的責任與擔當,用自己的勤奮踏實在向我們身體力行地示範如何進行專業學習、專業成長。

於老師説自己也是學生。學做合格的語文老師,學做特級教師,學做校長,邊做邊學,邊學邊做,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於老師樂於求知、勤於學習、勇於實踐的精神,真是人民教師的楷模!

教育離不開“人情”:

教育離不開一個“情”字,師生之間有情,有深厚的情意,工作必能有起色;同事之間有情義,就能出方法,出智慧,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效果。

讓師生心絃共鳴。為了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要發自內心的關愛學生,和學生做朋友,充分了解學生,從思想到學習生活,無所不談。“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祕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絃,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絃對準音調。”

拷問感情與責任。一個學生就是一本豐富的書,一個多彩的世界。要培育他們成長、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們,從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個性。教師要練就一副敏鋭的目光,善於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長處與潛能,善於“長善救失”,把隱藏的種.種潛能變為發展的現實。

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於老師家訪工作切實具體,瞭解問題,與家長做朋友,形成教育合力。於老師拿自己的錢給學生花,甚至把連家長都放棄的孩子接到自己家裏,耐心細緻教導。正如談家楨先生所言,“於漪老師真正做到了有一份熱,發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獻給了教育,她堪稱是人民教師的驕傲。”

關心愛護同事。於老師對同事、下屬的關心具體入微,發自內心,毫不做作,急人之所急,盡己所能幫助思想上、經濟上有困難的同事。有了這一層情感的温度,方方面面的工作的開展就更容易達成共識。

與同事達成共識。教育要形成合力,不僅要處理好與學生、家長的關係,還要處理好與同事的關係。同事之間感情的交互就是“培育學生”。培育學生的目標是有魔力的,它能凝聚人心,消除不必要的溝溝坎坎。不僅工作上彼此支持,生活、健康、家庭大家也互相關心。

精心培育青年教師。於老師做校長,最大限度地挖掘、發展每個教師的潛能。“你這樣培養不怕她跑了嗎?本領大了,跳出去就方便了”好心的同志提醒她。“跳就跳吧,跳來跳去都在中國。”“跳到國外呢?”“那跳來跳去都在地球上。”她認為,“校長對教師培養與使用,應培養重於使用,起碼培養與使用並重。不積極補充營養,無新鮮血液,課越教越乾癟,無時代活水流淌。學校不但是培養學生成長、成人的場所,也應是培養教師、職工成長、發展的基地。”一個胸懷坦蕩,有如此格局的人,怎能不讓老師心存感激,知恩奮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羣人才能走得更遠。合作、團結,仍是集體工作的命門。一個人能多從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讓教育教學工作多一點“人情”味,達成教育教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教師應勇於執着:

於老師贏得這麼高的讚譽,為教育事業做出這麼多的貢獻,與她的執着密不可分。

與時俱進,牢記育人培養目標。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會學習;會做事;會共同參與;會生存,會發展的人。那語文教師為此能做什麼呢?

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學語文不只是讀幾本教科書的問題,和一個人的認識水平、閲讀積累、生活閲歷等緊密相關。“教”無法代替學生“學”,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教師是引領、啟發、點撥,使學生開竅的指導者。只有將求知的火焰旺盛起來,課堂上會出現妙思妙言,驚動四座,把討論的話題推向高峯。

教師與時俱進,牢記培養目標,才能準確而有效地把握語文教學的脈搏。

終身閲讀,累絲不止遂成丈匹。語文真不好教,對教師的個人文學素養,文化素養要求極高。任何知識都或與語文有關。在歷史的進程中,中華民族流傳下了那麼多精深的燦爛文化,如果沒有廣泛的閲讀,深入的研究,怎麼能稱得上是一個文化人,怎麼能站在三尺講台,成為一個讓學生仰慕和崇拜的語文教師?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教師有堅持,勇於執着追求,小步走,不要停,哪怕是一個最普通的老師,也終能在自己的三尺講台上照亮自己,照亮學生。

讀《歲月如歌》,一些教育名言總在我腦中翻飛、重組。於漪老師是教育名言的實踐者,她用實際行動來踐行自己對教育的熱愛與忠誠。

於漪老師的教學生涯,正如她自己所説,“孜孜矻矻,上下求索,左右對照,不斷敲打自己,不斷反思、改進。力求有自己的見解,不追風,不沽名釣譽,不亂提口號,不拾人牙慧壯自己聲勢,堅持教文育人的方向,在培養與提高學生理解使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過程中,撒播做人的良種,薰陶感染,春風化雨。”

強烈的責任意識,追求不息,行動不止的意意志力,凝聚成了於漪老師如詩如歌的教學歲月。有這樣美麗、有滋味的教學經歷,怎能不如歌曲一樣撥動學生的心絃、自己的心絃,迴響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內心?!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17

哦,這便是毛毛,一個蓬頭垢面、又小又瘦、眼睛又打又好看的女孩。她還很善於傾聽,這可幫了她不少忙。哦,這就是《毛毛》書中的主人公毛毛了。

《毛毛》這本書到底給我們講了什麼樣的傳奇經歷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時光竊賊和一個小女孩的不可思議的故事中去吧!

