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範文3篇

本文目錄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範文新華鄉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關於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基層調研報告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範文總結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範文3篇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的重要戰略部署和省委“五個湖北”建設的具體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它不僅關係到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係到人民羣眾的福祉。鄂州作為全省城鄉一體化先行區、綜改示範區,如何落實市委六屆七次全會要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充分發揮良好的區位、資源優勢,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載體,倒逼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努力走出一條獨具鄂州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是當前亟需研究的課題。市政協高度關注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立專題調研組進行調研。幾個月來,調研組深入三區實地調研,召開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會議座談研討,到省直相關部門徵詢專家意見,並赴廣東惠州市、福建三明市等先進地區學習考察,形成調研報告。6月26日,召開市政協七屆十次常委會議,專題議政協商,市政府汪繼明副市長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列席會議,聽取意見。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初步成效

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轉方式、調結構、重保護、強監管,為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產業結構有所優化。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積極落實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等有關政策措施,生態產業得到一定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循環經濟項目建設,關停高能耗、高污染“五小”企業、淘汰落後產能,使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佔比持續下降。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20xx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75。57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1。18個百分點。通過建設一批大型商貿項目,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極。以休閒觀光為突破口的都市農業發展初見成效,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成為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主導方式。

(二)自然生態環境逐步恢復。全市森林面積達到38萬畝,森林覆蓋率16。1%。全市共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17。4萬畝,佔森林總面積的45%。建成沿路(公路、鐵路)、沿江(港)綠化帶500多公里;建立濕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8個,面積1。6萬公頃;全面推進國土整治工作,在全省地級市中率先實現了國土整治全覆蓋;全市有2300多畝因採礦造成破壞的土地已列入恢復治理;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實施洋瀾湖生態修復工程、開展梁子湖流域清理治理工作,有效恢復與保護了湖泊和流域的生態環境。

(三)人居環境有所改善。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達到42%和40%;加大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力度,排水管道長度達到 600多公里;加強了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實施“清潔鄉村、美化家園”,推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有序開展,全市已獲得命名的有4個省級以上生態鄉鎮、7個省級生態村,xx個社區被評為全省第一批“宜居村莊”。

(四)生態安全保障工作紮實開展。有效開展項目建設環評工作,“xx”以來,嚴格執行了項目環評制度,對多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實行了“一票否決”;進一步完善了江湖水庫保安工程、洪水預警系統以及氣象、地震、地質災害預報和緊急救援體系等,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生態公益林得到有效管護,森林防火撲救體系基本健全;動植物疫病蟲害預警和應急機制初步建成,農林水產疫病得到有效防治。

二、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

儘管我市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上採取了一些具體舉措,取得一定成效,但與建設生態文明市的目標要求差距較大。通過調查瞭解,有三個突出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污染問題較為突出。一是主城區空氣污染問題突出。節能減排形勢嚴峻,20xx年,我市單位gdp能耗為1。24噸標煤/萬元,是生態市考核標準的1。37倍;全市中心城區空氣中so2、no2、pm10含量與全國3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相比,so2、pm10基本持平,但no2含量高於平均值25%;工業廢氣、粉塵排放存在隨意性,鄂鋼、球團礦等部分企業排放不達標,偷排現象時有發生。建築揚塵管理欠缺,汽車尾氣污染治理尚未起步,嚴重影響甚至威脅市民健康。二是固廢物及垃圾處理不到位。尾礦、廢石等固體廢棄物年排放量75。2萬噸,年綜合利用xx。9萬噸,累計存量641。2萬噸;農村垃圾處理嚴重滯後,三區都沒有垃圾處理站,不僅造成再生資源的浪費,而且採取簡單的填埋式處理,導致污染物深處理不到位,造成水體、土壤二次污染現象比較嚴重。三是農業面源污染趨重。由於傳統的耕作方式及農業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我市農民種“懶”莊稼現象突出,過份依賴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土壤結構破壞,地力下降。20xx年,全市化肥施用總量達到xx0318噸(純量,下同),耕地畝平化肥施用量44公斤,比1988年增長了 4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9%;水產養殖投肥水平高於種植業水平,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使用各種農藥及除草劑共計1052。4噸,平均每畝0。58公斤,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使用農膜689噸,其中地膜約470噸,有15%的農膜殘存於農田土壤中。

(二)生態資源保護不夠。一是湖泊鋭減,濕地功能退化。鄂州素稱“百湖之市”,但資料顯示,湖泊數量減少、面積縮小、水質惡化。我市湖泊面積由 1950年的59萬畝縮減到現在的31。5萬畝,減少了46%。由於人工圍墾,以及濕地改作它用,導致原來連湖通江的三大湖泊體系分割成一個個相對封閉的子系統,加之水體污染,濕地環境受影響的程度加重,自然濕地面積萎縮,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鋭減,濕地調節生態的功能退化。調查表明,梁子湖濕地由於水利工程建設和引排水帶來的負面影響面積達1。37萬公頃,佔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二是山體植被破壞較為嚴重。主城區南部山體平推開發較為普遍,新城區已失去有山有水的獨特風貌;一些地方礦產資源無序開發,造成局部地區山體破壞、植被損毀、水土流失。全市因採礦造成破壞的面積中,復墾還綠面積不到生態破壞面積的 5%。三是林業資源不豐富。生態公益林以中幼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遠低於創建生態市40%的指標要求。森林保護力度不夠,林分質量退化。

(三)建設機制尚未形成。社會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在指導思想、實際工作和業績考評上仍然存在重gdp增速、輕生態建設,企業重經濟效益,輕環保社會責任意識,個人重環保利益,輕生態公益的傾向;少數地方和部門對建設生態文明的思路不清、目標不明,工作缺乏針對性;沒有設置科學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體系、考核評價方法;沒有形成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税收、價格、金融、土地以及投融資等方面的政策機制,政策導向不明確;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銜接不夠緊密,尤其在鄉鎮和農村較為突出。

