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調研報告

內容提要

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調研報告

第一部分: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現狀和特點。簡述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自1978年以來恢復、發展和規範的歷程;目前市場構成、格局、設施檔次方面新的變化;市場在當前農副產品流通體系中地位和作用以及市場立法和管理的情況。

第二部分:目前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存在的幾大難點問題。提出並分析了農副產品市場在規劃、佈局、建設落實中的問題,着重就市民"隱性吃菜難"的問題;同時對管理中存在的商品渠道不清、市場與環境、交通的矛盾、市場管理體制等問題進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農副產品市場工作的設想和管理對策。在提高對農副產品市場的認識、加強領導;合理規劃,科學佈局,構建新的首都農副產品流通體系;加強市場管理,根據新時期特點探索新的市場監管模式三個方面提出了設想和對策。

一、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現狀和特點

(一)農副產品市場數量和交易規模經過10多年的大發展後進入穩定期。

1978年到1989年是北京市市場的恢復發展階段。1978年底,北京市僅有集貿市場40個,而且只分布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改革的深入和人民羣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首都的商品交易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國家工商局推廣武漢漢正街市場經驗,要求全國各地開放市場,開放商品,價格實行雙軌制。經過XX年的發展,到1990年全市各類市場的數量已增至730個。農副產品成交量13.7億公斤,成交額20.3億元。

1990年到1995年是市場的全面快速發展階段。進入90年代,隨着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化,原來的商業流通體系難以滿足市民對農副產品的需求,政府為了解決市民的吃菜難問題,在全市統籌規劃建設市場,加大了政府投資力度。特別在鄧小平同志提出"三個有利於"標準後,掀起了市場建設的一個高潮。產地市場、大型集散市場多種類型市場全面發展,市場開辦主體也呈現多元化趨勢。到1995年全市總數達1125個,其中經營農副產品的綜合或專業市場928個,達到歷史峯值。

1995年至今,進入市場的規範發展階段。1995年後,結合建設首都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開始了"三邊"(河邊、牆邊、路邊)市場退路進廳工作,工商部門不再審批馬路市場,政府對市場實行總量控制,市場數量進入了穩定期,並略有減少。1999年底,農副產品市場數量為734個。

近年來由於農產品流通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市場升級改造工程的實施,市場經營規模繼續擴大,交易環境得到了改善,交易規模連年擴大。1998年農副產品綜合市場數量為840個,數量雖然只是1990年1.3倍,但農副產品成交額達到了233.6億元,是1990年的11.5倍,成交量達到69.5億公斤是1990年5.1倍。1998年以後市場交易規模穩中有降。

市場調研報告: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概況表

年度市場

總數消費品

市場數量市場

成交總額農副產品

成交額農副產品

成交量蔬菜

成交量

19855905306.4

199296090255.344.22417.8

注:表中消費品市場指經營農副產品的消費品市場。

成交量單位:億公斤;成交額單位:億元。

(二)隨着首都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推進和改革的深入,原有的農副產品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轉變。

1、"三邊"市場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

河邊、路邊、牆邊的"三邊"市場曾是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的主要部分。1990年城近郊區的473個集貿市場中,只有21個是廳室化的,佔4.4%,而簡陋棚台式的馬路市場391個,佔到82.7%,還有61個沒有任何設施,在打地攤經營。同時還有數以萬計的零散遊商在沿街叫賣。1995年市區的690個有證集貿市場中有500多個是"三邊"市場,另外還有100多個無證的馬路市場。如此眾多的"三邊"市場雖然在一定時期內滿足了市民的購買需求,但其對城市環境、交通的危害很大。1995年開始,市政府提出了從撤銷255條主要大街的佔路市場開始,逐步實行"三邊"市場的退路進廳。截至XX年8月底,全市共撤銷各類"三邊"市場720個,城區基本實現佔路市場,遠郊區縣除了個別區縣外都實現了縣城地區無佔路市場。三邊市場佔農副產品市場主要部分的格局已經完全結束。