《毛毛》這本書的內容主要講述了一個自稱毛毛的小女孩為了拯救自己的朋友與陷入困境的人類,靠着自己堅定不移的信念與霍拉大師和他的烏龜的幫助下,成功打敗時間竊賊灰紳士的故事。

讀完全書,我深深被毛毛的所作所為而深深震撼。書的啟示簡説就是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但細細品味書中字裏行間的話語,你會被那清雅高尚的語句所折服。時間就是生命,節省“生命”,到最後什麼也沒有。時間走了,那還不如不去節省時間,用那些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生命才會開花結果,就想巴金爺爺一樣,人的一生才會有意義。

當我讀完灰紳士那章時,我就在想:如果現實中也有灰紳士,就住在我們的身體裏那他們可能就住在我們的身體裏!儘管肉眼看不見,但他們是一種現實的存在。注視他們的是我們靈魂的眼睛和精神的眼睛。因此我們每做一件事都需要考慮,不能讓灰紳士竊走我們的時間。

書中我覺得最值得我去學習的是毛毛那善於傾聽的本能,因為認真傾聽真的很神奇,認真傾聽對我們終生都有益。傾聽對於我們國小生來説可以記住家長老師所説的每一句話。至少考試時會想起平常老師給予我們的知識、晚上回家不會忘記老師布的作業。是的,我們需要學會傾聽。

我愛《毛毛》這本書,它讓我懂了生命的意義與時間的概念,給予了我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和啟發。哦,這便是《毛毛》!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18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描寫的是查理一家有七個成員——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小查理,只有父親一人在一家牙膏廠工作,收入非常低,掙到的錢甚至不夠買食物讓大家吃飽。查理每天上學、放學都要經過旺卡工廠——全世界最大最有名的巧克力工廠。但這可是最可怕的折磨人的東西,因為家裏經濟條件不好,他只有在生日時才能嚐到一點兒巧克力糖。這一小塊六便士的巧克力糖,查理卻可以吃上一個多月:收到巧克力時,小心的放到自己的盒子裏,寶貝得像是一根金條,開頭幾天只是看着從不去碰,後來實在忍不住才把糖紙角拉開一點點,露出一點點巧克力,然後輕輕地咬一點點,只讓那可口的甜味足夠在舌尖上慢慢散開,第二天再咬一點點,第三天又咬一點點,一天天一點點咬下去……所以每天兩次經過巧克力工廠,查理都禁不住把腳步放得非常非常慢,高高地抬起鼻子,深深地久久地吸進他周圍沁人心脾的巧克力香味。

一天,巧克力工廠的主人——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巧克力發明家和製造商旺卡先生貼出了告示:宣佈允許五名小朋友由他陪同參觀世界上最宏大、最神奇的巧克力工廠,可以看到工廠裏全部祕密和魔法,參觀結束後,作為特殊禮物,他們每個人可以得到足夠吃一輩子的巧克力糖和其他糖果。查理成為了第五個幸運兒,和其他四位小朋友一同參觀了巧克力工廠。

在參觀巧克力工廠的過程中,大家都感到新奇有趣、驚歎不已而又迷惑不解,他們看到了歎為觀止的巧克力瀑布、川流不息的巧克力大河、鬱鬱葱葱的口香糖草地……但因為貪慾和不遵守秩序,第一個小朋友被管子吸了上去,變瘦了;第二個小朋友與她的爸爸媽媽滿身是垃圾;第三個小朋友全身都變成了紫色;第四個小朋友變得四肢非常的長,只剩下查理一個人從始至終表現的非常好,沒有製造出一丁點的麻煩,最不可思議的結局是旺卡先生把整座巧克力工廠送給你查理,成為了巧克力工廠的主人。

查理是個懂事的孩子,“不肯吃我們省給他的食物”;是個懂得分享的孩子,生日得到的巧克力“要讓每個人都嘗一嘗”;是個善良孝順的孩子,在工廠裏一直拉着爺爺的手;是個自控力超強、遵守規則的孩子,雖然他特別喜歡巧克力,但如果沒有旺卡先生的允許,他從來不去碰一下巧克力糖果……正是這些優秀的品質,打動了旺卡先生,使他將工廠送給了查理。

這本書我是一邊流着口水一邊看完的,不僅讀到了樂趣,還學到了善良、誠實、自律、分享、感恩。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19

學校開展了讀書活動,給我們推薦了一些書來讀,其實,我是個愛讀書的人。我愛讀的書也很多。只是一向對專業類的的書籍不大感興趣,因為説教味太濃,讀起來總覺得有些累。當我看到《不跪着教書》這本書時,它的題目吸引了我,這“跪着”的含義是什麼?誰在跪着教書?為什麼跪着?在我從教的這些日子中有沒有“跪着”?拿起書來仔細打量,原來書名旁邊還有用小字寫的一段話:“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確有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想到中國人有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想到文革給中國人帶來的恥辱,想到下一代人還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就覺得我們中國首先得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能有‘鑄造’這樣的詞條。”反覆將這段話讀了幾遍,每讀一遍,心情就覺得愈沉重。懷着複雜的心情,我翻開了這本書。