綜合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既有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結構因素,也有現實條件下的發展和理念因素。一是產業結構偏重。三次產業結構比重不合理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改善。20xx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xx。3:60。1:27。6,且冶金行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高達31。38%。第三產業佔比低於創建生態市40%的要求,商貿、物流、旅遊和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偏重的產業結構形成了高能耗、高排放的工業體系,導致環境治理成本高、難度大。而且調整的轉型成本、替代產業、財政收入等現實問題的考量,註定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過程。二是資源要素偏緊。由於地域、環境的限制,我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資源、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制約越發明顯。三是生態公共產品缺失。有的部門注重解決看得見的民生工程,提供諸如城市硬件設施等公共產品,忽視了環境和生態的調節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也是民生工程,導致較少提供諸如生態文化、生態環境等生態公共產品。四是公眾參與意識不強。大多數公眾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治理環境污染。公眾關注環境保護的出發點是維護個人利益,只有當環境問題影響個人生活、損害自身利益時才會採取一定行動予以維護,而對公共環境的維護缺乏責任意識和監督意識。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中共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要求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和歷史機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應堅持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相融合,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促進;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持“目標導向、規劃引領、產業支撐、生態保障、制度推進”,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建設美麗新鄂州。為此建議:

(一)明確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着力構建目標導向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既包括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又包括生態文化建設、生態社會建設。既要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也要準確界定生態文明建設的外延,形成目標導向。建議參照廣東惠州、福建三明等市的作法,明確一個時期總體目標,並將目標任務細分到每一個階段。總體目標:就是要建設環境潔淨優美、生活健康舒適、產業協調發展、資源綜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園林城、文化旅遊城、精緻宜居城,實現鄂州“天藍、地綠、水淨、城美”。分段目標:第一階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實現“六城聯創”的目標(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文明先進城市)。第二階段:各區全面實現國家級生態區創建目標,形成以生態產業為主體的高效生態經濟體系。第三階段: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全面進步,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展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鄂州新風貌。近期任務:通過減少與控制水、氣、聲、渣等污染源、削減排放量,加強生態系統的修復與保護;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與佈局、優化環境功能區劃,促進知識型產業和生態型產業的發展;引導城鄉居民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費方式等方面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社會和諧的生態文明方向轉變,大力提升全體市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參與保護環境程度。

(二)統籌城鄉發展,着力構建規劃引領體系

廣東惠州市編制實施了《惠州生態市建設規劃》、《惠州市環境保護規劃》,並出台《招商引資環保指引》、《淡水河流域環保準入指南》等文件,把做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編制,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良性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增強了規劃對發展的導向作用,值得借鑑。建議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但推進城鎮化建設為抓手,科學規劃我市城鄉建設規模、發展方向及功能佈局,充分考慮生態景觀的需要,形成合理的城鄉發展空間形態和發展規模。一是優化市域佈局。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目標要求,合理劃分市域功能區,優化佈局結構。着力打造一“城”為主(主城區),“兩沿”聯接(沿江、沿港生態長廊),“三湖”示範(梁子湖生態示範區、紅蓮湖生態度假區、梧桐湖生態城)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加緊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城中村改造、綠地景觀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聯的專項規劃和修建性規劃的編制工作。二是完善規劃指導。要在《鄂州市城鄉總體規劃(XX— 2020年)》基礎上,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統籌規劃生態文明的功能分區、生態資源保護、產業佈局、風格特點,強化規劃的綜合性、全局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重大基礎設施規劃等專項規劃有機銜接,切實體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建設的理念。三是強化規劃約束。相比於經濟發展等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更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在實際運作中,容易讓位於更能體現政績的gdp等硬性約束指標。因此,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法律性,保證規劃執行的嚴肅性,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變更規劃,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長期實施,有序推進。

(三)轉變發展方式,着力構建產業支撐體系

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治本之策。三明市的歷史發展狀況與鄂州相似,都是偏重型的產業結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三明市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着力點,全力發展生態產業、現代服務業,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20xx年,三明市第三產業佔比達到34%。建議我市以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為方向,建設一批重點項目,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加快發展生態效益型工業。一手抓冶金、建材、化工、機械製造等產業的改造提升,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力爭在2到3年內全市高耗能、高物耗和高污染的行業全部實行清潔生產。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大力引進、培育、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項目,重點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及工程、電子商務等產業,策劃和推進一批高新技術項目,搶佔新興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力爭到“xx”末新興產業產值佔gdp的比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方面,要依託三江港區,加快鄂州“地主港”、“公路港”等項目建設,打造區域物流節點城市。生態旅遊業方面,要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策劃和開發觀光、休閒、度假、文化、健身為主題的旅遊產品,打響具有鄂州特色的生態旅遊品牌。文化產業方面,要按照“一區一品牌、一區一園區、一區一實體”的要求,加快梧桐湖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培育一批文化骨幹企業,增強文化產業發展軟實力。三是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梁子湖區要全面退出一般工業,以生態農業發展作為立區之本,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要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推廣科學種植(養殖),切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加大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進和扶持力度,策劃、實施一批種植(養殖)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等項目,推廣生態農業模式,推進農業標準化和安全農產品生產,推動效益農業、觀光農業加快發展。

(四)培植項目載體,着力構建生態保障體系

一是謀劃一批重點項目,以項目帶動生態文明建設。密切關注國家產業政策,圍繞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謀劃項目,建立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程項目庫,以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構建生態保障體系。將梁子湖生態修復、環湖生態林帶、長港綜合治理及洋瀾湖綜合治理、城鄉一體化垃圾污水收集處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等項目納入重點項目庫,適時申報、實時推進。二是抓好山水資源保護。出台嚴格的山體湖泊保護政策,做好全市尤其是城區山體資源摸底登記備案工作,對開發建設中的劈山開石填湖造地等行為應立即停止,責令恢復原貌,並給予嚴厲處罰;嚴格控制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國省道沿線可視範圍內的山體開採;加強對全市5000畝以上湖泊進行調查摸底、實地勘線、建檔立卷等工作,依據《湖北省湖泊管理條例》,加強監管;保護為主、適度開發,全面改善梁子湖水系、花馬湖水系、樊湖水系等流域水環境質量,確保全市流域水質達到相應水體環境功能要求。三是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嚴格源頭把關,實施招商引資項目環境生態一票否決制度;加強重點污染源監控,對鄂鋼、球團礦等排放大户,進行24小時在線聯網監控,督促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強化社會監督,建立重點污染企業環境監測和排放數據旬報及公開制度,接受社會各界及媒體監督;強化對環境污染和責任追究制度,使企業處罰和追責成本遠遠高於治理成本,促使企業自覺治理;加強重點治理,強化對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重點行業(火電、化工、冶金、建材、有色金屬採選等行業)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積極開展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加強固體廢物源頭控制和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全面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完善、規範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管理。四是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重點做好城市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城市生活垃圾衞生填埋場和危險廢物處置中心等設施建設,加快重點鄉鎮污水處理工程和垃圾衞生填埋場建設,加快推進市、區(開發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業污水以及醫療廢物的收集處理能力。圍繞新農村建設、家園清潔行動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堅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積極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切實加強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的綜合整治,大力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五)完善體制機制,着力構建制度推進體系

