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建設調研報告4篇

本文目錄2020年社區建設調研報告農村社區建設對策調研報告農村社區建設調研報告市區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一、 基本情況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4篇

我縣社區建設始於20xx年5月,截止目前,全縣10個鎮共設立社區32個,轄區面積238.38平方公里,總户數61274户,總人口21.78萬人,現有社區幹部和專職人員236名。社區居委會下轄居民小組829個。全縣現有社區按演變的過程劃分,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縣城基層組織因體制改革、規模調整所設立的社區,如在縣城歷陽鎮設立的華陽等7個社區,因位於縣城,主要管理服務對象是居民,故簡稱為“準社區”;二是由原來的居委會直接戴個“帽子”或經過規模調整後翻牌設立的社區,包括沈巷鎮的沈巷、螺百、五顯社區,烏江鎮的鼓南、惠北、濮集社區,姥橋鎮的姥橋社區,白橋鎮的西梁山、白橋社區,西埠鎮的西埠社區等 14個社區,因大部分處於現建制鎮,故簡稱為“集鎮社區”;三是為加強被撤併鄉鎮原駐地和農村集鎮管理設立的社區,象沈巷的黃山寺、裕溪、雍鎮社區,姥橋鎮的聯合社區,香泉鎮的張家集社區,石楊鎮綽廟社區等8個社區,因均為被撤併的原鄉鎮所在地,故簡稱為“特定社區”;四是由村委會撤併直接改為社區的,有歷陽鎮的金河社區,烏江鎮的四聯社區等3個社區,故簡稱為“農村社區”。

近兩年來,全縣社區建設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順領導關係,明確社區工作任務。縣裏專門成立了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民政局,並明確了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自xx年起,縣委、縣政府相繼制定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縣直單位與社區結對共建活動的通知》、《關於建立社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意見》、《關於開展“建設和諧社區示範單位”創建活動實施方案》、《關於印發(和縣縣城社區居委會幹部基本養老保險實施辦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部署指導工作,解決相關問題,推進社區建設。確定了51個縣直單位與和城社區開展結對共建,選派21名縣直機關幹部到和城社區,分別擔任黨總支第一書記、副書記和組織委員。縣領導小組多次召開成員單位會議,研究社區建設推進工作。各鎮也均成立了相應的領導組織,主要負責人親自掛帥,分管負責人具體抓。同時按照職能劃分,明確了社區應該承擔的各項工作任務。由於各級重視,社區建設各項工作逐步擺上了應有的位置。

2、適時換屆,加強社區組織建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省《實施辦法》規定,根據省、市文件精神,於20xx年,我縣對全縣25個沒有換屆的社區居委會統一進行了換屆選舉工作,產生出新一屆社區居委會班子,通過依法選舉,共選出新一屆社區居委會成員182人,平均年齡41.6歲,高中以上文化122人,社區書記、主任實行“一肩挑”的有20個,“兩委” 成員交叉任職率近50%,減少了職數,提高了質量。為充實社區幹部力量,提升社區工作水平,縣、鎮分別抽調縣直、鎮直機關幹部到社區黨組織任職,增添了社區幹部活力。各社區圍繞民主、自治,建立健全一系列議事、理財、辦事等制度以及黨組織活動制度,用制度議事管事,為居民開展服務。社區居委會的調解、治安、公共衞生等法定下設組織基本健全。

3、上下努力,推進社區工作用房建設。按照省、市文件精神,自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把社區工作用房建設擺上重要議程,聽取彙報,研究部署,並及時成立社區工作用房建設工作領導組、工作組,進行具體工作。一是給政策。對歷陽鎮華陽、大橋、朝陽、橫江、鎮淮,共義6個社區興建工作用房,按照“給地不給錢,給錢不給地”的原則,實行政策傾斜,予以支持,並確定一名縣政府負責同志牽頭抓落實。二是抓共建。動員縣直51家結對共建單位大力支持社區工作用房建設,目前已籌措幫扶資金60萬元。三是抓開發兑現。對轄區內的房地產開發商(如朝陽、大橋社區工作用房),按政策規定督促其配套建設,無償提供社區工作用房。四是抓自籌自建。採取社區挖潛(如變賣原有資產、駐區單位贊助、大户老闆捐助等),鎮財政扶持,鎮、村資產置換等途徑,想方設法解決社區工作用房問題。截止目前,在和城城區7個社區中,除龍潭已達標、鎮淮地皮未落實外,其餘5個社區的工作用房均開工建設,其中有3個社區(共義、橫江、大橋)即將竣工,總面積達3700平方米,累計投入900多萬元(不含土地)。在25個集鎮和農村社區中,除雍鎮社區工作用房無着落外,工作用房達上200平方米以上的有13個,其中有4個社區達300平方米以上,100平方米以上不足200平方米的有9個社區。集鎮和農村社區工作用房不足200平方米的問題,將成為下一步用房建設要解決的重點。

