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通用17篇)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駐拉祜山村、帶老鄉脱貧,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通用17篇)

“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10月,一場競買會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大塘子村進行,朱有勇院士扶貧工作站科技扶貧項目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現場,各企業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價,他趕緊叫停,“我們要種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價格太高,不是我們種植的目的。”

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更準確地説,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20__年,中國工程院決定對瀾滄縣開展對口幫扶。這裏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脱貧攻堅主戰場。討論會上,院士雲集,環顧一週,當時已經60歲的朱有勇發現自己最年輕,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輕,我來幹。”

進村考察,朱有勇連連歎氣,漏風漏雨的籬笆房,放上幾張牀,堆着點玉米雜糧,就是很多人的全部家當。“是真的窮,但是不該這麼窮。”朱有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大部分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裏,以種植野谷、玉米和打獵為生。在中國工程院進駐之前,這裏的很多村民還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之下。

全面調研之後,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被確定為科技扶貧示範點,以此為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餘人的教授、博士專業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

20__年,蒿枝壩就實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設等一系列項目,卻並沒有讓當地村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這裏不是資源貧困,是典型的素質貧困。”信息閉塞、語言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當地貧困的根源。這裏的貧困讓朱有勇一股熱血湧上心頭,“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為。”

“手把手領着老鄉幹,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

調研分析當地的氣候、土壤、降雨後,冬季馬鈴薯成為朱有勇及其團隊試點扶貧的第一個重點項目。

但在項目推廣初期,卻吃了閉門羹。院士的名聲,在這個小壩子上並沒有太大的作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們懷疑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間,村裏嘗試種植新品種卻慘遭市場“滑鐵盧”,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陰影。

“難道院士比我們農民更會種地嗎?”“種地就是掙口飯吃,還能指望着掙大錢?”“冬天種了,賣給誰?院士還能管你賣土豆?”

村民的疑慮,是擺在朱有勇面前最實際的問題。為證明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選擇了用事實説話。

在當地政府和雲山村村委會的支持下,100畝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項目正式上馬。帶着新研發的馬鈴薯品種,朱有勇扛起了鋤頭。每天一大早,就在田裏紮了根,有時候甚至直接跪在田裏,雙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質和農作物生長情況。

20__年11月,冬季馬鈴薯的種子正式在蒿枝壩種下。從播種、看護、澆水,每個環節,朱有勇和他的扶貧團隊都精益求精。20__年3月,密密麻麻的馬鈴薯破土而出,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產值達90萬元。

劉扎襪是第一批貸款入股種植的村民,這個項目讓他增收上萬元,“沒想到院士還真的管我們賣土豆啊。”過去的冬季閒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門檻快被村民們踏破了。“要讓村民們真正看到效益,我們可以手把手領着老鄉幹,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朱有勇的科技種子在這裏結出了果實。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

冬季馬鈴薯只是當地致富的一塊敲門磚。“冬閒田”變成“效益田”,不曾開發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於科學種植有機三七,冬季蔬菜和水果種植提升效益……科技成果的轉化,讓朱有勇的理想一點點實現,“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

從20__年駐村蒿枝壩以來,朱有勇一大半時間都在村裏度過。很多當地村民不會漢語,為能順利溝通,他還從頭學起了拉祜話。

朱有勇有晨跑的習慣,繞着蒿枝壩,每天5圈,雷打不動。開始,只要聽見村裏一大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大城市來的扶貧院士又在跑步。慢慢地,村裏的狗不叫了,來蒿枝壩參與扶貧的教授、專家也加入晨跑。

好幾次,每當朱有勇要離開村子,村民就跟在後面,一起唱當地的民族歌曲《實在捨不得》:“最怕就是要分開,要多難過有多難過,最想麼就是你再來,要多快樂有多快樂……”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他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朱有勇説。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用知識改變農民命運的院士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5天前,他還是一位在西南邊疆拉祜族自治縣村寨忙於種植冬季馬鈴薯的“農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頒獎成為全國時代楷模。30多年來,他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成為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範。近5年,他又在雲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躬耕山野科技扶貧,讓上千農民學會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種植技能,帶動了一批深度貧困中的拉祜族羣眾脱貧致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跪在泥土裏的農業科技工作者