進一步優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環境,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一是完善政策引導機制。建立重大項目生態風險評估制度,全面評估項目實施的生態成本、生態效益,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建立山水開發利用備案制度,通過採取保護性開發、一般性開發、限制性開發等措施,保證山水資源得到合理有效開發利用。設立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專項資金,積極支持生態項目申請國家、省政府專項資金和銀行信貸、設備租賃融資;支持企業發行債券和上市融資,切實讓企業享受環保帶來的效益,激發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全民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工、青、婦等社會團體開展生態文明公益活動,增強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倡導生態、環保、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二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落實節能環保項目減免企業所得税等税收優惠,加大對節能環保研發、技術應用的支持力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拓寬補償範圍、深化補償內容、增加補償資金,在市域範圍內探索“資金橫向轉移”補償模式。積極推進在省級以上層面建立梁子湖等跨界流域的補償機制。三是完善生態保障監管機制。探索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金投入與利益共享機制,盤活市場資源,引導社會、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與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林地林權保護監管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損害賠償制度。四是完善生態考評機制。推行生態gdp核算制度,儘快建立一套有利於綠色gdp發展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和考核標準;加強政府節能減排的績效管理,將相關的考核評估統一到生態文明建設框架下,建立統一的考評制度,提高管理的層級,設立部門聯動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機制,建立分類、分區目標考核辦法。

新華鄉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華鄉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開展“美麗騰衝”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工作要求,採取了開展林業三項清理整治行動、從嚴加強林木採伐管理、磚瓦窯綜合整治、非法採砂採石採礦綜合治理、水污染綜合治理、全民控塑工程、“四清兩拆”村容村貌整治、綠化荒山等措施,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近半年來,筆者通過認真調研分析,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總結了新華鄉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並提出相關建議,希望對新華及友鄰鄉鎮在今後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所有幫助。

一、新華鄉概況

新華鄉位於騰衝縣南部,距離縣城56公里,地處東經98°48′,北緯24°45′,東與蒲川相鄰,南與龍陵縣河頭鄉隔江相望,西部和北部與梁河縣小廠、平山鄉接壤,全鄉東西寬11.5公里,南北長16公里,因地形地貌四周羣山環抱,形似灶上的鐵鍋,又名“小蒲窩”。全鄉國土面積122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88個村民小組,XX年末全鄉總人口1735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5048元。新華地質構造複雜,坐落在著名的新生帶火山區,境內多山,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將全境分割成南北走向的山間盆地、河谷。壩區佔全鄉總面積的4%,山區和半山區佔96%,全鄉最低海拔930米,最高海拔2250米,平均海拔1290米。新華境內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多濕氣候,具有明顯的低緯度山地季風氣候特點,由於海拔高差大,形成具有地熱河谷熱區氣候又有温涼帶氣候的立體氣候特點,適宜種植茶葉,熱帶經濟作物。

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推進情況及主要做法

根據縣委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新華鄉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迅速行動,組織分管領導及相關部門,圍繞天藍、地綠、水清的總體目標,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實施方案,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得到快速有效推進。

(一)從嚴加強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嚴格執行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制度,降低森林採伐限額,控制商品材採伐。執行林木採伐“七個不準”制度。1、山林權屬不清或者有爭議的不準採伐;2、天然闊葉林、封(禁)山和保護區不準採伐;3、重點公益林區不準採伐;4、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務的單位不準採伐;5、林政管理混亂、亂砍濫伐突出的村未整改之前不準採伐;6、公路兩旁、江河兩岸、水庫四周及集鎮面山不準採伐;7、徵佔用林地未取得林地審核同意書的不準採伐。

(二)實施綠化荒山行動。圍繞“生態立縣”戰略,進一步實施好退耕還林鞏固、封山育林、防護林體系等重點工程建設,紮實推進造林綠化工作,落實綠化荒山行動措施。20xx年計劃新植油茶1181畝,美國山核桃 503 畝。補植美國山核桃100畝。撫育油茶 XX 畝,泡核桃3000畝,美國山核桃 1000畝;新植用材林541.5畝,實施森林撫育500 畝,封山育林1000畝;組織義務植樹5.1萬株,建義務植樹樣板50 畝。到20xx年末使全鄉林業用地面積達到12.8萬畝,其中:用材林達 10萬畝,特色經濟林面積達到2.8萬畝(泡核桃2萬畝、油茶0.8萬畝),森林覆蓋率比去年增長0.3個百分點。目前正在組織實施夏季造林工作。

(三)強勢推進林業三項清理整治行動。及時召開專題會議,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行動方案。一是在全鄉範圍內開展了對無證木材加工企業的摸底調查及清理整治工作,對全鄉12個無證木材加工廠發放停工並限期拆除廠房機械設備的通知書,組織力量對拒不執行的加工廠進行強制拆除,截止7月10日,全鄉12個無證木材加工廠的廠房和機械已全部拆除,工作進度在全縣名列第一;二是開展野生樹木非法移植清理整治,對全鄉26株非法移植的野生樹木進行逐株登記造冊、編號拍照歸檔,全部納入鄉林業站的管控之中;三是拆除搗毀廢棄加工木炭舊窯,防止非法燒炭死灰復燃。

(四)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古樹名木被稱為綠色文物、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無價珍寶,也是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騰衝氣候温潤,適合樹木生長,分佈着大量古樹名木。據統計,目前我縣共有古樹名木54株(其中縣級保護26株、鄉級保護28株),主要有柞木、柏樹、香樟、香葉樹、黃果樹、大青、榕樹、桂花等樹種。為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實行村民承諾保護、村級登記保護、縣鄉掛牌保護的方式,對全鄉古樹名木進行了掛牌保護。

(五)開展水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工作。在全鄉範圍內組織開展了大規模水環境污染整治行動,一是對全鄉12個非法採砂採石點採取直接取締措施,目前所有非法採砂採石點清理工作已完成;二是開展河道污染治理,組織機關幹部、學生、羣眾對鄉內的主要河道里的垃圾進行清理打撈集中處理,對河道兩岸進行綠化打造。

(六)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圍繞“美麗鄉村”建設,依託開展“四清兩拆”活動,採取政府引導、資金扶持、羣眾參與的方式,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力度,積極探索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模式,鄉內投資在各村修建了垃圾集中處理池,在集鎮及周邊村組設置了垃圾箱,爭取環保項目建設了自燃式垃圾焚燒爐,通過前期觀察,達到預期處理效果,符合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實際。

