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棉紡織產業集羣的調查與研究大綱

摘要】:發展棉紡織產業集羣,培育棉紡織地方特色優勢,是(新野)實施工業化戰略的具體舉措,是壯大縣域經濟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發展棉紡織產業集羣的調查與研究大綱

【關鍵詞】:棉紡織產業集羣

“產業集羣”一直是工業學術界討論的課題。所謂“產業集羣”,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在產業性質上相似相近或相關,在發展空間上同屬於(或接近於)某個特定行業的產業領域、相對高密度聚集、分工比較明細、依靠緊密或鬆散型產業鏈相互連接,由諸多大中小型企業形成的一種工業集聚形態。在我縣工業化進程中,我們依託本縣及周邊豐富的棉花資源和新紡公司人才、市場、技術、管理、信息、資金優勢,採取政府引導、市場導向等主要形式,通過催生、延伸棉花加工項目,培育出了縣棉紡織工業區及上港、溧河、城關、城郊工業小區等棉紡織產業集羣。初步形成了以新紡公司為龍頭,集軋花、紡紗、織布、印染、服裝為一體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棉紡織產業對縣域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

一、新野棉紡織產業集羣發展現狀、特點

新野棉紡織業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起步,經過歷屆縣委政府的政策宏觀引導,截止XX年6月底,全縣棉紡織企業,已發展到101家,其中棉紡企業84家,棉織企業8家,捻線9家。固定資產達到262億元,從業人員3萬餘人,紗錠規模突破80萬錠,織機達到4500台。今年元至七月份,全縣限額以上棉紡織業實現產值2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25億元,利税135億元,利潤7500萬元,分別佔全縣工業的691%、659%、67%和678%。棉紡織業在全縣工業中的比重逐年攀升,比重之高居全省各縣市區之首。主要呈現出五個明顯特點:

1、龍頭帶動能力強。作為新野棉紡工業的龍頭,新紡公司經過30多年的艱苦創業,已發展成為國家特大型紡織骨幹企業,全國520家和河南省50家重點支持企業之一,全國功能性產品開發基地。目前,公司擁有總資產138億元,固定資產103億元,共有紗錠33萬錠,其中環錠紡22萬錠,氣流紡24台,摺合11萬紗錠;織機3000台。擁有進口清梳聯、自動絡筒機、轉杯紡紗機、無梭織機等先進設備1000多台(套),佔公司裝備總量的60%以上。主要生產和經營棉紗(混紡)線、純棉和混紡坯布、色織布、牛仔布等四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年產高檔織物用紗7萬噸、服裝面料12億米。產品遠銷廣東、江蘇、福建等20多個省市和美國、歐盟、日本、韓國、香港等12個國家和地區。XX年實現產值173億元,銷售收入132億元,實現税利8105萬元,其中利潤3722萬元,分別佔限額以上工業的351%、335%、216%和206%。出口創匯3260萬美元,名列全國紡織行業銷售收入前12位,利税總額居第七位,綜合經濟實力排名全省同行業第一。XX年榮獲中國紡織行業協會頒發的“科學技術進步獎”,XX年8月9日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全國棉紡織行業競爭力前二十強”榮譽稱號。

2、產業集羣羣體大。靠政府的正確引導、靠新紡公司龍頭的拉動,全縣民營棉紡織業迅速膨脹。在短短三年時間內,限額以上民營棉紡織工業企業已發展到90餘家,固定資產115億元,從業人員近2萬人,紗錠規模達到40萬錠。XX年度生產棉紗近8萬噸,各種布料7000萬米,完成總產值146億元,實現利税17億元。其中鵬升、華星兩家規模達到2萬錠以上,另有5家達到1萬錠以上,5000錠的企業12家,縣工業區及城關、上港等7個棉紡織工業區內擁有棉紡織企業70餘家。全縣民營棉紡織擴張的規模相當於再造一個新紡公司。