在拉祜族村寨旁一片剛種植的馬鈴薯地裏,張六均等三個拉祜族村民手杵着鋤頭站在地邊,全神貫注地聽一位老人説話。老人蹲在地上,手握着竹竿,一邊用竹竿丈量地塊,一邊耐心地講解馬鈴薯如何規範種植。老人蹲着累了,便很自然地右腿跪在泥土裏,面帶微笑反覆解説示範。在一旁的雲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何朝輝感動地用手機拍下了這珍貴的瞬間。這一幕發生在11月19日上午,地點在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村小組。這位65歲的老人就是朱有勇院士。

20__年,朱有勇帶領中國工程院的專家和雲南農業大學創新團隊,在瀾滄竹塘鄉蒿枝壩開展100畝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當年平均每畝為農户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__年在全縣已推廣種植1萬畝。朱有勇團隊還應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瀾滄示範種植7305畝,帶動三七種植農户749户,每户平均增收2.5萬餘元。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裏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朱有勇常説。

30多年來,朱有勇潛心鑽研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研究等系列重大課題。研究成果以“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為題在《自然》雜誌封面全文發表,成為新中國植保界在這個期刊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他構建的水稻品種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體系累計推廣應用超過1000萬畝,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推廣應用超6000萬畝,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減少農藥使用50%以上,被認為是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範。他構建了冬季馬鈴薯優質高效技術體系,20__年以來累計推廣1131.2萬畝,促進農民增收200多億元。

朱有勇扶貧不為名。一個多星期前,正在瀾滄各個村寨基地指導農民種植冬季馬鈴薯的他才得知被表彰為時代楷模。他依然平靜地繼續指導馬鈴薯種植,多方催促下,幾天後他才不得不離開瀾滄,前往北京領獎。

朱有勇扶貧也不為利。長期跟隨朱有勇在瀾滄扶貧的雲南農大博士黃惠川講了個故事,在瀾滄開始推廣林下三七種植技術時,扶貧團隊裏起初有兩種聲音,有人認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時間不容易,應該技術保密,通過技術轉讓盈利。但朱有勇堅持免費給老百姓使用技術,他説:“不能我們發財了,老百姓用不上。”

20__年12月,朱有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大特別獎勵他200萬元,他毅然決定把學校獎金作為原始基金成立雲南農業大學“有勇獎學基金會”。20__年,他又將自己獲得的“雲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200萬元捐贈基金會,激勵了更多師生學農愛農、服務三農。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5天前,他還是一位在西南邊疆拉祜族自治縣村寨忙於種植冬季馬鈴薯的“農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頒獎成為全國時代楷模。30多年來,他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成為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範。近5年,他又在雲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躬耕山野科技扶貧,讓上千農民學會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種植技能,帶動了一批深度貧困中的拉祜族羣眾脱貧致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在拉祜族村寨旁一片剛種植的馬鈴薯地裏,張六均等三個拉祜族村民手杵着鋤頭站在地邊,全神貫注地聽一位老人説話。老人蹲在地上,手握着竹竿,一邊用竹竿丈量地塊,一邊耐心地講解馬鈴薯如何規範種植。老人蹲着累了,便很自然地右腿跪在泥土裏,面帶微笑反覆解説示範。在一旁的雲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何朝輝感動地用手機拍下了這珍貴的瞬間。這一幕發生在11月19日上午,地點在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村小組。這位65歲的老人就是朱有勇院士。

20xx年,朱有勇帶領中國工程院的專家和雲南農業大學創新團隊,在瀾滄竹塘鄉蒿枝壩開展100畝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當年平均每畝為農户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xx年在全縣已推廣種植1萬畝。朱有勇團隊還應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瀾滄示範種植7305畝,帶動三七種植農户749户,每户平均增收2.5萬餘元。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穿迷彩服的田間“教書匠”

20__年,中國工程院對口幫扶瀾滄縣開展脱貧攻堅,開會商量由哪個院士來牽頭這一重任。當時60歲的朱有勇毅然決然地説:“我最年輕,我來幹!”

