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通用15篇)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1

近日,學習了重慶市公安局渝北區分局交巡警支隊石船公巡大隊副大隊長楊雪峯同志因公殉職的先進事蹟後,感觸很深。楊雪峯同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公安工作提出的“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總要求的深刻內涵。我們當以楊雪峯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對黨忠誠、心繫羣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做一名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共產黨員。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通用15篇)

學習他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楊雪峯同志1999年入黨,已有20xx年黨齡的他政治堅定、聽黨指揮,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切實增強“四個自信”,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絕對忠誠的人民警察本色,永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衞士。向楊雪峯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堅定理想信念、對黨忠誠,把牢政治方向,築牢思想根基,努力做一名政治上靠得住的好乾部。

學習他愛崗敬業、真抓實幹的優良作風。自參加公安工作以來,20xx年如一日,始終紮根基層一線,把公安事業當成報效國家的平台,把交巡警崗位看作體現人生價值的舞台,全身心投入本職工作,即便老父親被確診骨癌,但楊雪峯沒有為此耽誤一天工作,長期單位、醫院兩頭跑,長期的加班加點,他不但沒有幾乎沒有能陪家人度過一個完整的節日。在石船公巡大隊任副大隊長(主持政工工作)期間,實現了隊伍“零違紀”的目標,處理交通警情350餘起,除道路交通安全隱患6處,轄區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總量環比下降5個百分點。向楊雪峯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立足崗位、擔當負責,鋭意進取、真抓實幹,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學習他心繫百姓、親民愛民的公僕情懷。他牢記宗旨、一心為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法理念,始終把人民羣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執法過程中注重人性化關愛,熱情周到解決羣眾實際困難,被羣眾親切稱為“暖警”。他幫走失兒童找到父母,幫生活困難違法駕駛員交罰款,為違法駕駛“摩的”老人買汽車票,挨家挨户送小學生回家……向楊雪峯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用真情和實績贏得廣大羣眾的信任。

學習他大公無私、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他嚴格執法、英勇無畏,不管面對親朋好友的請託,還是金錢、權力的干擾,始終秉公辦事,不徇私情;無論面對“毒駕”人員的恐嚇威脅,還是的持刀歹徒的暴力襲擊,都毫無畏懼、一身正氣。即使是楊雪峯腹部、頸部被刺數刀,血流如注,但為使兇徒不傷及周邊圍觀羣眾,楊雪峯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與兇徒搏鬥,將其手中的兇器打落,用鮮血和生命捍衞了法律的尊嚴、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保護了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用大無畏的精神彰顯了人民警察的浩然正氣。向楊雪峯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勤勉敬業、忘我工作,始終保持無私奉獻、實幹拼闖的工作激情。

楊雪峯同志雖然英年早逝,廣大黨員幹部要迅速動起來,以實際行動學習楊雪峯同志對黨忠誠、心繫羣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讓生活中能夠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楊雪峯”式的黨員幹部!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2

餘元君,生於洞庭湖畔,感受着水旱災害無情,從小就立志為家鄉做些貢獻。進入湖南省水利系統25年,走遍洞庭湖每一條水系、每一處堤防,全心守護這一江碧水,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獻給所鍾愛的事業。8月9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餘元君的先進事蹟,正式追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_時刻即日起推出“時代楷模餘元君”系列報道,細數他在平凡崗位和工作中的不平凡事蹟。他嚴謹務實、勇於創新,科學統籌生態保護與治理開發,始終保持創業激情和奮進狀態。

一、嚴以律己,清白做人

對待上門送卡送禮品,請求在水利工程項目上通融一下的承包商,餘元君向來都是嗤之以鼻。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進入水利系統25年來,餘元君經手的項目有上千個,項目資金達到數百億元,但他始終保持着高度清醒,沒有動用手中的職權為家人和朋友行任何“方便”,為支持餘元君上學而輟學的兄弟姐妹,至今仍在農村務農,或在外省工廠務工。

二、寬以待人,熱心公益

對待上門求教施工技術難題的施工人員,餘元君卻是不厭其煩地詳細講解,甚至將自己辛苦收集整理的珍貴資料無償相授。餘元君乾淨做事的風格,一度讓家人認為他變得決絕無情。但聽説家裏晚輩上學費用有困難,餘元君二話不説,幫忙資助學費、生活費。家鄉要修一條水泥路,餘元君也立馬從工資卡中取出2萬元錢,當了解到修路資金缺口比較大後,他再次取出3萬元現金,交給村幹部。到底什麼是親情,什麼是鄉情,餘元君分得一清二楚。

三、後繼有人,星火相傳。

餘元君的事蹟讓人感動,他走後,更多的人開始瞭解這個平凡之人的非凡之處。全國水利系統幹部職工掀起向他學習的高潮。餘元君的兒子將許久未回家的爸爸視為偶像,立志將來成為爸爸那樣的科技工作者。他憑藉多年的技術積累,獲得同事們的一致認可,已經從臨時工成長為優秀的項目管理員,他的兒子也取名為餘夢澤,以洞庭湖為名,意為傳承好守護洞庭湖一江碧水的精神。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3

肖文儒,人如其名,文質彬彬,談吐儒雅。工作38年,他參與、指揮和指導礦山、隧道、山體垮塌等事故災難救援700多起,救出被困羣眾1000餘名。

“我多深入1米,就對井下多瞭解一分,營救成功概率就會大一分”