3、企業裝備水平高。我縣民營棉紡織企業1997年起步時,設備基本上都是國有大型棉紡織企業限產壓錠淘汰下來的二手設備,機器性能差,工藝水平低,產品質量檔次低。通過近幾年的滾動發展、更新改造,止目前,全縣民營棉紡織企業的機器設備,全部都是國家定點紡織機械廠XX年、XX年、XX年出廠的先進設備,主要設備j128k、fa506細紗機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4、棉紡織產業鏈條長。目前,全縣棉紡織業基本形成了由植棉——軋花——棉紡——棉織——服裝的棉紡織產業鏈條。全縣98萬畝耕地,常年植棉40萬畝左右,是全國優質棉基地縣。縣棉麻集團公司及其所屬的9家棉花企業,擔負着全縣棉花收購、加工、銷售任務。年收購加工棉花4萬噸,其生產的“銀鵬”牌棉花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十大棉花名牌”,全縣棉紡織企業年需用棉花14萬噸,加工棉紗13萬噸,織布16億米。永興紡織服裝公司等3家企業引進了服裝生產線,年加工服裝30多萬套。

5、產品市場銷路暢。以新紡公司為依託,整個紡織產品銷售網絡健全,在全國和境外設有多家銷售公司,同上百家棉紡企業建立有長期穩固的業務關係,營銷網絡覆蓋我國中部及東南亞地區廣大市場。產品質量好、產銷率高,棉紗、服裝面料產品產銷率平均保持在99%以上。XX年,全縣棉紡織產業出口創匯3260萬美元,佔全南陽市出口創匯總額的1/3。

二、新野棉紡織產業集羣現存的主要問題

我縣棉紡織行業儘管佔據了工業主導地位、民營企業異軍突起、提升改造速度不斷加快、規模效益逐年提高,但形成分工明晰、互動明顯、關聯緊密的產業集羣,仍然存在着諸多的實際矛盾和問題,大致反映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至今仍然佔據重要地位的小農經濟思想意識是形成棉紡織產業集羣的思想障礙。大致突出表現有五個方面:素質不高、信息不靈、開拓意識不強、管理水平低下、開放意識淡薄。首先是素質不高。雖然我縣民營企業發展迅猛,但真正強勢、大型的民營企業仍是鳳毛麟角,我縣棉紡織行業民營企業目前達到中型要求的還並不多。綜合各種因素,其中最為至關重要的因素,是諸多企業管理者的思維、文化、管理素質等離現代企業要求相距甚遠。其次是信息不靈。這種狀況的產生,源於三個主要方面:(1)企業管理的不到位,諸多園區、協會對於如何及時向相關企業提供相關信息和宣傳方針政策等不關心、不重視。(2)企業習慣於獨來獨往靠自身拼搏,缺乏主動獲得信息、爭取政府支持意識。(3)整個行業至今沒有可及時為企業提供相關信息服務、促進工業化發展的信息平台。三是開拓意識不強。在全縣90多家棉紡織企業中,家庭作坊式、靠親戚朋友湊錢、臨時租賃場地辦廠

的企業居多。這些家庭作坊式企業,由於素質能力及資金人才等嚴重侷限,幾乎沒有什麼“做大做強”的念頭,只是憑藉市場之手推動、靠市場效應湊合賺錢、養家餬口,小富即安。四是管理水平低下。由於管理的混亂、人才的奇缺、缺乏經營網絡,致使相當部門企業整日忙於應付內部、窮於應對競爭、甚至奔命維持“關係”,幾乎沒有什麼時間、精力和條件去深入研究、分析、思考當前的市場發展狀況、行業發展趨勢、國家大政方針等,並依此制定、提出本企業比較清晰的中長期發展思路。五是小農意識。即開放意識淡薄。我縣許多個體私營主思想守舊,只願在本地發展,不願意離土離鄉到外地開拓市場。在某一領域本地市場需求已經飽和的情況下,寧可在本地市場中艱難地分一杯羹,也沒有到外地開拓市場的計劃,固步自封,嚴重阻礙了民營經濟發展。温州的民營經濟發展經驗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開放的市場意識,哪裏有市場,哪裏有商機,哪裏就有温州人創業的足跡,温州人經銷網絡幾乎遍佈全球的每個角落。與這種創業意識和開拓精神相比,我縣的個體經營者小富即安,固守田園的思想觀念就十分突出了,並且有極強的地域代表性。基於上述幾種狀況,在我縣100多家棉紡織企業中,相當部分企業(特別是主要管理者)的思想觀念陳舊、市場意識淡薄,小富即滿問題比較嚴重,並沒有充分認識到企業實力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作用。無疑類似這些目前尚佔據重要地位的小農經濟思想意識,對形成有機聯繫、互動發展的棉紡織產業集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思想障礙。

