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調查報告4篇

本文目錄2018年曆史調查報告銘記歷史愛國主義實習報告調查報告範文關於探尋身邊抗戰歷史,拜訪身邊抗戰尊長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身邊抗戰歷史調查報告

策劃:徐慧子

歷史調查報告4篇

蒐集:康彬兵 敖樂

關於抗戰老兵對抗戰歷史感慨的調查及思考

———以xx為例

摘要:我的爺爺是一位軍人。他經常和我説起他當兵的事蹟,雖然沒有參加過抗日戰爭, 但是當了一輩子的兵了。他認為軍人是一項很光榮的職業,軍人是最值得尊敬,作為一名老兵他很引以為傲。

前言

實踐時間:XX.2.12

實踐地點:xx

實踐人員:徐慧子、康彬兵、敖樂

實踐內容:敬愛老兵們對抗戰歷史的感慨

實踐方式:面對面採訪與網絡視頻

一、調查資料

一)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

(二)退伍老兵的晚年生活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的老兵們,他們孤苦無依、缺少工作、有的被子女所嫌棄晚年生活過的十分的艱苦,有的甚至還靠賣塑料瓶維持生活。

二、調查結果

(一)、調查對象

(二)、老人採訪總結

據徐爺爺回憶,當時他的爸爸,因家裏太窮,1943年,他便在當地報名參軍,徐爺爺説:“因為當時的情況很困難,沒給我配槍,只給我配了信號槍,隨後跟戰友們一起參加抗戰。” “打的慘啊,好多戰友就在我身邊倒下,都來不及掩埋。因為身材瘦小,有很大的優勢,要不然早就戰死。”徐爺爺一邊和我們説着他的感受,一邊想着他爸爸的話,回憶戰爭慘烈的境況時不斷的搖頭。 爺爺談起他爸吹衝鋒號的情景,“衝鋒號一響,全軍都往上衝 ,將士敢不用命!”爺爺大聲地説。項目組成員站起來挺胸,頭向上揚做出吹號的姿勢。老人見狀説:“這樣不對,軍號是要平着吹。”老人説,很少有站在高處吹號的,有敵人專門打號兵,站在那麼顯眼的位置,那不是找死嗎。緊接着,老人以雙手抱拳的姿勢給我們演示了衝鋒號、起牀號、集合號,在演示過程中,徐爺爺根據不同的種類,嘴裏發出“滴答滴 ”、“滴滴答”、“滴答得哩”的聲音,並用另一隻手上下揮動,以説明音階的起伏、長短。

徐爺爺是一位軍人。他和我説起他當兵的事蹟,雖然沒有參加過抗日戰爭,但是當了一輩子的兵了。軍人是一項很光榮的職業。軍人是值得尊敬,並且引以為傲的。我們説到徐爺爺真是個民族英雄,徐爺爺説:“勛章我不敢當,我也不是英雄,但是我們的部隊跟鬼子打血戰數次,死傷無數,很多戰友都犧牲了,他們才是英雄。”

徐爺爺現在家中生活很簡樸。在這裏祝願爺爺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三、調查分析

(一)現狀

許多像徐爺爺這樣的老兵們曾經在抗戰中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但是如今,他的生活卻十分貧苦甚至更差。看到這些,心裏感覺沉甸甸的。他們,曾經是捍衞中華民族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最後一道防線,他們,曾經為了這個民族,奮力搏殺,流下過鮮血,受過傷痛。然而,現在,在垂垂老矣之際,他們卻沒有收到任何補償,如此窘迫地生活着。絕大多數人,在未來的十年時間裏,將永遠離開我們,離開這個世界,他們,將帶走一個時代,帶走那個屈辱與光榮並存的時代。我們後人在緬懷這些人的時候,是否想過,曾經,我們面對他們貧困的晚年,卻無動於衷,沒有施予任何幫助,當我們回想起來,我們是否會心中有愧?還有很多老兵,也過着貧苦的生活,甚至,生活得更加辛苦,有的甚至還在沿街乞討!

