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體會:讓孩子成功又快樂

各位家長:大家好!

家庭教育體會:讓孩子成功又快樂

應十一中校領導的邀請,要我來大家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體會。有的家長可能會問:你一個黨務幹部怎麼會這麼關心家庭教育問題呢?

我以前是學教育的,當過十多年老師。XX年,我的孩子考上清華大學,市創學委要我作了一個發言,結果引導廣大家長的興趣,很多家長關心一個問題:家庭教育到底有沒有祕訣?我説有,很簡單。三句話:學習,學習,學習,好父母是學出來的。XX年我出版了著作《好父母是學出來的》,總結了我十七年的教子體會。這本書受到廣大家長的歡迎。

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當好父母要學習?如果大家把這三位專家的話真正聽到心裏了,真正開始學習怎樣來做父母,其他的問題就好解決了。

要怎樣學習?我的親身體會是三條:先學後教、邊學邊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因為今天時間有限,不能把全書的內容和大家交流,針對高中生家長面對的情況,與大家討論一下高中生的教育話題。

我作為過來人,理解高中生家長兩個願望:既希望孩子快樂健康成長,又希望孩子以優異成績在大學聯考會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就是希望孩子成功又快樂。今天我們就圍繞這個話題,結合我自己學習的體會和實踐的效果,向大家作一個彙報,講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

我先給大家講兩個學生的故事。一個是劉洋。

一個是四川考生張非。XX年考了606分考進北大。北大規定的五門不及格要退學,他只用兩個學期就完成了這個目標,18門課程中7門學科都不及格,而最低的僅僅只考了5分。 XX年以703分的優秀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張非就讀清華大學以後,僅僅只堅持了一個學期,又舊病復發,瘋狂地迷戀起了網絡遊戲,張非的母親專程趕到北京,一邊打工一邊看管照顧兒子。XX年10月份,張非的學習已經有5科都亮起了紅燈,不及格學分已經超出清華規定的20分的底線,XX年底,張非不得已自動選擇了退學。XX年再次以677分考入清華大學,能不能畢業還有待時間證明。

清華大學每年淘汰10%的學生。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呢?

我們來看看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説法。家長一定要學習一些最基本的教育原則和方法,否則教育會有很大的盲目性,孩子就有可能出問題。

面對高一的學生家長,我給大家提三條建議。

一、積極引導,培養孩子積極進取的精神。

好的成績是怎麼來的?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成績?

原理:人取得好成績、獲得成功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到17歲時,他的智力已基本成熟了,這時要大幅度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已不太現實。但是,高中是孩子非智力因素髮展的重要時期。高中三年,孩子遇到的困難是很多的。能不能堅持?靠什麼堅持?適合的目標、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積極的態度起到關鍵的作用。

我個人認為:不一定每個家庭都能培養出高分學生,但是,如果家長注意方法,一定可以培養出一個積極進取健康的孩子。

1、高度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人的認識活動中,智力因素是操作系統,而非智力因素是動力系統。一輛性能再好的車,沒有動力,這車能跑嗎?如品德、理想、信念、自信、態度、興趣、意志、情感、性格等,無論孩子的智商是高是低,這些因素都將對孩子今後一生的成敗、幸福與否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案例: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他從小智力超羣,從國小到哈佛,都是尖子。超常的非智力因素。他從小有遠大的目標,做事非常執著,可以三天不睡覺,意志力非常強大,任何困難都擋不住他。

案例:懷化學院的洪戰輝成為XX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是他熱忱的友善、強烈的責任感和堅強的毅力感動了中國。

2、樹立理想,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在我家裏有兩張在同一個地方照的全家相:清華大學的校門。一張是在孩子九年級時照的,為了激發他的目標意識,我們特意在“五·一”安排他到北京參觀了清華、北大兩所著名高校。我們一家在清華大學的校門前照了一張合影。這次參觀在孩子的心目中激起了強烈的反響,回到常德後,他寫了一篇作文,在作文中他記敍了參觀清華、北大的經過和感想,他在作文中寫到:我相信清華大學一定有一張課桌是為我準備的,我一定要考進這樣一流的大學去學習一流的本領,成為一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有用之人。

