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調查報告4篇

本文目錄2019年勞動力調查報告&&鎮勞動力轉移工作調查報告關於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清水縣農村勞動力勞動素質狀況及培訓調查報告

關於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報告 濟寧市農業局 李長江 (XX年5月) 根據市政府辦公室安排,為掌握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對勞動力吸納情況,找出轉移中存在的制約因素,研究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措施,我們採取調查統計與典型分析相結合的形式,就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的帶動和影響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情況 調查情況表明,自XX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關於培育壯大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農村勞務經濟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來,全市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紮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在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效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深刻變化。據初步調查統計,到XX年底,全市鄉村總人口645.7萬人,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355萬人,其中,從業人員為343萬人,常年性剩餘勞動力資源約20萬人,季節性臨時剩餘60萬人。其中按從業結構分,從事第一產業的197萬人,佔從業人員的57%;從事二三產業的146萬人,佔43%。在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中,行政區域(指縣市區)內就近就地轉移就業73.4萬人,行政區域外勞務輸出72.4萬人,境外就業人員1926人,實現勞務經濟收入近50億元。綜合分析,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帶動促進情況,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一是以種養業為主的現代集約型農業呈現出吸納農村勞動力的潛力巨大。以露地瓜菜、反季節精細瓜菜、苗木花卉、特色種植和規模養殖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把現代農業科技與傳統精耕細作、精養細管相結合,呈現出對農村勞動力較強的吸納潛力。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促進畜禽、林果、瓜菜和優質專用糧棉油等主導產業規模的迅速膨脹,把越來越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吸納到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上來。金鄉50萬畝大蒜,僅收穫季節就吸收15萬外來打工勞動力。二是農業產業經營已成為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重要途徑。農業產業經營特別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許多地方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途徑。目前,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2200餘家,其中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810家,年銷售收入280億元,吸收本地和外地15萬勞動力就業。像兗州綠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種鴨飼養、苗鴨孵化、飼料供應、肉鴨宰殺、出口創匯為一體的大型肉鴨綜合加工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現擁有固定資產1.4 億元,年銷售收入4億多,該企業從基地養殖、生產經營管理到肉鴨加工、市場開拓、產品銷售等各個環節,吸收當地和外地不同層次技術、管理和普通工人共1900餘人就業。菱花集團是一家擁有固定資產8.2億元、年銷售收入12億元、以玉米為主要加工原料的味精企業,僅在濟寧本地就吸收3200名勞動力就業。三是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已成為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的主體。近年來,農村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等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吸收和消化農村富裕勞動力重要載體。到XX年底,僅全市24.3萬户個體工商户和民營企業,就吸收120多萬勞動力就業。四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已成為農村富裕勞動力就地消化的新途徑。近年來,農村道路、交通、農業設施建設以及以荒山、荒灘、荒水、陷地治理、中低產田改造等各類農業綜合性開發,也吸納了一批富裕農村勞動力,併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新途徑。 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吸納農村勞動力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整分析,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在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並呈現出領域不斷拓寬、容量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但就總體上看,通過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農業產業經營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不夠強,消化吸收的農村勞動力數量不夠多、質量不夠高,無論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還是與農民收入快速增加的要求都不相適應。其主要原因:一是農村勞動力的思想觀念落後。受傳統陳舊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影響,認為在農業內部從事種養業生產經營,是沒有出息和沒有本事的表現,主觀上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二是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低。從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看,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佔82%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18%。受過專業技術培訓學習、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特長的僅50%左右,有相當比例的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沒有一定的技術特長。由於文化素質低下、專業技術水平差,嚴重製約和影響了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就業。三是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目前就全市來講,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農業結構調整的數量規模小,農業結構調整的質量檔次低,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這些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消化吸收。四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小、規模小、帶動能力弱,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小、檔次不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發育緩慢,造成農業產業化工水平提升不快,影響了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消化吸收。五是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發展不夠快。受經濟基礎、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條件制約,我市農村二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與省內外經濟發達地區表現出較大差距,與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要求,不相適應。 三、深化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措施 針對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轉移就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擴大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吸納的容量,通過對落後的農業生產條件、低水平的農業生產結構和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的全面改革創新,通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方位開發等來挖掘農業農村內部的就業潛力。下步工作中應採取以下對策措施: 一是以農業適用技術培訓為重點,強化