(七)開展磚瓦窯清理整治。結合 “新華鄉生態環境專項整治行動”,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以疏堵結合為原則,對基本農田保護區、公路沿線、鄉村集鎮規劃區內的磚瓦窯一律取締,重新選址規劃建設輪窯,研究能源替代,並做好土地復墾工作。

三、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羣眾自身生態觀念與生態保護意識薄弱。羣眾生態保護意識的薄弱是羣眾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的重要精神原因;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不足和設施建設投入不夠,是引發羣眾生態保護意識不強的重要物質因素;良好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有利於培養羣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生產行為;因地理環境因素的限制和村莊建設的不合理性,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浪費了許多生態資源,也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本。

(二)基層執法疲軟導致打非治違工作底氣不足。鄉鎮基層站所執法權限範圍較小或毫無執法權,加之執法人員少,直接導致在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時底氣不足,打擊效果不明顯,震懾作用不強。比國土所為例,在查處非法採砂採石行為時,按部門職權只能是以下方停工通知的方式告知當事人停止其非法行為,無處罰或採取強制措施的權限,而違法行為人則毫不畏懼。

(三)一刀切導致在執行縣委政府決策時存在偏差。個別部門和地方因急於達到治理目的,從嚴加強管理,在執行縣委政府決策時實行一刀切,如:停止一切採伐指標的分配及林木採伐活動,停止木材運輸手續的辦理,停止一切沙石的開採活動。這與縣委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不符,也不符合相關行業生產規律。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一)樹立生態目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生態目標是實現人居環境良好、空氣質量清新、自然生態基本平衡。生態目標的實現, 要求儘量減少資源能源消耗, 減少向自然環境排放污染物, 實現資源消耗最小化、環境損害最低化, 所有的生產生活活動都要在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範圍內,不出現過沖現象。新華鄉地處騰衝南部鄉鎮,自然生態環境良好, 總體經濟發展方式較粗放,要實現生態目標, 就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同時不能再走“先利用後保護”、“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這就要求我們在某些情況下限制、改變或放棄現有的一些經濟發展手段或方式,寧可犧牲眼前經濟利益,也要實現生態目標。

(二)加強政府引導,改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文明建設, 對人類而言, 是一種嶄新的理念。對人類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人類需要對原有的傳統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重大的調整和改進。這種調整和改進, 從政府的層面上講, 沒有政府的強有力領導, 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 顯然是做不到的。政府重視和引導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的浩大的系統工程, 而不是在短期內通過努力就能順利得以實現的, 它涉及到經濟、社會、環境的方方面面,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和參與, 全社會成員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我們可以用好用活法律法規, 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教育, 引導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企業與公眾在政府的引導下, 依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活動。

(三)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規章制度。制度是區域經濟、環境、社會發展的軟約束, 有效率的制度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無效率的制度抑制甚至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度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制度創新, 可以改變生態文明建設中面臨的制度約束。歷史經驗表明, 不同國家、地區之間在發展中存在的巨大差異,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地區的制度安排。同理, 制度安排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經濟政策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不僅可以極大地鼓勵那些率先實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經濟行為, 實現資源環境的有效配置, 激勵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同時還可以迫使經濟個體不得不放棄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行為,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此, 應通過深化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於市場機制的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支撐體系, 科學合理地使用各種政策工具, 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推進。

(四)推進生態化轉變, 建立生態型生產體系和消費模式。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 積極推進五大生態化轉變。一是觀念生態化轉變。從傳統的“人類自我中心思想”、“征服自然”等觀念, 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觀念轉變; 在全社會宣傳、倡導和樹立生態價值觀、生態經濟觀、生態政治觀和生態科技觀等生態文明觀念。使全社會從思想上接受生態文明新觀念, 將生態文明觀念付諸於各項經濟社會活動中, 把生態文明觀念貫穿於各種發展戰略、發展規劃以及政策制定的全過程。二是產業生態化轉變。在產業發展模式上, 從傳統的資源高消耗、環境污染破壞的粗放發展模式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化集約發展模式轉變。產業發展儘量依據產業自然生態有機循環機理, 建立形成產業組織生態鏈網關係, 產業系統、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相互結合優化, 使資源獲得充分的循環利用、節約利用, 廢棄物實現零排放, 環境獲得最好保護。三是生活生態化轉變。在生活方式上, 從人類對物質財富的佔有掠奪以及無節制地消費向弱化物質財富佔有與追求的簡約生活方式轉變, 以適當的、極少的物質資源消耗, 最小的自然環境污染破壞, 獲得最大的精神文化財富, 獲得最健康的身心發展, 謀求精神化生活方式與物質化生活方式和諧, 實現人與自然共居一體, 相互包融。四是文化生態化轉變。在文化宣傳上, 要大力加強生態教育和宣傳, 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深入人心, 使社會大眾摒棄人類自我中心思想, 樹立起生態文化意識, 提高社會大眾對生態文化的認同, 增強社會大眾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 促使社會大眾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文化發展上, 要尊重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 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護生態、美化家園、綠化環境的社會文明新風尚。五是環境生態化轉變。在資源開發模式上, 從無視、忽視自然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的環境破壞性資源開發向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的資源開發模式轉變。資源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型生產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最重要的是要推進產業的生態化轉變, 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生產模式, 建立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低污染的, 產業發展、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的生態型生產體系。

在人們的經濟社會活動中,消費是整個經濟循環鏈條的最後一個環節,所有的生產都是為消費準備的,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只有消費需求的增長,才能有商品的市場需求,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才能保證社會穩定,從而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與消費水平密切相關,生態文明建設還是一種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要積極推進生態消費模式的建立。通過加強生態消費理念的教育宣傳,在全社會樹立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人與自然相互平等、相互依賴的消費價值觀,積極倡導綠色消費、節約消費、適度消費、健康消費、科學消費、環保消費、減物質消費、文化和功能性消費,摒棄盲目消費、過度消費、破壞性消費、透支消費和“一次性消費”的生活方式。通過政府主導,制定相關鼓勵促進生態消費的激勵政策和機制,正確引導消費走向,形成生態消費時尚,使生態消費觀念逐步形成並轉化為直接的消費需求,逐步建立起有利於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的生態消費模式,在消費環節實現資源的最大量節約,污染物的最大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最小。最終實現由注重單一的物質消費向多元的減物質化的文化功能性消費轉變,由注重自然資本密集型的消費轉向技術、知識和服務密集型消費。