又是否有人關注過他們的生活呢? 不知道為什麼這位老人沒有撫卹金、低保之類的,也許是沒有申請,也許是政府的疏忽,但是,政府是時候採取措施,讓這些為中華民族流過血受過傷的人,安享晚年了。

四、問題與建議

1.現在的社會現象中還存在着嫌棄老人、拋棄老人的現象。我們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社會人的思想教育,建設尊敬退伍老人、愛護隊伍老人的良好社會風氣。

2.現在社會缺乏關注隊伍老兵的機構,我們應積極構築老兵和幹部之間溝通交流的平台,關心體貼老兵實際困難,為其分擔解憂難。

3.現在社會上還存在退伍老兵以賣塑料瓶為生的隊伍老兵,正式因為他們在現在的社會上難以找到謀生的工作。所以社會應該制定以扶持就業為主,給退伍老兵定期發放退役金保障其基本生活、政府還可以安排簡單的工作、退休以及繼續完成學業等多種方式相結合、推出城鄉一體化的退役士兵安置政策等。加快完善針對隊伍老兵的福利政策,提高其生活質量。

4.退伍老兵年事已高,相比物質上的壓力更加讓退伍老兵們失去生活熱情的是精神方面,老兵們缺少的是社會的關愛。我們作為大學生應該多去專門的退伍老兵所與老兵多交談、傾聽他們的心心裏話、進行生活觀察、從側面瞭解他們的事蹟情況等方式對老兵心理進行摸底分析,瞭解老兵內心想法、性格愛好、家庭狀況、日常言行舉止等情況,做好老兵心理教育工作。

感想: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他們的付出,對待軍人我們應該懷着一顆尊敬的心。

他們不再軍姿颯爽,不再紀律嚴明,可是他們曾經卻是撐起國家的堅硬脊樑。

我國現在對於退伍軍人的福利待遇政策有很多,但這些政策中,卻沒有一條是關於特殊福利待遇的,但是有一個共同點是:你們從哪裏來,就回哪裏去。

而他們所擁有的,僅僅是對於他們那個時代的軍人最看重的榮譽,可是軍功章,卻不能給已經成為孤寡老人的他們帶來一點點生活的幫助。這些老兵似乎已經被國家遺忘,當年浴血疆域,保家衞國,但是老無所依,他們當年的努力不被人銘記!

他們理應受到我們最崇敬的敬禮。我們衷心的希望,國家能夠趕快看到這些漸漸遠去的老兵。不尊重歷史的國家,永遠無法真正意義上的強大!

銘記歷史愛國主義實習報告調查報告範文2018年曆史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前言

在中國不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不難得知存在着很多本土的以及非本土的因素在影響着制約着中國的發展。其中不乏經濟、文化以及主權問題等方面。然而隨着時代的進步,國人的愛國意識似乎並沒有跟着進步,尤其對於年輕一代,愛國問題顯得越發嚴重。就此問題,特於20xx年6月2日對石家莊經濟學院xx級大學生做了關於愛國主義思想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一. 當代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視程度及理解

大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是愛國的,同時,大部分調查對象同意愛國主義思想很重要,我們得出結論,很大一部分大學生的內心深處是存在“祖國”這一概念的。但對於概念來講,很多人都懂,可是我們未必能夠理解其真正的內涵,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很多人在説到自己愛國的表現時,往往都會説支持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不受別國欺壓、無理干涉等表面問題,可是難以接受的是,居然有人説出不學外語就是愛國的無稽之談。很顯然,當代大學生對於“愛國”沒有一個深層的理解,只是一種作為國人的意識同時摻雜着個人情感的表述而已。

二.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在調查中,有近一半的大學生對於“是否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一題選擇了“一般”,而對於外來文化入侵,大部分同學的回答都是取其精華等類似答案。從中我們無法知曉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瞭解程度,但不難看出其熱衷度甚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無數人在説,可是又有幾人在真正的去辨別何為精華何為糟粕?很多人已經逐漸的被西方化,尤其是當代青年人,對外來文化極其狂熱,而對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卻知之甚少,此種現象不僅反映出了社會責任及價值觀的變化,更折射出了教育的諸多弊端。