原來,作者吳非是一位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任教於南京師大附中。本書收錄的是他近年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有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有教學隨想,有和同行或學生的對話。沒想到,開篇第一則隨筆——《永不凋謝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動了我。這篇文章講的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記下了這樣一則真事。校園的花房裏開出了一朵碩大的玫瑰花,全校師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看。這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裏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4歲小孩在花房裏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這個女孩為什麼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説:“奶奶病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裏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給她看,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聽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她攙着小女孩,在花房裏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説:“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這個故事長久地感動着我,並深深地啟迪了我。假如是我,會怎麼做呢?我想,我肯定會對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憂心忡忡,首先可能會沒收了她的花,當然更不會再去摘花給她;然後就會苦口婆心地對小女孩進行一番傳統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從小要愛護花草,因為它們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不要損害公物云云。可這不是對美好性靈的戕害嗎?我為自己有這些所謂高尚的正義的想法感到羞恥!在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難道就沒有真的這樣去做過嗎?難道只有那麼一兩次嗎?這是不是下跪了,是向誰下跪了?一個個小故事慢慢讀下去,可以説每一個故事都能打動我,都能觸動我心中某一個柔軟的地方,讓我或感動,或同情,或憤怒……特別是作者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腐敗、墮落以及種種不人道所表達出的那種憤怒,讓我感同身受。作者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對祖國教育現狀的擔憂、以及對理想教育的嚮往和追求,不能不使我對他產生深深的敬意。

懷着對吳老師的敬意,我認真讀完了這本書。對於本書封面上的那段話,我不敢説完全理解了,但可以説有點理解了。我覺得用“語重心長”、“發自肺腑”或者説別的什麼詞都不能表達出作者在寫這段話時的心情。回過頭來再讀這段話,我讀到了一個字——愛。

吳非 老師提出的兩個主要觀點是:多讀書,多思考。“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是針對學生,更是針對教師自身。吳老師説,“一位教師,只有不斷地進德修業,把自己的工作和學生的成長結合起來,讓自己成為學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學生的敬重,才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人。”“要讓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麼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們的學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師,需要偉大的老師。”

作為一個教師,怎樣才算沒有跪着教書。我的體會是:首先,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應該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精神,他的學生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比如,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説“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立刻匍匐在地,這樣怎麼能去“立人”呢?如果教師是跪着的,那他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其次,教師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風格延續着教師的教學生命,因為它可能長久地影響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吳老師認為,一個老師如果能通過課堂讓學生喜歡我們的學科,那他就是成功者。我覺得這句話説得很有道理。第三,教師要有人格。特別是在平常與學生家長接觸時,應該理智地保持適當的距離,也不要討好權貴的子女,媚態百出,更不要在學生和家長面前隨意釋放你的粗鄙。第四,教師要有愛與敬重的閲讀。不僅如此,作為一名教師還有責任和義務引導你的學生熱愛閲讀。一本好書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種子,一粒誠信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一粒正直的種子,這些種子適時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養感知,潛移默化,人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高貴,美麗,他就有可能始終站立着,像一個人一樣的活着……

我不得不承認,吳老師所追求和嚮往的“不跪着教書”是一種理想的教育,是一種高尚的教育,也是我們的民族和時代需要的教育。而現實卻往往令人失望。懸在每個教師頭頂那許多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指揮棒,豈能容你做得了半點主,你能不下跪嗎?反思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生涯,很慚愧,我不敢説我沒有過跪着教書的歷史。我也不知道有幾位同仁能夠理直氣壯地説:“我從未有過跪着的歷史!”

《不跪着教書》對廣大教師來説無疑是一劑補鈣的良藥。我以為這本書也很適合關心教育事業的人士閲讀。老實説,吳非老師的想法有太多不合時宜的地方,跟蘇東坡一樣,這個優秀教師也是一肚子不合時宜,比如絕不接受學生家長請吃飯,在今天,99%的老師做不到。但我還是要説,我敬佩吳非老師,這樣的人在教育界立住了,是一個奇蹟。有這樣的人,中國的教育才讓我看到了希望。

我想我能夠這樣來理解這些話的涵義: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責任提高自己的修養,傳授知識,促進學生的思想交流,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堅韌他們的骨氣,提高大家的民族氣概。

吳非 老師説:“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不管以後課堂模式如何,老師還是要在課堂上與孩子們説話的;無論如何,別讓孩子們看不起你。”説得多麼樸實、多麼中肯呀。他是期望年輕一代的教師“能注意知識的積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條件有限,那也要有點自我提高意識,哪怕讀點閒書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讀書不多,聽聽別人説讀書也行”。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中國人曾經有着千百年給封建權貴下跪的歷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來順受,從骨子裏向外透着奴性。封建主義早已滅亡,可它給中國人帶來的精神毒害還不可能説消失就消失。還有人可能還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跪着生活。為了不使我們的下一代繼續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我們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吳非老師所説的,得要站直了教書,得要有鐵骨!