4、整合資源,政府公共服務與社區便民服務不斷融合。全縣建立了19個社區警務室、17個社區衞生服務站,普遍開展了城鄉低保救助、扶貧幫困、醫療救助等工作,各種羣眾性文體組織、科普組織和為老年人、殘疾人、困難居民提供生活服務的組織相繼建立。服務方式不斷創新,城鎮社區通過“一站式”服務,農村社區通過“全程代理”使居民和村民辦事少跑一趟路、少進一扇門、少走一道程序,受到廣大居民的歡迎。縣直有關單位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幫助歷陽鎮城區每個社區購置3台電腦、兩組檔案櫃、20個檔案盒;為城關社區建立居民健身房,還結合萬家圖書援建工作,為社區建立了圖書室、閲覽室,使社區的服務功能得到加強。縣勞動保障局每年給付和城每個社區6000元,用於社區專管員的工資補貼,體現了“費隨事轉”的原則。

農村社區建設對策調研報告2020年社區建設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農村社區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新型農村社會生活共同體。新型農村社會生活共同體,不僅體現出凝聚性與組合性,同時更加具有包容性。構建新型農村社會生活共同體,可以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待遇,使各項公共服務惠及生活在社區內所有的居民,同時還能夠增強社區居民對共同體的歸屬感和凝聚力,有利於新時期農村治理體制的創建。由於在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困難與阻力,我們就必須在實踐中突破一些陳規舊俗的束縛,進行制度創新,提升思路,拓展思維,從而將農村社區建設成為符合農民利益的新型農村社會生活共同體。

一、創新農村基層組織體制。現在,農村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有的村級組織管理體制已經不再適應新型鄉村治理模式的要求,特別是在宏觀環境已經發生變化時,農村的微觀管理和組織體制本身還很不適應。因此,農村社區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各種類型社區組織發展的基礎上,重構運行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的新社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使社區真正成為承接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平台,承擔起促進農村政治、民主、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打破現有的治理體制,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組建農村社區管理委員會,作為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社區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可由各方面的代表組成,在社區管理委員會內設立一些具體的服務組織,如互助救助組、環境衞生服務組、民間糾紛調解組、文體活動組、公益事業服務組、志願者服務隊等等。可以推選出一批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充分發揮他們德高望重、閲歷豐富、辦法建議多、村民易接受的優勢,讓他們來擔任社區管理委員會的主要成員,從而由他們來帶動和服務羣眾,開展農村社區建設。或者也可以採用與城市社區一樣的做法進行試點,把一些經過專門培訓、有社會工作者資格證書,並且具有實踐經驗的人員選聘到農村社區,專門從事農村的社區建設工作。當然,我們還可以學習借鑑韓國的經驗,對那些選聘到農村的社區工作者進行專門的培訓,並將他們掛職到一些試驗區實踐一段時間,再聘用到需要的農村社區去工作。他們的福利報酬也要像城市社區工作者一樣,由政府財政購買服務,且不得低於當地的人均收入水平。這樣就解決了工作載體和人才難題。選擇在一定的區域內對鄉鎮職能轉變進行改革試點。撤銷鄉鎮,改建為中心社區,統一管理農村的公共服務事務,從而真正實現鄉鎮在功能上、職責上的轉變,使其從行政管理為主轉變為公共服務為主。

二、重視服務區域的規劃配置。在沿海一帶的農村,村莊很小,單一行政村的户籍人口相對都比較少。村落太小,就會與社區公共服務的配置產生矛盾。因為對於公共服務而言,有些內容需要具有規模效應,才能很好地運作,如一個社區衞生站設立起來,沒有人來看病,久而久之也就運行不下去;再如社區工作者的配備,需要政府購買服務,村多社區多,工作人員勢必就多,政府支出就要增加,財政就難以承受。諸如這方面的矛盾還有很多,如何來解決呢?筆者認為,對農村社區的配置要進行重新規劃,以現有的村落為基礎,根據情況進行規劃配置,特別是在一些已經具備條件的地方可以先進行試點。如我市的東陽在XX年就已經對許多行政村進行了合併,從原先的500多個村合併為現在的300多個村,這些村在某些方面已經融合,但在有些方面卻難以融合,特別是經濟方面要實現融合還存在着高難度。但實際上這些合併後的村,就可以規劃配置為農村社區,而合併前的村仍以村委會建制。這樣在規劃中可以做到既分又合,像磐安縣深澤的4個村一樣,原來的建制村負責組織經濟方面的事務,而其他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責則由合併後的社區來行使。當然,在一些暫不合並又不符合條件的行政村仍可保持現狀,待條件成熟後再設立户籍人口在XX户左右的社區。

