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不文明現象調研報告(精選5篇)

校園不文明現象調研報告 篇1

一、問題提出

校園不文明現象調研報告(精選5篇)

現在的小學生説話越來越不文明,話一出口很傷人。他們為什麼會説髒話,又是從哪學來的?

二、調查方法

(1)觀察法:仔細觀察不文明語言何時出現及內容

(2)談話法:通過談話瞭解有些同學為什麼説話不文明,並分析原因。

三、調查情況

1、國小生為什麼説話不文明

(1)由於與別人的矛盾而產生憤怒情緒,説話會口不擇言,一般都是發生在男生身上。

(2)由於他人的行為、舉止或是衣着相貌而取笑別人,説一些不雅的綽號。

(3)還有大部分人表示,不文明語言是從長輩或周圍人的嘴裏聽來的,還有的是電視、電影裏學來的,不自覺就講出來了,時間長了就養成不好的習慣。

2、國小生講不文明語言後心裏想法:

(1)心裏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舒服感。

(2)有時會作為一種發泄的方式。

(3)聽到不文明的語言多了,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3、國小生什麼時候會説話不文明:

(1)玩的時候:一個同學不講理,就會利用語言攻擊。

(2)公共場合:一個同學在很多人面前讓另一個人出洋相,被譏笑的一方就開始了語言攻擊。

(3)暗地裏:和某人關係不好,不敢當面説,就在背地裏説有損於他的.話。

四、結論和觀點

1、國小生模仿能力很強,有些不文明的語言是從家裏、社會上聽來的。

2、高年級學生愛譏笑同學,這也是不講文明語言的原因之一。

3、現在獨生子女的脾氣大、度量小,吃了一點虧,就會用不文明語言,這也是原因之一。

中國是“禮儀之邦”,這個稱號不能因我們而失去,我們要讓“禮儀之邦”這個稱號永遠在中國得到傳承。

校園不文明現象調研報告 篇2

一、前言

福州市正在積極開展“創建文明城市,爭做文明市民”的活動。全市市民是否文明過馬路正構成一道風景,折射着福州的形象、市民的素質和城市的整體文明程度。為此,我認為非常有必要將市民“文明過馬路”作為“創建文明城市,爭做文明市民”工作的突破口,並對其進行了調查、分析。

二、調查背景

在我們的生活周圍,經常親眼目睹交通事故的發生。輕者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工作的影響、生活的不便、社會的不穩定,重者則給家庭和他人帶來痛苦,留下終生遺憾,甚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據統計,20xx年,全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涉及人員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慘痛的教訓觸目驚心。這讓我們不得不靜下心來深思: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交通事故的發生?

據分析,許多交通事故大多來自人們不遵守道路交通法規,隨意橫穿馬路,亂闖紅燈,不文明過馬路而造成的。這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文明過馬路”是事關福州城市文明發展不可忽視的小事,也是我們每個人不可忽視的大事!

三、隨機調查

為了瞭解市民文明過馬路的`真實情況,也為了試圖找到發生交通事故的原因。20xx年暑假期間,我們小組成員帶着疑問、焦慮與思考來到福州街頭,針對行人是否瞭解交通法規知識及過馬路的情況,進行了30分鐘的隨機調查。結果如下:表略

四、調查分析

從以上被調查的對象可以看出,60%以上的市民基本瞭解交通法規常識,也按照法規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而令人擔憂的是還有少數一部分人根本不瞭解交通法規知識,更談不上文明過馬路。通過走訪與調查,我發現產生這些不文明陋習的原因主要有:

1、部分市民缺乏公共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沒有將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作為自己對社會、對他人應有的一種責任和義務。

