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與可替代性旅遊”會議紀要

1 會議概況

“可持續與可替代性旅遊”會議紀要

由中山大學、國際地理聯合會旅遊、休閒及全球變化專業委員會、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桂林市旅遊局、美國北亞利桑那州大學聯合主辦的第六屆旅遊前沿國際學術研討會——“可持續與可替代性旅遊”國際會議於XX年7月兒-13日在桂林陽朔成功舉行。來自美國、日本、奧地利、挪威、伊朗、中國台灣和澳門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28位海外學者與來自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等5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近200名國內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本次會議由桂林市旅遊局、陽朔縣人民政府、北亞利桑那州大學地理規劃與遊憩系、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承辦。

2 會議開幕式與主題發言

2.1會議開幕式

大會開幕式由國際地理聯合會旅遊、休閒及全球變化專業委員會主任、美國北亞里桑那州大學alan lew教授主持。陽朔縣人民政府縣長謝靈忠先生在致辭中表示,“可持續與可替代旅遊”國際會議在陽朔召開,是對陽朔旅遊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也將給陽朔旅遊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思路和方向。

桂林市旅遊局局長李志剛先生指出,中外學術界的精英聚集桂林,必將進一步增進各國各地區旅遊業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突破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推進世界旅遊業繁榮發展;必將進一步提高桂林旅遊在全球的影響力;必將對桂林旅遊業的新發展、新繁榮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他期望通過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這一重要渠道和機制,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學術精英的交流和深度合作。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林娜教授指出,本次會議的重要意義就在於通過研討可持續和可替代性旅遊,充分探討應對金融危機中旅遊業藴含的發展契機,促進各國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的拉動作用,傾斜社會資源,加大對旅遊業的扶持力度;引導旅遊業將金融危機期作為旅遊市場培育期,實施重整重振計劃;促進國際間旅遊合作交流,實現互助共贏。

中山大學校長助理、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保繼剛教授表示,再次選擇桂林作為會議地點,不僅因為“桂林是中國30年來旅遊發展的縮影,陽朔是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典範”,還因為“這裏有很多關注旅遊發展和旅遊研究的朋友”。他希望學者們應用知識,幫助陽朔,希望陽朔可持續旅遊發展的路越走越好。保教授還表示,國際學術研討會不但能加強中國研究者之間的交流,增加國內學者學習國外研究成果的機會,還能讓國外同行深入考察中國旅遊發展的現狀,加深對中國旅遊研究的瞭解, 深化對中國國情的認識;中國學者與國外同行的學術交流,能有效改善國內學術界把解決現實問題與學術貢獻混淆為一體的局面。

2.2大會主題發言

4位學者作了大會主題發言。南京大學張捷教授作了題為“旅遊客源市場空間結構中的長尾市場特徵”的報告。他通過定量的研究方法證明了旅遊業中存在地理長尾分佈,並指出引力模型可用於分析長尾分佈的地理特徵,但從電子商務屬性分析地理長尾還不是典型長尾。

中山大學孫九霞副教授在多案例研究的基礎上,就“旅遊對目的地社區族羣認同的影響”這一論題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她發現在不同環境下,不同旅遊開發強度的目的地社區,旅遊對當地的族羣認同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基本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如雲南迪慶的雨崩村,在低強度、深接觸下的旅遊作用保持了自然景觀社區的族羣認同;第二種如西雙版納的傣族園,在高強度、淺接觸的旅遊作用下,人文景觀社區的族羣認同得到了強化;第三種以各類主題公園化的民俗村為典型,在該類型社區中,高強度、異接觸的旅遊作用分化了社區的族羣認同。

