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鄉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大綱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華鄉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開展“美麗騰衝”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工作要求,採取了開展林業三項清理整治行動、從嚴加強林木採伐管理、磚瓦窯綜合整治、非法採砂採石採礦綜合治理、水污染綜合治理、全民控塑工程、“四清兩拆”村容村貌整治、綠化荒山等措施,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近半年來,筆者通過認真調研分析,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總結了新華鄉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並提出相關建議,希望對新華及友鄰鄉鎮在今後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所有幫助。

新華鄉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大綱

一、新華鄉概況

新華鄉位於騰衝縣南部,距離縣城56公里,地處東經98°48′,北緯24°45′,東與蒲川相鄰,南與龍陵縣河頭鄉隔江相望,西部和北部與梁河縣小廠、平山鄉接壤,全鄉東西寬11.5公里,南北長16公里,因地形地貌四周羣山環抱,形似灶上的鐵鍋,又名“小蒲窩”。全鄉國土面積122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88個村民小組,XX年末全鄉總人口1735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5048元。新華地質構造複雜,坐落在著名的新生帶火山區,境內多山,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將全境分割成南北走向的山間盆地、河谷。壩區佔全鄉總面積的4%,山區和半山區佔96%,全鄉最低海拔930米,最高海拔2250米,平均海拔1290米。新華境內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多濕氣候,具有明顯的低緯度山地季風氣候特點,由於海拔高差大,形成具有地熱河谷熱區氣候又有温涼帶氣候的立體氣候特點,適宜種植茶葉,熱帶經濟作物。

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推進情況及主要做法

根據縣委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新華鄉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迅速行動,組織分管領導及相關部門,圍繞天藍、地綠、水清的總體目標,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實施方案,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得到快速有效推進。

(一)從嚴加強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嚴格執行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制度,降低森林採伐限額,控制商品材採伐。執行林木採伐“七個不準”制度。1、山林權屬不清或者有爭議的不準採伐;2、天然闊葉林、封(禁)山和保護區不準採伐;3、重點公益林區不準採伐;4、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務的單位不準採伐;5、林政管理混亂、亂砍濫伐突出的村未整改之前不準採伐;6、公路兩旁、江河兩岸、水庫四周及集鎮面山不準採伐;7、徵佔用林地未取得林地審核同意書的不準採伐。

(二)實施綠化荒山行動。圍繞“生態立縣”戰略,進一步實施好退耕還林鞏固、封山育林、防護林體系等重點工程建設,紮實推進造林綠化工作,落實綠化荒山行動措施。20xx年計劃新植油茶1181畝,美國山核桃 503 畝。補植美國山核桃100畝。撫育油茶 XX 畝,泡核桃3000畝,美國山核桃 1000畝;新植用材林541.5畝,實施森林撫育500 畝,封山育林1000畝;組織義務植樹5.1萬株,建義務植樹樣板50 畝。到20xx年末使全鄉林業用地面積達到12.8萬畝,其中:用材林達 10萬畝,特色經濟林面積達到2.8萬畝(泡核桃2萬畝、油茶0.8萬畝),森林覆蓋率比去年增長0.3個百分點。目前正在組織實施夏季造林工作。

(三)強勢推進林業三項清理整治行動。及時召開專題會議,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行動方案。一是在全鄉範圍內開展了對無證木材加工企業的摸底調查及清理整治工作,對全鄉12個無證木材加工廠發放停工並限期拆除廠房機械設備的通知書,組織力量對拒不執行的加工廠進行強制拆除,截止7月10日,全鄉12個無證木材加工廠的廠房和機械已全部拆除,工作進度在全縣名列第一;二是開展野生樹木非法移植清理整治,對全鄉26株非法移植的野生樹木進行逐株登記造冊、編號拍照歸檔,全部納入鄉林業站的管控之中;三是拆除搗毀廢棄加工木炭舊窯,防止非法燒炭死灰復燃。