2、法治觀念不強。不少市民不瞭解、不理解交通法規,認為亂穿馬路不構成違法。

3、行人心態的現實和忘我。部分市民談起交通法規,比誰都瞭解清楚,但就是沒有文明過馬路。

4、執法管理難度大。有些市民不服管理,認為交警對亂穿馬路的執法是小題大做,還有些市民為違法者説情開脱,由此加大了管理的難度,影響了執法成效。

細微之處見文明。文明過馬路雖是一件小事,而折射出的卻是一個城市的整體文明程度。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吧!從自我做起,從文明過馬路做起,讓我們的城市更文明、更和諧。

校園不文明現象調研報告 篇3

調查人員:

學號

調查時間:

20xx年X月X日到X月X日

調查地點:

XX大學黃家湖校區

調查對象:

XX大學黃家湖校區全體學生

調查目的: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自古素有“禮儀之邦”美譽。文明是素質的前提,沒有了文明,素質就不能保證。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羣體,更應該成為文明發展方向的代表。温馨寧靜、和諧優美的大學校園是每一位學子嚮往的聖地。

構建文明的校園環境需要我們每一位同學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引領文明風氣。因此,在思修老師的指導下,我進行了此次調查。

調查結果:

校園十大不文明現象包括:

1.盜竊他人財物

2.圖書館自習室佔座不到

3.校園內情侶舉動過於親密

4.隨意踐踏草坪,校園內出現多條赤裸裸的人工小路

5.在圖書館自習室大聲喧譁

6.隨意吐痰及亂扔果皮紙屑

7.上課時候手機鈴響時有發生

8.浪費糧食水電的現象

9.在食堂將飯菜扔在桌子上且不把碗送回收碗處

10.在課桌上亂塗亂畫亂刻

校園不文明現象調研報告 篇4

一、調查背景

文明禮儀是一個人品德修養的體現,隨着德育工作的不斷深入,隨着素質教育的全面鋪開,文明禮儀教育已逐漸被各位教育工作者所注重。目前,各地一些在這方面走在前列的學校,已經在如何強化國小生文明禮儀教育上做文章了。

二、調研時間、調研時間

20xx.11.5

三、調研地點

x學校

四、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為了瞭解更好地調查濱江中路第一國小學生文明禮儀情況,以瞭解國小生文明禮儀現狀,進行了此次調研活動。本次調研活動採用調查問卷以及實地考察記錄形式,其中調查問卷對象為進行教學活動的三個班級。經過後期的對所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得到有效問卷數60。

五、 問題分析

1、學校文明禮儀基本現況

首先通過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學校整體環境的觀察發現:學校的整體文明禮儀氣氛比較好,課室內外都貼有文明標語;而同時發現國小同學放學時都要先排好隊。這都是學校良好文明禮儀教育的正面反映。然後在進行教學活動前對課室內學生情況的觀察中卻發了少部分同學的行為存在某些不和諧因素,例如不文明用語、打撲克、起鬨等。而同學上交的調查問卷中顯示,同學們普遍認為學校內文明禮儀的存在比較多,但仍存在不文明行為。其中最多的是課間大吵大鬧、追打,其次為説髒話和上下樓梯大吵大鬧。作為國小生,部分同學思想尚未成熟,對某些行的正確與否為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對文明禮儀所以出現少數的不文明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並不等於可以對之放任自由。作為學校方,應該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正確的引導。

2、學生對自身文明禮儀的認知程度

上一點對學校文明禮儀基本現況的分析中提及國小生的思想未成熟對某些行為不能作出很好的正誤判斷,這也就是學生自身對文明禮儀的認知程度。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發現:有五分之三的學生認為自己平時的行為很少失禮;而只有約五分之一的同學認為自己偶爾會失禮,拿不準正確的禮儀是什麼。這比例與我們實際的觀察情況也相符。但是除此之外,仍存在極少部分同學是直接對自己的行為是不注意而經常失禮的。