朱有勇帶着團隊來到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在村裏建立科技小院,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5年來和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基地示範推廣種植冬季馬鈴薯等作物的過程中,他發現農村羣眾素質性貧困突出。於是他整合雲南農大教師和瀾滄職中教師團隊,創辦了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學員是來自全縣各鄉鎮有脱貧致富願望的農民,課堂就設在田間地頭。從選良種栽種,到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從採收包裝到產品推廣,都由朱有勇等院士教授專家親自授課。老師和學員一樣,都穿着迷彩服。

“朱院士對農民和藹可親,沒有架子,很多學員培訓回家後,不僅自己種冬季馬鈴薯和林下三七,還帶動全村羣眾一起種,一起增收脱貧。”竹塘鄉鄉長龔老五説。3年多來,瀾滄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已開展了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電子商務等培訓班,培養了近千名致富帶頭人。

“我們是教書匠,沒有錢,就把科技知識教給農民,教他們發展產業脱貧致富,沒什麼了不起。”朱有勇淡淡一笑説。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這是前所未有的成功典範。

12月2日,朱有勇榮獲“時代楷模”稱號。多年來,他研發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已在全國10省區市推廣6000多萬畝,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他研發的“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已在國內外應用於3億多畝旱地作物。這兩項技術都可以減少60%的農藥使用,並能增產20%~30%。

這是堅守初心的科研示範。

30多年來,朱有勇帶領團隊在生物多樣性研究中不斷創新突破,從利用物種多樣性創建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體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樣性研究應用在三七、冬季馬鈴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檸檬等特色產業,每一項科研成果都讓農民得到實惠。

有人説,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萬物,是人類的衣食之源。而朱有勇總是難以割捨對土地的感情與牽掛。正如他所説:“我是農民的兒子,農民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

追溯世界農業歷史,依賴化學農藥控制作物病害不足百年。然而在幾千年的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民靠什麼控制病蟲害?這是朱有勇的研究生導師段永嘉先生留下的“一道不會回答的考題”。為了解答這道題,朱有勇開始了數十年的科學探索之路。

作物品種單一化大面積種植易造成病蟲害爆發流行,是世界農業生產的重大難題。如何既減少農藥用量又控制病蟲害?這個命題難倒了全球的農科專家。

人類的智慧往往從“問號”開始。如果換一種思路,在栽培上實現品種多樣性,是否會簡單一些?朱有勇在思考、在探索。

上世紀80年代,雲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很嚴重。一次,正為稻瘟病防控之法苦苦思索的朱有勇出差路過石屏縣,路邊田野裏一個奇異的現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發現,有些稻田出現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間栽了高矮不同兩種水稻的田裏患病現象很輕微。“難道稻瘟病的發病率與水稻間栽有關?帶着疑問,朱有勇展開了近千次的試驗研究。

然而,想要走通這條途徑需要回答3個問題,一是能否控制病害?二是控制病害機理是什麼?三是能否推廣應用?

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攻克病蟲害的“細節”慢慢勾勒出來,效果越來越明顯了。經過30多年的研究,朱有勇和他的團隊逐漸掌握了作物多樣性是如何控制病害的科學原理。

20__年,朱有勇的研究成果以“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為題,作為封面文章在《自然》雜誌發表。如今,這項成果已大面積推廣到了滇、黔、川、湘、贛等省份,及老撾、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天拉長、地拉寬、站好隊、換好位。”為了能把這些複雜的機理簡單化,讓老百姓易懂,朱有勇把作物多樣性抗病害的機理,編成了十二字簡單的順口溜。“其實就是改變播種節令,打破傳統的農業結構;以前都是散種,現在排好隊,科學地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這裏種這樣,明年就種另外一樣,利用植物間的相剋相生減少病害,達到優質高產。”朱有勇笑着説。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鈎聯繫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羣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這眾多榮譽的背後,是他不忘初心,紮根基層,苦心鑽研的深刻體現。在為羣眾解決實際問題後他曾説“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這種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獲得的一切榮譽。

不忘初心,信念堅定,以祖國強大為一生奮鬥目標。朱有勇辛辛苦苦做了幾十年的科技工作,本該退休頤養天年的他卻主動去找活幹,而且乾的還不是一般的活,啃的是扶貧的硬骨頭,在條件艱苦的窮鄉僻壤大山溝裏一干就是五年。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一名先進分子,就應站在高處,胸懷全局,以看到還有貧窮的羣眾自己也吃不下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祖國強大為自己畢生的奮鬥目標。