歷年撤銷佔路市場情況表

年度1996199719981999XX合計

撤市數量109161126214110720

2、城區內的大型批發市場逐漸萎縮。

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歷來有"六大批發市場"的説法,它們是豐台區新發地市場、嶽各莊市場、海淀區大鐘寺市場、朝陽區太陽宮市場、水碓子市場和崇文區左安門市場。六大批發市場佔據了全市市場蔬菜批發量的90%。但近年來,由於城市環境整治力度的加強和城市交通限制的施行,四環路內的批發市場在交易額和交易量上都受到了影響。朝陽區水碓子市場由於佔路和佔河道在1999年被撤銷。該市場歷年成交額都在億元以上,1998年農副產品交易額達到5.3億元。市場調研報告由於交通的原因,貨車進入三環路受到了限制,二環路旁的左安門市場農產品成交額由1997年的4億元一直跌到1999年的1.74億元。該市場的經營方式由批發變為了批零兼營,零售為主。嶽各莊市場、大鐘寺市場、太陽宮市場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隨着外環公路的建成,交通限制的加強,預計四環路內的批發市場都將逐步退出以批發為主的經營模式。

3、設施檔次較高的農副產品市場逐漸增多。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進市場的升級改造工程。市場調研報告工商部門帶領部分市場主辦單位的負責人到福州、浙江等地進行考察,學習好的市場管理和建設模式。考察結束後各市場紛紛加大了升級改造的力度,僅1999年一年就有96個市場進行了升級改造,累計投資達1.18億元,改造市場面積85422平方米。其中,石景山區京西批發市場投資1000萬餘元填平了市場的"大坑",新建3個交易大廳;海淀區大鐘寺批發市場投資300萬元改建水產交易大廳;豐台區嶽各莊市場投資100萬元改造路面和垃圾處理設施等。一些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過去設施簡陋的狀況有所改觀。

廳棚式、樓廈式等設施檔次較高的市場明顯增多。1999年工商和商委共同制定了《北京市城區菜市場建設標準》,明確了市場建築和設施標準。目前新建農副產品市場一般為鋼混結構,拱形頂形式成為市場建築的主流。宣武區安順成市場、椿樹園市場、東城區新興裏市場、朝陽區平樂園市場等一批農副產品市場的設施檔次都比較高,其內部經營環境寬敞、簡樸,徹底改變了原來農副產品市場髒亂差臭的狀況。

(三)市場開辦主體發生變化。

工商部門和街道辦事處曾經是市場的主要開辦單位。1995年這二者主辦的市場達到653個,佔市場總數的67.1%,各街道辦事處主辦的市場382個,占城區市場的57%。工商部門由於歷史的原因,曾經是市場的主要甚至唯一開辦力量,對市場的發育、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工商部門作為國家重要的行政執法機關,從1995年4月開始根據國務院辦公廳(1995)40號文件精神,進行市場的管辦脱鈎,同年脱鈎基本完成。街道辦事處在開辦市場上也曾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市場也曾經是街道重要的經濟來源。市場調研報告由於街道辦事處是政府的派出機構,市場執法機關在市場監督管理上難以到位。1999年隨着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街道辦事處正式與所辦市場脱鈎,將經營管理權交給了可以獨立承擔責任的經營主體。目前政府開辦市場的時代已經結束,相應的,企業開辦市場的情況越來越多。

(四)市場在多元化的農副產品流通體系中仍然充當重要角色。

近年來市場獨佔天下的農副產品銷售格局已經發生了改變。改革開放初期,原國營菜市場和商業網點急劇萎縮,不能滿足人們對農副產品的需求。此時市場迅速發展起來,並逐步成為農副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1990年農副產品市場蔬菜、瓜果、水產、肉、蛋、禽六類副食品成交量達到13.7億公斤,佔全市總銷售量的45.9%,其中蔬菜8.7億公斤,佔全市蔬菜銷售總量的48%。1995年六類農副產品成交量達47.1億公斤,其中蔬菜成交量30.2億公斤。據當時資料統計,94%的蔬菜由集貿市場供應。