關於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基層調研報告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xx市户籍人口數xxx萬人,約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個鄉鎮和xxxx個行政村。自xxxx年開始,隨着xx生態省和xx生態市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全市各鄉鎮已全面完成生態建設規劃,並建成全國環境優美鄉鎮x個,省級生態鄉鎮xx個,市級生態鄉鎮(街道)xx個,分別佔總鄉鎮數的x%、xx%和xx%;市級生態村xxx個,佔總行政村數的x%。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文件精神和《xx生態市建設規劃》目標要求,鄉鎮生態建設工作還僅處於起步階段,離全面建成省級和國家級生態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進一步加強鄉鎮生態建設成為各級各部門當前面臨的歷史性挑戰。

一、進一步加強鄉鎮生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國家級生態市的必要條件。根據《xx生態市建設規劃》要求,xx將於xxxx年前建成國家級生態市,而xx%的鄉鎮達到全國環境優美鄉鎮驗收要求是生態縣(市、區)建設的前置條件。要真正達成生態市建設目標,基層創建工作是關鍵,開展鄉鎮生態建設創建工作能夠豐富生態市建設內涵,提升生態市建設水平,是進一步推進和深化生態市建設工作的客觀需要和必然基礎。

(二)是推進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好契機。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而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鄉鎮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環境基礎設施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對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起着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然要求鄉鎮調整發展思路,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確保轄區內居民擁有良好的環境條件和發展空間。

(三)是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的客觀要求。一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是指該區域在一定區域範圍內集散資源、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是區域經濟、社會、科技、環境等綜合發展能力的集中體現。各項生態建設創建工作從公共設施完善程度、污水處理、大氣環境質量、空氣環境質量等xx多項指標對鄉鎮進行考核,有力地促進當地政府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當地環境質量,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從整體上改善當地投資環境,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

(四)是提升農村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載體。生態文明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歷經幾千年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後,在認真總結人與自然關係的經驗與教訓基礎上,在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嶄新的文明觀念,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道德倫理基礎。生態文明強調“自然-經濟-社會”的整體價值和生態經濟價值,要求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適應“自然-經濟-社會”複合系統的整體利益。沒有廣大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就不可能實現全國的生態文明。鄉鎮生態建設創建工作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增強全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提升鄉鎮的整體生態文明水平。

二、當前鄉鎮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一)部分鄉鎮領導思想認識還不到位。當前,政府對官員的政績考核仍然以gdp增長為依據,導致部分鄉鎮領導重經濟發展,輕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難以轉變,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上不能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發展才是硬道理”錯誤地理解為“增長率才是硬道理”,片面的追求gdp增長速度,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與可持續發展之路背道而馳。

(二)鄉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環境基礎設施狀況作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制約着社會生產力的綜合水平、生產的發展程度和人們消費的現實程度,還直接反映着社會的文明程度。與寧波市經濟發展速度相比,鄉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後,主要表現在:

1、規劃問題:鄉鎮發展初期由於缺乏規劃指引,導致建設無序開展,給當前發展帶來諸多環境問題,如雨污分流、污水管網鋪設難度大等。

2、污水問題:截止到xxxx年底,全市還沒有一個鄉鎮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活污水處理廠;村莊生活污水處理幾乎還是空白(xxxx個行政村僅有xx個試點),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農村溪流河道,成為農村生態環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3、衞生廁所問題:衞生廁所改造過程中普遍存在三格式化糞池建設標準不夠,導致廢水滲排或不能進行合理處置,影響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質量。

4、生活垃圾問題: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鎮清運—縣填埋(或焚燒)”處理網絡還存在覆蓋面、配套設施及規範管理等方面問題,致使垃圾直接向河道傾倒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5、工業污染問題:鄉鎮企業存在技術含量低、規模小、生產工藝落後,管理水平較低等具體問題,由此滋生了少數企業存在偷排、漏排等違法排污行為,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沉重壓力。

(三)鄉鎮環保隊伍亟待組建和完善。隨着xx市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大規模撤鄉並鎮之後,鄉鎮的環保監管和生態建設任務日益加重,而xx市到目前為止僅慈溪市設立了鄉鎮監察中隊,絕大多數縣(市)、區還沒有成立鄉鎮環保隊伍,沒有專職的環保工作人員,致使很多工作到縣級一下就難以推動,生態建設工作明顯滯後。同時,在鄉鎮環保隊伍中,無論是專職的或兼職的工作人員中還存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學歷不高、缺乏專業人才等問題,因此,加強鄉鎮環保工作人員的素質培訓,組織開展環保知識培訓,配備相應環保器材等工作也亟待完善。

(四)鄉鎮生態建設經費不足。開展生態建設工作是為了改善區域環境質量,促進經濟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生態建設涉及的建設內容以基礎設施建設核心,而基礎設施具有基礎性與共享性,初期投資巨大、回收期長等特徵。近年來,xx市各級政府對基礎設施的財政性投資在絕對量上一直保持着增長的態勢,但這一增長速度遠遠比不上基礎設施建設總額的增長速度,由此導致財政資金難以滿足生態建設的需要。

(五)鄉鎮生態建設宣傳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由於鄉鎮建設前期缺乏規劃引導,部分基礎設施沒有按實際要求進行建設,如污水管網鋪設、綠化帶及衞生廁所建設等,此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屬於還舊帳性質,勢必影響到部分居民的個人利益,這就要求鄉鎮政府宣傳部門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宣傳力度,調動居民參與、支持鄉鎮生態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妥善處理建設過程中潛在的各類問題。此外,寧波市是個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眾多,在文化素養、生活習慣等方面與xx市民存在差異,勢必要通過加強宣傳,灌輸人改變環境,環境改造人的理念,提高他們對生態建設的認識,改變一些不良習慣,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幹部教育,提高生態意識。領導幹部重視是抓好各項工作的前置條件。要抓好生態建設工作,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幹部生態教育和政績考評結合起來,將如何開展生態建設工作納入領導幹部專題教育培訓內容,並將建設業績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評的重要內容,使廣大幹部充分認識到開展生態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做到思想上到位,認識上深刻,決策上有力,行動上迅速,形成一級抓一級、齊抓共管的局面,全面推進鄉鎮生態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加大建設力度,提升鄉鎮品位。要嚴格按照鄉鎮生態建設規劃要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按照“一鎮一品”的要求,突出自身特點和優勢,堅持項目建設與環境改善、品位提升、經濟發展相結合,不斷完善城鎮功能,增強城鎮承載能力,彰顯城鎮文化內涵。在具體項目建設上體現美觀、實用、緊湊,不搞形象工程,建築要富有特色,注重整體協調,體現文化品位。