我們學校每學期都舉行“書香飄滿校園”讀書活動,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大大激發了廣大師生的讀書熱情。每年推薦的“教師必讀書目”,對教師的讀書是一種很具體、很有效的指導。假如,我們的教師都有一些值得一讀的好書;假如,我們的教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精力,為豐富自己而不斷地讀書;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把讀書作為提高生命質量的途徑;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邊讀書,邊研究思考,那麼,我們的教師生活就充實了,精神就豐滿了,心靈就淨化了,教育就有智慧了,生命就有價值了,人生就有意義了。

讀書,思考,實踐,再讀書,再思考,再實踐,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規律,是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將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堅持遵循這一規律,一路前行。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20

一個星期前吧,閒來無事就借來了本韓寒的小説來看看——《他的國》。單純從名字上看,的確沒什麼吸引人之處,書本的包裝也是簡簡單單,但它卻是韓寒至今為止對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也正是這本看似簡單的書,卻讓我深思……

《他的國》圍繞着左小龍和泥巴這一對小戀人從相識到相愛,然後因為種種原因,泥巴不得不離開,小龍最後帶着他們最喜愛的龍貓去尋找泥巴這條長長的線索來慢慢描繪出一個小小的王國,記敍它的興衰。在書中,韓寒以幽默、犀利的語言,自信而張揚地調侃浮躁的社會現實,對官僚主義、“經濟搭台、文化唱戲”、計劃生育、拆遷、教育、現代派詩歌、“走進科學”等一系列熱點問題,《他的國》讓我看到了一個對我們的時代有所反思的韓寒形象。

小説中,愛情只是一條副線,主線仍是亭林鎮經濟飛速發展中帶來的環境污染、文化衰竭等問題。因為招商引資,外來廉價勞動力愈來愈多,本地人生存受到壓力,但由於外來人口激增,又促動本地消費,本地人依靠房租、飯館等第三產業獲得不菲收入。由於目光短淺,鄉鎮領導對工業污染、房產商圈地等事情置若罔聞,變本加厲地扶助奸商,損害民眾利益。

小説中的一個情節,韓寒真的把現實中人們的冷漠諷刺至極了,讓我的內心至今仍不能平復。書中,左小龍想騎摩托車穿越318國道卻被交警沒收了車輛,憂鬱的他登上了全鎮最高的樓樓頂只是想看看風景。無奈卻惹來了一大羣以為他要跳樓而前來圍觀的人,消防車、警車、救護車呼嘯般地穿越街道聚集在左小龍的腳底下,這是一個多麼愚昧的現象啊!面對前來勸告的警察,小龍試着解釋,卻被愚昧的警察反駁到無話可説(這些可笑的對白在這裏就不引用了)。令人髮指的事終於發生了,當小龍準備從樓頂圍欄下來時,腳底下卻傳來一陣陣騷動,一陣陣謾罵!!!“跳下來,趕緊跳啊,咱們都看了一個小時了。脖子都酸了,肚子都餓了。你玩我們呢。”然後一陣陣的騷動漸漸演變成一段又一段沒人性的叫聲:“跳下來、跳下來……”最後,左小龍逼於壓力,面無表情地向空氣邁出了一步……

這……這是多麼熟悉的畫面,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發生地太多了,聽廣播聽到我耳朵都麻木了,看電視新聞看到我眼中都分不清哪些是彩色!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在社會主義逐漸發展起來的今天,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的良心何在?就在離我們三水那麼近的佛山,那件轟動全國的小悦悦事件,你們還記得嗎?一個兩歲女童,多麼美好的一朵花兒啊!被兩輛車輾壓過後,生命垂危之際,十幾個經過的路人卻視而不見。那些在小悦悦被車碾壓後的整整7分多長時間內經過漠視的路人們,你們就是用這種態度來對待一條鮮活的生命嗎?當越來越多的“彭宇案”發生,當好心救人反被誣陷的事件屢屢上演,我們又該怎麼面對?這不僅僅只是見死不救,更多的反映了一種社會現象。

這僅僅是《他的國》折射出來的一種社會醜聞而已,這書中可以讓我們深思,讓我們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當然凡事不能只看到它醜的一面。這本“黃金書”中就有許多讓人振奮的片段,男主人翁那種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堅持自己個性的性格就很值得我們去學習!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那段序言:就算你在大霧裏開車摩托車飛馳找死,總有光芒將你引導到清澈的地方。“ 我們都在尋找着生活的方向,縱然現實有多麼不如意,縱然有多少惆悵多少迷惘,總有光明將我們引導到清澈的地方…… 希望最後我們都能找到心中的太陽。

希望我們的社會能消除冷漠,讓我們能一同找到心中的太陽!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21