三、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除了市場化服務項目和居民自願、自助服務外,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的構成主要有五大體系:一是公共福利服務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五保集中供養,開展低收入家庭奔小康工程,發展慈善事業,做好扶貧幫困、助殘扶孤工作,開展農村避災、減災、救災,深化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為老年人、婦女、青少年、弱勢羣體、優撫對象等提供政策服務,讓公共福利事業項目真正惠及每一個社區居民。二是公共衞生服務體系。設立農村社區衞生服務站、計生服務站,為農村社區居民提供價廉、優質、綜合的基本衞生服務,如提供免費體檢服務,一般常見病、多發病及慢性病的治療、護理和傷殘康復,生殖健康服務,加強疾病預防、婦幼保健、衞生健康管理等。三是公共文體服務體系。建立村民學校、圖書(電子)閲覽室、活動場所、文娛活動組織等,經常開展具有本地特色、羣眾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羣眾性文體活動,改善鄉風民風,促進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四是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推進農村信息化工程,發揮現代遠程教育作用,開展科技培訓、科普教育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動,開展現代公民素質教育,組織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培育高素質、技能型農村創業帶頭人和致富領頭人。五是公共安全服務體系。建立社區警務室,健全社區治安防範體系,發揮羣防羣治機制作用,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小事不出社區,矛盾化解在當地,確保農村社區公共秩序的和諧穩定。

四、健全農村基層民主自治機制。從社區重建與發展的角度看,鄉村社區發展的目標主要在人,在於人的精神層面的滿意度、歸屬感、凝聚力。由於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調整,現代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個體”成為社會生產生活最基本的執行單位,農村社區價值共同體就不能建立在以血緣宗族關係為基礎的傳統倫理價值觀上,而應建立在更加理性的利益觀上,這是現化文明的價值基礎。村民自治是村莊內部自治,十分容易受到宗族血緣關係的干擾影響而滑向“族居而治”,而社區自治是以體現共同利益的業緣、地緣為基礎的,是社會利益集團在利益博弈過程中實現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自治。在政治上要求以社區自治取代村民自治,這不僅是因為社區自治是更加開放和擴大了的區域化的自治,也是因為社區自治能更好地彰顯現代民主政治的精神。具體來説,就是要重視堅持以人為本,構建鄉村社區民主自治機制。一是要在農村社區建設中塑造人文精神,即要通過開辦“新村學校”等形式,從鄉村社會的思想觀念體系、價值意義系統、倫理道德系統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積極創造健康的鄉村人文環境,通過農村社區文化和教育的建設,培育農民的民主意識,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增進交往,提高素質,以此為農村社區發展、提高人文精神環境,注入持續性的精神文化動力;二是要通過制度創新,即農村社區自治組織設計,以社區社會的管理和服務為職能取向,並參照城市社區組織建設、發展的經驗和模式進行相應變革,在新農村建設中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注重發揮和保障村民大會對於本村建設項目的選定與組織實施享有決策權,引導農民自治習慣的養成,從而推進農村社區民主自治的步伐,保證農村社區服務走專業化、福利化的道路,實現社區自治的價值迴歸。

農村社區建設調研報告2020年社區建設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一、本人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認識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這項工作開展以來,被我們縣納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個人的思想認識上,也對這項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我認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也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新型農村社區既是社區,又在農村,如果簡單一點兒,可以理解為按照城市社區的標準在農村建的社區,但它又不僅僅是居住環境的改善,加上“新型”兩個,其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提高到了新的層次。新型是對農村社區居民生活“質”的一個提高,他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新型農村社區不同於新農村建設,新農村主要是指居住環境的改善、農民精神風貌的改善,包括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五個方面,是較低層次的農村社區。而新型農村社區,實現了讓農民羣眾享受與城市同質的、一樣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待遇,並通過產業支撐,把農業勞動力變成了一產、二產或三產工人,實現了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轉變,物質、文化生活的根本轉變,羣眾文化素質修養的根本提高。