(三)組建環保機構,加強素質培訓。機構和隊伍是管理和建設的主體,沒有機構和人員就談不上管理和建設,要儘快組建和完善鄉鎮環保管理網絡,保障機構編制、人員配備和資金來源,使鄉鎮環保工作人員能夠全心身投入到基層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中去。針對鄉鎮環保工作隊伍還存在專業素質偏低,學歷不高,缺乏專業人才等情況,要經常組織他們參加由各級環保部門舉辦的環保培訓班,使他們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技能。

(四)拓展投資途徑,確保投入到位。採取政府產權管理、間接調控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導的、以企業為主體的、全社會、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格局。如各地污水處理管網建設經費由各級政府投資,而污水處理廠建設可採用xxx投資模式,在不改變原來用途的前提下,有償、有期限地轉讓基礎設施經營權;鄉鎮污水管網建設費用由市政府補貼、污水處理費返還金、建設補償金和鄉鎮投資構成;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採用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的形式,從建設到運行全部由企業負責,政府則在保障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相應補貼,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效用和對民間資本的帶動作用,以政府槓桿資金吸引社會資金的廣泛參與,確保鄉鎮生態建設資金投入到位。

(五)加強環境宣教,實施寓教於樂。要動員廣大羣眾支持、參與鄉鎮生態建設,改變傳統的生產和生活習慣,必須先從轉變意識形態着手。各鄉鎮要積極引導全民參與,通過舉辦講座、論壇和競賽、中國小生宣傳資料發放等多種形式開展環境教育和環保法律法規知識宣傳;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範文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為全面掌握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一步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市政協根據今年重點工作安排,成立專門調研組,於今年上半年對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到環保、水務、城管、畜牧等部門和部分鎮街、有關工程現場進行實地調研,專題召開座談會,瞭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問題,剖析原因,尋求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我市先後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市、全國首批綠色小康縣、全省減排先進縣(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衞生城市、省級環保模範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榮獲“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

(一)生態經濟初具規模。持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工業化集羣化程度不斷提高,培植形成了機械製造、新型建材、食品醫藥、能源、輕紡等支柱產業,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0%。第三產業繁榮活躍,旅遊業提檔升級,幹雜海貨等專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37.6%,我市被列入全省50個服務業重點城區。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市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二)生態保護紮實推進。深入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全市林地面積達到5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4%。加強流域治理和水保生態建設,治理塌陷地1.2萬畝、水土面積168平方公里,治理區域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有力促進了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恢復保護了自然生態。

(三)治污減排成效明顯。全面關停拆除機立窯水泥生產線,淘汰水泥產能490萬噸。萬元gdp能耗、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XX年下降21.4%、29.2%、12.5%,圓滿完成“xx”節能減排任務。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先後投資5.4億元建設了城市第一、第二和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大塢生物醫藥基地4處污水處理廠,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8萬噸,中水回用率68%,位居全國縣級市前列。投資1.3億元,實施了城郭河、界河入湖口等6處人工濕地建設,出境河流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關停小火電14.9萬千瓦,對29家廢氣企業實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鋪設供熱管網68公里,關停燃煤鍋爐76台;建設了3家機動車尾氣檢測站,嚴禁超標車輛上路,減輕了機動車尾氣污染,城區大氣優良天數逐年增加。

(四)城鄉環境有效改善。在城區主幹道全面推行“水衝路面、機械清掃、人工保潔”三位一體的保潔方式,城區新建垃圾壓縮中轉站12座,新建改建水衝公廁100餘座,完善了環衞設施佈局。建設了垃圾處理場,累計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30餘萬噸。強力推進城鄉環衞一體化,在14個鎮建設了垃圾中轉站,購置了壓縮轉運車、垃圾收集車,形成了“村收集、市鎮轉運、無害化、資源化管理”的垃圾處理模式。

(五)安全體系逐步完善。投資XX萬元建成環境監控中心和監控網絡,46家企業和2家污水處理廠安裝了在線監測裝置,15家重點企業安裝了遠程視頻監控設備。在泉上橋、羣樂橋、王晁橋及白龍灣斷面建設了4座水質自動監測站,

實現了自動監測、視頻監控、生物監控三位一體的綜合監管。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取締土小企業106家,實施了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家畜禽養殖場的搬遷整治工作,保障了全市飲水安全。

二、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雖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當前生態問題日趨複雜化,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

(一)生態保護意識還有待增強。一些地方的個別領導環境保護意識缺乏,在開發與保護上顧此失彼、急功近利,不惜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的、局部的經濟效益;少數企業和單位仍存在着重開發、輕保護的思想,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社會公眾愛護生態、保護生態的主動性、自覺性還不夠強,隨意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二)生態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服務業發展仍滯後於工業,三產增加值佔比依然偏低,三次產業比例中,二產為54.6%,三產為37.6%,二產高出三產17個百分點。工業內部資源型產業比重仍比較大,重化工業所佔比重達70.7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節能減排任務重,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大。

(三)污染防治形勢還不容樂觀。一是大氣環境質量仍需改善。由於我市火電、焦化企業較多,加之城市拆遷面廣量大,導致大氣污染、揚塵污染仍比較嚴重。據監測,我市城區全年仍有150天pm10超標,冬季霧霾天氣時有發生。二是水污染防治形勢嚴峻。河流水質時有超標。5條骨幹河流除新薛河水質較好外,另外4條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城河、郭河屬城市納污河污染較重。從目前情況看,我市河流斷面水質與環境標準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今年一季度,棗莊通報我市城郭河羣樂橋斷面水質達標率為零,cod、磷、氟化物均超過地表水iii類水質標準,其中cod超標嚴重。河道治理任務艱鉅。近年來,我市先後對荊河、小清河城區段以及北沙河、十河等部分河段進行了綜合治理,五條骨幹河道全長167.6公里,已累計治理125.1公里,但是達到20年一遇標準的僅為42.9公里,尚有120公里需統一治理提高防洪標準,尤其是流經城區南部的郭河南支、北支尚未啟動治理,河道不暢,污水直排,垃圾遍佈,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形象和周邊居民的生活質

城河河道內垃圾遍佈(XX.4.7) 北沙河河道被佔用(XX.3.28)

量;分佈在農村的小型河流、支流、坑塘等本應在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今多數垃圾成堆,變成了“垃圾河”。荊泉水源地保護面臨考驗。位於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我市和山亭區少數污染嚴重的塑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土小企業死灰復燃現象嚴重,隱蔽生產,偷排污水,對全市飲水安全構成很