2、管理體制的多頭和不順是形成棉紡織產業集羣步履艱難的重要致“病”因素。我縣的棉紡織產業集羣,單靠企業自身是難以形成的,必須依靠行業管理部門在各工業區內明確定位基礎上的服務、協調、指導、組織。然而,由於管理體制現存的多頭、不順的弊端,導致了行業管理的作用發揮受到很大的影響和制約。行業管理是社會化分工的客觀要求。説到底,它應該是一種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業內的經濟民主實現機制,是行業企業為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維護行業整體利益、協商行業內部關係、共同應對市場競爭、協調解決社會經濟生活中的諸多共性問題所採用的實現目的的非贏利性組織方式。而今單純“官方”的或“官辦”的行業管理體制和機制,要麼名不副實沒有任何管理手段,要麼應付生存竭力集資“化緣”,對推動行業的加快發展都不會起到太大的積極作用;而單純由企業自發自主實施“行業管理”,又很難避免缺失政府支持、相互牴觸摩擦等問題和矛盾,無法達到行業管理的作用目的。這種由於管理體制現存的多頭、不順的弊端所導致的行業管理作用發揮受到很大影響和制約的現狀,成為了產業集羣形成與發展的一個制肘因素。

3、企業各自為政搞“小而全”的矛盾問題日趨顯現並有逐步發展升級趨勢。在棉紡織產業集羣中,由於企業間分工合作意識淡薄、合作機制沒有形成,加之妄自尊大和“以我為中心”傳統思想較為頑固,不少企業將改造升級的精力和重心放到了建立自我內部循環的“私有產業鏈”上,企業“小而全”現象屢見不鮮,明顯地違背了現代工業大生產的特徵和規律。不少企業呈現一種“一流設備、二流管理、三流產品”的“病態”現狀。無庸置疑,產業集羣是一種符合現代工業化大生產要求的集羣集約經濟,一個突出特點是使同一產業內部分工更為精細化,使一個企業能夠集中精力於該產業的某一道工序或某一種中間產品的生產,從而節約成本、提高效益、明晰發展方向目標。產業集羣內部相關企業間互通有無與分工合作,成為有機產業鏈形成並不斷延伸和整體推進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且依照現代管理科學“8020”定律研究可知:“通常一個企業80%的利潤來自它20%的項目”。因此,按照“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客觀事物規律,不存在一味脱離社會分工與合作僅靠自身內部循環就可不斷髮展的“完全”;無論是一個企業的發展還是某個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其核心競爭力不外乎在20%左右,其餘80%則是為強化和發展這20%的核心競爭力相配套和服務的。因此,搞“小而全”的思維和運行方式的結果,必然會是企業經營生產目標不明、面面俱到、顧此失彼、特色含混、疲於平衡、常陷心有餘而力不足之困境、市場核心競爭力不斷弱化,最終導致失去市場競爭力。更為嚴重的是,在這種相互遊離、各自為政、甚至相互牴觸的區域產業集聚,幾乎沒有什麼“集羣”可言,只能是一盤散沙,不可能成大氣候。

4、科技創造嚴重滯後,科技含量提升乏力,影響着產業集羣的附加值和生命力。由於觀念落後、基礎較差、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和研發滯後等原因,我縣棉紡織行業企業當前明顯存在着科技創新嚴重滯後、科技含量提升乏力等問題,直接影響着產業集羣的附加值和生命力。