90年代中期以來,大型倉儲超市和連鎖店在商業流通領域逐步發展起來,並以其經營的集約化和管理的科學化成為最具活力的商業業態。在農副產品中的加工熟肉製品、豆製品、調料等方面佔據了較大的份額。最新的市民農副產品購買場所意向調查表明:在購買醬油醋等調味品、熟肉製品、豆製品時,分別有44.9%、46.9%、35.7%的市民選擇在超市,以上項目選擇在集貿市場為28.9%、19.8%、34.4%。

市場調研報告原來國有的菜市場、菜店經過改革,轉變經營機制,依靠國有企業的良好信譽,又重新承擔了大量的農副產品供應任務。尤其在城區市場用地比較緊張的區域,國有菜市場和菜店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在市民購買場所意向中,熟肉製品、豆製品、鮮肉選擇在國有菜市場已經佔到了32.5%、28.7%和26.9%。東城區朝內菜市場、東單菜市場、崇文區崇文菜市場等老店已成為城市中心區主要的農副產品供應場所。

在農副產品供應渠道多元化的進程中,市場業態仍然顯示出獨有的優勢。調查表明市民在購買蔬菜、水產、雞蛋等商品時,依然首選市場,選擇率都在一半以上。這是因為市場經營方式靈活,蔬菜、水產等商品新鮮程度遠遠高於超市、國有菜市場;市場設施簡單,租金低,勞動力成本低,降低了商品的成本;蔬菜、水產不容易產生像熟肉、豆製品和調味品等商品的假冒偽劣情況;蔬菜、水產等商品標準化程度低,也不適合進入超市等場所流通。市場在對市民零售的同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依然佔有農副產品尤其是蔬菜銷售的絕對部分。幾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日蔬菜成交總量在550萬公斤以上,基本可以滿足全市各級零售的需求。目前除了零售市場的蔬菜等農副產品由批發市場供應外,部分超市、國有菜市場也在批發市場進貨。有的批發市場還開辦了農副產品配送中心向零售企業配送。各餐飲服務單位、學校、軍隊、機關單位除了少數依靠配送中心和副食基地外,購買農副產品還是集中在市場。

由此可見,市場還是農副產品供應的主要渠道,而且根據市場的特點和農副產品自身特點,這種主導地位還將延續下去,但將是偏向蔬菜、水產、水果等鮮活商品銷售的專業化趨勢。那些標準化強,容易出現假冒偽劣的農副產品則逐步轉向其它渠道。

農副產品購買場所意向比較表

購買場

所商品蔬菜鮮肉雞蛋調味品(醬油、醋等)調料(大料、花椒等)熟肉製品豆製品水產

集貿市場

超市

國有菜

市場

街頭無照

商販

(以上數據為隨機調查的結果,調查樣本800人)

(五)市場法規規範逐步健全,管理重心發生轉移。

在總結多年市場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北京市生活消費品、生產資料市場管理條例》經過多次的討論、修改,經北京市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通過,並於199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條例》是我市第一部全面規範生活消費品、生產資料市場的規劃建設、投資興建、登記註冊、服務管理、監督管理以及入場主體和交易行為的地方性法規。以立法的形式把市場規劃納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了工商部門在市場管理中的主管部門地位和市場主辦單位的責任,解決了市場內發生糾紛承擔責任的主體問題。《條例》的實施代表着我市的市場管理開始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

同時政府部門還制發了一批規範性文件。如:《北京市市場規範化管理標準》、《北京市城區菜市場設施建設標準》等。制定?quot;六規範、五統一、四整潔、一文明"的規範化管理標準,為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主辦單位的服務管理和經營者的自我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標準。

《市場管理條例》的出台和市場主辦單位的規範化給政府部門管理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政府部門管理市場的重點由管理市場內經營者向管理市場主辦單位轉移。要求市場主辦單位依據《條例》,認真履行義務,如因主辦單位履行義務不力,政府部門將依法對其進行處罰。政府部門只需重點加強對1000個左右的主辦單位的監督管理和指導,改變了直接管理幾十萬經營者的局面,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二、市場調研報告:目前北京市農副產品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北京農副產品市場經過20年的時間,在數量規模、規劃佈局、設施水平、法制建設、規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滿足市民農副產品需求等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當前我市的農副產品市場仍然存在着以下的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一)農副產品市場在規劃、佈局中問題較多,存在市民"吃菜難"的隱患。