(一)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羣眾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城鄉差距逐步拉大,“三農”問題愈來愈突出。就商丘而言,近年來,市區和各縣(市、區)城區變化很大,環境更加優美整潔,市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農村,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生產環境,雖有改善但變化不大,與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不相同步。就是説,廣大農民還沒有完全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這些年,國家雖然不斷加大惠農力度,取消了農業税,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免費義務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但這些都是修修補補,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用於改善人們生活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資絕大部分放到了城市,這與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現狀有關。政府財政有限,如果投向農村,點多面廣、居住分散、蜻蜓點水,根本不解決問題,所以集中用於城市發展。走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路子,這就造成了政府對農村的歷史欠賬太多。比如,政府投資修建城市道路很正常,不可能讓居民墊資,但在農村就不一樣了,要羣眾集資一部分,還要爭取列入省鄉村道路建設項目;其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那就更難了,專家曾經測算過,市區居民所佔有的政府用於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資在6萬元以上,而在農村不到1萬元。這就造成農村居住環境、農民生活質量差,農村的發展嚴重滯後於城市的發展,出現了城鄉“二元結構”,導致“三農”問題的突出。基礎設施落後還帶來了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的滯後,農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滯後,農民就業難、收入增長難、看病難、上學難等問題日益突出,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不僅城鄉發展差距在拉大,中國佔大多數的農村和農民就無法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更無法實現全面小康。目前,隨着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政府財力的增強,解決“三農”問題,改善農民生產條件、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已迫在眉睫,而且也到了能夠逐步解決這一難題的程度。所以説,通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互動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選擇

(二)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中國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城鎮化是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之路。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證明,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須要推動城鎮化,否則將制約經濟社會發展。

按照新型城鎮化的要求,我們商丘市對城鎮化發展的理念也作了調整,增加了新型農村社區這個層面,明確要求要走出一條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是一次重大的戰略改革。過去的城鎮化是單純的農民向城鎮轉移的“被城鎮化”路子,現在是農村就地城鎮化的農民自主“進城”的新機制。目前,四個層面的新型城鎮化在全國逐步達成共識,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必然選擇,逐步步入健康快速發展的軌道。

(三)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隨着國家對農業投入的加大,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農業現代技術的應用,糧食產量逐年增加,我們商丘市已經實現了“八連增”。在目前的基礎上,要使農業糧食生產再上一個台階,實現繼續增收、繼續增效,專家論證,實踐也證明了必須走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的新型農業現代化路子,要構築完善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其中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實現土地流轉,把大量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支撐二、三產業發展。通過農業公司、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和種糧大户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組織化、產業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通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利用產業支撐促進農民就地就業,使他們從生活理念上脱離傳統的農村、農業觀念,便於土地流轉。我省農村土地利用呈現“一高一低”的態勢,耕地利用率高,耕地後備資源潛力小,耕地保護形勢嚴峻,商丘市更是如此。通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撤村並點,可以集中集約利用原村莊佔地,將農村分散的土地要素重新佈局,重新調整土地使用結構,從而整理出大量閒置用地用於補充耕地。根據初步測算,如果全市全部建設成新型農村社區,可節約土地70萬畝左右。這些土地其建設用地指標可以飄移到城區或工業集聚區支撐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復耕留下的土地,可用於糧食高產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

(四)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實現“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三化”協調發展,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核心任務。商丘作為中原經濟區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在“三化”協調發展上走在全省前面。如何走好“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對商丘來講,就是要堅持新型城鎮化引領,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切入點,推進“三化”協調發展。在新型工業化方面,兩者也存在着密切相連、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關係。新型工業化發展到今天,面臨兩個方面的瓶頸制約,一是建設用地的緊張,二是勞動力的缺乏。目前,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這兩方面的形勢非常嚴峻,一方面國家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使建設用地越來越少,可供工業發展用地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出現了用工荒、用工難問題。我們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很大程度上就是這兩個問題帶來的,像原來在深圳辦廠的富士康轉移到鄭州發展,就要求在一年時間內提供10萬個勞動力。而我們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通過撤村並點,可以騰出大量的原村莊佔用的集體建設用地,把建設用地指標飄移到工業集聚區,支撐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另外,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又為新型工業化提供了勞動力支撐。所以説,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實現“三化”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五)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我國制定了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的戰略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最大的問題、最難的問題是“三農”問題。目前,我省的城鎮化率才剛過40%,如果按2個點的較高增長速度,到2020年還達不到60%。也就是説,我省還有4000多萬人生活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謀生,這不能叫全面實現小康。因此,要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必須解決好農民問題,通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使農民就地城鎮化,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使生活質量、生活理念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小康目標是一個內涵很豐富的目標,它不僅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還包括教育水平、文化素養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這同樣迫切要求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通過完善農村各種公共服務和文化教育設施,全面提高廣大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廣大農民的文明素質。

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和對策

(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解決農民看病難和上學難得問題,可是這些配套設施誰來完善。

投資商只是為了賺錢,建起了一排排的樓房。等待着農民購買和入住,可是新型社區內沒有建設醫院和學校以及公共娛樂場所。農民們看病和上學和生活環境沒有得到更好的改善,致使農民的購房思想意識不高。

