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困難歲月的文章:困難年月二三事

本站:曾經的困難歲月不應該被忘記,記住曾經的困苦才能更好的珍惜現在的美好,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困難年月二三事》。

有關困難歲月的文章:困難年月二三事

我們四O後是飽經滄桑的一代,酸甜苦辣都嘗過。想起“三年自然災害”的捱餓感受,那飢腸轆轆的滋味至今難忘。

1961年秋天是最難熬的日子,我正在北京南苑一所學校讀書。我們都是十八九歲的青年,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一天到晚處於飢餓狀態。為了填飽肚子,大家挖空心思想辦法,有三件小事我至今還記得清清楚楚。

罐頭筒崩稻粒。

北京南苑是有名的“南苑稻”產地,校園旁有一塊稻田,農民收割完稻子後,我們就在課餘時間到田裏拾稻穗,確切地説是拾稻粒,因為那年月農民能有幾個稻穗會丟在地裏呢。晚上回到宿舍,我們用磚頭架起鐵皮罐頭筒,點燃撿來的幹樹枝,把拾來的稻粒放到罐頭筒裏燒。“少年不識愁滋味”,在飄散着輕煙和稻粒香味的寢室裏,我們一邊崩稻粒,一邊談笑着。眼看着一顆顆脹開的稻粒,在有節奏地撞擊着罐頭筒,那叮噹叮咚的音符伴着稻粒歡快地蹦跳着,撩逗得我們嘴中涎水一口一口往嗓子眼兒裏吞嚥。儘管幾粒米花對空蕩的腸胃是杯水車薪,但那香噴噴的味道勝過今天吃巧克力啊!有一次我感冒了,幾個同學接連三天把崩好的米花都給我一人吃了,今天想起來還沒忘室友的深厚情誼。

反覆排隊買糨粥。

那時為有飽腹感,大家都喜歡喝粥。學校大食堂用半人多高的大木桶盛粥,半稀不幹的粥自然上面清湯下麪稠了。不少同學為喝糨一點兒的粥都反覆排隊,排隊快到粥桶時,一看粥太稀,跑到隊尾重新排隊。那年初冬的一天,上午有體育課,我中午特別餓,反覆三次排隊買粥。第一次排隊到一半時,看同學買回來的粥太稀,轉到隊尾重新排。第二次排隊快到粥桶時,半桶粥上面是清亮的,又第三次排隊。第三次排隊時,我後面已沒幾個人了。排到粥桶,賣粥的大食堂炊事員看了我一眼,似乎看到我排兩次了,十分善意地多給我舀半勺,我接過一飯盒近似乾飯的粥,用眼神向這位炊事員表示了深深的謝意,心裏的高興勁兒,沒有捱過餓的人是無法體會的。我三下五除二把一飯盒糨粥扒進嘴裏,急忙往教學樓跑,一踏進教室門,上課鈴就響了。坐在椅子上聽老師講課,我感覺渾身上下都非常暖和。

碗底抹粥粘飯票。

那個年代紙張粗劣,印飯票的紙又黑又薄,有的炊事員把收回的飯票隨意放在售飯窗口內的台子上。不知誰的“發明”,如果把碗底抹上粥湯,買飯時假裝無意把碗放在零散的飯票兒上,趁炊事員不注意,一下就可以粘回幾兩飯票。做這事要手急眼快,而且風險很大,一旦被發現是很丟臉的,但還是有人敢做。我們班有一個身高1米8的男同學,比一般同學吃的多,每月定量20天就吃完了,月月向女同學借飯票,他做過這種事,後來被賣飯的炊事員反映到輔導員那裏。輔導員是部隊轉業的,曾經當過黃繼光連連長,很會做思想政治工作,在班上不點名地批評了這個同學,並用志願軍在朝鮮戰場吃一口炒麪、吃一口雪的艱苦作戰精神和黃繼光的英雄事蹟教育了我們。班上同學都心知肚明,但沒有一個談論這件事。

時間已過去56年了,如今人們不僅吃得飽,並且講究吃得好,然而浪費糧食的現象非常普遍,也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但願我這三個小故事,能給沒有捱過餓的人們有一點兒有益的啟示吧!

公眾號:天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