從1983年工作起,肖文儒就與礦山結下不解之緣。

“老隊員塞給我一個氧氣呼吸器,能不能從事故里出來,全靠它了。”被分配到山西大同礦山救護大隊的頭半年,肖文儒天天苦練,最終能閉着眼用幾十秒把呼吸器裝好。

肖文儒難忘當時礦井救援的艱辛,“那真是冰與火的淬鍊!”有一回,某礦區着火,肖文儒披上稻草編織的袋子,澆透涼水,冒死進火區打密閉牆。火區,是80多攝氏度的高温;大巷,是徹骨的冷風,他和隊友抱着磚頭,頂着極限温差,進出數十趟。

從業多年來,肖文儒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命懸一線。20多年前,肖文儒帶隊趕到一處積存煤粉、巷道自燃的煤礦現場,他剛用水衝開煤層,火光就“噌”地一下躥出來。

火、煤塵、狹小空間……短短几秒鐘裏,他快速意識到一個可能的危險——二次爆炸。“不好,快趴下!”一瞬間,火焰爆燃,吞噬了礦井。

儘管氧氣稀薄,肖文儒和隊友仍緊緊趴在地面上,舉起水槍,持續滅火。“要是當時沒果斷趴下,或停止滅火,可能我們就犧牲了。”肖文儒回憶,他時常會夢到那些穿行在火海邊緣的場景。

他的記憶中,有無數次親歷的生死關卡——20__年,遼寧某鐵礦炸藥爆炸。肖文儒當晚在井口附近指導救援,直到天亮後才發現自己被廢墟中散落的炸藥、雷管包圍着。

他的記憶中,有隊友英勇犧牲的遺憾——1987年,山西某煤礦火災,一位隊友在井下打密閉牆時,迷失在濃煙中,意外撞掉氧氣呼吸器,最終倒在井下。

然而,在井下焦急等待的礦工兄弟,以及在井口等待的礦工家屬,讓他不忍放棄這份工作。從大同礦務局礦山救護大隊,到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礦山救援指揮中心,再到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一路走來,肖文儒對於應急救援的堅持從未改變,迎難而上、毫不退縮的鬥志不減反增,“我多深入1米,就對井下多瞭解一分,營救成功概率就會大一分。”

“應急救援任務耽誤不得,我必須保持隨時出發的狀態”

兒子上國小時,曾以“我的父親”為題寫作文——“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為每天早晨我起牀的時候,爸爸已經去上班了。我晚上睡覺的時候,爸爸還沒有回來。”

一年裏,肖文儒至少200天都在各地救援現場。在他的辦公室裏,放着一隻打包好的行李箱,“應急救援任務耽誤不得,我必須保持隨時出發的狀態。”

參與應急救援38年,他難得主動休兩次假,一次是腰椎間盤突出,還有一次是做心臟支架手術。“要規律作息,減輕壓力!”手術後,醫生再三叮囑。

20__年6月,四川茂縣突發山體垮塌。時任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礦山救援指揮中心總工程師的肖文儒,火速趕赴現場。長時間疲勞加暴曬,他的血壓已經升高,感到頭暈目眩。“你的身體還能扛得住嗎?”從電視上看到他憔悴的樣子,姐姐撥通了他的電話。但他就着涼水吃了幾片藥,還是硬撐了下來。

肖文儒的手機裏存滿了救援現場的照片,心裏始終惦記着羣眾的安危。

今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災害,肖文儒帶隊趕赴新鄉,連軸轉了12天。“為了羣眾安全,付出再多都值得。”吃過那麼多苦,只説這一句話,卻讓人看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他心中的分量。

“把職務看‘淡’,把事情做精,把人字寫‘大’,這就是肖文儒。”談起老同事,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二級巡視員孫國建説。

“只要黨和人民需要,我一定不畏艱險,衝鋒在前”

“他出現在救援現場,大家心中就有了底氣。”應急管理部礦山救援中心管理處副處長戴其浩説。

礦山事故救援是世界性難題。肖文儒指揮救援的案例,曾被外媒稱為“世界礦業史上最讓人驚歎的救援之一”,被稱為“救援奇蹟”。

奇蹟從何而來?來自於多年如一日的辛苦鑽研。工作38年,肖文儒記錄救援事故經驗40多本,發表專業論文30餘篇,並不斷創新探索將礦用石膏、計算機、正壓氧氣呼吸器等“新工具”用於礦山救護。為規範救援保障安全,他還組織制定技術操作規程、緊急出動安全措施等,使搶險救災有章可循。

“跟肖總工出差,是我們最榮幸的事,也是年輕同志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指揮協調部喬天楷説。

今年1月,在山東棲霞市笏山金礦爆炸事故救援中,肖文儒再次發揮重要作用。

11名礦工被困井下約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實屬罕見。更棘手的是,該礦巖層複雜,現場佈置的4個施救鑽孔推進困難。一籌莫展時,肖文儒當即建議:“再增調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大地特勘隊一台高性能鑽機和專業操作團隊趕赴現場救援!”

事後證明,一子落而滿盤活。新調來的大地特勘隊對原本偏移的3號鑽孔進行糾偏透巷,1月17日13時56分,“生命通道”終於打通!最終11名礦工被成功救出。

“在應急救援中,建議是否科學可行,最為關鍵。肖文儒總比別人多想一層、先做一步,讓救援有‘雙保險’甚至‘三保險’。”應急管理部礦山救援中心管理處處長張安琦説。

20__年10月1日,肖文儒參加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羣眾遊行。登上“眾志成城”方陣彩車,肖文儒不禁熱淚盈眶:“作為應急救援隊伍中的一員,只要黨和人民需要,我一定不畏艱險,衝鋒在前!”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4

__年7月,錢海軍和他的志願團隊來到了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仁布縣。面對頭痛、失眠、疲倦、呼吸困難等高原反應症狀,錢海軍起初還能勉強支撐,到後來實在支撐不住進了醫院,但三瓶鹽水下去,他又“滿血復活”了——手背上的棉球還未扔掉,他的聲音已經傳到了每個人的耳朵裏:“走,我們馬上出發!”