高中三年,他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不管學習上的困難有多大,也不管成績如何波動,他要考上清華的信念一直沒動搖過。也正是這種堅定的理想為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最後取得大學聯考的成功。所以,在送他上清華時,我們特意在清華大學的校門口再照一張合影。我作為家長,清楚地看到,只要他的理想信念上稍有動搖,在意志努力上稍有鬆懈,在紀律約束上稍有鬆散,就很難獲得成功。

從這一件事上我得出結論:一個適合孩子的理想,能夠為孩子提供強大的動力。這種動力比父母用金錢的獎勵和用打罵的懲罰都要來得更直接、更強大。因為,這種動力一旦產生,就是發自孩子的內心深處,其情感和意志都會作良好的配合與支持,所以這種動力會強大而且持久。

3、培養良好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習慣決定人的命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品德: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知行合一。講道理、培養習慣,所以要言傳身教。眾多家長要保持一致,前後要求要一貫。

朱智賢教授: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習慣形成就是指長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方式。習慣是後天習得,是不斷重複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要培養積極的良好的習慣,要不有妨害他人的習慣。品德總是以習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培養習慣四階段

被動:“內力不足,特別需要外力”。

自發:“既需外力也需內力”。

自覺:“不需外力,但還需內力”。

自動:“既不需靠外力,也不靠內力”。

4、做一個快樂父母。快樂父母培養快樂孩子。

斯賓塞名言:“我認為:教育應當是快樂的,當一個孩子處於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降低。訓斥和指責不能帶來好的結果。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就像一根細小的蘆管,你從這頭輸進去的如果是苦澀的汁,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絕不是甘甜的蜜汁。”

情緒:積極的情緒對人的行為產生增力作用。

由明確動機和樂觀情緒產生堅定的積極的進取精神。

積極的態度產生積極的行為。

消極的情緒對人的行為產生減力作用

逆反心理源於國中生的半成熟半幼稚狀態。

5、指導孩子克服困難,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

不刻苦學習,再聰明的孩子的也難取得好成績。這是我10多年教育孩子的切身體會,説到刻苦,肯定是要吃苦的,但是苦與樂一樣,都是相對的,是相對一個人對艱苦的承受能力而言的。同樣是晚上學習兩小時,對承受能力強的孩子不算苦,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可是叫苦不迭了;同樣是背一篇課文,有的孩子覺得很輕鬆,有的孩子覺得累得不得了。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這些差別呢?是孩子意志品質的差別造成的。

一個人的意志品質與兩個因素有關。

第一,意志總是與一定的目的聯繫在一起的。並不是所有有目的的行為都需要意志的努力,但需要意志努力的行為一定是有目的的。如要孩子努力學習,目的將來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將來成為一名建設祖國的有用人才。明確這個目的,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就會很高,態度才會積極。如果孩子根本意識不到今天的學習與自己今後的工作生活有什麼關係,是在為父母的面子而學習,所以,一遇到困難就不願學習了。

第二,意志總和克服困難聯繫在一起的。玩電腦遊戲,讀休閒小説,看電視節目為什麼不需要意志努力?因為沒困難。但是,要背大量的英語單詞,要做大量的習題,這是有困難了,不用勁是做不到的,這就需要意志努力來配合了。所以,這就取決於一個人對困難的承受能力,有的孩子學習四個小時還能堅持,有的孩子學兩個小時就非常疲倦了。這種品質是鍛煉出來的。

每次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我總指導和幫助孩子想辦法克服困難,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幫助孩子磨練意志。這樣的次數多了,孩子遇到困難也就不那麼怕了,會積極地自覺地想辦法克服困難,孩子的意志就增強了。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想到,這是培養孩子意志品質的最佳時機。

有很多家長對培養孩子的才能十分重視,卻忽視了對孩子意志品質的培養,使得一些很有才華的孩子因為缺乏良好意志,一遇困難就屈服,有的甚至走上極端。03至XX年,北京有43名大學生跳樓自殺,真是令人心痛。其實,如果家長早一些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意志,也許這些擁有才能的學生就不會因為一些暫時的挫折而放棄生命了。