三.大學生對中國與外國比較

調查中有80%的人表示即使有機會也不會移民,另外20%人則表示會考慮,而且如果移民則會首先選擇歐美國家。當代大學生對亞洲某些國家懷有民族情結,所以沒有人會願意在這些國家長期生活,當然國恨家仇我們是絕對不可以忘記的,可絕對不可以用仇恨去報復仇恨。然而對於一些人想移民到歐美國家的現象便可以反映出社會價值觀的整體取向了。

四.大學生對本國現狀的考慮

關於中國的現狀及發展,問卷列出了xx個方面,被調查者最多可以選擇5項自認為最有問題的選項,其中所有調查對象無一例外的都認為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有很大問題,同時50%的人選擇了法律,另有40%的人選擇了政治及醫療。而關於政府各項工作是否透明及是否應該透明的問題,近90%的人選擇了“不透明”和“依情況而定”,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可以客觀的去面對一些事情,他們能夠理解一個國家政府工作的複雜與困難,但他們依舊希望一些本可以透明的東西應該變的透明,從這裏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代大學生是愛國的。

五. 假想問題

對於“假如中美開戰你會怎麼做?”所有問卷回答都是參軍、投入戰鬥等相似內容。沒有人想到用其他方式去打擊假想敵,也沒有人提到是否應該立即調停避免戰爭,更沒有人考慮去對比兩國國力,這不能説明當代大學生是好戰的一代,只是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我們對本國對世界的瞭解以及是否理性的去面對各種問題的現象,當然這其中不乏有些人已然成為“仇恨的一代”渴望用武力去還擊一切對我們持有敵對態度的勢力。

六.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愛國主義思想”,但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民族情結與民族仇恨,又由於對本國某些工作及文化的不滿與不瞭解,從而滋生了很多不合理的愛國方式和愛國觀點,甚至出現了“無力愛國”的尷尬局面。建議改革,從最根本的教育來引導大學生乃至所有人羣,摒棄書本上的死板理論,讓人們從內心深處去感知到“祖國的存在”而不是盲目的愛國。

關於探尋身邊抗戰歷史,拜訪身邊抗戰尊長社會實踐調查報告2018年曆史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姓名:馬橋雲

指導老師:蔡映

內容摘要:他打過鬆山戰役、參加過第二次入緬作戰、兩次參加投誠起義、打過遼瀋戰役、在滇南組織過剿匪,但也曾入獄十年、四處流浪。如今,他已是93歲的老人,靠政府救濟生活。他就是雲南文山老兵饒漢達。他經歷了慘烈悲壯、曲折坎坷的一生,可以説,他的歷史,就是整個民族近半個世紀的歷史。

掩護部隊突圍 24人僅剩3人

抗戰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但每當想起槍炮炸彈聲響,便是血肉橫飛、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驚心動魄的往事,老人家仍忍不住老淚縱橫。勝利來之不易,可謂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1937年,被抓去當兵,補充60軍直屬9戰區182師1077團。軍長是安恩溥,師長是郭建臣,團長是王開宇。

1938年,他與廣大愛國將士一起開赴抗日前線——江西九江地區,參與了在瑞昌、通化等地攻打日軍的戰役。戰鬥非常激烈,在九江縣城附近的一個大水塘周圍,敵我互相沖鋒殘殺,死亡的士兵把整個水塘都填滿了,屍體和槍械橫七豎八地泡在水裏,水都變成了血紅色,慘不忍睹。

因為小鬼子太多了,在通化,被圍了一個多月,子彈、糧食耗盡,炊事兵把樹葉子採來拌飯,周圍的樹葉子都被採光了,情況十分危急。軍長告訴大家:“再不突圍,就只能伸起脖子被日軍殺死!一個都活不成!”隨後,團長特別安排我們24個戰士打掩護,團長、師長、軍長都對我軍24人下了死命令:“弟兄們,上級命令你們打掩護,掩護大部隊突圍。萬一你們逃不出來,就算是犧牲你們少數,挽救大多數!”隨即,軍長大哭了幾聲,行了個軍禮後,又大哭了幾聲,轉過身去擦乾眼淚,毅然指揮大家:“各就各位,突圍開始!”