多吉赤列的家在山坳裏,地處偏僻,方圓十數裏總共只有兩户人家,汽車開不進去,必須沿着高高低低的山路走上20分鐘才能抵達,室內照明線路整改需要的大件材料則需要依靠一條空中索道,從盤山公路上順着索道穿越峽谷滑向對岸。當房間裏的燈亮起,多吉赤列激動地説:“我家這麼偏僻,路又這麼難走,我以為沒有人會想到我們,沒想到你們卻來了。”

旺堆次仁會記得,因為村子離縣城比較遠,出門一趟不容易,常常需要一次性採購很多食物回來,他最怕的是家裏冰箱突然沒電,錢海軍對室內照明線路進行改造後,家裏有了充足的電能供應,再也不怕了。

旦真羣邊也會記得,早先出門放牧,離家幾千米甚至幾萬米遠,草場沒有人煙,也沒有通電,最怕手機沒電報不了平安,自從有了錢海軍一行送來的太陽能移動電源和多功能自發電燈,不僅告別了“失聯”,還可以聽收音機、聊微信,遊牧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5

換燈泡、修電錶、修電器、通馬桶……他365天“在崗”,24小時“開機”,被100多位孤寡老人當成“親兒子”,完成了2.5萬個小時志願服務。

作為紮根基層一線的電力工人,錢海軍用23年的執着付出,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不平凡,成為老百姓最信賴的“點燈人”。

從風華正茂的“小錢同志”到頭髮花白的“老錢師傅”,錢海軍所在單位先後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共產黨員服務隊和志願服務中心,1200多名志願者發展出25支志願服務分隊,輻射300多個社區,累計開展服務3萬餘次,服務時長超21.3萬工時。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6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説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對社會的奉獻。為了生命的守護,王紅旭老師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一名人民教師的價值追求和責任擔當,他用生命託舉起師魂,用生命託舉出大愛,將善良和温暖傳遞給無數平凡的人。今天,我們學習楷模,學習王紅旭老師的英雄事蹟,就如同有一種無形的力量給自己的生命“充電”。

我們願踏着英雄的足跡,以王紅旭老師為榜樣,將無私奉獻的託舉品質和託舉精神轉化成工作的動力,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教學的點點滴滴,在英雄精神的感召鼓舞下,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努力踐行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和神聖使命,堅持立德樹人,潛心育人,愛生如子。立足崗位,敬業奉獻,努力工作,勇擔責任,用自己的託舉力量在平凡的崗位上積極奉獻,創造佳績,努力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用我們每個人的託舉力量託舉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美好明天,以優異成績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獻禮。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7

與11年前採訪時相比,62歲的她蒼老虛弱了很多——臉色暗黑,身體羸弱佝僂,連爬樓梯都困難,“前兩個月吃不下飯,瘦了20斤。”

11年來,她爆發出驚人能量——創辦面向貧困山區孩子的免費女子高中,1600多名女孩得以進入大學而改變命運,背後是她“超人”般的意志和付出。

她叫張桂梅,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十佳師德標兵。今年10月,雲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發出通知,號召全省黨員向她學習。

“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為華坪做些事”

張桂梅18歲隨姐姐從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1990年從麗江教育學院畢業後,張桂梅隨丈夫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鎮第一中學任教。孰料,丈夫被診斷出胃癌晚期,於1996年去世。她從大理調到華坪教書,“逃避過去的生活”。1997年,她查出患子宮肌瘤,但為帶好畢業班,仍然堅持上課,直到把學生送進考場她才住院,手術取出的肌瘤重達兩公斤。現在,她患有嚴重的肺纖維化、肺氣腫,每天離不開止痛片。

不幸沒有打倒張桂梅,反而成了她燃燒自我的柴火,轉機就在於華坪這方熱土和這裏的好心人。

1998年縣裏婦代會上,全體代表和縣領導主動為張桂梅捐款治病,有的代表掏光了衣兜,沒有留錢坐車,走幾個小時路回到山裏。手捧着這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為華坪做些事。”

民族中學裏有不少傈僳族、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學生。有的家長帶着一包鋼鏰和角票交學費,有的孩子只吃飯、捨不得吃菜。看在眼裏,疼在心裏,為幫助孩子們,張桂梅節衣縮食。

1998年入黨後,她對工作更加投入。她為每堂課設計開場白,有時朗誦小詩,有時唱支歌謠,有時講個故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所教班級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

20__年,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張桂梅任院長。第一天就收了36個孤兒,最小的兩歲,最大的12歲。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孩子,愛乾淨的她變了。20__年到20__年,她四處籌集資金,給孩子們改善生活,平時和孩子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

民族中學裏女生很少,兒童之家的孤兒各有各的不幸,這讓張桂梅意識到:提高山區母親的素質,至少可以改變三代人。20__年,她開始籌建免費女子高中,大家都覺得這個想法太瘋狂——到哪裏找錢!

