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民族地區旅遊業的幾個問題

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民族分佈地區的一般特點是地域廣大,資源豐富,地處邊疆。近幾年,隨着大量旅遊者的湧入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起步,我國民族地區旅遊業的“生命胚胎”已開始形成,大力發展民族地區旅遊業的條件越來越成熟。因此,根據效益型佈局的原則,民族地區旅遊業應該在哪些地域先起步和怎樣起步?旅遊業的起步和發展將對振興民族地區經濟產生什麼作用和影響?對民族地區旅遊業的開發應採取什麼樣的對策措施?這些,對於制定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都關係密切。

發展民族地區旅遊業的幾個問題

資源與市場:民族地區旅遊開發的內在要素

人類對地球空間表面的開發,總是優先開發條件好的地域,然後再開發條件差或開發難度大的地域。民族地區旅遊開發就屬於後一種開發型,是人類生產、休憩活動空間不斷擴展、深化的表現。隨着世界旅遊業的發展和我國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民族地區的旅遊開發勢必加強和深化。

(一)民族地區旅遊資源的特點

1、民族地區旅遊資源系統龐大。我國少數民族分佈地區佔全國總面積的63.7%。民族地區不僅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地貌類型齊全,而且各種旅遊地貌發育較為典型。在1982年和1988年國務院公佈的兩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共84處中,民族地區就有38處;1982年和1986年國務院公佈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共62座,民族地區就佔23座。民族地區尚未發現的潛在資源還相當豐富,加上有待列入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各地方政府公佈的省級、地市級風景名勝區,形成了龐大的民族地區旅遊資源體系。

2、民族地區旅遊資源品位極高。旅遊資源的價值在於特色和魅力,即品位。我國民族地區許多旅遊資源為全國、甚至世界所矚目。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連綿的雪山冰峯,其山體的高度、長度為世界其他國家所無以倫比;廣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聞名世界;湘西張家界,融國內大小名山特色為一體,大片的森林和各種珍稀動物,是我國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園。此外,雲南的路南石林、四川的九寨溝、新疆的天鵝湖、內蒙的阿爾山温泉等,均是著名的佳景勝地。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列的《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中,中國被列入五個保護區,其中長白山、卧龍、武夷山、梵淨山四個分佈在民族地區。民族地區的不少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蹟,在國際旅遊市場上有較大吸引力。

3、民族地區自然景觀和民俗風情佔優勢。我國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區也有不少山景,但大多或因靠近城市的區位而成名,或因文人墨客的渲染而享譽,而真正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險峯、雪原、大瀑、溶洞、古遺生物等,均集萃於民族地區。如西藏的希夏邦馬峯、新疆的羅布泊、雲南的洱海、貴州的龍宮等,這些自然美景是當前旅遊市場開發行情看好的類型之一。如果説民族地區自然旅遊資源以奇而絕取勝,人文旅遊資源則以古而稀聞名。民族地區不僅有距今久遠的古人類遺址、古墓葬和眾多的壁畫石窟、寺院佛塔,而且還有各民族在發展過程形成的生動活躍、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傳統節日、集會活動、民族歌舞、民族服飾等。少數民族地區的這些人文資源,對於發展旅遊業來説是一種優勢,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源流,這種個性上的獨特性必然構成總體上的多樣性,因而從總體上看,我國廣袤的少數民族地區客觀上可以為旅遊者提供多種多樣的旅遊環境和旅遊活動內容。

4、民族地區旅遊資源組合較好。旅遊資源在廣大民族地區的分佈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區相對集中,有的則相當稀少。資源集中的地區不同的名勝區間距較近,景區內資源類型多樣,結構緊湊,交相輝映。如桂林以“三山兩洞一條江”為中心的重要遊覽景點就散佈於方圓百里之內,這是旅遊資源組合較好的表現。許多民族地區也就是垂直地貌密集組合的地域系統,從而層層分割空間,導致多變的景象,使生物和水體景觀因地文要素變化而表現出豐富的景層。如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峽谷—民情結構等,就是絕妙的資源組合。少數民族地區在不同社會歷史階段遺留下來的文化遺存,組合成了我國民族地區一種“人無我有”的獨特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是開發旅遊業的前提性因素,民族地區所擁有的旅遊資源是其旅遊開發的決定性條件。