1、部分地區馬路市場只退路未進廳,造成農副產品供應的真空。

我市連續幾年撤銷"三邊市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地區沒有完全遵循撤建並舉的原則,而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缺少統籌考慮,簡?quot;退路",不考慮"進廳";或市場無廳可退,馬路市場撤銷後,沒有室內市場對該地區購買需求進行補充,造成了市民買菜難或無照商販回潮的現象。

2、現存農副產品市場中臨時市場比重過大。

現存的農副產品市場中臨時市場多,永久性市場少,給農副產品供應帶來很大的隱患。馬路市場撤銷後,應該安排進入室內市場經營,但有些地區無法建設室內市場,就臨時利用一些未開工的建築工地、暫時閒置的廠房、場地開辦市場。這些臨時市場雖然解了燃眉之急,但絕非長遠之計。一旦工地開工或廠房、場地進行其它用途開發,農副產品市場就會隨之消亡。目前全市共有未列入規劃的非永久性市場近300個,將近農副產品市場總數的50%。隨着城市建設、舊城改造進程的加快和企業改革的深化,這些市場勢必要為首都經濟的整體發展讓路。那時有近50%的農副產品市場無處可去,將給首都的農副產品供應帶來巨大的缺口,甚至造成新的一輪"買菜難"問題。

3、居民小區內農副產品市場規劃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

按照《"xx"期間加強集貿市場規劃建設的工作意見》的規定,凡開發建設新的居住區和危舊房改造區的,必須將集貿市場納入商業網點進行配套規劃和建設……按照每萬户居民擁有集貿市場建築面積不少於3000平方米,每個集貿市場面積不低於1000平方米的標準,由區縣政府進行安排,並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但該項工作的執行情況很不理想。例如豐台區:全區已建成居民小區32個,在建未完工的21個,居民小區內居住總人口約30萬左右。32個小區內只有市場12個,其中主營農副產品市場的4個,農副產品綜合市場的3個,消費品綜合市場的5個。列入規劃的2個:芳星園綜合市場和長辛店鑫興農貿市場,其它市場均屬臨時建築或早市。隨着北京市的城市發展和舊城改造,居民小區將成為市民居住的主要場所,小區農副產品供應問題必然會引起老百姓的吃菜難問題。

4、農副產品市場缺少統一規劃、合理佈局。

早在1993年市政府就提出過"一大、八中、百小"的市場規劃構想,但由於種種原因,該規劃並沒有完全落實。近年來政府部門退出市場建設,由企業來承辦市場。由於政府缺少具體的市場規劃,對市場建設的宏觀調控減弱,造成了市場佈局的不合理。如宣武區出現了"市場熱"的現象,各單位爭先投資建市場,僅牛街地區1平方公里內就開辦了7家市場。石景山區蘋果園路1平方公里內也有6個市場。這樣集中的農副產品市場羣,在購買力有限的地區勢必會引發市場間的過渡競爭,影響市場成市,最終將會影響周邊羣眾正常的農副產品購買。與之相反,在某些地價較高、房地產開發較多的地區,由於農副產品市場利潤相對比高科技企業、電子市場低,資金不願投向農副產品市場。如海淀區整個中關村地區只有3個小型的集貿市場,而紫竹院和甘家口兩個辦事處內竟沒有一個農副產品市場。居民被迫到很遠的地方或超市購買蔬菜,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羣意見很大。

(二)農副產品市場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給農副產品的供應、市民的安全消費、城市環境造成影響。

1、上市商品質量和渠道無法保證,欺詐消費者情況時有發生。

目前市民對市場反映最強烈的是假冒偽劣商品問題。調查顯示37.6%的被調查者認為假冒偽劣商品是當前市場中最大的問題,佔被調查者的第一位。市場上眾多的農副產品中熟肉製品、豆製品和鮮肉的質量堪憂。這除了產品自身特點外,管理不到位也是重要的原因。市場上銷售的熟肉製品和豆製品大部分不能提供合法的進貨憑證。有的經營者聲稱是自產自銷,其實是在家中沒有任何經過許可的情況下,非法生產後到市場來銷售的。調查中發現一般正規的生產廠家,經營比較規範,在出貨時都是開具銷貨憑證的。沒有進貨憑證的大部分是在地下非法加工廠加工製作的。這樣的食品在質量和衞生上沒有任何保障,很容易給人身健康帶來危害。今年夏天延慶中心市場就發生了銷售熟食亞硝酸鹽超標緻人中毒的事件。鮮肉市場中注水肉現象十分嚴重,羣眾意見很大,注水後的劣質豬肉比未注水的價格便宜30-40%,給正常的市場秩序造成很大的危害。