“她最懂山裏孩子的渴盼,最懂這片山”

20__年,張桂梅當選黨的xx大代表。在北京開會時,一位細心的記者發現,這位女代表穿的牛仔褲,居然破了兩個洞。於是,一篇“我有一個夢想”的報道,讓她和她的女子高中夢在全國傳開。

麗江市和華坪縣各拿出100萬元,幫助張桂梅辦校。張桂梅告訴記者,這所學校能辦起來並走到今天,靠的是黨委和政府作堅強後盾。華坪女子高中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均由縣財政保障,學校建設由教育局負責。教學樓牆上,密密麻麻掛滿了捐款人姓名。各方的關心張桂梅都記在心裏。女高學生在校三年,只需付生活費。這給每個貧困女生家庭,免去了不少費用。

11年來,張桂梅和學生一起住宿舍,每天早上5點多起牀,夜裏12點後才休息。她是校長,是保安,每天檢查水電安全、熄燈與否,趕走路上的蛇,拿着小喇叭催促學生起牀吃飯做操。11年來,她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裏,走過11萬公里山路。爬山一爬就是幾個小時。一次家訪,脱下外套塞給貧困户,自己凍成傷寒……

女子高中辦公室主任張曉峯,多年來跟着張老師家訪,吃了不少苦頭。他感慨:“張老師最懂山裏孩子的渴盼,最懂這片山。”

“有種精神撐着我,那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縣城邊上,初冬的獅子山挺拔秀麗、色彩斑斕。採訪中,突然傳來一陣旋風般的咚咚聲。張桂梅微微一笑:“是課間操,走,下去看看。”

來到院壩,學生們早已列隊整齊,她們的課間操是歌舞“南泥灣”,陽光下紅校服熠熠生輝。

10多年來學校堅持每週“五個一”紅色教育——黨員佩戴黨徽上班、重温一次入黨誓詞、組織一次理論學習、合唱一次革命歌曲、觀看一部紅色影片,理想信念教育成為鮮明的女高特色。語文老師韋堂雲説,女高老師團結如一家,黨員帶頭,張老師身先士卒。

20__年剛辦校時只有一棟教學樓,吃飯、上廁所都在校外。張老師讓女老師住女生宿舍,晚上好陪學生上廁所。不到半年,17名員工跑了9個,剩下的8個人裏有6名黨員,張老師把他們找來,“革命戰爭年代,黨員在陣地就在,今天,我們要堅守這塊教育扶貧的陣地。”

從那時起,紅色教育在這裏生根,羣山裏巴掌大的地方,成了“精神高地”。如今,華坪女子高中連續9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百分之百,1645名學生從這裏走進大學。

而年邁的張桂梅,沒有孩子,沒有家庭,把自己所有的工資、獎金累計100多萬元,全部捐給山區教育和社會事業,坐着4塊錢的“摩的”,每天往返於兒童之家和女子高中。

張桂梅不覺得苦,因為“有種精神支撐着我,那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我直面這片熱土時,心裏不愧。”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8

12月2日清晨6點多,湖南炎陵縣大源村村民廖國平起牀收拾行囊。他要和12位村民一起,乘車去250公里之外的株洲市送一個人。

想去的人太多,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最後商定,一個組選一人。

晚8時許,告別的人擠滿株洲殯儀館。送行的隊伍裏,13位村民緩緩走過靈柩,鞠躬行禮,輕輕放下手中的菊花,村民們悲痛難忍,淚如雨下。

13位村民送的人是株洲市政協副主席、炎陵縣委書記黃詩燕。20__年起,黃詩燕幫扶大源村,幾乎一個月去一次,讓村子鉅變;20__年黃詩燕任炎陵縣委書記起,走遍120個村莊。位於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炎陵縣,在湖南省第一批脱貧摘帽。

11月29日中午,開完扶貧調度會的黃詩燕,回到縣委宿舍,突發心臟病,不幸殉職,年僅56歲。

在株洲市,在炎陵縣,相識的、陌生的,紛紛在朋友圈發詩文,在網上建紀念館,悼念這位炎陵縣8年多的領頭雁。

不少人感歎:產業強了,炎陵美了,百姓富了,詩燕書記卻走了。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9

“和平方舟承擔着多樣化軍事任務和平戰結合的使命,是我海軍遠海衞勤保障能力的重要一環。作為醫院船,首先必須具備過硬的海上傷員救治本領,其次才是非戰爭狀態下的海上救援。”孫濤説,“雖然我們希望即使戰爭狀態也要儘可能降低官兵傷亡,但萬一發生戰爭,我們醫院船接受的傷員數量不太可能是一個一個的,因此必須練就高強度救治傷員的本領。”

和平方舟的醫療區有300張牀位,可同時開展8台手術。20__年4月23日,它首次參加多國海軍活動日,船上的CT機精度還是8排的,如今已更新為64排。X光機也更新為數字式,可實現影像的三維構建。該船剛入列時,還只能做簡單的外科、眼科和婦科手術。從20__年起,每次遠海航行船上都進行了腹腔鏡微創手術。全船配備有217種共2400餘台套先進醫療設備。

和平方舟每次出遠海執行任務,都要從我軍醫院抽調百餘名專家級醫護人員。“這些醫生已經是專家了,還需要訓練嗎?”記者頗感困惑。

“肯定的。”海醫大海醫系航海特殊損傷防護教研室教授朱仁心介紹説,“醫療船對醫師的某些要求遠高於陸地醫院。通常暈船是上船考驗的第一關,儘管在船體設計時已經把手術室安置在整艘船的中心位置,儘可能地降低船體橫搖和縱搖的幅度,但仍有晃動,確保手術的精準是門硬功夫。”

