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舊時鄉村生活短篇小説:麥收

麥收沒有上過學,剛剛九歲時,他就跟着他的父親在街上炸油條、賣油條,一干就是十幾年。

有趣的舊時鄉村生活短篇小説:麥收

也許正是這樣一個“職業”,讓他“養”出了一雙美妙的“好手”——皮膚較白,性感柔潤,線條優美。如果是現在這個年代,稍加培養,麥收足足可以做“手模”,進而成為他一個吃飯的“門路”。因為“手模”是用手來演繹商品特性的,可以用於廣告拍攝,有時也可以“走台”演出。

麥收的手也有故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不但經濟生活困難,文化生活也很貧乏。村民們唯一能夠“享受”得到的,也就是聽戲。在當地,比較常見的有大鼓戲、二夾弦、敲琴、豫劇班子。前幾種演出不需要用太多的人,譬如大鼓戲只需一個人,連説帶唱都有了;二夾弦、敲琴戲也就三兩個人即可搞定。所以,這個並不罕見,因為有時候誰家老人慶壽亦或是小孩結婚,就會把他們請過來唱一晚上。豫劇班子就不行了,因為連演員帶樂隊,少説也需要二十多個人,連吃帶住,個人是負擔不起的。請豫劇班子都是生產隊有了較大的喜事,諸如“糧食大豐收”、“母馬下崽”等等。而且演出一般都是安排在晚上,因為只有這樣才不影響生產勞動。

鄰村張莊有一個人考上了大學,而且又是“全村第一個大學生”,這是一件大喜事。所以,臨開學之前,村裏三個生產隊的隊長碰面一商量,就決定請豫劇班子來村裏唱一場大戲。

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就傳遍了方圓的十里八村。

這一天的傍晚,麥收也早早地吃了點東西,步行前往聽戲。當他趕到張莊村外一個臨時當作“劇場”的生產隊打麥場時,那裏已經人頭攢動,蹲的蹲,站的站,坐的坐,幾乎沒有空地。麥收轉了一圈,找到一個他認為比較“得眼”(方言。即方便看)的地方停了下來。

這場戲演的是《穆桂英掛帥》,“領銜”女演員“大金牙”是當地婦孺皆知的著名旦角。她演唱時嗓音明亮純淨,清脆圓潤,音質堅實柔韌,唱法上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綜合運用;唱工以大段敍述性“豫東調”、“二八板”為其擅長,同時吸收了“山東梆子”的音調,並加以融化。唱腔結構嚴謹,旋律簡練、樸實,技巧嫻熟,節奏明快、舒展。其特點剛健豪爽,深入淺出,藴藉醇化。故而,“大金牙”一句“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走出來我保國臣”,頓時全場轟動,“好”聲四起。緊接着,不知從哪裏開始,聽眾紛紛起立,造成擁擠。儘管有專門人員拿着長長的鞭杆又喊又打“維持”着秩序,但人們擔心自己被踐踏,還是不管不顧地站起來“隨波逐流”。及至人們無可奈何地再次坐下,麥收已經坐到了一羣年輕姑娘的背後,後面則是幾個毛頭小夥子。

演出在繼續。麥收聽着聽着,忽然發現有人在摸自己的手。剛開始,他以為是前面的哪一個女孩,後來才感覺出那隻手來自身後,而且是一隻骨感有力的男孩子的手。就在這時,那隻手突然抽回,又瞬間返回,只是那隻手裏多了兩張柔柔的“紙片”。麥收心裏一動,立刻明白了——這一定是後面這個男孩子把自己當成了女孩子,見摸手的時候自己沒有拒絕,就為了“加深感情”又塞了一些錢。於是,麥收就縮回手將錢塞進衣兜,繼而又騰出手來,任由那個男孩子去摸去摳……

剎戲後,麥收迫不及待地回到家裏,便在燈明下掏出“紙片”查看。果不其然,那“紙片”真的就是兩張五元面額的人民幣……你千萬可不要小看這十塊錢,要知道那時候一般國家幹部每個月工資才有三十多元啊!

後來,國家提出“割資本主義尾巴”,麥收家的炸油條攤子自然首當其衝。沒有了生意,加之過去有“活便錢”一家人好吃好喝習慣了,所以很快地他便成了全村最窮的“貧困户”。

俗話説:“有福不在忙,沒福累斷腸”。那時候突然又有“領導人”提出了“越窮越革命”的口號。正是為此,麥收被選為“貧農代表”進入學校,一夜之間成了“學校貧代會主任”,當上了學校負責人。

學校是要開會的。麥收作為學校“負責人”,開會就要講話。剛開始,主持人一宣佈“請貧代會主任講話”,都是幾個老師像“趕鴨子上架”一樣把他連拉帶拽地扯上“主席台”。後來習慣了,麥收便不再等人拉扯,而是主動走上台去。當然,沒有文化的麥收話語就不多:“孩子們啊……恁多有福哇?有毛主席的領導,恁有學上。……恁要好好聽老師的話,好好唸書,好好認字。”

“好話説三遍,雞狗不耐煩”。麥收翻來覆去就是這幾句話,就連最笨的學生也學會“背”了。所以,後來有一次開會,麥收一上台,就有調皮搗蛋的學生高聲大喊:“孩子們啊……恁多有福哇?有毛主席的領導,恁有學上。……恁要好好聽老師的話,好好唸書,好好認字。”緊接着,就是一陣鬨堂大笑。

這時候,人們只見麥收的臉猛地一紅,一紫,一黃,一白,然後就大聲説道:“笑啥笑?我不就沒有上過學嗎?反正我一輩子沒有做過虧心事……除了那一次……去張莊聽戲要了人家十塊錢。”

接着,他便一五一十地講起那天的故事來,而且講得頭頭是道,有板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