荊泉水源地上游山亭區污水未經處理直排我市荊河河道(XX.3.19)

大威脅。三是農業面源污染逐步加重。化肥、農藥用量偏大,利用率低,導致土壤中氮、磷等化學物質過剩、流失,農藥殘留於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對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一定污染。秸稈綜合利用率低,秸稈焚燒和亂堆亂放問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對農村污染造成了不良影響。

文本框: 污水處理廠污泥堆積文本框: 荊河上游污水未經處理直排河道(XX.3.28)(四)環保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一是污水管網配套不健全。城區多處污水管網建設時間久,基礎資料虧缺,投入資金不足,管網及檢查井經常性堵塞損壞,不能及時修繕;建於1999年的荊河、小清河污水渠,老化破損嚴重,尚有9公里未完成改造,污水外溢現象突出。城區東部、學院西路等區域尚未建設污水管網,導致黨校賓館、山東化工技師學院等處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荊河;洪緒片區污水產生溢流現象。郭河北支南岸南沙河鎮駐地、鮑溝現代玻璃生產基地支管網不配套,未能與第二污水處理廠管網對接,廢水直排河道。新建農村社區管網配套設施不健全,生活污水多數直接排放。二是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存在問題。污泥圍廠問題嚴重,第一、第二污水處理廠日產污泥300餘噸,不能及時有效處置,造成廠內污泥堆積如山。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和大塢生物醫藥基地污水處理廠,由於污水量不足等原因,無法正常運行。級索鎮、濱湖鎮污水處理廠尚未開工建設。三是固體廢物處理設施不全。目前,我市尚未建設糞便處理場,城區每年公廁、居民小區化糞池清抽糞水約3萬餘噸,清掏糞便約XX餘噸,主要採取簡易排放,對水源、土壤和空氣造成污染。城區各類餐飲服務業達1200餘家,日產餐廚垃圾量約60噸,無法得到有效處理。

(五)造林綠化任務還十分艱鉅。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24%,距離創建國家森林城市31%的標準,還有不小的差距。森林資源總量仍然偏小,部分山區仍有荒山未綠化;西部平原區森林面積偏小,農田林網帶斷網破;森林生態系統還不完善,生態防護功能不強。

(六)農村環衞整治還任重道遠。我市的城鄉環衞一體化工作才剛剛起步,覆蓋面還較小,目前460個居實行了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僅佔市村居總數量的36.9%。尚未實行城鄉

環衞一體化工作的村居,仍然存在生產、生活垃圾隨意亂倒的現象,垃圾佔道、垃圾入河、垃圾圍村的問題仍很突出。在垃圾中轉站建設、垃圾收集運輸設備購置等方面資金投入缺口較大,在目前各鎮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在資金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難,亟需建立市、鎮街、社會多元投入的保障體制。

(七)生態建設機制還不夠健全。一是生態獎懲機制缺乏。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生態補償融資渠道和主體單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轉移支付和專項基金兩種方式。資源開採企業對塌陷地、採石、採砂礦坑恢復投入不足,生態保護得不到有效的經濟補償,生態破壞缺乏應有的懲治,個人或企業破壞生態環境,政府買單的現象嚴重。二是污水處理管理體制不順。污水管理方面,當前是住建局負責污水處理廠及污水管網的規劃建設,市政處負責管網的排查維修,水務局負責納入污水管網的污水處理廠的巡查監管,市環保局負責排污企業和污水處理企業出水水質的監管,致使部分工作溝通協調困難,難以有效開展。三是生態環境監管能力薄弱。環保部門監察、監測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僅有20餘名,難以承擔大量的環境監管工作任務;環境應急車輛、通訊、防護等應急設備十分缺乏,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差。

三、加強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市委、市政府在3月底召開的生態滕州建設暨環境保護工作會上,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滕州和美麗滕州的奮鬥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優化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確保萬元gdp能耗比,cod、氨氮、二氧化硫、nox排放量年均減少2.5%以上,出境斷面河流水質穩定達到三類水質要求,空氣質量二級天數每年增加10天,城市污水處理達到全覆蓋,實現全域城鄉環衞一體化,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城鄉美麗、文化繁榮、社會和諧、政治清明的幸福滕州。

(一)優化產業佈局,推進節能減排,構建結構優化、循環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要以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為方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要素支撐結構和空間佈局結構,促進生態環境優化與經濟永續發展良性互動。一是積極發展生態效益型工業。要大力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計劃。推進機械製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醫藥、能源、輕紡六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植玻璃深加工、不鏽鋼製品、汽車配套、生物醫藥、家居裝飾、食品加工六個百億元產業板塊,促進工業經濟的規模實力和質量效益不斷提高。要策劃和引進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示範帶動作用的科技型企業,促進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規模膨脹。要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嚴格執行環評、能評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上控制新增能耗及污染物。發揮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引導與倒逼作用,堅決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業落後產能,為產業轉型升級騰出空間。要加大閒置土地清理處置力度,實施“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率。大力推進清潔生產,運用税收、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勵產業園區內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橫向耦合及資源共享,促進“廢物”的再利用、零排放。二是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依託良好的人口、區位、交通優勢,努力做好“大旅遊、大商貿、大物流、大市場”四篇文章,加快推進微山湖古鎮、魯班文化創意產業園、紅星美凱龍家居生活廣場、義烏·滕州商城等重點項目建設,不斷提升服務業發展層次,提高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三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抓住我市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機遇,優化區域佈局、培育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要扶持培育壯大盈泰集團、東啟公司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區,按標準化整建制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要健全完善市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體系,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要鼓勵引導廣大農户特別是專業大户、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標準化生產,建立一批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生產基地,重點培植壯大盈泰立體種養科技示範園等標準化種養示範園。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種肥同播”、深施肥技術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要鼓勵扶持發展不施用任何化肥、農藥的高品質有機農產品生產,使農業“返樸歸真”,積極培育一批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