5、企業間的無序(包括不良)市場競爭已成為影響棉紡織產業集羣形成的基本內耗因素。由於在管理體制存在着多頭管理、該管的部門無手段管、有權的部門無精力管、最終導致多頭管理均不到位的問題,行業的管理、協調部門以及自律組織大都名不副實,無法實現有效切實的管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甚至是不良競爭情況客觀存在。一是人才方面的無序競爭,由於缺乏大局意識和相應規範,不講原則地相互挖牆角現象比比皆是;二是原料方面的無序競爭,由於市場建設的明顯不足,不擇手段地爭搶原料現象層出不窮;三是產品銷售方面的無序競爭,由於行業自律機制沒有建立,單純為自身利益而惡意降價的大有人在;四是技術方面的無序競爭,整合與合作意識缺乏,在技術上相互封鎖甚至相互“偷襲”的問題存在。類似的在產業集羣中企業與企業之間客觀存在的無序競爭甚至是不良競爭狀況,無疑對產業集羣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不可忽視的嚴重“內耗”。

6、管理、科技、設計人才的匱乏直接威脅着棉紡織產業集羣的提升速度及可持續發展。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着要麼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人員但無良好的經營機制,要麼有良好的經營機制但無相應的管理經驗和人員的問題;尤其表現比較突出的,是企業內部的管理缺位、企業財務的管理混亂、人力資源的配置不合理、產品結構的單一低檔等。科技人才方面,國有企業有科技創新的人才和意識,但無科技創新的資金和動力;民營企業有科技創新的資金和動力,但無科技創新的人才和意識。這些問題

的存在,直接威脅着我縣棉紡織產業集羣的提升速度及可持續發展。

7、資金支持乏力,導致諸多企業改造升級困難,產業集羣實力不強。一方面,由於商業銀行的改革及市場戰略目標的調整,銀行資金主要投向城市基礎設施和大中企業,形成了政策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我縣棉紡織企業大多是個體私營企業或股份合作企業,企業建廠時把有限的資金用在了廠房和設備上,致使一些企業因缺乏流資而不能投產或達產;部分企業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急需技改擴規模上水平,但因為沒有資金支持而不能付諸實施。

上述現存的諸多主要矛盾問題,不僅影響着棉紡織產業集羣的順利形成,同時也必然影響其發展的可持續性,削弱了產業集羣的市場競爭力。

三、培育壯大棉紡織產業集羣的對策及措施

1、明確思路,加強指導。 聯繫新野棉紡織業發展實際,在貫徹落實“棉紡織基地縣”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過程中,新野棉紡織工業發展的基本任務應該是:把棉紡織產業作為工業經濟的主導產業,以完善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為主攻方向,以扶持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園區建設和培育市場為突破口,按照“協調、服務、管理、發展”的原則,優化環境,精心培育,強力突破,擴充總量,提高檔次,創新結構,實現產業的裝備更新和優化升級,進一步做大做強棉紡織產業,爭創全國棉紡織強縣。到XX年,全縣紗錠力爭達到150萬錠,其中氣流紡15000台,年產紗30萬噸;織機15萬台,年織布3億米,染整布XX萬米,服裝1000萬件。完成總產值達到100億元,年均增長153%,佔限額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80%左右;銷售收入實現90億元,利税總額10億元,其中利潤7億元,年出口創匯15億美元。具體內容是:牢牢牽住克服染整“瓶頸”制肘和實施“終端”(服裝乃至產業用、家居用、甚至高端醫療技術用布)等產業帶動的“牛鼻子”,擴大品牌(名牌)影響,增加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帶動棉紡織工業的全面發展提升;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大力引進、研發、推廣高技術含量的“綠色紡織”產品;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推進高要求的行業標準和名牌戰略,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形式借力發展、借力創牌、借力提升、借力擴張;加快棉紡織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速度,加強關聯產業鏈接,努力組建專業分工突出、協作配套緊密、規模效應顯著的產業集羣;培育並組建相關市場,力爭最大限度地發揮輻射優勢和效應。在具體運作上,棉紡織產業的發展,應注重結構與規模;“終端(服裝、產業用布、家居用布等)”產業的發展,應注重品牌與附加值。

