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回憶散文:架爐子

上世紀七十年代,西海固農村的冬天奇冷。尤其“三九天,凍的野狐子沒處鑽”的臘月。深更半夜,連看門狗都冷得不願張嘴叫喚一聲。

經典的回憶散文:架爐子

那樣的寒冷中,鄉村學校小學生們,必須承擔班裏架爐子(生火)這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任務。教室裏的一個小鑄鐵爐子,是師生的冬天温暖源。大家對此非常重視,並由此按照班裏每個男生住家的方位,能力的高低,行為的勤懶等綜合因素兩人一組,排了值班表。輪流架火,周而復始。

架爐子的兩學生,大多晚上住一家,便於夜半同時起牀一起出發。家裏沒鬧鐘,大人們就根據三星、北斗星的方位,或公雞雞叫的時辰,把兩孩子從夢中叫醒。於是,揉着惺忪的睡眼,夾着準備好的柴禾,踏着積雪,頂着冷風,忍着耳朵、鼻尖、腳丫的凍疼,一路小跑,來到學校。

點上煤油燈或蠟燭,生火。那時是沫煤和成的煤塊,不像如今的碳易燃燒,得幾次才能成功。眼看柴燒沒了,煤塊還沒燃着。咋辦?就用嘴吹,用笤帚或鐵簸箕扇,弄的烏煙瘴氣、面目皆黑的。架爐子,即是技術活,更是個苦差事!

爐子終於架着了。爐火正旺時,再燒兩個洋芋!或直接用鉛筆刀把洋芋切成片,在爐蓋上烙着吃。

等待着天亮,等待着師生來到。冬夜漫長,無所事事,就到其他班級教室看看,指導指導支援支援。若他們的爐子沒架着,就直接學個雷鋒,將燃旺的煤塊夾放在他們的爐膛。當然,他們得用相同或較多的煤塊來交換。

天亮了,學生來了。教室裏若爐火正旺,熱氣騰騰的。所有人,一臉暖意;若遇上倒風,一教室的煙熏火燎、死火微瀾。或睡過頭來遲了,爐子拔涼拔涼的,那是要千夫指的。

上課時,在火苗跳躍的温暖教室裏,老師在講台滔滔不絕時。兩個三更半夜架爐子的學生,已進入了夢鄉――當然老師也是非常理解的……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之所以筆憶我們曾經架爐子的學生時代,竊以為那時國小生自己動手架爐子的勞動能力,還是值得敬佩的。甚至是現在鄉村享受潔淨熾熱電暖的孩子們不可想象的。

不忘當初,牢記寒苦。其碼我們有過那種艱苦歲月的經歷,從而讓我們更加珍惜如今生活的香甜。

【本文作者:李向榮(來源微信公眾號:甘寧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