在部分管理不到位的市場,商販欺詐消費者的情況比較嚴重。在執法部門的一次突擊檢查中,某大型批發市場近一半的秤具不合格。有些市場平時根本不設公平秤,只是在應付檢查時做做樣子。市場上包裝農產品如水果缺斤短兩的情況比較嚴重。

2、市場調研報告:市場對環境和交通的影響依然存在。

馬路市場撤銷以後,市場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大大減少。但影響並沒有徹底消失,甚至在某些地區、某些時間內這種影響還十分嚴重。

一些馬路市場在撤銷後,沒有室內市場可進,為了滿足百姓購物的需求,就近遷入臨時的場地。這些場地或是土質地面或是拆遷後廢址,再加上缺少市場所需的垃圾桶和保潔員,經營環境十分惡劣,臭水橫流,蚊蠅孳生,甚至不如原來的馬路市場。羣眾説:這是"長條"亂市改為"方塊"的了。

有的室內市場擅自擴大場界,搞場外攤,造成環境髒亂,尤其在下班高峯,室內市場外又形成了新的馬路市場,很容易造成交通擁堵。

有些市場經營活禽、活魚,上下水設施不完善,並且就地宰殺。血水、雞毛、魚鱗滿地,臭味難聞。

大型批發市場雖經幾年的改造,情況有所改變,但由於其交易人員車輛多,交易規模大,批發市場對環境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每個批發市場平均每天交易人員都在1萬人以上,大型市場可以達到2-3萬人;各種車輛達到3000多輛,嶽各莊市場每天進出車輛達5000多輛。如此大的交易規模,確實給市場環境形成了很大的壓力。加之批發市場一般還都有大面積的露天交易區,沒有防雨設施,路面老化後,一下雨,市場就會變成"爛泥塘"。

交通與市場的矛盾一直是比較尖鋭的。批發市場每天大量的交易車輛給周邊的交通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雖然實行車輛限時限路段行駛緩解了一定壓力,但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農用機動三輪車雖然已經被交管部門明令禁止駛入城區,但仍有部分農用車在夜間進入城區,干擾市民的正常休息。人力三輪車是零售商的主要運輸工具。每天三輪車在批發市場周圍也會阻礙交通,在零售市場三輪車的存放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大批的三輪車很容易佔領便道,給行人造成不便。

3、部分市場官辦色彩仍然很強烈,市場管理人員素質普遍較低。

一些原來街道辦的市場在管辦脱鈎以後,仍然與原單位在保持比較緊密的關係,官商作風嚴重。經常為了維護市場的短期利益,重收費,輕管理,甚至作非法經營的保護傘。給基層執法部門的秉公執法造成了較大的困難。

市場管理員是市場日常管理工作的直接執行者,他們工作的不到位,直接影響市場的經營秩序和環境狀況。市場管理人員經過幾年培訓,雖然整體素質有所提高。但由於市場日常管理煩瑣、具體,工作難度大,仍有部分管理人員責任心不強,紀律鬆散,工作時間不到崗,不認真履行職責,不能及時制止糾正市場中的非法經營行為。市場調研報告市場主辦單位疏於對管理員的管理,對出現問題管理員不能嚴肅處理。

三、農副產品市場工作的設想和管理對策。

(一)提高對農副產品市場的認識,加強領導。

農副產品市場管理是一件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實事。應該從講政治的高度、體現"xxxx"思想的高度來認識農副產品市場工作。