6、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有一天不教

這是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一句名言。

孩子自己的事多讓孩子自己作決定,作選擇。這是培養意志力和責任感的重要手段。

包辦代替、溺愛看似很愛其實是不愛,是極不負責的做法。

《中國青年報》報道:“沒長嘴”的大學生怎麼越來越多了。

《中國青年報》1月13日報道:《“沒長嘴”的大學生怎麼越來越多了》天津是XX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城市之一,天津青年志願者協會近日開通了志願者報名諮詢電話。電話一開通,立刻吸引了大量市民諮詢。在諮詢的市民中,在校大學生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但工作人員很快發現,大學生中由家長代勞來諮詢的,佔到了15%~20%。天津青年志願者協會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感歎:“‘沒長嘴’的大學生怎麼越來越多了?!” 而一家公司的招聘主管曾對記者説:“我們一看到由父母陪着來應聘的大學生,心裏已有80%不願要,不管這名學生的條件如何好。”

案例:魏永康。1983年出生,兩歲就認識1000多個漢字,4歲掌握國中文化,8歲上縣屬重點中學,13歲以高分考上重點大學,17歲考上中國科學院的碩博連讀。20歲時,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學。是母親從小一直包辦到大學的結果。

案例:王思涵1987年出生,10歲時考進了東北育才中學少年班。只讀過國小三年級的他,用4年的時間完成了初、高中課程。XX年,14歲以572分考進瀋陽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

18歲因“除英語及格外,其他科目成績為0”,被學校“責令退學”。

有責任心的父母不會讓孩子要離開時除學習外什麼都不懂。

案例:獵豹母親教授小獵豹捕獵,在確認孩子學會本領之後再趕出家門。

XX年10月24日,為救兩名落水少年,湖北長江大學三名會游泳的同學跳入江中救人。10多名不會游泳大學生手拉手撲進江中營救,突然,鏈條中間的一名同學因體力不支,手從相鄰同學的手中滑落,前端的9名同學頃刻落入江中,水中亂成一團,呼喊聲一片。頓時,第二場大營救迅即展開。正在寶塔河100米以外的冬泳隊隊員聞聲趕來施救,他們和大學生們一道,陸續從水中救起6名大學生。兩名少年獲救,而3名大學生不幸被江水吞沒,英勇獻身。

XX年8月26日,豐都縣一名非常漂亮的18歲女學生王敏涵捨己救人英勇犧牲。這些孩子的行為絕對是英雄行為,他們的品德是高尚的,這個不容懷疑。可是,無論誰犧牲,對他們的家人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記者見到王敏涵父親時,他正拿着女兒的照片垂淚,喃喃自語道:“好乖嘛,養了18年啊!”

是啊,十八年的教養,卻沒有敵過水中的一分鐘。這難道不讓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家長好好的反思嗎?據全球兒童安全網絡發佈的中國兒童意外溺水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溺水在所有兒童意外傷害死因中所佔的比重,6年來持續保持在一半以上,是中國兒童意外傷亡的頭號殺手。這還不夠引起各方面足夠的重視嗎?

從國小讀到大學卻沒有一所學校教孩子學會游泳!養育孩子二十年家長卻沒抽出一點時間來教孩子學會游泳!

二、加強溝通,引導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在《心理學》中,是這樣給情緒和情感下定義的: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與願望、觀點而產生的體驗。

快樂是客觀事物滿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願望、觀點而產生的情緒體驗。所以,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快樂是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在接觸大量家長、分析大量家庭教育的案例後,我得出這樣的結論:眾多不快樂的家庭教育中,主要源自於父母與孩子的三大沖突。父母過高的願望與孩子能力、父母的能力與孩子需要、父母的要求與孩子觀點之間的衝突。

一些快樂家庭,主要是這三大沖突處理得很好。所以,我給大家提三條建議。

1、客觀看待孩子,指導孩子確定合適目標。

孩子的苦惱是從過高目標開始的。

案例:每個孩子都有跳不過的高度。

四年前,曾經有一位媽媽,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向我傾訴她的苦惱。她的女兒上高一了,學習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她按照學校往年大學聯考的情況來判斷,孩子很難考上一所很好的大學。從此,她就加大了對女兒的教育力度。也給自己和女兒帶了巨大的煩惱。