美國北亞利桑那州大學alan lew教授作了題為“持續性、環境變化與旅遊:來自尼泊爾的案例”的主題發言。他表示在尼泊爾的旅遊發展中總體來説是正面的(發展),但不是理想狀態(改變),而可持續發展應該不僅維持旅遊業的經濟增長,而且維持旅遊活動的可持續性。人類應該努力控制環境、適應環境並且創造與地方歷史相關的地方連續性。他表示可以通過環境上的循環與補給,經濟上的多樣性與發展,社會方面創造優質羣落與高質量生活實現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suosheng wang教授以“生態旅遊政策比較研究:變革與機遇”為題作了主題報告,選擇中國、韓國和日本的生態旅遊政策進行比較研究。他認為對於中國而言,應該更好的理解生態旅遊,重視關於生態旅遊的教育,促進適度的生態旅遊的開發與發展;大力支持開發生態旅遊的旅行社,為生態旅遊發展樹立範例;將生態旅遊發展看做一個科學的、系統的發展進程,此外,也應強調以社區為基礎的生態旅遊。

3 專題會議

除主題發言外,大會還安排了14場專題會議,使與會者能夠就可持續旅遊、可替代性旅遊、社區旅遊、旅遊影響等主題的重大問題、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展開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縱觀中外學者的成果,研究內容涉及可持續旅遊、可替代性旅遊、社區旅遊、生態旅遊、鄉村旅遊、揹包旅遊等方面,研究方法呈現多樣化、多學科滲透趨勢。

3.1可持續旅遊專題

可持續旅遊專題作為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 舉行了7場關於該主題的討論會。一方面,與會的國內外代表就可持續旅遊發展的內涵和理論進行了充分的討論:華東師範大學的汪宇明教授就“旅遊循環經濟與可持續旅遊”提出了新觀點, “旅遊循環經濟”提出的以3r為起點的基本原則、以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為組分的系統結構、以經濟效益和科技創新推進實踐的思想、以企業清潔生產和區域耦合共生為代表的實踐方式豐富了可持續旅遊的理論內涵與操作工具;福州師範大學的林嵐副教授等以上杭縣紫金礦區為例表達了對礦業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再認識,提出加快轉變旅遊發展模式、促進旅遊資源優勢向旅遊產業化優勢轉化、加強礦業旅遊品牌化培育等主題理念,以及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健全旅遊服務機制、拓展多樣化旅遊市場營銷、完善地方經營體制等促進上杭縣紫金礦區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的輔助建議;中國地質大學的周玲博士和華南 師範大學的林清清博士作了題為“特殊興趣愛好者在特殊興趣旅遊地建構中的作用研究”的報告,她們的研究從社會空間的視角來分析特殊興趣愛好者如何生產出自身的組織空間及不同類型的愛好者在其中的作用,發現這一空間的生產雖然具有權變性,但它是基於特殊興趣愛好者推動和維持其特定社會交往需要建構的,特殊興趣愛好者圈子的形成與旅遊地形象的確立之間具有共生同構關係。另一方面,代表們也針對可持續旅遊發展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以多個案例地做了探討:江西財經大學的唐文躍博士和南京大學的張捷教授等以西遞、宏村、南屏為例,分析了皖南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戀特徵;中山大學的葉聖濤博士等以山東省沂源縣牛郎織女核心傳播地為例詩意地闡釋了“故事與空間”的關係,他們認為被空間闡釋的故事是一種意義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建立在簡單的生產關係之上,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象徵性賦予過程,表現為空間的自然格局與主觀的意義賦予的結合。被故事闡釋的空間是一種資本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建立在複雜的生產關係之上,是一種經濟、政治、社會過程,表現為故事的資本化與被任意改造的空間的結合,社會生產模式的轉變必然導致空間生產模式的轉變。國外代表也帶來了關於各自國家可持續旅遊的最新研究,如挪威的 thor flognfeldt教授就生態旅遊中如何開發更可持續的產品做了報告,日本學者carolin funck以日本南部某島上的旅遊發展為例闡述其關於可持續性生態旅遊的研究,約旦學者jihad abu-ali和shatha abu-khafajah也發表了該國旅遊發展中建築遺產的可持續利用研究。