(二)民族地區旅遊開發市場分析

1、全球遊客總量持續增長。遊客數量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基本上是正相關的函數關係。國際上遵循着這樣一種經驗判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00美元,居民就產生國內旅遊動機;達到1000美元,就產生赴鄰國旅遊動機;達到3000美元,就產生赴遠國旅遊動機。從國際旅遊需求來看,根據世界組織報告,以1989年全世界國際旅遊人數4億、國際旅遊收入2092億美元為基數來預測:到1995年世界國際旅遊人數可達5.15億,收入3430億美元;到2000年世界國際旅遊人數6.37億,收入5270億美元。上述預測結果是以年均增長4%為條件作出的。而東亞太平洋地區,無論是出境旅遊還是接待旅遊者,都將是發展最快的地區,在80年代達到了9.3%的年均增長率;到90年代仍將保持這一速度,形成了一個極其廣闊而又現實的需求前景

從國內旅遊需求來看,我國旅遊業第一步發展戰略目標的完成,恰恰處於旅遊需求第一層次(300美元)的起點,由此將產生大規模的普遍的國內旅遊活動。而且中國人口基數大,東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又不平衡,目前已有38個城市、8000多萬人口達到小康水平,使國內旅遊消費檔次拉開,形成多層次的結構,每一個層次雖然所佔比重可能不大,但其絕對量則會形成一個寵大的市場。

2、世界旅遊市場重心向東轉移。國際旅遊市場格局是在世界經濟格局基礎上形成的。近一、二百年來,西歐、北美一直是世界經濟的重心,因而它們在國際旅遊市場上一直居於優勢地位。進入8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經濟蓬勃發展,經濟增長率持續高於其它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上升。亞太地區經濟的發展必然推動該區域旅遊業的迅速發展。1961年,亞太地區接待國際旅遊者110萬人次,佔世界國際旅遊總人數的1.5%,國際旅遊收入為3.6億美元,佔世界旅遊收入總額的4.9%;1990年,亞太地區接待國際旅遊者達5000萬人次,佔世界國際旅遊總人數的12%,國際旅遊收入達37億美元,佔世界旅遊收入總額的16.0%,30年內兩者分別增長45.4倍和103倍。同期內,世界旅遊人數增長5.5倍,收入增長31.5倍。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90年代亞太地區旅遊業年均增長速度仍居世界首位。該地區接待國際旅遊人次在世界總數中的比例,將從1989年的11%上升到22%左右,旅遊收入的比例將從13%上升到30%。如此推算,到下個世紀初,國際旅遊市場有可能形成歐洲、美洲和亞太三分天下的格局,即歐洲約佔50%,美洲約佔20%,亞太約佔20~30%,亞太地區有可能超過美洲地區居世界第二位。據世界旅遊界行家分析,21世紀,世界旅遊中心將屬於亞太地區。

3、國內旅遊需求強勁。近十幾年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率先富裕起來的人民羣眾旅遊需求強勁,按人均CNP達到300美元即開始產生近距離旅遊的規律來看,外出旅遊的人數將越來越多。1990年末,全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7034億元,國內旅遊約2億人次。一方面由於休憩觀念和方式的變化,許多人已厭倦節假日互相吃請,而樂於紛紛結伴外出旅遊,部分人趨向選擇神奇的少數民族地區觀光;另一方面我國東部熱點城市的景觀產品已基本定型,回頭客趨於減少,故推出民族地區新的旅遊景觀產品已構成現實的戰略需要。

帶動與效益:民族地區旅遊開發的作用和意義

我國民族地區普遍工農業產值不高,商品經濟較為落後,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羣眾的温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因此,民族地區通過對旅遊業的開發,能為社會經濟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和產生積極的意義。