我問她是怎麼教育女兒的,她給我講了她和女兒的故事。

女兒每天晚上做完作業要到9點半左右,女兒走出房間想看看電視放鬆一下,這時當媽媽的就開始説教了。什麼要抓緊啦,高中三年很快就會過去的。什麼要集中精力啦,每天在打扮上不要花太多時間。什麼考不上好大學將來就業就會很困難啦等等。每天如此,開始女兒只是沉默,只聽不説。你説你的,她看她的電視。後來女兒受不了,媽媽一開口她就離開,弄得媽媽心裏很難過,以前女兒跟自己像朋友一樣,現在卻像敵人一樣,在一起難説三句話了。媽媽是既着急又難過,不僅影響到她的生活,工作起來也是無精打采的。她也知道這樣下去對女兒的學習影響也很大。她問我到底要怎麼做女兒才理解她。

我就給她説了我在孩子高中三年的做法。我告訴她,普通家長一般沒有能力輔導高中孩子學習了。所以,孩子回到家裏家長要與孩子談學習上的事情往往談不到點子上。再説現在信息如此發達,大學聯考的重要性孩子都知道,家長在這方面再去過多的講就成了孩子的壓力。所以,我很少在家裏與孩子談學習上的事情。如果要談,我一定是在發現孩子的問題之後,經過認真思考,把談話的內容寫成文字,在孩子比較輕鬆的時候找孩子談。因為次數不多,孩子一般不反感。像你這樣天天與孩子談,她知道反正天天要説的話,肯定不重要,所以孩子不聽。

那麼,怎麼才能做到心裏不急呢?那就是對孩子的成績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學校裏那麼多孩子無論家長怎樣急,成績照樣要分出上中下。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學習成績與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是直接相關的,每個孩子都有跳不過的高度。這些成績將影響孩子的大學聯考,是很重要,但決不會影響孩子一輩子。所以,高中三年,你不要去管孩子的學習成績,這個交給學校老師去管。你就管孩子學習以外的事情,多關心孩子的成長問題。鼓勵孩子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學習,關心她學習之後做什麼事情人最放鬆,有空了與她談些有趣的事情,緩解孩子學習上的壓力。把生活安排好,保證孩子的學習的正常秩序。還可以幫助孩子查一些大學聯考的相關資料,這樣孩子不會反對的。

聽了我的一席話,她得到啟發。從那時起她不再找孩子談學習上的事情,而是從關心孩子的生活入手,很快又與孩子恢復了親密的母女關係。再遇到她時,她告訴我,是“每個孩子都有跳不過的高度”這句話讓她得到解脱,女兒也輕鬆了,真的不把大學聯考成績看得那樣重時,人就輕鬆了。女兒看到媽媽對自己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反正更加努力學習,去年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學。

不要用過高目標培養一個憤怒和自卑的孩子。

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培養出高分學生,只要方法對可以培養一個自信的積極進取的孩子。

案例:浙江金華徐力在母親高壓下失控打死母親。

案例:在上海市,有一個高學歷的家庭,父親是大學數學系的博士生導師,母親也是教師,家裏有一個聰明的男孩,在一所重點中學讀高一。孩子在學校各方面表現很不錯,平時成績名列前茅,遵守校紀,甚至連遲到記錄都沒有。按説這應是一個人人羨慕的家庭。可是,這天孩子晚上沒有回家,在一天一夜的擔心焦慮之後,父母終於看到兒子重新回到家裏。可是,他們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逃夜呢?

