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課萬人活動心得

首先真的非常感謝學校給我這樣一次去杭州聽課的機會。我真的覺得非常的榮幸,我知道這樣的機會真的非常的難得,很多一些村小的老師根本就沒機會去,而我剛過來的第一年就有這樣的待遇,我真的為自己能分到橋頭二小而感到驕傲。

千課萬人活動心得

而且我要對學校的領導説,你們給我這次機會是明智的,因為我真的學到了不少的東西,這次的杭州之行不愧是一場精神上的盛宴啊。如果下次還有機會,希望領導還能讓我去。

其次我還要感謝陳主任給我這次演講的機會。説實話我非常的緊張,在這麼多前輩們面前賣弄自己,真是羞愧羞愧啊。但是我想,這是一次鍛鍊自己説話能力的好機會,我把這裏當做鍛鍊的舞台,希望大家能願意看我在這個舞台上表演,當然了這個表演的過程肯定不會很精彩。但還是希望大家能不要嫌棄,並且多給我提提寶貴的意見

下面我就這次杭州之行給大家做個彙報。其實説彙報遠遠談不上,如果説是彙報根本就輪不到我,同行的幾位老師比我更有資格,更有內涵去分享她們學到的寶貴財富。而對於我這個剛踏上教學之路的新手來説,只能是談談我那尚不成熟的感想和感受吧。

在杭州的四天,讓我親身領略了很多位數學大師的風采。像朱樂平,唐彩斌,丁杭纓,吳正憲,徐長青,劉延革,俞正強,許淑一,斯苗兒,強震球,還有美女大師徐文豔等等。他們可都是數學大家啊!我能有幸見到他們真的非常激動。大師就不愧是大師,在講台上一站就能感受到強大的氣場。不僅是在教學設計上出人意料,他們的語言,他們的教態,他們的氣質更是讓我回味無窮。他們在課堂上的40分鐘真是很快就過去了,每一堂課都可謂是精神大餐。唯一比較遺憾的是,這次沒有聽到吳正憲老師的課,都説吳老師的課非常令人感動的。但這次她是做了一個講座,從三個案例來説明如何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她的講座對我來説太有深度了,我根本不能完全吸收。但是另外一位大師的講座我卻聽的津津有味兒。 就是華應龍老師的《做個會偷懶的優秀教師》。剛開始看到題目的時候,我非常的開心,哦,原來偷懶也可以做到優秀的,偷懶嘛,誰不會,誰不願意啊,我最喜歡了。我一定要學一學如何偷懶。所以我就豎起耳朵聽。但是聽了報告之後,才知道偷懶遠不是那麼容易的,偷懶是教學的一種策略。他是從他自己學車的例子中悟出的道理來解釋什麼是偷懶的。 他學車的教練一位很有經驗又勤勞的趙師傅。在學倒庫移庫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的,只要記住方法就行了,倒車,前右杆與後中杆成一線,方向向右打死,右側車窗大三角看不到前中杆,方向回半圈,前中杆在窗角,再打死,車進左側庫……但是上路。方向盤該打多少度?趙師傅不停地幫他左一把、右一把、再一把。。。。。。最後趙師傅無奈的評價説:“你方向感真差!”

路考的時候,他是因為打錯了方向而沒有通過。然後他就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打錯方向呢?原因很簡單,趙師傅是位責任心強、不偷懶的師傅,他在教學員學車時,沒讓學員犯過錯,也沒給學員一次犯錯的機會,其實犯錯是知道“為什麼該如此”最好的方式!趙師傅很想把自己的經驗直接告訴學員,讓學員少走彎路,所以不是動手就是動嘴,怎麼也不偷懶。但是教練做得好不好,要看其結果,而不是看有多勤勞。“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佔領。 ”技能是沒法告訴的,經驗也是不可以手把手地教的。最好是在學生主動學,犯錯後再點醒,學生才會徹底明白是怎麼一回事,才不會再犯錯。有些錯誤總是要犯的,犯得越早, 損失就越小。我們的教學是否也是這樣:不許學生嘗試,不讓學生自主,總是不斷地提醒,不容學生犯錯……最後又無奈給學生一個“評價説,學習能力差” ? 做一名優秀的教師一定不能太勤勞,要學會偷懶,但要怎麼偷懶呢,華老師給了我們幾點訣竅。

