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擁抱5G新技術助力高等教育新發展》有感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的特殊形勢下,學校按照省教育廳“停課不停學”的指導意見,在董事長、校長的領導下,教務處、各學院(中心)、學工等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全體教師深入研討在線教學新模式,在董事長的指導下,教學系統深入研讀國家有關高等教育新動向、新趨勢,認真拜讀了xxx董事長推薦的“擁抱 5G 新技術、助力高等教育新發展”的文章,感受很深,寫下此心得。

讀《擁抱5G新技術助力高等教育新發展》有感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佈的《中國教育現代化 2035》文件,提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思想以及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要求加快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和智能化的教學、管理與服務平台。2019被稱為5G元年,5G時代的到來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高等學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載體,應秉承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態度,下大力氣探究5G時代的高校應該怎麼想、如何做,並理智而清醒地預測在轉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一、5G時代下高校應從意識形態層面轉型

意識形態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於社會存在。新技術從問世到應用,再到進入民生領域,必須要經過意識形態的浸潤甚至改造的過程。自信息時代以來,信息技術引入高等教育領域就是常談常新的問題,可以説雖然目前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整合、應用已經建立了初步的模式,也取得了一些成績、經驗,但並未對高等教育帶來徹底的革命。大多高校依然是以傳統治理結構與教育模式為主,新技術為輔。究其根本,是高校在意識形態層面對信息技術依然處於“觀望”狀態,尚未主動“擁抱”新時代、新技術,並且對可能面臨的挑戰沒有產生“焦灼感”。“新冠肺炎”事件牽動着全球每個國家、每個領域、每個人,“線上教學”“網絡直播”“學習革命”這些曾經在大多數高校教師的意識形態中作為一種“嘗新”的存在,陡然成為每個教師必須直面的問題。在高校行政管理、一線教師、學生家長都在摸索前行的時刻,我們恰好遇到了談論“新技術”的最好的時機。

(一)提升對5G新技術的認可、熱度

高校需要進一步提升師生對5G技術的認可,創造條件使師生感受到5G技術的先進性。5G即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與早期的移動網絡一樣,5G網絡也是數字蜂窩網絡。移動通信技術從以往的 1G、2G、3G、4G 發展到現在的 5G,每一代的移動通信速率幾乎是上一代的1000倍。5G技術其特點總結為五個方面(見圖1) :高速率、低延遲、移動性、低功耗和廣覆蓋。如,5G 的移動性讓“泛在學習”成為可能。大量場館甚至是偏遠地區都會因地制宜地開設學習體驗活動,便攜式基站將會讓極端環境地區成為學習體驗場所。可以預測,在 5G 的推動下,未來的學習場景及評估方式會更多考慮學習過程的行為、體驗和感知。應通過引導師生體驗5G技術對教育可能帶來的革新、進步,促進其在意識形態層面對新技術的認可。

(二)深化對改革與挑戰的認識程度

在該文中作者精確地梳理了5G時代高等教育面臨變革的幾個方面,一是推動教學方式互動化、智能化;二是推動培養模式個性化、特色化;三是推動教育資源公平化、一體化;四是推動教育生態網格化、智能化。這些問題,既是5G環境下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同樣是信息化時代以來高等教育一直面對的問題。每一個問題都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的研究、推進、實施。比如,缺乏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前置判斷,空談傳播途徑不具備教育意義。如果僅僅從5G傳輸速率上判斷,認為5G解決了傳輸的延遲問題,促進教育資源可以從傳統的文字圖像到高階的影音方式傳遞,從而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是不嚴謹的。5G教育應用的核心理念不是聚焦在傳播率和延遲技術上。不可否認,5G能大信息量的傳遞,但是信息的篩選和精準性,以及對優質資源的定義和評價需要有明確標準。5G能使教育資源以什麼樣的形態出現?如何辨別和定義這些資源的有效性?這才是我們下一步應該深入探討的問題形態。

(三)加強對5G新技術的教育、宣傳

人的意識形態受思維能力、環境、信息、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高校的文化宣傳、教育培訓對高校師生思維轉型是極其重要的。高校對“5G+教育”的推行力度,直接決定5G+教育的發展走向與實施效果。

二、夯實“5G+教育”實證研究

目前我國對“5G+教育”的研究尚處於起步狀態,現存文獻集中於5G技術優勢對教育作用的研究,嚴重缺乏教育實證研究,必須儘快在高校開展科研、試點等工作。通過對國內外“5G+教育”的研究,亟待研究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資源的建設問題

基於5G的校企合作或政企合作主要體現在合作框架和平台建設層面,而高品質、有針對性的平台資源開發是最困難的“先手”。如果一旦形成“重平台輕資源”的合作格局,將會造成財政投入的嚴重浪費和學習資源的濫用。大量的合作框架和平台建設如果僅僅建立在 5G 的傳播功能上,必將成為概念化平台而無法產生教育實際影響力。在4G平台下教育資源的使用率、質量尚存問題的情況下,“5G+教育”的推廣應走出一條新路。

(二)5G環境下的教學管理和受眾學生的研究

目前對5G技術探討較多,而5G教育革命帶來的教學管理、教師和學生的研究較少。多數高校內部尚未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如現行教學管理制度是否適用於各類在線授課形式? 多場景學習空間下,學生的學習形式和考核方式如何做出相應的調整? 等等這些都亟待教育管理部門制定和商議。

(三)5G技術與教學的整合

5G技術與學生培養模式、教學模式、教師能力甚至教師教育等方面的中觀層次研究,可以大量借鑑信息技術與教學方面的研究,總結經驗,持續探索。

三、明確“先驅者”的決心

在新時代來臨之際,高校應有敢做敢為,勇敢嘗試的決心與意志,這也正是千百年來高校引領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實施者,只有大膽展開實踐,才有可能突破困難,迎接挑戰,擁抱5G技術助力高等教育發展。我國政府已經對高等教育的現代化設計出了藍圖,並明確了基本的框架與目標,在教育革命來臨之際,我校應吃透“教育現代化”的精神迎接和擁抱新技術,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