勞動力調查報告4篇

農村勞動力技能素質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適應能力。以新世紀青年農民培訓、農民綠色證書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培訓和農村勞動力創業培訓等一系列提高農民素質培訓為重點,切實搞好對廣大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的科技、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特別是針對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需要,搞好訂單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從業適應能力,為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 二是以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為主線,深度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通過發展規模經濟和現代集約型農業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立的農村五大主導產業,適應市場需求,藉助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膨脹產業規模,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大力發展高市場佔有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和產品,通過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以市場為導向,依據資源特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必然要求,又為深化農業內部就業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一方面,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要求農業生產應發展滿足市場需求的優質農產品,調整過程中必然要求更多的勞力、資金、技術等資生產源要素的投入,因而會產生更多的勞動力需求;另一方面,根據加入wto後農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依據我市人多地少、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特點加快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包括棉花、糧食、油料、畜產品、水產品以及水果、花卉等農畜產品生產業。加快農業生產從耕地密集型產品為主向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轉變,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產生更大的勞動力需求。 三是以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產業鏈條的延伸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實行農產品產、供、銷對接,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從而改變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渠道僅侷限於農業生產部門的局面,形成農村勞動力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多部門就業的新局面。適應現代農業、市場農業發展的需要,採取力度更大、更直接的措施,特別是對市場前景好、規模大、帶動輻射能力強的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在用地、用電、用水、税收、貸款、出口退税等方面,進行多方面扶持。通過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快速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通過產業化和所有制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借鑑學習經濟發展地方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制定鼓勵和支持農村二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通過農村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的優化調整,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消化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五是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通過培植農村經濟新增長點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 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繼續加大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良好機遇,通過爭取上級政策支持、自身立項和制定更寬鬆的政策調動基層等多種途徑,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吸納更多的臨時性、季節性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鎮勞動力轉移工作調查報告2019年勞動力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內容提要:有效地轉移剩餘勞動力,成為&&鎮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環節。所以,深入調查分析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的現狀與制約因素,從而形成有效的轉移對策,就顯得極為重要。 本文就度原&&、&&、&&三鄉鎮開展勞動力轉移工作所掌握的有關資料,分析新&&鎮勞動力轉移現狀、特點及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制約因素,結合新&&的實際鎮情,提出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的具體對策,並對該鎮今後五年勞動力轉移工作提出建議。

一、&&鎮勞動力轉移現狀及特點

(一)、現狀

1、勞動力分佈現狀:

從總體數量上看:&&鎮有農村勞動力21133人,除了已經進入鄉鎮企業、非農產業和大中城市打工的15033人外,還有6100勞動力在農閒季節處於相對失業狀態。

從地區分佈上看:由於各村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存在雖帶有普遍性,但在各村的數量分佈不均衡。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村,農村勞動力的剩餘率較高,而&&村、繅舍村、磻溪村等中心村及一些企業較多的村,由於第三產業和企業發展比較迅速,農村剩餘勞動力比例較低,村與村之間的差異比較明顯。

從受教育程度上看:據統計,在農村勞動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勞動力佔勞動力總數的0.1%,國小程度的佔31%,國中程度的佔49%,高中程度的佔9%,中專程度的佔1%,大專及以上程度的比重為0.1%。其中,國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79.4%。由此可見,&&鎮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總體文化素質比較低。

2、勞動力轉移現狀:

度,原&&、&&、&&三個鄉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縣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全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立足本鄉鎮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採取有效措施,紮實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截止底,全鎮累計轉移勞動力15033人,佔勞動力總數21133人的71%,其中轉移勞動力5780人。外出務工人員勞務性工資收入達450 0萬元,佔全鎮農民人均收入的31%,勞務性工資收入已經成為&&鎮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徑。

(二)、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1、從事二、三產業的人員居多。據調查,在外打工人員在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批零貿易餐飲、社會服務等行業的從事人數佔整個務工人員的78%。

2、外出務工以自發為主,政府和經紀人組織的偏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在異地轉移中,主要以自發轉出為主。