最後,大部隊是突圍出去了,而打掩護的,僅有3人負傷活了下來。一個是屏邊縣的周應全連長,一個是廣南縣珠寧街上的萬起明班長,再一個就是我祖爺爺。他們3人,打日本鬼子在一起,起義參加共產黨在一起,後來十年勞改也在一起,但現在活着的只有祖爺爺一個人了。

多地轉戰 參加戰役無數次

1943年,60軍轉戰河南、江西等省,對日作戰4個多月。下半年,國民黨上級下令60軍回雲南增援松山戰役。於是,回到雲南,抽調兩個團增援松山戰役,在龍陵等地攻打日軍,其餘部隊就在中越邊境鎮守防線。那些年來,我參加大、中、小型戰役無數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蔣介石下令60軍開往越南接受日軍投降。8月26日,從昆明出發下越南,途中被日軍埋伏阻擊。小鬼子把高壓電線剪斷搭地,我們的騾馬不時觸電倒地身亡,1000多弟兄犧牲。後改走小路,日夜兼程,極度睏乏,夜間邊走邊打瞌睡,撞在路邊土石埂上才會醒一下。

到了越南,接受日軍繳械投降後,在越南總統府舉行了受降典禮。日軍的軍火被分成了三份,一份給越南,一份給雲南,一份給廣西。

退伍後又參加了一次起義

物資分配完後,60軍被調往香港。接着解放戰爭開始部隊被調到東北,進行了整編。當時他是聯絡副官。60軍182師1077團第3營被派去守衞瀋陽附近的親合門(音)煤礦。爺爺奉命去解放區,商談起義事宜。

他們為起義軍開了歡迎會,第二天就分了工。政委當眾宣佈祖爺爺是二等功臣,把他留在他們大部隊。其他戰友就被分散在各團隊中,互相再也見不到了。

1948年10月15日,祖爺爺的隊伍趕到黑山新明增援第一線,與國軍廖躍湘兵團進行了激烈的遼瀋大戰役。然後大部隊向南進發解放華北,他們就留在瀋陽,和蘇聯紅軍比武訓練。1948年末,我退伍了。

退伍後,祖爺爺來到天津,乘船到上海,途中,船上一個人得了瘟疫。每個人上岸都要體檢,沒事的才能上岸。於是時間拖長了,我們幾個就去崇明島上玩,我不小心把退伍證件丟失了。輾轉回到昆明,遇到昆明國軍新93軍277師於1949年12月9日的起義,為了回家有個證件,我參加了這次起義。被編入共產黨第13軍38師。在這個師裏他是駕駛員,直到1951年退伍回老家。

回家後 帶領民兵去剿匪

回家後,祖爺爺參加地方民兵,還當上了剿匪中隊長,帶領民兵去屏邊縣剿匪。1年後,剿匪結束,祖爺爺又創辦了麻慄寨國小,還用退伍費買書發給家庭貧困的學生。

1966年“文革”開始,因為祖爺爺是舊軍人,被判刑9年,入獄勞改XX年。在勞改隊裏,吃糧食是定量,每人每天8兩,廚房人員勉強能吃飽,他們能吃到的就更少了。

祖爺爺出獄後,無家可歸,只得到處流浪。後來地方政府派人找到祖爺爺,給他建了一座20平方米的“愛心獻功臣”氈房。並給他每月25元錢的生活費。後來逐漸增加,現在增加到每季度XX元左右。年輕時,祖爺爺和老伴靠他在部隊學到的中草藥治病技術謀生,現在醫不動了,他們認識的所有戰友都走了。每想起自己經歷過的戰爭,他總想痛哭一場。

民政部重申對國民黨老兵優撫政策

將符合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相應保障範圍,優先優惠進入敬老院、福利院

支持、鼓勵、引導社會組織,通過社會捐助等適當形式,對其進行幫扶救助

建議當地黨委、政府對他們在政治上、生活上予以關心和照顧

近日,有媒體刊登民政部答覆人大代表關於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社會福利保障政策的有關意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民政部3日夜間發表聲明,重申針對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的有關政策。