帶着種種疑惑,父母帶着孩子來到市青少年心理行為門診部。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孩子終於道出了逃夜的真實原因。在一次期會考試中,他的數學考試成績未進入前3名,身為數學博導的父親決定親自輔導孩子,並規定他每天功課必須在學校完成,回家後做父親佈置的幾十道數學習題。隨着學業的加重,孩子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但因怕父親失望,也不敢把自己的壓力告訴父母。由於父親的作業難度較高,和高中課程相對脱節,他的數學成績因此滑坡得更厲害,而有時校內功課來不及完成,又不敢晚回家,只能把作業本塞在家中的樓道里。漸漸地,他拖拉的作業越來越多。他既不敢去學校,又不願回家,終於做出了逃夜的舉動。

心理醫生告訴他的父母親,是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不顧及孩子的承受能力,盲目增加壓力,最終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這時父母才知道孩子逃夜,錯在父母。

案例:在浙江省浦江縣寺前村一個農民家裏,母親沒上過一天學,僅僅讀了3年書的丈夫長年在外打工掙錢。但他們的二女兒居然考取了上海同濟大學;XX年8月,三女兒又以浙江省文科狀元的身份被北京大學錄取!記者專門跑到她家採訪,以《文盲媽媽教出大學聯考狀元》為題,介紹了她家的傳奇故事。而記者挖掘出來的經驗卻很簡單,在大女兒上學後,她就交給她一個任務,把在學校裏學的知識教給兩個妹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三個孩子都上學後,她就要孩子們教她識字,而且經常向她們請教問題,孩子們答不出就去問老師或是在書上找答案。

在這樣的家裏,母親給孩子的只有愛的鼓勵和賞識,不會有指責和過高的期望。孩子反而有更多的自由空間和學習積極性。

一位父親勝過一百位校長!英國詩人喬·格貝爾名言。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愛家協會研究部主任、布什政府家庭專業顧問glenn ton教授:父親的角色參與,會讓孩子更有同情心、更健康,也更容易成功,就連做功課思想集中、不容易與老師產生矛盾等,都與父親密切相關。他公佈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相對於由母親單方面教育的孩子來説,有父親參與教育的孩子,他們的發展要好50%。

2、平等交流,注意滿足孩子合理需要。

馬斯洛:美國心理學家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的行為由動機決定,動機由需要決定。

要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要注意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孩子的需要是多層次的,有生理方面的需要,還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案例:孩子的自由換來媽媽的驚喜。德山一個七年級學生,母親管得很死,請家教把時間都佔用了,孩子出了很多問題,我建設媽媽把週末兩個下午讓出來,孩子發生明顯的變化。道理: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

溺愛是從滿足孩子一切要求開始的。溺愛就是不愛。

案例:警察父親開槍打死兒子

XX年2月1日中午12時40分,位於安徽合肥的鐵道部第四工程局(簡稱“鐵四局”)家屬院內,突然連續傳來四聲清脆的槍響,緊接着救護車開進了院內……幾分鐘後,鐵四局公安處接到本單位民警劉洪濤的電話,劉洪濤有些恍惚地説:“我把兒子斃了,我要投案自首……”

記者調查後發現這個孩子智力上是很好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也考上了大學。但自幼嬌生慣養,父母對其非常溺愛,從而使其養成了驕橫的脾氣,長大後經常毆打父母,當警察的父親再也忍不住了,最終釀成悲劇。一位父親説得好,當孩子小時候出現必須給予一定懲罰的行為時,父母不及時懲罰,卻等來了長大後父親用槍來懲罰。這教訓多麼深刻啊。雖然這是極個別的案例,但問題產生的原因卻有一定的普遍性:其發展過程大多是從父母不管孩子品德上的小問題開始的。所以,有的家長看了這個例子後感歎:寧願培養一個品德優良的成績差一點的健康孩子,也不願培養一個成績優良的但品德敗壞的危險孩子。

3、消除對抗,儘量與孩子達成合理共識

對抗心理:孩子在心智上處於半成熟半幼稚狀。父母的方法不對極易產生對抗。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溝通要平等,與孩子達成合理的共識是解決對抗的一個辦法。

很多對抗源自認識和情感上的差距。

曉之以理才能達成共識。

啟發式教育是孔子提出的古老的教育原則,主要是要調動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啟發孩子獨立思考。

平等交流才能啟發孩子。

達成共識需要情感和意志的支持

從孩子能做到的開始。人大附中的王金戰老師真是一個神奇的老師,很多怒氣沖天的家長帶着垂頭喪氣孩子來找王老師。可經王老師一點拔,學生非常自信的走了,最後都還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弄得一些家長目瞪口呆:怎麼我們這麼多年説了那麼多的話就不如王老師的十多分鐘管用?這裏面的祕訣是什麼?一些家長百思不得其解。