訣竅一:手要懶,口要懶。要從心底裏,相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相信學生,相信“給學生一片天空,精彩用一生回味!”為人師,手要懶,口要懶。不到山窮水盡,別動手幫;不到理屈詞窮,別動嘴講。多創造機會,多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發現,感悟,概括和總結。

訣竅二:眼不能懶,耳不能懶,腦不能懶。就像弗賴登塔爾提醒的那樣:“不要干擾打斷學生,你們能夠做的就是耐心觀察、傾聽,再耐心觀察、傾聽。”

訣竅三:觀察哪些學生具有哪方面的才能,思考什麼時候該為哪些學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觀察哪些學生可能需要怎樣的幫助,思考可以為他們創造哪些條件,概括學生探究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哪幾個,分析學生出錯的可能原因,推敲點撥時的策略和方法……

當然“懶” 要有度:如果車要壓上路牙了,不提醒,那不是錯;如果車要撞牆了,不踩下制動。那是失職。 “偷懶”是一種高超的技能,是一種至高的境界,是一種絕妙的藝術。

原來做個會偷懶的優秀教師真的不容易啊,是要有一定功底的!哪些方面你必須偷懶,又要在哪些方面及時的拉學生一把,這恐怕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學會的技巧吧。也許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才能做到有效的偷懶,做個真正會偷懶的優秀教師吧。

華老師的講座耐人尋味引人深思,令我多少明白一些道理。如果華老師的講座用“受益匪淺”來形容,那麼另外有兩位大師的課可以説是令我,深受啟發,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朱樂平老師的《分數中的平均數》

他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是請同學們想一想什麼叫分數。經過兩個同學的發言大家都想起來了,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1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那麼什麼叫平均分呢?學生就説了,每份分的同樣多,叫平均分。像18根香蕉平均分給6只猴子,每隻猴子分到3根。 那麼一個東西可以平均分嗎?如果可以請舉例説明。然後學生就舉例了,一個西瓜啊,一個蘋果啊。這些都是曾經書本上出現過的。 這樣的熱身完了後,要開始動腦了,小三角形的面積是大三角形的四分之一嗎?第一個圖形沒問題,大家都會説,因為大小形狀都一樣,所以是平均分,確實是四分之一,第二個圖形學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來,只有經過思考才能發現他們的底和高都是相等的,所以面積相等,還是平均分。這樣一組平均分,讓學生明白有些平均分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但是有些平均分是需要經過計算的,形狀不一樣大小相等依然是平均分,這樣就使學生對平均分的本質有了更深的認識。

然後是6個蘋果沒有平均分,問兩個蘋果是這裏的六分之一嗎?表面上看不是平均分,但從本質上看依然是平均分。這個問題訓練的是學生的抽象思維,讓學生在大腦中進行抽象的平均分,從而深化學生對分數意義的進一步理解。

然後是硬幣。把下面的硬幣平均分成兩份,想一想可以怎麼分?一個學生很快的舉手回答説,一個5角硬幣一份,5個1角硬幣一份。回答完了之後朱老師並沒有馬上做評價,而是等了一會兒,問,還可以怎麼分?這時孩子們似乎理解了老師的意思,趕緊開動腦子去想另一種分法,朱老師也給予了充分的時間讓孩子們思考。過來一會兒越來越多的學生舉手了,説還可以按個數分,三個硬幣為一份。説的多好啊。因為給孩子們時間,他們的思維得到了擴散和發展,讓孩子們看到了不同角度的平均分。對平均分又有了另一層次的認識。

接下來是一個問題説,如果5個蘋果組成一個整體,那麼1個蘋果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如果是這樣的5個蘋果呢?小蘋果是幾分之幾?大蘋果又是幾分之幾?這個設計是非常有意思的。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給出的蘋果一定是一模一樣的蘋果,大小不同的就不好比較了。但是朱老師偏偏就給出這麼不規則的5個蘋果。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後,孩子們明白了,按個數來説,一個蘋果就是五分之一,與大小顏色位置都無關。但是如果要講重量體積的話就另當別論了。只要給定一個標準,那麼平均分就由另外一種解釋。 最後朱老師問,我們班有40個人,那麼一個人是全班人數的四十分之一,對嗎?所有的孩子都明白了。

這樣的一堂課,簡簡單單的幾個問題,該是花了多長時間才能研究出來的呢!如果沒有對學生的深入理解,恐怕是不會有這樣的教學設計吧!