聲明説,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相繼出台了一些政策,對對日作戰犧牲的或負傷致殘以及編入到人民解放軍序列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與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隊伍老戰士,享受同等待遇,或追認為革命烈士,或評定殘疾等級並給予相關撫卹,或納入現行優撫制度給予優待補助。對於少數抗戰勝利後未編入人民解放軍序列回家務農或從事其他職業的,各地也根據他們的生活狀況給予了相應的社會救助。

聲明指出,隨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城鄉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國民黨抗戰老兵與其他社會羣眾一樣,享受了相應的社會保障,但仍有部分人員生活還比較困難。為此,民政部依託現有保障制度下發了通知。

民政部表示,做好包括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在內的困難羣體、特殊羣體、優撫羣體保障工作,是民政部門的職責,民政部將繼續落實好現有政策,並隨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升包括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在內的困難羣體、特殊羣體、優撫羣體的保障水平。

身邊抗戰歷史調查報告2018年曆史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關於身邊抗戰歷史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資料

史料統計,8年抗日,出川抗日川軍多達300餘萬人,傷亡共計64萬多人,參戰人數和傷亡人數居全國之冠。

(一)

青白江家珍公園湖畔,矗立着一座高近兩米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座紀念碑由紅砂石修建,碑座為正三角形,碑身正面刻“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兩側各有“耿營長明抗倭死事紀念碑”、“易營長明道抗倭死事紀念碑”樣。從簡短的碑文上可以瞭解到,耿、易兩位營長畢業於黃埔軍官學校,均犧牲於抗戰爆發的1937年,不同的是一位犧牲於上海南口戰役,一位在南京保衞戰中就義。而後,他們的靈柩被送回四川,由本地人出資修建紀念碑。

(二)

為了尋找抗戰老兵,幫助他們能夠安詳地渡過晚年,由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聯合省內多家機構和志願者們共同發起的“四川老兵關懷計劃”項目XX年11月29日在成都啟動。據瞭解,該項目將在全省範圍內徵集抗戰老兵線索,尋找川籍或者現居四川的老兵,為老兵們提供物質援助和精神關懷。在該項目的啟動儀式上一位名叫蘇國章的老人淚灑會場。蘇國章老人出生於1921年,17歲便在中江川北師管區參軍,後加入第九十九軍。在1939年,蘇國章參加了長沙會戰,因負傷退伍,直至1948年重新回到成都。此後,蘇國章經歷了牢獄之苦,又輾轉多地,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定居德陽。但是,由於在戰爭時期,蘇國章丟失了證件,此後一直過着沒有“身份”的日子,生活也異常艱辛。而就在項目啟動前不久,在志願者們的幫助下,老人才重新有了自己的户籍。

“我從1937年就參軍,既然承認我是抗戰老兵,我希望不是説工齡多少,而是軍齡。”97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張文治談起自己的心願時,滿是褶皺的雙手不禁微微顫抖。抗戰期間曾有300萬名川軍開赴前線,抵抗日本軍隊的侵略,而張文治正是其中之一。“我們用徒步、輪船等方式先後經武漢、南京、蘇州抵達上海,參加淞滬戰役,守陳家港、噸悟寺一線,堅守了八天八夜。”儘管事隔超過半個世紀,張文治對於初入戰場的回憶卻依舊清晰,他並不後悔傾盡青春保衞家園,但當年的付出沒有得到認可是這位年近百歲老人心中最大的遺憾。

(三)

家住資陽的94歲遠征軍老兵朱守信,他總是回想起自己投身抗戰的日子:

1937年,年僅16歲的朱守信毅然從戎,成了成戍司管區的一名學兵。兩年後,他被保送到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一期軍官訓練班,在銅梁虎峯場受訓一年。畢業後回部隊任排長。此時戰火在中華大地上蔓延,朱守信所在部隊改為中國遠征軍長官司令部兵站總監部運輸第七團,開赴雲南前線。由於雲南山高林密,地勢險要,給物資運輸造成極大的困難。尤其在雨季,別説人了,連走慣山路的馬都會跌落山下。一次,朱守信所在部隊要翻越高黎貢山。高黎貢山,海拔4000多米,山上空氣極為稀薄,連火都點不燃。餓了,戰士們就嚼生米充飢。渴了,就靠爛水池裏的水解渴。“當時,20多人擠一個帳篷,臨睡前,大夥兒還在悶着氣説話。可第二天早上,一個帳篷裏能爬起來的,就只剩幾個人,其餘的全在夜裏窒息身亡了。”回想起戰友痛苦的樣子,朱守信輕輕抹了抹眼淚。朱守信所在連隊上山時有150多人,但下山時僅剩30來人了。“我們還是二線運輸部隊,死傷這個樣子,可想而知,當時戰鬥有多麼慘烈。”朱守信説,讓他自豪的是,他和兄弟們完成了這次運輸任務。