和平方舟具備在4級海況下施行手術、9級海況時安全航行的能力。但船體的晃動對手術醫生來説畢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陸地上一個只要十多分鐘的小手術,在巨浪滔天的背景下,也許要做一個多小時才能完成。“我們上船之前,在自己醫院的科室裏可以説是專科醫生,或者是專家,但上船以後,必須首先是全科醫生,因為你不知道你的下一個病人病情是什麼。”海醫大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毛志國強調説,“在海上,每項任務都是新的,每個病人也都是新的,我們必須學習一路、提高一路才行。”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一定要以王紅旭同志為榜樣,學習他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學習他潛心育人、辛勤耕耘的赤誠情懷,學習他以德施教、為人師表的品格風範,學習他心懷大愛、捨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更加奮進的精神狀態,爭做為學為人的“大先生”、爭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我們要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在我校形成崇德向善、尊重英雄、弘揚正氣的濃厚氛圍,讓榜樣力量轉化為全體教師的實踐行動,聚力譜寫教育事業新篇章。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20__年11月29日上午8點半,全縣脱貧攻堅工作調度會在酃峯賓館召開,這是他生前參加的最後一個會議。

主持會議的縣委副書記饒祥明説——

開會之前,他的臉色很不好看。我勸他,你身體不舒服,今天的會就不要參加了。他説:“脱貧攻堅是頭等大事,我要參加。”

會上,相關領導作動員部署後,黃書記最後作總結講話時,與會同志都感到意外。因為平時,他講話充滿激情。但是大家發現,那天他的聲音很細很弱,坐在後排的同志幾乎聽不清,以為他前面的話筒沒打開,都扯長脖子往前看。這麼重要的會議,他沒有發揮,只講了十來分鐘就結束了。

“黃書記今天怎麼了?”大家用疑惑的目光互相詢問。

大家不知道,七天前,黃書記的身體就出問題了。

11月22日,縣委常委會會後,他的臉色不好,跟我説,胸口有點不舒服。我建議他休息一下:“抽空到市裏做個檢查,市中心醫院消化科有位專家是我們炎陵人,我熟,我幫你聯繫。”

他説:“年底事多,忙完了再説。”

後來我們勸了好幾次,他都沒答應。

一週下來,他吃不下東西,只能喝點湯,吃點稀飯,只是要求稀飯裏面放點鹽。他説:“不加點鹽,沒力氣。”

食堂炊事員也覺得反常,背地裏問我:這幾天我做的麪條,黃書記都沒動,是不舒服了,還是嫌棄我做飯了?

我們都覺察到他身體不舒服,但是誰也沒想到竟這麼嚴重。

最後這次會上,他講了什麼呢?

他講,脱貧攻堅極端重要,我再強調四個問題。一是認識問題,全縣上下要進一步提神鼓勁,克服“疲勞、鬆懈、麻痺”情緒,把脱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抓實抓好。二是目標問題,確保不發生底線問題,全力以赴,爭取脱貧攻堅取得更好的成績。三是作風問題,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責任,確保每一項工作落到實處。四是責任問題,按照“誰牽頭誰負責,誰管轄誰負責,誰聯繫誰負責,誰失責誰負責”的原則,落實責任體系。希望大家堅守崗位、下沉一線、嚴守紀律,鞏固好脱貧攻堅成效。

最後他説:“總之,相信大家,辛苦大家,拜託大家,讓我們咬緊牙關再攻堅,共同把脱貧攻堅工作搞好!”

這是他參加的最後一個會議,這是他作為全縣脱貧攻堅“總指揮”,發出的最後一個脱貧攻堅動員令。

他用生命,展現了共產黨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精神,譜寫了一位扶貧書記“為脱貧而來,為脱貧而去”的壯烈人生,炎陵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為了進一步發揚王紅旭同志不畏艱險、舍小家為大家的英雄精神。學校按照區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積極開展了向王紅旭同志學習活動。

20__年6月1日,在重慶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面對兩名兒童(一人五歲,一人六歲)意外落水,重慶育才國小王紅旭老師丟下自己3歲的孩子,奮不顧身跳進長江進行施救。很快水裏的異常也引起路邊羣眾的汪意,大家齊心協力一起幫忙救人。大家通過手牽手的接力方式,成功協助王紅旭老師把兩名兒童從水中救起,經檢查,兩名兒童生命都沒有大礙,可是王紅旭老師因為救起1名女童並將其遞給共同施救的同伴,轉身繼續營救另1名被衝入江中的男童過程中,迴游途中體力嚴重不支,瞬間被捲入江中,不幸罹難,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5歲。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關於女孩輟學再多的概念,都不如一個現實畫面來得直擊人心——

“一座高高的山上坐着一個小女孩,身旁放着一把鐮刀和籮筐,望着遠方發呆……這畫面到現在我都無法忘記。”張桂梅哽咽地説,當我下車詢問小女孩怎麼了?她哭着説,想讀書,可家裏窮,要讓她嫁人。

小女孩的話和渴望讀書的眼神深深地烙在了張桂梅的心裏,她覺得應該給山裏的窮孩子一個讀書的機會,讓山裏的女孩子都能免費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兒”的惡性循環中。

於是,這個15歲便跟着姐姐來到雲南參與“三線建設”的外鄉人,經歷了生死一線間的重病教師,創辦起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雲南華坪女高。建校12年,張桂梅和她的教師們帶領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了大學的校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張桂梅説。