另外還有一堂課是俞正強老師的《度量天下》。這堂課真的是一堂不可思議的課。本來陳老師説讓我模仿大師上一堂課,可是時間那麼緊迫根本來不及做課件,我當時想到的就是要模仿這堂課,因為根本就沒有課件,也不需要準備任何東西,只要讓學生講就可以了。當是這不是一堂可以模仿的課。可以欣賞但很難模仿。

起先看到這個課題的時候,我根本無法想象這是怎樣一節課。我甚至忘記了什麼是度量。

他先在黑板上出示這樣一組信息,問,你們看得懂嗎?有學生就説了,這些字我都認識,但看不懂。也有學生經過慢慢的思考,似乎看出了什麼,但是不會表達。學生都沉默了。這時俞老師又問了,那麼你還能照樣子舉幾個例子嗎?有學生很不自信的舉例了,平方米,尺子,物體的面積,大小。俞老師對學生的回答適當的做了補充。繼續想,還能想到什麼。然後經過一番發言補充,好像舉例舉的差不多了,大家又沉默了。這時候俞老師對度量的基本要素進行了整理,討論了什麼是度量,度量的對象有被描述的屬性,有固定的描述單位,還有使用工具。接着俞老師問,六年裏面學的這些單位你都講完了嗎?還沒有講完,那你抓緊講完啊。講不完的,有學生説。講不完那你就再講一個。孩子們一個都想不出來了。過了好一會兒,俞老師説,書本上你找不到了,那麼生活中呢?這時學生又活躍起來了,什麼分貝啊,赫茲啊,書本的頁數啊,鞋子的碼數啊,每個小孩都異常的興奮,每個小孩都由發言的機會,每個小孩都再非常開心的開動腦筋,絞盡腦汁的去想,似乎這不是在上一堂數學課,而是上一堂討論課。有了這樣一個可以發言的舞台,誰不願意去表現呢。一直到所有的孩子都講完了,俞老師又問了,有沒有不能度量的東西呢?幾個學生小心翼翼的回答自己想到的,但是很快就被同伴們否決了。就在孩子們都感到絕望的時候,俞老師説,比如人生的什麼不能度量?情感!情感是不可度量的,有限的生命可以創造無限的價值。有一個學生説出了這樣的想法。現場所有的老師都對再也按捺不住了,都給予這些孩子熱烈的掌聲。你能想象那是怎樣一堂課嗎?而當時俞老師仍然從容不迫的問,情感是不可度量的,你們服氣嗎?有一個學生表示不服氣。俞老師對那個孩子説,情感是可以測量的,偉大的數學家將誕生了。衝着這句話,有學生説了,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終有一天是會被測量出來的。(嘩嘩譁,一陣掌聲)。那麼假設我們到了那一天,你覺得測量情感用哪種工具的可能性大呢?有個學生説,我覺得情感是可以測量的,愛的時間越長就説明情感越深;可以用時間來測量。。又一個學生説,不是有這麼一首歌嘛,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們可以用距離到表示情感的單位,所有的老師都笑了。我相信當時在在場的所有老師都會喜歡上這羣孩子的。當然了,只有在俞老師的課堂上才會有這樣的氛圍,這樣的氣勢。真不愧是度量天下啊!原來數學課還可以這麼上,真的是令人敬佩,簡直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當然,精彩的課堂遠不止這些,還有很多課堂都是拍案叫絕的。像徐長青老師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應該很多老師都聽過,那根本就是一堂表演的課,絕對是一堂笑聲最多的課,也一定是孩子們印象最深刻的課。還記得那堂課結束之後,所有的孩子都一擁而上希望能得到徐老師的簽名,令在場的老師都感動不已。還有許淑一老師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等等啦。説不完,也道不明。只有親身經歷了,才有更深刻的感觸。

最後,以會場上的兩句話來結束今天的談話吧:“導”如涓涓細流 點點滴滴終成滄海;“學”似步步腳印 朝朝暮暮必登頂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