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景慶《紅星照耀中國》讀書分享課

一天之中,最有感觸的事情我總想通過文字記錄下來。今天分享的是景慶的《紅星照耀中國》讀書分享課。

聽景慶《紅星照耀中國》讀書分享課

《紅星照耀中國》是統編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的名著必讀書目。教學難度很大。原因有兩個:第一,這本書是以外國人的身份講述中國紅軍長征及其西安事變等時期的歷史,對於學生來説,把它啃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生的閲讀興趣直接會影響教學效果。第二,這本書是第一次列入名著必讀書目,可供借鑑的範例少之又少,全靠老師摸索。但我們的景慶,竟然在這麼短時間就做到了,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具體她是怎麼操作的呢?

景慶將整個課堂分成三個活動:

活動一:感知內容。(通過表格的形式呈現,思路清晰,最快速理清作品的整體內容。如果在ppt上顯示答案,對於聽課的老師以及沒有認真讀作品的學生來説,更好。)

活動二:紅軍人物紀實。(採用學生上台彙報的形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每組推選的代表非常優秀,基本上能結合文本,既有作者的觀點,也有自己的感受。老師不只是單純地聽,在需要點評的時候能夠停下來進行引導:如,你在閲讀這本書之前,對毛澤東的印象和在閲讀之後對毛澤東的印象,發生的哪些變化等等。美中不足的是:這個環節介紹的人數稍微有點多,敏芳老師也有同感。如果能選擇性的進行介紹,節約出一些時間提高課堂的深度會更好。當然,準備時間允許的話,可以讓學生做成ppt展示,在錄播室完全可以讓學生實現自我操作,聽課老師和學生對學生講的細節也可以更加清楚。)

活動三:課堂小結:你認為中學生為什麼要閲讀《紅星照耀中國》?(學生的發言也很精彩,教師最後的文字和詩歌總結更加精彩。在如何使課堂更加精緻方面,景慶是做的越來越好了,在這方面自己還有很大的不足,需要多多向她學習。)

我的感受:這堂課將課型定位為交流課十分合適。環節不多,提問不多,時間剛好,且步步深入。既有師生互動、也有生生互動。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學生在進教室前和上完課之後狀態的變化,無疑是一堂成功的公開課。

但就像景慶自己説的那樣:“目前這堂課的交流還是淺層次的,侷限於看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即是我們平時所説的”寫了什麼”。周老師經常教育我們,教師上課不僅要跟學生講清楚寫(讀)了什麼的問題,還要講怎麼寫(讀)的問題。所以是不是可以在作品的特色方面進行挖掘,進行深度的交流。

敏芳老師覺得,既然是紀實作品,是不是可以在這個方面入手?

我認為可行。

但結合這堂課,景慶的教學重點是感受人物風采,結尾也提到學習一種精神。是否也可以從精神方面進行挖掘?就好比珠海四中的孟報春老師在進行《老人與海》教學時,向學生提問;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自己的馬林魚?你是怎樣面對的?從而讓學生學以致用,進行拓展,聯繫自身,走向生活。

當然,我沒有看過這本書,這樣操作可不可行,不太清楚。走向深入的途徑,肯定也不止這兩個方面。只是一種模糊的感覺,節約一點時間出來進行課堂的深度交流,會讓這堂原本不錯的公開課更加精彩。

我要向她學習。給自己一點壓力,爭取在這個學期也上一堂名著公開課和課內閲讀(小説)公開課。畢竟,這個學期最寶貴的時間的都奉獻在這兩個方面了。得藉此機會讓大家給點意見才行。

本文作者: 芒果happy(公眾號:羅老師用文字記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