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師的新教學感悟:你還在做教書匠

編者按:教師並不是“教書匠”幾十年講着一樣的課程,應該有所改變,下面我們來看看《你還在做教書匠?!》這篇教育感悟吧!

老教師的新教學感悟:你還在做教書匠

今天讀到這樣一段話:“教書匠的講義常常是30年一貫制,年年講着老內容,年年有老方法。每天、每月、每年都在重複自己。所以説他雖然有30年教齡,但充其量只能説教了1年而重複了20xx年。”

看到這番話,覺得心裏虛虛的,臉上燒燒的,這或多或少有我的影子。回想我的教學,我的課堂,雖然學生換了一屆又一屆,教室從這間挪到那一間,甚至辦公室也搬了好幾次了,但最初的那六本課本我自始至終都帶着,且視為珍寶,因為上面有備課時密密麻麻的筆記和講課流程,待到教哪本書時,只要匆匆看上幾眼,便登上講台。即使有些突破也只是換湯不換藥,還記得《鼎湖山聽泉》的教學設計多年來的一致性,還記得《藤野先生》一課的思路也是幾乎未變動過,還記得……太多的“相似形”了。有一年暑假因搬家而誤扔了一本課本,連同那些廢書一起賣給廢品站了,後來開學用到時,在家裏死活找不到,我便去廢品站尋找,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沒找到,害的我心疼了好幾天。

我這樣在重複着昨天的日子,教學生活只是簡單的複製而已,毫無意義,毫無創新,卻又缺乏自知之明,覺得不換教材,不用重新坐下來苦苦備課是撿了很大的便宜,還整天自得其樂,學生答卷上成績高一點就覺得自我陶醉,甚至自我得意以至於忘形。其實,呵呵,教書匠還真是可怕呢!

如今興起了課題風,然而有多少學校多少老師真正的進行課題研究?他們不是沒有慾望,而是不知從何下手,不知如何開展這種科學研究,他們缺少的是研究的土壤、研究的種子、研究的陽光、研究的雨露。終歸説到底,還是沒有羣體的和自我的覺醒與堅持。

我想起了蘇霍姆林斯基,17歲國中畢業後只經過一年的師資培訓班學習,當起了農村國小教師,然而能成為全世界頂尖的教育家,不是一朝一夕的勤奮,也不是隻是勤奮而沒有思想的拉磨似的教書匠。他的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天早晨5點到8點從事寫作,白天去課堂上課,聽課,當班主任,晚上整理筆記,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豐富的實踐和持續的思考,才使他成為一名享譽全球的教育家。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真正把兒童作為人來對待,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兒童,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也就是説他把人的價值放在教育的第一位。他的教育思想是真正從教育的田野裏生長出來的,所以才最接地氣,才最是鮮活,最是生動。

有這樣一句話: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我們不要求自己成為教育家,但我們可以成為一個精緻的教育者,而不要只做只會簡單複製的教書匠。紮根在教室裏,紮根在教育的田野養份裏,紮根在經典書籍的灌溉中,堅持閲讀與寫作,努力成為一名精緻的師者。

作者|四間房鄉 崔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