一片天空,一塊田地,一汪靜謐的小池,這就是這個故事的背景。我若有所思地合上書,開始回憶這個名叫安妮的女孩的一切。

主人公安妮是一個一頭紅髮的女孩,富有想象力,開朗活潑。一個彷彿人人都喜愛的姑娘,卻成了孤兒。本打算領養一個勤奮吃苦的男孩的馬修在陰差陽錯之下,把這個嘰嘰呱呱的女孩子帶了回家。

後來安妮在那裏交到了朋友,收穫了無數的關愛。我恍然驚覺,這是一個尋找愛的故事。

就像是作者給我們打開了一扇心靈之門,通過安妮看過的世界如此斑斕多彩,還原了那個天真無邪的年代,看着世態炎涼中反覆磨練的愛。安妮最孤獨的時候,影子是她的朋友,在刁蠻的寂寞中長大,逐漸養成鮮明固執的性格。彷彿影射曾經倔強的我們,接受着父母細緻入微的愛,慢慢磨去滿身的稜角。安妮認識了小姑娘戴安娜,她們何等相像!一起幻想,一起笑鬧。這不就是認識了第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我們嗎?沒有小心翼翼的躲藏,淋漓盡致地把自己反饋給朋友的感覺,互幫互助的感覺,莫不是友愛?

最後大家接受並喜歡上了這個滿臉雀斑看起來十分聒噪的孩子,她也在大家的包容與關心中成為一個不錯的大人。

我勾了勾嘴角——這不就是一段接受愛與幫助、褪去稚氣的人生嗎?安妮經歷了一次次悲歡離合,把大家的愛收藏在心底,然後最好地回覆給這個世界。這世界上有許多愛,無需苦苦尋覓,只要閉上眼睛,那一切的點點滴滴,就會讓你感到,愛無處不在······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22

愛,或許曾經熾熱,曾經刻骨銘心,亦或曾經痛苦糾結,但,當它似花開般不再有輪迴,當它像霧像雨又像風,當它隨時間的流駛碾成往事塵埃,再回眸,或許,已變了模樣。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這是張愛玲的《小團圓》,是她一個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陰的屏障,穿過曾經的繁華,於淡然與淡忘間將過往定格。故事裏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蘭成。從童年到求學時代,再到與胡的相遇,雖然只是煩瑣小事的串聯,但,都是她人生足跡的映射,都是她心靈深處的真實寫照。無須字字珠璣,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輪廓。《小團圓》似一扇窗,走進了它,你方能窺清真實的張愛玲,真正走進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與不爭,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體會,她為何能同時享受極度的喧囂與死寂。

親情,於張愛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顆堅忍的心來接受孤獨的成長,以冷漠的雙眼感知人情冷暖。“生命似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她的文字,帶着犀利,帶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會心生憐愛,替她悲傷。如果,她與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納蘭容若説的“人生若只如初見”,那麼,愛玲的心裏或許會少一層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見他,便歡喜得心裏開出花來,便自覺自己低到塵埃裏去。她愛他,是用心的,不然怎會在他處於政治的風尖浪口時依然站在他身邊?怎會在他避難時一路顛簸只為見他一眼?然而,在胡蘭成的世界裏,愛玲卻不是唯一的。或許,愛玲於他只不過是生命裏的匆匆過客,是他避難療傷時的一個驛站罷了。“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在這場際遇裏,愛玲飛蛾撲火般義無返顧,即使知道“他的世界裏沒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裏曬着太陽,已經是古代的太陽了。我要一直跑進去,大喊:我在這兒,我在這兒呀!”。無論是什麼,留給她的,總是支離破碎的結局。張小嫻説:“愛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個人不愛你的時候,愛就是含笑飲毒酒。”説的,是愛玲吧。

愛玲用一根冰冷的針,繡出了她曾經熾熱的青春。當歲月撫平了所有的稜角,當心裏不再有等待與波瀾,當愛玲在美國過着似乎與世隔絕的生活,或許,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諒。於菩提樹下覓一方青石,靜待,看滄海如何變成了桑田。將所有愛的昨天沉澱成歷史,明天寫個故事,名字叫做《小團圓》。

並非所有的事都要親身經歷方有體會,總有一些東西,有些故事,在不經意間 ,便能叩開心扉,似一縷陽光,温暖地照進心間。回憶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場宿醉。隔着山水,坐望於光陰的兩岸,若愛已成往事,終將無法以一葦杭之。

當愛,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瞭然......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23

在春節來臨之際,疫情席捲了神州大地,病毒無情,我們看見同胞承受病痛,我們看見昔日小城,變得安靜孤獨,可我們也看見有一羣逆行者成為我們的英雄。但是她不是人們口中,心中的白衣天使,她也不是電視媒體報道的抗疫英雄,她只是澤醫感染科保潔員——申書平。

春節前夕,疫情逐漸蔓延擴大,醫院便指定兩人輪崗,如果出現病例,吃睡便與醫護人員同步。接到這一指令,申書平以及王戍桃毫不猶豫,主動請戰,她説:“本來就沒人願意來這裏,現在又有疫情,還是讓我們上吧!這幾句簡短的話語,沒有過多的想法,卻彰顯出她們的擔當與勇氣,她們能夠充分認識到疫情的複雜性和嚴峻性,每天衞生打掃的比往常更仔細,更乾淨。

就這樣,在滿懷希望的“晉城守住,武漢加油”聲中,她們站上了前沿陣地,可是怕什麼來什麼。在一天下午,有一位確診病人住院治療,正好當時是申書平值班,所以只能被一起隔離,原本以為她會焦躁,會抱怨,可是,她卻平靜的説:“遇上了,那就不回了,沒事!"申書平義無反顧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不退縮。不僅如此,還每天與患者近距離的接觸,她面對的最大困難不是辛苦繁重的工作,而是有可能被感染病毒的恐懼和焦慮,雖然,每天都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壓力,但她依然毫無動搖地堅守崗位,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呀!