3.2可替代性旅遊專題

可替代性旅遊作為本次會議的重要議題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首先,研究者們探討了可替代性旅遊的目標、形式及內涵,來自中山大學的碩士生王莎等梳理與回顧了過往國內外可替代性旅遊研究,運用文獻分析的方法,從 alternative tourism(at)的起源、概念和內涵、與大眾旅遊的對比以及旅遊影響等幾個方面,對目前有關at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總結。其次,學者們針對可替代性旅遊的細分市場研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多位代表分別以體驗式體育旅遊、志願者旅遊、揹包旅遊等可替代旅遊的不同形式做了深入淺出的報告。此外, 學者們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對可替代性旅遊與大眾旅遊進行了比較,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學者dogan gursoy就“可替代性旅遊與大眾旅遊發展中本地居民感知研究”做了相關報告,他發現旅遊產生積極經濟影響的居民會支持大眾旅遊和替代性旅遊,但對替代性旅遊的支持程度更高。

3.3社區旅遊專題

社區旅遊作為近年來國內旅遊研究的熱點問題,在此次會議上同樣引起了參會者的熱烈討論,話題涉及旅遊開發過程中社區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途徑、社區參與旅遊發展的影響等等。浙江大學的周永廣副教授等做了題為“基於社區主導的鄉村旅遊內生式開發模式研究”的彙報,得出在中國背景下,由於旅遊開發的社會意義、利益追求、參與主動性、參與方力量對比和發展階段等因素的影響,以外源型發展為主的、村民參與旅遊服務但不參與旅遊經營決策的、從屬的、被動的社區參與不利於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而應選取以內生式發展為主的、能實現地方控制與本地化、決策民主化、產業鏈本地化、合作共生化等的社區主導開發模式;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的周麗君講師與中山大學的保繼剛教授以廣東丹霞山為例探討了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對社區參與旅遊發展的影響,他們從農村集體土地產權這一視角出發考察社區參與旅遊發展,通過對丹霞山景區發展歷程以及景區內部和周邊幾個農村社區參與旅遊發展歷程中的部分典型事件的重點分析,發現該案例地社區參與旅遊的委託代理不很顯著;河南大學的高更和教授以河南省化山村為例,分析了旅遊專業村形成歷程及影響因素,發現專業村是在利用當地資源的基礎上,在能人的帶動下逐漸發展形成的,其發展歷程服從“s”形曲線創新傳播規律;中山大學的博士生翁時秀以楠溪江古村落羣為例闡釋了權力關係對古村落社區旅遊發展的影響,認為在現代中國古村落社區中,如果不能建立古村落保護的合法性,古村落的破壞將不可避免,旅遊可持續發展將無從談起。

3.4旅遊影響專題

旅遊影響在國外有着眾多成熟的研究,也是國際上長盛不衰的熱點旅遊研究話題,因此,該主題的分組討論得到了最多國外代表的響應,來自世界不同區域的代表們各抒己見,都以嚴謹、富有學術價值的研究參與到旅遊影響研究的討論與交流之中。新西蘭學者anue—marie d’hauteserre探討了太平洋藝術節對於太平洋羣島的旅遊發展究竟是作為本地文化表現還是推廣手段;瑞典學者 saithong phommavong就旅遊政策實施中的網絡管制對老撾貧困程度減低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伊朗學者mehdl momeni也以伊朗旅遊發展中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為題和與會者進行了討論與交流。國內學者在旅遊影響研究方面也有豐碩的成果,這一點在會議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中山大學的張朝枝副教授等以開平自力村和馬降龍村的案例研究了鄉村社會的場所依賴對旅遊感知的影響,認為鄉村社會的變遷過程直接影響了其場所依賴的結構與維度,而這種結構與維度的差異又進一步影響了他們對旅遊發展的態度與感知;中山大學的徐紅罡教授總結了造成西遞宏村遊線固化的影響機制,指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市場逆向選擇、既得利益羣體形成強大的政治及話語權力、旅遊者的外部強化、導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古民居保護投入的差異是導致西遞宏村遊線固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苗學玲博士分析了“非標準化團隊旅遊”的行為和動機,發現這種旅行方式的確有其獨特的行為特徵,有別於揹包客和傳統的團隊旅遊,如他們共同制定旅遊計劃,全程以小團隊的方式旅行等,還討論了其重要性以及網絡論壇對於這種旅行體驗形成的影響。