3、季節性轉移的較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徵和傳統的風俗習慣,決定了&&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季節性很強的特點。底,全鎮轉移超過6個月以上的勞動力佔轉移量的38%,而62%的轉移勞動力則不完全脱離農業生產勞動,基本上農忙務農,農閒務工、經商、跑運輸,往往是春節後出 夏收前回,夏種後出 秋收前回,秋種後出 春節前回的“候鳥式”轉移,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4、羣體性外出的多,而單槍匹馬外出闖世界的少。輸出的勞動力一般都按照血緣、人緣關係,或三五成羣,或數十結隊,集體外出,互相照應,互有聯絡。

二、&&鎮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制約因素

一些農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掙不了幾個錢,也懂得出去闖蕩才能走上富裕路。但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多數農民不願轉移,也不敢轉移。

從主觀原因分析主要表現在:一是安於現狀,怕打破寧靜的生活。儘管改革開放使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兩畝地一頭牛,孩子老婆熱炕頭”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二是膽小怕事,怕帶來麻煩。在農村,由於教育、文化、技術、信息落後,使一些農民自卑心理嚴重,怕跑出去找不到活幹,怕幹了活又要不來錢,怕外出打工挨欺負。特別是老年人心疼子女,寧可不掙錢,也不讓他們出去闖蕩。三是缺少手藝,怕自己幹不好。在農村,多數人文化少,素質低,沒有一技之長,外出打工只能幹那些苦髒累、掙錢少的活。這顯然已經不適應城市產業多樣化、技術現代化對勞動力的需求,加大了農民進城就業的風險。農民進城因找不到工作返鄉的屢見不鮮,也使一些沒有走出去的農民不再往外走。

從客觀原因分析主要表現在:一是信息不靈,怕找不到掙錢的門路。一些農民與外界接觸少,缺乏溝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該幹什麼;想在家創收,不知幹什麼掙錢;想學技術,不知要到哪裏去學。二是渠道不暢,怕沒有人幫助。就內部環境而言,雖然在鎮、村組織中成立了勞動力轉移工作的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但還沒有很好的發揮從事勞動力轉移的協調、服務、培訓等項工作的作用;就外部環境而言,農民外出打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學等方面受到諸多限制。

三、&&鎮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基本對策

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要“政府搭台,農民唱戲”。做到上下統一,轉變思路,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開闢廣闊的道路。

1.破除陳舊觀念,變要我轉移為我要轉移

增加農民收入,要從農業以外去想辦法,出路在於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二、三產業,轉移剩餘勞動力。農民必須破除安於現狀、守攤吃飯的觀念,要有創新意識,盯住市場,走向市場,從自身實際出發,自覺地尋找適於自己發展的空間。

2.加大教育力度,變盲目轉移為特長轉移

提高農民素質的關鍵是加大農村教育的力度,搞好農民教育。

第一,搞好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不僅在保就學率上下功夫,也應該狠抓教育質量,確保九年義務教育收到理想的成效。

第二,大力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教育,為農民走出土地重新就業創造條件。在農村,應為“下崗”或半下崗農民舉辦各類職業技術培訓班,使之具有一技之長,不但為農民在農村尋找新的就業機會創造條件,也為農民到城市創業、就業創造條件。這就不僅要靠政府去辦,也要由政府引導、扶持大企業、教育單位去辦,根據農民個人特長,培訓他們相應的技術,使他們取得必要的技術資格證書。

3.創造優良環境,變無序轉移為有序轉移

農民的思想解放了,素質提高了,想要轉移,但向哪裏轉移,怎麼轉移,又成了擺在農民面前的一道難題。政府要為勞動力轉移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一是要建立健全勞動力轉移的中介機構,安排專人搞協調服務,宣傳引導。二是通過發展民營企業,鼓勵扶持私營企業,加速小城鎮建設,來拉動和吸引剩餘勞動力轉移。

4.敢於投資創業,變守攤式轉移為創業式轉移

在勞動力轉移中,對於有條件的農户,拿出一筆資金搞投入,其效益大多高於單純靠出力氣打工的收入。在勞動力轉移中,首先應考慮如何投資、如何增值的問題。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不敢投資是不會掙到大錢的。但投資一定要看準;盲目投資則損失更慘。