她就是多日奮戰在抗“疫",診療一線,身着防護服,護目鏡,手握拖把,拿着毛巾的英雄——申書平。像申書平默默無聞的人有很多,他們與常人無異,但他們有一個異於常人的心,一顆堅強,善良心繫他人的純潔之心。她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致敬逆行者,敬畏自然,守護生命是她們用執着和堅守詮釋着愛的奉獻,我們由衷的向她們致敬。隔山,隔水,不隔愛,封城,封路,不封心。雖然我每天在家裏上課,可我時刻關注着疫情,憧憬着未來,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定攻克疫情,迎來美好的春天。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24

今天,我看完了《封神演義》這本書,書中敍述了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同蘇妲己一起害死了比干,商容等忠臣,西伯侯姬昌的兒子姬髮帶領眾將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封神演義》中的人物,最佩服姜子牙。因為他老是料事如神,並且法力高強,真是老當益壯。他的法寶是杏黃旗和打神鞭。

我還很喜歡哪吒,因為他武藝高強,此外還有法寶乾坤圈,混天綾,火尖槍,金磚九龍神火罩,陰劍,陽劍,更是如虎添翼。

《封神演義》真是太好看了。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25

斯賓塞的《誰動了我的奶酪》深深地把我吸引了。

故事講述了四個主人公的奶酪分享光後,兩隻老鼠迅速採取行動,而兩隻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過了很長時間後才做出了自己的決定。唧唧決定到迷宮中尋找奶酪,哼哼卻在想奶酪為什麼會消失。尋找中,唧唧把明白的道理一一寫在牆上。經歷了千辛萬苦,唧唧找到了奶酪,卻決定只帶上一點繼續尋找。

雖然現實中的我在遇到困難時敢於尋找出路,但我會因為風平浪靜的生活而知足,也不願意去追求更高的境界,可我發現,這樣只會使人日漸消沉,你的生活也會因此缺乏樂趣。

在文中我更傾向於唧唧,因為他能剋制自己不受恐懼、貪婪的誘惑,不會因失敗而心灰意冷,這正是我夢想中的那個自己。

所以,我要不斷地調整自己,去迎接新的未來。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26

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説:我發現你的脾氣真糟糕!我嘴裏不説,但在心裏我完全承認,我越來越容易上火,變得越來越嘮叨,還會莫名其妙的生氣,孩子説:媽媽,你就會喊爸爸來幫忙。孩子爸爸説:你跟女兒在一起,動不動就吵架。我很苦惱,很無助,我曾經也試圖想改變現狀,但總是無疾而終。

前一陣登陸學校網站,看見網站推薦的圖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留心了一下簡介,瞭解到作者 海姆。G。 吉諾特一生致力於兒童心理學研究,他所倡導的如何與孩子溝通的新思想不僅在美國,甚至在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反響。我於是砰然心動,立刻在”噹噹網“上訂購了此書。

因為充滿了好奇心還有力求改變現實生活的渴望,短短几天時間,我就把書看完了,唯一可惜的是閲讀中間有很多的感想沒有及時的記錄,但掩卷沉思,我充滿了內疚,原來我不應該這樣對待女兒,原來我可以這樣和女兒溝通。

生活中的我對孩子充滿了嘮叨和批評,早上反覆的催促”快點“,到校時反覆地強調”乖點“,放了學又開始無止境的督促做作業,到了晚上又扯着嗓子讓孩子快點睡覺,這樣的一天匆忙、煩躁,談不上生活的質量,談不上温馨和睦,還只會讓你話越來越多,口乾舌燥,脾氣越來越壞,最後成了孩子眼中的嘮叨老媽,先生眼中的壞脾氣老婆。讀了這本書,也許真的能讓我在這方面有所改觀,因為她正教你如何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語言和孩子交流、溝通事情,處理問題。譬如早上,也許給孩子一個鬧鐘比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更有效果,也許讓孩子一個人在房間安靜地做作業比一次又一次地進入孩子房間檢查作業更能讓他感覺父母對他的尊重和放心。學會耐心,學會尊重,我想我應該要認真審視自己。