1800多名貧困女孩走進大學

20__年大學聯考成績出爐後,張桂梅有些不滿意。

儘管,這所免費女子高中,已連續10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18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裏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今年華坪女高的大學聯考成績‘兩頭’比較突出,600分以上的相對歷屆較多,但今年達到專科成績的學生也多,達9人之多,往年就兩三個。”張桂梅説。

作為在雲南待了大半輩子的東北人,張桂梅對待學生成績時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強和堅韌。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東北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此後的時間裏,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後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為了不耽誤九年級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直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住院接受手術。

得知張桂梅身患重病,縣婦聯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時看望了她。幾天後的縣婦代會上,全體代表為這個“外來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錢捐款、有人把給孩子買衣服的錢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費……縣領導説:“張老師,你放心,我們再窮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這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為華坪做些事。”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從那時起,張桂梅的生命就和華坪、和教育扶貧連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後,張桂梅沒有再組建家庭,沒有親生兒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業。20__年,她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眾多孤兒的“媽媽”。20__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為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

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為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説,一切辛苦都值了。

打破女孩缺失文化的惡性循環

“每一個孤兒背後都有一個悲劇性的母親,有殺死家暴丈夫獲刑的母親,有因重男輕女陋習導致分娩死亡的母親,有與丈夫感情不和離家出走的母親。”在擔任“兒童之家”院長過程中,張桂梅對女孩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得愈發深刻。

這讓她意識到,貧困的女孩成為貧困的母親,貧困的母親又將養育貧困的下一代,“惡性循環一直存在。”

班裏女孩本就不多,張桂梅發現,總有女孩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她去大山裏找,發現有的女孩十幾歲就嫁人了。

“只要母親的素質高,孩子的素質就高。要解決偏遠山區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升婦女素質入手。”由此,張桂梅萌發了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從20__年起,她開始為這個看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四處奔走。

“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經病?”張桂梅的“宏偉藍圖”遭到不少人的質疑,但張桂梅沒有放棄,為此飽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為籌集資金辦學,張桂梅求過很多人。一次,張桂梅到昆明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辦女子高中的構想説完,企業的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見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看着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到自己的委屈,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更多的時候,疲憊、無助的她坐在街頭,靠着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20__年1月7日,姐姐從哈爾濱打來電話,説哥哥病危,一直喊着我的名字,盼着見我最後一面。恰好當時宣傳部通知我9日到中央電視台錄製節目。我想北京離哈爾濱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電視台後,熱情的編導找了位企業家和張桂梅對話,爭取幫她解決女子高中的困難。

一邊是山裏的娃,一邊是彌留的兄,張桂梅艱難抉擇。當她把節目錄完,等來這位企業家承諾給女子高中提供50~100萬元資助的同時,也等來了哥哥已經火化的消息……

那種錐心之痛,張桂梅至今難忘。

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張桂梅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20__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要對得起肩上的責任和使命

學校是建起來了,如何留住孩子卻成了難題。

為留住這些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學生家的路太難走,連車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個假期甚至兩個假期,即便馬不停蹄,張桂梅也只能走訪完一屆學生的家庭。儘管如此,她依然堅持,“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親自到每一名學生的家裏去看看。”

一次家訪,到了山下,司機告訴張桂梅,車上不去了。學生的家在山頂,僅有一條不到半米寬的山路,路的一邊是萬丈懸崖,走路的話需要6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張桂梅搭乘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當時坐在車上,我都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入懸崖粉身碎骨。”想起當時的場景,張桂梅至今心有餘悸。

學生下山來接她,在半山相遇時,張桂梅第一句話就問她,“你為什麼要回這兒來啊?你怎麼還老想回這兒啊?這地方你怎麼回來的啊?”女孩低着頭淡淡地説,“老師,我不回來,我上哪兒去啊?”張桂梅無言以對。

這樣的家訪已持續11年,覆蓋學生1345名,行程近11萬公里,張桂梅摔斷過肋骨、迷過路、發過高燒,還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可正是這一次次的家訪,更加堅定了張桂梅將女子高中繼續發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裏的孩子因為沒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歲的年紀就結婚生子,然後將缺失文化帶來的無知和貧困又一代代傳下去……

學校創辦初期各方面都很艱難,整個學校只有一棟教學樓,沒有食堂、廁所,學生和女教師擠在教室裏睡覺,男教師睡在樓梯間。由於學校的院壩沒有硬化,風一吹,整個校園滿是灰塵,老師每天下午五點半還得清掃校園。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時,17名老師,9人辭職,只剩下8人。

張桂梅坐在學校的旗杆下抹淚:“怎麼辦?學校是不是辦不下去了?”哭完後,她回到辦公室去整理學校的檔案時意外地發現,留下的8名教師中,居然有5名是黨員,加上自己,學校有6名黨員。

“只要有黨員在,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張桂梅心中暗想。“我説咱們開始重温入黨誓詞。我們沒有錢,就在二樓畫了一個黨旗,把誓詞寫在了上面。我們宣誓,沒宣誓完,全哭了。”

從那之後,學校開始了軍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看似有點殘酷,但她們對得起自己肩上這份責任和使命。

她播撒的愛在流動和傳遞

“起牀嘍,姑娘們,快點唄,還有兩分鐘上課了。”

每天,天還沒有亮,張桂梅就佝僂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學校頂層,開始一天的工作。從起牀到出操,再到課間休息,以及晚上睡覺前,小喇叭的聲音一直在校園裏迴響。