不怕困難,刻苦鑽研,用科技改變家鄉貧困。開展扶貧工作後,朱有勇經過全面調研,把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確定為科技扶貧示範點,以此為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餘人的教授、博士專業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面對諸多困難,朱有勇沒有退縮,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他認為“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為。在他身上,人民羣眾真切地感受了黨員幹部一心為民的赤子之心。

不負桑梓,發揮餘熱,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他説他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他就是一名農家子弟,是黨和人民把他培養成院士,樹高千尺不忘根,他始終不忘這份恩情,始終關注着家鄉人民的生活。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幹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台,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奮鬥,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8

95歲的張富清是中國建設銀行來鳳支行的一名離休幹部,六十多年來,除了他的老伴,當地無人知曉這位老人還曾是解放戰爭中的戰鬥英雄。戰爭年代,他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戰功,和平年代,深藏功名,張富清用實際行動詮釋着自己的信仰與忠誠。

去年11月,湖北省來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進行退役軍人信息採集時,發現了一枚不尋常的軍功章,紅底金字鐫刻着『人民功臣』四個字,而這枚軍功章的主人就是看似普通的95歲老人張富清。

1948年,張富清參加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在戰鬥中數次當前鋒、打頭陣,説起戰火中的九死一生,他歷歷在目。

在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張富清捨生忘死,只要不對一有突擊任務,就報名參加,翻城牆、繳機槍、炸碉堡......越是艱險,越要向前。敵人的子彈和彈片,掀起過他的頭皮,灼燒過他的腋下,撞碎過他的牙齒,但擊不穿他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麼都不説,祖國知道我。

在看不見硝煙的建設和改革年代,張富清公忠體國,響應組織號召,脱下軍裝,收起獎章,直奔當時湖北最艱苦、最邊遠的恩施來鳳,一干就是三十年。

時局艱難時,他以身垂範,動員妻子下崗;忠孝兩難全時,他堅守崗位,沒奔母喪成為畢生遺憾;改革開放時,他殫精竭慮,破除陳規桎梏.....在同事眼裏,他勤勞肯幹,任勞任怨,不矝不伐。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為國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幹部,應該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離休了的張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沒有離休。他時刻銘記着自己老黨員的身份。

當他認為自己不能再為國家貢獻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歲截肢的他,拒接在輪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條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來;白內障手術期間,明明可以給自己安一個好的晶體,他卻選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沒人會動他的藥,但他每次都將藥瓶鎖上,生怕別人挪用他全額報銷的一粒藥。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張富清的偉岸,不止在少年從戎時屢立戰功,也在中年轉業後恪盡職守,還在晚年離休間奮進不息。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9

20__年8月10日,受9號強颱風“利奇馬”影響,宣城市績溪縣普降大到暴雨,績溪縣城70多公里的荊州鄉,3小時降雨量達96.5毫米,多處出現山體塌方、道路中斷。救災搶險中,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衝在了第一線,傍晚時分他在護送羣眾的途中遭遇泥石流山體滑坡,不幸犧牲。他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一名紀檢監察幹部的初心使命、責任擔當。作為一名基層紀檢員,李夏同志的生平事蹟,一件件看似平凡的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

初心不改,使命擔當。共產黨員,他不僅僅是一個名字,它是一種精神的代名詞,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是“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的事業心,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勇氣。李夏,一個普通的名字,一名普通的黨員,將如夏花般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抗災搶險路上,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共產黨員的責任擔當。

在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有這麼一句: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説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李夏用忠誠奉獻兑現了錚錚誓言,用為民服務贏得了羣眾褒獎,用擔當作為彰顯了先鋒形象,為新時代基層黨員幹部樹起了一座精神豐碑!

