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思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每一項工作都與財政業務緊密相關,如何充分發揮縣鄉財政職能,全力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縣鄉財政工作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筆者認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財政部門應當積極主動,發揮好主渠道作用,明確落腳點、找準切入點、選準着力點。

關於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思考

一、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明確財政支農的落腳點

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財政支農工作的永恆主題。只有農民增收了,新農村建設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才會有希望。必須把農民增收作為財政支農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應當看到,近幾年,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促進農民增收,但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民增收依然困難。因此,要教育各級幹部特別是財政部門幹部增強支持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從大的方面來講,要求我們各級幹部從“xxxx”重要思想的高度,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把大力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歷史使命,擔負起應有的歷史責任,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建設新農村的部署上來,充分認識農民增收的重要性,增強幫農民致富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從具體的方面講,要求我們各級財政部門幹部緊密結合財政工作實際,運用好財政政策,圍繞本職工作,抓好工作落實,促進農民增收。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進一步研究新農村建設的政策,細化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強化新農村建設的措施,落實新農村建設的投入,不斷提高幫助農民致富的能力和本領,確保新農村建設開好頭、起好步。

二、抓好關鍵環節落實,選準財政支農的切入點

新農村建設涵蓋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需要財政從多方面予以支持,但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鋪開,不可“包打天下”。當前,應當以發展農村經濟為切入點,圍繞生產發展、農民增收開展工作,搞好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的支持與保障。圍繞蒲縣的農村工作實際,應着重抓好以下幾點:

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夯實經濟發展基礎。財政部門要發揮職能優勢,積極向上級爭取各類發展資金,重點抓好村村通油路、中國小布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農村衞生醫療基礎設施建設、遠程教育網絡建設、水利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條件,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二是加大農業內部調產的支持力度,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從蒲縣農村實際出發,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加快支持農業結構調整和特色農業發展。捆綁使用各種財政資金,支持廣大農民大力發展土豆、煙葉、中藥材、大棚菜、糯玉米等高效產業。以現有龍頭企業為依託,搞好發展壯大,抓好農副產品深加工,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逐步完善公司+基地+農户的產業化發展模式,走規模化、市場化的道路。利用昌源土豆深加工項目,搞好土豆的深加工;逐步擴大龍泉千頭豬場規模,形成飼養、屠宰、銷售一條龍的生產線,提高產業化程度,促進養殖户增收。三是加大對專業合作組織的支持力度,發展農民經紀人。財政每年都應安排一定規模的資金,引導農民、農技推廣機構,農村經紀人、專業大户創辦或領辦各類專業合作組織,開展專業化、系列化服務,提高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能力。也可以嘗試通過財政貼息或預付政府儲備金等形式,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户簽訂收購合同,向農户提供各種服務,建立最低保護價或聯動價,把分散的農户組織起來,進行規模生產,佔領市場。四是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民市場競爭力。要增加培訓資金。縣一級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用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並積極爭取中央財政的支持;要整合培訓資源,充分利用各類職業技術學校、農村夜校、基層學校、中國小校、鄉鎮科技站、文化站等培訓基地開展培訓;要豐富培訓內容。開展以農業實用技術和產業技能為主要內容的培訓,如可組織農民參加烹調、服裝、電焊、美容美髮、水產養殖、林果栽培等實用性強、易於掌握的農業技術和勞務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增強他們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能力,增加農民的現金收入,提高農民的市場競爭能力。

三、發揮公共財政作用,找準財政支農的着力點

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必須突出重點,抓住着力點,不斷改變財政支農的管理方式,改革財政支農工作的體制,達到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目的,真正把“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的要求落到實處。

(一) 着力推進農村各項改革。一是支持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建立鼓勵激勵機制,鼓勵精簡機構,妥善安置分流人員,確保機構改革的平穩過渡;調整鄉鎮財政支出結構,引導鄉鎮政府轉變職能。二是支持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和落實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新體制,完善以財政投入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增加公用經費投入,增加人員經費安排。四是繼續支持鄉鎮國中和中心國小建設,做好佈局結構調整工作。三是支持推進縣鄉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把不應該由農民負擔的公共支出列入財政支出範圍,不斷增加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

(二)着力創新財政支農機制。一是努力增加資金投入。用足用好省、市幫扶政策和國家產業政策,積極上報各類投資項目並儘可能擠入國家“xxx”規劃和省“兩區”開發範圍之內,爭取得到上級更多的資金投入。二是整合財政支農資金。以主導產業或重點建設項目為資金整合平台,積極探索農業綜合開發與扶貧開發、農業生態建設、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等支農項目相配合、統籌安排的投入機制,集中財力辦大事。三是強化支農資金監管。要完善項目立項管理,推行項目招投標制,以提高項目建設質量;要強化資金運行監管,推行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和財政支農資金縣級報賬制等管理辦法。四是推行績效評價機制。加強財政支農資金跟蹤問效管理,對效益好的項目加大扶持力度,效益差的項目不再安排資金。五是加強支農資金檢查。主動與審計、財政監督部門協作,加大聯合檢查審核的力度,增強資金使用單位的責任感。六是建立財政補償機制。對一些相關項目,應根據建設規模實行以獎代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和乘數效應,綜合運用貸款貼息、配套投入、民辦公助、以物抵資等激勵手段,吸引民間資金對農村小型公益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七是着力增加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逐步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支農支出預算高於上年預算安排,積極探索和完善利用補助、貼息、保險、擔保等方面手段建立投入的激勵機制,大力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增加對農業農村的資金投入,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

(三) 着力加強鄉村財務管理。應將縣級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向鄉鎮延伸,推行“鄉財縣管鄉用”改革模式。以鄉鎮為獨立核算主體,對鄉鎮預算管理權、資金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籌資渠道和債權債務管理實行“六個不變”,在此基礎上,採取預算統編、賬户統設、工資統發、票據統管、採購統辦、費用統付、網絡統聯、憑證統審的財政管理模式。同時,應推行“村賬鎮管”,將村級財務納入鄉鎮財政所“零户統管服務中心”集中管理。各村只設一名報賬員,在保持村級資金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不變的前提下,實行“收入直達專户、支出集體會籤、核定現金限額、定期集中結報、統一使用票據、檔案集中管理”的辦法。此外,要推行村級主要幹部離任審計制度。凡村級主要幹部離任時,紀檢、財政部門應相互配合,進行離任聯合審計,並將審計結果如實向村民公佈。

(四)着力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一是整合現有的自然災害救濟、臨時救濟、特困定補、五保户供養等各項資金,探索建立農村特困羣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而建立覆蓋所有農村低收入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提高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力爭到XX年實現全面覆蓋農村居民,使農民享有最基本的醫療保障。三是逐步推行以農村計劃生育户和被徵用土地而失地農户為主體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讓計劃生育家庭和失地農户能夠實現老有所養。四是進一步完善優撫制度。提高補助標準,讓農村義務兵家屬和優撫對象得到優待、撫卹和補助,轉業和復退軍人得到妥善安置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