“我的眼裏,根本就沒有差生!”王金戰老師經常這樣説。王老師為什麼會這樣説?因為他從不拿成績差的學生去與那些尖子生比,從不給學生提過高的目標,他只鼓勵這些學生去做他們能做到的事情,所以總能激發學生的自信。

王老師的解釋吧。當一個學生反覆遭遇失敗的打擊後,便成了“差生”。而讓一個“差生”變好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讓他不斷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能變成一個優秀生。

案例。王老師在人大附中當高中班主任時,有一天半夜接到校長電話,要王老師接收一個學生。這個學生因為經常曠課,搞得班裏的紀律一團混亂,老師便“聯名上書”要“開除”他。王老師根據這個學生的特殊情況,給了他一些特殊的政策,允許他每週違反兩次紀律。由於以前沒好好學,有些課他根本接不上。最終,這個男生自暴自棄,自己主動要求離開王金戰的班。王金戰老師再次給他特殊政策:每天早上來了之後,能聽懂的課就好好聽,聽不懂的課就可以不聽,而且隨時都可以回家自學。

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試前,這個男生説生病了,不想考。王老師知道他實際上是怕考。為了鼓勵他,王金戰老師説:這次考試,你肯定是倒數第一,既然如此,你還顧慮什麼?於是他參加了高三的第一次考試。這次考試,讓這個男生很難忘:“全不及格。但我沒有多麼難過。人家付出了多少努力啊!自己剛學了一個暑假,怎能比得過人家。此後,我一直玩命地學。”第一次月考他雖仍是班裏倒數第一,但和倒數第二的差距,一下子縮小了30分。

在月考的總結中,王金戰老師一個勁兒地誇這個男生:“你們看人家這位同學,一下子差距能縮小30分,高三總共要經過八次大型考試,如果每次都能縮小30分,那就不是考大學的問題了,而是考清華北大的問題了!就看你敢不敢挑戰自己了。你站起來談一談,下一次你的目標是什麼?”

被表揚得暈頭轉向的男生站起來説:“我下一次,肯定不考倒數第一啦!”

這名學生非常振奮,也看到了自身的潛能,學習進步得異常迅速。最終,這個男生果真考上了北大。

案例:憤怒讓人失去理智。14歲的兒子沉溺網絡打遊戲,父親説服不了,失手打死孩子。被北京平谷區人民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年。

案例:一個父親的故事。高二的兒子半夜起來看歐洲盃足球賽,上課打瞌睡,從年級前十名掉到了年級160多名。

那天他準備暴打兒子。在四處找打兒子的工具時看到了我這本書,“平等交流”這句話讓他冷靜下來,坐在電腦前給孩子寫了一封信。

父親真誠感人的話語深深的打動了孩子。承認錯誤,發奮學習,考上重點大學,現在成為一名非常優秀的學生。

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 來到歐克·霍爾學校從1—6年級選了一些學生,開出一份“能有顯著進步的學生”名單,交給校長和老師,並且説“預計這些學生在這個學期會有顯著進步”。老師們驚奇的發現,名單上的學生並非都是他們認為好的學生,有的是一般學生,甚至還有差生。但出於對心理學家的信任,老師給他們特殊的關愛,學生也受到特別的鼓舞。到學期結束時,羅森塔爾又來到該校,結果發現,這些最初被指定為“會有顯著進步”的學生真的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他們的學習成績(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有明顯改善,而且,老師對這些學生的操行評語也很高。

羅森塔爾教授説,我對這幾位學生根本不瞭解,他們是從教室的座次表上隨機抽取的,是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作用。老師們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確有前途,於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熱情,更加信任、鼓勵他們,反過來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所以孩子們進步了。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期望和關愛更能使人進步!你把孩子看成什麼樣子,他就成為什麼樣子!也有人把這叫做“愛的效應”。

我今天把這個故事送給每一個在座的家長,希望你們把這愛的效應用在孩子身上。

衷心祝願每個家長都能培養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