在孩子的成長中,磕磕碰碰很多,可能是和同學鬧了矛盾,可能是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可能是在學校裏中午飯沒吃好,這些都足以讓孩子惱心,試想當父母的也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也會常常窩火,孩子其實和大人一樣,如果我們把他們看成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同事去理解他、幫助他,會不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呢?很多時候,父母都願意和孩子去深究事情為什麼發生,但此書告訴我們,其實正在情緒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們,不管孩子做了錯事或者取得了成績,他需要的是父母知道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和他去分析為什麼。譬如,當孩子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最後也不是做的很好,父母也應該表示感激而不是譏諷,父母還應該避免使用否定的詞語如”笨“、”懶惰“等等,因為這些詞語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感到無助、感到自身的卑微。孩子在做了錯事時,大多時候他們其實也已經意識到了行為的不準確,有些其實他們在犯錯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懲罰,這時候的父母再去反反覆覆地批評他們已經多餘,父母要做的也許只是一兩句安慰的話語、或者一起設法彌補過錯,孩子在這樣的幫助下會感覺温暖和愛。

語言的力量如此強大,讀了此書後我才深有感受。該書告訴我們,語言具有培養、激發,或者威脅、毀壞的力量。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都覺得行動比一切都重要,説再多的話也許都抵不上一個小小的行為,但是當和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也許一句話、一個留言就可以化險為夷。當然,關鍵是父母掌握了語言的技巧,學會了在合適的時候使用合適的語言。這也真是我從此書中學到的又一個溝通方法。

每一個父母都想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着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但 父母光有愛是不夠的,在我們的身邊,做家長的,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因為家庭條件的越來越優越而更加的順從、寵愛孩子,於是孩子養成了任性的脾氣,成了家裏的小皇帝。如果父母們都能來讀一讀這本書,學一學書裏面關於和孩子建立聯繫,實現真正溝通的方法技巧,學一學如何放手,讓孩子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培養他們的意志,這樣對孩子成長不但提供了條件、幫助,而且讓他們自己來完成,還能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自豪感,既然這樣,我們做父母的,為什麼不來試一試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我們列舉了大量的在生活中會碰到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指出瞭解決的方案,告訴我們如何和孩子説話,如何鼓勵和指導孩子,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如何處理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等等。對照書上的案例,我不 禁汗顏,因為我心裏面總是以為孩子還小,而我因為生活經驗的累加一直認為我的觀點凌駕於他之上,我説的總是對的,我講的他總是要聽的,不經意間,這些隨口説出的話把孩子推得離我越來越遠,好好的氣氛被破壞了,孩子生氣了。所以,學校推薦的這本好書至少讓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至少讓我有了努力改正的方向。

我感謝學校網站的推薦,更感謝《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好書,好書伴我成長,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我想我需要好好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不斷的改善!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27

《受戒》篇幅不長,卻寫得十分有畫面感。我讀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故事性很強。雖然沒有什麼驚人的場面描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僅是白描的筆觸卻也寫得生動。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飽滿,是完整的人。比如寫明子受戒時,有一個山東和尚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簡直就是村野俗夫!這和尚的反應讓人覺得十分的真實,直爽的山東漢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雖寫的是和尚,卻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齋唸佛,不食人間煙火。和尚也在那個世外桃源過得瀟灑,能夠自給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獲得吃穿,那裏的和尚能夠偶爾吃肉,甚至能夠娶妻。還有小英子家房子獨村獨落,有田沒有全拿來種糧食,而是有半畝種了小英子喜歡的荸薺。這種有些理想化的社會生活,在當時就應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間的感情純純的。從開始到結尾,兩人之間的關係總有些微妙。開頭埋了伏筆,將兩人從空間上拉近,到之後兩人之間不斷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間,玩伴間的情誼,沒有明確的錯綜複雜的感情,一向簡簡單單,似水長流,一點一點滲透到故事中,一種朦朧的感情,直到最後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最後,文章用一個省略號結尾。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28

做為詩人,“大江東去浪淘盡”他文采飛揚,談笑風生;作為官吏,“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他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作為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他樂觀豁達,清逸曠遠。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但這不能阻礙他。王安石得勢,幾乎所有忠良賢能之士都棄官而去。蘇東坡在連上三書之後不出預料的被貶,但他絕不因此退縮他將新政的不滿與缺陷訴諸筆端去因此得罪了當權的羣小,遭到逮捕,險些喪命。但他説:“若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於是羣小繼續對他進行欺負。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他屢遭貶嫡。甚至被貶蠻荒之地海南島。

可是那些羣小自認可打敗蘇東坡的措施卻沒使那些小人達到目的。蘇東坡管理之處政通人和,他頗受百姓愛戴。他處處為百姓着想。練習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相研佛道。林語堂筆下這樣評價這位文壇鉅子:“蘇東坡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温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蘇東坡一生清貧但一世為人坦蕩。回看那些羣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榮華富貴卻也不可能有蘇東坡半分的安逸。他們的生活充斥着算計與仇恨。其實所謂權力,所謂地位不過過眼煙雲,轉眼不見,又何必太為權財所困。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為樂,那麼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快樂。可以從字裏行間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嚐人物的喜怒哀樂,並從他的事蹟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啟示。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29