(四)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古樹名木被稱為綠色文物、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無價珍寶,也是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騰衝氣候温潤,適合樹木生長,分佈着大量古樹名木。據統計,目前我縣共有古樹名木54株(其中縣級保護26株、鄉級保護28株),主要有柞木、柏樹、香樟、香葉樹、黃果樹、大青、榕樹、桂花等樹種。為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實行村民承諾保護、村級登記保護、縣鄉掛牌保護的方式,對全鄉古樹名木進行了掛牌保護。

(五)開展水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工作。在全鄉範圍內組織開展了大規模水環境污染整治行動,一是對全鄉12個非法採砂採石點採取直接取締措施,目前所有非法採砂採石點清理工作已完成;二是開展河道污染治理,組織機關幹部、學生、羣眾對鄉內的主要河道里的垃圾進行清理打撈集中處理,對河道兩岸進行綠化打造。

(六)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圍繞“美麗鄉村”建設,依託開展“四清兩拆”活動,採取政府引導、資金扶持、羣眾參與的方式,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力度,積極探索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模式,鄉內投資在各村修建了垃圾集中處理池,在集鎮及周邊村組設置了垃圾箱,爭取環保項目建設了自燃式垃圾焚燒爐,通過前期觀察,達到預期處理效果,符合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實際。

(七)開展磚瓦窯清理整治。結合 “新華鄉生態環境專項整治行動”,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以疏堵結合為原則,對基本農田保護區、公路沿線、鄉村集鎮規劃區內的磚瓦窯一律取締,重新選址規劃建設輪窯,研究能源替代,並做好土地復墾工作。

三、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羣眾自身生態觀念與生態保護意識薄弱。羣眾生態保護意識的薄弱是羣眾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的重要精神原因;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不足和設施建設投入不夠,是引發羣眾生態保護意識不強的重要物質因素;良好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有利於培養羣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生產行為;因地理環境因素的限制和村莊建設的不合理性,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浪費了許多生態資源,也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本。

(二)基層執法疲軟導致打非治違工作底氣不足。鄉鎮基層站所執法權限範圍較小或毫無執法權,加之執法人員少,直接導致在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時底氣不足,打擊效果不明顯,震懾作用不強。比國土所為例,在查處非法採砂採石行為時,按部門職權只能是以下方停工通知的方式告知當事人停止其非法行為,無處罰或採取強制措施的權限,而違法行為人則毫不畏懼。

(三)一刀切導致在執行縣委政府決策時存在偏差。個別部門和地方因急於達到治理目的,從嚴加強管理,在執行縣委政府決策時實行一刀切,如:停止一切採伐指標的分配及林木採伐活動,停止木材運輸手續的辦理,停止一切沙石的開採活動。這與縣委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不符,也不符合相關行業生產規律。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一)樹立生態目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生態目標是實現人居環境良好、空氣質量清新、自然生態基本平衡。生態目標的實現, 要求儘量減少資源能源消耗, 減少向自然環境排放污染物, 實現資源消耗最小化、環境損害最低化, 所有的生產生活活動都要在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範圍內,不出現過沖現象。新華鄉地處騰衝南部鄉鎮,自然生態環境良好, 總體經濟發展方式較粗放,要實現生態目標, 就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同時不能再走“先利用後保護”、“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這就要求我們在某些情況下限制、改變或放棄現有的一些經濟發展手段或方式,寧可犧牲眼前經濟利益,也要實現生態目標。

(二)加強政府引導,改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文明建設, 對人類而言, 是一種嶄新的理念。對人類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人類需要對原有的傳統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重大的調整和改進。這種調整和改進, 從政府的層面上講, 沒有政府的強有力領導, 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 顯然是做不到的。政府重視和引導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的浩大的系統工程, 而不是在短期內通過努力就能順利得以實現的, 它涉及到經濟、社會、環境的方方面面,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和參與, 全社會成員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我們可以用好用活法律法規, 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教育, 引導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企業與公眾在政府的引導下, 依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活動。

