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贛西散文:一個孩子的第二個名字

【贛西風情】一個孩子的第二個名字

關於贛西散文:一個孩子的第二個名字

第二個名字(散文)

前面我們似乎説到過彭鵬,他其實很不喜歡這個名字。自從三年前有了這個名字後,總有同學們在他背上拍幾下,然後開玩笑:嘭嘭嘭,你好!

彭鵬其實也姓李,彭鵬是他的第二個名字,不過經過三年的時間,這第二個名字基本已經取代了本名成為日常稱呼裏的正式稱謂。如果不是他堅持,可能現在作業本上也已經被父母改成“彭鵬”而不是李增良了。

在李子的小夥伴中,很多都有第二個名字。不過很奇怪,不管他們本來姓什麼,這第二個名字基本都是姓彭。

後來有一個冬天在火爐房烤火的時候,李子將這個奇怪的疑問説了出來,才知道,這有第二個名字的的夥伴們,都是被過繼給了一個神仙做後輩,所以都隨了神仙姓彭。

這個姓彭的神仙原名先佑,字玟霄,號景秀,就是龍潭村附近一個名叫泉陂村的村子裏的人,

他出生於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1568年,26歲的彭景秀在父母去世後,和附近村莊的10朋友先後赴江西龍虎山和江蘇句容三茅山學道。

彭景秀經過長途跋涉,來到瀘溪河畔的龍虎山,在張天師處學道。3年後,彭景秀拜別張天師,準備前往三茅山精進道術。臨別之時,張天師送了彭景秀三件寶物,一隻墨硯,一支硃筆,一本無字天書。

彭景秀歷盡千辛萬苦到達茅山之時,天色已晚。他見一老者家中四處是雞屎,便另拜一道人為師。那老者見他嫌棄家中髒,另選師父,心中頗為不快。

半夜三更時,彭景秀面對窗台,想念家鄉親人,睡不着覺,忽然從窗外飛進一個紙人,他心中有數,拿着紙人捲起煙土抽起煙來。不久,又一紙人從窗外飛來,他接着又捲起煙土抽起來。抽完第二根煙,又一紙人從窗外飛來,彭景秀不慌不忙,又將紙人捲起抽起了煙。下半夜3點多鐘,又一紙人從窗外飛進來,彭景秀拿着張天師送的墨硯壓住了紙人的雙腳,於是屋裏恢復了平靜。

第二天一大早,那老者發現4個兒子有3個突然發病身亡,一個雙腿骨折,趕緊跑到彭景秀這兒求情,請彭景秀將墨硯抬起,將紙人還他。原來,那老者見彭景秀嫌棄他,遂生歹意予以加害,不料卻送了3個兒子的命,折了一個兒子的雙腿。

據説彭景秀在茅山學道一呆就是7年。他與師妹情投意合,想帶着她回老家成親,不料師母同意,師父卻不準女兒遠嫁他鄉。

師母有意成全彭景秀,臨別之時,叮囑他帶上雨傘,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不能在回鄉的途中張開雨傘,彭景秀拜別師父、師母,踏上了回家的路。

啟程後不久,天下大雨,彭景秀牢記師母叮囑,任憑風吹雨打就是不撐傘。路人見狀紛紛笑他,天下大雨,這人竟然手握雨傘不撐開。議論笑話他的人多了,他也不知師母叮囑的玄機,撐開傘後,師妹從中滑落,被師父用法術喚了回去。彭景秀自覺與師妹無緣結為夫妻,只得一個人日夜兼程趕回家鄉。

彭景秀回鄉後,利用他的道法和醫術為鄉親們驅邪治病,手到病除,經他妙手施法治好的怪病不知有多少。他82歲去世後,鄉人族眾失去求醫問藥的地方,就在景秀墓前求助,據説很是靈驗。慢慢的,祠宇神像立了起來,遠近很多地方都將彭景秀作為一個神仙來供奉。

正因為如此,很多體弱多病的孩子,都被父母送到彭公景秀的廟裏作為寄名後輩,自然也就以彭為姓重新去了第二個名字。

對於這些神話故事,李子其實也有幾分疑惑:一個附近村子裏的大活人,死後竟然可以成為神仙?但語焉不詳的大人們,只是告訴他:只要心善,只要一心救人助人,誰都可能成為神仙。李子對着這個答案,也就只能放棄了自己探索追問的企圖。並且,因為有第二個名字的小夥伴們越來越多,漸漸竟然成了一種風氣。這些有了第二個名字的孩子,有的在長大後會改回本名,有的乾脆就以這個新名字為準了,最初的本名,只在族譜裏出現。

後來李子還慢慢了解到,原來在龍潭村附近,神仙般的人物可不止彭錦秀。

不過,這傳説裏另外的神仙也姓彭而不是姓李,這又讓李子稍微有點兒不開心。

長輩們的故事中説,唐朝的時候,有一個龍潭村附近一個村莊有個彭姓的孩子從小到道觀修道。起初,祖師吩咐他割魚草、負責把觀前塘裏一百條草魚、五十條鯉魚養好。這孩子心想:天天斫草,不是味兒,不如把魚兒趕到河裏讓它們自己去找吃的。於是拿起竹條,指向塘裏説:“魚兒魚兒聽我言,飛向河中做神仙,吃得飽來玩得樂,同去同歸勿遲延”!接着他把竹條又朝河邊一指,一陣又一陣的魚兒飛到河裏自找食物去了。傍晚,他又拿着竹條,口唸:“魚兒魚兒聽我言,飛回家去好安眠;玩得樂來吃得飽,同去同歸勿遲延!”唸完,又把竹條朝塘邊一指,一陣又一陣的魚兒飛向塘裏去了。

這孩子天天早去晚歸,每天傍晚總是趁魚兒游回的時候要清點一次。一天,清點時,他發現少了一條,他着急了,怕祖師責罵。怎麼辦呢?想着想着,忽然心生一計——木炭代魚。他拾起一條木炭,投入水中,果然變成了一條大烏魚。後來,祖師發現少了一條大鯉魚,多了一條大烏魚,便問他怎麼回事,他説了詳情,又想去找回大鯉魚,祖師説:“不用了,讓它成仙去吧!”後來,那條鯉魚果然成仙了,它統領着樓陂河裏的魚羣,安居在大石洞的龍宮裏。後人很難在這裏捕到魚,村人看見魚王有靈,便在此建起了一座“魚王廟”,李子後來專門去看了一下這個,還真有個“魚王廟”在那裏。

……

故事裏的神仙人物,似乎就在李子他們這批孩子的身邊,並且始終未能離開。這讓孩子們和幾乎與孩子們同樣知識不多的鄉村人們,感覺到道家的神祕似乎觸手可及,似乎隨時都在護佑着眾生,似乎只要努力誰都可以修行成法力無邊的神仙。

20xx.11

擬出的新書部分章節節選——

【本文作者: 漆宇勤 】

【微信公眾號:漆宇勤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