5.練就一身本領,變不敢轉移為大膽轉移

一要有“手藝”。現在很多農民外出打工,不願從事那些掙錢少、粗重的體力勞動。他們也想幹點掙錢多、出力少的“巧”活,而這種活收入高,科技含量也高,也就是人們説的“手藝活”。因此,要想辦法提高自己,鍛鍊自己,充實自己。掌握一技之長,才能佔領一席之地,開創一片新天地。

二要有“心計”。就是在外出打工時要做到心中有數,特別注意的是:要了解對方,知道用人方的實情;找工作要通過正規的職業介紹中心,不要急於求成;要簽訂合同,發生糾紛時有依據;要遇事多想一想,有問題向專業機構尋求幫助;要學習掌握有關法律法規知識,用以保護自己。

四、&&鎮勞動力轉移工作建議及體會

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個重要課題,如何實現勞動力快速、合理、有序的轉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件大事。 根據前文分析及對策,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總體目標:

截止底,&&鎮共有未轉移勞動力6100人。在今後五年中,要在穩定已轉移勞動力總數的基礎上,力爭每年新增轉移勞動力1500-人,到,全鎮勞動力轉移總數達到19500人,佔全鎮勞動力總數的91%(以人口為基數),非農產業收入達8000萬元,其中外出務工收入達萬元,人均非農產業收入佔農民人均收入的55%以上。

(二)、具體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形成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工作合力。把推進城鎮化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列入&&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儘快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工作體系。成立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及勞動力轉移辦公室,負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綜合協調和管理工作。農辦、工辦、民政、司法、城建、教育、成教等各有關部門要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協調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目標考核制度,把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關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具體責任單位,定期進行檢查和考核;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宣傳導向作用,大力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使社會各界都來關注、關心農村剩餘勞動力。

2、做好勞動力轉移的動態管理和調研工作,及時掌握勞動力轉移動向。一是建立勞動力資源庫,實行勞動力資源電腦化管理。二是每年對勞動力轉移工作進行1次到2次的專題調研,及時掌握勞動力轉移動向,積極探索勞動力轉移工作的新路子、新辦法,為制定工作計劃、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目標提供依據。

3、積極拓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渠道和空間。

城建等部門根據&&實際,做好城鎮建設規劃,加快農村工業化和小城鎮建設進程,大力發展城鎮二、三產業,提高城鎮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使建築業、運輸業、飲食餐飲業、娛樂業等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

工辦等部門加快發展&&鎮民營經濟,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進一步解除束縛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障礙,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做大做強民營企業,使民營經濟成為吸納農村勞動力的重要載體。

農辦等部門要積極開展農業招商,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外國資本和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和畜牧業、水產業,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就地消化農村勞動力。

同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瞄準國際勞務市場,充分利用大集團、大公司的國外承包工程和勞務項目,組織農村勞動力跨出國門,提高對外勞務輸出水平。

4、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技能、素質培訓。着重抓好四個方面的教育,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

首先,落實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狠抓該鎮各中、國小教學質量,提高&&鎮中、國小學生升學率,從而普及高中教育,努力培養一大批具有良好基礎教育和掌握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新型勞動者。

其次,充分發揮該鎮成教中心等教育陣地的作用,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開展多領域、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

再次,成立&&鎮勞動力素質培訓中心,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務輸出專門培訓,建立農村職業培訓與勞動力轉移的銜接機制,注重培訓質量,講求培訓效果,根據勞務市場和用工單位的需要,合理確定培訓專業和培訓規模,進行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培養輸出。

最後,司法等部門加強法律知識培訓,在該鎮用工單位和農村勞動力中開展《勞動法》等等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培訓,增強用工單位和勞動力的法律素質,提高轉移勞動力的自我保護能力。

5、成立&&鎮農村勞務中介機構,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服務網絡。由各涉農服務部門、各類經濟實體、羣眾團體聯合成立集勞力培訓、信息蒐集、職業介紹、勞務輸出於一體的&&鎮農村勞務中介機構,形成開放有序、管理規範的勞動力轉移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鎮、村二級勞務信息服務網絡,加強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庫,暢通勞動力資源調蓄和信息共享渠道。