(三)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規章制度。制度是區域經濟、環境、社會發展的軟約束, 有效率的制度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無效率的制度抑制甚至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度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制度創新, 可以改變生態文明建設中面臨的制度約束。歷史經驗表明, 不同國家、地區之間在發展中存在的巨大差異,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地區的制度安排。同理, 制度安排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經濟政策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不僅可以極大地鼓勵那些率先實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經濟行為, 實現資源環境的有效配置, 激勵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同時還可以迫使經濟個體不得不放棄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行為,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此, 應通過深化改革, 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於市場機制的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支撐體系, 科學合理地使用各種政策工具, 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推進。

(四)推進生態化轉變, 建立生態型生產體系和消費模式。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 積極推進五大生態化轉變。一是觀念生態化轉變。從傳統的“人類自我中心思想”、“征服自然”等觀念, 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觀念轉變; 在全社會宣傳、倡導和樹立生態價值觀、生態經濟觀、生態政治觀和生態科技觀等生態文明觀念。使全社會從思想上接受生態文明新觀念, 將生態文明觀念付諸於各項經濟社會活動中, 把生態文明觀念貫穿於各種發展戰略、發展規劃以及政策制定的全過程。二是產業生態化轉變。在產業發展模式上, 從傳統的資源高消耗、環境污染破壞的粗放發展模式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化集約發展模式轉變。產業發展儘量依據產業自然生態有機循環機理, 建立形成產業組織生態鏈網關係, 產業系統、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相互結合優化, 使資源獲得充分的循環利用、節約利用, 廢棄物實現零排放, 環境獲得最好保護。三是生活生態化轉變。在生活方式上, 從人類對物質財富的佔有掠奪以及無節制地消費向弱化物質財富佔有與追求的簡約生活方式轉變, 以適當的、極少的物質資源消耗, 最小的自然環境污染破壞, 獲得最大的精神文化財富, 獲得最健康的身心發展, 謀求精神化生活方式與物質化生活方式和諧, 實現人與自然共居一體, 相互包融。四是文化生態化轉變。在文化宣傳上, 要大力加強生態教育和宣傳, 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深入人心, 使社會大眾摒棄人類自我中心思想, 樹立起生態文化意識, 提高社會大眾對生態文化的認同, 增強社會大眾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 促使社會大眾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文化發展上, 要尊重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 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護生態、美化家園、綠化環境的社會文明新風尚。五是環境生態化轉變。在資源開發模式上, 從無視、忽視自然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的環境破壞性資源開發向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的資源開發模式轉變。資源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型生產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最重要的是要推進產業的生態化轉變, 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生產模式, 建立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低污染的, 產業發展、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的生態型生產體系。

在人們的經濟社會活動中,消費是整個經濟循環鏈條的最後一個環節,所有的生產都是為消費準備的,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只有消費需求的增長,才能有商品的市場需求,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才能保證社會穩定,從而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與消費水平密切相關,生態文明建設還是一種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要積極推進生態消費模式的建立。通過加強生態消費理念的教育宣傳,在全社會樹立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人與自然相互平等、相互依賴的消費價值觀,積極倡導綠色消費、節約消費、適度消費、健康消費、科學消費、環保消費、減物質消費、文化和功能性消費,摒棄盲目消費、過度消費、破壞性消費、透支消費和“一次性消費”的生活方式。通過政府主導,制定相關鼓勵促進生態消費的激勵政策和機制,正確引導消費走向,形成生態消費時尚,使生態消費觀念逐步形成並轉化為直接的消費需求,逐步建立起有利於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的生態消費模式,在消費環節實現資源的最大量節約,污染物的最大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最小。最終實現由注重單一的物質消費向多元的減物質化的文化功能性消費轉變,由注重自然資本密集型的消費轉向技術、知識和服務密集型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