本次研討會的學術主題遠遠不止上述 4個,而是延伸到旅遊研究各個角落,從市場細分、 戰略研究、地理分佈等多個角度切入,研究方法多樣,也出現許多基於不同案例地的有益的比較研究。如中山大學林清清博士以中國西雙版納和加拿大尼亞加拉地區為例,比較研究特殊興趣旅遊(special interest tourism)的分支——茶旅遊與葡萄酒旅遊,她認為二者有許多相似處,如都與消費品即葡萄酒或茶相關、都涉及三大產業、產地往往都處於優美的自然環境中、都與社區參與旅遊發展有關,但是,茶旅遊與葡萄酒旅遊在政府參與度、目的地促銷 、社區參與程度、供給與需求、所處地域及學界研究等方面的發展階段是不同的。台灣新竹教育大學的學者chin—cheng ni分別比較了台灣與美國兩地原住民對於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與開發的認識,結果顯示地理景觀和傳統文化是兩地共同的旅遊資源,兩地居民都 試圖最小限度的改變自然以實現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3.5研究生專場

為鼓勵青年學者快速成長,本次會議在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開設了6場研究生報告專場。在保繼剛教授、alan lew教授等國內外專家的主持與指導下,來自各大高校的研究生們也就旅遊研究的前沿問題做了多場精彩的彙報。許多演講的內容與時俱進,富有創新性。如南京大學研究生柯立所做的關於家庭旅遊決策過程中青少年的參與程度研究;中山大學研究生魏雷所做的“旅遊發展對摩梭家庭結構的影響探究 ——基於男性文化的視角”研究發現,在旅遊參與程度較高的村莊,雖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強烈衝擊,母系制大家庭所佔比重依然較不開發旅遊的村莊高,旅遊業的發展在形式上使傳統摩梭家庭結構得以鞏固。他們的彙報都獲得了在場老師和同學們的廣泛好評。

研究生專場報告的舉行既給研究生們提供了一次學術交流和鍛鍊、提高的機會,也對他們的學習和研究進行了一次檢閲,將促進旅遊學研究生之間的學術交流,營造良好的學術風氣和科研氛圍,激勵研究生的自主創新。

4 陽朔宣言

本次會議通過了《陽朔宣言》。宣言肯定了“陽朔以其綽約的自然丰姿和濃郁的傳統文化,成為中國和世界的旅遊勝地,更以其獨特的方式和智慧成為可持續旅遊的典範”,明確了“旅遊的發展不是與自然的鬥爭,而是對於協調與統一的不斷探索;旅遊的發展不是與環境的截然對立,而是基於熱愛並關注自然的態度;旅遊的發展不是以犧牲自然為代價,而是以享受和保護自然為責任和樂趣的全

人類的共同事業”,指出了“目光長遠、積極引導、大力支持、不吝投入,這是政府的職責, 也是政府的義務;心懷責任、情繫生態、普及知識、以德經商,這是企業的使命,也是企業的榮耀;關注環境、熱愛自然、呵護生態、不斷學習,這是旅人的良心,也是社區的驕傲;胸懷天下、關愛地球、研究探討、交流學習,這是學者的責任,也是學者的快樂”。

本次會議是中山大學、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自1999年珠海“城市旅遊國際研討會”、XX年桂林“發展中國家旅遊規劃與管理國際研討會”、XX年宜昌“事件旅遊及旅遊目的地建設管理國際研討會”、XX年西雙版納“邊境旅遊與社區旅遊國際研討會”、XX年廣州“遺產與旅遊國際研討會”以來的第六次盛會。每兩年一次的國際研討會完全按照國際會議模式舉辦,增強了國內外旅遊學術界的廣泛溝通,開闊了國內外學者的學術視野,加深了中西方的學術對話,推動了中國旅遊學術研究的發展。下屆會議將在張家界舉行。讓我們共同期待旅遊前沿學術研究的又一次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