&&鎮勞動力轉移辦公室

關於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2019年勞動力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按省就業服務局《關於在重點監控鄉鎮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區石蓋塘鎮採取據實填寫“重點監控鄉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查表”、與村幹部座談、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交流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類型、就業方式、就業區域、就業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並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如何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詢問了在家務農村民和外出務工農民的建議。現作簡要分析如下:

石蓋塘鎮位於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區“城郊新鎮、工業重鎮、經濟強鎮”,鎮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入全市經濟十強鄉鎮行列。全鎮下轄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有總人口11950人,其中農村人口9406人,城鎮人口2544人,有農村富餘勞動力(16至60週歲)2343人;勞動力年齡結構為:16-20歲之間的勞動力180人,佔7.6%;21-40歲之間的勞動力1506人,佔64.2%;41-60歲之間的勞動力657人,佔28.0%。知識結構為:國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佔65.4%;高中、中專以上文化800人,佔34.1%。

一、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幾個特點

1、具有較強的裙帶性。經親朋好友介紹或引路而實現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佔大多數,通過政府或職業中介機構組織勞務輸出實現轉移的人數相對較少。特別是青年勞動力流動週期長,有的農村青年已完全擺脱了農業生產而長期在外從事流動就業,流動時間在5年以上的佔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左右。

2、流動區域相對集中。北湖區石蓋塘鎮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但是,流動區域相對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區等地區。隨着北湖區石蓋塘鎮鎮域經濟的加強,宇騰化工、裕湘面業等企業擴產,在鎮區就業的農民工有增加趨勢。

3、具有明顯的兼業性。隨着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相當一部分農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權,又加入了外出務工大潮,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外出做工經商,屬亦工亦農性轉移。

4、依然以從事純體力勞動為主。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佔65.4%,由於他們普遍素質偏低,技能單一,這與就業市場要求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們外出就業的空間逐漸縮減,大部分只能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

5、由單純的打工者向個體私營業主轉變。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通過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單位從事管理或技術工種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積蓄了一定資金,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他們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紛紛返鄉創辦經濟實體,從而真正發家致富。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開放以來,自發性轉移一直是農村勞動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時由於基層就業信息網絡尚未健全,使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缺乏足夠的信息渠道和就業指導,導致盲目性很大。農村勞動力無序化流動給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勞動力宏觀調控、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城鄉統籌就業等工作增加了難度,降低了勞動力資源利用率,同時也給輸入地的社會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設、計劃生育等方面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相對偏低。據調查,外出務工勞動力整體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佔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佔12.1%。同時,他們工作存在不穩定性,據調查,長期在一個地方務工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38%,兩個以上地方的佔62%。

3、農村勞動力就業尚沒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於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村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諸多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如在就業機會上,與城市勞動力相比,農村勞動力在就業機會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由於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保護及有效監督,使農民工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不僅大大低於城市職工,而且沒有保障,外出務工人員中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簽訂不規範;參加養老保險人員64%,少數參加了工傷保險。近幾年,儘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但完全落實到位仍需要一段時間。

4、較低的素質制約了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領域。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的較少。受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低的客觀條件影響,農村勞動力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轉移領域也越來越窄。

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1、健全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要採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強城鄉溝通的勞動力市場硬件、軟件建設和鄉鎮勞動保障平台及村級信息聯絡員隊伍建設,着力構築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化服務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培訓和管理體系,有效

地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就業。同時,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實行土地承包權與耕作經營權的分離;支持農民進城打工和就業,實行城鄉統籌就業、平等就業;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並逐步過渡到城鄉勞動者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2、抓好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首先要進行思想引導。引導農村勞動力不要盲目地擠大學這張門,要認識職業技能教育也是一條很好的謀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訓力度。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級政府和勞動培訓機構要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按照市場需求,擴大社會辦學的範圍,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電視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項目,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和幫助農民學習掌握新技能,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提升人力資本含量。