農副產品市場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場所,它一直是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交匯點,具有的社會意義遠遠高於其經濟意義。前幾年有建市場、建綠地、修公路"不惜地"的説法,近年來綠地、公路建設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首都的環境、交通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現在市場的情況與前幾年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長期困擾政府的如:"三邊市場"擾民、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都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但要看到市場存在的隱患,這些隱患隨着北京城市和經濟的發展隨時有可能顯現出來,政府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提前做好準備。

農副產品市場工作是民心工程,關係到政府在人民心目的地位。90年代初的"吃菜難"給人民生活和政府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經過幾年菜籃子工程的建設,這個矛盾已經不再突出了。但是目前我市臨時性農副產品市場比例過大,可以安排市場建設的地皮幾乎已經沒有,小區市場建設的落實困難重重,這些都是吃菜難的隱患。我市農副產品供應未來的形勢十分嚴峻。市場調研報告政府要充分考慮低收入人羣的買菜問題。調查中發現許多低收入的居民為了一角錢的差價,可以走到幾公里外的市場去買菜。近60%的人認為在蔬菜質量差不多的情況下,超市的價格比蔬菜高20%可以接受,而目前超市蔬菜的實際價格比市場要高50%--100%。如果因為市場的原因造成菜價過高,無疑對低收入人羣是雪上加霜,甚至會引起社會的不穩定。市場中出售食品的質量直接關係到人民羣眾的人身安全,搞好上市商品的管理,也是為羣眾作的實事。

農副產品市場工作也直接關係到首都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建設。農副產品市場曾經是城市環境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隨着三邊市場的撤除,它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有了很大的降低。但是如果放鬆管理,一些基本條件不好的市場還會對環境造成較大的危害。室內規範市場建設跟不上,就會有大量的無照遊商活動,給街面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同時市場也是展現首都風貌的窗口,良好的市場環境可以向世界展現我國改革開放的成果,而惡劣的市場環境則會造成不好的國際影響。

政府對市場工作要加強領導。市場管理委員會是為了解決市場規劃、建設、管理中問題成立的臨時組織,幾年來在市場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協調各有關部門在市場管理中形成了合力。今後市場管理委員會的功能應該繼續強化,發揮更大的作用。市場工作要作為考核政府基層單位工作成績的重要項目。

(二)合理規劃,科學佈局,構建新的首都農副產品流通體系。

根據當前北京現有市場和城市整體情況,可以作這樣的構想:以外環路(四環路以外)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為供應基地,以城區幾大批零市場為輻射點和集團供應點,以居民小區內市場為服務終端,從而形成完整的農副產品流通體系。 

1、培育四環路外五環路內的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批發市場。

中心批發市場的選定應該充分考慮市場現狀與發展,避免簡單上項目。目前新發地市場的交易額、交易量最大,基礎也比較好,可以作為選擇重點。但原則上還是要尊重市場規律的選擇,隨着外環公路的暢通和北京對公路網的完善,外環批發市場的格局還要發生變化。經過一段時期的市場選擇,中心市場會逐步形成的。考慮到交通管制問題,原來幾大批發市場日益萎縮,還應在四、五環路之間合理佈局,新建3-4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2、市場調研報告、以城區批發市場為基礎,進行區域性批零市場的改造。

對城區已經開始萎縮的批發市場因勢利導,轉變改造為區域性的批零市場。主要供應機關團體和部分零售商,也可以輻射周邊大面積的社區。政府要推進市場的升級改造,強行規定市場每年要從收入中提取固定比例的資金用於升級改造。明確區域性市場的設施標準,在蔬菜交易區要建設大棚,地面和排水設施要重點改造。蔬菜交易可以保留原有靈活的形式,在某種意義上,這種市場也是一個大型的蔬菜早市。既滿足了團體購買,又可以滿足低收入人羣的需求。同時在蔬菜內開設淨菜、特菜專區,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區域性市場要重點考慮交通問題,簡單限制行駛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在交通建設時應該充分考慮市場的因素,有時要根據市場的總體情況搞一些交通的改造。區域性市場可以在崇文區左安門市場作試點,總結經驗後在其它市場推廣。