雖説只有五分之一的同學對正確禮儀的認識不清晰,極少部分的同學對自己的行為不約束,但這都是不能被忽視的。因為根據國小生可塑性強、又具有好模仿和從眾的心理特點,這極少部分不約束自己的同學很容易就對那五分之一的同學和對其他的同學帶來負面的影響。假如這五分之一的同學都被不好的方面影響了,那麼很可能會引起惡性循環,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對此,學校文明禮儀的教育的重心應適當偏向這部份同學。

3、學生對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看法

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認為對自身文明禮儀影響最大的是學校;相比之下,認為對自身文明禮儀影響最大的是家庭或者自己的人數則不超過四分之一。與此同時,約為百分之八十五的被受調查者認為學校應該加強對文明禮儀的教育。受調查者還認為學校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的最好方式還是生動有趣的課堂授課,而組織比賽(如手抄報比賽、知識競賽等)和舉行文藝活動(如詩歌朗誦、歌舞、小品等)次之。

國小時期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形成和道德教育的關鍵時期。為此,要以學校為主導,密切聯繫學校、家庭、社會,在發揮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利用好各類社會資源,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服務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學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切實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位。青少年教育網還指出國小生文明禮儀教育具有反差現象、反覆現象和反彈現象。由此可見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真是任重道遠。

六、 具體建議

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設出優良的學習氣氛,因此針對上述問題以及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對學校的文明禮儀教育方面提出幾點建議,具體如下:

(1)對學生的不文明行為進行及時的瞭解,注意時效性。具體的方法各班可以設立文明禮儀大使,對班內每天的不文明具體現象進行登記,向班主任老師反映,而班主任老師則定時對具體不文明行為進行引導糾正。(注意不文明行為儘量不責任追究至具體某同學,否則不利於長期實行,而此做法主要目的在於正確、全面、及時引導好學生。)

(2)多注意對平時不注意自身文明禮儀同學的引導。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關注程度更要特別加大。

(3)增加文明禮儀教育課。在課程不緊張的情況下,學校可考慮對學生上文明禮儀教育課,可多個班一起互動上課。

(4)在每期的班級黑板報中增加文明禮儀內容。

校園不文明現象調研報告 篇5

對長沙師範學院學生的禮儀知識和日常行為習慣情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並將調查情況進行整理,對大學生禮儀修養現狀和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改善大學生禮儀修養現狀和提高大學生基本素質的幾點建議。

一、調研的形式和對象

本次調查以長沙師範學院學生為調查對象,涉及學前教育、初等教育、經濟管理、外語系、音樂舞蹈、藝術設計、美術動畫等10個系部20多個專業的學生。共發放問卷380份,回收368份,其中有效問卷360份,有效率為97.8%。

在被調查對象中,女生佔了87.8%,男生12.2%;從年級分佈來看,以大一大二居多,分別佔了42.2%和46.7%;從專業分佈來看,絕大部分都是教育類學生,佔到了46.7%。調查的結構與長沙師範學院學生基本情況特點相符合,我校以女生居多,在校女生比例達到90%以上;學校設有10個系,其中學前教育系是我校最大系部,學生以教育類專業為主。因此,該調查具有普遍意義。

二、調研內容及結果分析

(一)大學生日常禮儀表現

禮儀是在社會交往中形成逐漸形成的一種行為規範與準則,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在問卷調查中,在問到“你在日常生活中説髒話嗎?”,59%的同學表示偶爾説,12的同學表示自己經常説,只有29%的同學表示從不説髒話;在問及“你平時打電話時一般是誰先掛電話?”,40%的同學認為無所謂,不在意,自己先掛電話的佔了15%,只有45%的同學是讓對方先掛斷電話;“在路上碰到老師時是否主動問好?”,64%的同學主動問好,18%的學生會礙於面子不得已問好,11%的學生選擇避開,還有7%的學生假裝沒看見,熟視無睹;調查還顯示,學生常見不文明行為,77.8%的學生選擇了“公共場所大聲喧譁”,77.8%的學生選擇了“上課玩手機”,75.6%的學生選擇了“説髒話”,73.3%的學生選擇了“亂扔垃圾”,68.9%的學生選擇了“食堂打飯插隊現象”,65.6%的學生選擇了“上課吃東西”,47.8%的學生選擇了“情侶公共場合親暱”,38.9%的學生選擇了“穿拖鞋進教室”,38.3%的學生選擇了“隨地吐痰”。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我校有一大部分學生不自尊,也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尚未形成良好的禮儀習慣,禮儀素質亟待提高。