3、築巢引鳳,努力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近年來,北湖區石蓋塘鎮通過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引來了一批企業落户北湖區石蓋塘鎮,吸納了眾多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如宇騰化工公司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61餘人,裕湘面業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19餘人,全鎮約有1080餘人被園區企業吸納安置。今後要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和鼓勵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努力拓展二、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轉移,支持縣外投資企業和各種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同時鼓勵有一定資金基礎的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和支持,如項目建設的支持、用地、貸款等等。

4、搞好服務,切實維護外出務工者的合法權益。首先,要與司法等部門聯合加強勞動法、社會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以提高廣大勞務人員的自我防範能力。其次,要積極尋求駐外辦事機構的支持,採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在流動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或城市建立相應的管理、服務組織或機構,為農村勞動力提供相關法律政策諮詢、勞務信息、就業指導等一系列的就業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如勞資糾紛、勞動爭議、突發事件處理等等。

清水縣農村勞動力勞動素質狀況及培訓調查報告2019年勞動力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李娟 張慧芳 康小龍 李玉萍

黨的xx大報告中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要求。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低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先天性障礙。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是當前和今後較長一個時期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應引起全社會的思考。

為深入瞭解我縣農村勞動力素質狀況和培訓工作的開展情況,XX年6月——7月,清水縣農廣校組織調查小組,深入5鄉15村鎮調查了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 通過對中部永清鎮蘇屲村,東部白沙鄉馬溝,北部黃門鄉王店,西部郭川鄉宋川村,南部豐旺鄉柏樹村195户農户的抽樣調查。瞭解了農民教育培訓機構及其培訓實施情況,基本摸清了制約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提升的成因,並據此提出了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對策。

一、對當前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的調查

(一)清水縣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

清水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人均耕地面積1.88畝。近年來,按照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的工作思路,在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方面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縣現有6鎮12鄉,260個村民委員會,1118個村民小組,71901户,總人口達31.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達29.59萬人,佔總人口的92%。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18.0316萬人,實有勞動力總量14.8986萬人。其中男性7.8885萬人,女性7.0101萬人,在農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勞動力10.3251萬人,佔69.3.00%,從事工業的勞動力2695人,佔6.54%,從事建築業的勞動力9286人,佔6.23%,從事批發、商業的勞動力2234萬人,佔1.8%,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勞動力2228人,佔1.5%,從事其他的勞動力6559人,佔4.4%。

(二)清水縣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

從調查情況看,全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

1.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XX年底全縣實有勞動力總量14.8986萬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國小文化程度5.6361萬人,佔62.6%,國中文化程度3.9802萬人,佔26.7%,高中以上學歷的1.5670萬人,佔10.6%。大專以上138人,僅佔1%。而發達國家的情況是,美國的大部分農場主都是農學院畢業生;德國農民有67%是大學畢業生,53.2%接受過2~3年的職業教育;日本農民中大學生佔59%以上。

2.科技素質差。目前,全縣實有勞動力中,真正受過系統專業技能培訓的僅為3.2%。大多數農民缺乏基本的科學生產知識,沒有掌握一技之長,對一些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實驗、示範,即使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也很難完成;一部分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對一般性農業生產技術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觀念落後。小富即安、滿足現狀等傳統觀念仍然束縛着農民的思想。抽樣調查100名農村勞動力顯示,不願參加培訓的佔38%,今後打算參加培訓的佔27%,因不願耽誤勞動原因不參加培訓的佔25%。相當一部分農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歡走老路,按老規矩辦事,缺乏創新精神和敢闖、敢幹、敢試的勇氣和信心。

同時,我縣農村勞動力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1.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比重大。據統計,全縣實有勞動力總量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90.85%,其中18~45歲的青壯年勞動力7.0418萬人,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49.79%。

2.從業時間不足,隱形失業嚴重。全縣農村勞動力中有30%的人常年從業時間在8個月以下。主要從事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農業在8個月以下的佔34%;主要從事非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非農業時間不足8個月的佔28%,隱性失業現象較為明顯。