我認為在建房的同時,應該把醫院、學校以及娛樂場所等配套設施同時建設。這樣可以提高農民對新型農村社區的認識,提高農民的購房意識。

(二) 加大依法治理“雙違”建設

目前,我縣雖然開展了‘違法、違規’建設綜合整治工作。雖有明顯的成效,但‘違法違規’建設仍有發生。這就需要我們加大綜合整治工作的力度,要全面開展‘違法違規’建設的綜合整治力度。

(三)加大宣傳力度

我們目前的宣傳,僅限於宣傳車和過街條幅以及宣傳標語進行宣傳。我認為這些宣傳措施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能否通過電視台,廣播等新聞媒體來宣傳。通過學習和培訓,首先提高黨員幹部的思想認識。加大羣眾的輿論氛圍,提高羣眾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思想認識和轉變。

(四)羣眾購房能力的問題

新型農村社區在各鄉鎮都已不成程度的有所規模,但羣眾的購買能力已經成了嚴重的問題。目前,並不是每一户農民都能買得起房住得起樓。針對這些農户,政府能不能制定優惠政策。我們公務員,教師等工人階層可以用公積金實施貸款按揭購房。我們農民羣眾是否可以享受這個待遇,政府制定出方針政策讓羣眾也能按揭購房。同時開發商的利益應該最小化、政府的政策合理化、羣眾得利益最大化。這樣既解決了羣眾購不起房的問題,也加快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步伐。

(五)村莊合併,補償資金哪裏來

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起,將面對着一場村莊合併和拆遷的攻堅戰。有的羣眾認為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甚至幾輩子的地方不願意搬遷,這就面對着一場新的‘思想革命’。村莊合併,對於農户的一些房屋是不要進行一定的補償。政府能否整合資金,對於村莊合併的拆遷户給於一定的補償和鼓勵。

(六)安置自建問題

面對一層層的別墅和洋樓,不少羣眾發了愁。特別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歲數大了上樓不方便怎麼辦?像這樣的大齡弱勢羣體,住在樓上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我認為,各個社區在建設的同時。應該規劃出一定的自建區域,讓羣眾按照規劃自己去建。這樣既解決了老年人上樓難的問題,也解決了拆遷難的問題。

(七)安置就業問題

面對新型農村社區的建立,農民工的安置就業將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

村莊的合併,民對着社區人口增多。一部分富餘勞動力可以外出打工,但一部分農閒時候的羣眾怎麼就業。這就要求我們政府加強組織和招商引資力度,在社區周圍和附近招商辦廠。組織羣眾多學栽培技術和手工業技術,種植果業的同時發展蔬菜種植和手工業作坊。這樣既解決了羣眾就業難的問題,也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三、學習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心得體會

10月30日隨我縣縣委黨校的領導和學員到城郊鄉、王集鄉、利民鎮考察學習,他們在項目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等方面的氣魄和成果,令人震撼,很受鼓舞。特別是聽了各鄉鎮領導的點評,對他們的基本做法、主要經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重新認識。

現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招商引資上項目這兩項工作,彙報這次考察學習的幾點感受。

1、主要感受

一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思路清。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首先必須解決好“錢從哪裏來,人往哪裏去”的問題。這些經驗大家都知道,但他們能聯繫本地實際,通過具體的途徑解決難題,推進工作順利開展,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起點高。新型農村社區要實行城市管理模式,這就要求設計標準高、建設起點高。城郊鄉的和諧,北大花園社區三十幾棟樓同時開工,王集鄉、利民鎮的社區一期、二期工程已完成,社區規模大,設施檔次高,施工要求嚴,質量標準高,很受鼓舞。

三個人體會

這次考察學習,讓我受益非淺。不僅是我學到了很多知識,而且還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了新的認識和更深的理解。認識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發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僅解決了農村的‘髒、亂、差’,而且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讓羣眾有一個更加優美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空間,切實體會到黨的優惠政策和惠農政策。這次考察學習,我們深感解放思想對社區建設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思想解放應成為工作創新的永恆動力,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思想解放永不停滯。提出了創建學習型社區的概念,做到學習啟迪心智,學習淨化思想,學習陶冶情操,學習昇華境界。但最根本的還是在思想觀念上。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新則思路廣,思路廣則發展快,必須做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社區工作也要根據形勢變化和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提高為居民服務的形式與質量。拓寬工作思路,強化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

我決定,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加強學習和實踐。

同時,衷心的感謝組織上給了我這次學習考察的機會!