二、調查結果

時光荏苒,全民族抗戰爆發迄今為止已有78年,許多抗戰時期留下的痕跡還在,而當年風華正茂的戰士們如今卻早已過了耄耋之年。現在全川只有100多名川軍抗戰老兵了,而在我所在的地區還在世的老兵已經寥寥無幾。比之更少的,卻是世人對老兵們的關懷。像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聯合省內多家機構和志願者們共同發起的“四川老兵關懷計劃”這樣在全省範圍內徵集抗戰老兵線索,尋找川籍或者現居四川的老兵,為老兵們提供物質援助和精神關懷的項目並不多,而那些戰死的烈士們更是無人問津,除了一些將領外連榮譽稱號都沒有。除此之外,抗戰老兵們當初所在陣營不同,現在所受的待遇也不同。

三、調查分析

所有的抗戰老兵,無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是為祖國而抗日的。但是,老兵們的待遇卻不是一樣的。留在大陸的國民黨抗戰老兵遲遲沒有受到重視和扶助。他們大多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了這個世界,很多人最大的願望卻是活的一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紀念章。同樣身為國軍的台灣抗日老兵卻有每月至少6萬台幣約人民幣15000元的“終生俸”。這主要是因為台灣省實施的“終生俸制度”,可以一次領取,也可以每月領取,而一次性領完的人還可以每個月領取“生活費”。

中國現存的很大的問題便是養老問題,政府基本無關注,特別是經濟較落後的地方。在這樣的背景下,抗戰老兵們現在正好處於養老階段,因此生活困難的大有人在。因為人口基數過大,以我國目前的經濟能力無法做到較好地使老人們安心養老。

在抗戰老兵中的待遇也有不同,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抗戰時期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意識形態的不同,導致現在國軍老兵們的待遇極低。

四、問題與建議

中國國軍抗戰英雄在大陸的不公平遭遇,是歷史上沉重的一頁。曾幾何時,他們是浴血奮戰在抗日疆場的民族英雄,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炎黃鐵漢。從我個人的觀點出發,國家既然倡導我們銘記歷史,以史為鑑,那麼我們就更不應該遺忘那些戰爭的勝利離不開戰場上犧牲的烈士們,更離不開如今健在的老兵們。

結語

無數抗戰老兵,帶走了他們全部的人生故事。他們活着的時候,沒有人採訪他們;他們走了,當然,也很少有人能知道他們,想起他們了。

老兵不死,卻終究會漸漸凋零,而今已有成千上萬的老兵,帶着他們的歷史、他們的細節和故事,悄聲無息地從我們身邊匆匆離去,如今健在的每一位,都是一段亟待挖掘、搶救的活的歷史。

老兵們不僅是歷史、細節和故事,更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在漫長的歲月裏,他們經歷了種種坎坷、磨難,這對他們每一個人而言,都是百味錯雜,甘苦自知。今天哪怕是最“年輕”的抗戰老兵,都已是耄耋老人,記住他們,不僅要承認他們的抗戰歷史功績,更應該給予其應有的待遇和照顧。

距離抗戰勝利已過去70年,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雖然能看到一些當年戰爭留下的痕跡,但是人們卻是已經遠離了那個時代,如今人們所追求的東西讓大家遺忘了,在70年前,有怎樣的一代人為我們的國家奮鬥着,他們經歷了怎樣的坎坷走到了今天,他們付出了多少的代價換來了今天的平安。我們都無法知道尚還健在的老兵們懷揣着怎樣的一份記憶堅持活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