(二)大學生對日常禮儀知識的瞭解

在這些調查對象中,只有42.2%的學生學習過禮儀的相關課程,在問卷中設置了一些社交禮儀常識問題,學生的回答不很理想,以其中“宴會中為表示尊重,你認為主賓的位置應該是哪”為例,35.6%的學生認為應該在主人左側,21.1%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坐哪,只有43.4%的學生選擇正確,應該在主人右側;“在介紹禮儀中,介紹順序是怎樣的”,僅有7.8%的學生選擇正確“先把地位低的介紹給地位高的”,36.7%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先後。55.6%的學生表示自己不知道正確的站姿、坐姿及走姿的具體要求。可見,我校大學生對基本的禮儀知識和行為規範瞭解較少,禮儀素養和行為習慣處於較低的水平,我校的禮儀教育應該加強。

(三)大學生對禮儀教育的態度

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能意識到禮儀修養在當今社會的實際意義,懂得禮儀修養是大學生綜合素質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希望系統學習禮儀知識,想讓自己的形象氣質、言行舉止與眾不同。但目前高校教育基本以 “應試教育”為主,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德育,沒有專業的禮儀教育老師等問題使得高校禮儀教育滯後,學生需求得不到滿足,大部分學生的禮儀知識是從家庭、社會,學校零碎得來的片面理解,沒有進行系統的學習,極不規範。

三、建議及對策

(一)開設禮儀課程,納入綜合素質考核範圍

從06年開始,我校開設過的禮儀類課程有:旅遊禮儀、旅遊公關與禮儀、旅遊服務禮儀、旅遊交際禮儀、酒店服務禮儀、酒店禮賓禮儀、公關與商務禮儀、國際商務禮儀。禮儀課程侷限於旅遊管理、酒店管理等特定專業,涉及面小,缺乏系統性和普遍性。建議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將禮儀教育貫穿大學,拓寬必修課範圍,將涉外禮儀、商務禮儀、社交禮儀等多方面的禮儀知識納入到必修課的學習中去,另廣泛開設系列的人文公選課程民俗學、中國傳統文化等課程,讓學生按需自由選修,加深學生對禮儀文化程的理解[3]。同時,學校不應一味地強調學習成績,應把禮儀修養作為學生評優評獎的考核標準之一。

(二)培養禮儀師資,發揮教師禮儀示範作用

教師作為禮儀教育主要實施者,更應強調為人師表的示範性,教師的言行舉止、儀容儀態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關注和仿效的對象,良好的禮儀形象不但能夠吸引學生,更能言傳身教。學校應引進或培養一批專業的禮儀師資,加大對教師禮儀的培訓力度。高校教師也應努力提升自身禮儀素養,真正做到言傳身教,要使自己從各方面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能夠效仿的榜樣,發揮教師禮儀示範作用。此外,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高校輔導員,除加強自身建設外也要多加宣傳,促進學生對禮儀素養的重視。

(三)營造禮儀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禮儀習慣

成立“大學生禮儀素質拓展中心”,推行“大學生禮儀素養提升計劃”,除了組建大學生禮儀隊,還可以通過舉辦禮儀沙龍、不同學生羣體培訓班、禮儀知識競賽、大學生禮儀素質訓練營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形式,進行主題培訓和教育。幫助學生提升禮儀修養、職業素養,培養文明禮儀行為,讓他們成為中華禮儀的傳播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