市區社區建設調研報告2020年社區建設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隨着城市化的推進,老齡社會的到來,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大量“單位人”轉為“社會人”,社區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加強社區建設,對於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着重要意義。為了解市區的社區建設現狀,探索加強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的路子,市政府研究室組成調研組對市區的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1986年,民政部倡導在城市基層開展以民政對象為服務主體的社區服務,標示着“社區”概念首次進入政府工作的視野。XX年12月,市政府辦公室轉發市民政局《關於推進全市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提出了城市社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實施步驟、工作目標、基本原則以及主要工作任務。隨後,我市先後出台了《關於對全國文明衞生城市測評體系進行責任分解的通知》、《六盤水市創建平安六盤水工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掛幫社區創建工作辦法》、《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雙擁工作的意見》、《關於開展科技、文化、衞生、法律四進社區,提升市民素質活動的通知》、《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衞生服務的指導方案》、《關於在全市開展綠色社區創建活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指導社區建設工作。

在對社區的人口、地域、面積、單位、資源、社區辦公用房等調查摸底的基礎上,XX年以來,全市共整合成立86個城市社區,在社區建立了黨支部,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選舉了社區居委會。各級各部門相繼重心下移,結合社區建設開展各項工作,初步形成了“黨政領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街道主管、社區主辦、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

目前,市區範圍內共有50個社區,其中鐘山區49個,水城縣1個,管理總面積約7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9萬人。通過近年來的努力,社區工作者隊伍、社區辦公條件和社區服務工作有了較大變化。

(一)社區隊伍建設得到加強。XX年社區居委會選舉後,一批文化程度高、有辦事能力的人員進入社區機構工作,使社區工作者的年齡結構、文化素質得到優化和提升,形成了一支社區專職工作隊伍。目前鐘山區251名社區居委會成員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0人,佔19.9%;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的有137人,佔54.6%;30歲以下的67人,佔26.7%;31—50歲的有175人,佔69.7%。XX年,鐘山區採取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方式,從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中招考了20名素質較高的人才充實到社區工作。同時,鐘山區加強對社區工作人員的培訓,先後對104名社區工作者進行了業務知識培訓,4個街道(辦事處)採取多種方式培訓社區工作者400餘人次。為加強對社區工作的領導,在各社區均建立了黨支部,並從街道(辦事處)下派了118名幹部到39個社區工作。以上措施,有效促進了社區人員政治思想素質、業務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社區工作條件有所改善。一是根據實際,採取建、買、租、借等辦法,解決辦公場所和活動配套場地。現在,鐘山區的50個社區中,辦公用房面積達到200平方米以上的有10個,還有17個社區租房辦公(年租金約11萬元),13個社區借房辦公。總投資820萬元,總建築面積813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設施國債試點項目正在實施,該項目完成後,將解決4個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和14個社區服務站的場地問題。二是社區工作者的待遇有較大的提高。鐘山區在三年內兩次提高了社區工作者的待遇,一次是在XX年,由平均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230元,第二次是從XX年6月起,把社區黨支部、居委會正職、副職、委員的月工作待遇分別從260元、230元、200元提高到500元、450元、400元。同時,根據社區管轄人口的數量,將社區年辦公經費從每年1600元提高到了6000—8000元。

(三)社區服務逐步開展。隨着社區在城市發展中作用的顯現,各部門對社區工作逐漸重視,法律、警務、城管、消防、民政、衞生、計生、街道、勞動保障、文體科教等部門逐漸將工作重心下移,社區服務工作也因此得到加強。目前,市區社區配備了計生服務專職管理人員50人,面向居民開展計生宣傳、藥具發放、婦檢等生殖健康和計生服務,計生工作網絡基本形成。已經建成衞生服務中心(站)25個,為居民提供診療服務。結合“平安六盤水”創建工程,在各社區建立了警務室,實現了“一區一警”,社區治安防範工作得到加強。各社區配備勞動社會保障協管員110人,負責開展社區就業工作,提供政策諮詢、就業培訓和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再就業援助、社會保障等服務。實施全國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項目49個,購置圖書22500餘冊,部分社區組織開展了“三個一”(即一本好書、一個好故事、一支好歌)讀書活動。已建設“星光老年之家”15處,為居民提供健身娛樂等服務。社區志願者隊伍建設有了較大進展,已組建社區志願者隊伍89支1萬餘人,社區志願服務工作進一步增強。

二、存在的問題

雖然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社區建設工作,使此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隨着社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凸現出一些困難、矛盾和問題。

(一)對社區的認識有待深化。第一,對社區建設的主體認識模糊。社區是城市的基本組成單位,是羣眾性自治組織,其健康發展有賴於充分發揮居民自治的效力。而當前社區行政化現象普遍。一方面,社區居委會的工作方式仍然以行政指揮為主導,對引導社區居民增強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認識不夠,對居民的服務意識不強,簡單地把社區工作等同於完成部門交辦的任務,從而形成對政府的依賴性,社區工作尤其是社區服務比較滯後。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往往把社區居委會當成“下屬”,直接向社區安排行政工作,“什麼事都要社區參與,什麼人都可以指揮社區”,社區忙於應付,難以開展自己的工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社區居委會需要承擔20多項行政性事務,形成“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現象,僅計劃生育一項工作,就要佔去社區工作人員60%以上的精力。此外,社區還要應對名目繁多的檢查、評比、考核、統計、會議等。第二,社區居民對社區工作的認識模糊,還限於社區就是辦辦證明、管管衞生的層次,對社區工作的參與意識不夠。很多單位的居住小區自成體系,小區資源開放程度不高,對社區工作不關心、不支持;居民有事仍然習慣找單位,對社區活動缺乏瞭解,積極性、主動性不夠。