從初建校時的94名學生,到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撐女子高中的是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剛進校的第一課,校長並不直接談高中階段的專業學科,而是讓我們抄寫黨章。”就讀於南方醫科大學的畢業生鄧婕回憶,“經過高中三年紅色文化的薰陶,我變得堅強獨立、吃苦耐勞、勤奮勇敢了。”

這是張桂梅的“特殊教育”。

張桂梅在探索中制定了“唱紅色歌曲、憶紅色歷史、讀紅色著作、記紅色名言、看紅色影視、塑紅色課堂、辦紅色校報”等教育教學方針,堅持每週開展“五個一”黨性教育活動(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週重温一次入黨誓詞、每週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每週開展一次黨員理論學習、每週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她努力“讓教育走得更深更遠”。

“有人説我愛崗敬業,有人説我瘋了,也有人説我為了榮譽。有人不理解,一個人渾身是病,卻比正常人還苦得起。支撐着我的,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我直面這片熱土時,心裏不愧。”張桂梅説。

一個叫何先慧的女孩,對11年前的那一幕記憶猶新。

20__年,華坪縣中心鎮河東村,張桂梅來到學生何先慧家裏家訪。看到何先慧的媽媽衣着單薄,在地裏割韭菜,張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脱給了她。知道這件事後,何先慧的眼眶濕潤了。她家境貧困,國中畢業後沒錢上高中,是華坪女高接納了她。

現在,何先慧已經是一名中學教師。每到週末,她就會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幫忙。只要張老師打一個電話,她就會無條件支持。因為她知道,張老師播撒的愛,在流動和傳遞……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啪”的一聲,燈亮了。不用回頭,錢海軍就知道,身後一定是開心的笑臉。

這幾乎是錢海軍每天經歷的場景。作為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有限公司客户服務中心社區客户經理,他拎着一隻工具箱義務為居民提供電力維修服務,一修就是23年。

起點:“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

“腦垂體瘤的情況有些棘手,得轉去上海。家裏還有其他人嗎?”醫生問話的時候,孤寡老人應久昌腦子裏第一個想到的名字就是錢海軍:“他就是家人。”10多年前,錢海軍為古塘街道困難老人免費改造室內照明線路時認識了應久昌。這之後,錢海軍有事沒事就來轉轉,換感應燈、裝安全扶手、粉刷屋子。久而久之,就像老人的家人一樣。

第二天一早,錢海軍火急火燎地趕來:“轉院手續辦好了,咱們出發。”為了緩解應久昌的緊張情緒,錢海軍讓妻子開車,自己一路陪着老人説話。護送到上海後,夫婦倆又餓着肚子往回趕。

“那是20__年6月25日。”錢海軍説之所以記得這麼牢,因為那也是給女兒填報大學聯考志願的日子,他們差點耽誤了。

眼前的錢海軍笑起來讓人很温暖。除了工作服,不管什麼季節,他最常穿的就是短袖。熟悉他的人説,因為他有一顆持續了23年的火熱的心。

1999年冬天,錢海軍去一位老先生家裏修日光燈。正要拿出工具來測時,老人開口了:“不用那麼麻煩,把啟輝器拿掉就行。”

碰到一個懂行的。錢海軍站到凳子上按照老人説的拿掉啟輝器,日光燈跳了起來。

“退休前我是八級電工,多複雜的電路都難不倒我。”

“原來是老師傅啊!那您以後有空可得教教我。”

老人卻搖搖頭:“現在老了,沒用了,連個燈泡都換不了嘍。”

這句話扎痛了錢海軍。無論年輕時如何風光,老了就是這麼艱難。“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啊。”他把電話號留了下來。回家後,他手寫出500張名片,只有一個電話號碼和“電力義工錢海軍”7個字。

這些名片被老人們放在枕頭下,揣在衣兜裏,貼在冰箱上,成了護身符般的存在。而錢海軍從此成了數百名孤寡老人的“兒子”。

堅持:“老百姓的事不分‘表前表後’”

20__年的一天,一對老夫妻走進慈溪市供電公司時任黨支部書記張志民的辦公室:“有個叫錢海軍的師傅,下班時間來家幫忙修電路,材料全是他自己貼錢買的。你們動員他收下錢!”

夫妻倆也走進了慈溪日報的門。公開見報後,不少大爺大媽都來講述錢師傅和自己的故事,説到激動處直掉眼淚。感謝信、錦旗更是不斷地飛到供電公司。大家才回過神來:“作為公司客服中心的普通員工,錢海軍在‘表後’竟無私奉獻長達10年之久!”

“表前表後”是電力系統的行話。以電錶為分界點,從供電網絡進入電錶中的線路,歸供電公司管,為表前;從電錶出來接到用户家裏的線路,則是用户個人資產,為表後。

不為人知的10年裏,錢海軍在工作之餘為社區提供業務代辦、糾紛調解等12種便民服務;手機全天候開機,一天最多接過21個求助電話;每週上門服務20餘次,服務中不拿羣眾一分錢、不抽羣眾一根煙。

“老百姓的事兒不分‘表前表後’,更何況我做的都是很普通的事。”錢海軍説。然而,為了這些普通事,他走出職責範圍內的9個社區,為全寧波的孤寡空巢老人提供服務;為了這些普通事,他多個年頭沒和家人吃過年夜飯;為了這些普通事,他從電工變成了“活雷鋒”。