(一)旅遊開發有利於促進民族經濟的全面發展

首先,旅遊業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創匯高、收益多、勞動密集型高度綜合的特殊經濟部門。民族地區通過旅遊業的開發,所增加的非貿易外匯收入,不僅可以平衡區域收支,為建設積累資金、支持地區經濟發展,而且可以促進區域資源的開發和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從而有助於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最終達到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其次,旅遊業是一項關聯度較高、帶動性較強的龍頭產業,開發旅遊業,可以帶動民族地區的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對外貿易、城市建設、景觀修建、環境保護、醫療衞生、工藝特產、文化娛樂、生活服務、廣播宣傳等行業迅速發展,從而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再者,國際客源流向遵循着一定的規律,即旅遊者從發達地區流向欠發達地區,從高收入地區流向低開發地區。我國少數民族分佈的大多數地區經濟還較為落後,開發旅遊業,可以從國際國內經濟發達的高收入地區的旅遊者身上獲取一部分收入,並將這些收入向生產投資和生活消費形態轉化,從而通過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連鎖反應”作用,促進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

(二)旅遊開發有利於促進民族地區的產業調整

旅遊業是一項綜合性的產業,旅遊業所依託的食、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要相互協調配套才能發揮其作用。由於絕大多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後,旅遊業所依託的基礎條件和基礎設施也較薄弱,而市場又支配着某些地區的旅遊資源非開發不可。於是,這些地區的旅遊開發就變成主導產業,促進了與旅遊業相關的其他產業的配套發展,使原來聚集程度很小的第三產業及第二產業相對增長,產業結構由低層低效益向中層中效益甚至高層高效益升級。據有關資料表明,每增加1名旅遊從業人員,需增加5名間接從業人員。因此,發展民族地區旅遊業,不僅可以擴大就業,而且還可以促使民族地區人口直接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化,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三)旅遊開發有利於促進民族地區的資源保護

民族地區旅遊業的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利用現有的旅遊資源,開發新的旅遊資源,就從客觀上要求保護自然環境、恢復和修葺原有人文旅遊資源,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此,不僅要大力開發自然旅遊資源,充分利用自然風光、野生動物資源,建立和開放相應的自然保護區;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發掘、整理和提煉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風俗習慣、歷史掌故、神話傳説、民間藝術、舞蹈戲曲、音樂美術、民間技藝、服飾飲食、接待禮儀等民族旅遊資源,使這些民族文化的瑰寶得以永世留芳。特別是發展旅遊業,要求旅遊環境質量要優於一般環境質量,因此,必然要求旅遊區維護和恢復文物古蹟,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整理和發掘人文風情,而這些對民族地區的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可以起到積極的保護和促進作用。

(四)旅遊開發有利於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團結

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傳統的旅遊方式已由過去單純追求熱線景點而轉為以歷史文物、文化傳統、科學考察、民族風情等為目的的小規模旅遊。旅遊業本身也發展成了一個沒有國界的統一的世界性行業。從當前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據國家旅遊部門近年來的調查表明,國外旅遊者對我國民族風情的興趣要高於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蹟,這充分説明了世界旅遊活動的傾向是在對異族風情的追求和嚮往上。因此,發展民族旅遊業不僅可以為世界旅遊業提供廣闊的市場,而且也為世界各國鋪設了友好交往的橋樑。特別是現代旅遊,實質是一種地區間的文化交流。隨着民族地區國際旅遊業的興起,可以有效地改變民族地區長期所處的文化封閉狀態,使之經常性地與現代文明和外來文化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形成民族進步和人類文明建設的推動力。

基礎與交通:民族地區旅遊開發的制約因素

當前,民族地區的旅遊開發將遇到一些無法迴避的矛盾。目前,制約民族地區旅遊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民族地區旅遊開發遲,基礎差,資金嚴重短缺