2、扶優助強,項目支撐。以改造、提升、調整為基本手段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一個不能忽視更不能放棄的重要內涵。因此,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自始至終都應該把“必須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係,處理好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係,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去加以全面考慮、整體佈局和安排協調。這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五統籌”基本原則所提出的要求。而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前提下發展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要特徵的傳統產業,其着眼點和着力點並非過去認識上的那種低水平重複建設般地盲目擴張,而是強調必須切實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為本質的改造、調整、創新、整合和提升。因此,政府對棉紡織行業的關注和支持,重點應該是以扶優助強為基本原則的項目支撐。要有重點的篩選3—5家技術裝備先進、年銷售收入超3000萬元、年納税總額超100萬元的民營棉紡織企業在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爭取“xxx”末使之成為年銷售收入超億元、年納税總額超500萬元的中型民營棉紡織企業。

3、抓好園區,鑄造鏈條。作為數量最大、市場潛力頗好、發展勢頭強勁的新野棉紡織行業,在新型工業化建設熱潮中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以規劃佈局、引導調整、提升產業、科技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組建產業集羣、推廣先進標準、規範行業行為、形成有機產業鏈並整合發展競爭資源、控制低水平重複建設等為主要任務的行業規劃、組織、指導和協調;加快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速度,加強關聯產業鏈接,努力組建專業分工突出、協作配套緊密、規模效應顯著的產業集羣;培育並組建相關市場,力爭最大限度地發揮輻射優勢和效應。這種有機集聚並形成相關鏈條,需要克服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1)相關園區的定位要明晰。園區的產業定位,不僅是對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的有效引導,而且對於關聯產業鏈接,努力組建專業分工突出、協作配套緊密、規模效應顯著的產業集羣,有着深遠的意義和影響。(2)大力引導和提倡建構跨園區的明晰專業分工、強化協作配套、集約規模效應的產業集羣的有機鏈條,並保持鏈條能夠可持續地不斷延伸。鼓勵企業間在鞏固並不斷髮展自身核心競爭力基礎上的相互配套、合作,適時組建打破所有制界限和區域界限的大型企業集團。(3)政府應該採取給予適當投入的經濟手段,對企業向工業園區加快集聚進行有力推動和制約。

4、開發資源,啟動優勢。從新野棉紡織加快發展的角度看產業集羣發展方向,無疑整合並開發有效的產業資源,是建構新野棉紡織有機產業鏈的一個重頭戲。在人力資源方面,應對現有的企業培訓、大專院校教育、科研院所培養、以及外來聘用的各類人才積聚載體和手段進行整合,綜合使用力量,加大人才資源整合開發力度;在管理資源方面,當前應該注重發揮棉紡織產業集羣“輻射和集聚功能”的提升,充分發掘周邊地區的巨大市場潛力,逐步將新野建成全國棉紡織基地縣;在創新資源方面,應充分發揮國內外的專門科研機構和專家作用,使企業創新與科研創新有機結合為一體,建立長效棉紡織創新研發機制,加快科研成果向先進生產力的轉化,促進棉紡織行業新產品、新工藝、新科技的推廣應用;在原、輔料資源方面,要加快組建棉花市場和機配件市場,使其發揮出棉紡織產業“原、輔料供給”的重要作用。在產成品資源方

面,要加快組建新野紗布專業市場,使其發揮出棉紡織產業銷售方面的拉動重要作用。

5、提升科技,信息助推。先進科技技術,不僅是新野棉紡織行業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加快發展的生命力所在,而且是新野棉紡織產業集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採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互動的方式,助推新野棉紡織行業科研工作加速推進,已經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眼下亟待引起縣委、政府高度重視並及時解決的,就是“堅持以信息化為先導”的新型工業化建設原則,政府投入同信息產業企業參與相結合,迅速建立新野棉紡織產業信息平台,為棉紡織產業集羣提供權威快捷地各類市場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