(二)實施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環境,構建水綠山青、藍天潔淨的生態環境體系。一是進一步加強污染防治。要深化水污染防治,讓水質更加清澈。全面構建“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確保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四條河流斷面水質達到三類水質要求。要加快城區第三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確保今年年底前建成投入運行;抓緊開展排水管網普查工作,收集整理管網資料,加快維修城區破損管網,新建城區東部、北部管網,確保XX年底前城區污水處理全覆蓋。加快級索鎮和濱湖鎮兩處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增鋪西崗、級索、東沙河、官橋、東郭、大塢、界河、木石等8個鎮51.5公里的污水管網,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出水管網,確保正常運行。實施好總投資2.2億元的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等4條河流的1.5萬畝的濕地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郭河下游段治理、北沙河中游段治理、十河官莊攔河閘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綜合治理河道16公里,切實改善斷面水質和流域生態環境。要深入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讓空氣更加清新。加快焦化企業和燃煤電廠脱硫除塵治理再提高工程實施進度,開展新源熱電公司等3家公司脱硝治理。推進大塢生物醫藥基地配套設施建設,確保香料企業全部進入基地生產經營,統一治理污染物。加大熱力管網鋪設力度,增加集中供熱面積,關停供熱管網範圍內、重要路段兩側和鎮駐地的燃煤鍋爐。對建築、拆遷等工地進行集中整治,切實減少揚塵污染。強化機動車尾氣管理,嚴禁未進行尾氣環保檢測或尾氣排放不合格的車輛上路行駛。要積極推廣秸稈還田、青貯氨化、秸稈沼氣、秸稈壓塊、秸稈發電等技術,建立完善的秸稈田間處理、收集、儲運體系,形成佈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要加大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力度。徹底關停小蓄電池生產企業。嚴格化學品風險評估和監管,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和管理,確保所有企業做到危險廢物安全處置。探索水泥jt窯固廢處置技術,提升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儘快選址建設糞便處理場,解決糞便隨意處置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儘快建設餐廚垃圾處理場,切實解決餐廚廢棄物環境污染問題。

二是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要強力推進“森林城市”創建,全力打造“綠之城、水之鄉、文之邦”,努力實現城市園林化、鎮村生態化、水系風景化、山區林果化、農田林網化、道路林蔭化,力爭到XX年完成創建目標。要突出抓好城市綠化,積極實施北辛公園、杏壇廣場等增綠增花工程,開展林蔭路、林蔭公園、林蔭庭院、林蔭停車場等大綠化活動,真正讓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綠。要抓好水系綠化,整合林業、水利、交通、農業、城建、旅遊等項目資金,重點搞好“秀美荊河”建設,高標準搞好小清河市民休閒長廊建設,儘快啟動城郭河生態景觀長廊建設,貫通城市水系,完善配套設施,彰顯生態休閒親水特色。繼續抓好沿河、沿湖、沿庫造林,對五大河流兩岸和境內水庫周邊,建設護岸林、護坡林、水源涵養林。要抓好山丘綠化,大力實施荒山綠化、破損山體治理和山坡地經濟林基地建設。要抓好通道綠化,突出抓好京台高速公路、東木路等道路綠化項目,提升綠化美化品質。抓好平原綠化,積極實施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平原造林工程,大力開展農田林網化建設。抓好鎮村綠化,大力推進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綠化。要加強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搞好生態濕地修復和採煤塌陷地治理,對生態退化嚴重地區進行生態修復重建。要加強微山湖濕地等風景名勝區、蓮青山等森林公園的保護和建設,在重要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區、重要土壤保護區等區域,規劃建立一批生態功能保護區。

三是進一步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要搞好環境衞生專項治理,堅持集中整治和長效管理相結合,每年集中1—2次的時間,開展大掃除、大清整活動。各鎮街、各部門要組織發動廣大幹部職工和羣眾,對轄區內臟、亂、差問題進行徹底治理,在清髒治亂上有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要大力推進城鄉環衞一體化,儘快編制完成《滕州市城鄉環衞一體化總體規劃》,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全面推進“村收集、市鎮轉運、集中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力爭利用三年時間實現規範運作、全域覆蓋。要進一步研究推動城鄉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目前我市對生活垃圾的處理採用的是填滿處理方式,雖然成本低,但佔用場地大,而且容易對周邊環境產生污染。焚燒處理垃圾可以處理實現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可以有效緩解土地緊張的問題。因此,建議我市儘快考察論證,早日新上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三)強化宣傳教育,形成統一共識,構建善待自然、和諧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要採用生態教育、環境宣傳、文化薰陶等多種手段,不斷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一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積極宣傳環保國策,宣傳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蹟,曝光非法排污和破壞生態的典型案件,定期公佈城市空氣質量和重點流域水質,通過宣傳引導和輿論監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二是開展各種社會活動,提升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充分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樣性日”、“水日”等載體,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廣泛深入開展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提高公眾參與度。三是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繼續爭創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對照創建指標,不斷完善提高軟、硬件建設,力爭XX年創建成功。各鎮街要積極創建設國家級、省級生態鎮、環境優美鄉鎮、綠化示範鄉鎮。要積極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計劃,推進文明幸福村、環衞一體化示範創建活動,每年評比表彰一批先進示範村。要在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努力創建一批生態文明示範單位、學校、企業、社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廣泛深入開展。

(四)堅持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構建雙向約束、權責清晰的生態制度體系。一是建立組織保障體制。建議成立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常務副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對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事項進行統一部署、綜合決策、協調行動。鎮街、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協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改革環保管理機制,對鎮街環保所試行“垂直化”管理,由環保部門統一管理。對鎮街土小企業清理取締工作實行屬地管理,切實增強鎮街工作責任意識。二是建立目標考核機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鎮街年度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指標分解落實到各鎮街和有關部門,逐級簽訂責任狀,層層落實責任,把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重要依據。進一步完善鎮街差異化考核工作機制,在考核發展速度的同時,加強對發展質量的考核;在考核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考核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形成污染者付費、保護者受益、治理者獲利的機制。要積極爭取並用足用好上級生態補償資金,設立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主要用於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保障改善民生等。特別對近年來新增生態公益林,全部納入市級生態公益林補償範圍,落實管護人員和管護報酬,強化管護措施,確保造林綠化成果。四是建立投入保障機制。各級財政要優先安排生態文明專項資金和工作經費,並逐年增加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資金投入。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投入的綜合作用,採取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擴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積極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鼓勵各類主體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凡是可以引入市場機制、實行產業化的項目,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投融資機制。要改革環衞收費模式,借鑑泰安、薛城等地區水務部門代收垃圾處理費成功經驗,實行自來水代收,增收生活垃圾處理費。要加強環衞隊伍建設,各鎮街均要組建環衞所,配備領導力量和專業人員;村級配備專職保潔員,市、鎮財政給予工資補助,保證工資發放到位、隊伍長期穩定。五是建立應急防控機制。督促有關鎮街、部門、企業制訂應急預案,建設應急處理設施,有效遏制環保羣體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發生。加強危險化學品、造紙、醫藥製造等重點行業企業的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建立風險源信息庫。加強對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的監管監測,實行生態安全信息互通、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