(二)社區服務有待深入。社區服務是加強社區建設的重點之一,是凝聚社區力量,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但我市城市社區服務還存在着以下問題,制約了社區服務的開展。一是社區服務內容單一。各社區主要依託於政府職能部門如勞動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等開展工作,服務內容以政府部門安排的工作內容為主;另外,受場地、資金等因素的制約,在居民大量需要的養老、托幼、保健、娛樂、家政、保潔、綠化等方面的服務還很欠缺,社區文化建設、青少年教育等服務還沒有深入開展,社區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缺乏吸引力,還不能滿足居民需要。二是服務設施缺乏,很多院落、樓棟沒有活動場地,不能滿足居民就近、多形式活動的需要。除了廣場社區能依託廣場開展較多活動,人氣較旺外,其他社區要麼活動場地小,要麼沒有活動場地,難以聚集人氣。三是社區服務主體單一。政府和社區包攬了許多應由市場提供的服務項目,新型社區服務業還沒有形成規模,在引導非營利性組織、社會團體、協會等各類民間組織發揮作用方面有待加強,社區服務的內容有待豐富,質量有待提高。由於社區服務不到位、不主動,轄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不強,參與社區建設的意識薄弱,甚至大多數居民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個社區。

(三)社區工作經費及人員待遇有待提高。儘管近年來社區經費和人員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遠遠不能滿足社區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市區社區工作者的收入僅在400—500元之間,與其他城市工作崗位的待遇差別很大。由於待遇低,挫傷了社區工作者積極性,一些調研對象表示自己在任期滿後將不再參加社區選舉;鐘山區招考的20名社區工作者中已經有部分人員辭職。造成社區經費緊張和工作人員待遇低的原因,一是財政投入不足,隨着社區作用的凸顯和部門管理重心下移,社區承擔的工作任務逐漸增多,但“費隨事轉”的原則未能得到很好貫徹,社區在承擔工作的同時,相應的工作經費較少,有的社區工作人員甚至自己墊錢開展工作,待遇與工作量不相符;二是社區自我發展能力弱,社區服務發展滯後,收入渠道少。

三、對社區建設的建議

社區作為城市的基層細胞,建設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穩定發展,對促進城市管理,提高羣眾生活質量,建設和諧社會也有着重要意義。沒有無數個社區的發展與進步,城市的整體管理和發展水平就難以提高。針對我市社區建設中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發揮社區居委會自治作用。

——提高對社區居委會法律地位的認識,避免居委會變相成為政府的下屬機構。社區建設的主旨是發揮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能力,使居民獲得的認同感、歸屬感、安全感和親情感,增強居民的凝聚力和建設社區的積極性,從而使社區成為社會的“減震器”。因此,在社區建設中,不應將社區視為政府機構,單純地將政府工作職能直接轉嫁給社區,把社區建設變為行政體制的向下延伸。應把政府的角色定位於“教練員”而非“運動員”,應發揮政府的主導和指導作用,形成政府、市場、社區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合作關係,形成共同改善社區經濟、社會及文化狀況的局面。同時,把轉變政府職能和社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治安、教育、科技、文化、勞動保障等部門要以社區作為平台,各負其責,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協作配合,將工作開展到社區,並真正做到工作人員進社區。

——進一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推進居委會選舉改革,試行居民直接選舉,擴大選舉參與面。指導社區完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推行社區民情懇談會、民事協調會、民意聽證會和民主評議會“四會”制度,引導居民參與社區公益事業、實事項目和公共事務決策,逐步實現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健全社區黨組織、社區居民代表大會、社區議事委員會、社區居委會等組織體系,制定社區居民公約,明確社區居委會選免權、社區事務決策權、社區財務自主權、對政府部門的評議監督權和不合理攤派的拒絕權等自治權,在社區建設中在城市規劃、建設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中,有關部門應通過社區徵求居民意見,保障社區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幫助社區開展好工作。

——認真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使責、權、利統一起來。一是對部門轉移延伸給社區的有關工作進行清理和規範。對確需社區居委會協助完成的行政性和臨時性任務,可按照社區管理人口數量制定社區工作補貼標準,由相關部門及時向社區撥付工作經費;二是所需人員由社區居委會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由社區對所聘人員進行考核監督;三是明確社區和有關職能部門的責、權,儘量將社會公益性的工作交由社區,而政府部門做好行政執法、行政管理。同時要避免行政不作為或亂作為,避免社區承擔本應由政府部門履行的職責。