通過整合所有志願服務項目,慈溪供電公司專心打造錢海軍服務品牌。20__年5月,錢海軍共產黨員服務隊成立。20__年3月,錢海軍志願服務中心註冊,成為國家電網第一家在民政部門完成註冊的社會公益組織。

傳播:“我想叫它‘寧波燈’”

20__年7月,西藏日喀則,海拔4500米的仁布縣普鬆鄉果措村。

村民多吉次仁早早地在等候。他身後的家由泥巴、木頭和石塊砌成,屋內光線黯淡。當地村民大多住着這樣的房子。錢海軍此行,就是為了照亮這些泥巴房。

顧不上嚴重的高反,錢海軍一下車便查看線路情況。“屋裏全是裸線,老化得厲害,全得換。”“屋外裝上漏電保護器和空氣開關,確保安全。”“老兩口60多歲了,在牀頭裝上開關,方便。”3個小時後,屋子亮堂堂。多吉次仁笑出了滿臉褶子:“扎西德勒!”

20__年2月,吉林延邊,冰寒未消。錢海軍一行人來到敦化市城山子村,走進劉暢、劉響姐妹倆的家。家人去世、母親出走,空蕩蕩的家連一盞枱燈也沒看見。

“正是長身體的年紀,燈光不好視力會越來越差。”錢海軍搭起炕桌,安上節能枱燈。姐妹倆在暖光中攤開作業本,眉眼彎彎:“這盞‘寧波燈’真亮。”

“寧波燈”照亮了雪域高原,照亮了黑土地,也照亮了黔西南和大涼山。20__年,錢海軍志願服務中心發起“千户萬燈”殘疾人貧困户室內照明線路改造公益項目,項目曾兩度獲得中央財政立項支持。7年來,錢海軍走到浙江、西藏、貴州、四川、吉林等地,行程20餘萬公里,為7000餘户家庭送去了光明。

火種:“人人都是錢海軍”

原先在電力小草志願服務隊時,唐潔就時常聽説錢海軍。20__年,唐潔被調往錢海軍團隊,如願以償地和“偶像”共起事來。如今,志願服務中心在冊志願者達1200餘名,累計開展服務超3萬餘次,服務時長超21.3萬工時,從一個錢海軍到“人人都是錢海軍”。

胡羣豐,團隊裏第一個登記人體器官捐獻,全國捐獻編號是410;周豐權,義務捐血10多年,累計獻血量60000毫升,相當於12個普通成年人的全身血量;王軍浩,總是第一時間認領任務,就連孩子大學聯考期間都能隨叫隨到……

隨着規模擴大,錢海軍主持制定了標準化管理手冊和服務手冊,對團隊組織建設、服務內容、服務流程、管理程序和考核評比等進行細化、量化和標準化,提高公益慈善內部治理水平。志願服務中心除了“千户萬燈”,還推出了“星星點燈”未成年人社會體驗、關愛空巢老人“暖心行動”“燈亮萬家”表後線維修服務等6個志願服務項目。

“我服務過的一位新四軍老戰士曾説,當年他是扛着槍衝在前面打鬼子。”錢海軍説,“現在我是拎着工具箱衝在前面為人民服務。”

時代楷模楊雪峯學習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1983年,21歲的肖文儒從山西省雁北地區煤礦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大同礦務局礦山救護大隊。作為地下采煤專業的應屆畢業生,那時的肖文儒還沒意識到自己從事職業的危險性。

在救援現場,肖文儒曾經歷過4回二次爆炸,每一回都是命懸一線。

“那真是生與死的考驗,水與火的洗禮。”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起煤礦火災事故,讓他記憶深刻。

因為通風不良,一個煤礦井下,積存了幾十噸煤粉的中部巷道發生自燃。到達現場後,肖文儒舉起水槍開始滅火,水一衝起煤層,火光就跟着出來了,水、火、瓦斯、煤塵等多種致災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間內交織疊加。“我意識到會發生爆炸,趕緊讓隊員全部趴下。”果不其然,從水槍裏噴射而出的水柱,攪起更多的煤粉,導致井下發生二次爆炸。提前趴在地上的肖文儒,並未驚慌失措,而是手拿水槍繼續滅火。“我知道氧氣是有限的,一直打火就能控制火勢。如果當時我停止滅火,可能就‘光榮’了。”肖文儒説。

時至今日,肖文儒還經常夢到火光滔天的場景,他獨自行走在火海邊緣。肖文儒也曾猶豫過,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動,慢慢消除了他心理上的落差和壓力。

20__年10月,遼寧阜新萬達煤礦發生透水事故,遇險地點瓦斯濃度高達4%以上,但凡有一點火花即刻就能引發爆炸。肖文儒力排眾議,冒着二次透水、冒頂和瓦斯窒息的危險,兩次爬過迴風巷,下井查看現場,提出救援措施。最終,83名被困礦工全部獲救。

同樣的拼死營救,還發生在遼寧本溪。20__年6月,遼寧本溪思山嶺鐵礦措施井井口發生炸藥爆炸事故,根據應急管理部部署,肖文儒第一時間趕往現場。當晚,肖文儒在井口附近指導救援,對散落在廢墟中的炸藥、雷管渾然不覺。直到天亮後救援人員清理現場,他才發現自己被“炸藥包”包圍。

“逃生是人的本能,但我們是向險而奔、逆向而行。越是險象環生,越需要我們深入其中。這是黨和人民賦予‘守夜人’的職責。”肖文儒説,“每一起事故救援都很難,但人被救出來的那一刻,我們心中的欣慰和喜悦,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體會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