走過九十八年,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豪情滿懷。奔跑,向着目標加速;攀登,邁向新的高度;生長,匯聚蓬勃力量。有一種征程叫前赴後繼,初心在誓言中鐫刻,使命在奮鬥中堅定。“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而生命終是有限的,但因為有限的生命留下了無限的愛和美好的憧憬,生命的長度繼而被延成無限。”

使命築夢,不負韶華!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烏雲密佈、狂風怒吼、暴雨如注。8月10日凌晨,第9號颱風“利奇馬”突襲,導致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廣德、績溪等地受災嚴重。這場超強颱風不僅留下了滿目瘡痍,而且帶走了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年僅33歲的寶貴生命。

“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作為紀檢監察幹部,我們要以李夏同志為榜樣,時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發展好、維護好羣眾利益作為監督執紀問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紀律保障……”在郎溪縣紀委監委機關召開的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專題會議上,委宣傳部負責人呂昂深有感觸。

“李夏同志的不幸遇難,讓人感到十分痛惜。這幾天我通過各個媒體不同角度的宣傳報道,感受到了他那份赤誠的初心和質樸的奉獻,不愧為當代青年的楷模。我將以李夏同志為標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作為一名準“90後”的郎溪縣飛鯉鎮民政所所長許易軍,更加堅定了將青春紮根於基層的信念和決心。

8月15日,宣城市委面向全市印發了《關於追授李夏同志“宣城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決定》,並號召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向李夏同志學習,學習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心繫羣眾、紮根基層的公僕情懷,恪盡職守、擔當作為的敬業精神,以及不怕吃苦、勇敢無畏的優良作風。

宣城市各級黨組織紛紛把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作為即將開展的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並通過召開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機關專題學習交流會以及撰寫心得體會、對照查擺提高等多樣化形式,引導廣大黨員幹部以先進典型為榜樣,真正做到思想上有觸動、作風上有轉變、工作上見行動。

“榜樣的形象最直觀,讓人看得見、摸得着;榜樣的力量最強大,感人肺腑、懾人心魄。”宣城市紀委監委駐市委組織部紀檢監察組組長江豔表示,接下來,將圍繞“學榜樣守初心擔使命”主題,組織各綜合監督單位結合實際,深入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

作為革命老區的涇縣,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學習的步伐。縣紀委監委專門研究制發《關於開展學習宣傳李夏同志先進事蹟的工作方案》,就當前和下一階段的學習宣傳事宜作出細化安排,確保真正將先進典型的崇高精神和優秀品質發揚光大。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當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受到狂風暴雨威脅時,李夏同志不懼艱險、奮勇向前,展現出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為民情懷,這給剛踏上基層紀檢監察工作崗位的我上了生動一課,帶來的是無限的動力。”涇縣雲嶺鎮紀委幹部左鴻感慨。

“榜樣其實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李夏同志與我們是同齡人,但他身處基層一線,無論是工作環境還是工作任務,都比我們要惡劣得多、繁重得多。”“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我們要主動向李夏同志對標看齊,盡全力做好本職工作,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用美好的青春詮釋初心和使命。”近日,旌德縣藉助青年學習型組織“慢城漫談”,開展了一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專題討論活動,40餘名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年幹部踴躍發言。

日前,受災最為嚴重的寧國市,黨員幹部都全力奮戰在抗災救災和災後重建一線。白天,他們奔赴各自聯繫點發放救援物資、督促施工進度、幫助清掃淤泥;晚上,他們圍坐在一起,認真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分享新感悟、新思路、新點子。“跟李夏同志比起來,我們吃的這些苦壓根兒算不了什麼。”這已成為宣城市參與抗災救援的黨員幹部的共識。

同樣作為災區的廣德縣,通過“清風桐汭”等學習的平台,組織全縣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將其在困難面前無所畏懼、真抓實幹的崇高精神融入大家的靈魂深處,融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具體實踐中,不斷激發基層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激情和熱情,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和使命。