民族地區的旅遊開發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我國改革開放的時間不長,不少剛發現的旅遊資源開發的時間更短,起點很低,固定資產投入很少,而完善旅遊設施的耗資量卻很大。原因是:(1)民族地區旅遊資源多以“野、奇”特色見長,多地處偏僻地區,通路、通電、通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基本上要新建。而東部城市和發達地區的許多旅遊資源,本身就是其城市地域的組成部分,或分佈在距城市不遠的地區,旅遊開發時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市政設施,從而降低了資金投入的總量。(2)許多民族地區地形複雜,土石方等基本建設單價指標高,同樣基建項目的耗資一般要大於東部發達地區數倍。(3)民族地區旅遊資源大多雖品位高、但知名度低,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廣泛開展宣傳,宣傳促銷也需耗資,因為低知名度的旅遊資源是沒有真正的經濟價值的。(4)民族地區大多數是老、少、邊、窮地區,資金來源主要靠國家有限的財政撥款,同時民族地區引入外資開發旅遊的渠道遠不如沿海僑鄉暢通。(5)我國旅遊市場屬二元結構,即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是在相互封閉的狀態下運行的,相互間無法實現接待上的餘缺互補,因而需要同時建設兩套檔次上差別很大的設施,實際就更增加了投入。

(二)民族旅遊區距主要客源市場遠,景區間距大,運輸成本高

現代旅遊客源市場分國際和國內兩種。國內遊客是民族地區旅遊開發的先導,並將一直是遊客數量的主體。國際客源市場則是民族地區旅遊開發經營的主要目標,因為國際旅遊經濟效益較大。我國民族地區距我國主要國際客源市場--歐、美、日及遊客數量可觀的港、澳、台地區距離較遠,因為我國國際遊客的主要入境口岸分佈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幾個大城市,遊客要在口岸轉乘運輸工具,再由口岸輻射到民族地區。

國內主要客源市場也在東部發達地區。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開發歷史長,基礎條件、整體經濟水平均高於民族地區,加之人口基數大、人口密度高,是國內客源的主要輸出市場。據對雲南西雙版納的客源調查,遊客數量最多的是來自上海、北京、廣東、山東、浙江、江蘇等相對發達的地區。而民族地區本身因還有相當部分羣眾尚未解決温飽問題,故而對近地旅遊的要求也就不顯得迫切。

民族地區雖地域遼闊,但許多景觀屬大跨度空間的旅遊資源,旅遊景區之間距離遠,如昆明距大理約400公里,至西雙版納約700多公里;昆明到黃果樹瀑布約467公里,昆明至桂林1500公里。由於旅遊勝地相距甚遠,受交通條件制約,嚴重存在着“旅長遊短”的現象,易使旅遊者產生單調乏味之感。而東部地區杭州至上海201公里,上海至蘇州84公里,蘇州至無錫42公里。可見,開支同樣的旅遊費,觀光丰度的優勢卻大不一樣。

(三)民族地區旅遊交通、通訊等現代設施落後

發展旅遊業,交通是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地區旅遊業已有很大發展,但交通條件的制約始終是阻礙旅遊業發展的“瓶頸”。旅遊交通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與區外聯繫通道少,運輸限制口多,客貨運輸不暢,進出區域困難。(2)區域內現有運輸網絡不完善,鐵路佈局偏於東部;公路幹線少且覆蓋面窄,水運航道通過量小。民族地區中如川西、滇西、黔北、桂西、西藏等地區,仍然交通閉塞,運輸困難。(3)交通設施因受地域條件及經濟條件等影響,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技術條件差,裝備總體水平落後,綜合運輸能力低。

在通訊方面,民族地區的許多地方尚未形成國際長途直撥電話和圖像傳真業務,通訊服務網點少,設施裝備陳舊老化;信息傳遞不通暢,旅遊信息諮詢服務十分薄弱,遊客的通訊聯絡需求得不到應有的滿足……這些不利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部份國際遊客的興趣,從而影響民族地區旅遊業的發展。