3.農村勞動力流動性差,盲目性強。全縣實際常年外出務工農民僅佔實有農村勞動力總量的12.9%。全縣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羣體外出,有明顯去向的只佔30%左右,70%沒有目標,且收入極不穩定。這些人大多為青壯年勞動力,但多數是靠出體力、賣苦力換取收入,從業帶來很大的盲目性、季節性和風險性。經培訓有組織輸出的農民僅0.716萬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比未參加培訓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約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提升的因素比較複雜,既有歷史的因素,也受現實的教育理念的制約;既受農民主觀因素的制約,也受基層政府和相關政策的影響,總的可概括有以下幾點:

1.歷史因素的影響。年齡在45~55歲的勞動力大多就讀在十年動亂期間,由於受“白卷英雄”和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加之當時教育受到較大的衝擊,正常教學秩序無法保證,學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較弱,荒廢了學業,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進而影響了對科技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2.現實的教育理念的制約。儘管各地都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從現實情況來看,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做法還是沒有完全改變,社會評價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還是沒有離開會考和大學聯考的指揮棒。農村中學儘管已經開始實行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但由於時間較短,加之受中大學聯考、專業師資缺乏、實驗實習場地缺少、資金缺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改革效果還不十分明顯,分流教育存在流於形式的現象,導致新增勞動力缺乏從事農業和非農產業的基本技能。

3.農民觀念落後的影響。一是部分青年勞動力只顧眼前利益,片面認為“讀書不如賺錢”從而過早輟學打工;二是壯年勞動力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差,培訓機會少;三是相當多的農民從眾心態嚴重,傻子過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學他也不去學,沒有看到各自的差別;四是接受培訓的興趣不高,主觀上不求進取,認為學不學一個樣,延續過去傳統落後的種養模式和技術。

4.基層政府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沒有得到基層政府應有的關心、重視和支持。多數鎮政府沒有把農村勞動力培訓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長遠規劃,指定專門機構和專人具體負責;沒有像關心和重視普教那樣關心和重視農村勞動力培訓,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輿論宣傳上缺乏力度,沒有形成人人關心、重視和支持農村勞動力培訓的良好氛圍;工作上存在重佈置、輕檢查、輕落實的形式主義問題。

5.農村勞動力培訓資源不足,體系不健全。從調查情況來看,全縣現有的農村勞動力培訓機構主要是縣農廣校、天水農校。這些培訓單位分屬於不同的主管部門,培訓條件差別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為政的問題。沒有形成培訓工作全縣一盤棋的良好局面。另外,有些鎮的領導對培訓的認識不夠,不配合培訓單位,一年幾乎不怎麼開展工作。其次,能夠開展培訓的也大多集中在縣或鎮舉辦培訓班,很少能下到村,況且許多培訓是大雜燴式的培訓,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培訓內容一般停留在農業技術、機械加工等幾個工種,與真正意義上的技能培訓和農民需求差距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對現有的培訓資源進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訓體系,以發揮其最大作用。

三、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對策

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包含文化教育層次、科技意識和技能水平、思想觀念等多個方面。總體看,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還不能適應現階段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極大的差別。因此,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尤為重要。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當前應着力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並以此為切入點,靈活施策,標本兼治。農村勞動力培訓要以“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為重點,以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為載體,切實解決農業科技知識、農民致富信息傳播“最後一公里”、 “最後一道坎”問題。為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建立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村勞動力素質整體提升。

(一)明確培訓任務,確定培訓目標

1.任務上突出三項重點、建設四支隊伍。三項重點為:一是實用技術培訓,使農業勞動力普遍掌握1~2項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二是職業技能培訓,結合農民的轉崗、轉業,對農村富餘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使農村富餘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非農就業技能。三是實用人才學歷培訓,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支撐。着力建設四支隊伍:一是培養高素質的骨幹農民隊伍;二是培養精幹的農民技術員隊伍;三是培養優秀的農民企業家隊伍;四是培養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隊伍。

2.目標上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實現從經驗型向知識型轉變。用現代意識提升農民,改變農民靠經驗種養、自給自足、小富即安的傳統觀念。二是實現從身份型向職業型轉變。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民從傳統身份型向職業技能型轉變。三是實現從就業型向創業型轉變。培養農民自我發展能力,使其成為能夠自主創業、自我持續發展的市場主體。四是實現從單幹型向組織型轉變。正確引導農民,參加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協會。中等職業學校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

(二)強化政府行為,構築農民教育培訓“立交橋”