“致敬英雄,我們心懷不捨;致敬英雄,我們充滿敬仰;致敬英雄,我們繼續前行。”“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黨員幹部要以李夏為榜樣,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臨危不懼、一往直前;要如李夏一樣,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無畏勇氣,踐行責任、詮釋擔當。”“有一種責任叫擔當,有一種情懷叫堅守。李夏同志告訴我們,條件再艱苦,彎下腰去適應;工作再困難,迎上前去拼搏。”……自掀起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熱潮以來,宣城市紀檢監察網站刊發的黨員幹部親筆撰寫的手記,不僅寄予了對李夏同志的緬懷之情,而且充滿了無限敬仰。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邱軍堅信"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他用最短的時間助華池縣脱貧,做到了把雙腳紮在大地,把幫扶送到羣眾心坎,在脱貧攻堅的主戰場奮戰時卻把生命定格在了"永遠的紅區",年僅39歲。邱軍同志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邱軍同志曾説,只要發揚好"南樑精神",就沒有困難是戰勝不了的,作為一名共產黨人,他用行動踐行使命,我們應做到見賢思齊,向邱軍同志學習,把個人前程融入時代征程,向時代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他是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也是捨身忘我的英雄。他用青春守護初心,勇於擔當作為;用生命詮釋忠誠,堅韌不負使命。我們要以他為明鏡,認真查找自己在理想信念、時代擔當、履職盡責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認真查找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始終把責任牢牢扛在肩上,用忠誠、擔責、擔當詮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幹事創業的旺盛鬥志,以更加昂揚的奮鬥姿態奮進新時代、開拓新徵程。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0__年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從事研究的30年來,朱有勇帶領科研團隊開創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的效應、機理和推廣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創建的“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和技術”和“生物多樣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論”,經過國內外數千萬畝的示範推廣後,獲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標誌該成果的學術論文於20__年在《自然》雜誌全文發表。

朱有勇寄語農大學子們,“人倦了,天遠了,唯有山水相依,守候着那束透過紅塵的梯田之光。”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對記者的回答。朱有勇有很多頭銜,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但是他最喜歡的是村民叫他“農民院士”。他的心裏裝着黃土地,裝着老百姓,他是一名接地氣的院士。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州箇舊市的一個普通農户家庭,自1977年恢復大學聯考以後他考取了雲南農業大學,接着又出國深造,之後毅然謝絕悉尼大學的挽留回到祖國,為祖國,為家鄉,為老百姓做科研,做實事。他説他是人民培養出來的科技工作者,那麼一定要讓家鄉的老百姓享受到科研成果,因此,在20__年已時年60歲的朱有勇主動申請到雲南省的蒿枝壩村,去調研,去扶貧。

朱有勇帶着自己的扶貧團隊來到這個邊疆山村,扛起鋤頭,背上揹簍,將他們的實驗室搬到了田坎上,將他們的科研論文寫在了這片黃土地上。村民起初對他們是心存疑慮的,但朱有勇團隊用他們的誠心,他們的堅持打動了村民,他們的“冬季馬鈴薯”將村裏的“冬閒田”變成“效益田”,在不曾開發的“人工松林”裏成功科學種植有機三七,創辦的技能培訓班讓越來越多的農户學會了科學種植技術……

不止是朱有勇,越來越多的科研學者活躍在農業農村生產一線,他們走入基層,紮根土地,既是實踐他們的科研成果,也為廣大農民解決了實際困難,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經濟效益,為脱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了科技產業支撐。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是每一名預備黨員在入黨時面對黨旗的莊嚴宣誓。新時代沒有生死存亡的考驗、沒有烽火硝煙的磨礪,如何踐行我們的入黨誓言,用寶貴生命抗擊颱風的基層紀檢幹部李夏為我們做了生動詮釋。

堅定信念,對黨忠誠是他的真實寫照。今年8月10日,當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受颱風”利奇馬“影響,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時,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挺身而出,奮戰在抗擊洪災和泥石流的一線戰場上。在轉移羣眾的途中,一次突如其來的山體塌方沖走了李夏,讓他33歲的年輕生命戛然而止。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李夏依然踐行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一流淌在中國共產黨人血液中的紅色基因,守住了初心,擔當了使命。

初心不改,為人民服務是他的價值追求。李夏在入黨申請書中就寫到,“作為一名黨員,就應該舍小家顧大家,勇於奉獻自己”,他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也是這樣做的。脱貧攻堅,他用心做好幫扶工作,幫助貧困户發展養殖,提高貧困户的收入;鄉村振興,他帶頭抓基層黨建,幫助高楊村配齊村兩委班子,發展村裏的菊花種植產業;監督執紀,他堅持原則,立場堅定,敢於較真碰硬,頂住壓力公平公正辦理紀檢案件。

使命擔當,對職責堅守是他的人生選擇。李夏所在的荊洲鄉條件艱苦、路途遙遠,面對艱苦的環境和繁重的工作,李夏沒有猶豫、沒有退縮,而是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使命,把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中。在日復一日的基層工作中,他選擇認真做好平凡的每一件小事;在人民羣眾財產收到威脅時,他選擇犧牲小我,投入到搶險救災一線戰場之上。在工作和個人中,他始終把工作擺在第一位。

