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弘揚優秀傳統道德對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範例

論弘揚優秀傳統道德對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論弘揚優秀傳統道德對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範例

南安市延平中學 黃長順

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歷史時期,為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造就適應時代需要的一代新人,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時期新階段對教育工作,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作出的新的重要部署。中央明確指出,要從增強愛國情感做起,弘揚和培育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要對年輕一代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教育。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市場經濟的不斷髮育成熟,使年輕一代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常常感到失落和迷茫。這就給中學德育工作提出一個新的課題: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正確處理好優秀傳統道德與當前學校德育的關係?面對新形勢與新任務,我們必須去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本文想就弘揚優秀傳統道德與當前學校德育的關係談幾點粗淺的理解,説明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學校德育工作中大力弘揚民族優秀傳統道德,培養民族文化認同感、民族精神,對於全面提高民族素質具有緊迫性和重要性。

構建新時期學校德育目標體系,離不開對優秀傳統道德的繼承和發揚。當前學校德育必須承擔起積極地引導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逐步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的正確人生價值觀。在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甚至相反的人生觀,為了有效地糾正目前我國社會中青少年存在人生價值取向上從實踐到理論上的危害,除了堅持社會主義價值導向的原則外,還必須發掘民族優秀傳統道德中人生價值方向富有生命力的因素,並使兩者融會結合。在我們優秀傳統道德中人生價值觀的積極因素十分豐富,諸如積極入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民族自尊、自信的愛國主義深厚情懷和為此不惜獻身的無畏精神,勤勞樸素的品格,重倫理、講道德的自覺精神和見利思義、崇德尚義的價值取向。而激發道德責任感是當前優化人生觀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只有有了良好的道德責任感,才能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而堅持民族氣節,強化民族自尊,激發民族情感,振奮民族精神,就必須加強道德責任感的德育機制。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計劃而有系統地大力宣傳從古到今的中華兒女堅持民族氣節和民族自尊的感人事蹟,引導青少年一代學習他們的高尚品質,昇華民族情感,自覺地以實際行動振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對塑造青少年的民族性格,提高人生觀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民族傳統人生觀的精華,在於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在於心繫國家命運,盡力為民族和他人造福,即儒家所稱的“仁義”。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就是指這種高尚的精神境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主義道德風尚正是這一人生價值觀在今天的繼續和發揚。在人生態度上力求積極進取,不屈從命運擺佈,一向是我們民族傳統的主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都體現了我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今天的新形勢下,許多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極端個人主義道德觀念的侵害和影響,錯誤地形成了個人主義至上的道德觀。因此,我們要很好的挖掘傳統道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教育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1、倡導勤儉的美德。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不乏勤儉的格言和例子,如諸葛亮説:“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漢唐“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時期,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勤儉不能不是一個重要原因。中華民族素以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以吃苦耐勞著稱於世。隨着現代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有人人就認為勤儉美德教育過時了,因此也不必要要求青少年節儉了。實際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節儉精神並不矛盾。社會主義市場機制要求對資源實行最有效、最優化的配置,這就是這樣要求提倡節儉精神。勤就是要求從小樹立起只有勤勞工作,才有權利享受的思想品德。

2、培養公德心。在中國傳統道德中,有“義以上為”、“先義後利”,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人民的思想,不乏為社會的公正而不懈奮鬥的英雄業績,有許多為國為民犧牲自己的仁人志士,這些都值得人們認真地加以學習。人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應怎樣?做怎樣的人?是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必須解決的問題,也就是一個根本的做人準則問題。一個人如果不能自覺地去面對這個問題,也必然會不自覺地以自己的行為去回答這個問題。我國是一個崇尚教育的民族歷來主張正確處理公私關係,無數民族脊樑無一不都自覺地把個人命運與國家人民的利益連結在一起,憂國憂民敢為天下先。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文化範圍越來越大,交往也是越來越複雜,如何處理好人際之間的道德關係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涉及到公德心的問題,而公德心需要從小抓起。培養這些公德心對青少年成長具有特別重大意義。

3、培養愛與榮的意識。中國傳統社會一直推薦“仁者愛人”、“和為貴”,強調互相尊重、以誠待人。正如孟子所説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敬之。”設想,一個孩子不知道如何去愛與尊重別人,就不會真正懂得被人愛、受人尊重的意義和價值,決不會真正得到別人的尊重與愛。因此,在學校的德育教育中,要培養學生愛人與尊重別人的意識。另一方面,社會、家庭、學校要尊重愛護學生,只有受到真正的關懷,人格受到尊重,學生才能“以禮存心”,當他們長大進入社會後,才會真正懂得愛人與敬人。

4、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列寧説:“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説是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古往今來,在國家興衰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無數仁人志士所向無敵、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以身報國。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諸如屈原自沉汩羅,以身“死國”,岳飛“仰天長嘯”,屈死風波亭,“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圖維新成仁的譚嗣同,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以及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無不滲透着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中華民族之魂。所以在中學德育教育中要突出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才能使學生認識到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作為一名中國人始終要與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尤其要從小立志,使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與祖國利益緊密相連。

三、新時期學校德育必須體現民族傳統道德精神並使之成為學校德育的執着目標

四、發揮學校教育優勢,把傳統道德與道德教育相結合起來,採取多種靈活方式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是德育功能的內在要求

總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當今推行素質教育,加強學校德育工作中如何吸收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更科學、合理、有效地開展學校德育工作,是學校道德教育中一項重要的事情。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不少的薄弱環節。其中之一就是未能正確梳理傳統道德教育與學校德育的關係,對此需要我們進行深刻反思,只有這樣我們今天的學校德育工作才能温故知新,獲得新的更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