1.政府統籌,多方參與。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是一項公益性、社會性事業,涉及的行業和專業門類眾多,是一項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因此,要按照“xxx”規劃的要求,強化各級政府在培訓中的組織領導作用,把各有關部門、培訓機構組織起來,明確任務、分工負責、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搞好培訓大合唱。

2.模式構想。"!以縣農廣校為骨架,吸引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建設農村勞動力培訓中心。以現有各類成人學校、就業培訓中心和農技培訓中心為基礎,積極引導園區、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協會參與培訓,形成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合力;加大縣農廣校培訓中心職能,形成農村勞動力培訓大中心,人、財、物統一調配,做到資源共享。以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農廣校為輻射平台,建立縣、鎮、村三級培訓網絡。教育、勞動保障、農業等部門要對各類培訓機構進行篩選,按照合理佈局、方便學員的原則,

選擇定點培訓基地,逐步形成縣、鎮、村三級培訓網絡,通過網絡連接實現教育培訓、信息服務、培訓對象與各級培訓機構的信息互動。在縣與鎮、縣與村、鎮與村之間建立“農業科技入户直通車”,發揮其流動課堂的綜合傳播功能與服務功能。建立鎮職業培訓基地。重點建設2~3個骨幹專業,一個主導產業的鎮職業培訓基地,技術培訓體系與當地的農業產業體系相配套。&"建設村級農民培訓擴散基地。以“農民科技書屋”為重點,形成農民瞭解政策、學習技術、獲取信息的綜合性服務平台。

(三)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資金籌措力度

建立各級財政投入機制,設立農村勞動力培訓專項經費。市、縣、鎮每年要安排專項資金,對所撥經費實行集中管理,專款專用,嚴禁擠佔、挪用、層層剝皮、雁過拔毛,使資金髮揮最大效益。建議按轄區內農村勞動力人數每人每年1元的標準設立培訓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還可從支農專項經費中提取10%~15%用於農村勞動力培訓。建立資金補貼機制。不斷擴大補貼範圍,完善發放培訓代金券。如:對參加就業培訓的農民實行補貼,對經濟特別困難的農民可先免費培訓,就業取得收入後再補交培訓費。"採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對積極參加培訓的農民及農民培訓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給予獎勵,以調動農民和培訓單位的積極性。積極爭取國家、省農業、科技等部門的培訓項目。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方共同參與的融資機制。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民辦培訓機構等投資農村勞動力培訓。可採取農民學農業科技免費,學職業技能自己出一點、政府補一點、社會幫一點的辦法,多渠道、多途徑解決經費問題。成立農村勞動力培訓基金。可從農發基金、土地出讓金等基金中劃出一塊,專門成立農村勞動力培訓基金,財政部門匯同有關部門制定培訓專項基金管理使用辦法,報政府批准實施。

(四)拓展農村勞動力培訓途徑

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實現農村教育一體化。突出抓好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依託農村科技企業、科技示範園和農民科技協會,建立科技示範基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和技能培訓。積極創造條件,讓外出學好技術的農民回鄉創業,帶動更多的農民。&"組織骨幹農民到經濟發達的地區參觀考察,培養眼界寬、有見識、敢創新的創路人。

(五)創新農村勞動力培訓機制

出台有利於農村勞動力培訓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勞動保障、農業、教育、科技等部門協作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培訓機制。大力促進農村職業教育與義務教育相銜接,搞好“三加一”工程。建立進村入户長效機制。積極探索並總結推廣培訓教師進村、培訓媒體進村、實用人才培養進村的方式和方法。建立農村勞動力培訓需求反饋機制。建立培訓單位公平競爭機制。實行優勝劣汰,使農業、教育、科技部門的培訓項目和資金主要流向那些技術力量強,培訓效果好,對培訓起較大作用的培訓機構。建立農村勞動力培訓監督檢查機制。

(六)科學、嚴密、靈活多樣地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

1.制定詳實的培訓計劃。培訓前首先做好調查摸底工作,充分了解參訓農民的培訓需求及文化素質狀況,根據農民的培訓需求和素質狀況,再製定培訓計劃。做到培訓工作有準備、有組織、有目標、有重點、有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