李夏的一生是偉大的,他的事蹟讓我們理解了什麼是犧牲。李夏的一生也是平凡的,他是千千萬萬在基層廣闊天地裏辛勤耕耘的基層黨員幹部的一員。做為他的後來者,我們要學習李夏身上所體現出的共產黨人優良品格,立場堅定、意志堅強、行動堅決,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度過自己“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的飽滿人生。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李夏同志很年輕。李夏遇難時年僅33歲,在他這個年齡,很多人還在父母的羽翼庇護之下,在自己舒適的小家庭裏悠閒的享受生活。但李夏同志卻實踐着“三十而立”,能夠擔負起自身職責,獨當一面進行工作。反觀自身,年齡大了李夏十來歲,卻遠沒有做到李夏同志那樣紮實的業績,李夏同志的先進事蹟督促我要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業務能力,做出好的業績。

李夏同志很敬業。李夏同志家在縣城,工作在鄉鎮,鄉鎮很偏遠,一般人皆以為苦,李夏獨以為樂,他能夠克服生活中的孤單寂寞,無論在哪一個崗位、哪一個層級,都能夠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工作。他任鄉紀委書記半年時間裏,除了參加縣委巡察,還辦結了6起審查調查案件,沒有敬業精神是做不到的。反顧自身,工作中時常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思想,總認為慢一點天也不會塌下來。學習了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後,才深切的感覺到慢一點天是不會塌下來,但延誤的是黨的事業,侵害的是人民的利益。從另外一個角度説,自己幹得少了,別人勢必就要多幹,自己屬於偷奸取巧,與我們共產黨人應有的覺悟格格不入。今後,我將以李夏同志為榜樣,勤奮工作,愛崗敬業。

李夏同志很愛民。李夏同志在鄉鎮紮根多年,曾經有機會進城工作與家人團聚,而被他婉言拒絕,他説,“我喜歡跟農民打交道”,充分説明了李夏同志心中裝得是羣眾。心中有老百姓,才能在相對艱苦的環境中紮下根,才能得到羣眾的擁護和愛戴。反觀自己,從家門到學校門,從校門到機關門,屬於“三門幹部”,組織上曾經安排自己下鄉鍛鍊,但自己在鄉鎮工作不紮實、不在狀態,覺得自己不能適應鄉鎮工作,對照李夏同志,思想境界上的差距是太大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李夏同志為鏡,對照自己、鞭策自己,立足崗位職責,紮紮實實工作,不愧組織所託。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新湖南報道“最美扶貧書記”黃詩燕的先進事蹟,在湖南省各地基層幹部中引發強烈反響。大家表示,要向黃詩燕同志學習,做疾風中的勁草,當烈火中的真金,堅守初心,砥礪前行,堅決打贏脱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

一曲蕩氣迴腸的讚歌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但脱貧功成,務必在我。’這句話,黃書記經常對我們説。他還説,精準拔‘窮根’,必須在感情上真心實意、工作上真抓實幹、投入上真金白銀。”炎陵縣扶貧辦主任羅金亮説,“黃書記走了,但他的精神、他的工作方法留下了,他對羣眾的熱愛深深影響着我們。”

“我們婁底市扶貧戰線很多同志到過炎陵縣,學習‘炎陵黃桃’帶動貧困羣眾增收致富的先進經驗,引進種植和管理技術發展扶貧產業。”婁底市扶貧辦幹部劉敏説,“黃詩燕去世的噩耗傳來,我們情不自禁流下了淚水。黃詩燕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了貧困羣眾的幸福指數,把心血汗水灑在脱貧攻堅戰場上,譜寫了一曲蕩氣迴腸的新時代英雄讚歌。我們既為他惋惜,更為他驕傲!”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黃詩燕為扶貧燃燒自己,這種責任和擔當將永遠鞭策我們前行。”花垣縣委駐十八洞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石登高説,“作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的扶貧幹部,我們將時刻以黃詩燕同志為榜樣,爭取在脱貧攻堅偉大事業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新化縣楓林街道黨工委書記龔國旺説:“詩言志,燕銜泥,感天動地音容在,英魂不泯浩氣存。黃詩燕的事蹟讓我感動、震撼。為改變農村貧困落後面貌,他用心用情,真抓實幹,擔責於肩,履職於行,將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深深烙在了羣眾心中。”