特色與宣傳:民族地區旅遊開發的對策和措施

當代方興未艾的國際旅遊熱對民族地區來説,是一個新的發展契機。旅遊業作為一種多行業的綜合體,涉及到旅館業、旅行社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娛樂業以及園林、海關、藝術、醫療等眾多產業和經濟部門。如果把旅遊業作為經濟建設的一個方面來看,可説是“以一業帶百業”,牽動了整個民族地區經濟鏈條的加速轉動。

(一)制定民族地區旅遊開發總體戰略規劃

在世界旅遊的黃金時代,民族地區不應只在傳統產業的圈圈裏做文章。旅遊業是相當一部分民族地區突破傳統產業,創造新的經濟格局,注入新的經濟動力的“龍頭”。為此必須站在戰略高度,採取戰略性的措施扶植旅遊業,走出一條在充分利用天然風光和文物古蹟的基礎上,以民族風情特色取勝的發展旅遊業的路子來。

目前,在各省區都已制訂了“九五”計劃和十年規劃的基礎上,還有必要制訂一個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旅遊開發的總體規劃。區域旅遊開發是分省域進行的。旅遊業經營跨越省域展開,其開發本身要在高層次總體方案的指導下進行,才能保證區域經營的合理性。民族地區旅遊開發總體戰略規劃要根據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旅遊資源的區域分異,進行開發上的分區、分期指導。從資源普查到各地域的效益產生,都能通過區域規劃落實到空間,強化我國民族地區旅遊項目佈局的科學性和計劃性。民族地區旅遊開發總體規劃佈局內容應遵循“兩個重點投入,三個重點傾斜”的原則。兩個重點投入,一是重點佈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二是重點設計和佈局旅遊黃金熱線;三個重點傾斜,一是重點向民族地區的大中城市及其附近的資源傾斜,二是重點向民族地區的交通幹線及其兩則傾斜,三是重點向能納入環形旅遊圈的沿線、沿點及其附近的資源傾斜。總體戰略規劃不僅僅是景觀現狀的開發,還要規劃到民族風情、民族節慶、民族風味、民族商品等內容。

(二)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設計旅遊項目

有特色才有競爭力和吸引力。發展民族地區旅遊業的着眼點必須放在民族特色,能發揮自身優勢的旅遊內容和景點上,而不能照搬套用東部發達地區的做法。為此,(1)應積極發掘各種民族風情、傳統習俗、民間藝術、宗教信仰、人物掌故等優秀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使它們更具濃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區域性而展現在遊人面前;(2)在開發和建設旅遊景點時,要儘可能把各民族的傳統藝術與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特別是人工建築不能因刻意追求現代化而失去民族特色;(3)在旅遊業的經營上,積極組織旅遊者參與並體驗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活動項目,如安排遊人參加三月街、潑水節、那達慕大會、花兒會等民族節日活動,觀賞少數民族的歌舞、盛會,從中體味我國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生活;(4)組織生產適銷對路的帶有民族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和旅遊用品,如金銀首飾、提袋服裝、地毯圍裙和那些印有風景名勝、有紀念意義的手帕、提包等小飾物。此外,在富有民族特色的交通工具、民族風味食品、傳統手工藝品等方面,仍有相當的潛力可挖。

在旅遊項目方面可廣開思路設計遊樂項目。如民族風情旅遊項目:對歌、踩鼓、賽馬、鬥牛、賽蘆笙等;民族歷史旅遊項目:如元謀猿人考察旅遊、劍川文化遺址考察旅遊、南方陸上絲綢之路考察旅遊等:民族宗教旅遊項目:如對雲南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喇嘛教的考察旅遊等;民族建築旅遊項目;對不同民族所建的塔、橋、亭、樓閣、墓碑、雕刻的考察旅遊;民族貿易旅遊項目:利用三月三、四月八等民族傳統節日,組織各種形式的物資、商品交流會;民族仿古旅遊項目:以民族村為代表設立各種村寨,將每個民族的主要特色在一個集中游覽點反映出來,增強其複合性。