——加強對社區建設的相關政策的學習和宣傳,讓各級部門、廣大居民充分認識和理解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明確自己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形成社區建設的合力。使社區內的居民都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提建議、出點子,監督評議社區居委會的工作。同時,社區要增強主體意識,加強宣傳,主動開展服務,提高居民的認知度,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

(二)增強社區服務能力。社區服務涉及千家萬户,是社區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但目前服務設施有限,成為制約市區社區服務能力提高的“瓶頸”,要下大力打破這個“瓶頸”,改進社區的管理與服務,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增強社區的凝聚力。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針對社區服務的需求,落實社區服務所需場地。在城市規劃建設、房地產開發中應考慮到社區服務的需要,將社區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公共設施配套建設規劃,落實所需的用地、配套設施和活動用房,對已驗收但未提供相應配套公用設施的住宅區,要通過新建、改建、租賃等形式逐步加以解決。對《關於推進全市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市府辦發〔XX〕137號)中要求的“房地產開發商要按照建築面積百分之一的比例無償幫助所在社區建設社區工作用房,或折成相應資金支持社區建設”,要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督促落實。各級各部門要按照有關規定,加大對社區公益設施的投入,並明確這些設施的產權歸屬於政府,使用管理權歸屬社區居委會。推進社區信息化,為社區配備電腦、網絡,形成信息終端,獲取社情基礎數據,實施人口、輿情、公共事件的動態管理。

二是對社區內的場地資源進行整合。以建設“適宜居住的城市”為目標,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根據居民生活需要,合理規劃服務場地,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入,鼓勵駐社區單位、各類社會組織和服務機構開發、開放社區居民需要的體育場、圖書館、博物館等活動場地,解決當前文化娛樂場地缺乏的問題。

三是加快發展社區服務。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國發〔XX〕14號),針對社區就業、文體、教育、體育、安全等涉及羣眾切身利益的服務制定具體實施辦法,並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1、政府與民間的關係。按照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改善公共服務方式,同時支持各類民間組織發展,讓它們積極參與到社區服務中來,防止政府在社區建設中大包大攬。2、部門指導與社區推動的關係。有關部門要以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結合本單位業務,積極制定社區工作方案,指導社區開展服務工作。既要防止撒手不管、一推了之;又要防止相互爭利、引發矛盾。3、市場與志願服務的關係。制定優惠政策,簡化審批程序,鼓勵創辦各類社區服務企業,鼓勵待業人員、下崗職工開辦社區服務項目,以市場化方式推動社區服務,同時,要提倡中華民族互助互愛的美德,注重志願服務隊伍的培養,將社區志願服務的經歷作為幹部考察的一項內容。

四是以解決羣眾關心的生活熱點、難點問題為突破點,拓寬社區服務面和影響力,增進社區居委會與轄區居民和單位、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繫,促進社區共駐共建。就目前的狀況和條件而言,衞生、文體娛樂、下崗工人再就業、殘疾人住房難、低保工作等系列問題都是羣眾關心的生活熱點和難點,在有關部門的指導、協調下,由社區進行統籌管理比較現實,而且情況也更為清楚,反應更為直接,解決起來更方便。關鍵是理順管理體制,真正放權給社區。

(三)加強社區居委會隊伍建設。一是擴大居民對社區選舉的參與面,把一批政治素質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強、熱愛社區工作的優秀人才充實到社區隊伍中,努力建設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社區工作者隊伍。二是通過多種渠道提高社區居委會成員及其聘用服務人員的待遇,把社區工作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列入議事日程,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三是加強對社區服務人員的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他們服務居民、管理社區的能力。四是加強社區黨組織的建設,發揮黨員在社區建設中的先鋒模範作用。五是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和考核體系,對社區治安、服務滿意度、居民參加活動率等指標進行考核,促進社區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籌資機制,解決社區建設經費問題。一是建立政府補貼機制,市、縣各承擔一定比例,將社區工作者補助納入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社區工作者待遇。二是加大公共財政投入,改善社區福利和服務設施,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區建設;多渠道籌集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鼓勵發展社區服務企業,鼓勵社會捐助社區事業。三是出台政策,明確駐社區單位按照共駐建的原則,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對社區建設給予支持,充分調動社區內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組織等一切力量廣泛參與社區建設,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資源的共有、共享,營造共駐社區、共建社區的良好氛圍,促進社區資源整合;四是鼓勵社區結合社區服務興辦經濟實體,開展家政、物業、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務,確保社區收入不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