3、重點抓好居民小區市場的規劃與建設

居民小區將是北京城市民用住宅的主要形式,抓好小區市場的建設可以説零售市場佈局的工作就完成了大部分。多年來小區市場建設問題一提再提,都沒能很好的得到解決。原因還是在於重視程度不夠和利益問題。由於沒有認識到農副產品供應的隱患,有的人錯誤的認為農副產品供應不會出現問題,認為小區內有無市場無關緊要。也有人講:居民小區內超市供應蔬菜和可以了。其實小區市場中的隱患在部分地區已經顯露,一些小區居民吃菜難的呼聲已經較高,一些小區內的無照遊商已經給小區環境帶來了危害。超市、連鎖店在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上的科學性是不可否認的,但在實際中居民的購買力、購買習慣和蔬菜生產的非標準化,讓超市來承擔主要的蔬菜供應任務還是不現實的。許多小區在規劃中有商業設施的規劃,但在商業設施的大帽子下,市場很可能被其它商店所代替了。有的小區在建成後,市場按商業用地出售或招租,價格昂貴,根本無法經營農副產品。要搞好市場建設政府必須發揮執法監督和宏觀調控作用,使小區市場從規劃、建設、使用和經營得到很好的落實。農副產品市場的建設要像小區綠地建設一樣,規劃必須落實,建成後由政府定底價,進行公開招標。中標單位不得挪作它用。中標後經營不善的,由政府按底價收回,進行再招標。目前關於小區市場規劃建設的法規只有《北京市生活消費品、生產資料市場管理條例》,對於小區市場建設只提出原則性意見,可操作性差,建議人大針對小區市場建設專門立法,以保障實施。

(三)市場調研報告:加強市場管理,根據新時期的特點探索新的市場監管模式。

1、建立、完善政府行政管理-協會行業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經營者自我管理互相銜接、互相融合的市場管理體系。

四位一體的市場管理體系是多年市場工作實踐的經驗和成果。市場管理不同於任何一種商業業態的監督管理,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缺一不可。要管好市場,光靠工商部門一家包打天下是絕對不行的。必須要建立一個多方互動的體系。其中應該包括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發揮政府職能,對市場行為進行規範,對市場中的違法行為予以處罰和糾正,為市場建設進行長期科學的規劃,指導市場的宏觀發展。1999年底北京市場協會正式成立,協會是全市市場開辦單位的社團組織,接受政府的行政指導,協會將在加強市場行業自律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市場經濟下,隨着競爭的加劇,市場自身企業管理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市場必須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否則很難生存。市場內經營者是市場管理的最終對象,也是管理的重點和難點。發揮經營者的主觀能動性,發起經營者自律是關鍵。目前很多市場都成立經營者的自律組織,許多管理中的矛盾,通過經營者自律組織就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實踐,四位一體的工作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今後還要繼續探索完善,確實使四者有機結合,形成互動,讓市場管理工作水平實現質的飛躍。

2、建立市場管理的網絡機制。

長期的工作證明,市場管理單靠突擊整治是不行的,必須建立市場管理的長效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市場內要建立和完善市場內打假扶優維權網絡和管理人員監督舉報網絡。這些網絡是各種制度是有機結合與運作,一旦建立將充分發揮互動、連動的作用,大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完善市場內打假維權網絡。建立、推行名優企業、市場主辦單位、執法部門以及消費者協會等多家參與的打假維權聯繫制度。由執法部門和市場主辦單位共同協商聘請消費者監督員,共同參與打假扶優、維權工作。將名優產品廠家引入市場,設立名優產品專櫃。結合工商部門"12315"投訴電話,對投訴問題多的市場、商品展開專項整治。完善消費者舉報獎勵和為舉報人保密制度。

建立針對市場管理人員的監督舉報網絡。市場服務管理機構公佈市場管理人員的監督舉報電話。對市場中存在的管理人員不作為現象,執法部門及時糾正,影響惡劣、後果嚴重的要依法追究開辦單位。

3、完善上市商品的渠道認證制度。

為保證進貨渠道的合法,創建安全的消費環境,改變市場內商品渠道不清的情況,對農副產品市場上銷售的豆製品、熟肉製品進行試點,要求經營者提供合法的進貨憑證。在試點的基礎上,對市場內經營的商品全面推行索證制度。結合索證,對場內商品的廠家進行考察備案。市場調研報告完畢