(三)採取特殊政策,加強民族旅遊業發展

國家為加速民族地區的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民族貿易、對外貿易等行業的發展,均採取了一系列照顧政策,而旅遊業在民族地區是一個剛剛起步的新興行業,基礎非常薄弱。因此,為了促進其迅速發展,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特殊的照顧政策。(1)對具有開放條件,又具有資源優勢的地區,應從政策上逐步允許其對外開放;對一些由國家旅遊部門管理的旅遊企業,能下放到地方的應儘量下放,使之增加地方收入,增強民族旅遊業的自身活力。(2)對於旅遊外匯收入,應實行地方全部留用的政策,並對旅遊企業實行減免税收,這是促進民族旅遊業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3)對於旅遊温熱點城市的建設,從發展旅遊的角度出發,應從政策上放寬建設規模,並儘可能採取多種形式宣傳民族地區的特色旅遊項目、著名景點和風物特產,使更多的人瞭解和認識民族地區。(4)國家繼續在資金上支持民族地區旅遊區的建設,扶持可以採取專項撥款、低息貸款或無息貸款等多種形式。(5)國家繼續大力扶持民族地區的交通、郵電通訊和城市其它基礎設施建設,鑑於民族地區“旅長遊短”的侷限比較明顯,有必要先着手把一些旅遊温熱點的機場建設搞上去。

(四)宣傳促銷,在深度和廣度上拓展

民族地區的旅遊宣傳,要突出其特色和整體性。近幾年各省區除各自宣傳其旅遊區外,還應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進行中國民族地區整體旅遊形象的宣傳,這樣才能既有利於宏觀效益,又有利於本地區的局部效益。在宣傳上要突出幾個原則:一是唯我獨有原則。我國的許多民族風情,都是本地獨有的,這些風情應大力加以宣傳。應強化遊客這樣一個意識:即使你走遍全球,也只有在本地才能領略到此項遊樂項目。二是有的放矢的原則。旅遊宣傳必須注重針對性,因為旅遊者中包括男女老幼,包括不同地域、國籍、階層、職業、文化教養和宗教信仰的人,因此,宣傳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考慮遊客的傳統觀念、審美情趣、欣賞習慣、思維方式的差異。三是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於所宣傳的事物應採取客觀的態度,不能誇大,更不能無中生有。對於民族地區來説,旅遊景觀、民族風情可以大力渲染,而對於服務質量、交通設施,飯店接待條件的宣傳則要掌握分寸,如果宣傳失實,就會造成遊客的失望和不滿,影響今後業務的進一步擴大。

(五)重視邊境旅遊,促進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發展

根據我國民族地區絕大多數位於邊疆的特點,現階段應優先發展邊境旅遊,同時積極發展國內旅遊,走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相結合的道路。因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發展旅遊業的資金有限,短期內難以形成足夠的國際旅遊接待能力。先發展邊境旅遊,形成小範圍的國際市場,並通過邊境旅遊業的發展積累資金和管理經驗,為民族旅遊業逐步走向世界奠定基礎。同時,我國人口眾多,發展國內旅遊潛力巨大,隨着國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獨具特色的民族地區旅遊資源,必將會吸引更多的人們前往觀光遊覽。

旅遊範圍的大小和旅遊項目的多寡,是衡量旅遊業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而擴大旅遊範圍,增加旅遊項目,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這就需要加速對旅遊資源的普查。目前,我們對民族地區的相當一部分旅遊資源在數量、質量、條件、分佈規律等方面還很不清楚,建議有關部門撥專款組建一支有專家、學者參加的專門普查隊伍,對民族地區的旅遊資源進行一次全面綜合性的普查,儘快將民族地區旅遊資源的分佈、特點、數量、質量、結構以及地域組合、開發程度、開發潛力等普查清楚,建立資源檔案,制定科學可行的開發方案,為民族旅遊業發展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