“黃詩燕心中只裝着羣眾,唯獨沒有自己。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本色,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辰溪縣委宣傳部幹部楊娟表示,作為一名基層宣傳工作者,要時刻牢記初心使命,向先進榜樣學習,把黨的聲音送到羣眾心坎上,講好身邊鮮活生動的故事,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凝心聚力。

一聲催人奮進的號角

20__年底,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羅武村脱貧出列。湖南省統計局駐該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周志強表示,黃詩燕同志在脱貧攻堅決勝年即將到來之際離開人世,既是一曲催人淚下的悲歌,也是一聲催人奮進的號角,為廣大脱貧攻堅工作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將以黃詩燕同志為榜樣,鞏固好、提升好脱貧成果,讓侗鄉人民生活越過越好。”周志強説。

“黃詩燕書記50多歲了,還奮戰在扶貧一線。我才30多歲,有什麼理由和藉口鬆勁歇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老幹部局派駐瀘溪縣洗溪鎮杜家寨村扶貧、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覃佔波是一位80後幹部,已3次駐村扶貧並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他説:“年輕幹部更要珍惜機會,做疾風中的勁草,當烈火中的真金。”

“黃詩燕在帶領全縣脱貧摘帽後,依舊奮鬥在扶貧一線。”新邵縣委宣傳部駐村扶貧幹部楊衞軍表示,在接下來的扶貧工作中,他要紮紮實實工作,更多傾聽百姓訴求,全力幫助羣眾解決困難,帶領未脱貧的貧困户早日脱貧,確保脱貧羣眾不返貧、生活更富足。

隆回縣小沙江鎮黨委書記楊方且説,脱貧攻堅任重道遠,他們將以黃詩燕精神為指引,急百姓之所急,帶領全鎮百姓,發展產業、解決就業,紮實推進金銀花、中藥材、生態旅遊等扶貧產業發展,實實在在幫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作為一名在脱貧攻堅一線奮戰了4年的鄉鎮幹部,麻陽苗族自治縣錦和鎮黨政辦主任滕月嬌説:“黃詩燕‘功名利祿全放下,一心只為千萬家’的使命擔當,激勵着我們越是艱險越向前。堅守初心,砥礪前行,我們一定能打贏脱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今日認真學習了炎陵縣最美扶貧書記黃詩燕的先進事蹟材料, 深深感受到他對黨忠誠、 為民服務、 清正廉潔、 敢於擔當的黨性修養和為民情懷。黃詩燕同志從農村基層幹部做起, 經由鄉縣市多級多崗位鍛鍊, 逐步成長為主政一方的重要領導幹部, 崗位在變, 角色在變, 始終不變的是為民服務的情懷。黃詩燕同志始終堅持自省, 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 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我; 不該去的地方堅決不去, 不該吃的飯局堅決不吃, 不該拿的東西堅決不拿; 始終堅持自重,淨化朋友圈、 純潔社交圈、 規矩工作圈、 管住活動圈。 最美的扶貧書記為我們樹立了 榜樣,我們一定要學習他對黨忠誠、 為民服務、 清正廉潔、勇於擔當的修養和情懷, 在今後的工作中始終牢記自己作為一名黨員幹部的使命擔當, 像黃詩燕同志一樣,一點一滴地做好每一項工作, 一點一滴地完善自己。

一片赤誠, 不忘初心, 黃詩燕同志的事蹟材料感人至深, 黃詩燕用生命兑現“脱貧功成, 務必在我” 的莊嚴承諾。 黃詩燕心中只裝着羣眾,唯獨沒有自己。他用實際行動, 詮釋了 共產黨員的本色, 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作為一名黨員幹部, 我們要認真學習黃詩燕同志先進事蹟材料, 學習他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崇高境界, 腳踏實地, 無私奉獻。時刻牢記初心使命, 把黨的聲音送到羣眾心坎上, 砥礪前行, 全力以赴, “扛起責任繼續走, 越是艱險越前。 ” 在學校教職工人文關懷中,在當前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學校恢復師專辦學工作中, 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 團結帶領全體工會會員奮力拼搏, 積極發揮工會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