張愛玲的《金鎖記》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壓抑的,整篇小説讀下來,都很一種很沉很重的壓抑感和漆黑感。偶爾露出的一兩絲光,是黑夜中的螢光,冷冷冰冰的,斑駁離散,於無盡的黑暗中飄蕩。

“月光是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開始就渲染了一種昏暗陳舊冰冷的氣氛。

三十年過去了,月還是那個月,人過去了,事過不去。

七巧悲慘的一生從三十年前就註定了,嫁入姜家撥動了命運的轉輪,流年輪轉,轉了三十年,依然捨不得止。轉輪滾過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深的血印,有七巧自己的,也有其他人的,當然,也少不了長安的。長安那朦朧的愛,也是她的愛,被無情地輾碎了,滿地的碎片叮噹地響,高亢而悽絕。

當“童先生”這句話説出來的時候,那裝在水晶瓶裏的愛就開始碎了。世舫消失了,只剩下童先生。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世舫的水晶瓶也碎了,在七巧沉重的枷角劈殺下,輕呼一聲“姜小姐”便跌散落地。

長安和世舫,一個是渴望愛情卻感情受挫漂泊多年的浪子,一個是深宅大院情竇初開不諳世事的千金小姐。他們的愛情是那麼的真,絢美華麗,熠熠生光。又那麼假,冰冷得如螢火蟲的光亮,縱使好看,卻黯然神傷。

幸好,一切都在七巧的離去而有所改變,長安終於鼓起勇氣,轉動了自己的轉輪。三十年前的轉輪停了,而新的轉輪是否會滾出鮮紅的印痕,這誰能説得清,誰能説得完。

七巧是那個時代中悲催的人,雖然有認識到自己的悲哀,卻不想去改變也無力去改變。

長安是夾雜在新時代和舊時代的人,渴望新生活,也努力嘗試去過新生活,但卻不敢也無力去反抗舊時代,能做的,只有等時間的流逝,等時代的改變。也只有到了那一天,他們才有勇氣和能力去真正踏入新時代的門檻,迎接新的生活。

世舫也是夾雜在新舊時代的人,努力去學習新時代的知識,過新時代的生活。但在新時代中飽受挫折便想到了舊時代,幻想着舊時代的好,想重新去接納舊時代的價值觀,到後來才發現這一切都只是幻想,舊時代的價值觀已經不適合他們了。徘徊在新舊價值觀之間,舊時代土崩瓦解才重新邁向新時代。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30

我讀了《寫作業不用靠媽媽》這本書中的“思考巧克力”一文,短短的五頁紙,不但豐富了我的想象力,還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它主要講了:宙思一遇到要動腦筋的作業就頭痛,每次都只能向媽媽求助幫忙。有一天,他需要交出創意大賽的作品。媽媽拒絕幫忙後,宙思去找發明家叔叔,結果發明家叔叔和他媽媽的態度一樣,讓他先想好一個主題,再寫一張計劃表。宙思對他大失所望,不耐煩地説:“難道就沒有一種吃了讓人馬上想到好點子的藥嗎?”那一剎那,讓發明家叔叔眼前一亮,想到了一種能讓人想到好點子的藥。最後,他給了宙思一盒能思考的巧克力,並告訴宙斯吃的時候不能嚼碎。然後,宙思離開了。我想:那盒巧克力會讓宙思變成愛思考的人的。

這讓我明白了多思考,多試幾次,你就能想出好點子的。

關於金色的魚鈎讀後感 篇31

卡夫卡在《變形記》裏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是家中惟一經濟來源,每天過着繁忙、壓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愛他。結果他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並且格里高爾也因為這一奇怪的遭遇,經歷了家人從震驚、恐懼到冷漠、厭煩的現實,雖然他的母親和妹妹都試圖用剩餘的一絲對他的愛來照顧他,但是還是被他那可怕的樣子所疏遠,而他父親更是對他深惡痛絕,屢次攻擊他,傷害他,並在最終直接導致了他的死亡。我想,也許格里高爾的離去對他來説是一件好事,否則,生活在這個被異化了的世界,留給他的也只會是無盡的寂寞與孤獨,被社會壓的喘不過氣的他,在這個恐怖的社會只會承受更多的折磨。

也許你會説這個故事實在是太過荒誕,但是荒誕的背後是社會的現實,現在,人們都被物質世界衝昏了頭腦,為了追求利益,不擇手段地破壞我們的世界,沙塵暴的侵襲,荒漠化的逐漸擴大,濫砍濫伐,毀林開荒,人類正用自己的行動一次又一次的將這種卡夫卡式的無奈、痛苦、憂鬱延續,這種感覺並沒有因為文明的日趨完善,反而愈加嚴重。

我們應該感謝卡夫卡,他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要是這種對利益的追逐在這樣擴張下去,或許故事真的有可能變成現實,這樣,我們的家園會變成什麼樣子,醒悟吧,人們,讓我們重新呼喚我們的精神世界,人與自然只有和諧相處,我們才能夠可持續發展。希望卡夫卡的《變形記》可以呼喚起我們的心靈,喚起我們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